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文言文 翻译
管子_牧民文言文翻译
牧民者,以其所好,教民以善,使民宜于善。
民善则俗善,俗善则天下善。
是以圣人欲善其民,必先正其身,正其身,然后能正人。
是以圣人之教,始于家,终于天下。
是以其政不扰,其教不烦,其令不烦,其事不烦。
是以其民不扰,其事不烦,其教不扰,其令不扰。
今夫牧民,必以其所恶,教民以恶,使民宜于恶。
民恶则俗恶,俗恶则天下恶。
是以圣人欲恶其民,必先正其身,正其身,然后能恶人。
是以圣人之教,始于家,终于天下。
是以其政不扰,其教不烦,其令不烦,其事不烦。
是以其民不扰,其事不烦,其教不扰,其令不扰。
译文:《管子·牧民》翻译:治理百姓的人,应当根据百姓的喜好,教导他们善良,使百姓习惯于善良。
百姓善良,那么风俗也会善良,风俗善良,那么天下都会变得善良。
因此,圣人想要使百姓善良,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端正了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因此,圣人的教育,从家庭开始,最终影响到天下。
因此,他们的政治不扰民,他们的教育不繁琐,他们的命令不繁琐,他们的政事不繁琐。
因此,他们的百姓不感到困扰,他们的政事不繁琐,他们的教育不扰民,他们的命令不扰民。
现在,那些治理百姓的人,一定是以他们所厌恶的,教导百姓恶劣,使百姓习惯于恶劣。
百姓恶劣,那么风俗也会恶劣,风俗恶劣,那么天下都会变得恶劣。
因此,圣人想要使百姓恶劣,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端正了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使他人恶劣。
因此,圣人的教育,从家庭开始,最终影响到天下。
因此,他们的政治不扰民,他们的教育不繁琐,他们的命令不繁琐,他们的政事不繁琐。
因此,他们的百姓不感到困扰,他们的政事不繁琐,他们的教育不扰民,他们的命令不扰民。
《管子·牧民》的这段文言文,强调了治理国家与百姓的重要性。
它指出,治理者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善行来影响和教育百姓,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向着善良的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治理者自身行为不端正,那么就会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这段文字强调了“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认为从家庭到国家,都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
管子原文及翻译
管子原文及翻译管子原文及翻译《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管子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管子原文及翻译篇11、形势第二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
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衔命者,君之尊也。
受辞者,名之铉也。
上无事,则民自试。
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槛鹄锵锵,唯民歌之。
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失也。
飞蓬之问,不在所宾;燕雀之集,道行不顾。
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
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平原之隰,奚有于高?大山之隈,奚有于深?訾讆之人,勿与任大。
譕臣者可以远举。
顾忧者可与致道。
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
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
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不行其野,不违其马;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
曙戒勿怠,后稚逢殃。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邪气入内,正色乃衰。
君不君,则臣不臣。
父不父,则子不子。
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莫乐之,则莫哀之。
莫生之,则莫死之。
往者不至,来者不极。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
文言文的管子的译文
文言文的管子的译文法,就是效法天地的方位,模拟四时的运行,来治理天下的。
四时的运行,有寒有暑,圣人效法它,所以有文有武。
天地的方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效法它,建立国家纲纪。
春生在左,秋杀在右;夏长在前,冬藏在后。
属于生长之事,是文;属于收藏之事,是武。
因此,文事在左,武事在右。
圣人模仿这些,来实行法令,来判断事理。
凡有关法度之事,掌握不可以不正。
掌握不正则判断不公,判断不公则治狱不完全合理,办事不完全得当。
治狱不完全合理,疏远微贱的人们就无法申诉;办事不完全得当,功利事业就不能充分举办。
功利事业不充分举办则国家贫穷,疏远微贱者无法申冤则民间扰乱。
所以说:“凡将立事,正彼天植。
”天植,就是心。
心正,就不会偏厚于近亲,也不会加害于疏远。
不偏厚于近亲,不加害于疏远,则国财没有流失,民间没有冤案。
国无失财,民无冤案,则事业没有不兴办起来的,财物也没有被弃置了的。
要想了解天心,需要在风雨的情况上判明。
所以说:“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万物都尊祟天而贵风雨。
所以尊崇天,是因为万物没有不接受天的意旨的;所以贵风雨,是因为万物没有不靠风吹动、靠雨滋润的。
若使万物离开天而接受另外什么东西的意旨,离开风而仰赖另外什么东西的吹动,离开雨而仰赖另外什么东西的滋润,那就无需尊天而贵风雨了。
