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比较及其变率

合集下载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朱智慧;王延凤【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S1【摘要】采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s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ern Atlantic Oscilation)指数、极涡面积(PVA,Polar Vortex Area)指数、极涡强度(PVI,Polar Vortex Intention)指数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冬季PVA指数基本和NAO指数呈反位相变化,冬季PVA指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NAO指数、PVA指数、PVI指数都具有多重周期变化特征,具有较为一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都具有准9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4~5 a的年际振荡周期;在强(弱)NAO指数年份,极地地区500 hPa高度场降低(升高),冷空气向极地地区收缩(冷空气向中纬度活动),PVA指数偏小(偏大),而PVI指数偏大(偏小),在年际变化尺度上,NAO与极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极涡为2极分布,且极涡偏向大西洋侧,太平洋侧较弱,为典型的北大西洋局地的NAO分布;在1988年左右,冬季NAO指数有一突变现象,冬季PVI指数在1976年前后有一突变现象,比冬季NAO 指数的气候突变要稍微提前,冬季PVA指数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

NAO指数突变后60°N以北的距平中心位置更靠东,强度更大。

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涡表现为3极,其显著变化中心主要表现在40°N附近的异常高中心,且环球一圈,没有极涡的优势偏心特征。

【总页数】7页(P281-286)【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极涡;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朱智慧;王延凤【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21.2【相关文献】1.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北方极端低温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 [J], 韩方红;陈海山;马鹤翟2.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变化与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 [J], 柴晶品;刁一娜3.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J], 武炳义;黄荣辉4.冬季北极涛动与极涡的变化分析 [J], 邓伟涛;孙照渤5.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 [J], 沈柏竹;廉毅;张世轩;李尚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3-2011年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的波浪变化及其原因探究

1993-2011年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的波浪变化及其原因探究

1993-2011年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的波浪变化及其原因探究石永芳;杨永增;吴克俭;尹训强【摘要】基于1993-2011年的7套卫星高度计数据,分析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波浪变化趋势;利用NCEP/NCAR提供的月平均风场及SLP(Surface Level Pressure)数据,分析风场和SLP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考察了波浪变化与SLP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波浪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呈偶极子形态,西南区域为增大趋势,东北区域为减小趋势;而北太平洋波浪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中纬度带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比较而言,波浪变化趋势的空间形态与SLP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更接近,波浪主要模态的空间分布及时间系数与SLP距平场的震荡特征十分吻合,大尺度背景场SLP的变化对波浪的长期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影响.%We studied the trends of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n 1993-2011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North Pacific based on seven sets of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wind and SLP (surface level pressure),using monthly mean data provided byNCEP/NCAR.Furthermore,the link between wave and SLP is determined by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pattern of SWH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n North Atlantic is dipole-shaped.The increasing trend in SWH is in the southwestern North Atlantic 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SWH in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In North Pacific,the wave variability feature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mid-latitudes.The spatial pattern of wave variability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LP's.The principal space and time modes of wav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scillation of theSLP anomaly filed.The changes of large-scale background field-SL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ong-term change of wave.【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4(045)004【总页数】10页(P685-694)【关键词】波浪变化趋势;SLP(Surface Level Pressure);主成分分析;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作者】石永芳;杨永增;吴克俭;尹训强【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青岛266100;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青岛266100;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22近岸和近海工程建筑物处于严酷的海洋环境下,要保证建筑物在此环境中安全并能在使用期内发挥其应有功能,波浪常常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对波浪严重性估计过低将导致近岸和近海工程被破坏,而估计过高又将导致很大的浪费。

20世纪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年代际变化试评估

20世纪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年代际变化试评估

20世纪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年代际变化试评估周天军;王绍武【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01(006)003【摘要】根据相对丰富的大气器测资料,综合前人对有限的海洋资料的诊断分析,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率、表层海温(SST)变率、格陵兰海和拉布拉多海的深对流活动长期变化等不同角度,对20世纪大洋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THC)变率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1)19世纪末以来,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1900年以前的一段时期,THC较强;1904年到1930年,THC较弱;1931年到1972年,THC较强;1973年至1995年,THC较弱,目前则又有所增强.(2)与THC的变化相联系,大西洋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相互间存在着某种协调关系,THC强,NAO弱,北大西洋北部SST升高,格陵兰海的对流活动增强,拉布拉多海的对流活动则减弱.【总页数】11页(P294-304)【作者】周天军;王绍武【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相关文献】1.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Ⅱ.热盐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 [J], 牟林;陈学恩;宋军;姜晓轶;李欢;李琰2.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Ⅲ.北大西洋海气要素对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影响 [J], 牟林;陈学恩;宋军;李欢;李琰;姜晓轶;李海;陈幸荣3.东海沿岸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动力过程研究Ⅱ.温盐结构 [J], 刘兴泉;侯一筠;尹宝树4.温盐环流与全球增暖的数值模拟──(一)纬向平均温盐环流的模拟 [J], 金向泽;张学洪5.温盐环流与全球增暖的数值模拟──(二)温盐环流在全球增暖事件中的作用 [J], 金向泽;张学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聪生:推荐阅读《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附件

