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无疑是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积淀下来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想,中国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中国人擅长利用八卦、易经等古老的智慧工具,来解读世界和预知未来;比如中国人通过中医、食疗等传统医学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国人的智慧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灵魂担当,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道闪亮的光芒,那就是中国人的勤劳。

勤劳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对工作的认真和辛勤汗水织成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

中国人的勤劳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上。

中国人重视教育,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为中国文化的薪火传承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抹深沉的色彩,那就是中国人的坚韧。

中国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经了无数次战乱、自然灾害和社会变革,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信心和希望,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品质。

中国人对待困境和逆境的态度总是乐观向前,坚定面对,从不轻易屈服。

这种坚韧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追求上。

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阅读《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中国人的气质是一座雄伟的大厦,由智慧、勤劳和坚韧这三道柱子支撑而成。

这座大厦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描绘出中国人的个体形象和精神面貌,让人由衷地钦佩和敬畏。

与此同时,这本书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明底蕴,为中华民族的融入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智慧的传世经典,它以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为核心,展现出深刻而独特的中国文化。

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读书笔记之《中国人气质》气质一词在辞海之中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气质没有好坏,且是先天的,个人色彩极浓。

性格就不一样了,可塑性强,较易改变;具有普遍性,可轻而易举地分门别类。

在很多情况中,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估计会有一定影响。

气质更容易在某种性格中体现出来,再往高点说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特征。

气质性格所决定的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人们会选择一套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民性这东西确实很有必要探讨,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民族当然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久经风才凝聚起来的,这点无可否认。

其他的不必多说,下面我就说说在读这本《中国人气质》的过程中所做过标记的几个地方。

它们有的是深有同感之处,有的认为还有待商榷,且都算作一些零星的感想。

保全面子——史密斯在书中描述面子这东西时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所包含的意义,超出我们所能够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他说,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这就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人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演戏的架势,或鞠躬敬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戏中的某个角色。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保住那份所谓的面子,即使加入表演的成分也在所不惜。

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该不如说这里面演的成分更多些。

中国人爱面子那绝对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如果谁要是把中国人面子问题给解决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忠诚可信的朋友的。

史密斯在谈到面子问题的时,着重所举出的就是中国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想怎样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的事情,而是在想怎么上哪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保住最基本地面子。

漠视时间、不懂精确:史密斯抱怨道:“中国人仅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概念很模糊,暗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从一个时辰到另一个时辰并没有明确的标志。

读书报告(中国人的气质)

读书报告(中国人的气质)

深刻反思与辩驳——读《中国人的气质》随感智能091 王港090923在读本书之前不得不提到推荐此书的李宇征老师。

未曾谋面时已得知老师治学方法的独特,一直没有机会相见,本次有幸成为其学生,也算一种缘分。

读此书时恰逢我自己读书计划接近尾声,以其接续,更勾起对人文社科的原始兴趣。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此书只有一细一粗的欣赏过程,一遍细读一遍浏览不能说对它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一直在思考,想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大概一个月的阅读也只有如此浅显的看法了。

首先说到我读书的习惯——时刻翻阅,时刻记录。

在读书时,总是有一支铅笔伴随左右,遇到激发内心思维的地方,马上记下自己的想法。

在读该书的时候亦是如此。

所以当细读之后,书上已经“伤痕累累”。

除了批注之外,我还及时把很多内容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上,通过这个媒介与大家分享所得所想。

读该书的心态很奇怪,应该说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从开始的怀疑,怀疑一个外国人怎么会很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呢,尤其是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他们总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

到之后的惊奇,书中作者对中国人描述之细微到位,让我不得不放下偏见开始端正自己的心态去好好读。

到接近尾声时,对作者的佩服和自我的反思。

不过总的心态还是以学习为主,探究外国人对中国人性格较为客观的看法。

文章思路很乱,只是拣自己想到的堆积于此罢了。

开始想谈一下自己认为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

随后说一下我对书中不敢苟同的观点及自我辩驳。

还有个人赞赏的中国式的智慧。

最后写百年之后国人与百年前的对比及反思,结语。

一、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书以学习的心态去读,收获就会很大。

在欣赏该书的时候,作者严谨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以很多客观可想的例子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谈到中国人要面子的时候,举了很贴切的中国人保住面子的拙劣手法。

