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迷失与回归——觉新形象分析
觉新形象分析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 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 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 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 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 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 痛苦中,无力自拔。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 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 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 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 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 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 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 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共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
一、幸福的开始,美丽的梦
他觉新面貌清秀,从小就很聪慧,很懂事。这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开端:他占据了天时——一个不算太乱的年代, 他占据了地利——一个颇有地位的家庭,他占据了人和——一群家 中长辈的欢心。于是,他有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发狠读书”,当 上“八府巡按”;他也有了自己的美梦,梦想着过上才子佳人般的 生活,和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厮守终生。在成年以前,他的 生活是多么得美好,他的理想是多么得远大,他的爱情是多么得甜 蜜,他的前途是多么得光明。在成年以前,他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无疑是世界上稀有的“幸福品种”之一。在成年以前,他的那颗年 轻的心是多么有力地跳动着,支持着他的思想向着更高的层次搏击, 支持着他的双脚向着前方已然清晰的标志着胜利的目的地迈着坚定 的步伐,支持着他的青春为了理想、为了爱情、为了明天而迸发出 更大的火花。
——《家》第36、37回
当死神向海臣这个幼小无辜的生命伸出手时, 虽然觉新知道西医要好点,可由于他一贯的 性格和众人的压力,还是一次次顺从地请了 无知的中医,而终没能挽救住自己最疼爱的 人。这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事,但他的软弱 只教会他去逃避现实、麻痹自己。看着幸福 从手边滑过,却无意挽留。他只知演戏,他 像傀儡似的被人玩弄着,但是他却疲于、怯 于反抗,他脑中封建教育和个人道义责任, 时刻垄断着他的思想,支配他的行动,同样 也逼近了自己亲手挖掘的坟墓。
从于连看灵魂的迷失与回归
看于连灵魂的迷失与回归摘要一直以来,司汤达笔下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不是被当作个人野心家的典型,就是被当作阶级反抗者的化身的形象。
但如果除去小说的政治色彩,我们不难发现,于连也不过是一个在欲望野心中不慎迷失了自我的平凡人物。
从其灵魂由迷失到回归的短暂五年中,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或多或少地寻找到自己的影子,看见自己灵魂的另一面。
关键词权力;欲望;迷失;自我目录摘要 (I)前言 (1)1欲望的产生 (2)1.1亲情的缺失 (2)1.2社会地位及教育 (2)2自我的迷失 (3)2.1教会的诱惑 (3)2.2爱情的利益 (4)2.2.1与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 (4)2.2.2与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 (5)3本性的回归 (5)3.1真爱的力量 (5)3.2法庭上的对抗 (6)4结语 (6)参考文献 (8)前言《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从1830年小说出版至今,主人公于连因其复杂的内心心理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于连短暂一生中欲望的沉浮飘零和灵魂的迷失回归,展开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1欲望的产生1.1亲情的缺失心理学上认为,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家庭生活会对个人的性格、生活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的主人公于连,司汤达这样写到:“从童年的时候起,他的极端沉思的神情和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认为他活不长,即使勉强活下来,也要成为家里的一个累赘。
家里人谁都鄙视他,因此他恨他的哥哥们和他的父亲。
星期日在广场上玩耍,他总是挨打。
”①于连从小在精神上就是一个孤独的弱者——母亲早逝,父亲和兄弟又都嫌恶他,经常粗暴的对待他。
家庭温暖与关爱的严重匮乏使他产生了一种原始的心理缺失,自卑感、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也应运而生。
表面上,于连用绝对的服从来压抑他内心的敌意与恐惧,但潜意识中,他又不停地在寻找某种可以弥补他内心缺憾的东西。
当他父亲告诉他德·雷纳尔先生请他去做家庭教师时,于连最关心的问是他与谁同桌吃饭,“‘宁可放弃这一切’,他对自己说,‘也不能让自己堕落到跟仆人们在一起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
( 二 ) 家 庭 环 境
高家是 觉新 生存 的依 托 ,这 个大 家庭 环境影 响 了他们 的成长 。 : 勾了维护所 谓 的书香 门第 的统治 秩序 ,维护封建大 家长 的尊严 ,以 高 老太爷 和克 明为代表 的封建卫 道者们 ,不惜 以牺 牲青年 子女 的幸 福 为代 价 。作 为高 家长 房 长孙 的觉 新 ,恭 恭敬 敬地 遵 从 家庭 的传 统 。他 隐忍 地 活着 ,不 为 自己 ,只 为整 个高 家 表面 上 的平 和 。就 这 点来 说 ,觉新所遭 遇 的悲 剧并不是 由他个 人造成 的 ,而是他 的整 个 家族 以及 社 会共 同导 致 的 。 (三 )社 会 更 替 辛 亥革 命 以后 ,封建 制度 、礼 教趋 于瓦解 ,即使像 高 家这 种 I 钟 鸣鼎食 的家庭 也逐渐 溃败 。曾经年少有 为 、有 远大抱 负的进步 青年 高觉新 也深刻 地认识 到他所处 的封建 家庭 的种 种弊 端 ,认识到 封建家 庭制 度必将走 向衰 败的下 场 ,但他懦 弱的本性 并不 足以让叛