王聪生:推荐阅读《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附件
m. Baede (荷兰) 注:本术语表根据主要作者在本报告中的解释意图对一些具体术语作出了定义。红色斜体字表示该术语已在本 术语表中作出定义。 8.2ka事件 继末次冰川期变暖之后,一次以变冷为特 征的快速 气候 涛动,大约发生在8.2ka前后,持续了 大约400年。这一事件也称之为8.2kyr事件。 气候突变 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可导致气候突变,有 时称之为快速气候变化、突发事件或甚至称之为意 外事件。突发这个术语通常指这些事件的时间尺度 快于产生强迫的典型时间尺度。然而,并非所有的 气候突变需要受到 外界强迫 。已提出的一些可能的 突发事件包括 温盐环流 的彻底重建,冰川的快速消 融, 多年冻土层 的大面积融化或土壤 呼吸作用 增加 导致 碳循环 变化加快。其它的事件也许确实无法预 料,是某个非线性系统的强烈、快速变化的强迫作 用所引起的。 活动层 多年冻土层 所在地区的地面表层每年会融 化和冻结(Van Everdingen,1998)。 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系统既无法获 得外部热量,也不损失内部热量。相反的过程称之 为导热过程。 调节时间 参见生命期;另参见响应时间。 反照率 太阳辐射被某个表面或物体所反射的比率, 常以百分率表示。雪覆盖的表面具有高反照率;土 壤的反照率由高到低不等;植被表面和海洋的反照 率低。地球行星反照率主要因不同的云量、冰、 雪、植被叶面积和地表覆盖状况的变化而异。 反照率反馈 一种涉及地球反照率变化的气候反馈。 它通常指冰雪圈的变化,其反照率(~0.8)比平均行星 反照率 (~0.3)大的多。在气候 变暖过程中,预计冰雪 圈会退缩,地球的总反照率会减少,同时会吸收更 多的太阳辐射使地球进一步变暖。 碱度 一种检测某种溶液中和酸度能力的计量方法。 测高学 一种测量海洋、湖泊或河流、陆地或冰面高 度的技术,相对于地球中央的某个确定的陆地参照 物。通常,高度是相对于一个近似于地球椭圆面上 标准的基准椭圆点,并能够利用雷达或激光从太空 进行测量,目前能达到厘米的测量精度。测高学的 优势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测量方法,并非像 验潮 仪 那样采用相对于地壳的测量法,并且可达到准全 球覆盖。 环状模态 大气环流变化的最常见的型态,相当于纬 向平均的中纬度西风带的变化。 北半球环状模态 在 北大西洋有一个偏差,但与 北大西洋涛动 有很大的 相关性。 南半球环状模态 发生在南半球。中纬度西 风带的变率被视为纬向气流(或风)波动,并通过纬向 指数确定其波动的幅度。关于相对应的环流指数, 参见框3.4。 人为的 起因于人类的或由人类产生的。 大西洋多年代际震荡 (AmO) 北大西洋的一个多年 代际(65年到75年)波动,在此期间 海面温度 大致在 1860年至1880年以及1930年至1960年期间为暖相 位,而在1905年至1925年以及1970年至1990年期间 是冷相位,温度变化量级为0.4°C。 大气 围绕地球的空气包层。干大气几乎完全由氮(占 体积混合比 的78.1%)和氧(占体积混合比的20.9%)构 成,还包括一些微量气体,如氩(占体积混合比的 0.93%)、氦、以及对辐射有影响的温室气体,如二氧 化碳(占体积混合比的0.035%)和臭氧。此外,大气还 包括水汽(量变化很大,典型的体积混合比为1%)。 大气还包括云和气溶胶。 大气边界层 邻近地表的大气层,可能输送地表的热

北大西洋涛动的特征及其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

北大西洋涛动的特征及其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s 海洋科学前沿, 2021, 8(1), 1-10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amshttps:///10.12677/ams.2021.81001北大西洋涛动的特征及其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汪迁迁1,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2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0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10日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近70年(1948~2020年)的海平面气压、气温、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和GPCP近50年(1979~2020年)全球月平均降水资料,讨论了北大西洋涛动及其正负相位转换过程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NAO全年均存在但在冬季最强,且NAO正负相位的转换对东亚大气环流形式有着显著影响。

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对冬夏两季的NAO与东亚地区的环流形势、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研究,发现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且因季节不同,对冬夏两季东亚地区的气候影响也不同。

当北大西洋涛动表现较强时,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整体偏高,夏季东亚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南部及西南部降水偏少;反之,当北大西洋涛动较弱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东亚冬季气温偏低,夏季东亚北部地区降水偏少,南部偏多。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相位转换,NAO指数,东亚地区气候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AtlanticOscillation and Its Impact onEast AsiaQianqian Wang1,21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2Xiangji Zhiyuan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25th, 2020; accepted: Jan. 10th, 2021; published: Mar. 10th, 2021汪迁迁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nd its influ-ence on East As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conversion process by using the monthly average reanalysis data of sea level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height of NCEP/NCAR in the past 70 years (1948~2020) and the global monthly average precipitation data of GPCP in the past 50 years (1979~2020). Re-search shows that NAO exists all year round but performs best in winter, and the phase conversion of NAO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After that, we u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ynthetic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O and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in East Asia, winter temperature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different seas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the climate of East Asia, and its influence performed quite differently in winter and summer. Wh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s strong,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weak and the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 The overall 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is relatively high. In summer, there is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 Asia and less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conversely, wh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s weak,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strong, the summer monsoon is weak, the East Asian winter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low, and in summer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 Asia has less precipitation and the southern part is more. Keywords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hase Conversion, NAO Index, Climate in East Asia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NAO 对各个国家及地区气候要素的影响,特别是2000年以后,北大西洋洋面和其东部邻近地区的温度上升趋势逐渐加强。

