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合集下载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1.软交换概念软交换(Soft-Switch)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2.IMS概念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 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3.1 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联系需要从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网络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对于固定网络中的软交换,两者是一个互通和演进的关系;对移动网络中的软交换,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固定软交换已经具备了基于SIP的智能终端接入能力和SIP的会话控制能力,首先通过将用户数据从软交换中提取出来,建设独立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标准的信令进行访问,再将软交换的业务逻辑从交换中提取出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这样软交换网络己具备IMS的核心特征。

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会形成S一CSCF、P一CSCF、I一CSCF的分布。

而移动软交换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进的关系,而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居民对于通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通讯服务上从原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交换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通讯服务更为方便、快捷且包含更多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文章在分析软交换网络应用现状与其所具有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推进,并就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分析了IMS交换与软交换之间的演化关系。

标签:IMS交换;软交换;网络演进前言IMS是由3GPP在R5阶段所引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Internet的功能与移动网络相结合,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得到更为丰富使用体验。

通过在通信企业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演进,可以使得通信网络得到更好的拓展。

其中IMS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通过使用IMS可以使得IP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可运营、可管理与可增值成为可能,从而实现Internet与移动网络之间的优势互补。

1 IMS交换简介IMS由3GPP在R5阶段引入,目的是将Internet的体验引入到移动网络,结合两者的优点。

IMS问世之后立即得到了3GPP2、ETSI、TISPAN、、ITU-T等众多标准化组织的认同,IMS核心架构也得到了这些组织的完全重用。

IMS交换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其具有如下的特点:(1)采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协议作为会话控制协议,利用SIP简单、灵活、易扩展、媒体协商便捷等特点来提高网络的未来适应能力。

(2)业务逻辑分布在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中,网络只提供传输能力,实现业务逻辑与网络传输的完全分离,以最大程度的支持端到端业务。

(3)采用标准的SIP协议为业务触发接口,签约数据为匹配规则,完成业务触发条件的匹配,最大程度的支持业务匹配与触发的灵活性。

(4)将用户签约数据集中存放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中,供会话控制网元与业务处理网元下载,最大程度的支持用户与业务的移动性。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试述软交换、IMS及NGN的关系

试述软交换、IMS及NGN的关系
综上所述,狭义的I MS是3GPP定义的处 理I P多媒体、№务的子系统,广义的I MS是支撑 未来固定 网移动融合的 NGN的核 心网络价格。 软件换的优势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传统PSTNBSDN业务的 完全继承,I MS的优势在于I P多媒体业务.融合 软交换和I MS的统一的核心阀架构将会是 NGN的发展方向。
丘日瞄盈 口囫困t2:U而IU丽I)U画.ZJ丽咖 。d酬帅
试 述 软 交 换 、 I MS及 NGN的 关 系
杨蔫 吴鹏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信息技术
摘要:在I MS出现之前, 软交换被认为是提供VOI P及其他NGN业务的理 想体系架掏。但自从3GPP在R5版本中提出了I MS标 准,人们 给予其极大的关 注。下一代网络( NGN)是业 界的热点话题, NGN是一 个非常宽泛的网 络概念,它涵盖了 从交换、接入、 数据承 载、传输、移动到业务和应用等电信网络的所有领域。 关键词:软件换:I MS;NGN
1前言 软交换和I MS都是属于NGN的业务网。 软交换是NGN的初级阶段,而I MS将是目标网 络技术.并成为—个融合的网络架构;软交换从 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I MS,但 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要支持 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腙合业务数字网业务。 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 因此要实现向I MS的平滑演进有一定难度。 I Ms 不是NGN的全部,泛指一种业务网络架构 技术,就提供的业务而言,只代表I P多媒体业 务而已。 2 I MS是NGN的业务架构实例之一 I MS不是NGN的全部,而只是一种业务网 络架构技术,就提供的业务而言,只代表I P多 媒体业务。所以,I MS不能完全同NGN划等号。 3GPP I MS的接入与传输层基本上是由 RAN、SGSN、GGSN和IP网络组成的。也就是 说。3GPP 1MS主要是为移动多媒体用户设计 的。没有考虑移动窄带用户。而在1r ISPAN NGN网络 体系 架构中 。除了 I MS外, 还定义 了 PSTNVI SDN仿真子系统( PES)和流媒体子系统 等。也就是说,TI SPAN I MS只是TI SPAN NGN网络体系 架构中的— 个子集。仅 用来为移 动和固定宽带用户提供包括语音在内的多媒体 业务。 3GPP I MS是一 —卜 基于 SI P的全分布式网 络架构,便于实现和灵活部署,同时做到与接入 无关,支持控制与业务分离.提供普遍移动性和 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非常 有利十 固定和移动 融合。目前 。3GPP对 IMS的 定义已基本完善,涉及了业务、框架、实体、接 口、协议等 多个方面。 3软交换是NGN的具体物理实现之一 由于3GPP、TI SPAN以及I TU-T等国际标 准化研究组织通常只按照网络功能实体来研究 相应 的网络 组织 和网络 技术, 因此 ,不管 是 3GPP I MS还是TI SPAN I MS.都根据功能实体 来构建 相应的NGN网络结 构,并不关 心功能实 体在实际网络中是否就—个个实实在在的物理 实体。或者由其中的几个功能实体映射到一个 物理实体 上。 而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完全是对应于目前 PsTN上广泛使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其考虑的 出发点更多的是将控制和承载分离。由于网络 中央只有软交换—个控制点。因此带来了许多 局限性。尽管软交换概念在提出之初,就放赋予 了NGN的历史使 命,但要它进一 步支持除语音 业务以外的如管带多媒体,移动等业务.也必须 像3GPP和TI SPAN一样.将功能逐步细化,并 将—些功能逐渐分离出来才行.如HSs 等。 也正是由于软交换更加注重物理实体的具 体实现.所以.也就有r 固定软交换、移动软交 换、窄带软交换和宽带软交换的提法。顾名思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NGN_软交换和IMS的关系_续合元

