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频繁发生的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时间分布特征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南方地区经常遭受长时间的降雨和洪涝灾害,而北方则时常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
此外,我国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连续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
(二)空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极端降水的高发区。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虽然降水量相对较少,但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频发。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域。
(三)影响因素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大气环流是影响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夏季的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都会对我国降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会对局部地区的降水特征产生影响。
三、未来预估(一)预测模型利用气候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以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目前,常用的气候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等。
(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将呈现出更加频繁、强度更强的趋势。
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将更加频繁;南方地区的连续性暴雨和洪涝灾害也将更加严重。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四、应对措施建议针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南方自然环境气候
南方自然环境气候1、南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气候,降水,地形,植被,土壤,水文,水系,自然资源方面分析,该如何作答?答:以秦淮为界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气候:南方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小部分地区为知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降水大于80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雨水增多地形: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下游有道冲积平原。
地势由西碑向东南倾斜植被:低海拔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类型丰富土壤:以贫瘠偏酸性内和黏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四川盆地有肥沃的紫色土水文:河流呈现放射状和羽毛状,自西往东流水系:主要为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闽江水系和云南跨国三江水系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中有色资源、煤产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海产资源丰富,海上油气田容资源开发潜力大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的差异是什么?动项目:北方-溜冰南方-游泳、龙舟竞赛我国北方地区交通主要是铁路!东北、华北平原居民是面食,例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黄土高原居民以小米为主!农耕以旱耕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南方地区水运发达,包括河运和海运!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农耕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南船北马”是我国传统交通地理的显著特点!南北地区的交通区分不是很大!在我国的交通主要是铁路和公路!以上提到的南北交通方式都是有区域特色!粮食作物:北方-小麦,南方-水稻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南方-油菜糖料作物:北方-甜菜,南方-甘蔗主要水果:北方-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南方-出产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柑橘产量最大主要资源:北方-煤、石油、铁矿,南方-多有色金属溜冰是北方人冬季爱好的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竞赛是南方人擅长的群众运动项目!方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以及甘肃,宁夏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经纬度:北纬33-北纬53 东经103到1353、南方自然环境比北方好。
我是内蒙人,大学是在天津上的,天津相对于内蒙西部来说要南一些,这边确实是比北方养人一些,湿度相对高。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摘要】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of Jiangnan (24-30°N,110-120°E) and i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researched,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08,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significant twin-peak feature in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is demonstrated,with mid-April and mid-June as the twin-peak periods.The peak precipitation first appears in Jiangnan in mid-to late April,then extends southward.Southern China reaches its peak precipitation period in early to mid-June,after which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center moves northward,and Jiangnan experiences the second precipitation peak in mid-to late June.Meanwhile,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Jianghuai area(32-35°N) shows a single peak type.The first peak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appears very early,and this is the first sig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eastern China.The second peak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egional averaged twin-peak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and actual precipitation is 0.69,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show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bimodal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April-June),an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nan area can reflec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3)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The interannual periods are found every 2-3 years,and strong signals are mainly centeredin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and mid-198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the interdecadal periods are shown every 8-10 years on the whole time domain,and their strong signals are ce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4)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although the intraseasonal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isplay a significant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also show skipped-significant features.A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s notable in the 1960s,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the twin-peak pattern is insignificant.%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 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10页(P759-768)【关键词】江南雨季;双峰型;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江南地区主要指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即24~30°N范围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气候变化现状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不同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变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温度上升: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中国的平均气温已经比上世纪70年代末上升了约1摄氏度。
2. 降水变化:中国的降水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北方地区降雨量减少,干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南方地区的暴雨频率增加,洪涝灾害频发。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近年来,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等)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农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中国的气候变化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煤炭和汽车尾气等能源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2. 人类活动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等也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3.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自然因素也对中国气候变化起到一定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和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的气候产生影响。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1. 减排措施:加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 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提升土地的水、肥、气调控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气候适应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抗灾减灾的城市和农村社区。
