寒凝血滞型(寒湿凝滞型)

合集下载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观察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r痛经的疗效机制分析

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观察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r痛经的疗效机制分析

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观察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r痛经的疗效机制分析张英杰;郑婷【摘要】目的: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TTM),观察并分析口服温经汤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机制.方法:临床选取辨证属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口服温经汤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TTM扫描,对比治疗前后数据变化.结果: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TTM表现为下腹部明显的细胞代谢热降低区.温经汤治疗1个疗程后,下腹部及腰骶部代谢热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温经汤可提高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局部细胞代谢热值,改善其临床症状;TTM能可视化观察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热分布,为治疗提供影像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3【总页数】3页(P221-223)【关键词】温经汤;寒湿凝滞;痛经;红外线热扫描【作者】张英杰;郑婷【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山东淄博 255000;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山东淄博 255000【正文语种】中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thermal texture maps,TTM)是利用红外采集设备,收集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散发的热量,经过配套的红外图像软件处理,根据图像不同的代谢数值,形成温度区域分布图像[1]。

痛经是女性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及身心健康,其中医辨证分型包括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和肝肾亏损等,其中以寒湿凝滞证型最常见[2]。

本研究以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TTM,比较口服温经汤1个疗程前后患者局部区域代谢热形态及热辐射值的变化,以期为本病的辨证论治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月经规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寒湿凝滞型,年龄16~25岁。

符合诊断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3]、《中医妇科学》[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所制定的标准,符合寒湿凝滞型的原发性痛经女性患者。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即刻VAS值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影响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即刻VAS值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影响

112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2 月第 2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ine V〇1.40 No.2 2021佴整体效果存在差异|51。

针刀为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措 施,兼备刀割及针刺双重作用,可松解膝关节周边粘连韧带、肌 腱等,改善软组织张力,并调节组织平衡状态。

研究证实,针刀 能松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病变软组织,减少肌张力,促使炎性物 质消散,调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61。

下肢皮牵引在 膝骨关节炎治疗中也较常用,是利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原理,将牵引力引至膝关节周边韧带与肌肉,经牵引力作用改善软组 织张力,调节局部应力分布,减小关节囊中压力,缓解肌肉痉 挛,恢复下肢力线|71。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膝关节畸 形屈曲角度小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V A S评分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刀和下肢皮牵引联合干预方案,在减少膝骨关节炎患者 关节畸形屈曲程度、改善关节功能及减轻疼痛程度方面更有优 势,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下肢皮牵引可牵引膝关节周边肌肉与 韧带,调节应力分布,而针刀可解决软组织粘连及瘢痕问题,且 下肢皮牵引能最大程度降低针刀治疗后软组织再次粘连或挛 缩发生风险,发挥协同作用,改善疾病治疗效果。

综上,联合针刀与下肢皮牵引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丨1]郭亮,谢辉.小针刀合并药物熏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急性期疗 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 10): 1825-1827.[21李瑞国,王占有,宋削辉.针刀操作“三法”结合治疗膝骨性关 节炎[J].中医学报,2019,34( 6):1326-丨330.[3]黄辉文,戚子荣,丘青中.膝三脏汤合并中药外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I.ysholm膝关节评分及V A S评分的影响[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8,27( 13): 1399-1401,1406.14]赵灿.膝关节镜结合小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4): 122-123.丨5]贺婧,谭丽,冉彩霞,等.关节镜选择性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注 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1.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34(4) =430-432.间谢南海,沈薇,郑拥军.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联合脉冲射频治 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J1.实用疼痛学杂志,2019,15(丨):47-52.[7]张素梅.下肢皮牵引在膝骨关节炎康复中的应用观察丨J|.光明中医,2016,31(10): 1433—1434.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即刻V A S值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影响易桂先李洁(虎门中医院广东东莞523839)摘要目的:探究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痛经症状评分、即刻VAS值的影响_方法:选取2019年3月一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〇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30例。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6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观察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6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观察

