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_刘仲华

合集下载

刘仲华:两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刘仲华:两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刘仲华:两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作者:罗燕来源:《民生周刊》2020年第22期“两片叶子还能成为一个专业?”30多年前,刘仲华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茶专业。

但后来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科带头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两片叶子”不仅成了刘仲华的研究对象,还成为他推动一个又一个贫困县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茶既是文人雅好,又是百姓日常所需。

但对于茶的成分和功效,人们知之甚少。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茶叶外销市场萎缩,茶叶产能大量过剩,刘仲华记得,当时有些农民迫于生计只能把茶树砍掉。

“时代不同了,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中国茶业的发展空间有限。

”刘仲华说。

他开始了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植物功能成分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希望将茶叶中的有效物质与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出来,应用转化到健康食品、天然药物、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中去,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扩大茶叶的消费市场空间。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刘仲华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出茶多酚、茶黄素、儿茶素、茶皂素、咖啡碱等茶叶功能成分系列制品,并构建了茶叶功能成分的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

2008年,他主持的科研成果“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仲华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他带领学科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市场一条龙”模式。

近年来,茶叶及特色资源植物活性成分开发领域的相关成果在全国10多个省份的50多家企业推广。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王坤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刘仲华经常向他们强调,做应用性的研究,一定要瞄向产业来解决产业链的关键科学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中国的茶叶提取物工厂取代日本、德国的茶叶提取物工厂,成为世界保健食品、功能饮料、化妆品中茶叶功能成分的主要供应商。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茶叶科学 2019,39(2):115~122Journal of Tea Science 投稿平台:收稿日期:2018-12-27 修订日期:2019-01-08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项目(CARS-19B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3)作者简介:刘仲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茶叶加工、茶与健康、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

Email :larkin –liu@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刘仲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01028摘要: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

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茶叶深加工;资源利用;茶叶提取物;终端产品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9)02-115-08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Chinese Tea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LIU Zhonghua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 , Tea Processing Laboratory of China Tea Research System, Key Laboratory for Tea Science of Education Ministry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01028, China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tea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tea is greater than the sal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middle or low grade tea, summer and autumn tea resources are low, which affects the benefit level of tea industry.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of te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ea resources and 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tea indust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s.Keywords: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ea extracts, finished products中国是茶的祖国,茶资源极为丰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茶 叶 深 加 工 高 科 技 、
彖科 技 进 步 奖 _ - 二 等 奖 , 这 是 他 8年 后 又一 次 摘 得 该 项 荣 誉 。
十 多年前创造 1 r I _ 1 奉= _ 井 公 司 出价 1 5 0 0万 购 买
1 5 % 技 术 股 份 的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国际化 转 化 奇迹 , 这
欧 洲 、 日 奉 面 向 全 球 的 专 家 者 进
出示过 “ 黄牌 ” 警 告。
了 解 刘 仲 华 的 人 郧 清 楚 :“除 r 春 节 前 后 的 儿 犬 , 他 全 年 儿 乎役 f 『 休 息 日. 每天 忙到 凌晨 一 两点 , 永 远 : 加
班, 永 远 在 拼 命 。 刖 人 的 人 , 仃 娱
用 国际 眼光 看 中国 茶叶
今年 5 2岁 的 刘 仲 华 看 卜上 婴 比 实际 年龄年 轻 很 多,他拥 柯 彳 芋 传 统 的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日 本 人 笫

中 国 茶 人 一贯 的谦 逊 和 儒 雅 的气 度 。
但实际上, 由 于 他 常 年 累 月 地 “超 负 荷 ”工 作 , 在 全世 界各 地 奔 波 , 他 曾 经 几度 晕倒 , 甚至 } l { 观 生命 危险 , 被 医 生
停 留在 文化层 面 。尽管通 过我 国茶
} 技 I 作行 硐 1 茶 叶 产 业 大 军 的 持 续
J , 我 闺 已经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一 大 产
乐, 有休息, 有调整, 而他 的人牛 , 只
有茶 !” “ 我 们 每 个 人 其 实 都 知 道 喝 茶
j , 但是 , 如 何通 过 科 技 刨新 提 升 传 业的 规模 【 j 效益 、 提 高茶 叶 资源 的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吕若琦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吕若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黑茶是这样变"红"的r——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和湖南黑茶的故事 [J], 李伦娥
2.萃启东方华耀世界萃华珠宝全新亮相2019深圳国际珠宝展 [J],
3.刘仲华:在小叶子上干出大名堂 [J],
4.《茶叶科学》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仲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J],
5.茶企大益:与世界共同书写中国茶人新文化 [J], 张恒军[1,2,3,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目前,我国茶园夏秋茶占茶叶生物产量的50%以上,大部分都没有被有效利用,而茶叶深加工的重要目标是将中低档茶或弃采的夏秋茶通过提取、分离、纯化而制取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性成分及速溶茶、浓缩汁等提取物,使茶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因此,中国茶业在这一轮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定要高度关注茶叶深加工。