雨水的气候特点
一些动物可能调整繁殖周期,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食物供应和栖 息地环境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讨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维 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监测与研究
加大对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力度,开展气候变化对生物 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生态恢复与重建
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和适应性。
地形地貌
人类活动
地形地貌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也有显著影响 ,例如山地和平原的气候差异就很大。
人类活动也会对雨水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例 如城市化进程会改变地表覆盖和大气成分, 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气温开始回升,但冷空气仍然活跃,会出现“倒春寒”现象。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
雨水时节,我国南方地区开始进入春季,北方地区则仍处于冬季向春季过渡的阶段 。
昼夜温差及影响
雨水时节,昼夜温差 较大,早晚较冷,中 午较热。
对农业生产而言,昼 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 积累糖分和营养物质 。
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 感冒、咳嗽等疾病, 需注意增减衣物。
雨水时节气温变化较大,需关注 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03
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降水量与频率统计
01
02
03
年降水量
指一年内某地区的总降水 量,是评估气候干湿程度 的重要指标。
降水频率
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 降水的次数,反映了该地 区降水的稳定性。
降水强度
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通常以毫米/小时或毫米/ 天来表示,反映了降水的 猛烈程度。
在雨水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 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 ,气温开始回升,同时来自海洋的暖 湿空气开始活跃,降水逐渐增多。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我国作为一个面积广阔的大国,其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也十分复杂多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从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候类型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种类型,这与我国广阔的地理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中热带位于赤道以南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偏多,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如海南岛和广东省等地;亚热带则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地带,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如浙江、福建等地;温带则位于亚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较为温和,四季分明,常见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寒带则位于北方的边缘地带及我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形成了寒带季风气候和寒带大陆性气候,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二、气候特征我国气候特征丰富多样,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季节性明显:我国大部分的区域都表现出季节变化明显的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2.降雨分布不均:我国降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东南部降雨较多,西北部降雨较少。
3.气温分布不均:我国气温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南方气温温和,北方气温寒冷,且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季节内有着一定的差异。
4.台风、暴雨、雷电气象灾害相对较频繁:我国的南方和沿海地区经常会受到台风、暴雨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三、主要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较为复杂,主要有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雪灾、霜冻、大风、雷电等,这些气象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台风:台风活动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期间,常常使得我国南部和东海岸地区受到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一些依海而居的城市和岛屿,台风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暴雨:我国南方的气候多受到暴雨的困扰,在公共交通、电力和农业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些暴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降水 的 GP G n rl e ae i r uin重现值 , 论 了气 候变 暖前后 我国南 方冬季极 端 降水事件 的变化 。 D( e ea zdPrt s i t ) i oD tb o 讨 结果 表 明 , 国南 方冬季 气候 变暖 的突变发 生在 1 9 我 9 1年前后 , 且气候 变 暖后我 国南方冬 季 的极 端降 水强度 普遍 有所增 加 。利用 NC PNC R再分 析资料 进一步 分析气 候变 暖前后 的环流 场特征 ,发现 东亚热 带冬季 E/ A
第 2卷 第2 7 期
21 0 1年 0 4月
J 0URNAL 热 带 气 象 M 学 报 OF TROPI CAL ETEOR0LOGY
、 1 7NO2 ,. . . o2
Apr, 201 . 1
智协飞,张玲 ,潘嘉露.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 J 热带气象学报,2 1 ,2() 1612 ] 0 1 72: 6.7
文献标识码 :A Do:1 . 6  ̄i n10 —9 52 1 . .0 i 03 9 .s . 44 6 . 0 0 4 9 s 0 012 中图分类号 :P 6 4
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
1 引
言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I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PC 10 - 2 0 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 10 a 96 05 0 线性趋
2 期
智协飞等 : 国南方冬 季气 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我
17 6
日数呈增加趋势 ,但华北地区降水趋于减少 ,主 要表现为强降水 日 数减少( 部分测站显著减少)] [。 就全国平均而言 ,总的降水变化趋势并不 明显 , 但雨 日 有所减少[ 1 这一特点表明 , 8。 降水 总量不 变或增加而频率减少意味着降水强度有加 大的趋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气候系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不仅发生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高温等,而且这些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还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与极值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我们观察到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一定的趋势特征。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包括暴雨和大雪)的发生频率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暴雨事件的数量大幅上升,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同时,干旱事件也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受到影响较大。
此外,高温事件的频次和强度也在增加,一些城市的连续高温天数超过了历史纪录。
其次,极端气候事件的极值分布也值得关注。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时间上,暴雨和高温等事件更容易发生在夏季,而干旱事件则通常出现在秋季。
空间上,南方地区的降水较多,且暴雨事件频繁,而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相对较多。
此外,山区和沿海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也相对较多,这与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关。
对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特征和极值分布,可能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温度的上升,进而增加了水蒸气的含量,加剧了降水的强度。
其次,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影响中国的气候。
例如,湿气从南方到北方的输送可能会增加降水的频率和强度。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改变地表的热量和湿度分布,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加剧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例如,2010年甘肃特大山洪泥石流事件和2016年河南洪涝灾害,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次,干旱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大规模干旱事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干旱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由强冷高气压活动起
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
台风半径有数百公里。台风中心叫台风眼-----风平浪静,云量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台风的重灾区。台风在海上会形成狂风巨浪,它带来的大风能吹倒大树和不坚固的建筑物,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七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的气象灾害
- .
