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 词 : 高校 学 生
创新 能 力
养 。树 立 准 确 、 新 的 符 合 高 校 特 点 的 教 学 理 念 , 接 关 创 直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进 步 的 灵 魂 ,是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不 竭 动 力 。 国 历 来 重 视 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 , 2 0 年 胡 锦 涛 我 从 06 同 志 发 表 《 持 走 中 国 特 色 自 主 创 新 道 路 . 建 设 创 新 型 坚 为 系 到 教 育 教 学 的 效 果 和 教 学 目标 。 校 首 先 应 树 立 “ 生 高 学 自主 学 习 养 成 ” 教 学 观 念 . 分 发 挥 师 生 在 创 新 教 育 中 的 充 的主体 作 用 , 现 由“ 教 轻 学 ” “ 学 并重 ” 改 变 , 实 重 到 教 的 确 立 学 生 在 创 新 教 育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主 体 意
2o5号 旬 夫教赍 o#B 中 刊 l-
校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一 ’ ’ l 、
( 建 东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常 州 工 学 院 , 苏 常 州 1 2 江 摘 要 : 养 高 校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是 一 项 长 期 的 系 培 2 30 ) 1 0 0
情况 . 力 做 到 因材施 教 . 分调 动 和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努 充
新 型 教 学 体 系 的 构 建 、和 谐 创 新 环 境 的 营 造 来 着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与 创 新 能 力 。以 实 现 高 等 教 育 的 可 持 续
发展 。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任,因此,培养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思考:1. 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
大学生应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勇于探索新领域。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
2. 鼓励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应该学会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写批判性文章等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学生科研团队等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4. 培养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创意。
大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5. 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氛围对培养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激发好奇心、鼓励批判性思维、提供实践平台、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营造创新氛围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标题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现代高等教育是以应用创新为基础,发展深度学习和研究为目标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之路,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大学生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般较低,缺乏科学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使用常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没有创新的意识。
其次,大学生缺乏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科技创新中非常重要的。
针对以上问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从教育制度,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科技创新实践等方面综合改进。
首先,教育制度需要改变,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环境、构建学习机制、实践机制和考核机制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次,大学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相融合的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的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实践成果中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
此外,课程设置要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的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保持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敏锐嗅觉和先进发展意识。
本文从现实出发,深入地剖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变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
标题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对策现如今,大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
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大学生的科技成就应得到积极的鼓励和宣传。
学校可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评选和表彰,举办科技创新赛事,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成就感。
学生、高校、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反转课堂
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 论和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 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想 法,通过互相启发和交流,教学
加强实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产学研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01
02
背景介绍:上海交通大 学一直以来都注重产学 研合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与企业、科研机 构等合作,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措施
03
04
05
加强产学研合作:上海 交通大学与企业、科研 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 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 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 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产学研合作
日本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化传承与创新
日本高校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 生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德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
实践导向
双元制教育
06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案 例分析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01
02
背景介绍:北京大学一 直以来都重视创新创业 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的 发展战略中。近年来, 北京大学通过开设创新 创业课程、建立实践基 地等方式,积极推动创 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具体措施
03
04
05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北 京大学开设了《创新创 业导论》、《创业投资 与风险管理》等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提升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提升对策摘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走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本文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机制,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以供参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满足更多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高校作为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摇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升教育效果,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1]。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创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启蒙教育,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思维依赖性。
二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安逸,他们认为只要把现在的知识学好就不错了,也不愿意吃苦,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
三是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或者高收入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对创新创业有较大的担忧与质疑,过于关注得失,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
1.2创新创业教育不够,缺乏创业实践锻炼平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引领下,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纷纷开展了丰富多样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但是,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而且实践锻炼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停留在相关政策的解读、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层面,教育的覆盖面也不广,其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及成效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及成效分析引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变革,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共识。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应试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因此,制定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对其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策略1. 培养环境的创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大学应提供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资金,为学生开展科研项目提供条件保障。
其次,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展示和分享成果的机会。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资源支持。
2. 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针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设置相关的创新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创意思维课程、创新管理课程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导师制度的建立导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力量。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指导和辅导。
