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 第9单元 溶液(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背记归纳总结

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背记归纳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第九单元主要知识点(课堂笔记)1

第九单元主要知识点(课堂笔记)1

第九单元主要知识点(课堂笔记)课题一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概念:指由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_______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是指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溶液的组成组成: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__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_______。

溶液的质量=的质量+ 的质量(溶质是完全溶解的)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2)3)4)5)活泼的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6).5、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溶质溶液 .6、溶液的用途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实验结论:溶于水时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溶于水时水溶液的温度下降,溶于水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2、溶解过程中会发生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物质溶解过程中能使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溶解过程中能使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三、乳化现象1、叫做乳浊液2、称为乳化现象.3、洗涤剂和汽油除油污的区别:洗涤剂是利用;而汽油是利用 .课题二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浓稀溶液与饱和或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注:二、物质的溶解性1、概念:。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三、固体溶解度1、定义:2、四要素: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溶解度/g(20℃)4、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的曲线溶解度曲线意义:1. 。

2. 。

3. 。

(三种情况)\a :b : C :四、气体的溶解度四、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 。

2、影响因素: 。

点,线,交点的含义•点:曲线上的每一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液为饱和状态,溶剂为100克.•线: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化学第九单元笔记

化学第九单元笔记
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 饱和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加入该溶质,看它是否再溶解 **4.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关系:
析出晶体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升高温度 增加溶剂
降低温度 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结晶
**5.结晶:析出晶体的过程
二.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溶解度
课题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的质量 分数
**2.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P%=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
=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100%
M溶液=ρ液V液 饱和时P%= S ×100%
S 100
饱和时溶液的P%和S有密切的关系 3.意义 2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食盐溶液表示100份食盐溶液中,
d.从曲线上可以比较 同一物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同一温度,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但不能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101kpa时气体在一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叫 做气体的溶解度
2.解释 a.气体的溶解度是体积数 b.一体积水 c.达到饱和 **d.影响的因素有:气体的性质,温度,压强 当T不变时,P↑ S 当P不变时,T↑ S↓ 增大气体溶解度适宜的方法是:低温加压
当Q放>Q吸时,溶液温度升高 (浓H2SO4 NaOH固体 CaO) 当Q放<Q吸时,溶液温度下降 (NH4NO3) 当Q放=Q吸时,溶液温度不变 (NaCl KNO3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一、教师行为1.1 导入•引入话题: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糖在水中溶解得更慢?”或“为什么海水能够溶解大量的盐分?”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提问:“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有限度?如何定量描述这种限度?”以此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1.2 教学过程•讲解溶解度定义:•教师详细解释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及饱和状态的关系。

•举例说明,如“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如“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则相反”。

•强调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如预测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等。

•实验演示与讨论:•进行实验,如观察不同温度下KNO3和Ca(OH)2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演示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剂或减少溶质等方法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提纲式)1.溶解度定义•定义•单位•影响因素(温度、溶质与溶剂性质)2.溶解度曲线•绘制方法•曲线意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应用(预测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判断方法•转化方法(加热、冷却、增加溶剂、减少溶质)4.实验观察•实验内容(KNO3、Ca(OH)2溶解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分析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溶解度定义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观察记录: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笔记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笔记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一、溶液的形成及特征。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形成: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和溶剂(被溶解的物质,通常是水)组成。

如:石灰水的溶质是 Ca(OH)2 ;碘酒的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稀盐酸的溶质是 HCl 。

氯化钠的水溶液叫氯化钠溶液,俗称盐水。

注意:大多数溶液是无色,但 Fe 3+ 的溶液是黄色, Cu 2+ 的溶液是蓝色, Fe 2+ 的溶液是浅绿色, KMnO 4 的溶液是紫色。

3、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请举1个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洗洁精洗油脂。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理变化)⒈溶解吸热:如NH 4NO 3等硝酸盐溶解⒉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是化学变化) ⒊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课题2 溶解度(2课时)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该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⑴如果溶液里有未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⑵如果溶液里没有未溶解的溶质时可以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如果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否则为饱和溶液。

4、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因为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温度改变要看具体物质。

5、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二、溶解度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及涵义(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4)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气体的溶解度(了解)(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必背知识点一、溶液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足量的锌放到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反应后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它不是溶液。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NaCl溶解时温度不变,NH4NO3溶解时温度下降,NaOH溶解时温度升高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方法:升高或降低温度。

