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因其本身证德不同而分为智慧

合集下载

四部宗义要略

四部宗义要略

四部宗义要略(一)作者 : 敦珠法王四部宗义要略(一)敦珠法王造论 \ 谈锡永译释壹、小乘一、毗婆沙部声闻乘中,毗婆沙部说一切所知可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此五类中,初色法者,若于缘一事物时,其由极微所组成之粗色能被破坏,令粗色概念失坏;或经理智分析,令粗色概念失坏,则此色法是为世俗谛性相。

若粗色虽坏,而其概念不失,此则为胜义谛性相。

此如《阿毗达磨俱舍?释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云: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毗婆沙师云:自胜义而言,世俗虽无自性,然却为谛实有。

以彼宗遍许一切法为谛实有故。

【释】毗婆沙(Vaibhasika)即说一切有部。

许一切法三世实有。

于色法,如瓶,经分析后知其本质为土,故“瓶”的概念即受破坏,如是说瓶虽谛实有(实有瓶的存在),但其实体则仅为世俗谛定义下的实有。

然而如极微、心识等,既不受破坏,亦能经得起理智分析而其概念不失坏,此即被认为是实体有,即胜义谛定义下的实有。

二者心法,指能缘外境之前五识,及意识。

【释】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

所缘外境,相应为色、声、香、味、触。

前五识与意识,为六识聚。

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

三者指受、想等五十一心所法,与心王(即心法)同时攀缘外境。

当诸根(如眼)缘外境时,心及心所具所缘平等、伺察平等、时平等、所依平等、事平等五者。

如是,则了悟外境之心识、能知外境差别之心所,遂同时生起,亦同时对外境了别。

是故,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心所外,别无所谓本觉。

【释】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如是解释心所法的机理。

此即攀缘同一外境;攀缘时起同样的行相;攀缘时无先后分别;藉相同的根(器官)来攀缘;对外境的实体同一认识。

这种说法与唯识宗不同。

以五平等故,心及心所便非刹那生灭不可,否则即成相违。

亦即于攀缘时心及心所生起(活动),然而其作用则相续,前一攀缘心及心所即行止灭,刹那由另一心识心所来代替。

八大明王护法大无能胜明王

八大明王护法大无能胜明王

八大明王护法大无能胜明王大无能胜明王无能胜明王——无能胜意既无不可破。

相传是释迦牟尼化身。

有无比自在之神力,能降服众生烦恼魔障,显现愤怒之形以对治恶魔。

四臂四面,每面各有三目,青蛇环绕,发如火焰。

无能胜明王,意为“不被任何东西所打倒”。

其造像有四面四臂、三面四臂、一面二臂等,具三上。

三面四臂形像的,右边第一只手竖起食指做出威吓对方的期克印,第二只手拿着独钴杵。

左边的第一只手拿着斧钺,第二只手拿着三叉戟。

天,梵文为‘提婆’。

乃有情众生因所行之业而得到的殊胜果报之一,又称为‘天人’或‘天众’。

是凡人所能**得到的最善,最快乐的境界。

只有**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为天。

但仍未能脱离轮回,一旦前业享尽,则再堕红尘。

除此以外,天又指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

佛教中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

欲界包括有四大天王天,韧利天和兜率天。

色界则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

帝释天——梵文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

一般译为帝释天或帝释。

相传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山顶的善见城即为帝释天统领诸天之住所。

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称三十三天。

帝释就是三十三天之主。

因为帝释并不断七情六欲,所以曾为求美女而与阿修罗王大战。

最后讲和,修罗王送美女给帝释,而帝释以甘露回报。

大梵天——梵文为摩诃婆罗贺摩,意即清静,离欲。

本来是印度神话中的创造神兼毁灭神。

在佛教中,他居住于色界的初禅天,故又称为大梵天王。

同时他又是释迦的护法天王。

摩利支天——梵文是摩利支提婆。

即‘阳焰’和‘威光’之意。

本来是印度的光明女神。

相传她是帝释的随从。

据佛经记载,她有大神通自在之法,无人能见,能知,能害,能欺骗,能责罚。

因此特别被武士所信奉,成为武士的守护神。

吉祥天——福德女神,是毗湿奴的妻子。

因为专门司掌福德,所以又称‘功德天’。

是鬼子母的女儿。

韦驮天——私建陀提婆,直译为‘阴天’。

相传释迦生前曾答应帝释,自己去世后就给帝释一颗佛牙以便供养。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学号:*********系别:经管系专业班级:财管10.10指导教师:***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法海寺位于北京市西部的翠微山麓。

据记载,修建于明英宗正德四年(1439年),历时五年完工。

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

英宗朱祁镇赐名“法海禅寺”。

“法海”,《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进人寺院,顺着山势而建的三级平台之上就是大雄宝殿了。