响 ,觉新 的 内心倾 向于走 新 的道路 ,可长房 长孙 的他 必须承担 起封
处事 方 式 来敷 衍 。
建和家 庭给予 的重任 ,他 的作 揖主义 和不抵 抗主义让 他在家族 中难 求生 存 。
一
、
觉 新 性 格 形 成 的 原 因
五 四过 后 的中国 ,封建主 义并未 完全退 出历 史舞 台 ,新 的文 化 思想又 没充分 发展起 来 ,生活在 这个 时代 的年 轻人饱受 着传统 家庭 观与 自由信 仰 的双 重煎 熬 。 ( 一 )觉 新 的 个 人 经 历 觉新 是封 建大 家庭 中的长 子 ,他从小 受正 统的儒 家思 想教 育 , : 芷新 旧交 替 的时代 ,又 因个 性解 放思潮 的影响 ,具有初 步的觉醒 意 识 。青 年 时代 的觉 新 是幸 福 的 ,他对 化学 很感 兴 趣 ,打算 毕 业后 出 国留 学深 造 。他 与梅 芬有 情并 私定 终 身 ,但造 化 弄人 ,他 与青 ; 晦竹 马 的表 妹 的姻 缘 因长 辈们在 麻将 桌上 的摩擦 而被 拆散 。之后 , 他 父亲用 抓 阄这 样一种 滑稽 的方法决定 他 的婚姻 大事 ,他便与 一个 : 泰昧平 生 的少 女 拜堂 成 亲 。父亲 的 死 ,让 “ 家 ” 的重担 过早 的压 在 他肩上 ,他更深 刻地体会 到长房 长孙 的责任 。他所 经历 的事情都 不 是 自己愿 意承 受 的 ,作为 一个 失掉 了 个性 、 自我 的年轻 人 ,为 了维 护那个 “ 春 也似冬 ,秋 也似 冬 ”的封建 大家 庭 的秩序 和礼教 , 而充 当 了封建 势力 的驯服工 具 。
《家》觉新形象分析(3)
《家》觉新形象分析(3)《家》觉新形象分析顺从,顺从,在顺从,就是觉新做人的态度。
顺从长辈的意志是觉新性格的表现。
觉新在顺从中破灭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梦境,在学校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本打算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者北京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还想再到德国去留学,可父亲打破了他的梦幻。
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她曾想以后选梅做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他们不能结为伴侣。
父亲给他定下了李家的婚事。
当父亲告诉他年内完婚时,他痛苦,他绝望,因为他也曾作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中也有个能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然而,现在父亲却为他选了另外一个不认识的姑娘,让他放弃学业而成家。
对于这一切,尽管他非常痛心,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没有反抗的思想,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他的顺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破灭了自己美妙的梦幻,也使梅在爱情和生活的折磨中死去。
对于梅的死,尽管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觉悟,他仍信从着他做人的态度----顺从。
他的懦弱、顺从终于有促成了他另一个所爱的人----瑞鈺的死。
瑞钰临产时,正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们以所谓的“血光之灾”的迷信谬论唯有,逼瑞钰到城外去分娩。
这些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和平的接受了”,带妻子来到城外一座潮湿的房子里等待分娩。
在这里瑞钰因难产而死。
瑞钰的悲剧是觉新“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绝不反抗”这种屈辱的性格造成的。
觉新“为了可以改变的环境”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了一时的安静,把“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
为了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他配长辈打牌,帮他们买东西,在长辈面前他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
但他的屈从、忍让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安静,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就连长辈对弟弟的不满也都发在了他的身上。
觉新的顺从,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断送了她所爱的人的生命。
她的心在流血,但他并没有觉醒,更没有改变自己做人的态度。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3)
觉新人物形象分析(3)觉新人物形象分析渐渐地爱上她。
两人的婚姻生活倒也美满。
在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海臣之后,觉新更加爱瑞珏,几乎连班也不想去上了,这时的觉新几乎忘记了梅芬。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觉新在街上遇到了梅表姐,梅表姐正陪着她的母亲买衣料。
这时候的梅表姐已经死了丈夫,她忧郁、孤独。
两人相见默默无语。
从此,觉新陷于矛盾之中,他不能忘记梅的旧情,又爱着妻子瑞珏。
梅表姐虽然出嫁,但是她心中仍然爱着觉新,可是又可望而不可及,也处于痛苦之中。
瑞珏全心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当她知道觉新和梅表姐的关系,知道觉新旧情难舍的时候,她自然也有痛苦,但她不是嫉妒,她反而更爱觉新,也同情梅表姐的遭遇。
这种种不幸不能不怪觉新的不抵抗主义。
如果他能像觉民那样勇敢地去爱梅表姐,拒绝家长的包办婚姻,梅表姐就不会在忧郁、孤独的生活中死去,瑞珏也不会因自己的丈夫心中总爱着另一个女人而痛苦。
当觉新听到梅表姐悲惨死去这个消息后,觉得头有点晕,身体无力,他勉强走了几步,但是喉管好象有东西似的,他第4页共9页忍不住咳出了一口痰,他无意间一看,却是一口红红的痰。
他并没有返回房中,继续往外面走。
他来到钱家,望着死去的梅表姐,他愿意他能放声大哭。
他望着梅表姐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好象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