在茶叶深加工领域这些年来也有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如在茶汁沉淀控制方面,揭示了茶汁可逆沉淀与不可逆沉淀形成机制,提出了茶汁分类沉淀理论及茶汁沉淀控制方法。

在解决夏秋茶苦涩味方面,揭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形成机理,构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强度预测模型,明确了茶汁苦涩味/回甘滋味转化的临界点,为茶汁滋味品质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夏秋茶苦涩味转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并在产业中广泛应用。

在茶饮料(速溶茶)方面,发明了茶饮料(速溶茶)专用原料加工技术,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的纯味和调味绿茶饮料用原料加工技术体系,解决了速溶茶浸出慢、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发明了速溶茶定向制备关键技术,在探明茶汁品质浸出特性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级逆流提取柱,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变量动态逆流浸提—高质化定向收集新工艺;发明了基于单宁酶、蛋白酶等复合酶水解的茶汁苦涩味调控技术,结合水解过程pH的变化规律,实现茶汁滋味品质的在线调控,解决了绿茶汁苦涩味强、品质低的问题;发明了用于高香型速溶茶的茶汁ARS/微胶囊包埋加工新工艺,速溶茶香气品质及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常规对照显著提高,解决了传统热溶速溶茶香气低的问题;发明了基于茶鲜叶固/液态复合发酵的红茶汁加工技术;创新了中空颗粒型速溶茶加工核心技术,突破了喷雾干燥工艺制备速溶茶流动性、溶解性、抗潮性的技术瓶颈,为速溶茶的大众化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功能性成分提取方面,创建了以纯水或酒精为溶剂,柱色谱、膜分离等技术相结合的儿茶素、茶氨酸绿色高效提制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性与分离效率问题;实现了儿茶素单体制备从实验室克级向吨级的跨越,填补了我国儿茶素单体规模出口空白,使我国儿茶素单体在国际市场具有绝对主导地位;提出了聚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制备技术;创建了通过儿茶素进行生物定向合成、分离纯化,最终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茶黄素混合物和单体的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体系,突破了茶黄素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这一技术使茶黄素制备成本降低70%以上,为今后茶黄素及其衍生产物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刘仲华院士续讲茶与健康|茶叶的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完)

刘仲华院士续讲茶与健康|茶叶的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完)

刘仲华院⼠续讲茶与健康|茶叶的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完)近年来,有关茶叶功能成分的健康作⽤新的研究成果为茶的健康属性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科学依据,为茶叶深加⼯与功能成分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茶叶产业深加⼯向⼤健康产业跨越与延伸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撑。

本节主要综述近年来咖啡碱和苦茶、茶多糖的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五、咖啡碱和苦茶碱的健康功能研究进展⽬前,已发现的含咖啡碱的植物中,茶树嫩枝叶中咖啡碱含量最⾼,占⼲重的2% ~ 4%。

咖啡碱的⽣物合成核⼼途径是以黄嘌呤核苷作为起始底物,并经过3步甲基化和1步核苷降解反应⽽最终合成。

⼤量研究指出,咖啡碱对⼈体具有诸多⽣理功效。

咖啡碱能刺激神经系统,增强学习和识别能⼒,提⾼瞬时记忆⼒,降低患神经退⾏性疾病的危险。

咖啡碱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作⽤于⼤脑⽪层和海马。

咖啡碱也是呼吸系统的刺激药物,是治疗早产婴⼉呼吸暂停的常⽤药物之⼀。

单独摄⼊咖啡碱和结合运动都可降低⼤⿏⾎浆中炎症标志物含量,显⽰咖啡碱具有抗炎作⽤。

咖啡碱还能够预防⼼⾎管疾病、降脂减肥、改善⾼⾎压及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咖啡碱还具有利尿、增加肌⾁耐⼒、抗疲劳、缓解雄激素性脱发等功效。

但是,长期摄⼊过量的咖啡碱也会对⼈体产⽣⼀定的副作⽤,如依赖性、烦躁、失眠、头疼等。

苦茶碱则是咖啡碱在氧化酶、甲基转移酶的作⽤下进⼀步转化形成。

虽然苦茶碱与咖啡碱结构相似,但不同于咖啡碱引起中枢神经兴奋,苦茶碱具有镇静安眠的作⽤,苦茶碱通过激活脂质代谢相关酶通路减少游离脂肪酸的合成和⽢油三酯积累改善⾼脂饮⾷引起⼩⿏的肝损伤,还能通过提⾼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平,清除⾃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改善束缚应激诱导的肝损伤。

此外,苦茶碱能通过逆转上⽪细胞向间充质转变过程来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

六、茶多糖的健康功能研究进展茶多糖是茶叶中⼀类⾮常重要的⽣物活性⼤分⼦,主要以糖缀合物的形式存在,即与各种不同的单糖聚合后,⼜与蛋⽩质、糖醛酸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质。