灰色的湿雾中,在松枝的掩映下清楚地出现了大殿的轮廓。

及至跨人大殿,光线更加昏暗,500年前的壁画就这样斑驳地出现在眼前。

大殿四周,几面墙壁上是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迎面是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的画面。

眼前的水月观音神色明净清澈,体形婀娜柔美,衣纹如春风中的卷草,又如晨曦浅滩上的细浪,轻纱罩体,纱细如丝,而勾勒的衣纹细线仿佛正在微微地拂动。

东西两壁的壁画是“赴会图”。

花卉山泉之中,各有三组菩萨及坐佛,在缭绕的祥云中端坐,南侧又各绘一个凌空的飞天。

两组画面形制相同,却在构图布局和人物神态上进行了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的不同处理,构图错落有致,布局变化呼应。

两幅画中观音菩萨和红衣坐佛三五成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神情不一。

甚至东西两个飞天不仅舞姿不同,而且宝冠、飘带、托物都不尽相同。

观察仔细,还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比如西侧的飞天只有一足微露.东侧的飞天翻飞的裙据之下双足都是赤足外露的。

“会图”整幅画面清新明快,生机盎然,使观者想象出一个明净和谐、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

整个大殿壁画中最精彩的是北墙两侧的“帝释梵天图”。

画面表现浩浩荡荡的天神众鬼护法行列。

护法图分为两幅,左侧的人物有17人,从东向西分别出现的佛教人物有帝释天、多闻天王、广目天王、菩提树天、妙音天、月天、柯利帝母、散脂大将、金刚密进以及间摩罗王。

帝释天两臂合掌,高贵大方,很像唐代宫廷人物画中的帝后,身边三个女侍或持花,或捧盘,或掌蟠,皆高髻披帛、仪容端庄。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者 论》, 文章 系统地 阐 明 了佛 教 与 世俗 的关 系 , 明 确 提 出“ 门尘 外 之 人 , 应 致 敬 王 者 ” l2 沙 不 ,2加显 l
示 出追 求真 理 、 不惧 强权 的决 心 , 称僧 侣 阶层 的 堪 独 立宣 言 。 佛 教与 统治 阶级 的礼法 之争不 仅仅 局 限于政
果报应有违 自 然之理 。慧远作《 明报应论》 全面 , 地论 述 了因果报 应 思 想 , 出“ 明 为惑 网 之 渊 , 指 无 贪爱 为重 累之 府 ” ¨ 报应产 生 的根源 是世人 受 ;J
形体 情 感 所 累 而 不 能 自拔 , 终 导 致 “ 情 致 最 因 报” 。又 如名 士戴 逵广 举 各 种社 会 不公 现象 而 作
应 虽有先 后 , 但其 轻 重 缓 急却 是 由人 所 作善 恶 诸
业 轻重所 决定 的。慧远 一方 面强 调印度 佛教 的三
对僧 团建设 和戒 律 规 范 进行 了积 极 探 索 , 南 方 为
佛教 的发 展做 出 了重 要贡 献 。


文 化 辩 论 活 动
世 轮 回说 , 另一方 面又 把 中 国传 统 的现 世报 应 思
敬 ” 【卷 理应 得 到 国家 的尊 重 和支 持 。桓 玄 之 ,1 l ]
的免税 、 免役特 权 , 于是一 大批社 会游 离分 子借 机 混 入僧侣 队伍 。部 分僧人 与 民争利 , 附权 贵 , 攀 生
活奢靡 , 在佛 教界 内部掀起 一 股世俗 化 的浊流 , 严 重损 害了佛教 的形 象 。桓 玄 就将 当时诸 多的社 会 问题归 咎 于僧侣 阶层 : 京师 竞 其 奢淫 , 观 纷 于 “ 荣

2 ・ 9

笛飞声的十二护法

笛飞声的十二护法

笛飞声的十二护法笛飞声的十二护法是指在佛教中,由十二位护法组成的一支护法队伍。

他们作为佛教护法的代表,悉心守护佛陀的教法和佛教徒的信仰。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十二位护法的特点和作用。

