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时代特征

合集下载

姓名中的时代背景

姓名中的时代背景

姓名中的时代背景某人的名字,通常是父母为其取名时所选择的字词组合。

在每个人的名字中,常常蕴含着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相关的信息。

通过对人名的解读,我们可以窥探出这其中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趋势。

本文将以姓名中的时代背景为主题,旨在探讨名字与时代之间的联系。

一、名字的历史背景名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流行趋势。

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常以尊卑划分名字的使用范围,皇帝或高官的名字通常带有帝王之气,而普通民众的名字则简朴平实。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往往以神话故事中的神祇或英雄作为名字的来源。

可见,名字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二、名字与时代的联系1. 姓氏与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血脉的延续。

每一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与时代背景。

例如,常见的姓氏“李”在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多个朝代,其流行与衰落与时代的更迭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姓氏如“赵、钱、孙、李、周”等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2. 名字的音韵特征名字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音韵特征。

例如,20世纪初的中国名字多采用双音节的形式,如“秀莲、秀荣”等。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彰显新时代的精神,许多名字开始采用了意义鲜明且富有革命气息的词语,如“红、革命、斌”等。

3. 外来名字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名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流行。

例如,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取名时会选择外国名字,如“Michael、Emma”等。

这反映了时代背景中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特点。

三、名字的文化含义名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名字都与诗词或经典著作相关联。

家长们希望通过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来寄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而在其他国家,名字可能与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或历史传统有关联。

通过研究名字的文化含义,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

四、名字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名字中的时代背景不仅仅反应了个人的时代归属感,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我国不同时期人名的特点

我国不同时期人名的特点

我国不同时期人名的特点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6年第08期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

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

商汤之后的商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

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

春秋时,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

战国时,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吕不韦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东汉。

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

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因此,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

《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

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

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

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

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中国姓名的变迁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古代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家族的名称,而氏则是代表个人的分支。

这一时期的姓名主要是由姓和氏加上名组成的。

例如,著名的商朝宰相名为“伊尹”,其中“伊”是氏,“尹”是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融合,并且人们开始使用表字。

表字往往反映了个人性格、才能或志向,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体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和才华。

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对中国姓名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佛教中的法名和道教中的道号。

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原名为陈祎,字慧幢,法名玄奘,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法造诣。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姓名开始与五行、八字、占卜等命理学联系起来。

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来选择名字,以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母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姓名制度。

这一制度取消了姓和氏的区别,并且简化了一些复杂的姓名。

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姓名也开始出现。

例如,“张三”、“李四”等简单化的姓名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姓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文化背景,因此姓名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符号来表达自己,这也对中国姓名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人名与社会生活

人名与社会生活

人名与社会生活一、名和字与等级地位的尊和卑古代男子既有名又有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在人名上的反映,男子三个月取名,二十岁举行冠礼。

等到行冠礼的时候,需要家里的长辈为其取一个字,这个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跟名相彰显。

字又叫表字,名是主,字为次,名贵而字贱。

《礼》规定:称呼尊者如长辈上级老师等等,不得直呼尊者的尊姓大名,只能称呼他的表字,以表示自己辈分地位的低下和对方辈分地位的尊贵;称呼同辈、平辈或者同等地位的人就要根据自己跟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选择称呼对方的名或者字,如果双方是平辈,而且关系很好,那么就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双方是平辈,地位也差不多,但是关系还不是很熟,那么这个时候就只能选择称呼对方的字,不称呼你的名。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没有发迹之前,投靠曹操,寄居曹操门下,在这个时候他对曹操的怎么称呼是“孟德兄”,不敢直称其名。

到了后来,刘备和曹操反目,三国鼎立的时候,刘备称呼曹操“曹贼”,直呼其名,而且还加个贼。

所以古人,除了有名之外还得有字,这就是为了体现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尊卑,为了应对社会其他人的称呼和被人称呼。

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除了名之外还得有字,这种取名也取字的现象是先秦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

