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中与生活最接近,也是最用得着的知识,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成绩好坏,不论他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安全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原则,本节课力争多联系生活实际,多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这一点有别于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策略对燃烧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学生可能很多时候都是认为一切都是想当然的,很少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质疑,然后去解决掉。

要努力改变过去远离学生,单纯以教材为线索,或以教师的设想为线索的做法,而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的条件。

②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③认识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知道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

④学会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学习欲望②通过对灭火原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变化观。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定义的理解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五、教具准备1.仪器:烧杯、试管2.药品及其它:沸水、火柴、白磷、3.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探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燃烧和灭火。

人类对于火的利用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火,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可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些危害。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七.教具准备:多媒体九.板书设计:(一)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二)燃烧的条件:1、有可燃物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四)常见的灭火器1.干粉灭火器2.二氧化碳灭火器3.水基型灭火器学情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比如问起燃烧是如何发生的,学生能说出许多:需要火柴去点燃,能够燃烧的物质才能燃烧,需要空气,炉火越扇越旺…….这就为学生的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使探究方向比较明确。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图片展示】常见的几种物质燃烧的现象【归纳】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我会生火【问题情境】 如果你和朋友去户外野炊,你要怎样利用周围的物品快速、安全地生火呢?【提问】1.要使用什么物品来生火?它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性质?(可燃性)2.为什么用干草比直接用木块更易点着火?(干草的着火点较低,温度更易达到其着火点) 3.对点火的炉灶有什么要求吗?(通风良好,空气较易流通) 【归纳】物质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板书】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充足的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提示: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 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

【讲授】燃烧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视频】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思考] 1、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 红磷 水中的 白磷 ①都发光 ②都放热 ③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

学生小组讨论并思考认真思考,整理归纳。

认真观看教学录像。

回答: ①铜片上白磷燃烧②红磷未燃烧③水中白磷未燃烧以实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

通过设计生火方案对比总结出燃烧需要的条件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中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并且从中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提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小结]由此证明,燃烧的条件必须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提问】此实验装置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可否对它进行改进?【实验演示】【图片展示】“水火相容”再次验证只要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物质就可以燃烧。

我会“旺”火【问题情境】负责野炊烧饭的同学引燃枯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木柴,结果燃烧不旺,还产生了很多浓烟,产生的气体也让人感觉身体不适,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视频】新闻报道:一氧化碳中毒【微观探秘】不完全燃烧产物生成的微观模拟【图片展示】进一步对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产热值等,体现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提问】如何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方法归纳】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挑战自我】下列事实运用了什么原理使燃烧充分?1.家庭燃煤制成蜂窝煤2.用化油器将油喷成雾状燃烧3.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鼓入空气4.铁在空气不燃烧在氧气剧烈燃烧我会灭火【过渡】野炊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要及时把火熄灭,以防安全事故。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燃烧和灭火(课题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燃烧和灭火(课题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2、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
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
教学过程 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
发生需要条件吗?
4、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
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引导小组讨论,汇报。 6、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7、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 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 燃烧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8、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 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 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2、演示实验 7-1 3、小结:灭火的原理
验。
教学目标 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
证关系。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
学生获得成就感。
1、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化学知识
和生活经验,有自学这一块知识的基础。。
2、本课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
求下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 学生学习能
来主动学习为好。重点是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
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的能力。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

这次备课,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燃烧与灭火背后的思考:本节课怎样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化学观念——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我想,燃烧与灭火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更没有从微观的层面审视过变化的本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

具体的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并能借助微粒观洞察万变之宗,从而树立“控制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变化使之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燃烧与灭火》效果分析本节课开始引入小魔术,大量图片信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认识了什么是燃烧,调动起来了积极性。

通过自主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效果良好,并达到了思考-动手-认知的目的。

通过阅读课本,学生知道了实验改进的必要性,知道了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的知识,知道了有关易燃易爆的知识。

通过歌曲,认识到了燃烧与环境的联系,并自觉做低碳贝贝,保护环境。

《燃烧与灭火》教材分析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入手,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关于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而直观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安全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内容探讨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的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7-1,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2.结合生活实例和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4.通过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具体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4、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二、教法分析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具体模式为: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归纳总结→ 联系生活。

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逃生的方向,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前学生的情况:1、已有的知识:(1)燃烧的本质;(2)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燃烧和火火是初中化学中与生活最接近,也是最用得着的知识,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成绩好坏,不论他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安全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原则,本节课力争多联系生活实际,多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这一点有别于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策略对燃烧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学生可能很多时候都是认为一切都是想当然的,很少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质疑,然后去解决掉。

