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Teaching plan air pressure 广东碧桂园学校 覃结
《第3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认识大气压的存在,运用前一节《液体压强》的知识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对大气压的大小形成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课时分析】本节课需要1节课时。
【学情分析】经过了一个半学期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受力分析的能力,也刚刚学会了计算液体压强,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把分析的思路描述出来。
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受力分析,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二力平衡的知识,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原理,通过实验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水柱和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体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并进行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获得成功的愉悦。
2.领悟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德威和作用。
3.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学以致用的过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塑料杯、试管、11米长水管、皮尺、红墨水、薄塑料片、手机。
【学生用具】学案1份。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游戏:2014年有个风靡全球的挑战冰桶游戏,今天我们来一个挑战水筒的游戏。
在杯中装满水,用薄塑料片盖在杯口上,将杯子倒扣使杯口向下,从若干位同学头上经过。
被“罩”过且没被淋湿的同学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压计、水银柱、玻璃管、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大气压强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3. 教学素材:关于大气压强的实例和问题。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1.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含义。
2. 介绍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
【实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与大气压强相关的实例。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实验演示】1. 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2. 强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强的历史发展。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3.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原因和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大气压强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3.大气压强的变化原因和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通过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图片1:展示不同季节下的气象图,询问学生对于不同季节天气的感受;•图片2:展示不同地理位置下的气象图,询问学生对于不同地理位置气温的看法。
通过引入学生的经验和观察,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好奇心。
3.2 学习新知识3.2.1 定义和计量单位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压强的概念,然后通过教师讲解给出准确的定义:大气压强是由大气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所决定的,是气体分子的碰撞产生的结果。
教师展示并讲解大气压强的计量单位,如千帕(KPa),百帕(hPa)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2.2 测量方法教师介绍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汞柱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2.液体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3.气象观测仪器中的大气压强测量方法。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3.3 深化理解3.3.1 大气压强的变化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变化原因,并逐一进行解释:1.湿度的变化:空气中的水蒸汽含量对大气压强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详细解释水蒸汽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理解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2.温度的变化:热膨胀和冷缩效应使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和速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压强。
教师通过展示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温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3.地理位置的变化: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压存在差异,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都对大气压强产生影响。
3.3.2 大气压强对生活的影响教师介绍大气压强对生活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压强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例如低气压与阴雨天气的关系;2.大气压强变化与气温的关系,例如高气压与晴天的关系;3.大气压强对人体的影响,例如低气压对人体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压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的压强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和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大气压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压计算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探索和思考。
2.学习(35分钟)(1)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通过展示大气组成和结构的图示,让学生了解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并且大气的分布是呈层状结构的。
(2)学习大气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大气压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气体对于垂直于该面积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示,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计算方法。
(3)学习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递减规律,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逐渐减小。
3.实践探究(40分钟)(1)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并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实验过程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测量气压和高度的数据。
(3)实验结果与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报告。
4.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汇总实验结果,总结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得出的结论,并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结合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且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
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
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选5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计思想】1.学校生的熟悉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忱大多来自他们的爱好;而物理教学又以试验为基础,试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意学问规律的同时,应重视同学的个人阅历和心理特点,把同学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熟悉与把握物理学问结合起来,加强同学的直接阅历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根据“体验→思索→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绽开,让同学通过试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争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同学“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同学“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试验就让同学自己动手做,给同学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育同学观看、思索和分析问题的力量,应用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同学动手和乐观探究的精神;·熟悉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与指导,试验与争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很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痛苦;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试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想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抓住同学奇怪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同学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深厚的爱好]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活动1] 同学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试验和课本图动手试验并思索下列问题:(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发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覆杯试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发现了什么?(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试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缘由?[活动2] 师生分析试验:(1)组织同学分组争论:试验中观看到的现象及其缘由。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演示:取一个饮料瓶,向里面倒一些热水,稍后把热水全部倒出去,迅速把瓶盖拧紧。
让学生观察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是谁把饮料瓶压瘪的呢?演示:取两只试管,一只较细,一只稍粗,较细的试管刚好能够放进稍粗的试管里,并能在里面自由移动。
如图1,在稍粗的大试管内装满水,把较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
手扶小试管,将大试管倒置,放开手。
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图1指出上述发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都与大气压强有关。
观察并回答,瓶子变瘪了,同时会听到“喀拉喀拉”的声音。
把瓶子压瘪的只能是空气。
观察并回答,大试管里的水会从两试管间的缝隙流出,同时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在大试管中上升。
原理揭秘:装置倒置后,大试管中的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会流下来,小试管上方的空间的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试管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着向上运动。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引言大气压强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之一,对于地球形成、天气变化、空气污染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教授大气压强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大气压强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知识。