与对 照组 比较 , P < 0 . 0 5
4 讨 论
祖 国医学认为寒湿凝滞型痛经多为女子在经前或经期感受 寒邪 , 血 为寒 凝 , 瘀 滞 冲 任, 气 血 运 行不 畅而 致病 。少腹 逐瘀 汤 为清代王清任首创 , 以当归 、 赤芍、 川芎为主药 , 取其活血祛瘀 , 养 血调经 之 功 , 辅 以 五灵 脂 、 蒲 黄 通利 血 脉 , 祛瘀 生 新 ; 延 胡 为气 中血 药 , 善 行气 血 , 气 行 则血 行 , 通 则 不痛 , 妙用干姜、 肉桂 、 小 茴 香味辛辣善行 , 温经散寒通达中下二焦 , 鼓舞气血运行 , 具有卓 越 的活 血化 瘀 , 温 经 止痛 之 功效 『 2 1 , 将 其 内服及 外 敷共 奏 温 经散 寒 止 痛 之 功 。《 素问. 举 痛论 》 说: “ 寒 气客 于 冲 脉 , 冲 脉起 于关 元, 随腹 直 上 , 寒气 客则 脉 不通 ” 。故 取关 元 通 冲任 、 理 胞 官 。三 阴交 为 远端 取 穴法 , 调 气行 血 , 为 调 经止 痛 之要 穴 。适 当的 配 以 中极 、 气海 、 足三里等穴位 , 以补肾培元 , 通经活络 , 主治各种月 经病、 痛经。艾灸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 对准患处或穴位施灸 的一种治疗方法 , 有温经散寒 、 通经止痛 的功效 , 李梃曾在《 医 学入 门》 中指出 : “ 凡病药之不及 , 针之不到 , 必须灸之 。” 说明对 使用针刺、 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症 , 采用灸法 往往 奏 效 。穴 位敷 贴 治 疗 时先 灸 再 予药 物 贴敷 , 旨在 通 过艾 灸 温热 作 用使 局 部 毛 细血 管 充分 扩 张 , 血 液循 环加 快 , 使 药 物 的有 效 成 分 以最 大 程 度 渗透 到 相应 穴 位 下, 沿经 络 循 行至 病 所, 从 而

中医妇科学证型(带症候版)

中医妇科学证型(带症候版)

