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阶段质量检测(一) 湘教版必修3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测评一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旁边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处,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2.下列城市旁边海疆,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3.推想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缘由是(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1题,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
图中四处气温≤-4℃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处。
与甲处相比,乙处更靠近陆地且河流注入的淡水较多,海水更易结冰,海冰厚度最大。
第2题,图中葫芦岛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4℃日数最多,且位于更封闭的湾部,海水流淌性弱,更易结冰,当地海冰厚度最大,故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
第3题,开采海冰资源成本过高,开采难度过大。
2.A3.C读我国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自然资源是( )A.太阳能B.风能C.森林D.水资源5.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下垫面D.人类活动4题,由示意图可知,该自然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结合选项分析,该自然资源为水资源。
第5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5.B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生态林工程。
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构筑起绿水青山的生态防线。
据此完成6~7题。
6.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得工程区( )A.人口合理容量不变B.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C.人口合理容量变小D.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7.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给京津冀地区带来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减轻风沙危害B.减轻汽车尾气污染C.削减生物多样性D.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6题,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有利于提高工程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从而使人口合理容量变大。
2013【三维设计】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一部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迅速获取信息、实施动态监测等一系列特点,帮助人类在
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实现了技术手段的革新,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系统、用户 系统三部分组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 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邮电、地 矿、农业、土地管理、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章末 小结 知识 整合 与阶 段检 测
核心要点扫描
阶段质量检测
[知识网络必建]
[重点语句必背]
1.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和应用
模型组成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输入与存储、操作与 分析和信息输出等工作过程,在人们的经济建设活动中所 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遥感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其监测范围大、
4.在“3S”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数字地球,借助五大
关键技术,以用数字化地手段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 会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为核心思想,将 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活。
点此进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中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复习课件 湘教版必修3
(4)人为因素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起决定 性作用,因此应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规范 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跟随名师·解疑难]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 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跟随名师·解疑难]
荒漠化的内涵
荒漠化成因 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发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一些半湿润地区
形成过程
结果 表现
在中国 的分布
形成荒漠化景观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三北”地区
西南喀斯 特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 区,华北半湿 润区
(1)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荒漠是指 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 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 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是 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是可能出现 荒漠景观。
(1)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了以草原、 荒漠 为主的景观特色。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1)干旱导致 地表水 贫乏,河流欠发育, 流水 作 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 沙质 沉积物,再加上 冬春 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 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自读教材·抓基础]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 山—古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 布。 (3)气候:干旱,为 温带大陆性 气候。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应用创新演练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应用创新演练湘教版必修3[随堂基础巩固]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一种全世界性的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化的标志是( )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建筑密度增大④城市数量增多⑤城市人口增多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⑤2.与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A.城市化趋势明显,多数市带不断显现B.发达国家显现逆城市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现象C.进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D.进展中国家人口仍以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解析:城市化有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是最要紧标志,当前的世界城市化主力是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与发达国家相较,水平较低,但进程专门快。
答案:2021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20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 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下表为我国历年的城镇人口比重转变表,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反映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B.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C.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不断提高D.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日趋重视4.题中材料反映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升B.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掉队于发达国家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5.以下省区市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确信超过%的是( )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青海省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有了专门大进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进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这说明了社会经济进展是城市化的要紧动力。
从进展速度上,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时期,但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较仍有必然的差距,而且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化进展差距也比较明显,整体上看是东部地域高于中西部地域。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进展差别随堂基础巩固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区域进展不同随堂基础巩固湘教版必修3 [随堂基础巩固]依照社会经济进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