100万吨云南普洱茶被收藏?千亿云茶大产业,面临4大挑战2个误区

100万吨云南普洱茶被收藏?千亿云茶大产业,面临4大挑战2个误区

100万吨云南普洱茶被收藏?千亿云茶大产业,面临4大挑战2个误区高山云雾,地利滋养。

云茶的原料优势,放眼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却相对落后。

前两天,刘仲华院士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提出处理好4个关系,避免两个误区。

全面地概括了云茶大产业当下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 01 -低产值,市场乱去年,云茶产业已经实现千亿产值。

然而,不得不承认,目前的云茶产业,普遍存在:低产值,市场乱的现象。

首先,低产值茶园面积广,茶叶产值却很低。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茶园总面积4896.09万亩,云南茶园面积超700万亩,位居18个产茶省(市)之首。

然而,“按照1亩茶园1万元的农业收入,全省毛茶收入要达到700亿元以上,实际只有200亿左右”。

其次,市场乱茶园整体产值低,然而,天价茶却层出不穷。

价格高也就算了,更无奈的是真假难辨。

随便进直播间,一看声势:家家千年古树,800年老寨单株,一波口号猛如虎,一看价值9块5,还是包邮的那种。

几块钱一饼的老班章,质量肯定很感人。

第一次接触普洱茶的人喝了之后,还以为普洱茶就是这种味道。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产值低,市场乱的现象背后,是茶山价格严重的两极分化,贵的古树茶几万一公斤,便宜的台地茶几块钱一公斤。

茶贱伤农的无奈,除了少数名山茶农,相信99%的茶农都深有体会。

- 02 -高光还是无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总觉得:古树茶天下第一,一定还要继续涨价。

普洱茶越陈越香,要继续收藏,藏下去,一定能发大财。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茶,或许,又是另一番风景。

古树茶与台地茶云南700万亩茶园,古树茶只占5%,剩下95%的茶园是台地茶。

然而,2009年,古树茶崛起的时候。

大肆宣扬台地茶的不是,踩着台地茶上位。

久而久之,台地茶被污名化了。

尤其一个农残,让茶客对台地茶敬而远之。

事实上,市面上号称古树茶的茶叶,大多数是台地茶冒充的。

而且,一些用台地茶冒充的古树,芽头非常漂亮,颜值担当,口感还不错。

茶园面积全球第一,但平均单产倒数第一!刘仲华院士谈深加工

茶园面积全球第一,但平均单产倒数第一!刘仲华院士谈深加工

茶园面积全球第一,但平均单产倒数第一!刘仲华院士谈深加工目前,我国茶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不高。

中国茶产业要通过资源创新、加工技术创新等,研发出广受国内、外市场消费者欢迎的茶产品,进而实现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茶叶深加工肩负着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和希望。

刘仲华院士(茶界第二位院士)是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带头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刘仲华院士在2019年中国(深圳)茶业科技年会主题报告一、中国茶产业与深加工现状1998—2018年,全球8个主要产茶国(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中仅有中国保持了茶园面积和产量持续的增长。

1、中国茶产业现状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为4272.8万亩,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496,411吨。

2018年,中国茶园面积为4395.6万亩,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002吨。

其中,我国2018年各省茶园面积前5位依次为:贵州(684.3万亩)、云南(666.8万亩)、四川(545.1万亩)、湖北(449.0万亩)、福建(310.8万亩)。

2018年,我国共出口茶类总量为36.47万吨,出口金额为17.78亿美元。

其中,出口花茶(0.69万吨,0.66亿美元,均价9.57美元/kg),绿茶(30.29万吨,12.23亿美元,均价4.04美元/kg),乌龙茶(1.90万吨,1.80亿美元,均价9.52美元/kg),普洱茶(0.30万吨,0.28亿美元,均价9.44美元/kg),红茶(3.30万吨,2.81亿美元,均价8.50美元/kg)。

综上,我国绝大部分茶是国内消费为主。

其中,茶叶消费形式为喝掉、存茶陈化、收藏投资,还有不少成为库存茶。

2、中国茶产业尴尬2015—2017年,世界茶叶生产前12位国家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孟加拉等。

茶叶深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

茶叶深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

茶叶深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一、茶叶深加工的意义及现状茶叶深加工是指以鲜茶叶、成品茶、茶的副产物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现已基本形成以功能成分开发与有效组分开发为主体的两个基础产品体系。

功能成分体系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为主体,有效成分体系则以速溶茶和茶浓缩汁为主体。

在此基础上,利用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出具有更高价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

目前,茶叶我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我国茶叶总产量的6%的中低档原料,创造了我国茶叶1/3强的产业规模(约350亿人民币),取得了显著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2]二、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主要领域1、茶饮料(1)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