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间里,然后又在台布下把它找到,装模作样的展示给人看,这样她的面子就算是保住了。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讲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作为中国人,读完此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气质特征。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仁爱、忠诚、礼法、谦让、敬祖尊宗、守信用”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让我领悟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我等年轻一代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信用。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含蓄、委婉、暗示、推测”等,这些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特点在我看来让我们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更加温和、友好、考虑他人感受。

总之,读完《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让我更加自豪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 1 -。

《民国的气质》读后感

《民国的气质》读后感

《民国的气质》读后感
读完《民国的气质》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人才辈出的年代。

这本书通过讲述民国时期七位奇女子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这七位女子中,我最为敬佩的是秋瑾。

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女中豪杰。

她的诗句“洒去犹能化碧涛”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她的英勇事迹也让我深感震撼。

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勇于追求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秋瑾,吕碧城、张幼仪、张可等女子也让我印象深刻。

她们或驰骋政商界,或默默付出,或坚守爱情,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

她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独立和自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深感敬佩。

总的来说,《民国的气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对民国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国时期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

气质读后感

气质读后感

气质读后感人的气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个性特征,是一种内在的魅力和外在的表现。

而对于气质的培养和提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近日,我读了一本关于气质的书籍,不禁对气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书中提到的气质,不仅仅指外在的举止、言谈举止,更包含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

与长相相比,气质更能反映一个人的魅力和实力。

一个仪态优雅、自信从容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毫无疑问,气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影响一个人在社交、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

在书中我了解到,气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修炼。

首先,外表形象是一个人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干净整洁、得体合宜的穿着,能够展现个人的品位和修养。

同时,注意身体的仪态、站姿、走路的姿势等,都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自信大方的印象。

其次,言谈举止也是体现气质的重要方面。

说话要有分寸,避免侮辱、挖苦或过于直接的措辞,用文雅、得体的语言与人交流。

此外,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和尊重,不管对待任何人,都要平等和真诚对待。

最后,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也是塑造气质的关键。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积极进取的人,往往能够给周围人带来积极的能量。

读完这本关于气质的书籍,我深刻意识到气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气质,做到内外兼修。

通过锻炼、修炼,培养自己的自信和从容,让自己的气质更加优雅迷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还学到了一个有关气质的重要观念——“内在修养”。

气质的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形象和外表,更需要内心世界的塑造。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达到仪态大方的气质。

内在修养主要包括修身养性、修内心、修思想、修道德等方面。

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通过磨砺、锻炼,培养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意志品质;通过反思、学习,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忏悔、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

只有经过内在修养的磨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气质的人。

中国人的气质范文

中国人的气质范文

中国人的气质范文中国人的气质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历史和传统对中国人的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的气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美德、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的气质。

首先,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传统美德上。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包括仁爱、孝道、忍让、礼让等。

仁爱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道德追求,强调关爱和同情他人。

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们始终关心和帮助他人。

而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和孝道的践行,使他们具有一种温和与亲切的气质。

其次,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家庭观念上。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

中国人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持,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

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连续性。

中国人常常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并为了家庭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种家庭观念使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更加友善和温和。

最后,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理解。

中国人重视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善于倾听和体谅。

他们注重面子和关系,重视友谊和社交。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显得热情、友善和有耐心。

此外,他们也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气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传统美德、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是中国人的气质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在多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以仁爱、孝道、忍让、礼让为核心的价值观,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本书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

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内容简介《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

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

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作者简介明恩溥,1872年,27岁的他来到天津。

直到1926年,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其中包括《中国人的素质》,首次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

精彩节选柔顺固执中国人好比竹子,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

竹子优雅,用途广泛,柔软易折,且中空。

东风吹来,它弯向西;西风吹来,它便朝东。

没有风时,它挺立不动。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容易打结。

竹子虽然柔软,却难以打结。

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毛发更柔顺的了。

毛发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拉力一旦去掉,立刻就能恢复原状。

单凭自己的分量,毛发能向各个方向弯曲。

许多人头上的毛发都有一定的长法,一簇簇,总是朝一定的方向长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这种头发俗称“牛旋发”,由于无法控制,其他的头发即使数量多,还得顺着“牛旋发”的方向来梳理。

如果把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比作是人的脑袋,各民族是一簇簇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历史悠久的“牛旋发”,可以梳理,修剪,也可以剃掉,但剃了后肯定再长出跟原来一样的头发,一般说来,还是朝同一个方向长的。