觉新心中暗暗祈祷:“梅,我来了,我在这儿,你有什么未说的话,快说呀,我听得见!”可是梅表姐再也不能说话了,她再也说不出她心中的怨、心中的恨和她心中的爱了。
⑦觉新的不抵抗主义造成的另一个悲剧,就是妻子瑞珏的惨死.瑞珏生产的日子也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四叔、五叔等的焦虑,他们担心的是“血光之灾”。
他们对觉新说出了心中的焦虑,要觉新马上照办,并说高老太爷的丧事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却和平地接受了,虽然他不愿把临近生产的瑞珏送至城外。
回到房里,觉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并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觉新心中也非常痛苦,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反抗,他只有与瑞珏抱头痛哭。
高觉新形象分析
高觉新形象分析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倒灌小学校胡小琼内容提要: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处在新旧价值观念中间,形成矛盾的心理结构:一边是对家庭权威的服从和传统文化规训的认同,另一边是个性解放、民主独立。
二者形成强大的张力,觉新处在张力的紧张中,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的特殊地位,性格比较复杂,能反映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能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亦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同时,高觉新也是当时社会的启蒙者和典型的“迷惘的一代”。
他以自己的哀号,告诫着人们,对于健全民族性格,仍有其认识价值。
[关键词] 高觉新人物形象认识价值《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珏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品中描写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高老太爷,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高觉新。
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潮的影响,也有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家庭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
迷失_本己_的哭泣灵魂_觉新悲剧之因重析_梁迎春
迷失“本己”的哭泣灵魂———觉新悲剧之因重析*梁迎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湖南怀化 410008)摘 要:觉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形象,他的不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但觉新的悲剧更多地在于他“本己”的迷失。
因“本己”的迷失而成为一“心奴”,从而导致他对自我生存感性、自我认同的丧失,迷失“本己”的非本真生存状态,是觉新悲剧最大的根源。
关键词:觉新;非本真生存;心奴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7)04-0073-03 觉新是巴金《家》中令读者感觉颇为复杂的人物形象:让人“哀其不幸”又让人“怒其不争”。
综观觉新在“家”的生活轨迹,他的不幸与封建家族礼教分不开,研究者也多从这一视角来评析觉新的悲剧或人格裂变。
但同样是“家”中的青年,觉民、觉慧等勇敢地迈出“家”的门槛,争取去做一个独立的新人,而觉新却躬行于“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没有意识去争取做“人”的权利,最终以悲剧告终。
因此笔者认为觉新的悲剧更多是在于他“本己”的迷失即自我个体的丧失而成为一“心奴”,从而导致他对自我生存感性、自我认同的丧失,除了“沉沦”于日常,他已无力选择、回归“本真”的自我。
迷失“本己”的非本真生存状态,是觉新悲剧最大的根源。
一 对本己选择的可能性放弃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具体个人———“此在”的生存论指出: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此在的生存即是去存在,去存在总是面临和实际地处于种种可能性之中,选择什么样的可能性是由此在来决定的。
从此意义而言,觉新作为家中的长房长孙,在他“被抛”出世时就已决定,这是他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选不选择承担长房长孙的角色配置和生存方式,他是可以自我选择并决定的。
事实上,面临有关他一生幸福的几次可能性选择中,觉新选择的都是其长房长孙角色,而非“本己”选择:中学毕业时,父亲要他停止学业在家料理事务并年内结婚,尽管父亲的眼睛是温和的,但觉新“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的人物形象
【 关键词】 觉新 ; 萎顿; 矛盾 ; 两重性格
《 家》 是 巴金 小说 中富有现 实主义 精神 的作 品 。它 是 以高老太 识 他对 封建家庭 的腐败和屈辱的生活感到深深的不满 . 但他在新与 爷、 高克明 、 高克安 、 高觉新 、 高觉 民、 高觉慧等组成 的一个 封建大家 旧的秩序 中找不 到 自己的位置 . 他一 面维护着 旧家庭 . 一面又不满意 庭 的衰落 、 败坏 以至最 后崩 溃为 内容 . 深刻 揭露 了封建 宗法 制度 和 旧家庭 . 甚至对 于它 的溃灭也不感到惋惜 正如他 的生活准则是 唯命 封 建礼教 的罪恶 . 热情 歌颂 了“ 五 四” 时期 知识青 年 的觉醒 和反抗 . 是从 , 但他内心十分矛盾。 觉新说 过 : “ 我们生长在这个年代 , 就只有做 预 示 了在 时代 大潮 的激荡 下 .封建 统 治 的必 然崩 溃 的历 史 趋势 。 牺牲 品的资格。” 但是 他又必须按照祖父 、 叔婶 的意愿 . 忠于 自己的职 《 家》 刻 画 的人 物有六 七十个 , 主要 的有高 老太爷 、 高 觉新 和高觉 慧 责 . 对两兄弟进行管教 , 这种处境造成 了他 内心极度 的矛盾 . 在 长辈面 这 三个典 型人 物形象 . 但就其典 型概括 的深刻性 和个性创 造 的鲜 明 前他 是唯唯诺诺 的奴才 . 在妻子 、 兄 弟面前是 一个富有 人情 味的 “ 好 性来 说, 最成 功 的应是 觉新 。在很 多 的研 究者 中, 有 人 曾把他与 曹禺 人” : 在大家族中是一个任人摆布 的愧俑 . 私底下又是一个会用思 想的 《 北京人 》 中善 良的 “ 废物 ” 曾文清 ; 《 四世 同堂 》 中祁 瑞宣 ; 钱钟 书 《 围 真正 的人 这充分体现 了他是一个矛盾 的生命体。 城》 中 的“ 新 儒林 ” 方鸿渐等人 物形象做 比较 。但 笔者认 为觉新 这一 因为他 的矛盾使他变成一个有 双重性格 的人 : 在 旧社会里 . 在旧 典 型形象 与前 述人物相 比更 复杂 、 更丰 富 、 更具有代 表性 . 因此本 文 家庭里他是 一个 暮气十足 , 唯命 是从的少爷 : 在他 跟兄弟在一起 时他 将 对觉新进行浅 析 是一个新青年 在觉新顺从与不满的矛盾行 为中 . 我们 清楚的看到了 人物 的双重性格 . 不满是他真实的人 性, 顺从是他 驯化 了的奴性 : 不满 1 . 萎顿的生命一 高觉新 顺从是他处世的理 智 巴金在对 他的这种两重性格 觉新 是巴金倾注心 血塑造 的人物 . 是巴金笔下一个软 弱的好人 . 是他 真实 的情感 . 描 写的淋漓尽致 . 塑造 了一个永远在矛盾 中的性格 。 封建末期 最后一个 孝子形象 在开始构 思时 . 他 就决定 以他 大哥李