据此回答1~3题。
1.中西部地带进展的优势是(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C.丰硕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2.东部地带进展的优势是( )①集中了我国最要紧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⑤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②⑤3.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若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弄活B.和谐经济进展,缩小地域不同C.表现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建设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解析:第1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有丰硕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
第2题,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集中了我国最要紧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但能源不足,靠近沿海,不具有沿边经济贸易优势。
第3题,西部大开发是为了缩小东西部经济进展差距,和谐经济进展。
答案:“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腹地理分界限。
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这条分界限南北双侧区域不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要紧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要紧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若是热带季雨林5.造成上述不同的要紧缘故是( ) A.地形不同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解析: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造成秦岭—淮河南北双侧自然条件的不同,如植被类型,该线以北要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要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条件又阻碍到农业生产,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要紧种植冬小麦。
答案:6.读以下图,完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问题。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
(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新浪网2011年5月27日消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菅直人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于5月22日举行首脑会谈时达成一致,将加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商讨。
原定在2012年完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将提前在今年内完成。
中日韩三国还同意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
虽然各方都没有提到东亚共同体,但实际上而言,这就是三国向东亚共同体方向努力的一个重要步伐。
“东亚共同体”再一次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
阅读资料完成1~2题。
1.“东亚共同体” ( ) A.在国家主导下进行B.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C.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商而形成D.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规范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2.“东亚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国之间应 ( ) A.消除贸易壁垒,保留非贸易壁垒B.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通C.生产资料、信息参与全球性配置与重组D.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解析:第1题,东亚共同体属于区域经济组织,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它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一种经济组织;选项D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第2题,区域一体化要求在区域内部逐渐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选项C和D均属于经济全球化。
答案:1.A 2.B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3~4题。
3.箭头Ⅰ表示的是 (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解析:第3题,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
第4题,题干中的“近十年来”是关键词,这期间,我国的产业转移包括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和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根据两个区域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看出,区域甲的发展要落后于区域乙;台湾向大陆转移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和部分高技术产业。
高中地理 阶段检测卷(一~三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试题
阶段检测卷(一~三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
2016年9月8日,美国太空总署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
读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完成1~2题。
1.贝努小行星位于( )A.b、c轨道之间 B.c、d轨道之间C.d、e轨道之间 D.e、f轨道之间2.几年后,前往贝努的探测器OSIRIS-Rex会脱离(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
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A.太阳 B.地球C.月球 D.哈雷彗星4.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A.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B.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C.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D.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2019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的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附近行星的大气层。
据此完成第5~6题。
5.此恒星耀斑爆发时( )A.呈现出暗黑的斑点B.一定会造成地球上气候异常C.呈现出增亮的斑块D.一定会造成地球上短波通信中断6.此次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表面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引起大气层扰动②其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③行星上各地都会出现极光现象④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随堂基础巩固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随堂基础巩固湘教版必修3[随堂基础巩固]1.以下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植树绿化能够调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域干旱的气候致使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进展的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并非是孤立存在和进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进展转变着。
答案:D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成土母质B.土壤质地C.生物D.基性岩3.峻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缘故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太差解析:第2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
第3题,峻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易流失,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4.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很紧密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耘经营活动无关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耘和培育有关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不管如何利用都可不能损耗其肥力解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踊跃阻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耘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阻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答案:C5.以下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可不能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阻碍B.地域间的资源联系不紧密,资源的开发就可不能阻碍其他地域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阻碍其他环境要素D.采伐丛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阻碍解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彼此联系、彼此制约,各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是彼此阻碍的。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性随堂基础巩固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性随堂基础巩固湘教版必修3[随堂基础巩固]我国古代的诗句中往往包括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