要努力改变过去远离学生,单纯以教材为线索,或以教师的设想为线索的做法,而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的条件。

②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火火的原理和方法。

③认识燃料不充分堰烧的危害,知道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

④学会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岀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火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饶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学习欲望②通过对火火原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变化观。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火火的原理难点:燃烧左义的理解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五、教具准备1.仪器:烧杯、试管2.药品及其它:沸水、火柴、白磷、3.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探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一一燃饶和火火。

人类对于火的利用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火,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可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些危害。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初三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浓厚,尤其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

学生在实验的方案的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同学只愿意动手做,不愿意用脑思考,所以学生在实验反思方面还有待提高。

本课内容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学生已有的基本上,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燃烧与灭火”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去。

但是仅仅通过课本和几个实验,学生难以形成丰富完整的理性认知。

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做到“所学”即有“所用”,并通过每年的校园消防演练,进行现场的安全教育。

效果分析本节课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视频、动手实验等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

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总共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从认知发展角度过渡比较自然,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评测练习1、使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A、只要有充分的氧气B、只要是可燃物质C、只要是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D、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2、火柴点燃时为什么火柴头竖直向上时会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而火柴头斜向下方却可以燃烧旺盛?3.《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能说出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逐步从生活走进化学。

同时,学生在第四单元已经学习过了氧气,认识到了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性质,同时也认识到了部分物质在氧气中的反应现象,认识了氧化反应。

对于化学角度上的燃烧有了一定认识,这对理解本节内容特别是燃烧的定义有一定帮助。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效果分析首先,本节课的目标明确清晰,学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有利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很容易建立知识网络。

其次,在本节课中,以一瓶可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播放可乐灭火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题,还能引发学生的讨论思考,但是如果能有条件改成现场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的感受更直观。

再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充分体现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

整个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教师只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归纳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明显,分工合作,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小组的智慧结晶,有效的提升了回答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参与教学中,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有学生都会出谋划策。

遗憾的是在解决如何熄灭一根蜡烛这一问题时,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演示就更好了,能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最后,本节课还给学生留下了拓展作业,比如如何证明“水火相容”,同时还有课外拓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还课堂于学生。

总之,这节课教学过程还算流畅,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给出改进意见,谢谢。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从学生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

初中化学_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实验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火”双面性的认识和控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和乐于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去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防火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实验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难点: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媒体课件、实验器材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用品:坩埚钳、小石块、酒精灯、烧杯、火柴、蜡烛、小木条、小煤块、滤纸六、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共享点拨提升七、教学过程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燃烧的现象已经相对熟悉,学生在生活中知道很多促进燃烧以及灭火的方法,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需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化学联系起来。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厌倦了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以及教师演示实验,教师问题引领以及点拨提升的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存进他们的能力的发展。

效果分析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景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小组谈论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比传统灌输教育和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更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以及体验过程的快乐。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对燃烧和灭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探究性课题,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氧气相关知识的巩固,又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教材通过创设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探究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将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题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活动探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与实验必备的药品和器材。

六、教学过程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典例剖析“水中生火”【问题】白磷为什么可以在水中燃烧?1、白磷具有可燃性2、白磷的着火点低,40度,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3、空试管里有空气,为白磷燃烧提供了氧气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问题。

3、了解常见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动手探究、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改进教材中的有关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爱生命。

【教学重点】1、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与实验改进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的疑问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展示课题】课题1燃烧和灭火【展示学习目标】【引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实验步骤,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问】同学们都完成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问】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总结出燃烧的定义吗?【引入】同学们对燃烧的条件掌握的还不错,现在来检测一下【迁移应用】尝试推断下列实验的现象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在右图所示的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认真阅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并做好记录小组展示,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尝试发言认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并对答案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获取有效信息,对问题的归纳整合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反思盘点】想一想:你掌握了哪些燃烧知识、灭火原理和逃生技能?试一试:为你的家或学校设计逃生路线图,以备不时之需回顾总结,畅所欲言盘点所学,将知识点构建成网络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1)知道燃烧(2)熟悉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了解了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基本常识(4)了解了常用来灭火的物质水和二氧化碳(5)初步具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6)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形成2、学生知识欠缺:(1)不能理解燃烧的本质(2)对可燃物、着火点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模糊(3)知道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4)学生实验能力不足,基本操作练习较少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创设情境、对比分析、引导探究、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总体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培养了一些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本节课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燃烧,在学习氧气时对燃烧有个模糊的印象,需要深化和拓展,学生已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通过实验探究和演示不难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使学生感到满足、不再深入探究而影响学习效果,先入为主会使学生丧失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因此,怎样扬长避短,利用其已有经验,使其形成新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保护并发展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课堂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型的教学效果。