(2)液态罐(瓶)装茶饮料。

(3 )茶酒。

2、茶保医药类(主要为医药、化妆、食品、保健品)(1)茶多酚及儿茶素茶多酚能利用自身的氧化, 保护体内易氧化物不被氧化, 使细胞活动正常进行。

茶多酚有如下功效: ①降低血糖, 治疗糖尿病。

②降血脂、抗心血管疾病。

③抗癌、抗突变、抗放升白。

④抗病毒、抗过敏、抗辐射、消臭解毒等。

(2)茶色素茶色素可改善晚期肿瘤病人的血液高凝状态, 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 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可改善红细胞变形, 调整红细胞聚集性与血小板粘附聚集性, 降低血浆与全血粘度, 可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从而可改善微循环,保障组织血液与氧的正常供应, 提高整体免疫力与组织代谢水平, 减少癌栓形成与远处转移。

(3)茶氨基酸茶氨酸具有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御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的作用; 茶氨酸在研究中已被确认可以对大脑发生作用, 产生有精神舒缓放松作用的α波。

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解析百草金花素的作用

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解析百草金花素的作用

在湖南茶学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数十年从事茶叶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致力于创新茶叶加工理论技术、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

创新黑茶加工和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体系,揭示了黑茶加工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及黑茶健康属性;创建了茶叶功能成分绿色高效提制技术体系,揭示了茶叶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创制的茶叶功能成分系列产品催生了一批国际主流健康产品。

他就是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刘仲华。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茶叶面临的出口危机,至今还让刘仲华记忆犹新:当时许多农民迫于生计只能把茶树砍掉。

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茶叶深加工的角度入手,把廉价的甚至是废弃的茶树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分离茶叶里的活性成分,再把它开发成为无形之茶,即医药保健品、食品功能饮料、化妆品等等的原料,成为当时刘仲华和他的团队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不断的艰苦攻关,刘仲华率领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茶叶功能成分(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茶多糖等)的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

这一绿色、安全、高效的中国技术,就像打开茶叶功能成分利用宝库的钥匙,使茶叶提取物从美国膳食补充剂原料的第25位以外跃升到了第4位,也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从跟随者跃升为引领者,为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30多年来,刘仲华的足迹遍布湖南的山山水水,在长期与各种茶叶及其生产的亲密接触中,他不断地尝试用各种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去突破传统生产障碍,把茶叶的苗茶素提取分离纯化出来,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茶为原理的药物等。

湖南安化,是万里茶道发源地之一,安化黑茶有6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曾占据我国边销茶的半壁江山。

进入21世纪,因外形粗放笨拙、品饮储运不便、质量控制不稳等缺点,再加上市场的放开,安化黑茶风光不再,2006年综合产值不到2亿元,税收仅24万元。

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

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

花茶在中国具有相当悠久的产销历史,且在茶产业中的相对体量较大,茉莉花茶在花茶品类中占比最大。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花茶产业都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

花茶主要是以绿茶为原料再加工形成的特色品类,既是中国绿茶消费延伸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中能够形成特色的主要茶类。

因此,深入研究花茶的产销概况及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茉莉花茶是中国具有悠久产销历史的再加工茶类。

文章剖析了中国茉莉花茶产销概况,指出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路径,展望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前景,阐述了茉莉花茶的健康属性与消费空间。

笔者认为,依托创新驱动,茉莉花茶产业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消费空间。

关键词:茉莉花茶;产销概况;发展瓶颈;创新;健康属性Overview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Jasmine Tea IndustryLIU Zhonghua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Abstract:Jasmine tea is a kind of reprocessed tea with a long history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jasmine tea in China,points out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smine tea industry,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f jasmine tea,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industry of jasmine tea,and expounds the health property and consumption space of jasmine tea.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jasmine tea industry will have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market consumption space relying on innovation drive.Keywords:Jasmine tea,overview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development bottleneck,innovation,health property 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9)、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重点课题(2020NK2026)。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篇: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1、茶叶深加工概况茶叶深加工是以茶(包括茶鲜叶、制茶品、茶副品、原茶类或代用茶)为原料,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从深度广度研究开发新形态、新产品和食用添加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饮料等追求营养、保健、方便、口感好、卫生安全饮品。

茶叶作为饮料已有几千年历史,传统泡饮方式,即用沸水泡茶饮用,传统的泡茶方法是一种优秀茶文化,但不能适应现代人、新生活方式要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就是金钱”高效率工作,快节奏生活方式,他们喜欢茶,要求随时随地即时享用到茶。

这对茶业的发展提出了重大课题。

茶叶及其副产品内含很多功能性的有效成分可以多方面、多用途利用。

因此,有识之士,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研究开发茶叶深加工新形态、新产品,当时主要是速溶茶及提取咖啡碱等。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领域与开发得到迅速发展,其新形态产品不断涌现,按市场供销状况,产品分类有各种流行茶饮料、茶酒、冷冻茶制品、茶味糖果、茶味糕点、茶膳、保健茶、药物茶等还有从茶中抽提各种功能性成分和食品添加剂。

目前茶叶深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液态茶饮料销量最大,开发中心在东南亚;又以乌龙茶水为主流产品,日本开发茶水,年销量300万吨;美国以冰茶销量最大,年销量200多万吨;台湾以风味茶食品饮料为特色,乌龙茶水为主流;英国以水果香味为主流。