现在人君之所以位尊而身安,就是因为他树立了权势并且推行了政令。
其所以能树立权势和推行政令,就是因为权势和财利两者的掌握没有不在君主手里的。
若使权势和财利的掌握不专在君主之手,而有所分散,君主的地位就将日益轻贱,而权势财利也将日益衰减,这是一条发生侵夺暴的道路。
所以说:“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乘夏天白日方长,要审理刑赏大事。
这必须宣明纲纪,公布仪法、制度,依理断事。
这要求虚气平心,而排除个人喜怒。
如果背弃法令而按照个人喜怒行事,祸乱便会发生,君位就会危险。
所以说:“喜无以赏,怒无以杀。
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今乃废。
骤令而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
《管子》全文及翻译「牧民第一」国颂四维四顺十一经六亲五法!
《管子》全文及翻译「牧民第一」国颂四维四顺十一经六亲五法!牧民第一国颂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
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
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四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不踰节,义不自进。
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
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
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
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
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十一经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彊民以其所恶,则轴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文言文管子一则翻译
原文:管子曰:“国之兴也,其福在民;其亡也,其祸在民。
故为政者,莫不欲民之安,而莫不欲民之富。
民安则国家强,民富则国家昌。
故政之得失,民之休戚,一也。
是以圣王之治也,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夫民富则乐,乐则易治也;民贫则苦,苦则难治也。
是以圣王之政,必先使民富,而后教之。
教之必以道,道之必以德。
道者,所以导民也;德者,所以养民也。
民导于道,而养于德,然后可以言治也。
”译文:管子说:“国家的兴盛,其福祉在于民众;国家的衰亡,其祸患也在于民众。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没有不希望民众安居乐业的,也没有不希望民众富足的。
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强大;民众富足,国家就会昌盛。
所以,政治的得失,民众的喜乐忧愁,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必定先使民众富足,然后再进行治理。
民众富足就会快乐,快乐就易于治理;民众贫穷就会困苦,困苦就难以治理。
所以,圣明的君王的政治,必定先使民众富足,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教化必须遵循正道,正道必须体现德行。
道,是用来引导民众的;德,是用来养育民众的。
民众在道的引导下,受到德的养育,然后才可以谈论治理国家。
”管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民众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性,指出国家的福祉和祸患都与民众息息相关。
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当首先关注民众的安危和贫富,因为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君王必须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使民众富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化,引导民众走上正道,培养良好的德行。
在管子的思想中,富民是治国之本。
他认为,民众富裕之后,国家自然能够昌盛。
因此,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当首先使民众富裕起来,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同时,管子还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民众真正地得到养育和引导,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总之,这段话反映了管子关于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即以民为本,富民为先,教化为辅,道德为基。
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管子》原文及现代翻译管仲法家
《管子》原文及现代翻译管仲法家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被道教列奉为“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
”
《管子》一书是管仲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
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
顾颉刚先生认为“是一部稷下丛书”。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观点。
管子-管仲文言文翻译
管子-管仲文言文翻译1.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文言文翻译这是取自《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
