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园林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a99140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3.png)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思想一、皇家园林概述(一)概念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
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因此,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皇家园林的发展过程1.殷商时期由于殷商甲骨文中存在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因此人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记载,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2.秦汉时期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
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
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
“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
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
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3.魏晋时期在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而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风貌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c025a93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7.png)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风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也是中国皇家园林建筑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皇帝们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引领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时代。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几乎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貌。
其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极具艺术感和设计感。
在这个时期,皇帝们和大臣们为了表达他们的美感和思考,不断进行主题和设计的创新,以及形式和用途的改变。
布局和造景、材料和手法、色彩和图案的综合运用,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和形态。
比如,清代有很多合院式的住宅,其中的园林建筑大多是以天井为基础,同时围绕着建筑群施以小型花园和单体式造景组合。
此外,清代皇家园林建筑中,还有一些引进外国式的建筑元素,比如欧式花园和日式园林的设计手法,这些元素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结合,使得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风貌。
清代皇家园林建筑中的特色还包括其修建的背景和意义。
这些园林建筑大多是皇帝为了请他的父母、妻子和子女或自己退隐、休息而修建的,大多建立在宫殿旁边。
园林建筑内的各个元素都可以反映出皇帝自身的情感和思考,以及皇室的地位和地理位置。
比如,一些具有强烈主题性的建筑,如龙凤翔飞、锦绣缎花等,既是皇帝的彼时心情之表现,又是公众形象的象征。
此外,有些园林建筑的修建是为了迎接来访的客人或外国使者,以展示其治国之技和文化之底蕴。
这些背景和意义更加丰富了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要说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风貌,也不得不提其修建的节奏和空间。
清代是一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比较缓慢的时期,皇帝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修建大型园林建筑。
这些园林建筑的修建往往不是在一个阶段完成,而是在多个时期进行的。
有的园林建筑修建数十年,有的是直接接手父亲的成果继续完善。
“大可堂、大义堂、景明楼”等园林建筑非常典型,其雕梁画栋和精美细致的图案,彰显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厚重内涵和空间感受。
论述清代园林的特色
![论述清代园林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f1ca8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3.png)
论述清代园林的特色
清代园林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规划上,清代园林追求一种宏大的气象,以实现大范围平地造园以及小团体集中的规划布局。
每一个小景区,景点都自成单元,各具不同的景观主题和建筑形象,同时又与整个园林的大局相协调。
圆明园就是这种特色的典型代表,其大范围的平地造园以及小团体集中的规划布局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2.建筑形象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逐渐趋于多样化,务求其构图美得以协调、亲和于园林山水风景之间的组合。
同时,清代园林也大量引进了江南技艺,如避暑山庄的狮子林就是再现苏州狮子林的造景主题的两个变体。
3.景观主题上,清代园林的每一个景区、景点都有着丰富的象征寓意。
如圆明园整体象征古代所理解的世界范围,从而间接地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
而避暑山庄的连同其外围的环园建筑布局,则作为多民族封建答帝国——天朝的象征。
4.规模和用途上,清代帝苑的规模很大,它不仅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更是供游乐的园林。
它包含了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等多种用途,是一个综合体。
总的来说,清代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布局协调、建筑多样、寓意丰富以及功能齐全的特点,表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f3ca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8.png)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的古典园林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唐代古典园林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园林特点是注重宏伟壮丽的气势和艺术的精致性。
唐代古典园林以皇家和贵族园林为主,多建于皇家城市和贵族府邸中。
这些园林大多呈现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布局合理,宽敞通透。
园林中的建筑多为宫殿、馆舍等,经常采用法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庄重大气,装饰非常精美。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多为山水结合的自然景观,以山水和湖泊为主,形成了宽广壮丽的景观。
2.宋代古典园林宋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意境的结合。
宋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寺庙、私人宅院等场所,园林布局注重规划,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风格多较为简约,注重建筑的比例和造型,更注重园林中的植物与景观的搭配,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和意境的景观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有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小径、依山傍水的亭台等,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3.明代古典园林明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明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景观的意境和艺术的独特表现。