甚至连我们现代人,如果是民国时期出生的,并且有一定的身份地位,那么大多数都有名和字。

后出生的,特别是解放之后出生的,就没有名和字的区别了,名就是字,字就是名,是没有任何区别。

二、名和字在字义字形字音上的关联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互相脱节的两个单位,名和字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篇》中指出“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既知其字,闻字既知其名”,字是依傍前面的名所取的,所以当听到一个人的名时可以推出他的字,关于这种联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个方面从字义的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姓名与社会文化特征

中国人的姓名与社会文化特征

文化中国人的姓名与社会文化特征文/陈彦伊 王雪娇摘要:姓名表面特征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姓名里加入动机,情感后,就变的不再简单。

纵观中华文化,没有比姓名更能直接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事物,为研究姓名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联系,论文从民俗、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三方面对姓名的影响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姓名;中华文化;社会特征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积累和沉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他国截然不同的文化,而姓名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

一、姓名的变化印证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古代中国,早期的人名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特殊意义,如上古文物出土显示的“外丙”、“小辛”等人名就十分朴实。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人名也就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

这个过程中,名字的取用也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情,并且慢慢的出现了名与字的区分,由《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便可看出“名字”的区别。

同时,在古时候的社交礼仪中,自我称呼用“名”,为表示对他人的的尊重则用“字”。

再往后发展名字也不再仅是对亲疏的区别,而是被人们加入更多的内涵。

在思想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人们将名字与先秦诸子的思想相结合,名字是多包含取名者对人伦社会的一些理解,不管的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姓名中都能看到儒道法思想的传承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名字文化又有了新的特征,人的名字往往随着重大政治活动或社会变革而取用,看名字就能联想到此人大致是哪个年代出生。

可见,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发展,有其自有的发展逻辑和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

二、民俗文化对姓名的影响姓、名、字、号不但是人的一种称呼符号,更是一种民俗文化。

这种特殊的符号,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标志。

其实最早的姓代表了拥有同种血缘关系的统称,也就是种族。

祖辈使用姓来区分种族,而名则是区别子代族中个人的代号,多由父母命名。

名字的时代特征

名字的时代特征

名字的时代特征在名字选择方面,时代特征逐渐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人们越来越注重名字的含义和独特性,以及与时代的契合度。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时尚等角度探讨名字的时代特征,并分析人们选择名字时的心理需求。

一、历史的时代特征1.1 古代时期的名字特征在古代,名字往往与家族、祖先息息相关,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这时的名字通常由父母或长辈决定,注重继承和守旧。

例如,中国古代的名字中常常出现“仁、义、礼、智”等字样,体现着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家族传统的尊重。

1.2 现代时期的名字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转变。

现代名字通常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独特性。

一些父母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名字的意义和来源,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富有创意和积极向上的名字。

此外,现代名字也更多地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跨文化婚姻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使得人们趋向选择能够代表多个文化元素的名字。

二、文化的时代特征2.1 东方文化的名字特征东方文化中,名字通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比如,在中国古代,名字的选择往往带有象征性和寓意。

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反映出家族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此外,中国的字义、音节、五行等概念也常常被用来给孩子起名,追求名字的独特性和美感。

2.2 西方文化的名字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名字的选择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人们通常会选择容易发音、独特而有创造力的名字。

西方国家还流行使用经典的圣经名字或者古希腊、古罗马的名字,这些名字带有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意义。

三、时尚的时代特征3.1 时尚的名字特征随着时尚文化的快速发展,时尚名字成为了一种潮流。

一些父母会选择流行的、时髦的名字来展示他们的审美和时尚意识。

这些名字通常具有独特的拼写、简短的音节和现代感,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3.2 潮流的名字特征时下流行文化带动着名字的潮流走向。