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
”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管子可谓能因矣。
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
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翻译:管仲在鲁国被捉住了,鲁国人把他捆起来装在囚笼里,派差役用车载着把他送往齐国去,一路上差役们全都唱着歌拉着车。
管仲担心鲁国会把自己留下并且杀死自己,就想赶快到达齐国,于是他对差役们说:“我给你们领唱,然后你们应和我。
”他唱歌的节拍正好适合快走,而且差役们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
管仲可以说是懂得充分利用一切外界因素。
让差役们满足了边走边唱的愿望,而管仲自己也达到了快速返回齐国脱离险境的目的,这些都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方法啊。
用这个方法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只不过是一点很少的成绩而已,只是齐桓公这个人难以辅佐他成就帝王之业罢了。
2. 文言文《管仲论》如何翻译啊[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管子翻译
管子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
惧之以罪,则民多轴。
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子对曰:“信也者,民信之。
忠也者,民怀之。
严也者,民畏之。
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正外,严也。
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
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
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好呵!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管子的语录文言文翻译
原文:
1.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翻译:治理国家的道理,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
2.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翻译: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
3.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
翻译:土地辽阔而国家贫穷的,是因为荒地没有被开垦;人口众多而军队弱小的,是因为百姓没有可取之物。
4.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翻译:不关注天时,财富就不会产生;不关注地利,仓库就不会充实。
5. 明君知所与,暗君知所夺。
翻译:明智的君主知道该给予什么,昏庸的君主知道该夺取什么。
6. 治国者,以民为天,以政为命。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把百姓看作是天,把政治看作是命。
7. 国者,君之车也,民者,君之马也。
翻译:国家,是君主的车,百姓,是君主的马。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富贵不能使我沉溺,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9.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翻译:百姓所期望的,天必会顺从。
10. 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翻译: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
以上是管子语录的文言文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子对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
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管子》全文及译文
《管子》全文及译文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汉族,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文言文管晏列传翻译
管子者,名夷吾,齐之鄙人也。
齐桓公时,管子以道术进,为相国,辅佐桓公,使齐国强盛,称霸诸侯。
管子幼而贫,常游于闾巷之间,与市井之徒交游。
然其志高远,不拘小节,好学不倦。
一日,管子游于郊外,见一老人持杖而立,乃孔子弟子颜回。
颜回见管子,异而问之:“子非齐国之鄙人乎?何得至此?”管子答曰:“吾闻颜回贤,故来求教。
”颜回笑曰:“吾虽孔子弟子,然吾亦学于夫子,吾师有言:‘学无常师,唯道为师。
’子欲学道,宜先求道于夫子,吾岂能教子哉?”管子曰:“吾闻夫子之教,虽欲从之,奈道远莫及。
”颜回曰:“道不远人,在己而已。
子若欲求道,必先自省,而后能见道。
”管子遂拜颜回为师,学道于孔子。
孔子闻之,曰:“吾弟子颜回,善化人也。
能化齐国之鄙人,使之求道,吾甚喜之。
”于是孔子授管子以道,使归齐。
管子归齐,以道术辅佐桓公,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管子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富民。
富民之道,在于教民。
”于是管子设官分职,举贤任能,兴利除害,劝课农桑,使民富足。
又立学校,教民礼仪,使民知廉耻,齐国由此而大治。
管子又曰:“国者,天下之根本也。
根本固,则枝叶茂;根本摇,则枝叶枯。
”故管子注重国家根本,讲究治国之术。
其治国之道,以法治为主,以德治为辅。
法者,治国之具;德者,治国之本。