★痛经:肾气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崩漏:肾阴虚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肾阳虚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脾虚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血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血瘀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闭经:肾气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肾阴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五味子、炮附子、鹿茸)脾虚证—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血虚证—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子、炙甘草)气滞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枳壳、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寒凝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痰湿阻滞证—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豁痰除湿,活血调经—丹溪治湿痰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妊娠恶阻:胃虚型—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食物,甚则食人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健胃和中,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肝热型—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生姜)痰滞型—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胎漏:气虚型—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人参、白术、熟地、阿胶、白芍、炙甘草、砂仁、艾叶炭)血热型—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口渴饮冷,溲黄便结,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当归(阿胶、艾叶、生地、白芍、当归、杜仲、白术、黑栀子、侧柏叶、黄芩)滑胎:肾气亏损型—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型—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磐石散★胎动不安:肾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曾屡有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气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缓滑—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血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川断、桑寄生(干地黄、苎麻根、当归、芍药、阿胶、甘草)血热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外伤型—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腹疼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流血,精神倦怠,脉滑无力—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黄芪、杜仲、续断、砂仁)癥瘕伤胎型—孕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色红或黯红,胸腹胀满,少腹拘急,甚则腰酸,胎动下坠,皮肤粗糙,口干不欲饮,舌黯红或边尖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沉涩—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不孕症:肾气虚型—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酒炒)、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制)、鹿角霜、杜仲(酒炒)、川椒)肾阳虚型—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平时白带量多,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或沉迟无力—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肾阴虚型—婚久不孕,月经错后,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沉细—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大熟地(酒蒸)、当归(酒洗)、白芍(酒炒)、山萸肉(蒸熟))肝郁型—多年不孕,月经愆期,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开郁种玉汤(当归、赤芍、牛膝、通草、川楝子、瓜蒌、皂刺、枳实、青皮、甘草、王不留行)痰湿型—婚久不孕,形体肥胖,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面色觥白,苔白腻,脉滑—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童便浸炒)、茯苓、神曲(炒)、陈皮、川芎)血瘀型—多年不孕,月经后期,量少或多,色紫黑,有血块,经行不畅,甚或漏下不止,少腹疼痛拒按,经前痛剧,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弦涩—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异位妊娠: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二号方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二号方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三号方产后发热:血虚型—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感染邪毒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外感型—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紫苏叶血瘀型—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产后身痛:血虚型—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血瘀型—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加桂枝、牛膝外感型—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产后恶露不绝:气虚型—益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加煅牡蛎炒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归经—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缺乳: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肝气郁滞型—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妇人腹痛:肾阳虚衰型—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血虚失荣型—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湿热郁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寒湿凝滞型—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癥瘕:气滞型—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血瘀型—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活血破瘀,散结消证—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痰湿型—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除湿化痰,散结消瘙—散聚汤(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毒热型—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解毒除湿,破瘀消癥—银花蕺菜饮加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痛经:肾气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崩漏:肾阴虚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肾阳虚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脾虚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血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血瘀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闭经:肾气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肾阴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证—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五味子、炮附子、鹿茸)脾虚证—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血虚证—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子、炙甘草)气滞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枳壳、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寒凝血瘀证—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痰湿阻滞证—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豁痰除湿,活血调经—丹溪治湿痰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妊娠恶阻:胃虚型—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食物,甚则食人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健胃和中,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肝热型—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生姜)痰滞型—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胎漏:气虚型—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人参、白术、熟地、阿胶、白芍、炙甘草、砂仁、艾叶炭)血热型—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口渴饮冷,溲黄便结,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当归(阿胶、艾叶、生地、白芍、当归、杜仲、白术、黑栀子、侧柏叶、黄芩)滑胎:肾气亏损型—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型—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磐石散★胎动不安:肾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曾屡有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气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缓滑—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血虚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川断、桑寄生(干地黄、苎麻根、当归、芍药、阿胶、甘草)血热型—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外伤型—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腹疼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流血,精神倦怠,脉滑无力—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黄芪、杜仲、续断、砂仁)癥瘕伤胎型—孕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色红或黯红,胸腹胀满,少腹拘急,甚则腰酸,胎动下坠,皮肤粗糙,口干不欲饮,舌黯红或边尖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沉涩—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不孕症:肾气虚型—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酒炒)、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制)、鹿角霜、杜仲(酒炒)、川椒)肾阳虚型—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平时白带量多,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或沉迟无力—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肾阴虚型—婚久不孕,月经错后,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沉细—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大熟地(酒蒸)、当归(酒洗)、白芍(酒炒)、山萸肉(蒸熟))肝郁型—多年不孕,月经愆期,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开郁种玉汤(当归、赤芍、牛膝、通草、川楝子、瓜蒌、皂刺、枳实、青皮、甘草、王不留行)痰湿型—婚久不孕,形体肥胖,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面色觥白,苔白腻,脉滑—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童便浸炒)、茯苓、神曲(炒)、陈皮、川芎)血瘀型—多年不孕,月经后期,量少或多,色紫黑,有血块,经行不畅,甚或漏下不止,少腹疼痛拒按,经前痛剧,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弦涩—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异位妊娠: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二号方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二号方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三号方产后发热:血虚型—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感染邪毒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外感型—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紫苏叶血瘀型—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产后身痛:血虚型—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血瘀型—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加桂枝、牛膝外感型—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产后恶露不绝:气虚型—益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加煅牡蛎炒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归经—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缺乳: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肝气郁滞型—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妇人腹痛:肾阳虚衰型—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血虚失荣型—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湿热郁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寒湿凝滞型—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癥瘕:气滞型—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血瘀型—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活血破瘀,散结消证—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痰湿型—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除湿化痰,散结消瘙—散聚汤(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毒热型—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解毒除湿,破瘀消癥—银花蕺菜饮加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

常见冠心病的八种证型及常用中成药1寒凝

常见冠心病的八种证型及常用中成药1寒凝

常见冠心病的八种证型及常用中成药1寒凝寒凝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证型,指由于体内寒邪滞留,导致心脉凝滞不畅而引发的心脉狭窄和心绞痛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寒凝型冠心病的八种常见证型以及常用的中成药治疗方法。