2018年海气相互作用思考题答案

2018年海气相互作用思考题答案

2018 海气相互作用复习题答案By AXD ZHHR MYW1、为什么暖池位于热带西太平洋?1)南、北赤道流都是自东向西运动,其将大量的表层暖水运输到了热带西太平洋,使得温跃层东部变浅,西部加深,较深的温跃层使得温跃层以下的冷水难以上升到海表,因此,西太出现暖池,与之对应,东太海水较冷。

这种 SST 的纬向差异在赤道低层大气中建立了纬向压力梯度,增强了赤道信风和对应的沃克环流,信风增强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大洋东部的海表冷却和温跃层上翘,使得 SST 的纬向梯度进一步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信风和对应的沃克环流,形成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反馈机制;2)赤道太平洋东西跨度大,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难以影响到赤道西太平洋 地区;3)赤道西太平洋岛屿众多,不规则的边界削弱了边界涌升流;4)欧亚大陆东端和北美大陆西端的地形阻断了北极冷水进入太平洋,太平 洋深层水主要来自大西洋,深层水在长期输运过程中由于混合及地热加热得以缓慢增温;5)该海域位于信风与季风的交替区,平均风速小,蒸发小。

赤道西太平洋 年均风应力明显小于其它海区,弱风减小了自海面向大气的显热、潜热输送;2、热带东太平洋水温季节变化的方向为什么呈东-西向在背景风场为信风的情况下,SST 正(负)异常信号的西侧会出现异常西风 (东风),从而造成西侧的背景信风减弱(加强),导致海面蒸发减弱(加强),因此平均西向流的冷平流作用减弱(加强),最终出现在赤道 SST 正(负)异常的西侧。

线性化后的混合层简化方程为222''''T T V c V T t x H c UH αεαμ∂∂+=-∂∂= 平均纬向风为东风,即U 为负时'T x∂∂ 为负,即西传。

3、热带东太平洋上空的I TCZ为什么总是位于北半球?什么机制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上空 ITCZ 位于北半球?1)Ekman 输运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南北不对称,在北半球,在东北信风的驱动下,Ekman 输送沿西北方向,不会产生离岸/向岸流,在南半球,在东南风信风的驱动下,Ekman 输送沿西南方向运动,产生了明显的离岸流,此也形成了东太平洋冷舌及温跃层的倾斜,于是在赤道东太平的南侧产生离岸涌升流,导致SST 偏低,加之秘鲁寒流的影响,导致该区域SST 常年处于较低值,打破了太阳辐射南北移动引起的海温变化,使得ITCZ常年位于北半球。

近43年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近43年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P n a eg d o t D l a a与冰 岛的 Re k a i / y jv k
居 各大 洋之 首 。它有 着许 多海 上战 略通
道 :被 称为 “ 方生 命线 ”的直 布 罗陀 西 海 峡 、黑海 海 峡 、卡 特 加 特 海峡 等 等 。 北 大西 洋两 岸聚集 了众多发 达 国家 以及 资 源 丰 富的 发 展 中 国家 ,在 世界 海 运 、
圭■l 释 嚣 镳棼|鬣翟l■I l ‘ .- :
■■ t爨嚣糟跫譬■ 量■■■- , 曩噩 一
图 1 a ~d为 1月、4 月、 7月、 1 月北 大 西洋 涛 动 与风 浪 场 的 相 关性 ;e 0 ~h为 1 月 、4月、7月、 1 0月北 大 西洋 涛动 与 涌 浪场 的 相 关性 ;i 为 1月、4月、 7月、 1 ~l 0月 北 大西 洋涛 动 与 混合 浪 场 的相 关性 ; 阴影 区代 表通 过 了 9 % 的 显著 性检 验 。 5
N O 与 风 浪场 的相 关 性 为 全 年 最好 , A
风 浪 场 在 爱 尔 兰 西 部 海 域 、 西 班 牙 西
尔 兰 西 部 海 域 呈 显 著 的 正 相 关 , 在 西
低 纬 度 和高 纬 度 海 域 呈显 著 的 正 相关 , 中纬 度为显著的负相关 ,该 月份北 大 西洋大 部 分海 域 的风 浪 与 NAO都 有 显
■ ‘ 、
▲■ ●I ■孵啊掰辑誓— ■■■■ ■
} ^ : _ I l
“ 擗 .
矗 。 ,
- _。 雠 敷 I
.。| _
骱 。- L
i { : 器 ■■番 辫錾蠢蠹露■l 一 ■ ,
主■I霹繇黯鹫遂●■l■ 1 l■■. ●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衡量与预测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衡量与预测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衡量与预测方法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方法来衡量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衡量方法1. 温度记录和分析温度记录是衡量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学家们利用气象站、卫星观测和冰芯等数据收集温度观测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可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例如,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上升被视为气候变暖的重要证据之一。

2. 大气气候指数大气气候指数通过衡量气候系统的变化和波动,提供了对全球和地区气候变化的描述和评估。

常见的大气气候指数包括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涛动指数(PD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研究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全球气候的演变。

