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逻辑与分析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运营变得规范化,证监会不断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审查力度,随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频被曝出。
接连不断的造假问题,不仅损害无数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还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本文将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其财务造假的手段,挖掘会计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二、案例回顾康美药业由马兴田于1997年成立,2001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主要生产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原料药等,是A 股史上首个突破千亿市值医药上市企业。
康美药业作为资本市场的焦点,终于被揭开了隐藏的造假面纱。
2018年10月15日,某媒体向康美药业异常的毛利率、存贷双高、大股东质押比例过高等问题提出质疑,随之康美药业的股价大幅下跌,三天市值蒸发252亿元。
同年12月28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立案调查。
2019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在《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承认对2017年财务报表中货币资金多记299.44亿元,存货少记195.46亿元,营业收入多计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6.62亿元,并强调这仅仅是“会计差错”,而非财务造假。
该公告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对康美药业连续审计19年的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鉴于上述事实,承认无法获取康美药业的有效审计证据,首次为康美药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但仅为“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坚持不修改。
经过五个月的调查,证监会证实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事实,轰动整个资本市场。
三、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基于造假三角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证券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愈演愈烈,带来不可小觑的危害,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层剖析。
本文基于造假三角理论,从压力因素、机会因素、借口因素三个方面对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行为的动因进行分析。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分析与研究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分析与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公司都想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费尽心思谋求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尽管上市公司每年的财务报告都会被监管机构进行严查,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在我国仍不胜枚举,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经营需求以及股东对利益的追求。
这种违法的行为不仅在扰乱市场秩序,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股民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失去信心,而且投资者的权益越来越难得到保障,这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连串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康美药业造假金额近300亿,创中国股市记录,引起人们的反思,具有研究意义。
本文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为例,首先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手段,其次对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回顾,研究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主、客观动因,从舞弊三角理论压力、机会以及借口进行解释,分析其财务造假的手段,揭示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整个过程,发现管理和制度上的缺失。
最后在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有效地防止和规避财务造假的建议,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秩序,贯彻落实会计法规与制度。
关键词:康美药业;财务造假;造假手段;动因分析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然而,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却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从早年的美国安然财务丑闻到近几年的新绿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等在我国出现的一系列五花八门的会计造假事件,这样违法行为的出现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趋严重,危害了投资者经济利益,也因此引发了国民对企业财务造假事件的关注。
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使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更加有保障。
因此,会计人员作为制作财务报表的核心人员,应该真实而客观地反映财务数据,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实提供公司经营状况及成果,否则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一经发现将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对策研究——以瑞幸咖啡为例
浑水雇用了 92 名全职人员和 1 418 名兼职人员,在 981 家 瑞幸门店进行全天候蹲守,收集了 25 843 张购物小票,拍摄了 长达 11 260 小时的监控录像,发现瑞幸存在虚增销售量和虚 抬销售价格以此虚增销售收入的行为。销售量方面,浑水调 查发现瑞幸 2019 年第三季度的单店每日的销售量被夸大至 少 69%,第四季度被夸大至少 88%。因为瑞幸拥有独立运行的 App 和小程序,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下单。下单之后,后 台会形成一个取餐码。瑞幸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操纵后台取餐
[2]王静怡 . 网络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探究 : 以瑞 幸咖啡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20(15):161-164.
[3]林勇峰 , 陈世文 , 白智奇 . 瑞幸事件的理论分析与监管思考 : 基于 舞弊三角理论的逻辑推演[J]. 金融会计 ,2020(5):67-74.
[4]张利 , 胡华夏 , 余跃洋 .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 财会月刊 ,2015(7):69-72.