NGN_软交换和IMS的关系_续合元
由于软交换是ngn实施的初级阶图1ngn的框架结构应用业务和应用支撑功能业务用户清单功能业务层其他多媒体业务部件流业务部件pstnisdn仿真业务部件ip多媒体业务部件业务控制功能其他网络racfnacf传输用户清单功能接入网功能边缘功能核心传输功能传输层传输终端gwgw传输终端客户网ngn终端端用户功能段而且目前主要是针对有线接入用户考虑的业务它的演进和发展应该考虑到未来ngn的需求
GW:网 关
NACF:网 络 附 着 控 制 功 能 PSTN:公 共 交 换 电 话 网
ISDN:综 合 业 务 数 字 网 NGN:下 一 代 网 络
RACF:资 源 和 接 纳 控 制 功 能
▲图1 NGN的框架结构
原 有 PSTN/ISDN的 许 多 特 征 , 就 会 失 去 IMS的 一些 天 然 优 势 , 因 此 并 不 一 定 适 合 所 有 PSTN/ISDN业 务 的 提 供 。
中图分类号: TN915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6868 (2006 ) 05- 0001- 03
下一 代 网 络 (NGN)从 其 概 念 提 出 之 日 起 ,关 于 它 的 名 称 、定 义 和 业 务 范围 的 讨 论就 是 热 点话 题 ,到 后 来关于它的业务层采用何种技术也 成 为 一 个 焦 点 问 题 。起 初 业 务 层 网 络 技 术 以 软 交 换 (Softswitch) 技 术 为 主 , 认 为 NGN是 提 供 多 业 务 和 网 络 融 合 的 系 统 ;后 来 又 出 现 了 IP多 媒 体 子 系 统 (IMS),认 为 IMS将 会 取 代 软 交 换 成 为 NGN在 业 务 层 的 主 要 网 络 技 术 。那 么 NGN、软 交 换 和 IMS的 关 系 如 何 ?软 交 换 的 作 用 何 在 ?下 面 就 这 些 问 题 进 行分析和探讨。

NGN、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NGN、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NGN、软交换和IMS的关系作者:续合元软交换和IMS都是属于NGN的业务网。

软交换从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IMS,但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要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PSTN/ISDN)业务,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因此要实现向IMS的平滑演进有一定难度。

接纳控制是人们在NGN中引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位于业务控制层和承载传送层之间。

