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4.6《地球的形状》教案
4.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特点。
2. 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法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不足,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 在教学评价方面,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采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果。
2.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4)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地球形状的主题,自主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探究地球形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展开地图等,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椭圆形状。
② 地球仪的使用: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如经纬线、地形等。
③ 地球形状的证据:通过分析地球仪、卫星照片等,验证地球的椭圆形状,理解地球形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④ 地球的轴倾斜:了解地球轴倾斜的概念,分析其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⑤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对地球现象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地球的形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
2. 地球仪的使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教科版
-在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时,可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的直观认识。
-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时,可通过动画、模型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介绍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时,结合实际案例,如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认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空间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举例解释:
-在突破地球形状的认识难点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特点,如观察地球仪上的两极和赤道部分。
-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动画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但在具体描述地球形状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直观感受,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地球仪、模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其次,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地球仪和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特点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幼儿园《地球的形状》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地球的形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2.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认识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2.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理解地球是圆形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圆形物品(如球、盘子等)、图片(地球的照片、宇航员在太空的照片等)。
2.绘画工具(纸、彩笔等)。
3.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或展示地球的照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地球”。
2.观察与讨论(10分钟)拿出地球仪和圆形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形状。
提问:“地球仪和这些圆形物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引导幼儿发现它们都是圆形的。
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照片,告诉幼儿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也是圆形的。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地球是圆形的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3.演示与讲解(10分钟)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地球是圆形的。
准备一个圆形的盘子和一个小球,将小球放在盘子上滚动,让幼儿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讲解:“地球就像这个盘子一样,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球体的表面上。
”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地球的结构,如大气层、海洋、陆地等。
4.绘画活动(10分钟)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可以画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景物等。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地球。
5.总结与延伸(7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引导幼儿说出一些保护环境的方法,如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
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查找关于地球的资料,了解更多地球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来探究地球的形状。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椭圆体特征3. 地球仪的使用4. 地球的探索历程5. 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椭圆体特征。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地球的探索历程。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2. 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3. 地球仪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地球的探索历程: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
5. 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理导航、气象预报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和椭圆体特征。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并简要描述地球的椭圆体特征。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椭圆体特征的理解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操作,展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3.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地球形状在现实中的应用,展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地球形状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地球探索历史资料:用于讲解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4. 实际应用案例:用于讨论地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证明地球形状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核心素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地球科学素养,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球形特征,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运动。
3.素质层面: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科学课充满兴趣。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课堂纪律良好。但在自我约束、自律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较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课外,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可能不够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第6周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地球的形状。
2.探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怎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地球的球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地球仪。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乌奴耳中小学贾春丽(六年级科学上)单元内容我们的地球单元主题地球的形状单元目标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3、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4、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5、愿意合作交流6、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二、地球的表面,知道学生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直至了解整个地球。
三、地球内部,通过结构模型,来建构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四、火山和地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实验模拟,告诉学生在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险。
五、地表的变迁,教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实验模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外力和内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力。
本课是宏观的想象认知课,学生要建构地球是圆形的比较困难。
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般感知——理性感知——理性认知——建立知识,来学习新课。
课时间2014年9月17日地点科任办公室主持人贾春丽 参加人全体科任组人员中心发言人贾春丽缺席情况 无备课内容地球的形状重点研究问题地球的形状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地球仪制作材料:纸板、彩笔、剪刀等。
4. 教学课件。
教案内容请提供相关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详细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观察成果。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增加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物品,尝试发现它们的形状特点。
2. 结合家庭生活,思考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球的形状(简单证明方法)》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简单证明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基本事实。
掌握一些简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如观察船帆、月食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实验演示、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明白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地球是球体这一概念,通过简单方法让幼儿直观感受。
帮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并能简单描述。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解释观察船帆、月食等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兴趣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科学奥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探索地球形状之谜”情境,激发幼儿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兴趣。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促进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大大的盘子,有人说地球像一个方形的盒子,那到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通过提出不同的猜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地球形状这一主题。