觉新形象分析
平静的生活
每天晚上,总是妻带着孩子先睡, 每天晚上,总是妻带着孩子先睡,他睡得较 他临睡时总要去望那个躺在妻的身边、 迟。他临睡时总要去望那个躺在妻的身边、 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脸。 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脸。 这面容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 这面容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他只感到无 限的 爱,他忍不住俯下头去吻那张美丽的小 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 脸,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这些话 么意义, 并没有什 么意义,它们是自然地从他的口中 吐出来的,那么自然, 吐出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喷泉从水管里喷 出来一样。 们只是感激、希望与爱的表示。 出来一样。它 们只是感激、希望与爱的表示。 ——《家》第6回 《 回
觉新形象的生活原型
封建家庭的最后守墓者
——觉新形象分析 觉新形象分析
一、幸福的开始,美丽的梦 幸福的开始,
他觉新面貌清秀,从小就很聪慧,很懂事。这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觉新面貌清秀,从小就很聪慧,很懂事。这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开端:他占据了天时——一个不算太乱的年代, 一个不算太乱的年代, 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开端:他占据了天时 一个不算太乱的年代 他占据了地利——一个颇有地位的家庭,他占据了人和 一个颇有地位的家庭, 他占据了地利 一个颇有地位的家庭 他占据了人和——一群家 一群家 中长辈的欢心。于是,他有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发狠读书” 中长辈的欢心。于是,他有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发狠读书”,当 八府巡按” 他也有了自己的美梦, 上“八府巡按”;他也有了自己的美梦,梦想着过上才子佳人般的 生活,和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厮守终生。在成年以前,他的 厮守终生。 生活,和青梅竹马的表妹 梅 厮守终生 在成年以前, 生活是多么得美好,他的理想是多么得远大, 生活是多么得美好,他的理想是多么得远大,他的爱情是多么得甜 他的前途是多么得光明。在成年以前,他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蜜,他的前途是多么得光明。在成年以前,他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无疑是世界上稀有的“幸福品种”之一。在成年以前, 无疑是世界上稀有的“幸福品种”之一。在成年以前,他的那颗年 轻的心是多么有力地跳动着,支持着他的思想向着更高的层次搏击, 轻的心是多么有力地跳动着,支持着他的思想向着更高的层次搏击, 支持着他的双脚向着前方已然清晰的标志着胜利的目的地迈着坚定 的步伐,支持着他的青春为了理想、为了爱情、 的步伐,支持着他的青春为了理想、为了爱情、为了明天而迸发出 更大的火花。 更大的火花。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我今天来说说其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感到不满。
他的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高觉新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他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也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但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
觉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们的斗争,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
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高觉新自幼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到过充分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非常深刻的。
“孝道”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为了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祖父与父母面前,他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剧。
高觉新的父母早亡,继母周氏软弱无能,又不是高觉新父亲的原配夫人,而觉民、觉慧与淑华年龄还小,在整个高家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
这样身为“长子”的高觉新就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担。
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他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五四时期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和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人们的精神特征。
论文:浅析觉新的形象