一、寒凝阻络型寒凝阻络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大黄附子汤,该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寒凝痰湿型寒凝痰湿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温通化痰汤,该方具有温阳通络、化痰止咳的作用,可改善痰湿阻滞的症状。

三、寒凝血瘀型寒凝血瘀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逆汤,该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络止痛的功效,可缓解瘀血导致的症状。

四、寒凝气滞型寒凝气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散寒行气汤,该方具有温阳通络、散寒行气的作用,可改善气滞导致的症状。

五、寒凝血瘀痰滞型寒凝血瘀痰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痰多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痰方,如消痰散,该方具有活血化痰、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改善痰滞导致的症状。

六、寒凝湿热型寒凝湿热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口苦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清热祛湿方,如龙胆泻肝汤,该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舒肝的作用,可改善湿热内蕴导致的症状。

七、寒凝痰瘀型寒凝痰瘀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痰多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祛痰方,如调痰止咳汤,该方具有活血化瘀、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改善痰瘀阻滞的症状。

八、寒凝虚滞型寒凝虚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温补正气方,如补中益气汤,该方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固表的作用,可改善气虚导致的症状。

以上是常见冠心病的八种寒凝证型及相应的常用中成药治疗方法,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关元、神阙穴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观察

关元、神阙穴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观察

关元、神阙穴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观察王海明【摘要】@@ 痛经是指女性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腰骶疼痛甚至晕厥,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的痛经,多见于青年女性.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1%[1],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2].近2年来笔者采用关元、神阙隔姜灸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做如下报道.【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1(020)020【总页数】1页(P88-88)【关键词】隔姜灸;灸法;关元;神阙;痛经【作者】王海明【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8痛经是指女性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腰骶疼痛甚至晕厥,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的痛经,多见于青年女性。

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1%[1],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2]。

近2年来笔者采用关元、神阙隔姜灸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做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1.1 病例一般资料47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室、妇科门诊,年龄13~33岁,平均年龄20.6岁。

病程6个月~11年,平均病程3.9年,未婚者33例,已婚者14例。

1.2 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标准制定:(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连续3个周期以上;(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3)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4)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正常的月经

正常的月经
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8. 危害
A痛经患者应注意
在经期的时候多喝红糖水、注意保暖,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常见于初潮后6~12个月内或排卵周期初建立时;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子宫颈管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是妇女的常见病。其实该病只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产生痛苦的性生活不悦感。据临床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易出现性欲底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涨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
冬季多见于寒湿凝滞型痛经,因此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一定要注意经期保暖,保持身体暖和将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肌肉,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盆腔部位。而只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女性就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预防:. 首先,衣着不能太单薄,尤其在月经期,更要注意保暖,以利改善全身及子宫的血液循环。
. 其次,要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所谓“动则生阳”,即使平日多走动,经常快步走都能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5.
宫寒痛经的女士在经期往往腹痛连绵,有些还伴有腰酸背痛,喜温怕冷;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冰凉,坐卧不宁。长此以往,还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内分泌失调,使得颜面失于濡养而表现出痘痘、斑点、晦暗等外在问题。

中医妇科—部分名解及问答

中医妇科—部分名解及问答

三、名词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闭经2.不孕症3.滑胎4.产后痉证5.激经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1.试扼要指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简述月经过多与崩漏如何鉴别。

3.简述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五、论述题(共8分)治疗产后病需注意什么?六、病案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李某,女,21岁,未婚,服务员,1996年6月6日就诊。

主诉:经行小腹冷痛3年,加重3个月。

患者幼年多病体弱,月经于3年前来潮,每至经期小腹冷痛不适,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色黯红有血块,经量中等,近3个月无任何诱因经行小腹剧痛难忍,甚则汗出肢冷,面色青白。

舌黯,苔白,脉沉紧。

要求:诊断、病机要点、治法、方药。

2.董某,女,34岁,带下量多两年余。

经抗炎及中药治疗无明显疗效,故来就诊。

现带下量多,常需垫纸,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伴畏寒肢冷,腰痛如折,小腹凉,小便频数。

舌淡胖润,边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妇检:宫颈肥大,左附件区增厚,压痛不明显。

要求:诊断、病机要点、治法、方药。

答案部分试卷Ⅰ三、名词术语解释1.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初潮(1分),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1分)。

