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学生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课堂
三句,写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这里
以乐景写哀情,以佳节衬离愁,意境萧疏,含蓄蕴藉,手法
高妙。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3.《醉花阴》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
美景,一人独赏,愁绪顿生,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6
4.《醉花阴》中_莫__道__不_销__魂__,_帘__卷__西__风_____、人__比__黄__花__瘦____三 句,生动传神,营造出一个幽寂、凄迷的艺术境界。词人以花 写人,精妙妥帖,堪称妙笔。“瘦”字一语双关,兼写人和花, 两者有机结合,以无限哀愁为溶剂,新奇别致。
7
李清照词两首
(理解性名句填空)
1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怎__一__个__愁__字__了__得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_寻__寻__觅__觅_,冷__冷__清__清_,凄__凄__惨__惨__戚__戚”三 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 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乍__暖__还__寒__时__候_,__最__难__将__息___”两句, 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 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 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3
7.《声声慢》中“_守__着__窗__儿_____,独_自__怎__生__得__黑__!”两句,写 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 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 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 中化用了这几句,梧__桐__更__兼__细__雨 ,到__黄__昏___,__点__点__滴__滴____。 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第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
雨疏风骤,显得寂静而凉爽。
主人公昨晚醉倒在床上,浓睡不醒,身上还留着残存的酒意。
他问
卷帘幕后的人,海棠是否还保持着相同的样子,是否依然娇艳美丽。
她却告诉主人公,早已经绿肥红瘦了。
这种对比,写出了人事无常
的哀愁之情。
第二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他不停地寻找,四处寻觅,但仍然感到冷清荒凉。
在天气渐暖但仍
然寒冷的时候,他最难以平息内心的不安。
喝了几杯淡淡的酒,却
无法抵挡晚风的寒冷。
瞧,雁群飞过,他正伤感地想起了旧时的相识。
这两首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情世故的无常,写出了作者
对于时光流转、感情变迁的感慨和忧伤。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声声慢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生于书香门第,有“千古第-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前期代表作有《-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代表作有《声声慢》《菩萨蛮》《武陵春》《永遇乐》。
2.文化常识古代节日称谓(1)重阳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感恩敬老活动。
(2)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一、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左右。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有“正”和“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李清照词两首》默写练习
班级姓名座号。
高一语文校本作业《李清照词两首》默写练习1、《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
2、《醉花阴》中的“,。
”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东篱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该诗句又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
这两句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3、《醉花阴》中的“,”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销尽。
描绘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给全词奠定了“愁”的感情基调。
4、《醉花阴》中“,,”三句,写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
这里以乐景写哀请,以佳节衬离愁,意境萧疏,含蓄蕴藉,手法高妙。
5、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婉转曲折,煞是妙绝。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在《醉花阴》中有“,,”之句,以花写人,一语双关,堪称妙笔。
6、《声声慢》开头用写诗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7、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她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8、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
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9、《声声慢》中“,,?”三句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10、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7《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学生版)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笑迎时间2017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3、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习重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习难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10、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11、《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12、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写雁群飞过引起她的伤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雁是“旧时相识”。原来诗人认得,这群飞雁是过去栖宿在她老家屋檐下的,现在来寻旧主人了,而物在人亡,怎不引起诗人的悲伤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写菊花引起她的哀愁。地上一丛丛的菊花,却枯萎憔悴了,看到了花的憔悴,诗人就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14、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词人用这一意象表达愁苦的诗句是“,、”。
1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在《声声慢》中,也有三句用黄花表达凄苦情怀的是:“,,”?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统编本教材情景式默写全集03
统编本教材情景式默写全集03《声声慢》(寻寻觅觅)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
3.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句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词人本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5.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7.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是: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的句子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木直中绳”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题
《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题一、《声声慢》1、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声声慢》中直抒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7、《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8、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醉花阴》 1.写词人白天百无聊赖,焚香度日,愁 绪深重 2.黄昏时词人独自饮酒,虽有美景但依 然无法排遣愁绪 3.一语双关,借天气写出词人内心的凄 凉 4.以菊花映衬出词人的憔悴消瘦
1
《醉花阴》答案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声声慢》 1.菊花飘零,令人悲伤无奈 2.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不知如何是好 3.口语化的词句,写出词人的孤寂愁苦 4.用叠字写出词人追忆往事的孤寂清冷 5.用花堆积,憔悴损)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5.(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一剪梅情景默写
《声声慢》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3、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的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7、《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诗句:,,。
《一剪梅》1、词中“,”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丝罗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2、词中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的句子:。
3、“,”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4、词中借大雁的意象表现了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真挚的句子:?,。
5、词中将“愁”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
6、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李煜《虞美人》:百度文库《声声慢》情境默写及答案1.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7《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教师版)
讲学稿()《李清照词两首》基础知识习题“豪放”和“婉约” 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 词的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她著有词集《漱玉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她的词作《声声慢》中的名句。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宋代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丈夫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后期作品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美。
(3)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
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
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
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凄凉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二、字音字形及词语《醉花阴》永昼(zh du):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ch⑪: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盈袖:充满衣袖。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声声慢》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zh d)暖还(hudn)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将息:调养,保养。
敌:对付,抵扌当。
旧时相识:作者以北方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飞来,故说是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人教版李清照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
人教版李清照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0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宫阙。
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
②慵: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2.从本词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4.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问题。
《李清照词两首》默写练习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