其次是保健茶,以中国、日本为主产销国。

茶叶提取物在食品添加剂等广泛使用,日本在这方面成为主导国。

发展我国茶叶深加工是保持和提高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茶叶饮料消费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传统茶叶产业向食品、医药、日化行业延伸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高茶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2、原料分类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两大类。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

“百变茶人”刘仲华:立志要让“中国茶”重耀世界作者:吕若琦来源:《华人时刊》2017年第09期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栽培茶树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加工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然而,从古至今,茶在国人眼中,更多地停留在文化层面。

尽管通过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产业大军的持续努力,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但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茶业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提升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跨越,是一直摆在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的不断努力使这一命题获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他作为新一代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学领域里创造了很多项纪录:他在27岁和34岁先后成为当时中国茶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40岁时在高校中首创“植物资源工程”本科专业;50岁时与日本、德国科学家历经10多年合作研究开发出高纯儿茶素(Polyphenon E),成为1962年以来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纯植物药的原料(API),助推全球第一个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创办茶叶深加工高科技企业,十多年前创造了日本三井公司出价1500万购买15%技术股份的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化转化奇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日本人第一次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购买中国技术股。

刘仲华把“茶叶与健康”的高端讲座开进了北京中南海的国家领导人中间。

同时,又走出国门,远赴美国、欧洲、日本面向全球的专家学者进行演讲而轰动国际,让国外的朋友了解到了神奇的中国茶。

就在2017年1月份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刘仲华再一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的领奖台,由他主持研究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8年后又一次摘得该项荣誉。

用国际眼光看中国茶叶今年52岁的刘仲华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拥有着传统的中国茶人一贯的谦逊和儒雅的气度。

刘仲华

刘仲华

龙源期刊网
刘仲华
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2017年第04期
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茶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点领衔导师,是国内外茶叶科技领域有影响力的中青年科学家。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茶与健康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及湖南省光召科技獎,研究成果强力推进了中国黑茶产业、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并为健康元素驱动茶叶市场与消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金花黑茶之父”的茶样年华
刘仲华就是这样一位“百变茶人”。

踩上布鞋,走上茶山,他就是一位地道懂行的茶农;拿起课本,举起教鞭,他就是传道解惑的茶学教授;穿上白色大褂,走进实验室,他就是严谨务实的科学家;换上西装,打开PPT,他又是娓娓道来的茶叶推广大使……一人扮演着茶叶世界的多重角色,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茶界传奇。

刘仲华说:人生如茶,浮浮沉沉。

能做到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只要是为了理想去努力,无论风雨,无论艰辛,无论成败,都是杯中滋味,都是一种幸福。

2024年茶加工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茶加工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茶加工市场前景分析引言茶是一种传统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茶叶加工市场是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对茶加工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机遇。

市场概况当前,茶加工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饮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茶加工行业作为茶叶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市场趋势分析1. 健康饮品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品,富含丰富的抗氧化物和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茶叶加工产品,如花草茶、果茶等,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健康饮品的需求。

2. 高端茶叶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消费升级,高端茶叶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高端茶叶在品质和口感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对茶叶加工工艺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茶叶加工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开发高端茶叶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

3. 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叶加工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使茶叶加工过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茶叶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市场机遇分析1. 内外销市场需求增加茶叶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得更多机遇。

国内市场是茶叶消费的主要市场,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和消费升级带来了更多的茶叶需求。

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也在增加,茶叶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和拓展海外销售渠道来开拓国际市场。

2. 产地优势与品牌建设茶叶加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所在产地的优势,将产地特色和品牌进行有效结合。

例如,云南普洱茶、安徽黄山毛峰等茶叶产地以其特色和品质著称,茶叶加工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和营销中突出产地的品牌效应,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

2024年中国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2024年中国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总体概述中国茶产业是中国传统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茶产业也迎来了繁荣的机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二、主要发展趋势1.提质升级:传统茶企逐渐清楚茶叶质量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创新发展:茶企开始加强研发创新,推出以茶制品为基础的新产品,如茶饮料、茶食品等,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3.国际合作:中国茶企开始与国外茶企合作,引进外国茶叶种植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品牌建设:茶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通过品牌推广、营销活动等手段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5.网络销售:随着网络普及和电商平台的兴起,茶企开始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并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

6.文化传承: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企开始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加大对茶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茶叶质量不稳定:由于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茶叶的质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对于茶企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高端茶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高端茶市场的需求增长相较于普通茶市场较缓慢,茶企需要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的提升。

3.品牌竞争激烈:茶企需要在品牌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与其他竞争对手建立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以吸引消费者。

4.市场监管不完善:茶叶行业市场监管不完善,存在虚假宣传、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四、发展对策1.提升质量:茶企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2.加强品牌建设:茶企要注重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通过品牌建设和推广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要加大对茶叶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宣传行为的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4.增加产品附加值:茶企可以通过研发创新,提供高附加值的茶制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_刘仲华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_刘仲华