2.育龄期妇女,夫妻同居二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无避孕而不怀孕;(1分)或曾有过妊娠,又间隔两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均称"不孕症"。

(1分)。

3.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及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 (1分)。

4.产后(1分)发生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1分),称为"产后痉证"。

5.妊娠早期两三个月内仍按周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2分)。

四、简答题1.中医妇科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妇女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2分)。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亦称经行腹痛。

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

痛经的发生大多数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过度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使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或黄体不足,子宫内膜呈片状剥脱或子宫发育欠佳;子宫位置不正,过度屈曲,以致影响经血外流而引起痛经。

如发生于月经初潮1~2年内,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无其他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若在初潮1~2年内无痛经,而后发生痛经;或缘于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息肉、盆腔炎症、官腔粘连、盆腔瘀血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的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发生的小腹部疼痛,多发生于经行的第一、二天内,经血排出后常可缓解。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总由感受寒湿,情志抑郁,内伤气血所造成。

而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不通则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时间:一般于月经临来前或月经来潮仅见少量经血时,开始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2天即有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经期时加剧。

膜样痛经一般在月经第3~4天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块状物排出疼痛马上减轻。

(2)部位性质: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

痛剧时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

多数患者感到小腹发凉,喜热喜按,得热得按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伴随症状: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刺激症,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疲乏无力等症。

疼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2.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黄帝内经》记载了第1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经》《金匱要略方论》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开创外治法的先河。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见癥瘕、子宫之名。

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是昝殷的《产宝》。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分科。

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内容全面且系统。

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贵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

朱震亨《格致余论》第1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妙药。

万全《广嗣纪要》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做了论述。

阴户,又名“四边”,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

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

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部位。

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

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胞络者,系于肾”。

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精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

肝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肝经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功能上的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脾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痛经---中医妇科学

痛经---中医妇科学

3、疼痛特点: 阵发性绞痛、胀痛、坠痛 伴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手 足发凉,甚至产生晕厥
4、疼痛的可重复性:周期性
·痛经的分型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 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 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 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所引起 的痛经。
平时审证求因以治本,以调为法,调气和血,调 理冲任。同时,还应兼顾素体情况,辨证用药, 使之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
注意
因痛经与月经关系密切,故不论对何种病因病 机的痛经,均宜在月经来潮前夕加用理气药, 月经期中加用理血药,月经干净后加用养血和 血药。经期不宜用滋腻或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 滞血。
疼痛情况
小腹疼痛、腰 痛
小腹隐痛、有下坠感,腰痠
妇检
正常
宫体增大与孕龄相符,质软
妊娠试验 阴性
B超
子宫正常
阳性 宫内孕囊,或可见胚芽
鉴别诊断—病例2
廖某,女,教师,32岁。 主诉:阴道流血4天,量少,伴下腹隐痛1天。 病史:月经14岁初潮,经行不规律,30~90天一行,
5~7天可干净,量中,色暗红,无血块,痛经较明 显,时需服止痛片,pmp12/4,量如常,lmp30/5, 量少,色褐,无血块,今天觉下腹隐痛,腰痠, 伴乏力,嗜睡,作闷,纳差,二便调。 舌暗红,苔薄,脉细滑。
三、诊断
痛经的诊断:病史 症状 检查
诊断—病史
以往有无痛经病史,疼痛时间,严重程度。 最近有无精神过度紧张史——情志所伤。 有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贪食生冷或坐卧湿
地史——感受寒湿之邪。 有无经期产后不节房事或不禁房事,摄生不洁
史——感受湿热之邪。 有无妇科手术史——损伤宫颈管或炎症致宫颈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一种常见的痛经类型,多见于寒冷季节或月经期间,主要表现
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暗紫或带有血块、经期延长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痛经主要从
寒凝气滞和血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针对性治疗。

首先是寒凝气滞,寒凝是指寒邪侵袭机体导致经脉闭阻,气滞则是指气血运行不畅,
通络无力。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补、理气等。