高一语文校本作业《李清照词两首》默写练习答案1、《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东篱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该诗句又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
这两句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3、《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销尽。
描绘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给全词奠定了“愁”的感情基调。
4、《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三句,写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
这里以乐景写哀请,以佳节衬离愁,意境萧疏,含蓄蕴藉,手法高妙。
5、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婉转曲折,煞是妙绝。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以花写人,一语双关,堪称妙笔。
6、《声声慢》开头用寻寻觅觅写诗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7、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她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8、/9、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
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4)教材用书: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解读李清照1.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愁闷的眼神,苦吟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悲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起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2.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久的圣洁。
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
你不会孤独。
你带着周身的光线,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
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决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潇洒,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锋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久的神圣。
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善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繁城。
3.我徜徉在衰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通过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
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
我好像听见易安“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
观察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
唉!我能拂去枝干上的落叶,拂不去你心中荡涤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头刻下的印记啊!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同学、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其次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7《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教师版)
14、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词人用这一意象表达愁苦的诗句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在《声声慢》中,也有三句用黄花表达凄苦情怀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讲学稿()《李清照词两首》基础知识习题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笑迎时间2017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3、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习重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难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12、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1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情景式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情景式默写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情景式默写四.5《念奴娇·赤壁怀古》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表明了大浪淘沙,又表明历史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出了大江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景象。
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1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3.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泛舟长江,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在“故国神游中”得到解脱,抒发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心底悲歌。
李清照词两首语境默写答案
《醉花阴》语境练习答案1、据说李清照将《醉花阴》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中三句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的三句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这三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李清照《醉花阴》词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声声慢》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声声慢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 -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生于书香门第,有“千古第- 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前期代表作有《-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代表作有《声声慢》《菩萨蛮》《武陵春》《永遇乐》。
2.文化常识古代节日称谓(1)重阳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感恩敬老活动。
(2)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一、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左右。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有“正”和“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8、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9、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时日难熬引起了哀愁。“守着窗儿”是因为孤寂翘首盼望有人能来解闷的情景,可是半天也没有人来,“独自”一人怎么样才能熬到天黑呢?
7、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将息:调养,保养。
敌:对付,抵挡。
旧时相识:作者以北方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飞来,故说是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三、情景默写
1、《醉花阴》中“,”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描绘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给全词奠定了“愁”情感基调。
(2)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丈夫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 ”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后期作品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美。
14、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李清照词《声声慢》 中,词人用这一意象表达愁苦的诗句是“,、”。
1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在《声声慢》中,也有三句用黄花表达凄苦情怀的是:“,,”?
5、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
6、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7、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3)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凄凉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二、 字音字形及词语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讲学稿( )《 李清照词两首》基础知识习题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笑迎时间2017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3、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习重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学习难点
1、积累字音字形及词语
2、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诗词,做理解性默写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3、对下列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是若有所失、彷徨不安的样子,这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这种心理,诗人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
B.“冷冷清清”是指环境的空寂无人。寻觅而无所收获,精神上失去了寄托,使她越发感到环境的空寂,这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心情。
学习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指导备课札记
一、文学常识
(1)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词。前人评论宋词有“豪放”和“婉约” 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她著有词集《漱玉词》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她的词作《声声慢》中的名句。
10、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11、《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12、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
2、《醉花阴》中“,,”三句,写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以佳节衬离愁,意境萧疏,含蓄蕴藉,手法高妙。
3、《醉花阴》中“,”两句,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一人独赏,愁绪顿生,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4、《醉花阴》中“,,”三句,生动传神,营造出一个幽寂、凄迷的艺术境界。词人以花写人,精妙妥帖,堪称妙笔。“瘦”字一语双关,兼写人和花,两者有机结合,以无限哀愁为溶剂,新奇别致。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直接表白诗人的心理,写出了诗人的孤独、空虚和哀愁。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人不容易保养身体,这也引起她的哀愁。
4、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三句写风急引起她的哀愁,借酒御风御寒,借酒浇愁,却愁多风急,忧愁难以消解。
四、试题训练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báo)雾 重(chónɡ)阳 暗香盈(yínɡ)袖
B.东篱(lí) 戚戚(qī) 乍(zhà)暖还寒
C.将(jiǎnɡ)息 相(xiānɡ)识 三杯两盏(zhǎn)
D.憔悴(cuì) 堪摘(zhāi) 玉枕(zhèn)纱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写雁群飞过引起她的伤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雁是“旧时相识”。原来诗人认得,这群飞雁是过去栖宿在她老家屋檐下的,现在来寻旧主人了,而物在人亡,怎不引起诗人的悲伤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写菊花引起她的哀愁。地上一丛丛的菊花,却枯萎憔悴了,看到了花的憔悴,诗人就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醉花阴》
永昼(zhòu):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chú):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盈袖:充满衣袖。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声声慢》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zhà)暖还(huán)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