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问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1)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三国志?华佗传》、《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等古代典籍记载,采取适当的得气行气手法,应用火力足、壮数多的灸法,可以产生针感和灸感,这种感应循经传导甚至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现代临床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如取郄门穴治疗冠心病,若气至病所则效果显著;又如灸阴郄治盗汗,若灸感传至病所则效佳。

练针如何做到意、气、形合一?
答:关于练神,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练针时意、气、神的锻炼,强调针灸医生必须练功。我们主张针灸操作者平素应进行一定的气功锻炼,如静坐呼吸法等内养功或太极拳等以积聚丹田之气,也利于针灸操作时守神、治神,提高临床疗效。

提插和捻转手法练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临床如何运用?
答:在提插手法练习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在捻转法练习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行针基本手法的练习,要求能对提插和捻转手法的幅度、角度、频率快慢等达到主观控制自如,临床应用动作协调灵活。
提插和捻转手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临床主要用于催气、行气及补泻等手法。

何谓留针、留针的方法有哪些?
答:所谓留针,就是当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方法主要有静留针和动留针。静留针,即是针下气至后,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不再运针,到时出针。动留针,即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称为动留针。

试述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和操作注意事项
答: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证、痿证等。使用中为增强疗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掌握好适应症。透穴刺法主要适用于病程长、病情顽固、难以治疗的瘫痪、半身不遂、关节拘挛等症。老人、体质虚弱、针刺敏感者慎用。孕妇、婴幼儿禁用。
②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因此透刺的部位宜选在患侧、患肢或关节的周围。
③透穴刺法进针时要注意避开血管,行针时要缓慢,要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防止损伤重要脏器。
④行针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手法以小幅度提插捻转为宜,以防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滞针。不宜穿透另一穴皮肤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惧。

简述恢刺和关刺的

临床应用。
.答:合谷刺出于《灵枢 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为刺肉之法。操作方法: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得气后将针推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临床应用于各种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如梨状肌综合症等。
恢刺出于《灵枢 官针》“恢刺者,直针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为刺筋之法。操作方法: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操作时应注意针刺方向与深浅,关节屈伸活动宜在 针体退至穴位浅层后进行,一面弯针和折针。临床主要用于肌腱、韧带和关节病变,也可治疗腱鞘囊肿、关节炎等。

何谓围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答:围刺法是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再刺一针。临床适用于局部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如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腱鞘囊肿、乳房小叶增生症、甲状腺肿瘤、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等。如甲状腺肿瘤(囊肿、结节),
在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肿块,在其周边将针刺入皮下,针尖向内斜刺,直至肿块底部,并在肿块正中再直刺一针,共6~8针。每针分别施以手法,针刺时要注意深度,不能损伤颈部大血管和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

运动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答:运动针刺法在临床应用中为提高疗效应注意:
①明确诊断、注意禁忌。对不能配合的患者和婴幼儿不宜作此疗法。
②严格选穴、合理施治。强调取穴少而精。取穴以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为原则,一般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及输募穴为主。本法不仅适用体针,还可于头针、耳针、眼针中使用。
③医患配合。运动针刺法在治疗中,十分重视“神”的作用,要求用医生之神,治病人之神,强调医患配合。
④掌握运动量及刺激量。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要轻缓柔和,不可过猛。力求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试述天突穴刺法操作要点,并分析针刺不慎造成的异常情况。
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缓慢刺入0.5-1寸。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若未贴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可刺中气管和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向两侧偏离可刺中肺脏,引起创伤性气胸。在针刺过程中,若针下坚韧而有弹性,患者自觉喉中作痒,表明已刺中气管;如患者出现剧烈咳嗽或咳血氮,则说明已刺破血管;如针写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已刺中主动脉

弓等大血管。

简述晕针的现象、处理和预防。
答:晕针的现象:轻度晕针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水,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用指捏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灸百会、关元等,必要时可配合现代急救.
晕针的预防: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取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者,不予针刺.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应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简述针刺造成创伤性气胸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
答:创伤性气胸的原因是针刺过程中,针刺胸部、背部、锁骨附近及肩井等穴处,进针过深,反复提插捻转,或留针过程中针尖划破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创伤性气胸的临床表现有:针刺后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
创伤性气胸的预防主要是针刺时医生应集中思想,掌握好针刺深度、角度、方向,尤其是针刺胸部、肺部、上背部,锁骨附近等穴位时,不宜直刺、深刺,留针过程中避免外物碰撞。

简述针刺刺伤脑脊髓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
答:针刺刺伤脑脊髓的原因主要是针刺颈项部穴位针刺深度、方向、角度不正,刺伤脑脊髓。针刺后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穴位过深,刺伤脊髓。
针刺刺伤脑脊髓的临床表现有:刺伤延髓,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引起短暂性肢体瘫痪。
预防:针刺颈项部穴位应严格掌握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宜过深。刺督脉经穴位,不可提插,手法不可过重。