明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皇家园林和文人雅士的宅院中,注重园林的造型和布局。
明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大小的搭配,其中有著名的三山五园,以及苏州园林等。
明代的园林中常出现亭台楼阁、假山、花坛等景观,还有各种精致的院落和走廊,给人一种富有艺术感的氛围。
4.清代古典园林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古典园林的发展逐渐趋于萎缩。
清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表现力。
清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皇家和贵族之间,其中有著名的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清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园林景观的模拟,建筑和景观呈现出一种天然、自然的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有亭台楼阁、廊桥、走廊等,景观有湖泊、山石、亭院等。
圆明园名胜古迹介绍
![圆明园名胜古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158e3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9.png)
圆明园名胜古迹介绍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又称圆明三园。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与颐和园属同一建筑体系,均为清朝乾隆时期建造,先后被英、法联军所毁,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又被英法
联军焚毁。
清光绪年间重新修建。
1860年10月6日和7日,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掠走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然后又火烧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现在的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
主要建筑有长春园和绮春园两部分。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北方向约三公里处。
占地约五十公顷。
长春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元年(1736年)又
在东南一带扩建了一座离宫——绮春园。
该园原为明代嘉靖、隆庆朝所建的离宫,万历年间又加以改建并赐给太子朱常洛。
当时叫“天宁殿”、“延禧宫”、“西六宫”等,康熙五十年(1711年)改称“圆明园”。
—— 1 —1 —。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https://img.taocdn.com/s3/m/9776ad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a.png)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园林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其中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美丽与历史价值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遗产。
这三座园林展现了清代皇家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本文将对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进行介绍与比较,探讨其艺术造型、景观特色以及历史与文化价值。
颐和园的建立可追溯到18世纪乾隆年间,其规模宏大,被誉为“皇家园林之宗庙”,也是兼具皇宫与皇家园林功能的独特组合,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颐和园占地面积广阔,包括山川湖泊、宫殿楼阁和人工修建的各类建筑。
建筑大量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如琉璃瓦、梁柱、饰带等,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特色。
园林内的山水环境也被巧妙地融入设计中,以仿制名胜、仿古建筑和景观等方式,使得颐和园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颐和园相比,圆明园在规模上更为宏大,被尊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造始于18世纪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圆明园充满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包含了诸多楼阁庭院、湖泊、宝座和宝塔等建筑物。
园内树木葱茏,夜晚灯光璀璨,整个园区给人一种宫廷富丽的感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圆明园在19世纪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如今只能从残存的石碑和旧址中勾勒出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则成为了一个追忆历史的地方,对于研究中国园林艺术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清代皇家园林中,避暑山庄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景观胜地。
避暑山庄坐落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03年,也是清代皇家避暑之地。
避暑山庄规模宏大,占地约230公顷,包含山川、湖泊和宫殿等元素。
避暑山庄在设计上融合了南方山水园林和北方宫殿建筑的特点,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墙黄瓦风格,与周围的山林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格局。
避暑山庄以其独特的景观和历史背景,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与皇家生活的重要资源。
总的来说,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与避暑山庄,都体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绚丽与雅致。
清代的园林艺术及其特点
![清代的园林艺术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d0ab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1.png)
清代的园林艺术及其特点清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宏伟、典雅、细致和规整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这一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观组合清代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景观组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园林设计师在景观组合的过程中,常常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景点和氛围。
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假山、秀丽的水景、趣味的奇石和别致的建筑。
这些景观组合,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可以让人们在审美上获得乐趣和享受。
二、空间布局清代园林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空间布局的精细和有序。