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项目驱动的学习项目驱动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项目,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并应用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5. 团队合作的培养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学生在团队中可以共同解决问题,相互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并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潜能。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分析及培养策略
大 学 生 创 业 心 理 素 质 的
分 析 及 培 养 策 略
口 姚 圣 梅
摘 要 : 学 生 创 业 心 理 素 质 具 有 信 念 中 缺 乏 坚 定 、 情 中 缺 乏 耐 心 和 顽 强 、 新 中缺 乏 经 验 和 魄 力 等 特 大 激 创
怕 失败 而 不 敢 迈 出创 业 的 第 一 步 ; 的 人有 无 助心 理 , 有 想 创 业但 缺 乏 足 够 的创 业 能 力 , 知 道 如 何 去 创 业 ; 的学 不 有
于他 人 的第 一 步 , 够 独 立 思 考 和善 于独 立 地 处 理 问题 。 能
充 满 自信 , 有 自 己 的 主 张 和 抉 择 , 少 受 他 人 影 响 和 支 拥 较
展 。
质 , 创 业 教育 的前 提和 关键 。 是
一
、
大 学 生 创 业 心 理 的 现 状 分 析
1 .信 念 中 缺 乏 坚 定 和 理 性 认 识 。 相 关 调 查 显 示 , 国 我 大 学 毕 业 生 实 际 进 行 创 业 的 不 到 2 。 绝 大 多 数 大 学 生 % 之 所 以未 进 入 创 业 天 地 , 要 是 缺 乏 对创 业 的理 性 认 识 。 主
学 生 创 业 者 缺 乏 一 颗 持 之 以 恒 的 进 取 心 。 他 们 虽 然 聪 明
配 ; 努力 开 辟新 途 径 、 能 开拓 新 局 面 , 有 创新 和 创造 的进 具 步 意识 。对 创 业 者来 说 , 发挥 自己 的独 立 特 性 , 重 塑 造 注
领 袖 精神 , 打 造企 业 文化 、 强 员工 凝 聚力 的 重要 方 面 , 是 增 也 是 初 创 企 业 生 存 和 发 展 的关 键 。 出色 的创 业 者 不 仅要 拥 有 独 立 的 人 格 , 要 乐 于 合 作 、 于 交 往 , 立 和 谐 友 好 还 善 建 的 人 际 关 系 。 在 当 今 提 倡 合 作 双 赢 的 时 代 , 力 打 力 是 创 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这一目标的策略。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2、增强竞争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3、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你不能预测你的行为将改变未来,但你可以相信这些点将在未来串联起来。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1、改革教育模式:大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能力。
2、提供创新平台:大学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创业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这些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大学应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4、营造创新氛围:大学应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措施,表彰在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5、拓展校企合作: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之一。
大学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和企业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6、个性化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潜力。
大学可以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向。
7、强化思维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对策论文
试论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对策摘要: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高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成败。
基于此,本文特从大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高度,就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对策做一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学习学习方式改革能力培养0 引言当前,在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已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三大主题。
而作为直接关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关系高校整体教学改革成败的最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创新学习更应受到高度关注。
基于此,本文特从大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高度,就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对策做一分析阐述。
1 创新学习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教改革的重要目标。
而创新人才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创新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创新学习,就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地把握现代学习的本质,以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主体性创新学习强调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以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
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生命价值,创新学习的本质就是符合人类天性、开发人的潜能和个体生命价值获得提升的过程。
二是积极探究,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
三是注重实践。
因为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读书、听课是学习,生活、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
1.2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在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学习内容和地点是开放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与培养策略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与培养策略研究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他们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以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意识,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与培养策略。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是培养策略的前提。
通过测评可以了解学生目前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培养提供依据。
测评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定性测评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程度等。
定量测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估。
在测评过程中,应该注重综合性评价,包括知识面广度与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意产生能力等。
其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策略应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
首先,大学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可以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和实践项目,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合作创新的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提供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
导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思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创业意愿。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摘要:创新是实现一个国家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特别是技术创新,它是促进一个国家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证。
科技的进步来源于创新,一项伟大技术的发明往往需要人们创新创造。
人们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之中,既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日新月异,也需要通过教育输送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关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学生作为创新的生力军,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对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高等教育扩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以及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受限,出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是理论界和创新实践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双创”内涵及其与大学生创业关系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自主创业人数相对比较少,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国家提出了双创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公众自主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追求创新,结合多种政策的扶持,在我国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稳定的就业环境。
在当前双创发展的环境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力度,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设置专门的培养机构和指定科学规范的措施,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落实提供保障。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培养策略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 ,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 创新 , 必 须 有浓 厚 的创 新 意识 。 今 的大 学教 就 现 育,由于 过弱 的人文 熏 陶、 窄 的专业 教育、 重 的功利 过 过 导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素, 造成 了大学生 科技 创新意 识 的严重缺失 。因
基础 上 , 行消防部 队职责 教育, 进 培养 良好 的职 业道德 和
心理健康档案 , 全面掌 握官兵的心理状况, 有的放矢地开展 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 疏导工作。 通过聘请地 方心理专家、 教 授举 办专 题知识讲座和购置与心理 健康相关的音像 图书资 料 等形式, 开展官兵心 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引导 官兵掌握 心理调 节方法, 提高 自我调节适应能 力。 加大心理教育网站
理状况 。对于官兵在 工作 、 生活 中遇 到的实 际困难要 多关 心 帮助 , 使他们 真正感 受到党 和部 队的温 暖, 工作起来 无 后顾 之忧 。 过开展 丰富 多彩 的文体娱 乐活 动 , 通 驱散 官兵
的不 良隋绪, 使其 心理压 力得 以缓 解。 强官兵的集体 主 增 义 观念 和协作 精神, 增强 他们之 间的友谊 , 过彼 此问的 通 帮助 和疏导, 把一些思想和 心理 问题消灭在萌芽 状态。
11 科技创新 思维 .