(二)地球是球体的初步认知(7分钟)展示地球图片和地球仪:教师拿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看这个地球仪,它是按照地球的样子做出来的哦。
你们看,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呀?对啦,是圆形的,就像一个大皮球。
地球其实和地球仪的形状差不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球体。
”然后展示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让幼儿直观感受地球的圆形轮廓。
(三)简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10分钟)观察船帆现象:图片展示:教师展示海边观察帆船的图片,“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当帆船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教案初中
地球的形状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念,如经纬度、地球仪等;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形成原因;2. 地球仪的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3. 地球形状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全貌;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 分析地球形状的形成原因: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自身重力作用和太阳、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呈现出现在的形状;3. 展示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学习地球仪的使用(15分钟)1. 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如经纬度、赤道、南极、北极等;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何查阅地理位置、计算距离和面积等;3.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地球仪的使用技巧。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2. 活动内容:根据给定的经纬度,找出对应的地理事物;3. 学生相互交流实践活动的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形成原因;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并提出疑问;3. 教师进行解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专家或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形成原因;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理博物馆、观测站等,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3. 开展地球形状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使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了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念。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科目:科学实验年级:幼儿园主题:地球的形状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理解地球的平面投影是地图的形式。
教学资源:1. 球心仪(一个球心仪、一个球架、一根球心仪杆、若干个不同形状的球)2. 地球仪3. 图纸、彩色笔、铅笔4. 世界地图课程安排:活动1:认识地球仪和球形物体的实验(20分钟)1. 老师将地球仪带到课堂上,并向幼儿展示。
2. 老师将不同形状的球(圆球、长方体、立方体等)展示给幼儿,并让他们观察。
3.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球的不同形状,并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4.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并解释为什么地球被称为“地球”。
活动2: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30分钟)1. 老师向幼儿展示球心仪,并让幼儿观察它的形状和组成部分。
2. 老师将一个球放在球架上,并将球心仪盖子盖在球上。
3.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球心仪杆,并告诉他们如何使用球心仪测量球的周长。
4. 老师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每个幼儿都测量一个球的周长。
5. 幼儿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图纸上,用彩色笔标示每个球的周长。
活动3:探索地球的平面投影(30分钟)1.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个世界地图,并让他们仔细观察。
2.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上的大陆、国家和海洋,并让他们想象地球是如何被投影在这张纸上的。
3. 老师告诉幼儿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图是地球的平面投影,所以地图上的比例和实际地球上的比例是有差异的。
4. 幼儿们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个维度(东西、南北和高度),以突出地球的球形。
活动4:分享和讨论(2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老师指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其他形状。
3. 老师向幼儿展示其他球形物体(如篮球、足球),并让幼儿观察它们。
4.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像这些物体一样的形状。
总结:(10分钟)1. 老师带领幼儿回顾实验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他们来说,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仪图片3.实验材料(如彩球、绳子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是一个平面。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要素。
3.操练(15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模型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地球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下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以上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剩余时间可用于学生作业和教师辅导。
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利用地球仪模型进行了导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据。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学生通过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证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球仪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形状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地球形状的证据。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学生能动手制作地球仪,展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具。
2. 地球仪制作材料。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案
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目录•实验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课后作业布置与评价反馈01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能够简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探究地球形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的愿望。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02教材分析与解读教材内容概述01本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包括古代人们的猜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地球形状的证实。
0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关键概念及原理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立体形状,称为椭球体或地球体。
地球的形状证据通过观测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航海时远方船只的出现和消失、在不同地点观测同一星座的方位等,可以推断出地球的形状。
知识点内在联系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了解地球的形状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地球的周长、半径等。
拓展延伸内容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的引力和自转运动,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地球的引力使得人类能够行走在地面上,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等。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36《地球的形状》(教案)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地球的形状。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好奇)(1)教师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是平的还是圆的?”(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简单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认识地球的形状)(1)准备一个小水壶和一张纸张。
(2)将纸张稍微弯曲,并用手按住,像地球一样看似平坦。
(3)让学生观察纸张边缘是否呈现出弯曲的形状,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弯曲。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尝试将纸张绕成一个圆筒状。
(5)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3. 地球的自转(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地球自转)(1)教师通过图文或动画介绍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2)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4. 地球的公转(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公转)(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用线穿过小球的中心,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2)教师代表太阳,围着小球作圆周运动。
(3)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呈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5. 拓展(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会有极昼和极夜?(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3)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确保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判断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并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形状
教案: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球的扁平程度。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的图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
2. 解释地球的扁平程度:赤道半径约6378千米,极半径约6357千米,扁率约为1/298。
3. 阐述地球扁平的原因:地球自转导致离心力作用。
4.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公转一周约365天。
5.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分析地球形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航海、航空、地图绘制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
2. 强调地球形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形状的简图,标注出赤道、极半径等关键信息。
2. 调查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例,如地球仪、地图等,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2024年《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地球仪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国家版图意识。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2.地球形状和大小相关图片3.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4.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探究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等。