赣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名:**报名号:011111100425专业:汉语言文学——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摘要:高觉新是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贯穿于《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个中心人物。
作为封建时代的长子形象,他既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积极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又受过“五四”新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并始终对其怀着一种热爱与向往。
高觉新的性格具有多重对立的因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觉新的悲剧亦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
这一形象意义,主要不在于其不幸的遭遇,而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双重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
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觉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及其形象意义,分析高觉新的人物形象。
《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
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高觉新;性格复杂;思想根源;形象意义;熏陶懦弱一、觉新的多重性格30年代的中国,不少人都在原有的旧家庭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可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却差使他们时常上演着同样的悲剧。
巴金的家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他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惨事,让他对这样的家庭失望至极。
后来得知长兄李尧林自杀的消息,更激起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愤恨。
老家就是一个可怕的阴影,罩在了巴金的身上。
于是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以老家为人生思考的起点,以熟悉的老家为写作素材,以自己身边的人为创作原形,创作了《激流三部曲》。
在《激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宣判了旧制度必然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尖锐地批判了向旧制度,旧礼教妥协、屈从的思想——“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颂扬了“五四”时代的民主“激流”——一代新人的诞生。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我今天来说说其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感到不满。
他的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高觉新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他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也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但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
觉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们的斗争,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
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高觉新自幼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到过充分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非常深刻的。
“孝道”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为了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祖父与父母面前,他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剧。
高觉新的父母早亡,继母周氏软弱无能,又不是高觉新父亲的原配夫人,而觉民、觉慧与淑华年龄还小,在整个高家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
这样身为“长子”的高觉新就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担。
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觉新人物形象总和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
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
”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
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
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
“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
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
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
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
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
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
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