通过实行资源接纳控制,向上向业务层屏蔽传送网络的具体细节,支持业务控制与传送功能相分离,向下感知传送网络的资源使用情况,通过接纳和资源控制,确保正确合理地使用传送网络资源,从而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防止带宽和业务被盗用的现象发生。

对资源接纳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热点课题,ITU-T、TISPAN、3GPP、3GPP2以及中国标准化协会(CCSA)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各组织对资源接纳控制的称谓不同,功能架构和研究的范围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资源接纳控制首先在TISPAN中明确提出,其相关功能称为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目前已经发布了R1阶段的规范ETSIES282003 v1.6.8。

ITU-T中相关功能称为资源接纳控制功能(RACF),在2004年6月启动的下一代网络热点组(FGNGN)中展开研究,2005年11月FGNGN工作结束后,相关工作继续在ITU-T的其他研究组中进行。

ITU-T SG13研究组主要研究RACF的功能架构,其R1阶段的草案Y.RACF已经在2006年7月份的会议上通过;SG11组对RACF涉及到的物理实体之间的接口和协议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制订了5个接口的7个规范草案,还有两个规范已经纳入计划。

3GPP中与资源接纳控制相关功能被称为策略和计费控制(PCC),目前已经发布了3GPP R7版本的规范3GPP TS 23.203 v1.0.0。

中国对资源接纳控制功能的研究基本上与ITU和TISPAN 的研究保持同步,在2006年的3月召开的网络总体工作组(WG1)13次会议和信令与协议工作组7次会议上分别通过了《电信级IPQoS体系架构》和涉及的3个接口协议的技术报告,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文稿提交给TISPAN和ITU-T中的相关研究组。

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方案和若干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方案和若干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方案和若干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交换网络不断的向IMS演进,从而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中国联通业务软交换网络的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如何使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IMS与软交换的演进关系,相信对于推动联通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软交换;IMS;网络演进一、软交换网络现状及其不足之处21世纪的今天,软交换网络广泛渗透到于中国联通之中,它将取代传统的TDM设备,从而推进网络架构优化、促进业务的发展,同时还能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详细的网络拓扑情况如下:图1 固网软交网网络质拓结构图虽然软交换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在中国联通中,但是由于技术的有限,现今的软交换网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足之处如下:(1)软交换网络与传统的PSTN网络相比,其业务种类是有所增加的,增加的业务种类有提供号码携带、一号双机、固网彩铃等一系列业务,但是这仅仅是九牛一毛,软交换网络在多媒体业务、会话类业务中无法得到满足,在三网融合、富通信、云计算等新业务发展中更加显得无力。

(2)在许多运营商和厂家看来,软交换网络技术只是一种过渡技术,在其技术研发上投资较少,导致的结果是市场上各种软交换设备和网络,他们大都各不相同,无论是在中国联通内部固网还是在移动网之间都不能实现网络扁平化,他们之间必须通过大量的TDM电路才能进行互通。

在PSTN、FTTX、WIFI、xDLS、CDMA等各种接入方式中,软交换网络也无法成为这些接入方式的控制中心,从而不能使得网络资源和业务的优化整合。

(3)固定性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有着不同的协议标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侧重性,导致他们的接口各式各样。

由于软交换网络对业务平台的接口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各个厂家软交换设备和业务中间沟通困难,同时对于第三方业务平台的引进也有阻碍。

因此,在现有软交换网络技术上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引入IMS实现核心网络的融合控制。