一.中国东部季风气候:
1.我国季风气候分布范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
2、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口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规律: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
3.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1)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全年降水比较丰富。
(2)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⑴、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干旱、半干旱)的地区。
当台风来临时,不要待在大树下和电线杆旁,也不能躲在不安全的房屋内。在海上航行的船舶要进港避风
3.洪水
(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形成原因:
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Fra bibliotek要自然因素。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引 言
在过 去的 5 年里 , 气候 变化影 响 ,中国的 降 0 受 水 分布 格局 相应 地 发生 了改 变 , 有 可能 进一 步 增 这 大 区域 水 资源供 需 矛盾 , 剧一 些流 域洪 涝 和干 旱 加 的风险 …。极 端 降水是 流域 洪 水发 生 的主要 致 灾 因
水 的频 发 密切 相 关 [,黄 河 流域 特 别是 下游 地 区年 8 1 降水量 表现 为 明 显的 下 降趋 势 1。本 文 以我 国十 大 9 ] 河 流流 域 为研究 区域 ,采用 最新 的 气象 资料 ,对 流
定义为 1 个暴雨 日, 一年内的累计暴雨 日 数即为年
暴 雨 日数 。分 析年 暴 雨 日数 时 对站 点资 料进 行 以下
收稿 1期 :20 -20 ; 修 回 日期 : 0 00 .8 5 1 0 91-4 2 1-20
资助项 目 : 水利 部公益 性 行业专 项 ( 0 8 10 ) 2 0 0 0 1 ;国 家科 技支 撑计 划课题 (0 7 AC 9 0 ) 2 0 B 2 B 2 ;国家 重点 基础 研 究发展 计划 ( 0 0 B 2 4 1 2。全 国平均年暴雨 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多趋 势 ,2 世纪 9 年代最多 ,7 01 O 0 0
年代最少。空 间上 ,我 国南北方流域年暴雨 日数呈现 相反的变化特征 ,南方流域 多呈上升趋势 ,北方流域呈减少趋势。 关键词 :流域 ;暴雨 日数 ;极端降水 ;气候 变化 ;中国 中图分类号 :P 2 . 4 66 文献标 识码 :A
■—墨目曩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墨圈
21 0 0年
控制 : 某站 出现暴 雨 的年 份需达 到 或超过 2 年 , 0 否 则不 参与 统计 ; 暴雨 分析 部分 选取 除西 北诸 河流 域 外 的九 大流 域 。年最 大 日降水 量可 以反 映致 洪性 降 水 过程 的 强度特 征 ,本文 一并 进行 分析 。全 国平 均
《2024年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范文
《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2022年,我国经历了多种天气气候现象,既有极端天气的频发,也有区域性、季节性的气候特点。
本文将就202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气候研究和应对提供参考。
二、夏季气候特征1. 高温热浪2022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特别是南方地区。
多地气温屡破历史极值,给人们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电力供应带来严峻挑战。
2. 暴雨洪涝夏季也是暴雨洪涝的多发季节。
我国多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秋季气候特征1. 寒潮与冷空气活动进入秋季后,寒潮与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