引自第71页在中国,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摆在街上。

对于这些摊主而言,摊铺前面的空地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可以随意摆放任何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改朝换代时,也会有一些为国家献身的勇士。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明恩溥以其《中国人气质》一书而占有独特的地位,明恩溥的中国观的基调是阴冷的,有着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气息。

《中国人的气质》中的中国观以对中国人国民性细致的描写和尖锐的批判为主要特色,表达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看法的普遮观点。

该书本文对该书的内容及观点作了分析并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明恩溥;《中国人气质》;国民性;态度1.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握紧了拳头,心中多了几分沉重,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叹息,并为身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我们而庆幸。

可是令人纠结的是当代的中国人的气质,特性或者说国民性又有几多进步?“中国的国民性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今后会如何?究竟进步了多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

(①西洋镜里的中国人--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鹿凤芍《走向世界》2000年03期)2.明及其书80年前,兽迅先生清醒而犀利地写出《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麻木、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不良品性,而十九世纪来华的部分外国传教士亦对中国国民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传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明恩溥(Smith, Arthur Henderson,中文名还曾被译成明恩普、施密士、阿瑟·亨·史密思等)是近代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 1872年受美国公理会(A. B. C. F. M.)派遣到中国服务,后受聘为《字林西报》的通讯员,为该报撰文。

1894年,明恩溥将自己陆续发表于《字林西报》等报刊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观感经过整理,汇集成厚达三百多页的《中国人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译为《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交由美国佛莱明公司在纽约出版。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一书是英裔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德森·史密斯以中国人的名字明恩溥所写的,1894年以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引起了较大轰动。

鲁迅1902年到日本留学,细读了日本版的《中国人气质》。

他说虽然“错误亦多”,但“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

1936年他在《“立此存照(三)”》的文章中写道:“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希望中国人把书当做一面镜子,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前文学研究员张梦阳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国人气质》,1986年开始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丽娟一起翻译全书,1995年正式出版,然后在中国多次再版。

书中所涉及的都是110多年前事情,时过境迁,沧桑巨变,人们对它的兴趣仍然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理智地分析,《中国人气质》所说的当时中国人的26种气质,确如鲁迅所说“错误亦多”。

主要是:排斥阶级分析、笼统地讲气质,没有触及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是不科学的;站在美国中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缺乏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理解,表现出傲慢、刻薄和蔑视;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有一定的掩饰和美化;用一位外国传教士的视野审视和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忽视了本国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企图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指出光明的前景;这本书使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误解,以至于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以为中国还是十九世纪愚弱的样子。

纵然如此,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重要价值。

鲁迅肯定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具体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借助于书中批判中国民族劣根性的态度,告诉国人“知耻近乎勇”的道理,从此揭起反叛民族精神的旗帜,触动国人麻木的灵魂,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讲过一句至理名言:“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化工工艺C094 任晓红096665中国人,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从一出生开始身边就围绕这着各种各样的中国人。

这么看来中国人是最有权力来评价与描述自己。

中国确实存在许多关于中国人品质、性格等方面的书籍。

在这种环境读这种书,一切内容都觉得那么理所当然,许多特点与性格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东西。

在老师的推荐下,今日有幸读到这样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是由一位在华生活生活过二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编写的,它独特的视角很吸引我。

许多人会这样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这样的资历不可能得出一个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整体概念,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性格的评头论足,对中华民族的指手划脚。

初读这本书,我也甚是气愤,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这么说中国,甚至还编成书吸引那么多中国人来阅读。

读起这本书,更像是自己在气自己,骂自己。

尽管这样,还是很迫切的读了下去,看他究竟还有多少要说的。

并且我也不断的将书中的观点和例子等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事情相比较,看是不是真的可以对号入座。

慢慢的发现,许多现象确实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些观点很难认同,有些现象在身边已经找不到影子了。

读惯了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剖析、评价,现在透过别人眼睛看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读下去。

有句话这么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别人眼里了解自己,会发现许多自己不以为然的一贯的东西。

这些气质也许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无标准可言,它受到许多历史、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

我想选几种气质加以解析。

关于面子,在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

面子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

有面子的人被看成能人、成功的人。

因此很多成功的人喜大话到不能自拔。

面子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的深层意向,实际上已成为支配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