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
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
”“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
”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
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
”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
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
人 的遭 遇 ,心 生怜 悯 ,与其 成 为 了好 朋友 。 但梅 芬 见觉 于 无政 府 主义 思 想 的推 崇具 有一 致 性—— 虽 然对 无政 府 新 与瑞 珏婚 后 生 活幸 福 美 满 ,不禁 心 生哀 怨 ,不 久 抑郁 主义 所 暴露 出的 缺陷 表示 明确不 满 ,但依 然 认 为应 该 推 而 终 。后来 ,高老 太 爷过 世 ,恰 巧 瑞 珏要 生 二胎 ,高 家 行无政 府 制度 。 老 人怕 生 孩子 坏 了高 老 太 爷 的葬 礼 ,竟让 瑞 珏搬 到 郊外 除 此之 外 ,通 过高 觉 新这 个 人物 形 象 , 巴金还 抒 发
瑞 珏 ,瑞珏 性 子和 善 ,通 情 达理 ,高 觉 新 才算 是 拥有 了 其 存 在 的封 建 主义 思 想价 值 观 。从伦 理 的角 度 出 发 ,高 个美 满 的婚姻 ,二人 育有 一子 ,名字 叫作 高海 臣 。 觉 新 作 为第 三 代长 孙 ,具有 维 系整 个 宗族 延 续 的重 要使 而离 开 高觉 新 的 钱梅 芬 ,生 活 并 不美 满 ,婚 后 不久 命 ,例 如 ,其 年 轻 时想 要 出 国 留学 ,被 高 老 太爷 阻拦便 就做 了寡 妇 , 回到成 都 后 ,梅 芬 与 觉 新再 度 相遇 ,二人 打 消 了此念 头 ,而 高觉 新 想要 与 表妹 钱 梅芳 结 婚 , 同样 交 谈甚 欢 ,此 事被 瑞 珏得 知。瑞 珏 约 见梅 芬 ,知 道 了二 被 家人 阻拦 ,体现 出服从 长 辈安 排 的特 点 ,这 与 巴金对
的第 一部 ,主人公 高觉新 ,也是贯穿三部 曲的悲剧式人物 。高觉新 具有 “ 多余人” 的特征 ,其性格复 杂,具有双 重性格特 点,一方面 ,明确传统封建思想 的巨大 危害 ;另一方面 ,又坚决拥护传统封建 思想 。在一定程度 上,高 觉新 的人 物形象既包含 了巴金 长兄李 尧枚 的性格 特点 ,又包含 了巴金本人 的思想 隐喻 ,这使得高 觉新成 为整部 小
对《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觉新形象的再认识
对《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觉新形象的再认识
廖江华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0)0z1
【摘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对巴金巨著<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形象进行重新认识,认为觉新在年轻与年老的两代人之间,在新与旧的思想斗争中,始终站在前者一边;他不是封建势力的"帮凶",而是个善良的"好人",是做了"坏事"的好人.他的种种经历和不幸的遭遇,使他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逐渐清醒,逐步由一个软弱者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青年.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廖江华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学院,基础课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论健全"激流三部曲"中觉新的形象 [J], 张振台;刘晋英
2.从《激流三部曲》看觉新的"两重人格" [J], 刘碧芳
3.从巴金《激流三部曲》到曹禺《家》r——论觉新形象的变化和发展 [J], 孙晴
4.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的现实有效性[J], 赵凯悦
5.试论觉新形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读巴金《激流三部曲》札记 [J], 姚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中觉新形象的双重隐喻
《家》中觉新形象的双重隐喻
李锋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巴金小说创作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末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失败对巴金的影响,讨论巴金创造觉新这一形象的动机,挖掘觉新双重性格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包含的隐喻意义。
【总页数】3页(P199-201)
【作者】李锋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巴金《家》中觉慧的人物形象分析 [J], 陆向荣
2.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 [J], 索晶星
3.两难情境中的痛苦灵魂——论《家》中觉新形象 [J], 刘彤
4.《家》中觉新形象之我见 [J], 吴茂堂
5.《家》中觉新形象塑造的艺术辩证法初探 [J], 朱志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的迷失与回归——觉新形象分析摘要:觉新是巴金先生不朽的创作《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巴金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其自身的家庭因素对其创作有深刻影响。
觉新是独特的长子形象,具有矛盾的双重性格,他在家族中的种种作为是弱者的自我牺牲的表现。
封建传统的思想约束和自身性格弱点造成了觉新的悲惨命运。
在经历了痛苦的迷失之后,他开始逐渐走上了回归“自我”的道路。
关键词:觉新;长子形象;矛盾性格;自我牺牲;灵魂回归;一、巴金的家与《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小说在整体的艺术效果,社会影响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和作家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不仅仅是《家》,整部三部曲都是以这个大家庭为蓝本的。
我们知道,巴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地主大家庭中。