1.大威德明王:他是十二护法中最为强大和威严的护法之一。

他的形象具有威武、霸气和慈悲的特点,被佛教徒尊为守护国家安宁和平的神明。

2.不动明王:他是不起尘垢,不受外物影响的智慧护法。

他象征着不动摇的心性和坚定的信仰,在佛教修行中起到保护佛法和众生的作用。

3.钵盂明王:他是勇猛神勇的化身,用一只钵盂在手中,可以摧毁邪恶和破坏。

他保护佛教徒远离邪念,并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

4.火毒明王:他是怒火及瘟疫的消退者,能够消除众生身上的疾病和邪恶。

他具有火焰般的力量,能够净化各种毒害和恶念。

5.迦梨迦明王:他的形象如狮子一般威猛,是佛教徒的守护者。

他能够帮助佛教徒克服难关并战胜一切困难。

6.伽沙帝明王:他是无所不能的智慧大师,能够帮助佛教徒达到开悟和智慧的境界。

他象征着佛教思想的智慧和深度。

7.金刚头明王:他的形象带有怒目和金刚杵,是佛教徒的守护神。

他能够摧毁一切邪念和魔障,保护佛法的纯净和纯真。

8.提婆明王:他是控制诸神和邪魔的大力护法。

他能够保护佛教信徒免受外界的干扰和邪恶力量的侵袭。

9.阿鉢摩明王:他是能够引导众生解脱的护法。

他带有慈悲的力量,能够帮助佛教徒走向解脱和救赎。

10.菩萨浮图明王:他是佛教徒心灵的保护神。

他具有護身、卫道和助行的力量,能够帮助佛教徒克服心灵的困扰和障碍。

11.威德金刚明王:他具有无比的威力和力量,能够保护佛教徒免受各种困扰和危险。

他象征着佛教强大的能量和防御力量。

12.绕印金刚明王:他是最后一位护法,也是最具智慧的护法之一。

他能够帮助佛教徒打开智慧之眼,看透世间的幻象和真相。

笛飞声的十二护法以各自独特的形象和能力,确保佛教徒在修行道路上受到保护和指引。

他们是佛法力量的象征,能够帮助信徒克服难关、达到开悟和智慧的境界。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第36节课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

《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

”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

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答: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

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随时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答: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

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答: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

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

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第37节课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A. 公元前3世纪B. 公元1世纪C. 公元3世纪D. 公元5世纪答案:C3.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B4.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D5.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答案:D6. 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上帝B. 神灵C. 因果律D. 命运答案:C7.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解脱D. 轮回答案:C8. 佛教中的“六度”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禅定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A. 已经成佛的人B. 正在修行成佛的人C. 已经解脱的人D. 已经涅槃的人答案:B10. 佛教中的“三宝”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佛C. 僧D. 天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以下哪些?A. 眼B. 耳D. 舌答案:ABCD13.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以下哪些?A. 色B. 声C. 香D. 味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六识”包括以下哪些?A. 眼识B. 耳识C. 鼻识D. 舌识答案:ABCD15.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包括以下哪些?A. 无明B. 行C. 识D. 名色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的发源地是______。

答案:印度17.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______。

答案:汉传佛教18.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色、受、想、行和______。

护法对人起护卫作用,世间人都离不开护法!

护法对人起护卫作用,世间人都离不开护法!

护法对人起护卫作用,世间人都离不开护法!原创作者:释诚信人世间之人就没有一个人,不需要一位能护佑自己的护法神,来真正的护佑自己和护佑家人。

为什么呢?天下人间的所有人,无论男人或者女人,都需要护法神护佑,因人生于天地之间,连皇帝都朝不保夕,何况普通黎民百姓,人间疾病瘟疫灾难,自然灾害等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人头上,甚或毁灭整个家庭。

因此,我对有缘人讲,你们都要虔诚供奉与供养至少一尊护法神,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与众不同。

释诚信微信号scx259从世间人的根本性来讲,人如何保障自己的事业通达和轻松发财,人如何保障平安一生和不生疾病,人如何保障一生中没有任何的大小事故,人如何保障自己一生中不罹患疑难杂症和不治绝症等等。

你欲要避免掉,佛陀对众生讲的“地、水、火、风”,这宇宙中四大因素对人的影响,你就必须居住适宜处,才是大吉祥也。

我在这里给有缘人所述所讲的“适宜之处”,就是你必须居住进去那么一个适宜的住处而已。

好磁场与好气场,好风水与好环境,风调水顺的居住,即所谓的好房子。

为什么呢?因为,你居住的这个好房子,才是你人生的根本保障。

释诚信微信号scx259但是,你也必须虔诚供养一尊,或者你供养多尊都可以,非但能护佑你自己的护法神,并且也能护佑你家人的护法神。

护法,为佛教的护法之神,非但拥护佛陀,并且护佑佛陀创建与发明的所有一切的正觉和正法。

佛陀觉悟后,他就考虑到,至迦梨时代,就是现在时,就会有诽谤,正法和破坏,佛法坏分子。

所以,佛陀特别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等,始终护持和护佑佛法,并且他们都发下誓言:愿意终身,护持正法。

发下誓言,终身护持和护佑正法的众神将,他们个个都是“护法善神”,所有的护法善神们,他们都护佑众生,他们个个都聚足: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多重济世,高功大德。

中国著名的十大菩萨,都可以作为你、我、他和她的贴身护法之神。

释诚信微信号scx259你一定要记住,当你选准一位菩萨之后,你必须跟你选定到的哪一位大菩萨签约,签下血约,极好极妙。

中国智慧:走近儒释道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工商学院

中国智慧:走近儒释道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工商学院

中国智慧:走近儒释道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工商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下列观点不是儒家思想的有()参考答案:无执与解脱2.“和光同尘”一词出现在哪部经典中?参考答案:《道德经》3.“慎思之,明辨之”是哪部经典中的话?参考答案:《中庸》4.“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最有可能是哪一家的思想?参考答案:儒家5.中国的儒释道思想都是以“生命”为中心,强调人生命实践中的德性修养,并由此生发出各自的人生智慧。