3. 冰川和冻土监测冰川和冻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早期指示器之一。

通过监测冰川和冻土的变化,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响应和变化。

科学家们利用卫星观测、无人机和地面测量等方法,收集冰川和冻土的观测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4. 海平面监测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洋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通过卫星测量和长期监测,可以得出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和速度。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海岸线的腐蚀风险、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方法1. 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科学家们用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它们基于大量的气候和环境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来模拟气候系统的演变和趋势。

气候模型考虑了气候系统的各种要素,如海洋、大气、土地和冰雪覆盖等,可以预测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

虽然模型的准确性仍有限,但它们提供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重要参考。

2. 碳排放和碳循环模型碳排放和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

近百年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近百年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近百年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一、内容综述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冬季气候。

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北极气温的上升和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涛动指数(AO)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中国冬季的气候。

随着北极涛动的增强,中国冬季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华北地区。

北极涛动与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风场也呈现出显著的协同变化,这意味着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风向和风速等方面。

除了气温的变化外,北极冰盖的减少和海平面的上升也对北极地区的气候系统产生了影响。

北极冰盖的消失导致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失衡,使得极地气团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加剧,从而影响中国冬季的降水分布。

北极地区的积雪变化也对中国冬季气候产生影响。

积雪的减少使得地表反照率降低,从而导致大气中更多的热量被吸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冬季的平均气温升高。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本研究还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气候系统和大气环流的变化。

北极地区的气候系统与亚洲地区的冬季气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中国冬季风场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征,并且这种影响是通过气温、风向风速以及大气环流等多个方面来体现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了解北极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对于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1. 北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北极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自身,也对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极地区的冰雪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直观证据。

随着气温的升高,北极的冰盖和冰川正在加速融化,这不仅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还对全球海洋环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使得海洋表层冷水上涌,改变了海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了全球气候模式。

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大气环流低频变率 …

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大气环流低频变率 …

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大气环流低频变率的主要模态,它反应的是北大西洋上空大气质量在经圈方向上的“跷跷板型”调整。

NAO正位相期间,位于大洋北部以冰岛为中心的低压和位于副热带地区以亚速尔为中心的高压均异常偏强(Marchshall等, 2001)。

热带外年际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在北大西洋区域伴随着NAO正位相的出现由南到北呈现为“‐ + ‐”的三极子型表层海温异常。

这种“三极子型”的海温异常能够对大气环流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李建等,2007),特别是春‐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子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Wu等,2009;左金清等,2012;Zuo等,2013)。

将1981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的北大西洋(0°~60°N,80°W~0°)海温距平场(去除线性趋势)EOF第一模态作为投影模态(图1),实时月的海温距平场在去除全球海温增暖影响后投影到该模态上,将得到的投影指数以1981‐2010年期间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为基准做标准化处理,即得到标准化的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指数。

图1:北大西洋海温距平场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李建,周天军,宇如聪,2007.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

大气科学,31, 561‐570.左金清,李维京,任宏利,陈丽娟,2012.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55, 384‐395.Marshall J, Kushnir Y, Battisti D et al., 2001. North Atlantic climate variability: Phenomena, impacts and mechanisms. Inter. J. Climatology, 21, 1863‐1898.Wu Z W, Wang B, Li J P, et al., 2009. An empirical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using ENSO and NAO. J. Geophys. Res., 114, D18120, doi:10.1029/2009JD011733.Zuo J Q, Li W J, Sun C H, et al., 2013. Impact of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e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dv. Atmos. Sci., 30(4), 1173‐1186.。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尚华明;马雷凯【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09(3)6【摘要】北大西洋欧洲的夏季气候年际变化与著名的冬季北大西洋涛动相似,本文定义夏季北大西洋涛动(SNAO)为夏季北大西洋温带平均海平面气压的经验正交函数(EOF)第一特征向量.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相比,SNAO位置更北、空间尺度更小.SNAO也可用聚类分析来检测,它在日和月的时间尺度上具有近似等价的正压结构.尽管它比冬季北大西洋涛动的振幅要小,但因夏季北大西洋风暴路径的位置,SNAO对欧洲北部的降水、温度、多云天气形成强烈影响.因此,它是欧洲西北部发生夏季气候极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极端事件包括洪水、干旱、酷热.众所周知,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ENSO)影响夏季的欧洲气候,但SNAO的年际变化受ENSO的影响很小.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模拟和观测结果均表明SNAO一定程度上与大西洋多年代涛动(AMO)相关.SNAO变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用树轮资料重建的1706年以来SNAO变化可以证实这一点.长期的器测资料,像英格兰中部的温度资料,可验证该重建的正确性.最后,有两种气候模式均能模拟SNAO的目前状况,并预测未来随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SNAO指数正位相发展趋势更强,这意味着夏季的欧洲西北部将有长期干旱的可能性.【总页数】3页(P58-60)【作者】尚华明;马雷凯【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J], 冯蕾;魏凤英;朱艳峰2.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J], 杨莲梅;张庆云3.北大西洋涛动和南半球环状模不同位相配置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协同影响 [J], 李景鑫;任宏利;陆波;刘景鹏;康延臻4.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J], 左金清;李维京;任宏利;陈丽娟5.夏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J], 王永波;施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 2 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