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就是侵犯了尊严。

因此,人们很重视面子。

书中说面子是戏剧化的,我很同意。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札记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札记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简介 (2)1. 作者信息 (2)2. 出版信息 (3)3. 书籍背景与目的 (3)二、内容概述 (4)1. 主要内容 (5)2. 各章节摘要 (7)三、中国人气质分析 (8)1. 勤奋努力 (9)a. 工作态度 (11)b. 学习精神 (12)2. 家庭观念 (13)a. 家庭重要性 (15)b. 家庭责任 (16)3. 社交习惯 (17)a. 社交礼仪 (18)b. 社交圈子 (19)4. 文化传承 (20)a. 传统习俗 (22)b. 传统文化 (23)四、中国人气质的现代价值 (24)1. 对个人的影响 (25)2. 对社会的影响 (27)3. 对国家的影响 (28)五、个人感悟与体会 (29)1.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30)2. 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理解 (32)3.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 (33)六、结论 (34)1. 本书对理解中国人气质的意义 (3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书籍简介《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著作。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异。

本书旨在增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书籍,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无疑是一种享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如何自处。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中积极向上的部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我们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改进和提升的可能。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1. 作者信息《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由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林语堂先生所著。

中国人气质书评

中国人气质书评

中国人气质书评学号:124130514姓名:李秋艳班级:12旅游管理(非师范)中国人气质读后感阿瑟·亨·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美国传教士。

代表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日本涩江保译为《中国人气质》,中国由张梦阳、王丽娟所译。

《中国人气质》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对于外国人而言是了解中国人的窗口,通过著作的解读可以看到中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气质——缺乏信,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而又守旧;而对于我们,这部作品则是一面从这外国人处搬来的“镜子”,用它照一照,可以看看我们与作品中有何不同,是变了样、走了形,还是恰到好处。

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中国人气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就带上了时间的枷锁——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后,某些生活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由于作者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多来源于其生活中所见所闻,其作品便难免些微的脱离中国背景,集中表现在: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对中国苦力、仆人等劳动人民持轻蔑态度,掩饰和美化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下面,我将从其先进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谈我的感想。

先进性方面:第一,指出了中国人的奴性,缺乏个性和现代观念。

中国人的奴性表现在对统治阶级的态度上,对他们而言,统治阶级的更替不过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封建制依然在延续。

百姓所要承担的依然是种田、纳税。

对他们而言,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明恩浦所说的"中国人具有快乐知足的气质,而没有说话的神经系统,鸵鸟般忍受屈辱,把话咽进肚里。

"便是对奴性的最佳概括。

而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压迫下,我们民族的人是批量生产的,个性于我们的祖先是从未有过的,《二十四孝》中描写的愚孝行为经久不衰的为人所传颂,先祖们缺乏个性地守旧,乃至于他们会因为旧衣服上有块补丁而在新衣服的同一位置补上相同的补丁!这种行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第一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

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

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

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

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

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作文大国气质

作文大国气质

作文大国气质一说起“大国气质”,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宏伟的建筑、先进的科技、强大的军事力量等等这些宏观而高大上的东西。

但对我来说,真正能体现大国气质的,却是那些藏在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看似平凡却饱含温度的瞬间。

就拿前段时间我坐高铁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天,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急匆匆地赶往高铁站。

人潮涌动,我心里那个急呀,就怕赶不上车。

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放好行李,刚想坐下喘口气,却发现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一脸迷茫地看着周围。

我心里嘀咕:“这老奶奶是不是遇到啥难题了?”果不其然,老奶奶转过头来问我:“姑娘,这车子咋这么快呀,我都不知道啥时候能到站。

”我一听,赶紧安慰她:“奶奶,您别着急,您告诉我您要去哪儿,我帮您看着。

”原来老奶奶是独自一人出门看望女儿,这是她第一次坐高铁,心里紧张得很。

一路上,我跟老奶奶唠着嗑,给她讲窗外的风景,告诉她经过的每一个站点。

老奶奶紧紧拉着我的手,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车快到站的时候,我帮老奶奶拿好行李,搀扶着她慢慢走到车门边。

这时,车厢里的其他乘客也纷纷投来关切的目光,有人帮忙提行李,有人提醒小心脚下。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这不就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热心嘛!在这个小小的高铁车厢里,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因为一次短暂的相遇,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没有人觉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大国的气质。

这种气质,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它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是在马路上搀扶盲人过马路的路人,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是无数个默默坚守岗位、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平凡劳动者。

还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我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耍。