法明则民安,德厚则民敬。
管子之治齐,内外兼修。
内修德政,外修武功。
管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故管子重祭祀,修武备,使齐国强盛。
齐桓公因管子之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虽贫,然其志高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赞曰:“管仲之器小哉!吾以管仲为社稷之臣,而不以管仲为地之君。
”管子虽不居地之君,然其功业昭著,为后世所敬仰。
管子之治,虽经数百年,其法犹在。
后世治世之君,多以管子为师,取法管子之道。
管子之学,遂成为齐学,流传于世。
夫管子者,齐国之贤相也。
其道术高尚,治国之道,垂范后世。
管子之事迹,可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
故曰:“管晏列传,齐之贤相也。
管子之术文言文翻译
管子曰:“国者,君之器也;法者,国之准也。
君之器,所以载道;国之准,所以正行。
故有道之君,必明法;明法之君,必正行。
”译文:管子曰:“国家者,君主之工具也;法律者,国家之标准也。
君主之工具,用以承载道德;国家之标准,用以规范行为。
因此,有道德的君主,必然明了法律;明了法律的君主,必然规范行为。
”原文:管子曰:“法者,国之准也;准者,所以正行也。
行不正,则法不立;法不立,则国不治。
故治国者,必先立法,然后正行。
”译文:管子曰:“法律者,国家之标准也;标准者,用以规范行为。
行为不端正,则法律无法立足;法律无法立足,则国家无法治理。
因此,治理国家者,必须首先建立法律,然后规范行为。
”原文:管子曰:“法者,所以禁民为非也;民者,所以任法也。
故法者,国之宝也;民者,国之宝也。
治国者,必先宝民,然后宝法。
”译文:管子曰:“法律,用以禁止民众做坏事;民众,用以执行法律。
因此,法律是国家之宝;民众也是国家之宝。
治理国家者,必须首先珍惜民众,然后珍惜法律。
”原文:管子曰:“法者,国之准也;准者,所以正行也。
行不正,则法不立;法不立,则国不治。
故治国者,必先正行,然后正法。
”译文:管子曰:“法律,是国家之标准;标准,用以规范行为。
行为不端正,则法律无法立足;法律无法立足,则国家无法治理。
因此,治理国家者,必须首先端正行为,然后端正法律。
”管子曰:“法者,国之准也;准者,所以正行也。
行不正,则法不立;法不立,则国不治。
故治国者,必先立法,然后正行,然后正法。
”译文:管子曰:“法律,是国家之标准;标准,用以规范行为。
行为不端正,则法律无法立足;法律无法立足,则国家无法治理。
因此,治理国家者,必须首先建立法律,然后端正行为,然后端正法律。
”管子之术,强调法治,主张以法律规范国家,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此术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管子-轻重乙》原文翻译及赏析
《管子-轻重乙》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管子-轻重乙》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管子轻重乙》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管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立君,次立宗庙,次立社稷,次立学校。
君立则臣从,宗庙立则子孙安,社稷立则百姓宁,学校立则教化行。
是以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夫乐者,乐其道也,乐其道则和,和则久,久则天下归心。
”
翻译:
管子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必须首先确立君主,其次是建立宗庙,再次是设立社稷,最后是建立学校。
君主确立后,臣子就会服从;宗庙建立后,子孙就能得到安宁;社稷设立后,百姓就能得到安宁;学校建立后,教化就能得以施行。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向上取法,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因此,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后,正道就会产生。
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所谓乐,就是乐于其道,乐于其道就能和谐,和谐就能持久,持久就能使天下的人心归附。
”
管子在这里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强调君主、宗庙、社稷和学校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权威,宗庙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社稷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百姓的安宁,学校的建立则是为了推行教化,培养人才。
同时,他也强调了道德和和谐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正道,国家才能长久安定。
管子翻译文言文
一、《治国之道》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要使百姓富裕。
百姓富裕了,国家就容易治理;百姓贫穷了,国家就难以治理。
为什么这样说呢?百姓富裕了,就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就会尊敬官吏,畏惧犯罪;尊敬官吏,畏惧犯罪,国家就容易治理。
百姓贫穷了,就不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轻视自己的产业;不安心地生活在家乡,轻视产业,就会敢于冒犯官吏,违犯禁令;冒犯官吏,违犯禁令,国家就难以治理。
因此,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二、《权修》原文: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
译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军队不能没有主将,土地广大,乡村不能没有官吏,百姓众多,国家不能没有官长,掌握着百姓的命运,朝廷不能没有政治。