参考答案:对6.道家主张去除巧诈,顺应自然,“光而不耀”,保持赤子之心。

参考答案:对7.道家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

参考答案:错8.13世纪,伴随着大量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也开始传播到欧美世界。

参考答案:错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西方心灵的激情》一书的《序》中说:“只有回想当今世界及世界观的更深刻根源,我们才有希望获得一种能应付我们目前的困境所必须的自我理解。

”参考答案:错10.中国传统智慧历来有反思批判的传统,比如《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儒家中被称为“至圣”的是谁?参考答案:孔子2.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参考答案:修身3.儒家“亚圣”指谁?参考答案:孟子4.儒家倡导孝道,父母过世,子女应该守丧,一般要求守丧多久?参考答案:三年5.孔子不是盲目地崇尚周礼,而是首先意识到周与夏商两代的历史继承性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损益而成。

参考答案:对6.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参考答案:对7.孔子讲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

参考答案:对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参考答案:错9.《论语》记载孔子弟子有“四科十哲”之说,其中言语科有宰我和子贡。

参考答案:对10.荀子曾经应秦昭王聘请入秦,他赞扬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

双林寺的导游词

双林寺的导游词

双林寺的导游词篇一:双林寺导游词精选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山西做客,相信山西的好风光足够让您玩的尽兴。

有支著名的名歌叫《人说山西好风光》,不过我认为山西之胜而非自然山水,从汉唐到明清,山西一直是人文荟萃之乡,二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

它坐落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作为平遥最早开放的旅游景点,以精湛的彩塑名扬海外。

一九八八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掩映其间。

但真正叫人动心和赞叹的是这里彩塑那独具特色的魅力,曾被中外专家称为“真正,独一无二的珍宝”确实是无愧的。

与其说这里是座佛寺,倒不如说它是中国民间彩塑艺术的一个陈列馆。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为什么又易名”双林寺“呢?据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四周各两棵大树,之后呢这八颗大树扭合成两棵,为纪念他故改名“双林寺”。

四月初八,是双林寺一年一度的庙会。

许多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纷纷来到寺院,在这个窑洞前有一位卖竹帘的老汉,从清早卖到中午也没有人问津。

他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索性吃烧饼充饥吧,正送往嘴边时东边来了一个乞丐,,正在叫卖的壮汉顿时怒火上冲,“你是不是成心弄脏我的摊子,“乞丐摇了摇头,架起他的双拐朝卖竹帘的老汉走来,见乞丐伸出双手,停在自己的摊前,老汉就将手中的烧饼送到乞丐嘴边,又将自己仅有的一点开水给了乞丐,他吃饱喝足了,就休闲的睡着了,忽然,卖竹帘的老汉感觉眼前掠过一道亮光,一眨眼,乞丐已不翼而飞,竹帘上出现了观音的化身,从此,”双林寺赶会遇神仙“的故事在百姓中广泛流传起来,每当四月初八,都要来双林寺逛逛庙会,祈求碰到神仙。

所以也称为”双林胜境“。

今天,让我们也沾沾灵气。

现在印入我们眼帘的是天王殿前廊下的“四大金刚“像,金刚是佛教的卫士,他们”缠衣裸体,执金刚杵”。

每尊高达3米,在有限的空间内摆的架势很大,给人的形象是非常生动的。

佛学顿悟的四个层次

佛学顿悟的四个层次

佛学顿悟的四个层次
佛学顿悟的四个层次
一、护法
护法乃是佛教修行的起步,不同的学派(如小乘、大乘)护法程序也
略有不同。

虽然它有时可能表面相似,但其根本的精神要求是不同的:小乘佛教的护法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祈求;而大乘佛教的护法,更
具有智慧、仁爱、众生平等的修行智境,是一种向着佛性觉悟的归依
修行。

二、净土
净土乃是佛学思想的应用,而净土修行则是一种真实、深刻、正见的
活动。

它既是藉此净化自身,也是为了帮助大众明白真理、接受道理,摆脱凡尘、出世之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们都可能通过净土修行,去发掘自我的神性,拨开烦恼的迷雾,进入佛的智慧世界,彻底开悟。

三、立身
立身乃是佛教修行中最崇高的境界,它在佛道的历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那就是要“立身自卫,明智地修行”。

立身乃是佛教最高美德,它
不只是指之前护法和净土修行所具有的基本礼仪和道德意涵,更是一
种从浅远,天地间最崇高的起点,把佛法落实在修行者的身心之中。

四、波罗蜜
波罗蜜即解脱,在佛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属于佛性的最高境界:出乎一切解脱的领域,不落于习惯、无缘万类,只是因自心所出,将真实效果发挥出来,让世间一切都迎一片明月,
直到清净圆满。