其中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旁边的小伙伴们没有嘲笑他,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立刻围了过来。

有的给他拍拍身上的土,有的安慰他说“别怕别怕”,还有的跑去叫大人。

高三读后感中国人的修养2500字读书报告

高三读后感中国人的修养2500字读书报告

中国人的修养2500字读书报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提倡的“崇德”思想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

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

而在学校中,也需要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夏夜的萤火虫,若是置于在流光溢彩的都市中,则难以发现踪迹,而在一片漆黑的田园上空却清晰地看见了它那自由移动着的光亮。

夏末,在新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遇见了这只小小的“萤火虫”。

他的名字叫“熠炜”,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闪耀得让人睁不开眼睛。

然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却并不出众,就像飞翔在都市上空的一只萤火虫,璀璨的灯光将它微弱的光芒完全遮盖住了。

这反差还是挺大的,那么他有没有过人之处呢?我打算找一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虽然流光溢彩的都市上空很难发现萤火虫的光亮,不过萤火虫确实在发着光,因此,当它处于一片漆黑的田野中时,它的光芒就彻底显现了出来,犹如一颗颗游离于夜幕上的钻石一般。

我依然不停地寻找着,相信在属于他的一片天地,这只小小的“萤火虫”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光芒来。

那是一天中午午饭后,我和同学们一起从食堂走回教室。

那天的气温很高,加之正午艳阳高照,同学们一个个都懒得动了,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着。

走到楼梯口时,看到一根剥了皮的半截香蕉躺在旁边很显眼的地方,虽然我们的队伍不会经过。

应该是某个孩子掉地上的吧,真不小心!可是也应该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呀,这么让它就这么随意的躺着,不说影响环境整洁,万一有同学没看清踩着摔倒了就不好了呢!走在前头的同学似乎没有注意到旁边的香蕉,继续向前若无其事地走着。

看到这里,说实话,我是有点寒心的,平时晨会课或是课间的时候总是和他们强调要讲卫生,看到地上的垃圾要捡起来,可是真正遇到实际情况,却没有一个人去捡起这个垃圾。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早期在中国居住的一位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人,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美国公理会教士。

他27岁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传教,并参加了当地的救灾、医疗等工作,在中国居留了50余年之久。

他根据自身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人的了解,先后写了《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

1890年,他根据自己二十几年在中国传教士的观察、体验所积累起的生活经验,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要求作者集结成书。

此书在1894年由美国佛来明出版公司在纽约出版。

世界上的民族特征,固然不能由“优”、“劣”之分,但也没有哪个民族自称是十全十美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勤劳、聪明为世人所公认,但也因长期受封建制度的统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存在不少消极、保守的性格特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到了清王朝的末期,国弱民穷,备受外国列强的欺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打门被外国列强轰开,西方思想由此传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有主张文化创造的,有提倡西化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正视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却不多。

史密斯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

在这些方面,他们都非常出色。

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但是史密斯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气质性格特征,今天的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这本书主要是让我们看看我们先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他们身上压着多么沉的精神锁链,多多少少起点“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说,现在我们已不存在史氏所公正指出的那些消极的性格和现象了。

看看那时社会上那些见死不救的看客,看看那些图财害命的奸商、那些营私舞弊的贪官,看看那些封建迷信活动,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是值得我们深省和羞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中国人气质》
气质一词在辞海之中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气质没有好坏,且是先天的,个人色彩极浓。

性格就不一样了,可塑性强,较易改变;具有普遍性,可轻而易举地分门别类。

在很多情况中,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估计会有一定影响。

气质更容易在某种性格中体现出来,再往高点说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特征。

气质性格所决定的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人们会选择一套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民性这东西确实很有必要探讨,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民族当然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久经风才凝聚起来的,这点无可否认。

其他的不必多说,下面我就说说在读这本《中国人气质》的过程中所做过标记的几个地方。

它们有的是深有同感之处,有的认为还有待商榷,且都算作一些零星的感想。

保全面子——史密斯在书中描述面子这东西时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所包含的意义,超出我们所能够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他说,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这就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人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演戏的架势,或鞠躬敬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戏中的某个角色。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保住那份所谓的面子,即使加入表演的成分也在所不惜。

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
话,见鬼说鬼话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该不如说这里面演的成分更多些。

中国人爱面子那绝对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如果谁要是把中国人面子问题给解决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忠诚可信的朋友的。