读以下诗句完成1~3题。
1.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不同,产生的基础和表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别离是( )A.水分纬度地带分异B.光照干湿度地带分异C.热量纬度地带分异D.地形地址性分异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明白得( )A.反映了冬季风抵达不了玉门关B.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3.“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它描述了(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垂直地带分异D.地址性分异解析:此题组要紧考查地理环境界域分异的大体规律。
第1题,从“塞北”到“江南”的转变属于沿纬度转变的方向进行更替,不同纬度同意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发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转变,表现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题,玉门关在今甘肃省境内,属于非季风气候区,由于深居内陆,东南沿海的湿润水汽难以抵达,东南季风对该地阻碍小。
第3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慢慢降低,桃花盛开时刻较晚,反映了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右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沛,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据此回答4~5题。
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5.假设该山地位于30°S~40°S之间的大陆西岸,那么①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解析:第4题,从自然带散布的高低能够判定N坡为向阳坡。
雪线在S坡明显低于N坡,说明S坡的降水较多,为迎风坡。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阻碍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阻碍课时跟踪训练湘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训练]日本夏普公司和关西电力公司在大阪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并于2020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将达到万千瓦,超过此刻世界上最大的西班牙太阳能发电站。
据此回答1~2题。
1.以下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中,目前尚未实现的是( )A.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电解铜B.在沙漠地域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C.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D.利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2.太阳能是各类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大体能源,以下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能的是( )A.生物能B.风能C.水能D.地热能解析:第1题,以目前的技术,并非能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
第2题,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答案:3.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庞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抵达地球,可是关于地球和人类的阻碍却是不可估量的。
有关太阳辐射及对地球阻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C.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增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转变的要紧动力D.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阻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解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映;研究发觉,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阻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而太阳辐射对其阻碍不明显。
答案:C4.最近几年来,我国西藏地域踊跃加大太阳能产品的利用,并接踵实施了“阳光打算”“科技之光”“阿里光电打算”等太阳能推行应用和研究示范项目。
那么,西藏地域成为我国太阳能最多的地域的缘故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刻长③地形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少④地形高,离太阳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西藏地域地形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少,而且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刻长。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中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复习课件 湘教版必修3
知识 整合 与阶 段检 测
核心要点扫描 阶段质量检测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知识网络必建]
[重点语句必备]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为原因
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 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2.森林既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环境资源,热带 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既有优势又相对脆弱,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人类应把雨林保护放在第一位。
点此进入
Hale Waihona Puke You made my day!
数阅 学读 使使 人人 精充 细实 ;; 博会 物谈 使使 人人 深敏 沉捷 ;; 伦写 理作 使与 人笔 庄记 重使 ;人 逻精 辑确 与; 修史 辞鉴 使使 人人 善明 辩智 。;
诗 歌 使 人 巧 慧 ;
返回 我们,还在路上……
2022届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 湘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22届高中地理第一部分第四章章末小结阶段质量检测湘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22·广州模拟读“我国1978~2022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1.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转变的方向是A.商品粮基地B.都市农业C.牧业D.水产业2.引起其农业结构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气候变化B.城市化C.国家粮食政策D.生产技术解析:图中显示种植业和林业比重下降,而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结合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可判断该区域农业结构转变的方向是都市农业。
答案:2022·沈阳检测读下图,回答3~4题。
3.结合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酸化D.水资源遭受污染4.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B.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C.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种植业D.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图中有干涸河道,农业类型为绿洲农业。
农作物依靠河水灌溉,如果河流中上游大量截取水资源,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或者断流,则会引起绿洲边缘的荒漠化。
或者在绿洲边缘乱砍滥伐,导致固沙植被破坏,沙漠会乘机侵吞绿洲。
第4题,该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只要掌握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前景广阔。
答案: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5~6题。
5.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解析: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维设计】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湘教版必修3
3.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注意适度开发、利益兼顾、 环境保护及公众参与。
4.分析自然灾害时既关注诱灾因子,也要
关注受灾体状况。
• 谢谢观看
第 四 章 自然 环境 对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章末 小结
知识 整合 与 阶段 检测
核心要点扫描
阶段质量检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网络必建]
[重点语句必背] 1.平原是城市聚落的理想分布区,热带地区的城
市多分布在凉爽的高原上,山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
河谷两岸或较开阔的低地。
• 2.全球变暖不仅有人为原因,还有自然 原因,但以人为原因为主;其影响有利有 弊,总体弊大于利。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的大体含义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大体含义课时跟踪训练湘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训练](总分值100分时刻3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读图(图中400 mm、800 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的特点是( )A.区域具有必然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具有层次性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阻碍到湿润地域、半湿润地域,这说明(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区域具有必然的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是彼此联系的D.区域之间无界限可言解析:第1题,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域的边界,在每一个干湿地域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