巴金从小就生活在类似高家的大家庭中,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这个大家庭中各类人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爱憎情感。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巴金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是其成功的基础。
从人物角度,我们可以探求一下觉新这个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在巴金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通过这项研究分析,人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巴金创作这个人物的目的,以及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形成原因等重要问题。
“高觉新的生活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
在他决定《家》的构思时,就准备把他的大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人公。
他是《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
或者说,觉新是他大哥的‘化身’。
”[1]“因为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
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
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
”[2]巴金现实生活中的大哥确实是像作品中的觉新,在封建家庭的迫害之下失去了一个人的本真,作家创作作品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唤醒大哥沉睡的思想。
这是一个初衷。
但是作品写到第六章大哥就被迫自杀了,作家一直非常后悔,为什么不能早把作品写出来。
如果大哥看到这部作品的话,说不定就不会死了。
但作家坚持了下去。
“经过一夜的思索,我最后一次决定了《家》的全部结构,把我大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3]“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4]巴金认为这是自己不能逃避的责任。
觉新的形象因此而被赋予了广泛的代表性,研究觉新的形象也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觉新形象解析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贯穿始终的人物。
觉新作为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型的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形象,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物代表,“这个人物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称为‘高觉新型’”[5]在觉新的身上,有一种很难理得清的感情性格链条,其中贯穿着悲剧的色彩。
“巴金认为这是‘人的悲剧’,承受的是‘奋斗的痛苦’”[6]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觉新悲剧的形成原因:(一)独特的长子形象“长房长孙”作为传统宗法家族序列中的一种特定的身份定位,是在数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在宗法家族观念的禁锢下所形成的一种有着特殊地位的身份称谓。
在宗法制社会,中国承袭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长孙也因此而演绎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家族观念和家庭情结的人为传承和无意识的内化,使得“长子”一出生,便在家族中形成了“储君”式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长子也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
觉新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他因袭了“长子意识”中的所有因素,具有高度的个人命运的自觉性和强烈的家族的责任感。
在军阀混战的战火烧到成都,炸弹在高公馆爆炸时,觉新自觉地担当起了“组织者”的角色,他把家人安排到安全的花园里,自己却要坚守在祖宅里,这是他对家族的责任。
这时候,他个人的命运要无条件的服从家族的责任。
这不是谁给他的责任,而是“长子地位”在宗法旧社会所给他的唯一的选择。
在弟妹们都在议论要出走的时候,觉新说:“你们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嘞!”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努力维持着封建家庭的门面,以封建家长的身份,用旧礼教要求着弟妹们。
这是他在践行着自己地位的承诺,一切为了家族。
在觉新的思想中,首先他理解的是,他是长房长孙,他必须为这个地位去无条件的去承担责任,去扛起这个家族使命。
而至于自我是完全无法和家族相提并论的。
也正是基于此,觉新迷失了灵魂的自我,而游离于“家族”与“责任”之间。
然而,觉新的“长子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起了家族兴衰的责任,却并没有给他相应的掌管家族决策的权力。
因为他的“好心肠”,善良,各房的事情都要和他商量,但是在出现了过错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把错误和责任推给他,责骂他。
如觉民力阻觉世、觉群调戏婢女,四房王氏无法制服觉民,却找克明把觉新骂了一通……从上文以看出,尽管觉新客观上处于“长子长孙”的地位,但实际上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其一,在高老太爷死后,掌管整个家族的是克明,而不是觉新;其二,克明死后,大家族已经到了四分五裂的地步,克安、克定之流早已经做好了分家的打算,觉新这位“长子长孙”不过是当了一回分家的主持人和见证人,反而是克定宣布,“四爸现在是家长了”,觉新的地位并没有成就他的“家长”权威,甚至形式上的家长也没能做上,足见觉新是一个传统长子中的悲剧人物。
究其原因,不乏两个方面:主观方面,觉新自身性格的缺陷,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客观方面,时代已经不是“家长”的时代。
“儒教家庭伦理是一种以孝悌为轴心的等级化人伦秩序”。
[7]“家长”的权力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实现的。