一些娱乐圈明星、体育明星的名字常常会在社会中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父母起名的参考。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名能护佑孩子不被邪神所喜 , 如狗蛋、 石头之类 。女孩就不太容易得到这 种待遇 了, 父母对女孩往往期望值不 高, 以旧社会 的女性要 么无名 , 所 要 么有名也不为人所知 , 只被称为王氏、 氏, 张 或者出嫁后在 前面再冠 以夫 姓 , 氏、 氏, 刘张 王徐 诸如此类 ; 么女儿干脆就是父母 期望 生子的招牌 , 要 起名为盼弟、 招弟 、 带弟、 来弟。时至当代 , 父母还是最 希望 女孩美丽, 将 来能长得如花似 玉, 因此常用名贵或清雅的花草飞禽等事物给女孩命名。 有每一个 时代的命名特点。 腊梅、 秋月、 玉娥 、 、 月仙 芬芳、 彩蝶、 艳婵等等 ; 或者希望女儿有 贤 殷 商时代 , 文明伊始 , 人们 开始用干支纪 日, 因而 命名好用天干 、 地 如春兰、 静贞淑之德 , 名字就往往是秀珠、 敏佳、 英姿 、 、 淑贞 淑莉、 慧芬 、 思雅之类。 支。如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 仲壬 、 太甲 、 沃丁、 小甲等等 。 周秦时代人名用字不讲究 , 取名很随意 , 常常 是指物为名 , 孔丘 、 颜 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了。女性的名字 或直接 与女性 及女性的性格有关 , 鲜艳 的色 彩、 珍贵的事物相 联系。总 画、 李耳、 墨翟这些名字都是那 个时代的产 物。春秋 战国时 期 , 姓名 中 或与大自然中的那些秀美的风景 、 之, 名字应表现女性的美丽、 温柔与贤妻良母的气质 , 名字的音 、 形应 义、 常加一个 字。如申不 害、 不 壬不齐 、 吕不韦等 。有 的则加 一个 “ 之 字, 如介之推、 烛之武 。汉代人名 非常重 视排行 字 , 字中 常有 “ ” 给人清爽、 名 孟 、 温柔、 艳丽 、 姣美的感觉。 2 中 国传 统 价 值 观 的 体 现 、 “ 伯 、 仲 、 季 、 ” “ ” “ ” “ ” “ 叔 、 元 、 长 、 次 等字 。而 且姓名 用字风 格 大多倾向于豪迈勇猛 , 气势非凡的词。如苏武 、 杨彪 、 班超等。 儒 家思想主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 家思想的影响深深地 儒 魏晋南北朝日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 , 也受到佛教的影 响, 寸 人名 名字 根植于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 ,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人名中。我 中常有一个与佛教有 关的字 , “ ” “ 如 佛 、 僧 、 县 、 法 ” “ ” “ “ 、 道 等。名 国有许多人名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某种道德的一种追求 , 人们将道德观 字中带 “ 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 王羲之 、 之” 如 王献之、 祖冲之 、 顾恺之。 念倾注于人名之中 ,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人名中发掘到我国传统道德观 五代以“ ” 彦 命名风气盛行。动乱和 割据是当 时社会的主 要特点 , 念博大而丰富的内容 。以下就略举数例 , 全豹 。( ) 以窥 1 注重修身 , 讲求 偏向“ 字。德 是品行高尚的意思 , 德 这个 字当然非常受 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 灾难 , 也给枭雄创造了机会 , 彦 ” 以 为名大 概正是 道德修养的人 , 人青睐了 , 如曹操字孟德、 朱德 、 刘备字玄德 , 毛泽东也 曾取的一个假名叫 这种情况的写照。 可见“ 的受欢迎程度。( ) 仁 德 2 “ 是儒 家思想 的核心 内容, 仁 “ 唐代人名突出特点是喜 欢用排 行称呼。如 “ 李二十 五 、 赵 三十 李德胜 , “ 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所谓 仁者 是指充满 三” 。而到宋代 , 却多 用 老字 , 如苏 元 老、 同老、 王 陈朝老 、 德老 等。 者爱人 刘 满怀爱意的人 , 是具有大智慧 , 具有人格魅力, 善良的人。这样 辽、 、 金 元是少数民族 政权 , 一是名字中多用“ ” “ 等 字 ; 哥 、 奴” 二是许多 慈爱之心 , 个美好的意义当然能够寄托人们的期许 , 名字有著名的哲学家王 阳明 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字 , 如辽 太祖 , 一名阿骨打 , 又有汉名 。 其他如曹仁、 薛仁贵 、 康广仁等。( ) ” 3 忠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 中 近时人名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共 和 国成 立后的 人名用 字, 往往 字守仁, 孔子提 出的 君使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是处理君 臣关 , 随着重大政治活动或社会变革而 变易 , 有着 强烈的 日 代特色 。下 面分 占据着重要地位 , 寸 系的准则 , 指对 国君的服从和忠诚 。后来也演变成处理一般人 际关 系的 几个 阶段来看一看 : 如对于朋友的忠诚等。名字如杨国忠、 张自忠、 魏忠贤、 韩世 忠等。 1建国初期 ( 99—15 ): 、 14 90 在北京 市公案 局的户 籍档案 中 , 六位 规范 , ( )义 ” 4 “ 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 本指公正、 合理而应 当做 14 年 l 9 9 O月 1 日出生的公民 , 中三位男性全都取名“ 国” 其 建 。

