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并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持有以下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在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东部沿海城市为核心进行发展,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

因此,我们在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因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例如,西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结构的差异和政策导向也会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再次,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非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治理体系,加强对区域政府的约束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最后,我认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经济发展潜力较低地区的扶持和引导。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投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事业、支援教育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资源的大国,它的土地辽阔,人口众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太快,而另一些地区却依然相对落后,这种差距逐渐形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的发展格局。

首先,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等,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这些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发达的金融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其次,中部地区,如湖南、湖北、河南等,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东部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最后,西部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等,由于多年来的历史原因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二、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原因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乡分割非常明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大。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而中西部地区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导致了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之一。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再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铁路、公路、水利等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和水利条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导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同。

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在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

在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员密集,产业结构日趋完备。

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很多人口陷于贫困,经济状况较为困难。

其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明显。

城市的设施设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条件都比乡村更为完善,而且工作机会更多。

这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而乡村人口却在不断减少。

另外,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很明显。

贫困地区多数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由于相对缺乏发展经验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一些边远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缓慢,造成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和贫困。

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限制一些地方的经济不能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官员存在经济创新不足的现象,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并忽略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策限制也导致了某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 地区资源的分配不均中国的资源是分布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南方的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而北方经济落后,沙漠化程度也很高。

3. 城市群之间的角逐在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区域之间的分裂。

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先天条件优越,经济发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这些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这种竞争导致了东部的城市更加富有,而其他地区更加贫困。

三、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需的措施1. 改善政策各地政府应该要加强民生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当地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和循序推理论点来探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该采取差异化发展的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例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提供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投入,推动经济发展。

而对于发达地区,可以加大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各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可以建立跨地区的产业园区,吸引各类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要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捷性,降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此外,要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可以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相关数据,全面了解地区发展的差距和问题。

同时,要加强政策的评估和调整,及时发现政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加强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经济发展中,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集中,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落户欠发达地区,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供社会保障等举措,促进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推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可以通过培育支柱产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支柱产业是指在某个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提高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

其次,可以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通过鼓励科技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提升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时,需要确保基础设施的平衡和完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提升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其次,要注重基础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减轻不平衡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国家经济逐渐蓬勃发展。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这个问题不仅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贫乏。

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城市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相对有优势,从而形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2.人力资本不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技能储备相对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资金和资源投入,农民在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方面面临困难。

这使得农民的竞争力相较于城市居民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3.经济政策差异中国实行的均衡发展政策鼓励城市发展,因此城市政府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投资和税收收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的政府面临着财政困难,无法承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

二、影响与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城市面临着庞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服务需求,给城市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其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不公平感,引发社会矛盾。

此外,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资源和人才的流失,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三、解决方案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政府应增加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此外,加强交通和通信建设也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资源分配的公平。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创业。

同时,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培育农村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与交流,吸引外来投资支持农业乡村经济发展。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区域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东部地区发展更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通过加大政府有效引导,出台更为明确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大力扶持并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均衡。

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对能源和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实施资源配置优化、节约和环保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推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较差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弱,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一些创新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我国的技术含量与品牌价值,加快产业升级。

五、城市群规模小我国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的群体规模仍然较小,这一问题需要积极推动城市的扩容和建设,形成更为强大和连贯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上5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改进。

五个案例分析一、深圳发展模式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通过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圳产业的多元化。

除了深圳率先规划出了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等重点投资领域,深圳积极主动地吸引全球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优惠对深圳进行投资的企业。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层层关系中的分工和多元化经营,深圳迎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二、北京江苏案例两地因基础设施、人员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两地在互补发展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制约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最为直观的表现。

一些地区经济繁荣,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在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在欠发达地区,这些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保障健康方面面临更多困难。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因素是其中之一。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传统,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起点较低。

地理区位的差异也不可忽视。

沿海地区往往具有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更容易吸引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内陆地区在交通、市场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

政策倾斜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某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国家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举措。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大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其发展条件。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提升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电力、水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是重要途径。

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同时,鼓励欠发达地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指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差异较大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增加等。

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均。

某些地区因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相对容易取得发展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乏。