针穴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
答:针穴疼痛的原因主要是针具不良,进针时针尖停留皮肤时间过长,进针后患者移动体位,行针手法过重。操作手法不熟练或外力碰击压迫针柄,刺入骨骼、肌腱、血管等。
针穴疼痛的预防措施有:仔细检杳针具,剔除针尖钩毛、弯曲等不良针具。熟悉人体解剖,医生要练好指力,进针要迅速透皮,操作手法要熟练,不要随意改变

体位,避免手法过重避开骨骼、肌腱、血管。

1.试述治神的临床意义。
答:治神又称为守神。它是通过病人的自身精神调控以及医者的意念集中等方法,使针下气感易至、经气易行,从而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一种方法。它也是施行针刺手法、守气行气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患者通过改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机能状态使其进入入静状态,从而提高针感的出现率,;另一方面,医者要集中精力体察患者的反应和指下针感的细微变化,以提高针刺疗效。

2.试述针下气感的性质与患者体质和疾病的关系。
答:针感强而速至,体质强,实邪;针感弱而迟至,体质差,正虚。在临床上,我们应把手下针感、患者的针感与临床辨证综合起来考虑,一方面能进一步明确机体的邪正虚实,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针刺补泻提供依据。

3.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医者方面,取穴不准、针刺深浅、角度失宜、手法不熟练、治神失专、施术体位不恰当等等因素;在患者方面,体质的强弱、疾病的阴阳盛衰以及施针时的精神状态等因素;还有,环境对针刺得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4.试述辅助针刺手法主要分为哪几种?
答:有作用于经脉的辅助手法:爪、循、捏、按、扪等;有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搓、刮、弹、摇、弩、飞等。

5.试述震颤法的操作要点及其临床应用。
答:操作要点: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临床应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6.试述飞法的操作要点及其临床应用。
答:操作要点: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
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临床应用:针后不得气者可催气;得气者可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7.何谓得气 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痠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感觉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影响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①与患者的关系 针刺得气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地说,新病、体形强壮、病症属实者,针后出现感应较快、较强;久病体衰、病症属虚者,针下出现感应较慢、较弱,甚或不得气。
②与医者

的关系 医者的精神状态、手法熟练与否与针刺得气关系密切。如医者取穴不准,操作不熟练,行针手法选用不当,医者操作时注意力分散,都是影响针刺不能得气或得气较慢、较弱的因素。
③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于机体的影响较大,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候较温暖时,针刺容易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另外环境的因素包括空气、光线、湿度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何谓针刺补泻
答:刺补泻中,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泻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与机体状态和疾病性质相适应的术式和手法,以激发经气,起到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恢复健康。

9.试述常用针刺补泻法。
答: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

10.如何理解针刺刺激量与针刺补泻的关系
答:针刺手法轻重与针刺补泻手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施法、有同有异的关系。古代医家对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既有补法宜轻刺、泻法宜重刺的"轻补重泻"说,又有补法宜重刺、泻法宜轻刺的"重补轻泻"论,更有补法可轻可重、泻法可重可轻的"大补大泻"、"平补平泻"观。都说明了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的相关性,就是说针刺补法的刺激量有轻有重,针刺泻法的刺激量也有重有轻。单纯的针刺手法轻重,不能替代针刺的补泻刺法,而针刺的补泻效应产生,离不开手法的轻重刺激量。 总之,针刺手法的轻重和刺激量的大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施术时,不能以医者的主观愿望而定,必须客观地依据辩证施治的原则,掌握"毋太过,毋不足"的刺激量,防止太过易伤正,不足则留邪之弊,以针下气至,切中病机为要。

11.试述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决定因素。
答:(1)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这是针刺对机体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的基础,是决定针刺补泻效应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是事物的内因。(2)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人体的许多穴位具有一定的产生虚实效应的特性。有些穴位偏于补,具有强壮补益作用。有些穴位偏于泻,具有祛邪泻实作用。(3)各种针刺补泻手法。 

12.简述烧山火法的概念、适应症与操作方法。
答:烧山火法是一种以提插补泻为核心,包括徐疾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等方法的复氏补法。适用于顽麻冷痹虚证、寒证


操作方法: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②将针刺入天部,按天、人、地顺序,依次各作紧按慢提9数,此为1度。③连续施术3度,针下发热,留针于地部或不留针。④出针后按压针孔。….

13.简述透天凉法的概念、适应症与操作方法。
答:透天凉法是一种以提插补泻为核心的、包括徐疾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等方法的复氏泻法。适用于肌热骨蒸等实证、热证。
操作方法: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②将针刺入地部,按地、人、天顺序,依次各作紧提慢按6数,此为1度。③连续施术3度,针下发凉,留针于天部或不留针。④出针前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