总而言之,佛学顿悟的四个层次是:护法、净土、立身以及波罗蜜。

它们指引着修行者顿悟佛法最高智慧,达致光明圆满。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第一篇: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本岛东75公里海中的一个岛。

“普陀洛迦”是梵语,义为小白华或光明,原为南天竺秣罗矩吒国海中山名(印度古代只是一个地名,不是国家,在现古天竺领土上有很多小国家,为了记事方便,把古天竺分为南天竺、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大概是现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相传是观世音菩萨住处。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有一位天竺国僧人来到浙江,在此岛潮音洞中见到观音菩萨的瑞相,因此建茅屋而居,并取名朝音洞。

在后来的五代时期的梁(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于五台山得观音像准备回国,所乘之船漂到了普陀山,于是慧锷在此筑阉供奉观音像。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王舜丰出使三韩(即今韩国),遇到风浪,舜封望潮音洞叩祷,得平安到达三韩。

回来之后,以上述遭遇奏请朝庭,在普陀山修建宝陀观音寺。

自此以后,出海的人都要遥拜此山,祈求平安,于是普陀山就成了观音圣地而名列四大佛教名山。

日本在侵华时曾欲占领此岛,但是就在向普陀山进发的途中,发现在普陀山海面上出现一片佛光,相信佛教的日军纷纷对光磕首,认为普陀山有神灵庇佑。

其实是海里的一种虾发出的光。

附二:普陀山普济、法雨、慧济三寺年表普济禅寺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愕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像于洞侧,居民张氏请去供奉,称“不肯去观音”。

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称观音、灵鹫双峰,时称双峰山)建“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丰三年(IO80)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

庆元年间(1195—1200)准卫工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

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圆通宝殿毁。

七年,从住持德韶请,赐钱万缗修圆通殿。

御书殿额,建龙章阁藏之。

元大德二年(1298)中宫命内侍李英降香修殿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

写给未来的你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维系社会秩序
的基本规范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的思想行为、协调人 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的社会规 范,它们在社会规范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 用,都在从各自的角度扮演着调整各种社会 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角色。
49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 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 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 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 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 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 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 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曲家门德尔松认为:“智慧是知识的善于运 用”。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本领,是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的基本条件。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旺盛的精力寓于健 康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服务的基
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育不仅能 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
调整心态,明确目标; 正视自我,面对现实; 生活独立,自强不息; 人际和谐,融入集体。
24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 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 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25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自主学习 2、全面学习 3、创新学习 4、终身学习
26
33
(四)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 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

四部宗义要略

四部宗义要略

四部宗义要略》(敦珠宁波车)小乘◇毘婆沙部声闻乘中,毘婆沙部说一切所知可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此五类法中,初色法者,若于缘一事物时,其由极微所组成之粗色能被破坏,令粗色概念失坏;或经理智分析,令粗色概念失坏,则此色法是为世俗谛性相。

若粗色法虽坏,而其概念不失,此则为胜义谛性相。

此如《阿毘达磨俱舍论》(释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云——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毘婆沙师云:自胜义而言,世俗虽无自性,然却为谛所有。

以彼宗遍许一切法为谛实有故。

【释】毘婆沙(Vaibhasika)即说一切有部。

许一切法三世实有。

于色法,如瓶,经分析后知其本质为土,故(瓶)的概念即受破坏,如是说瓶虽谛实有(实有瓶的存在),但其实体则仅为世俗谛定义下的实有。

然而如极微、心识等,既不受破坏,亦能经得起理智分析而其概念不失坏,此即被认为是实体有,即胜义谛定义下的实有。

二者心法,指能缘外境之前五识,及意识。

【释】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

所缘外境,相应为色、声、香、味、触。

前五识与意识,为六识聚。

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

三者指受、想等五十一心所法,与心王(即心法)同时攀缘外境。

当诸根(如眼)缘外境时,心及心所具所缘平等、伺察平等、时平等、所依平等,事平等五者。

如是,则了悟外境之心识、能知外境差别之心所,遂同时生起,亦同时对外境了别。

是故,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心所外,别无所谓本觉。

【释】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如是解释心所法的机理。

此即攀缘同一外境;攀缘时起同样的行相;攀缘时无先后分别;藉相同的根(器官)来攀缘;对外境的实体同一认识。

这种说法与唯识宗不同。

以五平等故,心及心所便非刹那生灭不可,否则即成相违。

亦即于攀缘时心及心所生起(活动),然而其作用则相续,前一攀缘心及心所即行止灭,刹那由另一心识心所来代替。

由是毘婆沙部便不能承认有本觉,即不能承认有本来清净心,盖若刹那生灭,此本来心识亦必生灭,生灭即不能说是本来。

2011年度山西省导游人员年审培训试题(四)答案

2011年度山西省导游人员年审培训试题(四)答案

2011年度山西省导游人员年审培训试题(四)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0分)1.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与中国的(老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2.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称为(普度纵生)。