产业聚焦【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的历程,剖析了茶叶深加工领域当前面临的质量安全、品质、成本、效益等问题,概述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体系。

同时,介绍了依托技术创新,值得开发的10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新产品。

最后,就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前言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成品茶、副茶或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文/刘仲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长沙,410128)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全球茶业一直世界面临着三大矛盾:即茶叶产量持续增长速度大于消费量增长速度,茶叶出口量增加而需求量下降,茶叶生产成本上涨而茶价下跌。

这三大矛盾的实质是全球茶叶的产销平衡与供需平衡问题,产大于销、供过于求必然引起行业效益低下,茶叶行业必须寻求促进消费和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径。

茶叶深加工则超越茶叶传统冲饮消费模式的束缚,使茶叶的消费形式、结构和途径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通过茶叶产品多样化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增长,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近十多年来,全球茶叶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综合利用的必需环节和物质基础。

茶叶深加工行业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按照开发产品的类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2)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3)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4)含茶食品;(5)含茶保健品与药品;(6)含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品;(7)动物饲料与保健品;(8)植物保护剂等。

不论茶叶深加工产品涉及哪个领域、产品如何多样化,它们都离不开共同的物质基础: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粉或浓缩茶汁、超微茶粉。

因此,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

茶叶深加工技术将成就茶产业及茶市场的未来

茶叶深加工技术将成就茶产业及茶市场的未来

茶叶深加工技术将成就茶产业及茶市场的未来创新与发展,是最好的传承速容咖啡,成就了咖啡产业。

得益于当代工业化工艺技术成果的茶叶深加工产品茶膏,正在开启多元、时尚、简约、便捷、环保的当代茶生活方式,以大健康为先导的全民饮茶愿景实现成为可能。

2016,对于茶产业终归是不寻常的一年航天员太空喝贡润祥的普洱茶膏,尤如国家广告,聚焦了全世界的眼球。

第三届中国茶业大会,刘仲华老师《中国茶业深加工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工业化未来发展之路。

长期职业养成,关注趋势、喜欢思考是笔者的习惯因为爱茶,涉茶6年时间,走遍了我国各大主要茶叶产区,造访过不同规模形式的茶叶家庭作坊及不同规模企业百余家,对我国各个茶叶主消区以茶叶专业市场为主题的渠道集散状况多有调研了解。

所以,一个时期以来,针对目前茶产业的现状,开始全面思考茶叶深加工技术广泛应用后,将会对茶产业生的产业生态带来怎样的变化。

从茶叶种植角度看,茶叶深加工需要的原料标准,不再是我们传统茶行业执行的技术品级标准要求,脂溶性农残已不构成对茶叶深加工产品品质结果的最终影响,对于大面积茶叶种植和茶叶采摘完全可以采用工业化手段实现;茶叶深加工原料,降低了对茶叶原茶形态的要求,可以大胆采用机械化采摘方法,有效解决当前劳动力匮乏现状并提升效率;茶叶种植采用的农耕经济作业方法将提升到工业化时代。

从茶叶生产角度看,茶叶深加工技术,可以对茶叶内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剔除,而且,还可以将茶叶内含有益成分完全萃取,有利于茶叶资源的深度开发及充分利用。

茶叶,除我们一般意义上了解的茶多酚、茶黄素、儿茶素等之外,内涵主要益生元素十数种。

通过深加工技术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食品、饮品、日化用品、环保用品等领域,全面服务于人类大健康产业。

从消费角度看,以茶膏为代表的纯茶产品,完全具备快销品的商品属性特点,,即功能特点突出、消费方法简便、容易培养长期消费习惯等。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科技帮扶澜沧县茶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科技帮扶澜沧县茶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科技帮扶澜沧县茶产业发展
2022年8月8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邓秀新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仲平等率队到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调研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

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茶叶产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刘仲华院士一行随同调研组赴澜沧县调研考察茶叶产业,聚焦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茶叶产业项目推进,为云南茶产业发展进言献策。

(图)刘仲华院士一行调研景迈山茶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图)刘仲华院士一行调研景迈山申遗工作开展情况。

(图)刘仲华院士一行在柏联普洱茶庄园座谈交流。

(图)刘仲华院士一行与澜沧县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及澜沧县茶企代表进行工作座谈。

(图)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唐圣果向中国工程院、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及普洱市政府等参会领导汇报研究院院士专家团队科技帮扶澜沧县的工作进展。

(图)刘仲华院士向中国工程院乡村振兴调研组一行介绍澜沧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展望。

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在邹学校院士、印遇龙院士、刘仲华院士等院士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将继续为澜沧县乡村振兴事业汇智聚能。

(来源: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
(来源:新浪:
https:///sx/2022-08-15/detail-imizmscv6256323.d.html)。

黑茶教授刘仲华受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黑茶教授刘仲华受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黑茶教授刘仲华受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6月7日下午,著名茶学家刘仲华受聘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并与浙江大学茶学师生交流座谈。