科 技创新思维是指 主体 发明或发现新思想 、 新知识、
的总和 , 它是现 代高素质劳动 者和高层 次人才所必 备的基
本素质, 是大学 生素质教 育的核 心。 大学 生科技 创 新素 质
[ 日期]0 8 0- 3 收稿 20 - 7 0 【 基金项 目 江 苏省 教育厅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 项 目, 目 号: J 0 8 0 0 7 ] 项 编 S D 88 0 0。 [ 者简介] 1 乍 薛建明 ( 6一 ) 男, 1 3 , 江苏盐城 人, 9 淮阴工学院 副 教授 , 士, 博 研究 方向: 技进步与 町持 续发展 。 科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1. 引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含义、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
2.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定义与特征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指具有积极、开拓、创造性思维的态度和品质。
它可以表现为对问题追求解决方案的独特观点、勇于尝试未知领域、善于寻找机遇并把握住的能力等。
这种精神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经验、培养技能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4.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策略(1)鼓励创新思维: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新想法,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接触真实情境,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建立创新团队: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团队,提供合作和交流平台,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4)开设创新课程: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创业管理、设计思维等,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应用技巧和方法。
5. 实践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说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些案例中所采取的有效策略和所取得的成果。
6. 结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评价和提升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因此,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评价和提升,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策略,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1. 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评价该素质可以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情况、实践成果的质量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等方面进行评估。
2. 创新思维评价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评价该素质可以通过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创业项目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考察。
3. 团队协作评价团队协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能力,评价该素质可以通过大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配合程度、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策略1. 提供创新创业导向课程学校应当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导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市场营销策划等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2.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创业比赛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 引导创新创业思维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导师、组织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 建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素质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评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并为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与提升是重要的教育任务,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创新创业培养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引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创业能力成为了求职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制定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对于高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良好的课程体系一个完善且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基础。
这个课程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理论学习、实践培训、案例分析等多种元素,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识结构。
此外,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科技进步和市场动态。
提供优质导师资源优秀的导师资源是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大学可以通过与企业、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成功创业者、行业专家作为导师提供指导与支持;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导师队伍,提供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导师角色。
创办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些基地可以提供创新工作场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孵化器等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
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产学合作也是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推动跨学科融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跨学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
通过组织多领域的团队进行创新项目,可以促进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跨领域知识的引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实践环节和竞赛活动理论学习只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部分支持,真正培养他们需要具备实践经验。
因此,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如组织企业实习、社会调研、创业训练等。
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为了有效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非常关键。
这个体系可以包括学生项目成果、就业率、企业合作情况、毕业生创办企业的发展等多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准确把握教育质量和效果,对于进一步优化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培养策略问题,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内容,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希望对你有用。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一)大学生创业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的做好准备大学生创业必须有着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往往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
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有意识的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
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严于律几,出色的完成学业。
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意志目的,锻炼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注意培养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能力。
此外,培养健全的体魄,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创业需要在创业进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大学生要想培养商业意识,就应用心去钻研有关商业知识。
特别是在创业实践中善于观察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收集和利用信息,摸清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去寻找和创造商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要想挖掘自己智慧潜能,就必须认识智慧潜能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综合概念。
因此,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业才能时,不能局限于单纯从成才的方面去寻求提高的捷径,而必须在多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既有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智力,还要通过创业和实践来增长才能,也要通过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以求得创业才能得综合性提高。
(三)掌握伴随创业过程的进展创业者心理的变化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一般都将经历如下历程:首先,不甘学习、生活和发展现状―建立创业发展规划目标―组织创业团队―为目标实现奋斗;接下来,不考虑任何物质利益的尝试―挫败―失败―再尝试―挫折―局部成功;最后,成功点逐步增多―成功量的累积到阶段性的飞跃―最终走向成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点。 ” 钱 老一生忧 国忧 民, 后来 者要做 的就 是务 实地
改变缺 乏创新 的现状 。 二、 大学 生创 新 能力 培养 策略 创新 性学 习… , 是 学 生 创 造性 地 自我 学 习 的一
在 进行 项 目创 新 的 同 时要 做 好 项 目相 关 资 料 的 整 理、 归 档及存 储 , 以方便 创 新 项 目能 够 前 后 连贯 , 方
创 新 型人才 是全 球化 与变 革时代 开创 世界 未来 的人 才 。大学通 过创 新性 教 育 , 培养 和训 练 大 学 生 的
创 新性 学 习能力 , 使 之 成 长 为 创新 型 人 才 是 社会 对
教 育改 革 的要 求 。那 么在 如今 大 学 所 处 的 环境 下 ,
该 如何 培养 创新 型大 学生 呢 ?笔者将 从组 织 管理 的 角度进 行探 讨 。 ( 一) 要 有组 织 管理 、 项 目支撑和 资金 保证 学 校 应该 成 立 创 新评 审 小 组 , 小组 主要 成 员 由 做 科研 的教 授 组成 , 保 证 科 研 创 新 氛 围 。该 创新 评 审小组 主要 负 责评 审 学 生 申请 创 新 项 目的创 新 性 、 可 行性 , 并 给予 必要 的指 导 ; 该创 新 评审小 组 还要指 导建立 有学 生组 成 的 各个 创 新 兴 趣 小 组 , 指 导 他们
第2 9卷பைடு நூலகம்第 5期
2 0 1 3年 l O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Vo 1 . 2 9 NO . 5