在园林中,设计师常常会根据地形和环境条件,将空间分为不同的区域,并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转换,使得人们在空间上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通过庭院、门廊等结构,将空间变为连续的景象;通过景观转角、回廊等构筑物,使得空间具有强烈的动态感;通过平面的改变和限制,使得空间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和压抑感等。
这些空间布局的特点,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验感,还可以让人们在空间上获得一种层次感和深度感。
三、材料运用清代园林艺术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材料运用的精美和讲究。
在园林中,设计师经常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砖石、木材、漆彩、瓷器、窗棂、栏杆等等,这些材料通过繁琐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手段,构筑出顶尖的景观和精巧的建筑。
四、情趣意境清代园林艺术的最后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趣意境的丰富和深刻。
在园林中,设计师通过材料、空间、景观等多种手段,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柔情、雅致、深邃、巨大、粗犷、淳朴、灵秀、菁华等,从而构建出不同的意境和工艺风格。
这些情趣意境,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和感悟,更可以让人们在心灵上获得净化和升华。
综上所述,清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瑰宝,其特点在于景观组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空间布局的精细和有序、材料运用的精美和讲究以及情趣意境的丰富和深刻。
这些特点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园林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代园林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清代园林建筑的风格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3ef0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f.png)
清代园林建筑的风格与特点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的园林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这个时期,园林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整体性清代园林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整体性。
这就体现在园林建筑的设计,规划,构造和艺术表现上。
整体性是清代园林建筑得以突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既表现了建筑的内在连接,又给人带来美妙的视觉效果。
园林建筑的整体性让人感受到了宏伟气魄,高超的技艺以及深远的意义。
二、注重体现自然清代园林建筑在表现自然上做得非常好。
它不仅注重景观的呈现,还注重将自然融入到园林建筑中。
园林建筑的设计和构造考虑到水文,山势,植被等多个自然因素,使得园林与自然相得益彰。
这使得清代园林建筑不仅在艺术上更为精湛,也给人带来了更舒适和自然的体验。
三、注重文化内涵清代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园林建筑的核心之一。
如“人为式山”、“各半石”等,这些构造和景观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同时也在自然的表现上使得园林建筑更生动,更让人感受到了美与静谧。
四、注重观赏性园林建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人们提供观赏。
清代的园林建筑在规划上,注重的是园林的故事性与可玩性,让人们在园林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如苏州拙政园,就是将造山、加亭、空地、水池等建筑构造结合了起来,并且非常注重不同纬度的角度观赏。
这些构造和规划,使得园林在观赏性上更加优美和惊艳。
总结每个时代的园林建筑风格都是不同的,清代的园林建筑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它注重整体性、体现自然、注重文化内涵,同时重要的是它注重观赏性。
清代园林建筑给人带来了宁静与美丽,这正是园林建筑最具独特性的一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清代园林建筑应该继续在革新,将其传承与发扬下去,让人们感受到它贯穿的深厚意义。
清代园林圆明园简介
![清代园林圆明园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c4c01c208a1284ac85043a4.png)
清代园林圆明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名称由来圆明园之绮春园“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
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
“圆明”乃“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聪明睿智之意。
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
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历读书习文的地方。
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清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c3364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9.png)
清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美学影响:清代园林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园林追求自然之美,注重植物造景,并强调将自然与人文元素相融合。
这种美学追求在今天的园林设计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使得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空间时,能够从清代园林中汲取灵感。
2.文化影响:清代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注重历史元素和人文精神的特质,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启示。
这使得今天的园林设计师在创造具有历史韵味和人文价值的园林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清代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美学追求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上。
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8844d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6.png)
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皇家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代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不仅展示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情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及其解释说明。
首先是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概述,包括起源、特点和发展阶段。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和杭州西湖景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包括它们的建筑特色、设计理念和历史背景。
最后,我们将对清代皇家园林出现形式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并探讨影响因素及演变过程以及当代保护与传承措施。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并提供其详细解释说明。