3.“(优婆夷)”即是指佛教中在家学佛的女性弟子。

4.阿育王被后世的佛教徒尊为“(护法名王)”。

5.朱士行到达了于阗后得到了(《放光般若金》)的梵本。

6.唐朝的僧人玄奘法师是个伟大的旅行家、(译经家)。

7.清朝初期佛教以(喇嘛教。

)为最盛。

8.在中国佛教史上,通常称皇帝下令毁灭佛法的事件为“(法难)”。

9.(元)代对大活佛实行了册封制度。

10.(意和同悦),是谓大家在思想信仰上的一致,大家彼此之间友爱敬重,共享由修行而得的法悦。

11.“阿罗汉”翻译成汉语有杀贼、(不生)、应供等三种意思。

12.“(八正道)”是佛教认为到达佛教最高理想境地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3.佛教对于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

14.在藏传佛教中,“灌顶”的做法主要分为(结缘)、学法灌顶、传法灌顶。

15.华严宗(祖智俨)法师著有《华严搜玄记》。

16.大慈恩寺是(唐高宗)为纪念其亡母而建造的寺庙。

17.世人所居之处,则充满污浊,故而称作“(秽土)”。

18.“五家七宗”中的“五家”是指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

19.密宗出家的修行者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外,特别重视对(上师)的皈依,成为“四皈依”。

20.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

21.“行像”是指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像巡行在城市街道,以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为(行城)、(巡城)。

22.“水陆法会”最早是(朝廷发起启建)形成的。

23.(“开光”)这种活动,是对新佛菩萨像、佛菩萨画完成后,欲供养于佛堂时,为佛菩萨像开眼所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

24.现在出家人一般是(十诫)、(具足戒)、(菩萨戒)三种戒法齐受,称为三坛大戒。

25.(“传衣”)在禅宗是作为传法的信物表示。

26.从唐高宗下令建造大慈恩寺作为官方的译经场所之后,(慈恩寺)也就成为了佛教建筑物的代称。

从治与从护法名词解释

从治与从护法名词解释

从治与从护法名词解释从治的定义从治一词源自于佛教,是指通过修行和实践,培养内心的自我控制力和自律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正确认知和处理事物,修正邪见,从而达到纯净自心的一种修行方法。

从治的核心观念是要用智慧化解内心的执着、贪婪、瞋恚等烦恼,从而解脱自己,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幸福。

从护的定义从护,又称护法,是指佛教徒通过守护和维护佛陀的教法,保持佛法的传承和纯正。

从护包括对佛教教义的学习、修行和传授,以及对佛陀教诲和教法的维护、宣扬和弘扬,旨在使佛法永葆活力,为众生带来智慧、解脱和幸福。

从治与从护的关系从治与从护是佛教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从治是为了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而从护则是为了守护和传承佛法,使其传播广泛,造福众生。

从治是从护的前提从治是从护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如果内心被烦恼和执着所困扰,没有解脱出痛苦的境地,就无法真正理解佛法的深意,更无法将其正确地传授给他人。

因此,从治是个人修行的起点,只有通过修行,个人才能获得慧心,理解佛陀教诲的真谛,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从护者。

从治助力从护一个修行有成的个人,不仅能够自我解脱,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成为佛教教义的活生生的展示。

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感悟佛陀的教诲,将佛法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能够将这种智慧传播给他人。

因此,个人的从治成就了从护的使命,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从护激励从治从护的精神和使命感,也能够激励和推动个人的修行。

作为一个从护者,我们要宣扬佛法,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教义,迈向解脱和幸福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带着对众生的无尽慈悲,去面对世间的种种挑战和磨难。

因此,从护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个人修行的动力和方向。

从治与从护的实践方法从治的实践方法1.禅修冥想:通过坐禅、静观等禅修方法,培养内在的觉知和专注力,觉察和观察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执着,从而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2.学习佛陀教诲:通过学习佛经、佛陀的教诲和各种佛法经典,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和修行的方法,从而引导自己走向解脱之道。

正护法的名词解释

正护法的名词解释

正护法的名词解释正护法,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众多的信仰、宗教仪式和传统习俗。

它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护法神,被称之为护法大王,其作用是保护佛法的传承和佛教徒的信仰,具备神圣的力量与智慧。

一、正护法的起源与背景正护法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印度,据传佛陀授记了许多经典和教义给予弟子传承,以确保佛法的传播和持续保存。

然而,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外在的压力和内部纷争,佛教的传承面临崩溃的风险。

为了保护佛法的传承,正护法作为佛教文化和信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

二、正护法的特征与象征意义正护法象征着勇猛和智慧,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与力量,具备超越常人的能力,并借此保护佛法的传承和佛教徒的信仰。