[收稿日期]2021-04-02
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跳号以此虚增销售量。销售价格方 面,瑞幸对外宣称超过 63% 的客户购买咖啡的价格为 15 ~ 16 元,63% 的商品售价超过零售价的 50%。但是实际上,瑞幸一 直以来都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仅有 18.9% 的消费者购 买单杯咖啡的价格超过 15 元,绝大部分商品最终售价只有标 价的 28% ~ 38%,远远没达到其声称的 50%。 1.2 虚增成本费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财务抛帐逻辑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抛帐,又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篡改数据等手段,人为地夸大或缩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达到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财务抛帐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财务抛帐的逻辑,揭示其常见手段和特征,为相关监管和防范提供参考。
二、财务抛帐的逻辑分析1. 抛帐动机(1)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通过抛帐,虚增收入、利润和资产,提高企业的市场估值,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投资。
(2)规避监管:企业为了逃避税务、环保、安全生产等监管,通过抛帐虚增成本、虚减利润,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和罚款风险。
(3)满足业绩压力:企业为了达到市场预期,通过抛帐虚增业绩,掩盖实际经营困境,避免被市场淘汰。
2. 抛帐手段(1)虚构交易:企业通过虚构交易,如虚构销售、采购、投资等业务,虚增收入、利润和资产。
(2)隐瞒事实:企业故意隐瞒实际经营状况,如隐瞒亏损、坏账、投资损失等,虚增企业的盈利能力。
(3)篡改数据:企业通过篡改财务报表数据,如调整收入、成本、费用等,虚增或虚减企业的财务指标。
(4)关联交易: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如关联方借款、担保、投资等,虚增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5)资产重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如收购、合并、分拆等,虚增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3. 抛帐特征(1)财务指标异常: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利润、资产等指标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存在异常波动。
(2)现金流异常:企业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不符,存在大额现金流入或流出。
(3)关联交易频繁:企业关联交易频繁,交易价格不合理,存在利益输送。
(4)信息披露不透明:企业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时,存在误导性陈述。
三、案例分析以下为一起财务抛帐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为了达到市场预期,虚构了一笔大额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该公司在财务报表中隐瞒了这笔交易,导致财务指标失真。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资本市场中的主要角色。
而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
造假使得公司实际利益与公司公开披露的利益发生偏差,给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造假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管理层的问题,更是整个市场监管体系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
一、财务造假的类型在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和利润的虚增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财务造假行为。
公司通过虚增收入和利润来给股东、投资者传递一个好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公司的股价。
这种行为通常是通过虚假销售订单、虚构营业收入等手段来实现的。
2.资产类假账这种造假行为主要是通过夸大公司资产的价值,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通过虚假的存货盘点来夸大公司的存货价值,或者通过对账户进行伪造来虚增公司的银行存款。
3.负债和费用的隐瞒有些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真相,就会采用隐瞒负债和费用的方式来虚假公司的盈利情况。
将部分的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或者将实际发生的费用转移至以后的几个会计期间来分摊损失。
4.内幕交易和信息泄露除了对外虚假披露,内幕交易以及信息泄露也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有些公司为了获得利益,就会将未公开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导致未公开信息泄露的公司股票价格异常波动。
1. 利益驱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以股价和业绩为导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奖励,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夸大公司的业绩。
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和时段,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迫使一些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而不择手段。
2. 市场监管薄弱当前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依然存在许多弊端,监管机构和监管手段的不完善是造成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监管缺位导致了一些公司的管理层采取造假手段的成本相对较低,对公司的惩罚力度不够,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法无天的局面。
3. 风险意识薄弱很多管理层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认为一旦财务问题暴露出来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化解风险,从而放纵了自己的财务造假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和公正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成因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采取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手段,虚增收入、利润或者减少负债等,以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业绩预期,会选择操纵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股价支撑。
3. 会计核算灰色地带: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灰色地带来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虚增利润、掩盖亏损。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上市公司觉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滋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对策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透明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监督,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降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3. 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高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慎性,严格约束会计核算灰色地带,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5.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增强市场透明度,形成舆论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一、背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采取编造虚假报告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虚增收入、减少负债,虚构应收账款等手法。