通过深入了解清代皇家园林的起源、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具体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文化的演变,并认识到它们在历史和今天中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当代保护与传承措施,我们也可以为今后的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
2. 清代皇家园林的形式概述:2.1 清代皇家园林的起源清代皇家园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
随着明朝的衰落,1644年清朝建立后,皇室借鉴了明朝皇家园林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和改良。
清代皇家园林继承了明代宫廷建筑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2.2 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清代皇家园林在设计上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以自然山水、假山、水景、花木等元素为主要景观。
同时,清代皇家园林注重规划布局和意境表达,强调宁静、恬淡、典雅、平和之美。
此外,宫廷建筑的独特性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鲜明标志之一。
2.3 清代皇家园林的发展阶段(1)早期发展:康熙年间是清代皇家园林发展的起点,在这一时期修建了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
(2)中期发展: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园林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
乾隆皇帝尤其推崇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修建了苏州拙政园和杭州西湖景区等著名园林。
圆明园淡泊宁静的简介
![圆明园淡泊宁静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cdadb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1.png)
圆明园淡泊宁静的简介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原为清代皇家
园林,占地面积达350余公顷,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圆明园修建于18世纪,是康熙帝时期的皇家园林,后经乾隆帝的扩建和雍正
帝的改建,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园内建筑别致,湖泊、山水相映成趣,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元素。
园林布局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以水系为主线,山岭、亭台楼阁,石桥和花木点缀其中。
圆明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淡泊宁静。
园内的建筑群中,
尤以‘三山五园’和‘四大部洲’最为著名。
‘三山五园’是指圆明园西部的苏州街、西山和僧伽山以及圆明园东部的观影山、乐游园、万寿山、护国寺和狮子林。
‘四大部洲’是指园内的中洲、东洲、西洲和北洲。
这些建筑和景观的布置旨在体现自然与
人为景观的融合,给人以宁静、闲适的感受。
然而,值得遗憾的是,1860年,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至今,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照片和绘画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尽管圆明园已成为历史的残章,但它仍是中国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重要一部分。
今天,圆明园遗址公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圆明园淡泊宁静的美丽仍然让人倾心。
我们应当珍视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圆明园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清代皇家园林的几种形式
![清代皇家园林的几种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2e4f9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a.png)
根据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清代皇家园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始建于18世纪,是清帝们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美和北方园林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园内建筑精美,景点众多,包括大水法、长廊、十七孔桥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它位于北京市郊区,是清代皇家的避暑山庄和行宫。
颐和园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和北方园林的庄重,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园内景点众多,包括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玉带桥等,每一个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避暑山庄占地面积广大,布局自然,有着江南园林的韵味。
园内有许多古建筑和景点,如烟雨楼、文津阁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此外,还有故宫御花园、景山公园等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园林各具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又有北方建筑的庄重,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的建设
![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f88a1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a.png)
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的建设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的建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兴建了许多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建筑景观。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清朝皇族们休憩游玩的地方,更是展示皇帝威严与尊贵的象征。
其中,颐和园和圆明园是最著名的两个皇家园林,下文将对它们的建设进行介绍。
一、颐和园的建设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总面积达290公顷,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庆祝母亲寿辰而修建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建设耗时近20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1. 清代皇家园林特点在介绍颐和园的具体建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清代皇家园林继承了明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注重自然山水的布局和人工建筑的融合。
园内多为山水景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园内还配有亭台楼阁、池塘、花坛等景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园林体系。
2. 颐和园的建设过程颐和园的修建可追溯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工程中亲自参与,并且对整个园林进行了设计。
他深信“类以年命,以此回报”,希望通过修建颐和园来祝福母亲的长寿。
修建过程中,乾隆皇帝还精心挑选了寿信达寿八十的吉日进行开工。