这不平衡的资源分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2. 政策导向不同:政策的差异性也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政府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如减税、优惠补贴等,来吸引外来投资,刺激本地经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政策支持,导致发展局限。

3. 人口流动不畅:人口流动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会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人口流动不畅成为阻碍地区发展平衡的因素之一。

4.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水平等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解决方法1. 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加强对资源的统筹和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布到各个地区。

此外,政府还应该推动跨地区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均衡发展。

2. 政策协调统一:政策的协调统一对于地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采取措施,通过制定一揽子政策,促使各地区共同发展。

政策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可以消除地区间竞争的不公平性,推动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

3. 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地区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向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

同时,加强各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经验和技术的共享,推动地区发展的协同性和同步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 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与此相比,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

2. 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干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而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丧失了培养人才的机会。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就医的选择性,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平衡。

3. 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监管,确保其公平、有效地提供给每个地区的居民。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深入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通信和市场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然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禀赋较差,发展条件不够优越。

此外,国家政策和投资偏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这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和市场体系。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得到加强,促进资源和产业的均衡配置。

其次,应当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降低税收、提供政策优惠、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手段,吸引国内外的投资。

同时,要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采取扶贫政策,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脱贫攻坚战,可以将扶贫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培训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技能、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手段,使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然环境。

除了上述解决方案外,还应当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

中央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激励,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感。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

标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愈发显著。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公平、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

发达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聚集等优势,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从而加速其经济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政策支持不足等,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凭借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迅速。

而农村则由于缺乏这些优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策支持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往往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使得欠发达地区在政策上处于劣势,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

其次,人才流动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聚集在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鼓励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向欠发达地区。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 经济水平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GDP增速快速,产业结构先进,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产业转型困难,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 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3. 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引导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片面推动某些地区的发展,导致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资金投入不均衡:一些地区政府未能将投资资金平衡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导致资源的集中流向少数地区,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制定差别化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差别化政策,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有选择性地支持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 加强技术创新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技企业在滞后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促进技术创新在全国范围的均衡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府应加大对滞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政府应推动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_魏后凯

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_魏后凯

人民论坛 / 2016.04下66热点述评Highlights Review【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必须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多层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关键词】区域发展 空间均衡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魏后凯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地区间发展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比之下,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问题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不断加剧之势。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分布严重失衡;二是人口经济分布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分布严重失衡从全国范围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产业活动不断向沿海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核心区集聚,而人口分布却保持相对稳定,一些沿海经济核心区产业密集,就业岗位充足,但劳动力供应明显不足,而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充裕,但因缺乏产业支撑,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比如,2013年珠三角地区户籍人口占全国的2.32%,常住人口占4.20%,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RP)占8.36%,GRP与人口之比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99,按户籍人口计算则高达3.60,而发达国家城市群地区该比例一般为1.2左右。

从省域范围看,这种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失衡的现象也十分明显。

如广东省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之间、江苏省的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福建省沿海与闽西山区之间、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西部地区之间、湖北省武汉市与其他地区之间,都是如此。

这种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失衡,使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岗位在空间上严重分离,既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运力紧张和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经济过密与过疏问题,成为地区间发展差距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

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一、问题背景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传统产业发展较快,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4.高质量发展不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二、解决之道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2. 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转化率。

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推动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4. 加强农村发展重视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另一些地区则经济发展迅速。

这种失衡的现象给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地区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地区得到了政策的扶持,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这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

另一个原因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些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这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给予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

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互动与合作。

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各种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
的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

然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不仅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本质、成因、表现以及解决办法。

一、问题的本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一方面,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二、成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这也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等落后地区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潜力。

其次,中国的经济政策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西部地区则很少得到政策支持。

加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才流失等各种因素,西部地区不能有效地吸引外部投资,也无法提高本地的经济水平。

三、表现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

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多,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少。

其次,是人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居民的收入高。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平衡。

由于中国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这导致了制造业总量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第四,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加突出。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所以,了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和原因,并采取有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实现最大价值。

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容易导致资金、人才、物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均衡配置。

这样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累积不足,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资源的投入比例较高,而很多投入的资源则没有得到好的利用,浪费了国家的宝贵资源。