史密斯在谈到面子问题的时,着重所举出的就是中国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想怎样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的事情,而是在想怎么上哪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保住最基本地面子。

漠视时间、不懂精确:史密斯抱怨道:“中国人仅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概念很模糊,暗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从一个时辰到另一个时辰并没有明确的标志。

并且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的计时方法也就决定着他们属于悉尼·史密斯所说的“大水之后的人们”,他们仍然一如既往,依旧按照过去族长安排好的计划悠然生活,缓慢行事。

”在中国,甚至到现在也一样,人们的时间观念依然还是那么的淡薄,通常我们所说的时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足够人们优哉游哉的时间段。

即使有个时候冒出个先进个人,时间久了,也会被众人的拖拖拉拉给同化成一个德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时间观念,注定中国人做事情效率不会很高。

中国人和其他民族一样,有能力在一切事情上做到精确———不仅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天生有无限的耐心———但是,就现在的性格构成来说,我们不得不做这样的评论:这个民族缺乏精确性的观念,并且不懂得精确性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在科学上贡献仅限于那四大发明跟这一方面就很有关系。


骂人吵架、相互猜疑:中国有句俗话叫君子动口不动手,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绝对是一群爱好和平的良好市民。

他们与其冒险去承受身体上的伤害,还不如宁愿多费一些唾沫星子。

谁要是能够在双方冲突之中全凭三寸之舌,全身而退,这才算高手呐。

在中国的市井街道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斗嘴吵架的人们,如果谁有幸目睹上一场高质量的骂战,那才叫开了眼界。

西方人的咒骂,声
音不高,但能令对方痛人肺腑。

中国人的咒骂若声音不高就毫无意义。

英语中的诅咒是带翅的飞弹,中国人的诅咒是肮脏的皮球。

他们骂人的话大部分被视为一种咒语。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人骂人,非常令人难以理解,他们并不揭露对手实际的过错,而勿宁污辱他的祖先,嘲笑他卑贱的出身。

被骂的人则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严重伤害,其原因不在于是当着别人的面,甚至不在于自己被骂,而在于骂他的那些话令他太丢“面子”了。

”当然,中国人不单单只会把怒气的释放寄托在言语上攻击,实在超出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的时候,他们也会动手,但这种情况倒是不多。

史密斯说:“中国人吵架吵到一定程度,不动手就不能收场。

“而多种事实证明,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猜疑。

”中国人常常引以为傲的厚黑之学,其实它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猜疑之上。

事实上,中国的厚黑学为全世界人民贡献了一笔难得财富,但那些老外们常常却只能望而生叹,甚至皮毛都学不来。

俗话说:“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中国人在防备危险上是多么的有经验。

史密斯对这种防备之心描述道:“中国有句古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句箴言表达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中国,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这就是中国人生性沉默的原因,我们对此有时十分难以忍受。

他们都知道,一言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而我们对此一点也不懂。

多元信仰:中国人在信仰上没有像基督教类似的宗教,中国的儒教很恰当的起到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没有那种让人信仰的五体投地、至死不渝的宗教,只有信或者不信,没有深浅,有用既可拿来,无用就随便丢弃。

基于这一点,很多东西都有成为宗教的可能性,事实上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并不是全部一样的信仰。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最明显的信仰确是祖先崇拜,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类似祭祀祖先的活动,年年以求得祖先保佑。

中国宗教生活中对树的崇拜也很明显,
在某些地方,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挂着很多小红布条的大树,似乎这些书上是有神灵居住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崇拜,其他的民族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中国的宗教十分的庞杂,最大的有儒道佛三家,这些学说在中国的悠长深远的历史中,相互杂糅,许多人常常兼修三家,因此这也造就中国人的圆滑处世。

而且似乎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多神论、泛神论,不可知论者。

最后留下一个疑问——物质条件的增长是否能够消减人类道德的邪恶?
接着再引用史密斯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为了改革中国,就必须探明中国人性格的来龙去脉;使之净化,就必须在实际上推崇人的良心,而不能像历代的日本天皇,整日被关在宫中。

现代哲学的一位领袖说得好:“铅的本能炼不出金的品行。

”中国需要的是正义,为了获得正义,中国人必须了解上帝,必须更新人的概念,并确立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他们需要全新的灵魂,全新的家庭,全新的社会。

总之,中国人的各种需要化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即她应该永久地。

彻底地接受基督教文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