3. 颐和园的布局与景观颐和园的建设借鉴了自然山水的特点,以颐和山为中心,辅以昆明湖、万寿山等风景名胜。
园内的山水景观布局纵横有致,多样而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
此外,亭台楼阁、宫殿、廊、堂、轩等传统建筑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园林更具皇家气派。
二、圆明园的建设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纪念其父雍正帝而修建的。
圆明园的建设历时近40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 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与颐和园相似,圆明园也继承了明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强调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的结合。
惟其不同之处在于,圆明园更加注重规模宏大和艺术表达方式,被誉为“万园之园”。
2. 圆明园的建设过程圆明园的修建始于雍正年间,至乾隆年间才完工。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意义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1750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b.png)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意义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精美绝伦的设计和深远的意义而闻名于世。
这些皇家园林的建造,不仅在空间布局、景观装饰、建筑设计等方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意义。
一. 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清代皇家园林以空间布局的巧妙设计而著称。
它们的布局常常以一个中心点为核心,周围环绕着多个景点和建筑。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中和”思想,即追求平衡和谐的原则。
例如,圆明园的布局以长廊和湖泊作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山石、假山和亭台楼阁等景点。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还营造了一种和谐、舒适的空间氛围。
二. 景观装饰的精美设计清代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景观装饰而令人赞叹。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和装饰元素包括假山、水井、雅座、廊檐等。
这些元素的设计经过精心构思和细致雕琢,不仅形成了园林的独特景观,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高超技巧。
例如,在颐和园中,假山和水井被巧妙地融入园林的布局中,形成了一幅山水画般的景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三. 建筑设计的精湛工艺清代皇家园林的建筑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之处。
园林中的建筑风格经常采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风格,结合独特的线条和雕刻来展示建筑的美感。
例如,在颐和园的宫殿建筑中,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精美的石雕和绘画等都表现出建筑工艺的精湛之处。
这些建筑设计不仅美观,也展示了清代皇家园林作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四. 历史文化意义的体现清代皇家园林的建造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些园林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现状。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清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例如,颐和园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集中体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思想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们的空间布局、景观装饰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背景。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7ad374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5.png)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被誉为“万园之园,天下独步”。
其以其独特的气势宏伟、艺术精湛、建筑风格多样而闻名于世。
本文综述了关于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的相关文献。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园林占地69.3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其起初由清代皇帝康熙在1703年开始修建,并由后来的皇帝陆续扩建和完善,共历经了三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
《承德避暑山庄志》是对承德避暑山庄最详细的记述,由清代经世宫廷大臣张廷玉编撰完成。
该书全书共计40卷,详细记载了山庄的建设历程、规模、景点、建筑、士人政策、文化活动等内容。
该书被誉为对皇家园林最全面的形容,是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文献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志增补》、《承德避暑山庄志简校本》、《避暑山庄志续编》等文献也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规划、园林景观等方面进行记录和描述。
这些文献都提供了关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宏观和微观的信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古代皇家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上述的文献资料外,还有一些研究书籍也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郑福田的《承德避暑山庄》对该园林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园林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张廷玉的《承德避暑山庄论》对该园林的历史背景、建筑布局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还有一些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王冰的《承德居庸关避暑山庄与北方园林研究》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承德避暑山庄与其他北方园林的异同。
王景程的《承德避暑山庄长寿湖景区展示设计研究》则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展示设计进行了探讨。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园林的历史沿革、规模、建筑风格、园林景观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献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古代园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清朝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
![清朝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2ab74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b.png)
清朝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重视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时期。