0c t . 2 0 1 3
O H m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nc y a n d Hv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不容乐观 。面对 激烈竞争 的形 势 , 作为新 时代 的大学
趣 , 会 主动 地 进行 创 新 活动 。四是缺 乏 创新 观 察 不
生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意识 , 掌握创新技能, 提高创新 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瞬 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和
发展 。
能力。缺少 观察周围事物的思维 , 对身边的人和事
一
生只有具备 了创新意识 ,才能抓住仓 新的机会 , 使
自己的创 新 能力 得 到发挥 。所 以创新 意识 的培养对 提高独 立学 院大学生 的综合 能力具 有重要 意义 。
( 二)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
完善 我 国的高等教 育
教 育中 图分 类 号 : 60 G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7 (0 1 0— 14 0 17 — 5 3 2 1 ) 10 2 — 3
民族的发展靠科学 , 科学的发展靠教育 , 教育 的发展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国 是
家兴 旺发达 的不竭 动力 ” 。创 新教 育是 我 国深化 教 育改 革 , 进 素质 教 育 的核 心 , 养创 新 型人 才 是 推 培 我 国高 等教育 的重 中之重 。独立 学院作 为一种新 的 办学模 式 , 已成 为我 国高 等教 育体 系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同样 担负着 培养创新 人才 的重任 。
●教育教学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王 健
( 河北农业大学 现代科技学院, 河北 保定 0  ̄0 ) 70 0
摘要 : 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 思维活跃、 交际能力强、 见识面广的优 点与长处, 但是与一本 、 二本 的大学生相 比, 文化基 础较 弱, 创新能力不 强。 因此,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 点, 学校应该从教 师配备、 课程设置、 能激发 以 潜 及激励机制等多方 面策略入 手, 方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 : 独立学院大学生; 新意识; 创 现状; 培养对 策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培养策略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培养策略[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结构的研究,据此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1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总和,它是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特征,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而成:1.1 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发明或发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客观反映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
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是能够产生创新性结果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
1.2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个体产生科技创新的动机、愿望、意图的自觉心理倾向。
科学精神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又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支配着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科技创新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
1.3 科技创新人格科技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质。
根据科技创新人格的内涵和作用,可以用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精神、乐观精神、合作精神、幽默感、责任感八种形式来表现。
科技创新人格具有生动性、主动性、持久性、丰富性、自控性等特征。
1.4 科技创新技能科技创新技能是指个体完成科技创新所必备的行为技巧和动作能力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试验技巧和能力、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它具有现实性、操作性、具体性等特征。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分析2.1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摘要]创新素质是人才结构中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要了解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如何能培养创新人才并使之更好地为社会和持续性发展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培养[作者简介]陈洪波(1975- ),男,四川西充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李波(1974- ),男,河南镇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陕西西安 710071)[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课题“体育锻炼介入改善大学生心理困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k505129901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88-02“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国外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特别强调“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
2006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
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究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
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本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
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
70年代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
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
到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 21世纪的研究比较关注创新人格。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创新能力。
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善于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
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海勒(he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
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
巴塞德(basaduer)与华德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评价手段优劣等。
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究。
3.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
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
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
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
20 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念。
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
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
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
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
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
目前很多学生不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
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来的向往。
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
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
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包括: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信等因素。
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
当然,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
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障实施。
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特培养模式的设计。
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
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
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
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个环境: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类基地:完善大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三种能力:培育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
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
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
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
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
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深造。
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
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
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制高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1]侯德伟,朱学义,董靖.论智力投资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2]廖江华.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15).[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4]王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5]韦巧燕.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3(1).[6]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7]张华,张庆林.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潜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8]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