可以使用挂姜薄荷煎剂,既可以温中散寒,又可以理气消滞,对于寒凝气滞型痛经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节律,保
持温暖,避免受寒,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冷食等。

其次是血瘀,血瘀是指经脉淤滞,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

可以采用桃仁炒姜汤,或者丹参、莪术炮姜丸等药物来活血化瘀,改善经脉
状况,缓解疼痛。

中医提倡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缓解痛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还要注意辨证论治,结合整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主要从寒凝气滞和血瘀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温补、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改善疼痛症状。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时需要个
体化调整,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

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96例疗效观察

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96例疗效观察

文 章 编 号 :O 7 2 4 ( 0 20 - 0 4 - 0 1 O — 3 9 2 1 )5 0 7 1
主要 视野复视消除 ; ④眼球运动协 调 ; 好转 : ①眼位 明显 改善 ,
在受 累肌 作用 方向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 ②残 留头位 : 头位改
随着生活水平不 断提 高 和人 口老龄化 , 世界糖 尿病 患者 日渐增 多 , 由 19 将 9 5年的 1 2 亿 上升 到 2 2 .5 0 5年的 2 9 , . 9亿
2 2 治疗结果 .
9 6例患者 中, 治愈 3 5例 , 显效 :1例 , 效 : 4 有
1例 , 6 无效 : , 4例 总有效率 9 . 4 。 58
3 讨论
痛 经是 指妇 女正值 经期 或行经 前后 , 出现周期 性小 腹疼 痛 或痛 引腰骶 , 甚至剧痛 昏阙者 , 亦称 “ 行经腹 痛” 《 ,诸病源候 论》 认为“ 妇人 脉来腹 痛者 , 由劳伤血 气 , 以致 体虚 , 风冷之 受 气 客于胞络 , 损伤 冲任 之脉 。《 岳注书 ・ ”景 妇人 规》 “ 说 凡妇人 经行作痛 , 以气虚血 滞无力 流通 而然 。痛 经发病有 情志所 此 ” 伤, 起居不慎或六淫为 害等不 同病因 , 发病机 理 , 其 冲任 瘀阻 , 寒 凝经 脉 , 气血 运行 不畅 , 宫经 血 流通受 碍 , 胞 以致 “ 通 则 不 痛” 冲任 , 或 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病 位在 冲任 、 胞宫 , 化 变 在气血 。寒 湿凝滞 型痛经表 现为 痛经 , 得热 痛减 , 之 痛甚 , 按 经量少 , 色黯黑有块 , 或畏冷身痛 , 白腻 , 苔 脉沉 紧。为寒湿 之 邪客于冲任 , 中与经血搏结 , 胞 使经 血运行不 畅 。罐 灸又称 温

寒凝血瘀名词解释

寒凝血瘀名词解释

寒凝血瘀名词解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概念和理论被广泛接受,其中就包括了“寒凝”和“血瘀”这两个常见的中医概念。

了解它们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从而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

“寒凝”是中医的一种典型的病理和诊断特征,它指的是因内质寒凝性湿邪侵袭而产生的病理状态。

它是一种病理过程,可以在腑脏、肌肉、筋膜和关节的表层暗示出一定的特征。

在医学上,寒凝可伴随着面色苍白、身体柔韧度减弱、腹部疼痛或肌肉僵硬等症状出现,可能需要用中药和物理方法来治疗。

“血瘀”是指血液受到某种湿气的影响,而使血液中的活性成分发生了变化,因而形成了血瘀。

在中医理论上,血瘀又可分为虚性血瘀、实性血瘀和瘀血。

虚性血瘀是由于湿气侵袭而引起的血脉内津液流动受阻、血液循环受阻的血瘀病理状态;实性血瘀是指由于热气侵袭引起的血管内部脉静脉活性成分结晶,从而损害血液流动的血瘀病理状态;瘀血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出现滞涩而不能流动的病理状态。

血瘀可伴随肢体发痒、缺乏活力等表现,可以用药物、物理方法等中药综合治疗。

总而言之,寒凝和血瘀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和诊断概念,在医治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病理状态,因此了解它们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各自的治疗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以及更科学的把握辨证施治,都是极其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对于每一个有意在中医药学领域深入研究的人来说,了解寒凝与血瘀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是衡量一种病理状态的标准,当发现具有这两种特征时,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各种病理状态的发展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总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的关键在于熟悉各种常见的中医概念,如“寒凝”与“血瘀”,甚至知道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也备受关注。