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学新为刘仲华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并为其佩戴浙江大学校徽如今正值毕业季,刘仲华教授也与在场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与茶结缘的经历。

学生时代的刘仲华,年年都以优异的成绩领跑全校,但高考时却意外发挥失常,进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起初对茶学一头雾水的刘仲华,经过几年的学习,深感茶学发展大有可为,也坚定了从事茶学研究的决心,在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踏上了研究黑茶的漫漫长路。

“知识分子就一定要忍受清贫吗?”面对有限的研究经费和简陋的科研条件,刘仲华坚信知识就是生产力,要用科学研究和作为打开宝库的钥匙,切实改善产业发展,提升研究条件。

当时,中国茶叶外销市场萎缩,不少茶园荒废弃置。

刘仲华瞄准茶叶深加工研究,多年潜心研究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从跟随日本、美国和欧洲跃升为引领者,真正实现了用知识的力量提升茶产业效益。

随后,刘仲华教授又在推动黑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潜心耕耘,十几年的时间里,刘仲华和他的团队制定或修订了6项国家标准,13项湖南省地方标准。

安化黑茶产业规模由2006年的不到两亿元,到2017年安化县完成茶叶加工量7.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52亿元,税收2.8亿元,这也是安化茶业历史最高记录的三个数据。

农民户均增收过万元。

深入的科学研究、实用的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产业化进程,一系列喜人的成果使得刘仲华教授两度荣获对于全国科技工作者而言无上荣光的重量级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谈及荣誉与奖项,刘教授真诚的说道:“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的导师施兆鹏教授从80年代开始就率领团队展开相关研究,这些荣誉的获得是我们几代研究者潜心耕耘的成果积累。

”说到团队,刘仲华教授表达了由衷的自豪,不仅有突出的个人能力,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遇到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团队可以不眠不休,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聚焦【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的历程,剖析了茶叶深加工领域当前面临的质量安全、品质、成本、效益等问题,概述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体系。

同时,介绍了依托技术创新,值得开发的10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新产品。

最后,就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前言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成品茶、副茶或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文/刘仲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长沙,410128)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全球茶业一直世界面临着三大矛盾:即茶叶产量持续增长速度大于消费量增长速度,茶叶出口量增加而需求量下降,茶叶生产成本上涨而茶价下跌。

这三大矛盾的实质是全球茶叶的产销平衡与供需平衡问题,产大于销、供过于求必然引起行业效益低下,茶叶行业必须寻求促进消费和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径。

茶叶深加工则超越茶叶传统冲饮消费模式的束缚,使茶叶的消费形式、结构和途径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通过茶叶产品多样化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增长,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近十多年来,全球茶叶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综合利用的必需环节和物质基础。

茶叶深加工行业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按照开发产品的类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2)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3)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4)含茶食品;(5)含茶保健品与药品;(6)含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品;(7)动物饲料与保健品;(8)植物保护剂等。

不论茶叶深加工产品涉及哪个领域、产品如何多样化,它们都离不开共同的物质基础: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粉或浓缩茶汁、超微茶粉。

因此,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

本文拟在剖析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技术瓶颈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在茶叶功能成分开发中的应用成果,勾划出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的高效、绿色、安全的提制技术体系,旨在推进中国茶叶深加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茶叶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开展速溶茶提制工艺技术研究为标志,实现了速溶茶的批量生产并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始进行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把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研究转向以茶的有效成分开发为重点。

进入九十年代,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无锡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先后开展了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等的提制技术研究,在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30多家投资规模在500万元~1500万元的茶多酚提制工厂先后兴建,形成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各个工厂的茶多酚年产能力从几百千克到30吨不等。

当时,采用的茶多酚提制技术主要有溶剂萃取法和离子沉淀法。

溶剂萃取法的主要工艺路线为:茶叶→水或低浓度酒精提取→过滤→浓缩→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萃取脱咖啡因→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浓缩回收溶剂→喷雾或真空干燥。

离子沉淀法的主要工艺路线为:茶叶→热水浸提→石灰水沉淀→过滤→稀酸转溶→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回收溶剂→真空或喷雾干燥。

鉴于采用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脱除咖啡因时高溶剂残留存在的毒副作用,在溶剂萃取法生产茶多酚时,采用去离子水或低浓度柠檬酸洗脱乙酸乙酯层以去除咖啡因,以部分地缓解溶剂萃取法的安全性问题。

茶多酚的产业规模与其应用领域的定位密不可分。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茶多酚的应用研究重点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由于茶多酚的水溶性特点及其不稳定性,尽管茶多酚在植物油、鱼肉制品、方便面、奶糖等食品领域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功能,但是儿茶素的氧化褐变给所应用产品的色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茶多酚这一致命的弱点严重影响了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的规模。

尽管许多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儿茶素的结构修饰改善其脂溶性和稳定性,但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上的突破。