清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园林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特点、影响以及传承情况。
一、园林建筑的开创清朝园林建筑的开创,可追溯到康熙和乾隆时期。
康熙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规划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展现了清朝园林建筑的鼎盛时期。
乾隆时期,这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皇家园林不仅追求自然与人造结合,还注重表现山水景色的优美与和谐。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1. 自然与人造的结合:清朝的园林景观设计独特之处在于其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
园林中的亭台楼榭、池塘流水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2. 景色的变化:清朝的园林设计注重景色的变化,通过布局合理的建筑和植物,使游览者在行走中不断领略不同的景色。
同时,透过窗户欣赏园内景色,也成为清代园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3. 讲究室内与室外的互动:清朝园林建筑不仅重视景观设计,同时注重室内与室外的互动。
室内的建筑与室外的园林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和视觉效果。
三、清朝园林建筑的影响清朝的园林建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园林设计,如20世纪的圆明园、颐和园等。
其次,清朝园林建筑的精神内涵也影响了后代,使其重视环境与自然保护。
四、清朝园林建筑的传承情况尽管时间和历史的变迁,部分清朝园林建筑经历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然而,一些受到保护的园林建筑仍然保存完整,并对当代园林建筑师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清代园林建筑的精髓也通过相关文献和研究得以传承和延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结论:清朝的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园林景观的精巧设计、景色的变化以及室内与室外的互动构成了清朝园林建筑的特点。
清朝园林建筑对后世不仅在设计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 嘉庆时期 – 虽尚能维持乾隆时的鼎盛局面,但已不再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置 道光时期 – 没有财力营建新园,大内御苑仍原貌保持 – 但郊外和畿辅各地御苑情况则有很大变化 • 畅春园破败;撤去清漪、静明、静宜三园的陈设 • 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每年仍进行维修和翻建 • 其他行宫御苑有的维持现状,有的废置不用而坍毁 咸丰时期 –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三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 光绪时期 – 下诏修复圆明园,但不得不于次年停工 – 重修清漪园,改名“颐和园”,局部景观变异,显现出繁琐、浓艳作风 –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洗劫宫禁,破坏各处大内御苑,再劫圆明园 – 西太后回京后,修缮颐和园,大修西苑南海,而其他的行宫御苑则任其倾圮 清末 – 北京皇家园林大部分均化为断垣残壁、荒烟漫草、麦垄田野
目录
• 清朝的历史概况 • 社会背景概况 • 皇家园林 – 总说 –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 造园的主要成就 • 私家园林(江南、北方、岭南)
皇家园林
清代园林
清朝的历史概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 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 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 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 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 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 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 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 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 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 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 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 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
•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晚清时期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清代园林
岭南的私家园林
– 清中叶以后私家造园活动日趋兴旺,私园异军突起,形成与江南、北 方鼎峙的三大地区风格之一 – 粤中的四大名园——清晖园(顺德)、可园(东莞)、余荫山房(番 禺)、梁园(佛山)
网师园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 •
பைடு நூலகம்
【圆明园与道教】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认为神仙大多居住在天上,但也有的 居住在人间。在人间,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 地,都是神仙栖息的胜境。出于修行、炼丹、养生的需要,道教观、庙 选址一般多在峰峦之中、悬崖之边、岩洞之内、临水之际。福海位于圆 明园东路,是圆明园中的最大水面。它以广阔水域为中心,周围环绕十 座小岛。圆明园内的道教建筑大多修建在这一带。这里既有象征道家仙 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也有取乃仙居之意的“别有洞 天”、“凤麟洲”(绮春园),还有供奉众多神仙的寺庙建筑,更有被 用来开炉炼丹的“秀清村”。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 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 则。 •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 所发展。 1.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 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 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2.湖山结合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 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 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 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 鲜明对比的手法 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 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 浩荡的昆明湖;怡静的苏州河(后湖); 建筑密集的东宫门;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
• •
•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等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 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 大内御苑——西苑、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 行宫御苑——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南苑(元、明、清三代皇家苑 囿,现仅存遗址) – 离宫御苑——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