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爱惜,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
第2题,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阻碍到临近的地域,这说明区域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一个区域的进展转变会阻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域。
答案:3.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较较,区域特点的不同点是( ) 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B.新疆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第一级阶梯C.新疆和西藏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D.新疆为坝子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解析: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人口也比西藏多,选项A不正确;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藏绝大部份地域属高山气候,选项C错误;新疆应属于绿洲农业,坝子农业要紧散布在云贵高原地域,选项D错误。
答案:B4.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进展的依托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普遍和持续的带动作用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不同专门大解析:乡村地域的范围通常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要紧从事农业活动,城镇地域要紧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进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普遍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 湘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14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章末小结阶段质量检测湘教版必修3(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A.滨海地区B.丘陵地区C.盆地地区D.河谷地区解析: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
答案:D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解析: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
答案:D(2010·江苏高考改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②旱涝灾害增多③某些物种灭绝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有关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气保温作用是指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这分别对应图中的①和③。
第4题,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使气温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它还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使得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旱涝灾害增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3.A 4.A(2011·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2014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 湘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14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章末小结阶段质量检测湘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解析:生物的演化引起环境演变,而环境的演变促使一部分生物不断地演化、进化。
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这种转变,又为生物进化到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答案:D下面图甲到图丁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变化过程。
(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
据此回答2~3题。
2.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图甲B.图乙C.图丙D.图丁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状况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图甲到图丁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失去植被的保护,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
答案:D3.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图中水文特征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B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
读表后回答4~5题。
4.由数据可以推断,三地从东到西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丙—乙解析:由东向西降水量、生物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也越来越少。
答案:A5.土壤表层CaO含量不断变化,这说明从甲—乙—丙()A.降水不断增多,物质淀积层中的CaO含量增多B.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作用增强,CaO含量增多C.降水不断增多,土壤淋溶作用增强,CaO含量增多D.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作用减弱,CaO含量增多解析:降水量越少,淋溶作用越弱,CaO含量越多。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四节 随堂基础巩固复习 湘教版必修3
1.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曾播出过《回到恐龙时代》的节目,节目中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各类恐龙及其生存环境。
这体现了“数字地球”的什么技术的应用()A.信息高速公路B.高分辨率卫星技术C.空间信息技术D.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解析:节目中再现的恐龙及其生存环境是作者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的可视化场景。
答案:D2.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B.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的信息按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C.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D.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数字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解析: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数字化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用数字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答案:D3.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在构建数字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有()A.传输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的数据B.把卫星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输送到地球C.传输计算机网络中的抽象化数据D.传输和模拟地球上图像的数据信息解析:数字地球所需的数据分散在数以万计的数据库中,利用这些数据时,要能把所需数据迅速从四面八方调来,这只有通过高速网络才能实现。
答案:A(2012·青岛高二检测)“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对地球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间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也就是模拟地球。
据此完成4~5题。
4.“数字地球”具有()A.度量半径、体积、质量等的功能B.海量存储功能C.用经纬网描述任何地物的功能D.“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的部分功能5.“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包括()①减灾防灾②治理污染③百姓生活④科学研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4题,“数字地球”即是将地球上所有信息经过数字化后呈现出的虚拟的地球信息,然后在网络上流通。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章末小结 阶段质量检测 湘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14版高中地理第二章章末小结阶段质量检测湘教版必修3(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2.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页岩属于变质岩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变质岩解析:第1题,花岗岩贯穿所有岩层,说明岩浆的侵入是在所有岩层形成后出现的;断层切断花岗岩,说明断层又是在花岗岩形成之后发生的,故④①是最后形成的。
第2题。
图中的花岗岩属侵入岩,而不是喷出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中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C 2.C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球表面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乙表示()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4.若甲代表沉积岩,乙代表岩浆岩,丙代表变质岩,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则()A.箭头①表示岩浆活动B.箭头②表示重熔再生C.箭头①表示地壳下沉D.箭头②表示变质作用解析:第3题,由图及题干可知,乙必然表示高气压带,但极地高气压带的气流只可能向低纬流,不可能如图所示向南、北流,故乙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4题,若甲代表沉积岩,乙代表岩浆岩,丙代表变质岩,则箭头①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箭头②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答案:3.B 4.D读“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5~6题。