6 2 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

李建平,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卷)(秦大河主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24-333.6. 2 海气耦合涛动与中国气候变化6. 2. 1 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大西洋地区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和副极地低压(冰岛低压)之间大气质量变化的一种大尺度跷跷板结构(Walker,1924;Wallace and Gutzler,1981)。

它是北大西洋地区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主要模态。

图6.4给出近130年来年平均、冬季和夏季的NAO指数的变化序列(Li and Wang,2003a),这个NAO指数定义为两个代表纬度35°N和65°N上80°W~30°E 范围内区域纬向平均的标准化海平面气压差。

这两个代表纬度上80°W~30°E范围内区域纬向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分别代表了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强度,研究比较表明这是一个最优的NAO指数(Li and Wang,2003a),可以很好地反映与NAO有关的大气环流变率。

这个NAO指数实质上是北大西洋地区的一个区域环流指数,它度量了通过中北大西洋上空的平均西风强度。

在NAO 指数处于正位相时,亚速尔高压加强,冰岛低压加深,南北气压差增加,结果北大西洋上空的西风增强,在冬季,这种情况可以导致加拿大东北部和格林兰地区气候冷而干,西欧地区暖而湿,以及美国东部暖和湿。

在NAO指数处于负位相时,正好相反。

NAO 全年都存在,不过,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而且,不同季节的年际ab图6.4 NAO指数序列(Li and Wang, 2003a)a. 年平均(1873~2000);b. 冬季(12~3月)(1872~1999)。

图中的红线是7年高斯型滤波曲线变化也是如此(Li and Wang,2003a)。

从图6.4可以看出,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NAO指数还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不对称关系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不对称关系pdf
* 2 徐寒列1, 李建平1 冯 娟1 毛江玉1
12 1 1 1 XU H a n l i e I J i a n i n ENG J u a n J i a n u L MAO p g F g y ,
பைடு நூலகம்
北京 ,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0 0 0 2 9 北京 , 2.中国科学院大学 , 1 0 0 0 4 9
o r 1. S t a t e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N u m e r i c a l M o d e l i n A t m o s h e r i c S c i e n c e s a n d G e o h s i c a l F l u i d D n a m i c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y y f g p p y y f P h s i c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i n 0 0 0 2 9, C h i n a A t m o s h e r i c y y f j g1 p
2. U n i v e r s i t o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i n 0 0 0 4 9, C h i n a y f y f j g1 2 0 1 1 1 1 2 8 收稿 , 2 0 1 2 0 6 0 6 改回 . - - - - , , ,M X u H a n l i e L i J i a n i n F e n J u a n a o J i a n u . 2 0 1 2. T h e a s mm e t r i c r e l a t i

全球大气环流:模态与变率

全球大气环流:模态与变率

3全球大气环流:模态与变率3.1近地面大气环流平均状况大气环流的运动和变化是直接影响世界各地气温、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子之一。

近地面的环流状况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海平面气压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和研究。

海平面气压图的使用使人们建立了大气活动中心的概念,这是对大气环流认识的一大进步,因为大气活动中心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很大,它所揭示的大气现象与规律是某个台站观测无法想象的。

在月和季平均近地面高度场或者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随季节的变化,出现性质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

图3.1以1、4、7、10共4个月份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分布。

一些大气活动中心一年四季都有,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另外一些则只是在某些季节出现,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

北半球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包括北半球的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高压和北美高压,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低压、绕南极低压、印度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及南大西洋高压。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大气活动中心包括北半球的印度低压、北大西洋高压和北太平洋高压,以及南半球的绕南极低压、印度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

永久性活动中心都位于海洋上,两个半球中纬度海洋上常年维持高压带,而陆地上则是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冬半年为高压;夏半年为低压。

在过渡季节里,这些大气活动中心可以同时存在。

大气活动中心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某些季节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只在某些季节出现,而且其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而与其它的大气活动中心没有显著的1海拔高度超过2500m。

联系,如北半球冬季的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印度低压,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是相邻的两个活动中心的活动,存在很强的相关,表现为气压变化上的“翘翘板”现象,即大气涛动。