二、前置知识在学习大气压强之前,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的物理概念:1.气体状态方程2.液体静力学基本概念3.大气的成分和结构三、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与气压、气温等因素的关系2.能够利用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与气压、气温等因素的关系2.难点:如何运用大气压强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概念讲解:通过实物、模型演示,描述大气压强的概念,强调大气压强与气压、气温等因素的关系,在讲授时加入情绪、语气词,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感觉。
2.实验探究:选取一些案例,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设计实验,在实验当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大气压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式课堂: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讨论,体验大气压强对生活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知识检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实验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和应用。
3.行为表现评估: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和作业质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思考,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体验式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难点: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公式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3. 运用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大气压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大气压强计算的练习题。
3. 准备与大气压强相关的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 教授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讲解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4.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大气压强。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一些有关大气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环节: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直观认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如海拔高度对大气压强的影响。
2. 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领域,如气象学、工程学等。
3.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如气压计。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关于大气压强的疑问。
2.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互相评价和学习。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大气压强》教案1
《大气压强》教案《《大气压强》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教学目标1.通过视察、试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洁描述托里拆利试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改变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4.通过试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托里拆利试验的测量原理,驾驭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5.通过试验视察和思索,造就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6.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的缘由。
教学难点说明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
课时支配1课时课前打算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所示,将一大试管开口朝上,灌满水,再将一稍小的试管底朝下插入大试管中,然后将大、小试管一起倒过来,如图乙所示(在这一过程中手握住大试管)小试管会向大试管的底部运动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3节大气压强》。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大气压的存在独立思索并完成:1.如下图,一张硬纸片就可以托住一整杯水,这证明空气内部有压强,假设杯口朝向改为如图乙所示,那么硬纸片不会(选填会或不会)掉下,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40~41的内容,独立思索并完成:2.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试验是马德堡半球试验,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试验是托里拆利试验。
3.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x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取值1.0x105Pa。
4.如下图,是托里拆利试验的标准操作过程。
关于托里拆利试验,下面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A.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B.是大气压支持玻璃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C.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D.玻璃管倾斜不影响试验测量结果(三)大气压的改变自主阅读教材P42~43的内容,独立思索并完成:5.大气压是改变的,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大气压不同;同一时刻的不同地点大气压不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压计。
3.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与天气、海拔等因素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存在2. 气压计的使用方法3. 大气压强与天气、海拔的关系4. 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强的概念和存在。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和变化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分析大气压强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气压计、实验器材(如气球、水银柱、玻璃管等)。
2. 教学素材:相关PPT、视频、图片等。
3. 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存在:结合实例,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和存在。
3. 演示气压计的使用方法: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让学生了解测量原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变化规律。
2. 强调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大气压强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2. 完成课后实验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大气压强优秀教案
大气压强优秀教案【篇一: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
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压强》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3.了解大气压强对天气和物体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电脑、投影仪;2.实验器材:烧杯、水平台秤、吸管等;3.实验材料:热水、冷水、大气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和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大气压强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气温和湿度的关系。
3.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使用大气压力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并记录数据。
然后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观察和分析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高处气压小,低处气压大。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如登山、飞机航行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对人体和物体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6.归纳总结(10分钟)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大气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以及对天气和物体的影响。
7.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课堂小练习,检测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程度,以及计算大气压强的能力。
8.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课堂练习的答案以及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大气压强的更多知识,如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中大气压强的应用等。
2.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大气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方案
第十一章第一节大气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2.渗透等效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具学具准备
(1)桌面上实验器材清单: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球各一个。
(2)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马德堡实验装置一套。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优秀4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篇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
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
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
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
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YP中学学科单元教学计划MYP Subject Unit Plan
附录:学生自主探究引导手册
Inquiry guide booklet for science experiment
------------air pressure(8-7EE)
1.我们已经学了固体压强(P=F/S),液体压强(P=pgh),那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气是否
也存在压强呢?请思考并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Does the air have pressure?
Design experiment to provide the air pressure!
2.力施加在物体表面产生了压强,那么大气压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否想液体压强
一样,各个方向都存在呢?How does the air produce the pressure?
3.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怎么去测量?设计测量大气压的实验!Which factor will
affect the air pressure? And how the measure the air pressure?
4.大气压强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怎样可以利用大气压使我们生活更方便?what
kind of properties that the air pressure have?how can we use the air pressure ?
观察记录:
分析结论:
5.When we need to reduce friction? And how什么情况需要减少摩擦力?如何
减少?
6.When we need to increase friction? And how? 什么情况需要增加摩擦力?如
何增加?
7.实验反思reflection:
Inquiry guide booklet for science experiment
------------pressure 压强(8-1,4物理)
1.What is pressure?
Definition定义:
2.Factors that affect pressure: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Hypothesis猜想:
实验设计experiment design:
观察记录:
分析结论:
3.When we need to reduce pressure?(example)And how什么情况需要减
少压强?如何减少?
4.When we need to increase pressure? And how? 什么情况需要增加压强?
如何增加?
5.实验反思reflection:
6.Estimate the pressure if you stand on one feet?计算你一只脚站立时候产生的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