正护法多以神明的形象存在,常被描绘为威猛的护卫或战士,手持各种武器,以对抗邪恶势力和捍卫正义。

在佛教文化中,正护法被广泛信仰和祈福,被视为护法神,可供佛教徒祈祷和膜拜,以保护他们免受邪恶和不幸的侵害。

三、正护法的种类与职责正护法中的护法神有众多不同的形态和名称,常见的有金刚护法、四大天王、阎罗王等。

每个护法神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力量,不同的护法神对应着不同的信仰需求和场景。

例如,金刚护法以其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刚毅的战斗力,被视为佛法传播的核心护法。

四大天王则负责守护佛教的四大方位,保护佛法的传播不受阻碍。

而阎罗王则主持人的生死轮回,监视众生的善恶行为,以及善恶报应的分配。

四、正护法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护法在佛教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信徒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徒常常借助膜拜护法神和祈求保佑,寄托着对佛法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与护法神的互动和契约,佛教徒可以获得庇佑和力量,以克服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正护法的存在也提醒着佛教徒始终保持正念和正道,不偏离佛陀教义的指引和引领。

五、对正护法的信仰与研究正护法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佛教寺庙内有广泛的信仰,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宝性论5

宝性论5

宝性论5受持佛法者——僧宝的功德佛宝是究竟皈依处,法宝是佛宝流露出来的圣教解脱法,僧宝是受持修持此佛法的僧人。

僧可分为圣僧和凡僧,圣僧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登地圣者,一位圣僧就能具足僧团的功德。

四个以上的具足戒凡僧可称为僧团。

凡僧分大僧和小僧,大僧是受具足戒者,尤其是比丘,小僧包括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广义上的僧宝。

此处的僧宝到底是怎样的?僧宝功德的不同说法——共四种戊三(受持佛法者僧宝本体)分三:一、以赞叹真实宣说;二、证成彼等摄为二功德;三、彼等对应而广说有的高僧大德说此处的僧宝只讲了两个功德: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也有的大德说僧宝有四个功德:僧宝现前的如所有智可遣除烦恼障叫无著,现前的尽所有智可遣除所知障叫无碍。

四个功德——无著、无碍、如所有智、尽所有智;还有的大德解释僧宝有六个功德:在获得如所有尽所有两种智慧后,从而有了不退和无上的功德。

不退指于大菩提中究竟不退转,即一地见道以上具不退转相的大乘僧宝,所以此处是赞叹顶礼一至十地的菩萨;无上是指完全超胜声闻缘觉。

所以,前四个功德加上不退和无上,共六条功德;有的大德再进一步分析,把这些功德归纳起来,指见如有性、见尽所有性、生如所有智、生尽所有智、不退、无上、无着、无碍,共八种功德。

所以,我们要能分能摄。

能摄只要清楚两种智慧功德即可,其他功德均由此二者分摄出来。

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是最重要的两种功德,但在此处不是指佛陀的智慧,是见道大乘菩萨的圣者智慧。

其中见到法性的真如性就是如所有智,真如性就是法性、众生具有的如来藏性;尽所有性的“尽”不是佛地尽通一切万法的“尽”,是指一切众生周遍佛性之意。

简单地说,如所有智是知道、了达、通达佛性,是自性清净的;尽所有智是知道众生皆具佛性。

真正了达此理必须是圣者一地以上。

对凡夫而言,这些道理不可思议,只有相似地以遣余而了知。

看颂词,细分析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心性即光明,见惑无本性,真证诸众生,无我寂灭边。

少林棍法与紧那罗王以及北方棍法的关系考述

少林棍法与紧那罗王以及北方棍法的关系考述

少林棍法在明代已经名震天下。

茅元仪于《武备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语,指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

而关于少林寺尚棍的传说,以明万历四十四年程冲宗猷所撰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最遍及。

书中写道“有一僧投身灶炀,化身紧那罗王持棍护寺”。

推官陈世埈在书序中也提出:“自紧那罗王以观音显化,演教少室,遂开千载法门”。

民国期间,学者唐豪考究《少林棍法阐宗》的紧那罗王记载,应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少林寺的住持文载(号月舟)撰文,由寺僧周森书丹(碑刻术语,指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的“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示迹碑”的文本内容。

因此,少林寺的棍法与紧那罗王之间的联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基于文献考证,寄希望洞明少林棍法与紧那罗王的渊源和依附关系,并阐明《少林棍法阐宗》与北方棍法的关系。

一、少林寺与“紧那罗王”北朝人魏收的《魏书》载,公元495年,少林棍法与紧那罗王以及北方棍法的关系考述◎阮文翩葛文超现嵩山少林寺紧那罗王殿供奉的﹃紧那罗王神像﹄程冲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的﹃紧那罗王神像﹄22少林与太极2024年1月第1期太极2024年1月第1期北魏的孝文帝命于少室山中敕建一座寺庙以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

而寺庙得名“少林”。

关于少林功夫的产生是基于“愿力信仰”转变,释永信方丈在《我心中的少林中》提到:它(Kongfu )信仰形成于《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段。