下面将对该病症的病机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和血瘀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1. 寒凝气滞寒凝气滞主要是指经期或前期因寒邪侵袭,气机不畅或情志不畅,造成子宫寒性凝滞,经脉气血不畅,形成经络不舒畅所引起的疼痛。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剧烈,但痛经的时间不长,多在月经前后几天出现。

2. 血瘀血瘀则是指经期因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的止血则会长期滞留在子宫内部形成的问题。

因此,女性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良,经血不畅,导致经血凝结不易排出且经血颜色深而质地稠厚,影响子宫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轻,但经痛的时间较长,且疼痛呈现阵发性。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汤剂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方剂对于痛经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桂枝加芍药人参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

其中,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是经典痛经汤剂,主要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逍遥散则是主要起到调气养血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则主要起到养血健脾的作用。

2.针灸和艾灸针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痛经症状,促进气血运行,开通经络。

例如使用梁丘功的松果穴,可以调节机体身体机能、温热子宫,而日本流派的用针技法则针灸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点刺或按摩,达到抒缓经痛的目的。

同时,使用艾灸疗法也可达到同样效果,经常使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三阴交、关元等。

3.食疗对于痛经的改善,食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建议饮食应以清淡、保健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粮,尽量减少食用油腻、辛辣、过冷及过度制热、含脂肪太高等食品,调节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方法丰富多样,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以及食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促进病情快速恢复。

缓解痛经方法

缓解痛经方法

一、气滞血瘀型1、二皮蜜配料:柚子1个、陈皮60克、白酒适量、蜂蜜500克。

做法:将柚子去肉取皮,切碎,与陈皮一起装入砂瓶内,加酒适量,浸泡6小时,煮烂,用蜜拌匀,每天早晚各服两匙或加水冲服。

功效:行气化滞2、砂仁猪肚汤配料:砂仁10克、田七9克、猪肚100克。

做法: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

调味后饮汤吃肉。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

二、寒凝血瘀型1、茴香、胡椒焖牛肉配料:茴香3克、胡椒3克、牛肉30克、绍酒15毫升。

做法:洗净牛肉,与茴香、胡椒、绍酒,一起放入高压锅内,加水焖煮,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文火煮,调味,取出牛肉,切片食用。

功效:祛寒、暖胃、补虚。

2、当归羊肉煲(冬季食用适宜)配料:当归6克、肉桂1。

5克、陈皮3克、羊肉250克。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陈皮、当归同放入煲内焖煮至烂,放入肉桂10分钟,调味食用。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

三、湿热蕴结型1、金钱草茶配料:金钱草20克、郁金12克、蜂蜜适量。

做法:洗净上药后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

加入蜂蜜,搅匀代茶饮用。

功效:泄热、利湿、化瘀。

2、茵陈山楂煎配料:绵茵陈20克、山楂子10克、银花15克、红糖适量。

做法:洗净上药,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入红糖溶化后,分次饮用。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散瘀。

四、气血虚弱1、黑豆大枣汤配料:黑豆100g,大枣50g,红糖20克做法:将黑豆、大枣加水适量,煮成粥状,加红糖调服,为1剂。

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剂为一疗程。

功效: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2、当归糖水配料:当归100g,冰糖500克做法:先将当归浓煎取汁,再与冰糖一起熬成当归糖食用。

功效:养血调经止痛。

五、肝肾不足型1、红烧龟肉配料:草龟1只,红枣10枚,龙眼肉10克做法:洗净草龟,去壳取肉切块,与红枣、龙眼肉一起放锅内,加入酱油、绍酒、砂糖、生油、水适量。

寒凝血滞有什么注意事项么

寒凝血滞有什么注意事项么

寒凝血滞有什么注意事项么寒凝血滞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身体寒冷、四肢僵硬、疼痛不已等症状。

寒凝血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避免寒冷刺激患者身体处于血液淤滞的状态,如果再受到寒冷的刺激,很容易加重症状。