2. 内部控制不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滋生。
内部控制环境欠佳,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失职渎职是导致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原因。
3. 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给投资者带来了误导,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容易成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受害者。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不力,监管体系缺失,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了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屡禁不止。
5. 道德风险: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也是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企业管理层的私心、私欲,往往会导致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发生。
三、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
3.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掩盖、造假财务报告的行为。
4. 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架构,保证企业管理层真实、公正地履行公司治理职责,有效约束公司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5. 增加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投资者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投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受害可能。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在当今世界,财务造假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造假不仅会对公司自身造成重大的损失,还会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上市公司在出现财务造假问题时,通常会表现为虚假报表,违规披露以及内部控制不力等形式。
虚假报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通常表现为虚报收入、虚高资产、低估负债等。
这些行为会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呈现出假象,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实际情况产生误判,从而对公司的价值和风险产生错觉。
而违规披露则是指公司在财务披露过程中存在隐瞒、欺骗等行为,这会使得公司的财务信息不真实,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内部控制不力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或者失误时,就容易给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导致的,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和制度环境有关。
管理层通常因为贪图个人利益或者为了掩盖公司经营不善而进行财务造假,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达到达成自己的目的。
而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因为为了保持市场地位或者规避市场风险而选择进行财务造假。
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公司觉得可以逃避监管的制约,从而进行财务造假。
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需要从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市场环境和监管法规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财务造假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和整个市场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造假会导致公司的业绩和声誉受损,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发展。
如果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可能会面临被取消上市资格、被罚款、被起诉等处罚,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浅析如何识别企业财务造假
浅析如何识别企业财务造假根据公开报道的IPO财务造假案件,其手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一般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利润和资产,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O发行的标准。
但是,细究其造假手法,造假手法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以下结合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剖析采取虚构经济业务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基本手法及其演变情形,探讨如何识别该类型的财务造假。
一、企业财务造假的基本逻辑一般发行人财务造假的目的都很明确,使公司财务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达到基本发行条件;或者使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争取更好的发行价格。
在上述目的之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一般可以同时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得十分突出;二是保持营业收入、利润和资产的同步增长态势;三是深度考量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发行人首先根据发行条件设定出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接着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消化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发行人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安排人员具体实施。
二、造假的手法及演变虚构经济业务的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三个: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
(一)虚构客户和供应商的手法1.成立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发行人虚构客户和供应商一般选择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公司,或者成立空壳公司造假。
发行人经常以其员工或者亲属的名义注册空壳公司,并开立银行账户,这类公司一般没有正常的业务,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发行人虚构经济业务造假过程中扮演客户或者供应商的角色。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故意通过虚构、隐瞒或误导的方式,使得财务报告不真实、不准确,从而迷惑投资者和市场。
财务造假的手法千变万化,常见的包括虚增利润、操纵账户、资产减值、虚增收益等。
造假企业通常通过扭曲财务报表,掩盖企业真实的运营状况,从而蒙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财务造假不仅对公司的声誉和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还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加强对财务造假的监管和惩罚,对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
财务造假的危害一、损害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的企业往往虚报利润,掩盖亏损,通过虚假信息吸引投资者投资,使得投资者因为错误的财务信息而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二、影响市场公平和透明。
财务报表是公司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如果财务报表不真实,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三、伤害金融市场信任。
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财务造假事件,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会大大降低,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虚构收入。