(3)展示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运动。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4.地球仪的使用(1)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查找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等。
(2)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
(3)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5.国家版图意识(1)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国家版图的重要性。
(2)讲解国家版图意识,如保卫边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等。
(3)引导学生树立国家版图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和国家版图意识。
7.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示意图。
(2)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边疆地区的地理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2. 难点: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3公里。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平面地图。
3. 绳子、测距仪等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3公里。
3. 课堂实验:用绳子、测距仪等器材,模拟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地球的形状。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6. 拓展延伸:通过平面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形状的简图,标注出赤道和极点。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短文,阐述地球为什么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形状。
2. 组织学生参观地理博物馆,通过实物和模型,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共45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教案
3.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想 球体 天圆地方
证据 观察
帆船月食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改进:
2. 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
(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
1.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预设:学会质疑,主动寻求证据。)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学会用平视的方法观察。
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预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
(三)验证猜想2:月食的成因
[材料准备:手电,乒乓球,泡沫块]
1.引导: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课题:6.地球的形状
再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乌奴耳中小学贾春丽(六年级科学上)单元内容我们的地球单元主题地球的形状单元目标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3、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4、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5、愿意合作交流6、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二、地球的表面,知道学生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直至了解整个地球。
三、地球内部,通过结构模型,来建构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四、火山和地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实验模拟,告诉学生在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险。
五、地表的变迁,教材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实验模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外力和内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力。
本课是宏观的想象认知课,学生要建构地球是圆形的比较困难。
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般感知——理性感知——理性认知——建立知识,来学习新课。
课时间2014年9月17日地点科任办公室主持人贾春丽 参加人全体科任组人员中心发言人贾春丽缺席情况 无备课内容地球的形状重点研究问题地球的形状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建议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课前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交流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形状——搭乘历史快车,经历认识过程——观察“进港的帆船”,体验地球的形状——借助计算活动,建立地球大小概念——课堂总结评价。
难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资料交流学习、实验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摘记)原始稿(摘要)(一)、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2、谈话: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球的形状说起。
(板书:地球的形状)(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2、生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课件出示)3、在天圆地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4、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 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出示课件)6、师总结。
7、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球形有关的现象。
8、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
9、学生汇报总结。
(三)了解地球的大小(四)拓展活动评改意见1、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会更好。
2、实验后让学生对麦哲伦的航海在地球仪上模拟一下,加强理解。
修订稿修订稿(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
2、汇报,评价人类的认识。
3、教师谈话过度。
4、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5、观察活动,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
6、学生实验。
7、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的航海活动。
8、介绍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教学反思1、从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实验、思考、交流等实验探究过程。
3、这节课讲完,总感觉自己缺少点什么,想来还是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这种介绍科学史的内容到底探究什么,自己把握不准确,还是要多研读教材与教参,以更大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反馈意见梁老师: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已经确认并存在的问题,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质疑、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一个问题的全过程,效果良好。
建议: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些单一,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地球的形状》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
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学情分析: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现在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2、谈话: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球的形状说起。
(板书:地球的形状)(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
2、在天圆地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3、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4、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出示课件)5、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总能看到一种现象,你能猜到是什么现象吗6、生猜测。
8、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球形有关的现象。
9、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
10、学生汇报现象11、小结:通过船进出港这一现象人们猜测地球是圆的。
无论是神话说、天圆地方说,还是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也包括普通劳动人民在船进出港时观察到的,那时的人民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只是猜测。
(板书:猜测)12、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我们在地球仪上跟着他走一走。
13、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航线走走。
14、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虽然他中途被杀,但他的环球航行意义重大,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15、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实践)16、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直接观察)(出示课件)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7、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三)了解地球的大小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
(课件展示)(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五)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猜测——实践——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导入开始,首先直接向学生发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知道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已掌握的前概念进行调查。
然后通过过渡语言:实际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眼中的地球什么样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和想象中来。
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并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认知水平,所以对于地球的形状描述的并不准确,但是古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合理的解释,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是时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
接着按时间推进来到近代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
通过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点一点逐渐完善的。
从航海时代开始,人们发现靠近码头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到船身。
人们觉得地球好像不是平的,可能是圆的。
虽然我们学校离海边不远,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船的进出满港,直观感受到船进出满港时人们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为古人的解释提供了自我实践依据,也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麦哲伦真正实践的愿望,并且在课上通过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走一走,极大地引发了的兴趣,边找边讲,也让学生体会到麦哲伦航行的艰辛与伟大。
最后我给学生出了图片,宇航员在月球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的地球是圆的。
并通过一系列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