三、《国颂》原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译文:凡是有土地、有百姓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季农事,确保粮食储备。
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
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
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
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牧民者,莫善于察其情;治国者,莫善于知其本。
夫民之情,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怒;怒而无怨,则争;争而无让,则乱。
故圣人审于情而慎于令,知其本而务于其末。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是以知之者胜,不知者败;自胜者强,自暴者弱;自知者明,自欺者暗。
翻译:治理民众的人,没有比洞察他们的情感更好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人,没有比了解国家的根本更好的方法。
民众的情感,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愤怒;愤怒而不怨恨,就会争斗;争斗而不谦让,就会产生混乱。
因此,圣人能够审慎地观察民众的情感,并且慎重地制定政令,了解国家的根本并且致力于解决末端的细节。
所以,想要战胜他人的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的人,必须先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的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因此,能够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自己的人会失败;能够自我克制的人强大,自我暴露弱点的人软弱;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明智,自我欺骗的人愚昧。
【管子·权修】原文:权修者,其国治;不修者,其国乱。
故圣人之治国,必先正身,然后正家,然后正国,然后正天下。
身不正,则家不治;家不治,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不治。
是以圣人欲正其国,必先正其身;欲安其家,必先安其心;欲成其大业,必先成其小节。
翻译:权力修治,国家才能治理;不修治,国家就会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治理家庭,接着治理国家,最后治理天下。
自身不端正,家庭就无法治理;家庭不治理,国家就无法治理;国家不治理,天下就无法治理。
因此,圣人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想要安定家庭,必须先安定自己的心灵;想要成就大业,必须先从小节做起。
【管子·形势】原文:形势者,国之利器也。
故圣人贵之,用之如器。
是以国之兴也,在顺民心;国之亡也,在逆民心。
民心者,国之根本也。
故圣人治天下,必先正民心,然后正风俗,然后正政事,然后正刑罚。
古诗文网《管子》全文及译文
古诗文网《管子》全文及译文
管子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乘马七法版法幼官幼官图五辅宙合枢言八观法禁重令法法兵法匡君大匡匡君中匡匡君小匡王言(亡) 霸形霸言问谋失(亡) 戒地图参患制分君臣上君臣下小称四称正言(亡) 侈靡心术上心术下白心水地四时五行势正九变任法明法正世治国内业封禅小问七主七臣禁藏入国九守桓公问度地地员弟子职言昭(亡) 修身(亡) 问霸(亡) 牧民解(亡) 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巨乘马乘马数问乘马(亡) 事语海王国蓄山国轨山权数山至数地数揆度国准轻重甲轻重乙轻重丙(亡) 轻重丁轻重戊轻重己轻重庚(亡)。
管子字数的文言文翻译
《管子·权修》原文:管子曰:“权者,所以论轻重也;度者,所以审长短也。
夫轻重长短,非独在于人,亦在于物。
故圣人者,知物之轻重长短,而能以其权度之。
权度不失,则轻重长短得矣。
是以圣人执权度,以正天下。
”译为:管子曰:“权者,用以衡量事物之轻重者也;度者,用以审察事物之长短者也。
夫轻重长短,非但关乎人,亦关乎物。
故圣贤之人,能洞察事物之轻重长短,并能运用其权度以衡量之。
权度不失,则轻重长短得以准确把握。
是以圣贤执掌权度,用以端正天下。
”管子又曰:“凡牧民者,必以道。
道者,所以导民也。
导民之道,必先正身。
身正,然后民正。
身不正,民亦不正。
故曰:‘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为:管子又曰:“凡治理民众者,必以道。
道者,用以引导民众者也。
引导民众之道,必先端正自身。
自身端正,然后民众方能端正。
自身不端正,民众亦将不端正。
故曰:‘自身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民众也会遵循;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管子又曰:“是故圣人之治国,不恃其智,不恃其勇,不恃其富,不恃其强。
恃其仁也,恃其义也,恃其信也。
是以其国安,其民乐,其邻国畏之,其敌国惧之。
”译为:管子又曰:“因此,圣贤治理国家,不依赖其智慧,不依赖其勇猛,不依赖其财富,不依赖其强大。
而是依赖其仁爱,依赖其正义,依赖其诚信。
所以,其国家安定,其民众安乐,其邻国敬畏,其敌国惧怕。
”管子又曰:“是故圣人之教民,先使之有耻。
耻者,所以立人也。
有耻,然后能有所不为。
无耻,则无所不为。
故曰:‘教民有耻,则民不偷。
’”译为:管子又曰:“因此,圣贤教导民众,首先让他们有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是立人之本。
有了羞耻之心,然后才能有所不为。
若无羞耻之心,则无所不为。
故曰:‘教导民众有羞耻之心,则民众不会苟且偷生。
’”管子又曰:“是故圣人之治国,必先正其身,然后正其家,然后正其国,然后正其天下。
是以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为:管子又曰:“因此,圣贤治理国家,必先端正自身,然后端正家庭,然后端正国家,然后端正天下。