传统思想控制下的旧中国,这种无原则的“孝悌”观念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可的。
在“孝悌”中,被统治者迷失了自我,从而成就了家长的权威。
但是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中国以后,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了现代生活的“个人独立主义原则”。
“而儒教孝悌之说,则与个人主义相违背,故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生活。
正如李大钊所指出的,东方文化之短,在于不尊重个性,视个人仅为集体中不完全之部分,而个人价值全为集体所吞没。
”[8]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觉新茫然的精神也必然游离于灵魂之外,成为被“人的依赖关系”的伦理异化的牺牲品,成为一个不同于传统儒家“长子”的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个特殊中的特殊形象。
(二)矛盾的双重性格《激流三部曲》中描划高觉新的每一笔,都有一种沉重的悲哀。
他是这样一个人物,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裂变式”的人物:一个思想进步行为陈旧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一个因内心极度痛苦而又有轻度精神分裂的人物。
如此矛盾而又能够融为一体的人格,在觉新身上得到了充分而又深刻的体现。
觉新少时聪慧,他曾打算在中学毕业后升入大学,去国外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对新的事物能够敏感地认识,热烈地追求。
“五四运动”风暴后,他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
他和觉民、觉慧一起如饥似渴地读着《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使他们并未经过长期的思考就信服了。
所以说觉新是一个品学兼优,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青年,他应该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
然而,尽管觉新追求进步,向往新的世界,但是他在封建家庭阻挠下不能实现理想之后,却完全的变作了另外一个人:按照封建家长的意愿成亲,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以一个封建家族大少爷的身份去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维护封建家族的等级秩序。
几乎完全不能找到曾经的新知识分子的影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了封建卫道者的“帮凶”。
对待弟弟妹妹,他完全按照封建家长的意志来要求。
对于觉民因抗拒高老太爷的封建婚姻安排而离家出走,觉新强烈地要求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完成爷爷的婚姻安排。
认为爷爷是对的,爷爷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完全丧失了自己理性的思考,也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封建婚姻后所承受的痛苦。
高老太爷死后,他的妻子要生产,家里的长辈们不是关心他妻子的安危,却以所谓的“血光之灾”为借口,要求觉新把妻子迁到城外去生产。
这对于觉新来说简直就是晴空霹雳,他懂得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接受了。
最终造成妻子难产而死。
以致于后来蕙和枚的悲惨命运,他也都参与了悲剧的制造。
不管他的心里是否认为这样做正确,客观上他确实是帮助封建顽固的卫道者维护了即将破碎的封建秩序,摧残了处于封建人伦秩序底层的弱者,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但在充当“帮凶”的同时,他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梅死了,瑞珏死了,蕙死了,枚也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参与之下倒下去了。
而这些,都是他所挚爱的,这些人的悲剧又都是直接或间接因为他而造成的,他必然在生活中陷入无限的自责,对生活失去了方向和信心,徘徊在灵魂真谛的边缘。
因此,他自己也成了封建旧社会的牺牲品。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内心陷入了无限的痛苦。
陷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只能通过折磨自己来达到发泄的目的,致使他不止一次地高呼“你们杀死我吧”,但他又不能或不敢死去,只能整日以泪洗面,默默的承受这份着痛苦,精神被摧残得几近崩溃。
我们认为,觉新的生存处于某种强大的压抑之中。
“压抑包括两个方面:外界压抑和自我压抑。
外界压抑又是导致自我压抑的条件。
这是一些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的人们。
”[9]从前面觉新的矛盾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觉新靠戴着遵从封建秩序的面具生存,似乎找到了解决了自己的新思想和封建顽固势力之间矛盾的办法,即“自我压抑”,但这种对“外界压抑”的屈服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反而十足地表现出了自我的矛盾性。
弗洛依德提出仍然结构的三大系统,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觉新身上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觉新放弃自己的理想,转而想封建传统文化逐渐靠拢,对封建卫道者只是回答“是”,“这个时候觉新不断放弃‘本我’向‘超我’看齐,他作为长子长孙与生俱来就是封建文化‘超我’的载体。
”[10]“‘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是真正的‘心理实在’,代表着不驯服的激情。
”[11]所以说,不管觉新如何自觉地放弃“自我”,都是不能绝对放弃的,因为它是真正的“心理实在”。
在“超我”的强制要求作用影响下,觉新必然陷入无尽的矛盾之中。
(三)弱者的自我牺牲觉新在其矛盾双重性格的影响下,在其特殊的家庭地位要求下,形成了软弱的性格。
“即使‘在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夺取了他所最爱的梅和温柔体贴的妻子瑞珏的时候,也只会伤心的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12]面对她们因自己而成为冤魂,他也只能给自己留下深深的自责和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