名字的时代特征

名字的时代特征

名字的时代特征在这个名字的时代,每个人的名字都承载着一定的特征和意义。

名字是一个人的标识符,不仅代表着个体的身份,还与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名字时代特征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阐述名字的时代特征。

古代时代特征下的名字在古代社会中,名字往往与神圣、崇高的意义相关,它们被赋予了严肃而庄重的色彩。

古人会在命名时注重姓氏的起源,个人的名字往往带有诸如“明”、“贤”、“正”等字,以表达对于个体道德和才能的期望。

此外,古代的名字还常常与天文、神话传说等相关,如“月”、“星”、“龙”等字在名字中的使用较为普遍。

古代时代特征下的名字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和家族的荣誉,以及对神灵或宇宙力量的崇拜。

现代时代特征下的名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名字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代时代特征下的名字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意愿的体现。

现代人在命名时往往会考虑到名字的音韵美、易读性,同时也会关注名字是否搭配姓氏合适。

此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外来名字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人们可以选择带有英文拼音、外国名字或取自其他文化的名字,来体现自己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包容。

当代时代特征下的名字进入当代社会,名字的时代特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当代,大部分名字已经与传统的意义不再那么紧密相连。

人们在给孩子起名时,更多考虑的是名字的独特性和美感,让孩子在独特的名字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同时,一些纯英文名或者其他语言的名字也越来越受欢迎,这既可以彰显个体的跨文化交流,也可以展示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总结名字作为一个人的标识符,不仅仅承载着个体的身份,更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古代时期的名字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和家族的荣誉,与神圣崇高的意义相关;现代社会中的名字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意愿的体现,强调音韵美和易读性;而在当代,名字的特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更加注重名字的独特性和美感。

姓名的变迁

姓名的变迁

姓名的变迁摘要:姓名是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人所必有的标志符号。

汉族姓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

姓名之于中国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之中,并沿着历史的轨迹进行传承与发展。

毫无疑问,在这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姓名无疑会被刻上了各个时期所特有的印章,使它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现当代汉族姓名发生的变化,进而探讨姓名变迁的根源.。

关键词:姓名变迁文化时代特征前言从古至今,姓名不仅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

而姓名的变迁的时代性则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国内形势急剧转变,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取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取名特点则鲜明地呈现着时代的印记。

当今社会,姓名文化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而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穷人还是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国人历来重视起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名字首先是父母取的,其次乃自改。

其实无论是他取或自取都带有人为痕迹,都弥漫着这个姓名的背景元素、价值元素、文化元素、命运元素、时代元素。

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很多值得羡慕的文化成分,同时也成为社会宏大背景的标签。

我们不妨看看建国六十年来姓名变迁背后所隐藏的时代文化。

【1】一.建国前那个战火纷飞,提着脑袋过日子的时代里,保命成了人们唯一的愿望。

动荡的时局与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得他们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祈盼的是平安,于是就有了天佑、天顺、吉祥、富贵、拴柱、发财、得宝。