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2.少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3.极少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曲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或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称量和量取3、溶解:搅拌至充分溶解,4、装瓶。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教师行为导入教师手持一杯清水和一小包食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如果我们把食盐加入这杯清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过程1.1 溶液的基本概念•教师行为:教师首先介绍溶液的定义,即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然后,详细解释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含义,并通过图示或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接着,引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强调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是常见的溶剂。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溶质、溶剂的定义。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自己举例说明哪些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以及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清晰讲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溶液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1.2 溶液的形成过程•教师行为:教师以食盐溶解于水为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首先,介绍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间作无规则运动,并均匀分布到溶剂中的过程。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食盐溶解于水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食盐颗粒逐渐消失、溶液变咸等。

接着,解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演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分析溶解过程的实质和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讨论如何在实验中控制这些因素以观察更明显的实验现象。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溶液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溶解实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也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板书设计(目录形式)•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溶质与溶剂•溶液的基本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的实质•实验观察:食盐溶解于水•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搅拌等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液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的题目。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笔记

九年级化学溶液笔记

九年级化学溶液笔记一、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 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密度、浓度等)完全相同。

例如,一杯蔗糖溶液,上部和下部的甜度是一样的。

-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都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如食盐中的氯化钠)、液体(如酒精溶液中的酒精)、气体(如汽水中的二氧化碳)。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 溶解现象。

-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吸热,如硝酸铵。

将硝酸铵固体加入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 有的物质溶解时放热,如氢氧化钠。

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水中,溶液温度会升高。

- 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3. 乳化现象。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例如,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 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

乳化后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但仍然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二、溶解度。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 相互转化:-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如硝酸钾):-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 结晶:- 定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 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

通过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继续蒸发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与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就是否就是溶液,一般瞧以下两点:(1)就是否就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就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就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就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就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就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就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就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与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她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与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就是溶质,液体就是溶剂。

②液体与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瞧作溶剂,量少的瞧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就是水,那么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就是一种,也可以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就是一种。

溶质与溶剂可以就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与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与,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与。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就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质前剂后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⑹溶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a.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b.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021年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2021年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

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初中化学笔记:第九单元 溶液

初中化学笔记:第九单元  溶液

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升温、加溶剂第九单元 溶液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悬浊液: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浑浊的河水;石灰浆2)乳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牛奶;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的混合物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4)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5)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洗洁精,肥皂等是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

6)归纳:(1)悬浊液是不稳定的,久置会沉降;(2)乳浊液是不稳定的,久置会分层;(3)溶液的特点是:①均一(各部分浓度相同);②稳定的(久置不分层,不沉降);③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的,一定是混合物;④溶液是透明的,不一定无色, 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为黄色;⑤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物质的溶解伴随能量变化:物质的溶解包括扩散(吸热)和水合(放热)两个过程,一些物质溶于水时放热(CaO ;NaOH ;浓 H 2SO 4);一些物质溶于水时吸热(KNO 3;NH 4NO 3;NH 4Cl )一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NaCl )2)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应用:在汽车水箱里进入乙二醇可防止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加快冰雪融化。

3)某些物质(如:食盐溶液,稀硫酸)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溶解时生成了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水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溶解时不能生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3.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4.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5.溶液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溶液的质量(g )=溶液的体积(cm 3)×溶液密度(g.cm -3)6.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7.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8.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P166实验1)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P167实验2)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P167实验3)9.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 溶液(笔记)

第九单元  溶液(笔记)

第九单元溶液(笔记)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判断溶液的依据)①混合物②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组成完全相同)③稳定性(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溶质和溶剂永不分离)溶质(被溶解的物质)3.溶液的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蓝色;FeSO4溶液:浅绿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溶于酒精——碘的酒精溶液硫酸铜溶于水---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乳浊液与乳化现象①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油漆、石油原油②乳化现象:常见有乳化功能的物质:洗涤剂、洗衣粉、洗洁精等4.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1)溶质溶解,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2)溶质溶解,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3)溶质溶解,扩散过程吸收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第33页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第9单元溶液识记笔记

第9单元溶液识记笔记

第九单元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如:盐酸,稀硫酸)
3.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m(溶液 )=m(溶质 )+ m(溶剂 ) 注意:1.溶液一定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 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溶剂只有一种。

两种液体互溶,
溶液中无水存在时,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4.当溶液中有水存在,不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
溶解性也不同。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5.洗涤剂能去油污原理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汽油能溶解油污。