《现代交换技术(机工社)》教学课件—第5章 软交换与IMS-3IP多媒体子系统

《现代交换技术(机工社)》教学课件—第5章 软交换与IMS-3IP多媒体子系统

拜访网络的还是归属网络,一定会路由到归属网络的I-CSCF。P-CSCF是根据注册消息的R_URI查询
DNS获得I-CSCF地址;
S-CSCF(Serving CSCF)
IMS核心网中处于核心的控制地位,负责对UE的注册鉴权和会话控制,执行针对主叫端及被叫端IMS用
户的基本会话路由功能,并根据用户签约的IMS触发规则,在条件满足时进行到AS的增值业务路由触发
IM-SSF
SLF
BGCF
Mi
OSA-SCS
Cx
Dx
Diameter
SIP Mj
Sc SIP
CSCF
MGCF
AS
PDF
Mg
Mr
H248
MAP
SIP Mp
Mn
COPS
SCP
MRF-C MRF-P
H248
Gr
Gc Go
Gm
CAP SIP
SIP SIP
ISUP
Mm
SGW MGW
HTTP Others
Multimedia IP
IMS逻辑功能实体
会话控制 和路由
用户管理、 认证鉴权
媒体资源
业务控制互通功能来自P-CSCF S-CSCF I-CSCF
HSS SLF
MRF C MRF P
AS IMS-SSF OSA-SCS
BGCF MGCF IM-MGW
实际部署时,IMS功能实体可根据需要进行合设。
2020/9/27
IMS网元功能介绍
Interworking Network
7 2020/9/27
IMS系统架构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软交换与IMS技术的探讨

软交换与IMS技术的探讨


博■ 帆
电话帆
P‘ 户 ( 甩
I P电话 网关不但要执 行媒体格式 变换 ,还 要进行信令 转 换 。除 此之 外 , 要控 制 网关 内部 资 源 , 每 个 呼 叫 建 立 网 关 内 还 为 部的话音通 路。这种 网关结构对 I P电话的大规模部署具 有相 当的制约 , 主要表现在 : 网关集 多种功 能于 一身 , 过于复杂 , 导 致其可扩展性差 , 且没有故障保障机制 。于是业界提 出了网关 分解 的概念 , 比如 IU T在其 H 33协议族 中定义 的 H3 3网 T— .2 .2 关功能分解模型, 图 2所示。 如
呼 叫服 务 器 、 体 网关 控 制 器 等 要领 的集 成 。 媒
3 软交换平滑演进到 I MS的观点
固 定 网络 中 , 交 换 和 I 软 MS的 界 限 比较 模 糊 , 定 软 交 换 固
1 软 交换 与 I MS技 术发展 分析
随着分组语音技术发展的进一步需要, 于电路交换 的语 基 音 网必将和基于分组交换 的数据 网融合 , 形成可以传递语音和 数据等综合业务 的新一代 网络 , 电信网最终将过渡到统一的分 组交换 网络 。 同 时 , 一 时期 I 电话 技 术 的发 展 , 其 是 网 关 分 解 思 想 这 P 尤 的出现 , 一步促进 了交换机 体系结构的演 进方式。在早期 的 进 I P电话系统 中, 由于规模 较小 , 一般 采用集成 式 电话 网关 ( 如 H. 3网关) 3 2 建立 P T S N和 Itre 之 间的互通 连接点 , nent 实现方 式 如 图 1所 示 。
2 MS技术进 一步发展 了软 交换 的技术特点 I
() 务 与 控 制 彻 底 分 离 。传 统 软 交 换 虽 然 将 大 部 分 增 值 1业 业务分离 出来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业务层 , 其 自身仍 然保留了一些补充业 但

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参).

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参).

李华Li Hua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和工学双学位。

现任职于河南省电信网管中心,主要从事网络集中监控工作。

IMS 与软交换关系探讨摘要从IMS 和软交换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区别,并阐述了IMS 和软交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地位。

关键词NGN IMS SIP 软交换0前言目前,固定和移动通信网即将跨入下一代网络(NGN 。

NGN 将基于IP 与Internet,其核心控制层形态目前正在经历软交换与IP 多媒体子系统(IMS 技术的竞争合作阶段。

IMS 不仅可将单一类型的移动网络融合到全IP ,还是融合固定网、移动网和企业网的基础。

同时由于IMS 具有SIP 标准化接口的特性,使其适应NGN 业务与控制分离的基本原则,为支持各种业务奠定了基础,从而被当前业界公认为未来融合的控制平台,是面向未来多媒体通信的NGN 核心技术。

同样地,软交换技术也是NGN 所包含的主要技术之一。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它具有分层的体系架构、基于分组传输、能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等特点,并能综合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

近年来的现场试验及规模商用结果证明,软交换体系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

相对于软交换的成熟应用,IMS 作为一种网络框架结构的标准,还不够成熟,但IMS 却是未来电信网进一步发展和演进的方向。

如何解决好IMS 和软交换网络的融合问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它们共同之处与差别,避免网络的重复建设,以及相互间的冲突所带来的风险。