人们都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

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成为活命的寄托。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建国后取名的特点体现了尊重传统、注重寓意和追求美好的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为宜,字为尊”的观念,因此建国后的名字中常常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许多名字中融入了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诗词和典故,如“慧智”、“宁静”、“安康”等,这些名字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注重名字的寓意。

寓意是中国取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取名时常常会考虑名字所蕴含的意义和寓意。

有些名字如“瑞雪”、“瑞鑫”等直接体现了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意境,而有些名字如“伟强”、“荣耀”则体现了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许和信心。

这种注重名字寓意的取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注重名字的美感。

中国人喜欢美好、优雅的事物,因此在取名时也会注重名字的美感。

许多名字中融入了各种美好的意象和形象,如“含笑”、“明艳”、“秋水”等,这些名字不仅富有诗意和文学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注重名字的个性化。

在当今社会,个性化成为一种追求,因此在取名时也会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许多家长在取名时会考虑不同于传统的,独具特色的名字,如“海潮”、“星辰”等,这些名字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寓意,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取名的潮流和趋势。

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独特性,注重对传统的尊重、寓意的体现、美感的追求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取名方式不仅为孩子注入了吉祥如意和美好期许,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建国后名字的取名特点将继续体现和发展,为每一个家庭注入更多的温馨和幸福。

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
1、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一特点
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双音步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因而汉 语人名以2个和3个字为最多,最多4个,
即使是3个字的人名,人们也喜欢用两个
音节来称呼。
2、多名制度。 在当代社会,中国姓名制度大大简
化了,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是,
对一部分人来说,进入社会后,由于所 从事的职业,艺人又有了艺名,僧道也 有法名和道号。
东、卫、新、军”等字。例如:志红、 更新、文革、永革等。
3、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人名具有 浓厚的礼教色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渗
透到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重姓轻名, 讲究辈分,为尊亲避讳等等人名现象都 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人名系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
有厚重的时代烙印。 “文革”时期则突出红色,一切革
旧立新,这时期出生的人取名多用“红

不同时代的人名风格

不同时代的人名风格

不同时代的人名风格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人名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人名不仅是个体的标志,更是时代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不同时代的人名风格,并探索背后的文化差异。

1. 古代人名风格在古代,人名往往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

人们相信给孩子起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和福气。

比如,在中国古代,常见的人名有“子弘”、“思聪”等,往往与品德、才华或期望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古代,许多人名还带有姓氏和辈分的信息,以显示家族的尊严和传承。

2. 现代人名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名的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人名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往往倾向于追求与众不同。

在名字的选择上,许多父母更加注重音韵美和时尚感。

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人名有“Emma”、“Jackson”等,这些名字往往源自流行文化或个人喜好。

此外,在现代社会,起名往往不再受限于家族辈分,更多地注重孩子个人的发展和独立性。

3. 跨文化人名风格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名的风格也会受到影响。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给孩子起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名字。

这些名字往往能够代表家族的传统和个人的独特性。

例如,在跨文化婚姻中,夫妻可以给孩子起一个同时包含父母双方姓氏的名字,以显示文化的融合和亲缘的联系。

4. 名字的演变与时代人名风格的变迁与时代变化密不可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人名的选择上。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名跨越了国界和文化传统。

人名的演变和多样性使得每个人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结论:人名的风格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祈福的命名方式到现代个性化的命名方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标志。

跨文化人名的选择也在不断增多,人们更加注重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

人名是时代和文化的传承,也是个体身份的象征。

无论名字的风格如何变化,它们都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期望,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

谈我国古代人名的时代特征

谈我国古代人名的时代特征

谈我国古代人名的时代特征作者:杜鹃来源:《卷宗》2018年第03期摘要:人名是个体身份的专用名词,是一个人身份的语言标志。

名宇不仅寄于了个人的理想与希望,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和伦理道德、宗法制度。

本文通过研究古代人名,揭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取名特点及其追求与愿望,体现出古人名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人名;先桑;两汉;魏骨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时代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大,个性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到商周后,先人们开始起名。

我国古人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人名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古人名鲜明的时代特色。