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虚构收入,使得财务报表上显示企业的业绩良好,吸引投资者投资。
二、操纵账户。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项目,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虚报业绩。
三、资产减值。
企业通过调整资产减值准备,将一部分亏损转嫁到未来几年,以掩盖亏损。
四、虚构收益。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虚构收益,美化财务报表,使得企业的盈利看起来非常可观。
如何防范财务造假一、加强监管。
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二、提高财务报表透明度。
上市公司应该加强财务报表的披露,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增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分析及启示一、公司情况万福生科全称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68),成立于2003年,200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1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二、会计造假手段分析万福生科的造假模式是用公司的自有资金打到体外循环,同时虚构粮食收购和产品销售业务,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为完成资金体外循环,万福生科借用了一些农户的身份去开立银行账户,并由万福生科控制使用,有些个人银行账户甚至连农户本人都不知道。
具体流程是,它首先把自己账上的资金打到其控制个人账户上去,同时在财务上记录粮食收购的预付款,再相应的做粮食收购的入账,完成原材料入账。
之后再把这些实际控制的个人账户的钱,以不同客户回款的名义分笔转回到公司的账户上,财务上对应地做这些客户的销售回款冲减应收款,再相应的做客户销售收入等账目,利用资金的循环达到虚增销售收入的目的。
万福生科造假流程遍及到它的进、存、产、销的各个经营环节上,参与的人员比较多,总体上来说是龚永福授权财务总监来具体执行,执行过程中是财务总监来具体分配任务,每个参与的人员完成各自负责的一部分,俨然是流水线式的造假流程,体现出造假的系统性比较强。
万福生科在做资金的体外循环中也变换了很多种方式。
比如有两个500万转出去,回来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两个500万回来,可能会拆分成几笔,把回款的资金拆的比较零碎,想做那个客户的回款,就假冒成这个客户把钱打回公司账户上。
把款打回来之后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银行的回单上会显示成个人账户打回来多少钱,而不是客户打回来多少钱,为了掩盖这个情况,万福生科又伪造了大量的银行的回单,私刻了若干个银行的业务章,盖在上面。
他们做的单据很逼真,调查人员也是在反反复复翻银行回单的时候发现了蛛丝马迹,最终还是把这些造假的银行回单给找出来了。
万福生科造假比较隐蔽,直接发现问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它是假借采购户或者销售户的名义,以自有资金体外循环,假冒了粮食收购款和回款。
同济堂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同济堂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目录1. 案件概述 (2)1.1 案例背景 (2)1.2 案件涉及的财务违法行为 (3)1.3 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 (4)2. 财务造假的modus (5)2.1 虚假订单和收款 (6)2.2 借贷造假和资金挪用 (7)2.3 假设利润和隐瞒亏损 (8)2.4 其他财务造假手段 (9)3.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 (10)3.1 公司经营不善 (12)3.2 管理层个人利益驱动 (13)3.3 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缺陷 (14)3.4 制度监管漏洞 (15)4. 案例对社会及行业的影响 (16)4.1 对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 (18)4.2 破坏市场秩序与信赖关系 (19)4.3 损害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20)5. 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反思 (21)5.1 涉及人员的法律责任 (22)5.2 公司应承担的处罚 (23)5.3 案例对财务核查与监管的启示 (25)5.4 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建议 (26)6. 案例应对措施建议 (27)6.1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28)6.2 完善财务监管机制 (29)6.3 加强资金管理和核实程序 (30)6.4 提高员工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 (31)1. 案件概述2000年,同济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上市公告中披露了一系列财务指标造假行为,引起广泛关注。
涉案事件涉及公司1997年至1999年的财务报表,其中包括虚增销售收入、利润、资产以及隐瞒债务等违法行为。
这起案件的曝露削弱了投资者对同济堂公司信心的同时,也给当时中国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导致股价暴跌并引发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风声。
该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规模较大,且所涉财务指标过于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如销售记录虚增、费用摊销不当、资产估值作假等,展现了财务造假行为的欺骗性复杂程度。
1.1 案例背景同济堂,最初注册名为“上海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上海市一家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经验的医药产业链企业。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及审计策略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及审计策略分析引言: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披露媒体和投资者决策的依据,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舞弊行为,给市场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和审计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1.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常常会利用财务报告进行夸大利润、隐藏亏损等手段,以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
短期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公司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借助舞弊手段谋取经济利益。
2.型谎言误导: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制造虚假的项目、业绩数据等来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产生错误的评判。
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财务操作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如隐瞒坏账准备、夸大资产价值等。
3.公司治理不善:公司治理不善会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从而为财务舞弊提供可乘之机。
例如,高管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到位,内部分权不清等,会导致经营者利用自身的权力操纵财务报告。
1.强化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防范和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关键环节。
审计师应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约束效果。
2.加强团队素质和专业能力:审计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和分析,不被上市公司以及高管和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左右。
同时,应持续学习和更新审计理论和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引入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筛查和比对,以发现异常情况。