大内御苑——西苑位于颐和园东侧,广义上说,泛称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清 代从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开始,就有园居的习惯,以后又在西郊营建了清漪园、 圆明园等多处皇家御苑,皆因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而称西苑。 经历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 乾隆时期对西苑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重点在北海。
清代园林
清代园林
•
清代园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清初的恢复期、乾隆和嘉庆时代的鼎 盛期、道光以后的衰颓期。
•
清朝继明朝之后,北京宫城的结构和规模一切依明之旧,仅仅重修和增补了一部 分殿阁。
•
总的来看,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连续有一百三十年的治世,灿烂辉煌的 盛世持续这样长久,所以只要看康熙、雍正、乾隆时代,即可概括清朝文化的全 貌。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 •
•
圆明园 性质:平地起造的人工山水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是 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 的皇家宫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 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反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背景:最初为雍正做皇子时的赐园,称帝后对圆明园进行扩乾隆时期, 在圆明园的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漪春园。圆明园、长春园、漪 春园通称圆建,乾隆年间进行第二次扩建。乾隆时期,在圆明园的东面 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漪春园。圆明园、长春园、漪春园通称圆 明 园。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 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 的先河。
• •
•
特点: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3、诗画的情趣
2、建筑美和自然美的结合 4、意境的涵蕴
扬州私园 – 乾隆时期,是扬州园林的黄金时代 – 城区的园林遍布街巷,绝大多数在新城的商业区(如片石山房、个园、小盘 谷); – 乾隆时期的扬州,西北部保障湖一带,别墅园尤为兴盛,形式历史上著名的 “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乾隆时期 •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营建,包括: 以西苑改建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包括景山、西苑、紫禁城 北京城郊及畿辅、塞外各地的行宫和离宫御苑建设(北京西北郊和承德 两地尤为集中) •北京西北郊:结合水系整治,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圆明园、畅 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北京远郊和畿辅以及塞外地区,著名的有避暑山庄和静寄山庄是明清 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它标志着康、雍以来兴起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的 最终形成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4 “借景”的造园技法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 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昆明湖东岸,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 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 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浩荡的昆明湖;怡静的苏州河(后湖); 建筑密集的东宫门;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5.“集景模写” 清代北京西郊诸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运用这个手法特别突出。 在清漪园建造之初,就派出许多画师和工匠,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和模 写有名的风景和建筑物,把它们仿造在园里。颐和园中的景色,可说是 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是,设计人和造园工匠绝非生搬照抄, 而只是仿其风格而已。
社会背景概况 1.经济、社会
清代园林
•清代前期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治理,经济秩序基本稳定,生产发展,人 口增殖,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陆续开始了园林建设。 •乾隆盛世的繁荣掩盖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四伏的危机 •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工商业资本主义因素活跃 •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逐渐酿成各地民变
2.政治 道光之后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逐渐沦为“两半”社会 3.文化 •康熙、雍正、乾隆时代,讲究经世安民之策,并利用宗教和外来文化,努力 经营,使清代文化呈现灿烂辉煌。 •与西方各国通商,输入西方文化 4. 思想 就大多数士人而言,“娱于园”的观点取代了传统的“隐于园”
清代园林
皇家园林 长春园北景区的“西洋楼”
• •
【西洋建筑风格的融入】 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到中国。 西方的文化渐渐渗入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长春园北景区的 “西洋楼”就是最好的体现, 他们明显受到了18世纪欧洲风 靡的洛可可建筑风格的影响不 过他们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洋的 手法建造,它的整体结构式西 洋的式的。但是细节上采用了 一些中国的手法,如中国典型 鱼,鸟,宝瓶等纹样。园景的 布置也采用了西洋的风格,如 花草配置采用了欧洲规整式的 传统手法,还用欧洲的人工喷 泉代替了中式的垒山叠石。。
小结 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 消长。 二、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 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了亚风格。 三、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 四、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五、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在也没有出现过想明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技艺的理 论著作,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个园春山
个园夏山
个园秋山
个园冬山
清代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 • • •
•
第一,叠石理水。 水面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 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 点。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 。竹篱、茅亭、草堂与 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