1IMS 及其特点1.1IMS 的提出随着运营商全业务经营越来越近,中国的运营商都将有2张以上的网络来提供同质业务。

例如,取得3G 牌照后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会通过移动网、无线市话网和固定网来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

由于各个网络之间相互独立,势必成为竞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融合也成为目前网络技术的一个热门话题。

电信专家希望找到一种技术,来将各种接入技术的网络资源融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业务。

IMS、软交换、NGN三者关系与网络演进

IMS、软交换、NGN三者关系与网络演进

IMS、软交换、NGN三者关系与网络演进两年前业界在谈论NGN的时候,不同的人说的NGN差别很大,以至于有人提出了狭义的NGN和广义的NGN概念,以示区别。

现在,随着IMS概念在国内的引入,谈论IMS的人也多起来了,难免出现当初NGN概念刚推出时的情形。

因此,本文企图从什么是IMS和提出的背景开始,结合我们熟悉的软交换和NGN概念,来解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对IMS的作用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一、什么是IMS1、3GPP IMS和3GPP2 MMDMS是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英文缩写,最初出现于3GPP研究的R5版本3G系统中。

了解3GPP 3G移动系统的人知道,随着技术、业务和时间上的不断推进,3G的规范分为R’99、R4、R5、R6等版本。

从3G移动系统的核心网角度来看,R’99版本同2.5G相比,其网络架构是一致的,均存在一个电路域和一个分组域。

也就是说,从2.5G到3G的R’99,主要是在提供的业务上有所变化,而在网络架构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到了R4版本,网络架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电路域的核心网不再基于TDM的电路交换方式,而是基于分组域相同的IP骨干网;同时,引入了MSC 服务器和媒体网关来替代传统的MSC,以便在R4版本的网络中提供语音业务。

所以,R’99到R4是网络架构上的变化,但在提供的业务上是没有区别,引入的MSC服务器也只是为了语音业务而设计。

自从以GPRS为代表的分组域概念推出后,出现了多种移动数据业务,也不乏有成功者,而在前几个版本中,对数据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没有定义统一的网络架构,因此,到了R5版本,为了解决如何为移动数据用户提供IP多媒体业务,提出了IMS的概念。

也就是说,IMS是为了IP多媒体业务所提出,因此,从理论上来说,R4到R5主要是在提供的业务上,而不是在网络架构上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以及无线和终端全IP化的出现,R4网络中的MSC 服务器架构将逐步退出,取而代之是IMS网络的扩大和扩张。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
20112011-2-21 5
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 路由策略、 VPN、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系统加固 最小化端口设置,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最小化端口设置 ,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 及时补漏 洞打补丁, 洞打补丁,检查帐号和口令安全等 管理制度
20112011-2-21 8
IMS三层架构 IMS三层架构
应用层 会话和 呼叫控 制层
电话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1 应用服务器1 应用服务器2 应用服务器2

IMS架构 IMS架构
集中数据 库HSS
会话控制 CSCF IP/MPLS 宽带传送和接入网网
带宽和策 略控制
传送和 接入层
IPTV 服务器 家庭网关
2011换的驱动力
降低网络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 新业务新应用机会 退网PSTN 退网PSTN交换机的替代 PSTN交换机的替代 开始向IP 开始向IP网的演进 IP网的演进 开放,分布,简化, 开放,分布,简化,扁平的网络架构 跨网业务的提供 网络敷设和更新升级的简化 卸载IP 卸载IP拨号业务减轻电路交换网负荷 IP拨号业务减轻电路交换网负荷
20112011-2-21 10
IMS将成为 将成为融合的网络架构 IMS将成为融合的网络架构(2)
统一的业务和应用平台, 统一的业务和应用平台,使应用层资源可以 在移动和固网共享 统一的集中用户数据库、后台计费系统和业 统一的集中用户数据库、 务认证架构,不仅使所有用户的属性资料、 务认证架构,不仅使所有用户的属性资料、 认证数据集中一处, 认证数据集中一处,消除了用户感受的接入 差别。 差别。而且可以实施统一的认证机制和计费 ,实现自动的全网漫游 融合的网络体系架构有利于各种层面的、 融合的网络体系架构有利于各种层面的、融 合的、多媒体业务的快速、有效部署, 合的、多媒体业务的快速、有效部署,允许 每个业务捆绑更多的应用、产生更高的ARPU 每个业务捆绑更多的应用、产生更高的ARPU