4.强化审计监督:相关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对于发现的财务舞弊问题,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确保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并恢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投资市场的重大风险,其成因主要包括利益驱动、型谎言误导和公司治理不善。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通过虚报利润、隐瞒负债、夸大资产等手段,对外界误导,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和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背后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商业压力是导致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因素之一、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和投资者期望的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形象,一些公司可能利用财务报告进行舞弊。
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部门在监督执法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此外,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差异也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首先,强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要求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信息,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和核查力度,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和真实性。
其次,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
要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健全专业、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并对违法行为依法严厉处罚。
此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警示,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防范财务报告舞弊对投资者的伤害。
此外,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也可以有效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运行流程,加强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要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加强监管措施和加大处罚力度外,还应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信息,违反财务报告准则,误导投资者,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保障,但若管理缺陷、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力等问题存在,就容易造成财务报告舞弊。
2. 会计准则缺陷: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会计准则存在漏洞、不完善,或与实际操作不相符合,就有可能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可乘之机。
3. 公司利益诱因: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经营目标,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对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错误的信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投资者的关注,从而提高个人和公司利益。
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和检查,控制人力、物力、财力,从根源上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2.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执法工作,提高监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准则的修订与推广,提高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3.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增强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4. 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分析能力,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5.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违法行为严厉追究责任。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合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诚信度和透明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财务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财务造假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投资者的常见选择。
而投资者的买卖决策主要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此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准确,成为了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然而,财务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常见,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将从财务造假的原因、发现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企业运营压力企业运营压力是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市场压力、内部供应链问题、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运营难度不断加大,而财务报告成为了企业真实表现的重要体现。
因此,企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会挑选虚假数据投入财务报告中,满足外部利益方的需求,做到“应付甚至超过”市场预期。
2.外部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企业内部,也来自于外部。
例如,投资者和媒体常常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质疑,企业面对外部压力,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及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值,从而更有效地维护自己并为利益方争取更好的资源。
3.内部控制缺失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管理层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而无法做出正确的财务报表,也是财务造假的另一个原因。
此时,管理层可能出现涉嫌内部假账行为,从而导致公司运营的不可预测性增加。
二、财务造假的发现方式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的核心在于通过专业人员的个人经验判断财务报表的真伪。
法国法国乐奥德(Léo Lagrange)财务造假,就是通过专业人员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剖析发现的。
这种方法可以找出非常明显的诈骗行为,但无法解决一些高级欺诈行为。
2.比较法比较法即通过行业比较,并与以前的财务报告数据相比较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
例如,公司的市场份额、业务收益等,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若收益成长速度突然减缓但企业并没有透漏原因时,则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
3.阳光法(信息公开法)阳光法是通过公开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机构报告等资料,以保证信息透明度,进而发现财务造假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市场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基石。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行为进行分析和检测至关重要。
一、背景介绍造假行为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司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