而这些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地放在其他地方利用,则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历史原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资源分布等各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从地理上来讲,沿海地区繁华,交通便利,而中西部地方交通条件相对而言就比较差,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使得一些中西部地区错过了抓住机遇的历史机会,导致间隔越来越大。

2. 政治原因我国政策取向的影响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把政策优先稳定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各种条件在此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同时以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

3. 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且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金融、制造业、贸易业等优势使得大量的投资和产业都会向东部地区聚集。

这种不平衡的理由中,经济主导地位的优势初步体现出了来。

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方法1. 完善政策和制度对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政策和制度上来改变不平衡的现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对于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
作者:魏后凯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2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必须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多层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关键词】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新常态【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地区间发展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比之下,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问题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不断加剧之势。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分布严重失衡;二是人口经济分布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尤其是产业分布严重失衡
从全国范围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产业活动不断向沿海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核心区集聚,而人口分布却保持相对稳定,一些沿海经济核心区产业密集,就业岗位充足,但劳动力供应明显不足,而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充裕,但因缺乏产业支撑,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比如,2013年珠三角地区户籍人口占全国的2.32%,常住人口占
4.20%,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RP)占8.36%,GRP与人口之比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99,按户籍人口计算则高达3.60,而发达国家城市群地区该比例一般为1.2左右。

从省域范围看,这种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失衡的现象也十分明显。

如广东省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之间、江苏省的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福建省沿海与闽西山区之间、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西部地区之间、湖北省武汉市与其他地区之间,都是如此。

这种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失衡,使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岗位在空间上严重分离,既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运力紧张和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经济过密与过疏问题,成为地区间发展差距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人口经济分布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从东西看,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高度集聚,造成工业生产与能源、原材料产地脱节,资源消费地与供应地脱节,由此带来了大规模的资源调动,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既增加了物流成本,加剧了运力紧张,也不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从南北看,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北方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

国家花了巨额投资分东、中、西三线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近年来京津冀等地高耗水产业却在快速扩张,而且调水成本很少在用水价格中得到反映。

农业是一种高耗水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珠三角等地因耕地减少和种植面积下降,已由过去的粮食主产区变为粮食主销区,过去“南粮北运”的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运”的局面。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通过“南水北调”把水资源调运到北方,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粮南运”把水资源运回南方。

再从城镇等级体系看,近年来我国新增城镇人口不断向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高度集中,一些特大城市已经出现了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扩张状态,交通拥堵、房价高昂、环境质量下降等“大城市病”凸显。

而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数量减少,所占人口比重下降,众多小城镇因缺乏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处于不断衰落之中,由此出现了城镇规模增长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特大城市虽有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人口吸纳能力较强,但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虽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人口吸纳能力严重不足。

多管齐下促进空间均衡
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必须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多层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一是实行产业西进、人口东移战略。

一方面要鼓励产业西进,大力促进沿海产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着力抓好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甘肃兰白经济区、四川广安、江西赣南等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便在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中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实现就地转移,加快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要推动人口东移,重点是加快户籍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步伐,让那些有稳定就业和固定住所的外来农民工及其家属,尽快在沿海地区安家落户,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把不稳定的人口流动转变为稳定的人口迁移。

实行产业西进和人口东移,这是新时期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是积极培育一批新增长极和经济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沿海经济带来支撑的。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基数的扩大,目前沿海经济带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中高速增长,就需要在挖掘和发挥沿海经济带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沿江经济带、沿线经济带和沿边经济带,并依托经济带上的城市群和主要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推动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经济带为骨架、以各级增长极为节点的网络状经济轴带体系。

三是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

在北方缺水地区,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逐步推动高耗水产业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同时,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并通过多项改
革措施,促进集约节约用水。

在长江及其以南水资源丰富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业保护区,以逐步恢复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地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限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开发边界,以功能疏散为核心,引导人口、产业和设施疏散,促进功能、人口、产业和设施协同疏散,防止特大城市出现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扩张。

在具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以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推动城市建设,实现人产城融合互动、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协同推进,切实提高其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②魏后凯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责编/杨鹏峰美编/李祥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