形成溶液。

6.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情况:(1)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组成相同(密度、浓度、性质等)2)、稳定性只要温度、压强不变、水份不蒸发,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注意:①、溶液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它属于混合物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③、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④、加快固体溶解速率的方法有:搅拌、加热或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等⑤、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3、组成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②、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的种类:水(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物质,4、溶质,溶剂的状态:固体、气体、液体均可5、溶质和溶剂的判定方法1) 、当固体,气体,与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固体,气体当做溶质。

液体当溶剂2)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3)、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无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是水溶液5)、发生化学反应的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粒子判断要考虑生成新物质来确定①、Zn+H2SO4==ZnSO4+H2O②、CaO+H2O=Ca(OH)2③、CuSO4·5H2O溶于水6、溶液的名称(读法):A的B溶液1) 、溶质的溶剂的溶液。

2) 、即A的B溶液,其中A为溶质,B为溶剂3) 、水做溶剂时,水常省略不读。

①、如糖的水溶液可读成糖溶液。

②、食盐的水溶液可读成食盐溶液。

7、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8、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9、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不同②、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温度3)、气体还与压强有关10、溶液的用途1) 、许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原因是:在溶液中接触面积大2)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溶解过程的两种变化1)、扩散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物理变化2)、水合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化学变化2、溶剂是吸热还是放热:(物质溶解时,既有扩散过程,又有水合过程)1)、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

2)、反之溶液的温度下降。

3)、如果两过程的热量相等则溶液的温度不变3、常见物质溶于水的现象1) 、温度升高: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2) 、温度下降:硝酸铵.3) 、温度不变:氯化钠蔗糖三、乳化现象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态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沉淀如:泥水2、乳浊液:液态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态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如油水混合物3、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后的小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因此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明确两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3)、彼此互溶的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如:酒精和水形成的溶液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在两个“一定”的条件下,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且质量不再减少2)、若溶液中无剩余固体存在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向原溶液中再加少量原溶质若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1)、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和同种溶剂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①、升高②、加入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减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注意:改变温度方法不太可靠(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差)因此要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该升高温度6、结晶:过多的溶质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1)、分类: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2)、晶体:重溶液析出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二、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1)、在一定温度下2)、溶解度指的是在100克溶剂中。

3)、饱和状态4)、克3溶解度的含义(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为例)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NaCl的质量最多为36克2)、在20℃时,36克NaCl溶解在100克水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性质)(主要因素)2)、外因:温度5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一)溶解度表(课本36页表9-1)二溶解度曲线(课本37页图9-12)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点”的含义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②、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解度相等2)、“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如:KNO3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或变化不大。

如:NaCl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Ca(OH)23)、“面”的含义①、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②、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可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3)、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将主要成分大部分结晶出来即可)①、陡升型中含有少量缓升型:用降温结晶。

如:KNO3中含有NaCl②、缓升型中含有少量陡升型:用蒸发结晶。

如:NaCl中含有KNO3四、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里溶解某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气体的体积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课题三溶液的浓度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公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溶液质量公式变形: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3、含义:若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它表示为每100份质量的该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溶质m(质):m(剂):m(液)=10:90:100注意点: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已经溶解到溶剂里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计算在内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百分数③、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所指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④、溶质质量分数是比值,单位是1,常用百分数表示⑤、溶质的质量分数只与溶液中的溶质与溶液质量有关,一般与温度无关相互联系:1)、溶质质量分数只能在不超过溶解度范围内变化(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最大值)2)、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①、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X100%100g+溶解度②、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求S (数值上S大于a)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溶质全部溶解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公式计算。

如:例12)、若溶质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参加计算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后的生成物。

如:SO3CuSO4·5H2O4)、关于溶液间发生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三、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抓住溶质质量不变)1、溶液的稀释1)、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浓溶液的质量X浓溶液的质量分数=(水的质量+浓溶液质量)X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1w1=(m水+m1)w稀溶液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的质量X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X稀溶液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的质量)X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m1w1+m1w2=(m1+m2)w混合2、溶液的浓缩1)、向原溶液中添加原溶质2)、蒸发溶剂3)、与更浓的溶液混合四、溶液组成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数)五、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配制一)、注意:1、导致质量分数偏低的可能原因①、仰视读取水的体积②、用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且用了游码③、烧杯内有水④、药品不纯⑤、药品撒落2、偏高的原因①、俯视读取水的体积②、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二)、实验步骤1)、计算(水的体积和药品的质量)2)、称量3)、量取4)、溶解5)、装瓶并贴上标签(含药品名称和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