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生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它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_化学_初中_教学过程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1、燃烧的定义二燃烧条件的探究1、对比试验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引入: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热量的源泉,火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食物。

人类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从远古到现代,每一次文明的前进步伐,都与火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PPT1】本节学习目标【PPT2】温故知新:前面我们做过几个燃烧实验,描述出燃烧现象。

【PPT3】燃烧:通常我们所说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PPT4】对比实验现象分析与推断火柴可燃吗?小石块呢?阅读学习目标完成学案上燃烧现象对照表格结合课前的预习和燃烧现象对照表格得出燃烧定义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燃烧和灭火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结论3、燃烧的条件:火三角4、设计实验,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在空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烧吗用烧杯倒罩住呢?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人们燃烧通常所说的火三角。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如下图所示,小组内讨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温度、着火点和与空气接触三个方面比较:a、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_________;不同的是_______。

b、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同的是______,不同的是______。

2、实验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___________。

3、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___。

4、如果用导气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说明原因。

分析:借助【视频1】增强学习效果过渡: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有时也会带来灾难,火从天使学生活动一:结合经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小组内讨论分析后完成学案加强记忆学生活动二:小组内讨论分析后完成学案二、灭火的原理1.灭火的方法和灭火的原理2.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归纳对照3、学以致用4、火灾安全自救常识变成恶魔,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看【视频2】火灾的危害如果发生了火灾,你知道怎样灭火吗?这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用提供的器材,你能想到哪些灭火的方法吗?灭火的方法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降低温度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练习:1、油锅着火如何处理?煤气着火如何处理?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3、假若我们遇到火情时,你都能采取哪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成功的自救呢?借助漫画口诀,加深火灾自救教育分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深对火灾的认识,知道大伙无情,注意用火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防火及自救的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学习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体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逃生方法的学习,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知识竞猜】1.人人争当消防员:面对酒精灯中酒精着火、炒菜时油锅着火、纸箱着火、森林大火等,我们应如何灭火?2.小小成语大道理:“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等蕴含着哪些化学原理?【交流讨论】根据创设的情景思考并回答灭火方法及成语中的化学原理。

巩固对灭火的原理的认识,了解有效的灭火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整合【结束】引导学生结合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的主要内容。

总结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板书设计《燃烧与灭火》学情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

这次备课,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燃烧与灭火背后的思考:本节课怎样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观念——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我想,燃烧与灭火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更没有从微观的层面审视过变化的本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

具体的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并能借助微粒观洞察万变之宗,从而树立“控制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变化使之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燃烧与灭火》效果分析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

我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点拨规律条理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

真正体现出我们老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我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升华。

我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几位老师在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处理上各有千秋,真正做到了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而教师只是在学生困惑时适时点拨。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课中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些字、句,让学生拿起笔,该动手时就动手。

抓好基础,不敢高估学生。

不让学生犯和少犯“眼高手低”的毛病。

综合运用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老师抽查、记忆比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忆效果的检测。

学生记忆后选取适量的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燃烧与灭火》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前面所学“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对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学习将起到铺垫作用,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桥梁。

燃烧和灭火(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在空气中,物质发生燃烧与油罐遇明火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都产生热量②都要发光、发热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D.④⑤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

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3.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易发生爆炸,而点燃任何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则不发生爆炸B.稻草、秸秆堆放在不通风的房间内易发生火灾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D.发现室内液化气或煤气泄漏,应赶紧打开排气扇把气体排出去,或打电话报警5.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D.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6.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

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二、非选择题7.(6分)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杯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与灭火》课后反思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做“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

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

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

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燃烧与灭火》课标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部分内容。

课标中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二级主题中要求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而本节内容中通过探究如何如何控制燃烧可以达成以上目标,同时对控制燃烧的探究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伴随能量变化,认识通过控制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这也是课标中对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主题的学习要求。

另外,本节内容还承载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教学任务,通过对灭火原理分析和燃烧的学习,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常见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学会通过控制燃料保护环境,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和火场自救的基本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