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

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
消 费 电子
2 0 1 3年 5月下
C o n s u m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Ma g a z i n e
计算机科 学
I MS 与软交换关系探讨
杨 宝贺
(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 司保定分公 司,河北保定
0 7 1 0 0 0 )
摘 要 :伴随时代发展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我 国已经进入 了通信技术 的前 沿,从 固网交换到移动通信等各方 面都有 自 身的特 色。 目 前我国正在进行三 网融合 工作 。通信技 术与信 息技术的加速 融合 ,近来 I MS 成为媒体 关注的 焦点 ,大有取代现有 P T S N 网络的趋势 ,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也在加 紧制定其标准。 “ 软 交换”概念相信在通信 行业 大家都不会 感到 陌生,它能够实现程控 交换的功能,还能够 实现基 于 I P通信 ,并且具有分组交换、网络成本低等特 点 。I MS也是通信行业的一 大热点 ,尤其适合 全网融合 。它具有灵活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 ,透明数据库机制等许 多 特点 。 本文介绍软交换和 I MS 的 自身功能、 特性 和应 用以及它们 当前存在 的问题 , 并尝试的对比二者的联 系 和 不同。

软交换 功能及存在的 问题
( 一 )软交换概述

软交换是基于 N G N( 下一代 网络 )技术 的核心组成部分。 软交换具备 了分层体系结构, 能够实现 网络 、 业务的融合 。 从 定义角度讲 , 软交换是指基于分组 网络下采用程控软件来完成 通信 呼叫的控制 以及在呼叫控制 中实现媒体业务功能的。 它是 把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传输层的呼叫控制的功能提取出 来, 通过相应 的软件技术实现 从而实现了系统控制和编程可 以在不 同的平 台进 行工作。我国对下一代 网络 技术 的研 究较 早,早 在 2 0 0 2 年,我国就已经在 4 个城市开展项 目 研究 ,与 多个通信厂 家签订实验工程的先关 合同, 鼓舞对新一代 网络和 软交换的研 究, 投入资金上亿元 , 显示 了我 国对下一代 网络和 软交换的重视程度 。 ( - )软交 换网络结构 软交换工作 网络 的 目的是实现传输并 让传 输和分离在不 同平台工作 , 实现二者 的分离; 实现各个 网络协议和通信协议 的正常工作 , 由协议标准来保证 通信 ; 实现下~代网络 中大量 业务的控制、 连接和应用业务的实现。 从网络结构来说, 软交 换 网络结构划分 为四个层次 , 分 别是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 输层和媒体接入层。 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 篇幅有限 以传输层为例进行说明。传输层主要是为业务提供相应的平 台, 此平台要能够 实现媒体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服务 , 并且能够 使得 Q O S 高速分组 。 主 要工作是将软交换网各 网元 , 如接入层 的各种媒体 网关、 控制 层的软交换机 、 业务应用层 的各种服务 器平 台等连接起来,采用 I P 数据包形式,进行传输各种控制 信 息和业务数据信息 , ( I P 数据包通过包头部分进行校验和传 送 的判 断)传输层要完成的是承载 网络 的作用。 ( 三 )软交换的 问题与不足 软 交换 能实现呼叫控制 , 分 组分平 台操作 , 应用业务灵活 实现等 等多种功 能, 但它也存在 这一些 问题与不足:当前基于 软 交换 N G N网络还没有成熟的国际经验 ,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协 议 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 部分协议兼容性差 , 同时网络入侵 是困扰 软交换 的一个大 问题, 目 前对于网络安全软交换 的一些 设备和 应对措施都不够成熟完善。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1.软交换概念软交换(Soft-Switch)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2.IMS概念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 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3.1 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联系需要从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网络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对于固定网络中的软交换,两者是一个互通和演进的关系;对移动网络中的软交换,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固定软交换已经具备了基于SIP的智能终端接入能力和SIP的会话控制能力,首先通过将用户数据从软交换中提取出来,建设独立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标准的信令进行访问,再将软交换的业务逻辑从交换中提取出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这样软交换网络己具备IMS的核心特征。