5.图中a、b、c、d、e五地中最有可能降水的是()A.b地、d地、e地B.a地、d地、e地C.a地、b地、d地D.a地、c地、d地解析: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b地位于冷锋锋后、d地位于暖锋锋前、e地受低压系统控制,这几处都易形成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设计】2013届高中地理阶段质量检测(一)湘教版必修3 "(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读“长江流域图”,回答1~2题。
1.如图,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区域特征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流域的流域界线十分明确B.区域内的甲、乙、丙三地有明显的相似性C.长江流域联系了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D.甲、乙两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解析:长江流域的流域界线是模糊的。
流域内的各地有明显的相似性,且也是相互联系的。
长江流域跨我国东西,联系了三大经济地带,体现了区域的功能。
答案:A2.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荒漠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解析: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答案:D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D.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4.关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扶持第三产业解析:第3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产值降低。
第4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三次产业。
答案:3.A 4.B一般说来,区域的发展要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
区域自身的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据此回答5~6题。
5.当区域发展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期阶段时 ( )A.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B.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6.当区域经济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之后,___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 A.先进的科技B.发达的交通C.丰富的资源D.充足的劳动力解析:第5题,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因为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且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第6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答案:5.C 6.A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人员、运输线路、外资占全国的比重都较低。
图中无法显示资源状况,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答案:C8.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析:国家为加快西部开发,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
答案:B“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为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三项工程,回答9~10题。
9.“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两项工程的实施,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好处是(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消除污染D.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10.“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最先启动的是东线,其原因是( ) A.东线水可以自流,减少工程量B.东线水质明显优于中、西线C.东线有可利用的河道,工程量较小D.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京杭运河的运输能力解析:第9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输送较为清洁的能源,优化能源的消费机构,其中“西气东输”输送的是天然气,不会完全消除污染。
第10题,东线在黄河以南不能自流,需逐级提水;东线沿岸人口、城市密集,污染比较严重,水质比较差;东线可利用京杭运河,减少工程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铁路运输,东线主要借助京杭运河输水,而不是发展航运。
答案:9.A 10.C读甲、乙两地某同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回答11~12题。
11.该类工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技术支持12.关于该类工业转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B.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调整C.短期内可能导致移出地就业率下降D.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解析:第11题,比较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该类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比重较高,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因而该类企业向我国西部转移,以利用西部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第12题,产业转移有利于移入地与移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移入地的工业化进程。
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转出,会使移出地就业率下降。
答案:11.C 12.D二、综合题(共40分)13.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都江堰和坎儿井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成功建设的水利工程。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20分)(1)比较都江堰和坎儿井及其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14分)比较项目都江堰所在区域坎儿井所在区域所在自然地理区东部季风区地形区气候类型气候优势(2)坎尔井由明渠、竖井、暗渠、涝坝四部分组成,修建暗渠的目的是(2分)( )A.增加冰川融化量B.减少水分的蒸发量C.减少地下径流量D.增加大气降水量(3)由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都江堰既能灌溉,还能________。
随时代的发展,都江堰和坎儿井除能灌溉外,还成为重要的________资源,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信息确定都江堰和坎儿井所在区域,然后比较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都江堰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坎儿井位于我国的吐鲁番盆地一带。
四川盆地纬度位置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
第(2)题,根据坎儿井所处地理环境结合坎儿井图片信息分析其功能和作用。
坎儿井地处我国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如果水在地表就会很快被蒸发掉,因此,地面径流比较缺乏。
根据坎儿井图片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坎儿井是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减少水在地表流动,以减少蒸发量,保护当地水资源。
第(3)题,都江堰既能防洪,又可灌溉。
都江堰和坎儿井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答案:(1)比较项目都江堰所在区域坎儿井所在区域所在自然地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地形区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优势水热充足光照充足(2)B (3)防洪旅游14.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分)材料1:2012年1月12日,安徽省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方案将按照“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材料2:我国“中部地区”位置图。
(1)在中部地区六省中,A是________省,该省由于________资源丰富而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
(4分)(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6分)A省B省所在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3)安徽省以长江、淮河为界可划分①、②、③三个区域,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填数码)区域。
(2分)(4)近年来,安徽省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
请分析说明产业转移对该省的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回答)(8分) 解析:第(1)题,由省区轮廓和相对位置可知,A省为山西省,该省因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第(2)题,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B省为江西省,所在的地形区是江南丘陵。
二者面临的共同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3)题,安徽省有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淮河以北为暖温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4)题,产业转移对产业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但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对转入地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山西煤炭(2)(3)①(4)经济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社会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环境方面: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