管子曰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管子曰:“水之性,就下也。
故善游者,因水而游;善行者,因地而行;善言者,因事而说。
三者,各因其材,而无不善。
”翻译:管子说:“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
因此,擅长游泳的人,顺着水流游泳;擅长行走的人,顺着地形行走;擅长言辞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去说话。
这三种人,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没有不擅长的。
”解释:这段话主要阐述了“因材施教”的道理。
管子以水为例,说明万物都有其本性,人也不例外。
水向下流,是水之本性;游泳、行走、言辞,是人各自的长处。
因此,我们应该顺应事物的本性,发挥人的长处,才能做到“无不善”。
具体来说,这段话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 因材施教:管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2. 顺应本性:管子强调,万物都有其本性,我们应该尊重并顺应事物的本性,才能使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发挥长处:管子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做到“无不善”。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
4. 顺应形势:管子指出,擅长言辞的人应该顺着事情的发展去说话。
这说明,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这段文言文强调了因材施教、顺应本性、发挥长处和顺应形势的重要性。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尊重他人的本性,发挥自己的潜能,顺应形势,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以下是这段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管子说:“水的性质,就是向下流动。
所以,擅长游泳的人,他们会顺着水流游泳;擅长行走的人,他们会顺着地形行走;擅长言辞的人,他们会顺着事情的发展去说话。
这三种人,各自根据自己的才能,都能够做到非常好。
”在这段翻译中,我们对原文进行了逐句翻译,并对重点词汇进行了解释。
同时,我们还对整个段落进行了总结,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管子的思想。
文言文管子部分翻译
原文:管子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正其身,然后正其国,然后正其天下。
身不正,则国不正;国不正,则天下不正。
是以圣人先正其身,然后正其国,然后正其天下。
”翻译:管子说:“圣人治理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品德,然后端正自己的国家,最后才能端正整个天下。
如果自身不端正,那么国家就不会端正;国家不端正,整个天下也就不会端正。
因此,圣人首先端正自己的品德,然后端正自己的国家,最后才能端正整个天下。
”原文:管子曰:“天下之治也,必以民为本。
民者,国之根本也。
国之本固,则天下之本固;国之本危,则天下之本危。
是以圣人务固其本,然后治国。
”翻译:管子说:“天下的治理,必须以民众为根本。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国家的根本稳固,那么天下的根本也就稳固;国家的根本动摇,那么天下的根本也就动摇。
因此,圣人致力于稳固国家的根本,然后才能治理国家。
”原文:管子曰:“天下有道,则天下治;天下无道,则天下乱。
是以圣人治国,必先正其道,然后正其政,然后正其事。
政不正,则事不治;事不治,则天下乱。
”翻译:管子说:“天下有道德,那么天下就会得到治理;天下无道德,那么天下就会陷入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端正道德,然后端正政治,最后端正事务。
政治不端正,事务就无法得到治理;事务得不到治理,天下就会陷入混乱。
”原文:管子曰:“圣人治国,必先顺民心,然后正风俗,然后正法度。
民心不顺,风俗不正,法度不立,则天下乱。
”翻译:管子说:“圣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顺应民心,然后端正风俗,最后确立法度。
民心不顺,风俗不正,法度无法确立,那么天下就会陷入混乱。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管子》中强调的是以民为本、道德为重、法度为辅的治国理念。
管子认为,只有先端正自己,才能端正国家,最终实现天下的治理。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管子·牧民第一[
国颂 原文翻译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亲故旧。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也将由此而惰怠;君主挥霍无度,则人民胡作妄为;不注意禁止奢侈,则人民放纵淫荡;不堵塞这两个根源;犯罪者就会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
霸言第二十三
这应该是最初“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 先秦思想家墨子提出的“尚贤使能”更是直指“人本管理”的实质“能本管理”。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首先要爱民,《管子·牧民》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民心,才能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就是告戒君王人民对国家的总要性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四顺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