如北大西洋高压与冰岛低压间的变化关系就是这样:当冰岛低压加深时,北大西洋高压也加强。

反之,当冰岛低压中心气压增加时,北大西洋高压气压下降。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变化与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变化与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变化与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柴晶品;刁一娜【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1(35)2【摘要】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nd the variation of block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in the Atlantic Ocean, Europe, and the Ural Mountains. During the negative NAO phase, the blocking activities are more frequent and stronger in the Atlantic region. In the positive NAO phase, the blocking activities in the Atlantic region and their frequency diminish, which enhance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locking activities reduce markedly in the Ural Mountains.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positive NAO index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variations of the blocking activities in the Atlantic Ocean and Europe. The local distribution of blocking activities' frequency demonstrates that during the increasing phase of the positive NAO index the blocking activities in the Atlantic Ocean are significantly restrained,which enhance evidently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their center shifts to the Continent. But in the weakening stage of the positive NAO index, the center of blocking activities shifts westward to the Atlantic Ocean. The annu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blocking events show that the blocking situations in the Atlantic and the Urals region have a downward trend during the enhancing phaseof the NAO index, which increase in Europe; in the weakening phase of the NAO index, the Atlantic blocking cases present a weak uptrend, which trend downwards in Europe and the Ural regio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mid-latitude edd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O phase variations. The eastward strengthening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is beneficial to NAO tending to positive phase, corresponding to increasing in blocking frequency in Continental Europe, but further strengthening can increase blocking activities in the Atlantic Ocean.%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北大西洋涛动(NAO)主要与大西洋、欧洲及乌拉尔山地区阻塞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NAO负位相时期阻塞活动在大西洋地区较为频繁且强度较强,正位相时期大西洋地区阻塞活动减少,强度减弱,而欧洲阻塞加强,频率增加,同时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活动也显著减少.NAO正指数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大西洋和欧洲阻塞活动的不同变化.局地阻塞活动频率分布显示:在NAO正指数增强的阶段,大西洋的阻塞活动受到明显抑制而欧洲大陆阻塞活动明显增加,活动中心向欧洲大陆偏移;但在NAO正指数减弱的阶段,阻塞活动中心向大西洋一侧移动.区域性阻塞的逐年变化表现为:大西洋和乌拉尔地区阻塞在NAO指数增强的阶段呈下降趋势,欧洲阻塞呈增加的趋势;在NAO指数减弱的阶段大西洋阻塞为弱的上升趋势,欧洲和乌拉尔地区阻塞呈下降趋势.中纬度涡旋活动的强弱和位置对NAO位相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大西洋风暴活动向东加强有利于NAO趋于正位相,对应于欧洲大陆阻塞发生频率增加;但其进一步加强可使大西洋阻塞活动增加.【总页数】13页(P326-338)【作者】柴晶品;刁一娜【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天津,300457;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北方极端低温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 [J], 韩方红;陈海山;马鹤翟2.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J], 武炳义;黄荣辉3.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 [J], 沈柏竹;廉毅;张世轩;李尚锋4.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低频变化特征 [J], 胡跃文;杨小怡5.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J], 朱智慧;王延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西洋涛动变率研究进展

北大西洋涛动变率研究进展

北大西洋涛动变率研究进展*龚道溢1)周天军2)王绍武3)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北京1000293)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研究的最新进展。

NAO指数序列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一些观测气象记录的序列;以及利用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建立的近三百多年的序列,这些长的序列显示NAO不仅有突出的年际变率,也有显著的年代际变率。

总结了NAO 对地面温度、降水、北大西洋飓风和北半球臭氧等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

NAO的低频变率可能与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强迫有关。

许多模拟研究发现NAO与温盐环流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关系还有待观测资料的证实。

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是影响NAO变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建词:北大西洋涛动变率进展中图分类号: P467文献标示码: A 文章编号:1001-8166北大西洋涛动(NAO) 指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之间气压的反向变化关系,即当亚速尔地区气压偏高时,冰岛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NAO是北大西洋地区大气最显著的模态。

其气候影响最突出的主要是北美及欧洲,但也可能对其它地区如亚洲的有一定影响[1~3]。

Thompson等[4]基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分析,提出了北极涛动(AO)的概念,根据计算1900-1995年11-4月的NAO和AO相关达0.69。

Wallace[5]最近指出,AO与NAO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侧面的两种表现,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中纬西风的强弱;只不过AO尺度更大,而NAO是其在北大西洋区域的表现[6~8]。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NAO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现象,研究其变率及机制,对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异常,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NAO变率的研究也是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报性研究(CLIV AR)”计划的一个重点对象[9],也是目前的热门问题。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比较及其变率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比较及其变率

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的比较及其年代际变率*龚道溢王绍武(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摘要首先对各种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定义进行了比较。

发现冬季和夏季NAO的涛动中心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分别进行定义,定义时的中心由EOF分析及相关分析确定,新的定义能解释更多的海平面气压方差。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873年以来的冬、夏NAO指数序列。

近百年来的NAO指数最突出的年代际变化是,夏季在1910-1920年期间的突变性质的增强,以及冬季近20多年来的持续加强。

最后还对NAO年代际变化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年代际变率1 前言北大西洋涛动(NAO)不仅直接影响北大西洋及附近地区的气候,甚至对整个北半球温度都有重要影响,可以解释最近北半球冬季平均气温方差的31%[1,2]。

因此,气候变率及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 AR)中,专门将对NAO的研究列为年代-世纪尺度变率5个研究重点的第一个(即D1)[3],NAO的研究也是今后至少15年内国际气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NAO的定量表征指标就是NAO指数,目前NAO指数的定义有很多种。

30年代初Walker 和Bliss最早定义的NAO指数很复杂,包括5个站的气温和4个站的气压,这个定义过于繁琐,而且定义中同时使用气温和气压,混淆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后来逐渐被一些简洁的定义所代替[4],见表1。

表1 各种NAO指数的定义与序列编号NAO指数定义开始时间季节文献1 Ponta Delgada-Akureyri,气压1879年冬季[5],[6]2 Ponta Delgada-Stykkisholmur,气压1867年1月[7]3 Lisbon-Stykkisholmur,气压1864年12-3月[8]4 Gibraltar-Reykjavik,气压1825年1-12月[9]5 700hPa, RPCA 1950年1-12月[10]第5种用700hPa高度场旋转主分量分析的时间系数来代表NAO的变化,从物理概念上看不如其他4种直截了当,即NAO反应的是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间气压的“翘翘板”(seesaw)关系。