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会形成S一CSCF、P一CSCF、I一CSCF的分布。

而移动软交换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进的关系,而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摘要:当前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成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2个方向,两者都基于IP承载,都具有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

根据二者的体系结构与特点,软交换可作为传统电话网的平滑过渡,而IMS在业务的应用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文章介绍了NGN、软交换及I MS等概念,对软交换及I MS 做了简单比较,并对网络融合方向提出了看法。

NGN 是英文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下一代网。

目前研究的NGN是一个基于分组的核心网络(有别于先前的时分复用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支持多种宽带能力和具有按需求的服务质量(QoS)进行传送的技术,实现与业务相关的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独立。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自由地接入网络、业务提供者和业务。

软交换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是NGN體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务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通過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在NGN中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提供业务。

在我国《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中规定,软交换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

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在Release 5 及更高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 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 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构架和基础设施,尤其基于SIP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的功能丰富的业务控制过程,将IP 灵活的业务能力植根于移动通信体系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移动业务生成能力。

各种类型的客户端通过IMS 都可以建立起端到端的IP 通信,并可获得所需要的服务质量。

IMS 体系涉及了会话管理及完成服务所必须的功能,如注册、安全、计费、承载控制、漫游。

IMS 提供了业务融合的基础,基于IP 技术可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及新的应用。

软交换和I MS都作为NGN呼叫控制的体系架构,虽然都继承了NGN 基于IP承载、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但是软交换和I MS技术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1、IMS 和软交换设计初衷不同
从最初设计思路来看,软交换技术最初应用于固定网中,用于实现PSTN 向分组交换网的演进。

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被渐渐引入到移动网中。

在3GPP R4 版本中采用软交换技术,随后,为了实现多媒体业务,又在R5 阶段引入了IMS 为基础的多媒体服务解决方案。

2、多媒体协同能力不同
软交换提供传统连接型的会话能力,主要是语音或视频的连接,用户像使用PSTN 电话一样使用软交换控制的NGN 电话。

相比之下,IMS 提供了更加灵活的会话能力,突破了单一连接的模型。

3、漫游性不同
终端漫游指同一个终端在电信网络中的不同位置接入使用,可以在业务正在使用中移动而不影响业务持续使用。

移动性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体验,基本形式是用户在同一运营商的不同本地网中漫游呼。

在软交换的NGN 中,没有固定用户漫游规范,各运营商在NGN建设实践中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并试图建立企业内的终端移动接入规范。

IMS 恰恰是先制定规范后实施的系统,它原本试图为移动网络分组域提供业务,故一开始就考虑了移动性;IMS 增加为固定网提供业务的时候,也考虑了固定网用户的移动。

IMS 可以真正实现固定网用户的漫游,这是软交换的NGN 不能做到的。

4、实现方式不同
如图 2 所示,IMS 的控制系统是CSCF,而软交换的控制功能则是基于H.248。

另一个区别就是IMS 的控制系统只处理用户的呼叫,用户的业务由数据和应用系统提供,而软交换不仅要处理呼叫还要负责提供用户的业务。

从标准成熟度来看,目前,软交换的各项标准制定已经基本完成,而IMS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以上可以看出软交换重点解决的是PSTN 的IP 化问题,需要完全继承PSTN /ISDN 业务,同时考虑IP 化之后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

而I MS从它诞生起,考虑的重点是IP多媒体业务,包括文本、消息、视频、网络内容、流媒体等综合业务,这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共同的需求。

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 MS 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 承载的SIP 协议通信,IP 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 MS 体系可支持各类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供成熟的语音业务,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和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I MS首先在移动网络的分组部分中出现并成为标准架构,并可能成
为固网通信网的核心控制层的目标形态,其主要优势是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基于SIP协议,具有应用的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机制,IMS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业务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

但是I 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PSTN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持IS-DN业务、V5接入等传统PSTN接入方式也没有开始研究,因此,I MS完全继承PSTN 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

参考文献
[1]YDC 003 - 2001.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S].2002.
[2]3GPP TS23.228.IP multi media subsystem(I M S),stage2[S].2004.
[3]于化龙.I M S引入电信网方式的探讨[J].电信科学,2006,22(4):38 -41.
[4]邢燕霞,赵慧玲.基于I MS的网络融合分析[J].电信科学,2005,21(3):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