因此,患者需要避免寒冷刺激,要保持室内温度合适,注意穿戴保暖。

2.适当锻炼适量的锻炼有益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但由于血液淤滞,过度锻炼容易加重症状。

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度的锻炼方式,如散步、瑜伽等。

3.合理饮食寒凝血滞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保暖,多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冰冻食品、凉拌菜等,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患者还应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摄入量,以帮助修复受损组织。

4.中西医结合治疗寒凝血滞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可以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可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控制疼痛。

开展综合性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并有助于预防病情反复发作。

5.保持良好的心态寒凝血滞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的负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

因此,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病情,避免情绪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6.定期复诊寒凝血滞症状一旦缓解,也需要定期复诊,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还要加强日常保健,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总之,寒凝血滞症状对患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需要患者及家属密切关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日常保健,以促进康复。

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中药

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中药

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中药寒凝气滞血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病因方面,寒凝气滞血瘀主要由于日常生活中寒冷环境、饮食寒凉、情志不畅、久坐不动等因素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气滞血瘀。

发病机制1.寒凝:人体寒邪侵袭,使气血循行受阻,经络受寒,气血凝滞,导致血液流通不畅。

2.气滞: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3.血瘀:气血滞留,形成血液凝聚。

中药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方法和药物选择方法中药治疗寒凝气滞血瘀主要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方法。

通经活血,可以恢复气血的正常循环,缓解症状。

药物选择1.破气化瘀类药物:当寒凝气滞所致血瘀较重时,可选用破气化瘀类药物,如桃仁、红花等,以活血行气,疏散经络。

2.活血化瘀类药物: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川芎、丹参、当归等,可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3.寒温调和类药物:为平衡寒热属性的药物,常用的有血竭、杜仲、附子等,可以缓解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和不适。

具体药物的功效与应用桃仁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应用主要用于经痛,寒痹,腹痛等症状。

可以煎服,也可以外用。

红花功效活血行气,舒筋活络。

应用常用于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瘀阻等。

可以煎服或外用。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疏通经络。

应用常用于经闭、痛经、腹痛等症状。

可以煎服或外用。

功效活血化瘀,散瘀消肿。

应用适用于痛经、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方剂推荐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生地、当归、熟地、茯苓、牛膝、络石藤等。

功效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适用主要治疗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经血不调等症状。

补气活血汤组成黄耆、党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皮、山茱萸等。

功效补气活血,调理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饮食调理1.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冰镇饮品、生冷水果等。

2.增加血液循环的食物摄入,如生姜、辣椒等。

3.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对寒凝气滞血瘀的抵抗力。

生活习惯调理1.保持适度运动,加强气血循环。

2.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注意休息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凝血滞型痛经症状: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呈持续性.畏寒便溏.四肢怯冷.得热则舒.且痛势减轻.经血量少而不畅.色淡.脉沉紧.舌苔白腻.舌边紫。

寒湿伤及下焦.客于胞宫.血被寒凝.运行受阻。

生理期通常都迟来,经期常会持续七天以上。

缓解痛经:注意保暖,尤其是下半身,可以穿较厚的内衣或袜。

要是下半身受凉,痛经会更加严重。

生理期间若是觉得冷,可以实施抛弃式暖包,分别敷在肚脐下方、臀部分割线上方或脚底。

平常可以通过盆浴或泡脚来驱寒气。

食疗建议:忌食生冷寒凉食品。

及时补充钙.钾.镁矿物质,多吃应多吃蔬菜.肉类.香蕉.菠萝.核桃.辣椒.红葱类温性及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痛经之苦,效果极好
花草茶建议:喝肉桂乌药等配置的靓美贵复方花草茶,方便纯天然无副作用,能有效调治月经前或行经时小腹隐痛.时感胀满.小腹阴冷.月经失调.体质虚弱。

温通血脉.散寒除湿减轻痛经症状。

还具有美容养颜的效果。

中成药建议:
痛经丸:每次服8克,每日服2次,临经时服用。

气虚无瘀(经血色浅,无血块)者不宜服用。

暖宫丸:大蜜丸每次服1丸,小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是药三分毒,以上中成药,请遵医温开水送服。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避免受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