造假行为主要包括虚增收入、利润或资产,虚减负债或费用等操作手段。
造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盖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从而获得不当利益。
二、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1. 管理层的动机: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或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财务报表的造假手段。
他们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这些因素促使他们采取不当行为。
2. 审计问题:审计公司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监管不力、盲目相信管理层的问题,导致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虚假信息无法及时发现。
3.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的监管不够严格,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强劲,这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三、财务报表造假的常见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交易、做空期权或其他形式,将本来并不存在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从而增加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2. 虚增资产:通过将未经确认的资产计入报表或高估资产的价值,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总额。
3. 虚减负债:通过故意漏报或低估负债的额度,减少公司的负债总额,从而改善财务状况。
4. 虚减费用:将本应计入财务报表的费用进行减少或推迟计入的操作,从而提高公司的净利润。
四、如何发现财务报表造假1. 审计师的角色:审计师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应持审慎态度,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判断力,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和虚假信息。
2. 监管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应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罚财务报表造假行为。
3. 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应该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学会分析财务报表信息,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披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逻辑与分析问题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假帐一、虚构收入假帐特征:可能会开具虚假发票,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一般不会缴纳太多税金,可能采购一批物资来增加进项税,也有可能真的不惜成本缴纳了相关税金;还会伪造报关单,提供报关单复印件;虚假收入一般是挂应收帐款收不回来;也有收到货款的,但还要伪造银行对帐单(假收)或外汇核销单(真收),并且货款不是从客户企业直接打过来的;也有的是将应收帐款通过债务重组或直接冲抵其他往来款,转为别的资产形式。
假帐二:隐瞒收入假帐特征:一般都是私人企业,也有国有企业;肯定要会做两套以上帐,一定有小金库。
从收入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只有开了发票的才会入帐,收款也看不出来,企业只会对记帐了的应收款才会入帐。
要查问题,最好就是看存货与成本。
假账三:其他应收款上做文章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
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
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
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
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违规操作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17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20年完工,但是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
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四、对上市公司假账手段的总结每当中国股市发生重大丑闻,每当天真的股民被上市公司欺骗,股民们总是会网上写下“血泪追问”——“为什么某些上市公司明火执仗做大盗无人阻挡?为什么它们居然能够长期逍遥法外,骗走无数金钱?”我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应该负责。
政府和监管部门固然应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该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普通投资者是最大的瞎子。
”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做假账的手段都并不高明,不仅专业分析人士能够识破,普通投资者也理应察觉。
遗憾的是,中国股市的大多数投资者至今不知道阅读财务报表,连专业分析机构也经常闹出常识性的笑话,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只有幼稚可以形容。
有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制度问题,只要把制度定好了,与西方“接轨”了,天下就太平了,股市丑闻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最近几年来,中国在金融、证券和公司治理上学习西方制度的努力不可谓不大,造假违规现象却还是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一直停留在崩溃边缘。
我们究竟是缺乏优秀的制度,还是缺乏执行制度的优秀的人?是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存在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制度问题不是一切,相比之下,还是人的问题更严重。
我们不仅要提高资本市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更要提高投资者整体素质,努力使这个幼稚的市场变的更加成熟。
这样,重大违规操作才能够被扼杀在萌芽中,投资者的财产才能够有保证。
五、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1.提供过多、过于详细的数据而没有分析解读;2.仅对数据与预算相比较;(一般情况下,业务数据基本上包括五个维度:既往实绩、当前的实绩、预算、预测、与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数据比较。
)3.未经整合的数据;(具体而言,必须避免因增加公司内部交易而造成增长的假象。
)4.没有可比性的数据;5.不透明的应计项目和年内调整;6.时间周期不足;(通过第一年和最后一个年份的比较,可以看出支出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7.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原因;(比如,原材料成本比例在任何行业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人事费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质量成本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8.过分关注平均值而忽略了偏离平均值的幅度;(重要的是通过异常值、几率、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损失等来判断差异。
对亏损的分析是了解盈利能力的基础的关键。
)9.过于关注成本而忽视了优化定价;(内部统计会分析每个成本差异,但很少以类似的仔细程度分析价格差异。
)10.不要深究细节,而是揭示本质。
(“大数据”的细节并不能带来有意义的见解,只有“大数据”的要点才能揭示意义)六、财务分析报告中存在的问题1.立足点不清,把报告写成下对上的汇报;(财务分析作为公司管理的工具,应立足于财务数据,揭示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机械套用模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是否与模板匹配;3.把握不住重点,没能揭示根本性问题;(找到所有问题中的重点,就是财务分析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不能拿捏住根本性问题,所有的分析都将是肤浅的,甚至可能产生方向性误导。
)4.财务分析与业务实质分离,风马牛不相及;(分析一旦揭示出了公司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项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