先秦阶段是我国人名的初创时期,质朴无华,随意自然。

孩子出生后,根据生日或身体特征以及特殊意义命名,并不刻意修饰。

殷商时期流行以生日的干支命名,主要是用天干取名。

据汉代《白虎通·姓名》载,“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 殷商30代君王,有28代以天干取名,涉及到9个天干。

如开国者成汤就名天乙,高宗武丁战功显赫,纣王帝辛更是尽人皆知。

这种干支命名法一直流传至今。

以身体特征命名的如卫公子黑背、楚公子黑肱、晋成公黑臀及老子名耳等。

还有以特殊事件命名的,如郑庄公因难产取名为寤生。

先秦人取名不求高雅、不避粗俗,只把名字作为一个符号。

随着汉人文学意识的觉醒,汉人的名字已脱尽先秦时的质朴和粗俗,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汉高祖刘邦从底层奋起,统一天下,激发了汉人强烈的功名心,汉人的名字体现出汉人建功立业、治国安邦、授勋封侯的崇高志趣。

如赵广汉,西汉涿郡人,“广汉”,广大汉朝之义;韩安国,西汉梁国成安人,景帝时率兵打退吴国叛军;张安世,西汉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宣帝时为大司马,一代富豪;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人,武帝、昭帝时,率军打击匈奴,宣帝时,封为营平侯,“充国”,“充国之光”义。

论姓名的起源与时代特征

论姓名的起源与时代特征

论姓名的起源以及时代特征摘要: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

人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姓名也在不断变化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名字姓氏起源时代特征文化Abstract:Name as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surnames, it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the individual,but also 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is a linguistic phonemenon and a cultural phonemenon.A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name also changed and endowed with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姓名作为姓氏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人类传承文化以及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姓名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可追溯的历史根源,是社会意识以及历史文化的映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姓名的起源以及特征汉语的姓氏原本是指“姓”和“氏”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图腾崇拜到以母系姓氏划分部落,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父系时代,姓氏的决定从依随母系变为跟随父系,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春秋以前,中国是“性别婚姻”,“氏明贵贱”,“姓氏相别”,“胙土命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郡县制取代宗法制,“胙土命氏”的分封制开始逐渐消亡,“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消失,姓氏制度开始了姓氏通用,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姓氏发展史的第三个里程碑。

中国的姓氏历史悠久,种类繁杂。

据《百家姓》所载,中国的单姓多达442个,复姓61个,共计503个。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多个。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

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

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正文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

正如古语所言:“行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

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

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

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姓氏起源1.1从“姓”字看姓的起源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

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这句话表明了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

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

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

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

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

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

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姓与氏的统一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

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从词汇学角度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名的变化特点

从词汇学角度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名的变化特点

的政 治 化色 彩 逐 渐减 弱 ,人 们为 了避 免重 名 ,求 新 求异 ,人 名 用 字 出现 了 新 的特 征 , 人们开 始喜欢取 单名 、生 僻 字 或异体 字命名 , 如贾酤 、史烃垫 、张 赞等。 ( 二 )随着 英 语 国 际化程 度 的 不 断加 深 ,人 们 热衷 于 洋 名,所 以 出现 了何凯文 、 王康妮 、 刘露 丝、 史杰 克等 , 通 过人名 的变化 , 凸显 了时代 的变迁 , 社会 的发 展。 ( 三 )虚词 的使 用 ,如 “ 林兮 ”、 “ 张也 ”、 “ 刘 焉 ”、 “ 贾乃 亮 ”、 “ 王 乃 之”、 “ 夏之光 ”、 “ 杨 之娜 ”等 , 其中, 使 用频率 最高 的虚词是 “ 之 ”。 ( 四 )后 缀 的运 用 ,如 郭 良子 , 王 子等等 。 ( 五 ) 夹杂 外 语 的字 母 、阿 拉 伯 数 字 或 者某 些 特殊 符 号 组成 的 人名 。 如沈 阳市人 名用字 中 出现 的“ 李 @ 毕 必 A”“ 张 Ⅱ” “ 刘一 易 ”“ 王 @” “ 郑 ( 正 方 形 )” “张 T ” “ 王6 ” “ 刘
再 拘 泥于 传 统 的命 名格 局 ,字 和 号 的 现 象 逐渐 消 失 了,而 与 此伴 随 的则 是
Hale Waihona Puke 更 多的笔 名、艺名 的 出现 。 索 绪 尔说 : 民族 历 史和 文 化都 会 影 响 到 语 言 的发 展 , 语 言 也在 民族 历 三 、意 义 特点 : ( 一 )理 性义 史和文化传 统上打上 自己的烙印 。“ 一 1 、用 名 贵或 清 雅 的花 草 等事 物 , 定 的人名 系统 是一 定 文化 、社 会 、历 史 的镜 像 。作 为应 用 语 言学 的重要 研 如春 兰 、腊梅 、秋 月、迎春 、艳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名的时代特征
谭汝为
中国人历来是很重视自己的姓名的。

