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们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并探讨如何在具体问题上应用唯物主义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是无限多样性和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主导地位,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的转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着重于揭示自然界、思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的法则,揭示社会历史的特殊性。
四、在具体问题上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在具体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进行科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入手,深入剖析问题的核心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马哲试题
练习八一、单项选择题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D5.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二、多项选择题ABC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AD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B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三、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四、辨析题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马哲毛邓三科精心呕血资料(终极)辨析题
三、辨析题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马哲试题(含答案)
马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分在于是否承认( A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更的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实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 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是(D)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7.空间的特性是( C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物质是( 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10、两条根本对立的相识路途是( C )A、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敬重规律是取得胜利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胜利的条件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主动性的发挥B、集体才智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3.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的转化是冲突双方依据肯定条件朝着( A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逝的方向转化14.“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马原概论考试题目
马原概论考试题目
一、题目一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有何区别?
二、题目二
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
三、题目三
1.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四、题目四
1.什么是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发展规律有哪些方面?
3.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实践有何指导作用?
五、题目五
1.什么是人的社会性?
2.人的社会性对个体有何意义?
3.人的社会性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六、题目六
1.什么是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有何作用?
以上是本次《马原概论》考试的考题,考生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回答,展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意:请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回答问题,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马哲题库(选择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覆盖面标识:1、辩证唯物主义——物,2、唯物辩证法——辩,3、认识论——认,4、历史唯物主义——历,5、绪论——绪)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绪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历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历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物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5、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历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6、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历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绪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辩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9、人的本质在于()。
历A、人能够改造世界B、自私自利C、人有思想和理性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民群众的主体()。
历A、是体力劳动者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马哲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论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社会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答:正确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错误的意识归根结底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是主观自生的。
理由:(1)从意识的本质特征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其内容不论如何特殊,各种思想观念,其表面不论如何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考研政治的重要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道考研政治马原的真题,并进行逐步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国家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固化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社会分工与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工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这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国家是否存在的重要标志。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的存在和变化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经济基础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国家存在的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超结构。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国家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3. 国家垄断暴力国家的权力是通过垄断暴力来实现的,具有强制性和一元化特征。
国家垄断暴力的存在,使得国家有能力确保社会秩序和维护统一。
4. 国家的历史不可避免性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必然。
国家的形式和性质会随历史阶段的变化而不同,但国家作为社会关系的固化体现的本质不会改变。
二、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1. 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要求国家创造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秩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哲模拟试卷
马哲模拟测试试卷一单选题1.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答案】A【解析】“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启发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所以要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
2.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原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答案】B【解析】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答案】D【解析】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4.《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马哲样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哲期末多选题
试题多选(覆盖面标识:1、辩证唯物主义——物,2、唯物辩证法——辩,3、认识论——认,4、历史唯物主义——历,5、绪论——绪)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有()。
认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对立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认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认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C、必须有适当的社会环境D、必须经过实践活动E、意识本身必须是正确的4、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
历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B、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客观性E、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始终在家庭范围内进行5、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辩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
辩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7、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
认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B、认识发展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趋势8、下列思想体系中,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有()。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哲第一章辨析题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哲考试辨析题及论述题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0、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答:错误。
(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
四、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两者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科学概括和抽象。
它不仅适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形态,而且适用于人们尚未认识而今后将被发现的物质形态;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因而它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指物体、物质结构及其具体属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深化;它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不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个性,具有相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1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4)王阳明:“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
(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
材料2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域(意宇)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用凶。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3)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二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
(3)材料 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就能成功(吉),违背规律则就会失败(凶)。
4.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以下是关于唯心主义的有关材料: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