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摘要:当前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成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2个方向,两者都基于IP承载,都具有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根据二者的体系结构与特点,软交换可作为传统电话网的平滑过渡,而IMS在业务的应用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文章介绍了NGN、软交换及I MS等概念,对软交换及I MS 做了简单比较,并对网络融合方向提出了看法。

NGN 是英文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下一代网。目前研究的NGN是一个基于分组的核心网络(有别于先前的时分复用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支持多种宽带能力和具有按需求的服务质量(QoS)进行传送的技术,实现与业务相关的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独立。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自由地接入网络、业务提供者和业务。

软交换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是NGN體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务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通過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在NGN中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提供业务。在我国《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中规定,软交换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在Release 5 及更高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 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 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构架和基础设施,尤其基于SIP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的功能丰富的业务控制过程,将IP 灵活的业务能力植根于移动通信体系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移动业务生成能力。各种类型的客户端通过IMS 都可以建立起端到端的IP 通信,并可获得所需要的服务质量。IMS 体系涉及了会话管理及完成服务所必须的功能,如注册、安全、计费、承载控制、漫游。IMS 提供了业务融合的基础,基于IP 技术可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及新的应用。

软交换和I MS都作为NGN呼叫控制的体系架构,虽然都继承了NGN 基于IP承载、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但是软交换和I MS技术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1、IMS 和软交换设计初衷不同

从最初设计思路来看,软交换技术最初应用于固定网中,用于实现PSTN 向分组交换网的演进。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被渐渐引入到移动网中。在3GPP R4 版本中采用软交换技术,随后,为了实现多媒体业务,又在R5 阶段引入了IMS 为基础的多媒体服务解决方案。

2、多媒体协同能力不同

软交换提供传统连接型的会话能力,主要是语音或视频的连接,用户像使用PSTN 电话一样使用软交换控制的NGN 电话。相比之下,IMS 提供了更加灵活的会话能力,突破了单一连接的模型。

3、漫游性不同

终端漫游指同一个终端在电信网络中的不同位置接入使用,可以在业务正在使用中移动而不影响业务持续使用。移动性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体验,基本形式是用户在同一运营商的不同本地网中漫游呼。

在软交换的NGN 中,没有固定用户漫游规范,各运营商在NGN建设实践中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并试图建立企业内的终端移动接入规范。

IMS 恰恰是先制定规范后实施的系统,它原本试图为移动网络分组域提供业务,故一开始就考虑了移动性;IMS 增加为固定网提供业务的时候,也考虑了固定网用户的移动。IMS 可以真正实现固定网用户的漫游,这是软交换的NGN 不能做到的。

4、实现方式不同

如图 2 所示,IMS 的控制系统是CSCF,而软交换的控制功能则是基于H.248。另一个区别就是IMS 的控制系统只处理用户的呼叫,用户的业务由数据和应用系统提供,而软交换不仅要处理呼叫还要负责提供用户的业务。从标准成熟度来看,目前,软交换的各项标准制定已经基本完成,而IMS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以上可以看出软交换重点解决的是PSTN 的IP 化问题,需要完全继承PSTN /ISDN 业务,同时考虑IP 化之后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而I MS从它诞生起,考虑的重点是IP多媒体业务,包括文本、消息、视频、网络内容、流媒体等综合业务,这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共同的需求。

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 MS 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 承载的SIP 协议通信,IP 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 MS 体系可支持各类接入方式。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供成熟的语音业务,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和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I MS首先在移动网络的分组部分中出现并成为标准架构,并可能成

为固网通信网的核心控制层的目标形态,其主要优势是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基于SIP协议,具有应用的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机制,IMS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业务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但是I 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PSTN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持IS-DN业务、V5接入等传统PSTN接入方式也没有开始研究,因此,I MS完全继承PSTN 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

参考文献

[1]YDC 003 - 2001.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S].2002.

[2]3GPP TS23.228.IP multi media subsystem(I M S),stage2[S].2004.

[3]于化龙.I M S引入电信网方式的探讨[J].电信科学,2006,22(4):38 -41.

[4]邢燕霞,赵慧玲.基于I MS的网络融合分析[J].电信科学,2005,21(3):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