汉族人名的形式与结构以及它所反映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美学观念等等,都具有汉民俗文化的特征。

人名具有民俗文化载体的功能,人名常被人类学家看作是人类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从古今人名的时代特征及其异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历史演进行程。

例如我国上古时期夏、商两朝的王室和贵族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苗裔;因而形成了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习尚:这两个王朝的君王中就出现了如孔甲、小乙、外丙、沃丁、太戊、雍己、盘庚、小辛、外壬、主癸等名字。

再如西汉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祈求长生不老,于是社会取名就以延年益寿为尚:如严延年、毛延寿、霍去病、陈万年、车千秋等。

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盛行,追求骈偶和好用虚字之文风对命名
风格也颇有影响,在单名后加一“之”字形成双名,已成为当时取名的一种时尚:如王羲之、颜延之、顾恺之、裴松之、祖冲之、陈伯之等。

另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因而带有佛
教色彩的人名大量涌现,如悉达、达摩、耶苏、婆罗、菩提、沙弥、罗刹、摩诘、金刚、罗汉等。

随着唐代古文运动的进展,“标榜复古,旨在革新”的时代意识在唐
人取名中亦有反映,如颜师古、张道古、李宣古、任希古、张蕴古等。

宋代部分文人名字呈现出龙钟老态,多以“老”“翁”“叟”字命名,
如胡唐老、苏元老、杜莘老、孟元老;刘辰翁、王次翁、魏了翁、张山翁;陈敬叟、徐荣叟、盛明叟、范彝叟等等。

这类名字既反映了尊老敬老的时代风尚,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老年”年龄切分划界的状况,同时也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折射。

杜甫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不过48岁;而苏轼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还不到40岁。

现代社会的烟雨沧桑也可以在姓名这个时代镜像里得到映现——
1949年以前,中国普通老百姓代表性的名字是:赵财顺、钱满仓、孙福禄、李寿生等,反映出人们对富裕、丰收、幸福、长寿的企盼。

1949-1975年间的姓名,显示出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特点,从一个具体的人名可以判断此人出生的年代。

如郑解放、李建国、叶南下等出生在1949-1950年;
张抗美、刘援朝、周卫国等出生在1951-1953年;
孙建设、卫和平、尹互助等出生在1954-1957年;
高跃进、钟超英、张卫星等出生在1958-1959年;
周自力、冯图强、李抗洪等出生在1960-1963年;
张志农、赵学锋、董四清等出生在1964-1965年;
至于马文革、宋要武、刘红卫、张卫东、王永红、郑兴无等名字,就
只能产生在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新生儿取名已经摈弃了千篇一律生硬地与政治挂钩的陋俗,呈现出追求典雅、显示个性、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在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人口普查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
的“四字姓名”——张聪颖子、唐林婉儿、郑赫莲子、马陆辞玉、杨柳娉婷、燕莺呢喃、何华德龙、井永正哲、张百真铭、齐佳若楠、杨栾珍茜、王宸欣慰等等。

这种取名创意也是时代精神之使然;因为它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精髓,显示出冲破几千年的传统模式,探索取名新路径的趋向。

社会语言学家对这种命名创意的新动向、新趋势,应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而不应动辄就横加指责、全盘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