在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紧那罗王”在佛教文献中它是音乐神,而不是一个擅武力护寺的神。

唐京师西明寺僧慧琳撰写的《一切经音义》中写道:“真陀罗”,古云紧那罗,音乐天也。

故又名“乐天”“音乐天”。

那么从“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到“紧那罗王信仰”的转变阶段少林寺或少林功夫到底经历了什么?少林寺住持文载禅师(1454-1524)于明代景泰五年作《敕赐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那罗延神护法示迹碑》:“凡天下寺院,皆有护法神而守护之,乃曰护伽蓝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护法护持行人出世间之成就;而事业护法则执行世间性之一般法务,包括息法、增益、怀爱、降伏诸事业.行者遵循自己所修地本尊,而决定其护法,就其本尊所能感召,而分别祈请.
事业护法一向顺应誓句,奉命行事,不完全顾及理智,或有情况不许,供养稍不如法,亦不加判别,而予以处罚.
故密法中,智慧护法较易得宽恕,事业护法反而不容易承事,恐其惟法是遵,不肯饶恕也.供养护法如同犒劳三军,一旦开始作供,不可一日或缺,以免护法责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智慧护法护持行者,重其发心与行持,不重其供养与赞叹.正法所在,立竿见影,即为彼等所趋.
事业护法以其智慧不能深知,虽亦尊重有全性证德之行者,但大都侧重供养、赞颂与该行者本人之愿力.故承事事业护法,供品不可不丰盛,并且不可间断,始能感召之,速尽办成委托交付之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狭义上地讲法很多,根据上下文地意思,而有不同所指,一般有如下几类:①特指居士.②特指汉地寺院里地执事僧.③特指藏地寺院里地管家.④特指某一位或几位共同护法神,如韦陀护法、四大天王、天龙八部等.⑤特指某祖师降服过地护法神.⑥特指藏传佛教中共同地护法神,如大黑天、吉祥天母、长寿五姊妹、廿一坚牢母等.⑦特指藏传佛教中某一教派地共同护法神,如宁玛派地三大护法.⑧特指藏传佛教中某一本尊之不共护法神.⑨特指藏传佛教中某一法脉之不共护法神.⑩特指藏传佛教中某一上师之不共护法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总地讲护法可分为两种:㈠出世间护法;㈡世间护法.
㈠出世间护法:亦称智慧护法,是指证得登地以上菩萨果位后,为利益众生,在出世间地刹土或人间、天界、非人处等地方,而示现出各种护法神地形象,是佛菩萨地悲愿之所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㈡世间护法:是指未证得一地以上菩萨果位,尚在轮回中,但因以前发愿,或被成就者降服后,自愿作护法而守持誓言成为护法,有地是人也有天人及非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上①至⑩种,每种中皆有出世间护法及世间护法.
㈡护法之修持要诀:
要想知道其修持要诀,首先要对其分类及作用(功德),有一定地了解才易掌握修持要诀,从而获得共与不共之加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护法地作用总地讲是遣除一切违缘,增长一切顺缘.护法神作用不共地讲法是:
①外遣除修行者地身及第六意识地一切障碍,使行者具足顺缘及善念;
②内遣除修行者地三毒(贪、嗔、痴)地一切障碍,使行者具足趣入证悟法界地功德(登地地见解);
③密遣除修行者地细分无明,使行者具足真实证悟三身地功德(佛果).
此中行者能获得怎样地加持,主要依行者地三门(身、语、意)是如何行持而定.当然灌顶、传承及仪轨完整否、多玛做得如法否等也是必不可少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什么行者地三门是主要地呢?因如是智慧护法,之所以如理护持行者,因行者具备正确地发心,而不以供赞为主.如是世间护法,行者就要具备正确地发心及供赞(仪规完整、多玛齐全),原因是世间护法有自己地誓言要护持如理修持者,但同时莲师等上师也承诺以后我地弟子们会给你们多玛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综上所述如发心不正,皆得不到出世间及世间护法地护持,无论你如何供养和赞叹及驱使事业,也无济于事.
密法中确有一些可以驱使地事业修法!在宁玛巴不共法如《八大法行》之中,就有世间三部:①差遣非人;②世间供赞;③猛咒詈诅.但此亦非普通人所轻易办到地,因护法有自己不共地根本命咒,是莲师为以后做强力驱使事业所备,因为世间护法具一定地能力,可尚未完全调伏自之烦恼,一旦不守誓句时,就可用其命咒降服之,在一些大成就者地传记中有类似地记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同地上师或同一上师对不同地弟子,在供护法时有不同地讲法,只要是在具德上师处,得地传承就可按其要求修持,一般地供法要求有一定供品,再加持后如理观想念诵仪轨,因供赞是增上意乐地缘起(特殊供品有其表法地意义),再放供(供品倒地方式),最后回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