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差异

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差异

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差异
杨小怡;王东晓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06(2)2
【摘要】根据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时间序列,选取两者差异较大的13个年份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除北太平洋地区外,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西欧-地中海区域和亚洲东北部地区.北极涛动高指数阶段,对流层中层为纬向二波的驻波型,分别对应于极地-欧亚遥相关型和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同时,纬向平均纬向风偶极型使西风急流向极地偏移,与增强的中纬度经圈环流相互作用,引导对流层上层异常信号向下传播,形成高低空耦合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中纬度经圈环流异常和高低空耦合形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欧亚大陆地区;在北大西洋区域差异并不显著.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杨小怡;王东晓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实验室,广东,广
州,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海拉尔樟子松年轮生长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联系 [J], 包光
2.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J], 陈明轩;徐海明;管兆勇
3.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低频变化特征 [J], 胡跃文;杨小怡
4.一个观察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关系的典型个例 [J], 赵南;王启祎
5.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与新疆河川径流变化 [J], 韩添丁;丁永建;叶柏生;谢昌卫;焦克勤;陈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温度的影响龚道溢(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摘要行星尺度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温度有很重要的影响,NAO和NPO都是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在区域的特殊表现形式。

当处于高指数时期时,则温度偏高,当处于低指数时期时,则温度偏低。

西风强度及NAO 和NPO能解释近50年来北半球冬季温度变化方差的27.2%。

关键词大气环流北半球温度1 前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特征与大气环流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近来人们认识到,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率及其区域特点,必须要首先了解大气环流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最为突出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因子,所以受到高度关注。

Hurrell和van Loon[1]及Hurrell[2]认为最近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的变冷及亚欧大陆的变暖很大一部分可由NAO的变化得到解释。

但是,NPO和NAO都是一个区域性的大气现象,如NAO对北大西洋及邻近的大陆地区气候异常有直接的控制作用,这是早为人们所认识的事实[3],但区域性的NAO如何显著影响亚欧大陆及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呢?并未有满意的解释。

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温度的变化表现出有很大的空间尺度,其尺度远大于NAO和NPO,那么全球或北半球的温度变化是否与与之相匹配的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呢?很早人们就发现,北半球近地面大气环流变化最基本的特征是中纬度和高纬海平面气压的反向变化,这本质上反映了中、高纬度之间大气质量的交换[4,5],这种大气质量间的交换及其相应的热量的传输与交换,对行星尺度的气候异常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因此人们用35︒N与55︒N(或40︒N与60︒N)间纬圈平均SLP或位势高度差定义西风指数来反映纬向风的强弱,西风指数高的时候为高指数状况,反之为低指数状况。

高低指数的循环的结果就表现为中纬度和高纬度海平面气压的反向关系,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这种关系在中高纬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对称性,其变化对半球的气候有重要意义[5~8]。

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北半球的西风指数所反映的行星尺度大气环流与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关系,其次对其与NAO及NPO的关系进行分析。

2 资料与指标考虑到温度和气压资料的覆盖面及可靠性,本文中使用的资料都只用到1940年以来的50多年,不过考虑到这段时期中既包括了1980年代以来的暖期也包括了1960-70年代的相对冷期,所以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资料包括全球5︒纬度⨯5︒经度格点温度,来源见Jones(1994) [9]和Parker等(1995) [10]的详细说明,最新补充到到1997年。

北半球5︒纬度⨯10︒经度海平面气压,由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UEA)提供,原始资料到1995年,以后由NCEP/NCAR再分析资料补充。

西风指数(I W)用35︒N与55︒N纬圈平均海平面气压差表示,即I W=P35︒N-P55︒N。

因为要比较西风指数与NAO和NPO的关系,而目前NAO和NPO又没有统一的定义,所以本文还根据EOF分析1)以及相关分析(见图1),确定NAO和NPO的变化中心,再定义冬季NAO和NPO指数,NAO指数=P*(35︒N,10︒W~10︒E)-P*(65︒N,;NPO指数=P*(20︒N,180︒~160︒W)-P* (60︒N,180︒~160︒W),其中P表示海平面气压,*表示标准化。

这些环流指10︒~30︒W)数及北半球温度都统一取自1940/41年到1996/97年冬季,对1961-1990年求距平。

图1北大西洋地区及北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的相关系数分布(北大西洋地区是与65︒N,10︒~30︒W三个格点平均气压间的相关;北太平洋地区是与65︒N,180︒~160︒W三个格点平均气压间的相关;资料为NCEP/NCAR再分析SLP,从1958年冬到1997年冬;图中相关系数都已乘100)图2 Iw(a)、北半球冬季平均温度(b)及用NAO、NPO和Iw拟合的北半球冬季温度(c)3 结果与讨论根据1940年以来的57个冬季资料,计算I W与北半球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45,而北半球平均温度与NAO和NPO的相关分别为0.40和0.35,这说明如果考虑西风指数这一个因子,则能解释北半球冬季温度变化方差的20.3%,比单独用NAO或NPO所能解释的方差都要多。

I W是如何影响温度的呢?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低纬度地区与高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4],因此影响1)EOF分析范围为:北太平洋地区(130︒E~130︒W,0~90︒N),北大西洋地区(70︒W~30︒E,0~90︒N)。