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外关于茶多酚、儿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国外以茶多酚、儿茶素为主体的健康食品开发快速升温,国际市场对茶叶提取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关于儿茶素具有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和控制肥胖功能的发现,使得儿茶素一度成为国际市场上可替代麻黄提取物开发减肥保健食品的主要天然产物之一,由此也催生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又一轮茶叶提取物产业投资热潮。

2000年以来,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大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深加工产业中。

这一轮的投资规模比九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在2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儿茶素的年产规模在100吨~500吨不等,且茶叶提取物的生产和出口能力逐年攀升,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2002年~2009年间,茶叶提取物的实际生产规模增长了13倍(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茶叶提取物产业规模的变化茶氨酸作为茶叶的核心品质成分,其独特的功能是在九十年代后期才引起全球的关注。

1998年,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率先向市场推出生物合成L-茶氨酸97%,进而成为2000年度美国最热门的天然产物。

湖南农业大学于1999年研究从茶多酚萃取后的水层中分离纯化天然L-茶氨酸获得成功,并在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开发纯度为20%、30%、50%的L-茶氨酸系列产品投入国际国内市场。

尔后,无锡绿宝、江西绿康等企业先后实施了批量生产。

由于受日本太阳化学在全球范围内关于茶氨酸功能的应用专利的保护,以及我国部分廉价的化学合成茶氨酸产品对市场的干扰,我国天然茶氨酸的开发一直未能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目前,各种不同规格的天然茶氨酸的年产总量在50吨以内。

茶氨酸的规模化开发是提高茶叶深加工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茶资源的价值与功能最大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茶黄素是茶叶深加工领域一个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

由于国内外关于茶黄素在调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症等方面的显著功效的发现,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一直致力于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并且在茶黄素的制取途径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茶黄素的工业化制备成本得到大幅度的降低,有力地推进了茶黄素的产业化进程,无锡世纪生物、长沙飞拓、浙江派诺等企业实施了茶黄素的工业化生产。

但是,与儿茶素相比,茶黄素目前的产业规模还不大,全国年产不同规格的茶黄素的总量在40吨以内,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产业聚焦茶多糖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受到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关注。

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茶科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在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评价与应用等各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与茶氨酸类似,茶多糖的开发与茶多酚的产业化开发紧密关联,从茶多酚萃取后的水层中分离纯化茶多糖才是经济、高效的途径。

尽管现有的研究表面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等多种功效,但是,与菌类多糖相比,国内外健康食品领域一直未出现对茶多糖的大量需求。

目前,国内只有无锡太阳绿宝等企业批量生产不同规格的茶多糖,出口到日本、韩国开发功能饮料和健康食品。

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生物碱是茶叶中一类主要的功能成分。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流行从茶叶中提制天然咖啡因,且在全国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天然咖啡因提取工厂数十家。

然而,两个关键问题制约了当时天然咖啡因的发展速度:一是由于茶多酚的开发还没有兴起,采用茶叶原料仅仅提取咖啡因,生产成分太高,茶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天然咖啡因的成本无法与合成咖啡因竞争;二是天然咖啡因是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原料,其生产、销售、采购必须在公安部和卫生部同时取得合法许可。

因此,目前高纯度的天然咖啡因在我国已经几乎不生产,主要是以茶多酚萃取后的水层提取低纯度咖啡因(30%以下)用于富含咖啡因的功能食品与功能饮料的开发。

茶皂素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发,并建立一批茶皂素提取厂。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茶皂素的功能与应用研究,使茶皂素在人类健康、日化用品、植物农药、渔业养殖、建筑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有规模化生产茶皂素的企10余家,各种不同规格茶皂素的年产能力在3000吨以上。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浙江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自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茶饮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图2)和全球即饮茶的升温,速溶茶和茶浓缩汁作为茶饮料的原料,其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也成倍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国。

目前,以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深圳深宝华城食品有限公司、浙江茗皇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芜湖杉杉茶叶有限公司、浙江东方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速溶茶生产企业,年产速溶茶和浓缩茶汁的能力超过15000吨。

图21997年以来我国茶饮料产业规模的发展情况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以功能成分开发和有效组分开发为主体的两个基础产品体系(图3)。

功能成分体系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为主体,有效组分体系则以速溶茶和茶浓缩汁为主体。

在此基础上,利用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图4)。

目前,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我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创造了我国茶叶1/3强的产业规模(约30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

图3茶叶深加工产业的两类基础产品体系图4茶叶深加工产业体系构架示意图3. 国际市场对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新要求及我国面临的质量问题尽管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产物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面临着质量安全、成本与效益等挑战。

(1) 质量安全问题在茶叶深加工行业的起步阶段,国内外市场对于茶叶提取物的质量要求重点关注的是活性成分的含量(如茶多酚总量、儿茶素含量与组成、咖啡因的含量等)。

然而,现在不仅对活性成分的含量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卫生指标、安全性指标有日益严格的明确规定,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溶剂残留、树脂残留、微生物指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