北太平洋地区EOF1即NPO,解释方差为47.0%;北大西洋地区EOF1即NAO,解释方差为48.1%,图略。

中、高纬度温度及温度梯度的变化。

I W与30︒N-40︒N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38,与50︒N-60︒N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50,这说明高纬度地区在强西风指数时的增温及弱西风指数时的降温比中纬地区更为显著,变化幅度也更大。

如果以30︒N-40︒N平均温度与50︒N-60︒N平均温度的差来表示这种温度梯度,则温度梯度与I W 的相关系数达-0.41,也非常显著。

而统计表明,中、高纬间温度梯度与北半球平均温度间相关达-0.69,相当于温度梯度变化1个标准差时,可以造成北半球平均温度发生相应变化幅度为0.12︒C,即当温度梯度减小1︒C 时,则北半球平均温度升高0.17︒C,反之亦然。

图3 中高纬温度梯度与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关系与I W相联系的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欧亚大陆及北美大陆中高纬地区温度与I W是显著的正相关,北大西洋高纬地区及格陵兰、北太平洋高纬地区为显著负相关。

这在高西风指数与低西风指数年冬季温度的合成图上也很清楚。

图4a是5个最高指数年与5个最低指数年平均冬季温度的差。

I W最强的5年依次为1989年,1988年,1945年,1982年和1991年;最的弱5年依次为1968年,1962年,1955年,1946年和1967年。

I W影响温度的空间特征,同其他作者发现的NAO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的分布很相似(参照文献[1]的图6),我们认为这与NAO同西风指数的密切统计关系有关。

I W、NAO和NPO反映的都是纬向风,只不过I W反映的尺度是行星尺度;而NAO和NPO一方面也是西风环流的一部分,所以NAO和NPO都与I W有较高的相关(分别为0.61和0.51),同时由于受局地海陆分布等的影响,NAO和NPO更多地表现出区域特征,所以NAO和NPO之间相关仅为0.08。

图4b中是5个强西风指数冬季和5个弱西风指数冬季海平面气压差值的分布,图中NAO和NPO非常清楚,而且不仅如此,在对流层中上层大气遥相关的变化也与指数循环的强弱有关[11]。

因此,亚欧大陆广大地区(特别是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与NAO的高相关,可能并不说明NAO对这些地区有直接的控制,而实际上反映的是西风指数强弱变化对大尺度范围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用行星尺度的西风指数来反映整个北半球温度的变化更为合理,当然,区域性尺度的NAO和NPO 对温度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考虑到三个环流指标相互间并不独立,所以刨除其共同的贡献,则I W与NAO 和NPO三者加起来能解释北半球平均温度方差的27.2%,用I W、NAO和NPO对温度进行拟合的结果见图2c。

这些解释的方差主要是在年际尺度上,另外,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初温度的下将,及以后的增温的趋势也都拟合出来了。

不过拟合的趋势及低频变率比观测值要弱,这与没有考虑到其它因子如ENSO、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及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影响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大气环流能影响温度,而温度的改变同样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因此大气环流与温度的关系可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本文只是从大气环流这一个侧面来考察温度的可能响应,而要真正分析环流与温度的相互关系及各自影响的程度,还必须借助各种气候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图4 高指数年与低指数年冬季温度(a)及SLP(b)的合成图(负值用虚线表示,(a)单位为︒C,(b)单位为hPa;阴影区为t检验95%信度水平显著区,(a)中75︒N以北地区及15︒N以南地区资料较少,未参与统计)致谢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5190)及“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1 Hurrell J W, van Loon H. Decadal variations in climate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Climte Change,1997,36:301-3262 Hurrell J W. Influence of variations in extratropical wintertime teleconnections on northern hemispheretemperature. Geophy. Res. Lett., 1996, 23:655-6683 Hurrell J W. Decadal trend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regional temperatures and precipitation.Science, 1995, 269:676-6794 Namias J. The Index Cycle and its rule i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J Meteor.,1950,7:130-1395 Lorenz E N. Seasonal and irregular variat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ea-level pressure profile. J.Meteor., 1951,8:52-596 Kutzbach J E. Large-scale features of monthly mean northern hemisphere anomaly maps of sea-levelpressure. Mon. Wea. Rev.,1970,98:708-7167 Thompson D W J, Wallace J M. The Arctic Oscillation signature in the wintertim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temperature fields. Geoph. Res. Lett., 1998, 25(9):1297-13008 龚道溢,王绍武. 南极涛动. 科学通报, 1998,43(3):296-3019 Jones P D. 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 reanalysis and update to 1993. J. Climate,1994,7:1794-180210 Parker D E, Folland C K, Jackson M. Marine surface temperature: observed variations and datarequirements. Climatic Change, 1995,31:559-60011 Wallace J M, Hsu H-H. Another look at index cycle. Tellus,1985, 37A:478-486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Winter Temperature in theNorthern HemisphereGong Daoyi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100871 BeijingAbstract: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ic winter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dex cyc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nitor index that measures the bas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tatus. The difference of zonally averaged sea level pressure (or geopotential heights) between 35︒N and 55︒N( or between 40︒N and 60︒N) was usually used to measure the “high index” or “low index”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e high index state, the northern he mispheric temperature is high, and vice versa. About 27.2% annual variance of the temperature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zonally western wi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last 50 winters.Key word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