北方地区出现多次寒潮天气,气温骤降,给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影响。
2. 秋旱与连阴雨秋季也是旱情与连阴雨的多发季节。
部分地区出现秋旱,导致农作物受灾;而部分地区则出现连阴雨天气,影响农业生产与交通运输。
四、冬季气候特征1. 降雪与冰冻天气冬季,我国多地出现降雪与冰冻天气。
北方地区降雪量大,导致道路结冰、交通受阻;南方地区则出现雨雪冰冻混合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困难。
2. 寒潮降温对农业影响显著寒潮与低温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蔬菜大棚冻坏、作物受冻等情况,导致农产品供应受影响。
五、其他季节性及区域性气候特点1. 春旱与沙尘暴:春季部分地区出现春旱现象,导致土地干旱、植被受损;同时,沙尘暴天气也时有发生,影响空气质量。
2. 南方台风:南方地区台风活动频繁,给沿海地区带来强风、暴雨等灾害。
台风带来的降水也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起到了缓解作用。
3. 干旱与草原火灾:部分内陆地区遭遇干旱,草原火灾频发,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六、应对策略及建议针对我国复杂的天气气候特点,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彭丽英等 研究 了华 南前汛期暴 雨 的气候 特征 ; 谢炯 光 等 研究 了广东前汛期连续暴雨 的气候背景及 中期环 流 形 势等 等。也有专 家对广 州 的暴 雨进 行过不 少研究 , 如 陈嘉玲等 分析 了广 州前汛期暴 雨各 层天气 系统 特征 ; 曾琮等 对广州 的大 暴雨灾 害及 天气 成 因进行 了分析 。
分析 过 去 5 9年 中 5年 滑 动 平 均 的 4— 6月 份 逐 月 雨
析气象变量时间序列( 或场 ) 的周期振荡 特征 , 对于认识 分析对象变化规律及做 出相应 预测均 有重要 意义 , 因此 小波分析方 法在 气象 定量 分 析 中得 到广 泛 使用 m 。 图4 a为广州前 汛期 总雨定量 的 M d t o e 小波功 率谱 的时
( 3, 图 ) 二者变化曲线基本 一致 , 在过去 的 5 0年里 , 汛 前 期暴雨频次总体呈波动 上升 的趋势 , 但是 气候倾 向率 仅
为 00 9次/ , 升 趋 势 不 明 显 。 .1 年 上
鬃
IJ I f ▲ . I . h
年份
. I .j JI h I
1 5 9 6 1 6 9 6 1 7 9 6 1 8 9 6 1 9 9 6 2 012 0 9 11 5 9 1 1 6 9 1 1 7 9 1 1 8 9 11 9 0 0 6
,『 T 1 r ’ T rl 1 I V I - …
1 5 1 5 9 1 9 6 1 7 1 7 9 1 9 6 9 1 1 9 0 1 0 6 9 1 9 6 1 6 1 6 9 1 9 6 1 8 1 8 暴 雨 日数 和 前 汛 期 暴 雨 频 次
中国日降水的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
峰度 和偏 度 ,并将其 多年 平均 值绘 制成 空 间分 布 图 ( 图2 ) 。
图2 ( a ) 显示 ,我 国观 测 日降水 序列 的峰 度值全
偏 度是衡 量随 机变 量概 率分 布的 不对称 性或 偏
水格 局的 变化 特征 , 对评 估气候 变化 带来 的影 响 、 提
出应 对 气候变 化的适 应性 措施 、达 到水 资源 合理调 配 目的具 有重 要意 义 。
1 数据与方法
1 . 1 数 据 研 究采 用的 气象观 测数 据 由 国家 气象 信息 中心 提供 ,从 全 国基本 、基 准站逐 日降水 资料 中 ,选 取 了具 有 均一性 特征 的 5 4 0 个 气象站 1 9 6 1 —2 0 1 0 年 降 水数 据 ( 图1 ) 。
明 ,全 国 3 8 3 9 个 格 点中共 有 8 6 1 个格 点的 峰度将 发
1 4 % ,东南 地 区达到 2 1 %,随 降水变 量在 均值 左右 两侧 出现 的频率 趋于 接近 ,偏 度值 呈减 小的趋 势 。
图 1气 象 站 空 间分 布
F i g . 1 Lo c a t i o n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a t i o n s i n Ch i n a
部 为正值 ,空 间分布 呈北 高南 低 的态势 ;西北 大部
和 内蒙古 西北 部分地 区的峰度 值较 高 , 为高值 区 ; 其
9 0
气 候 变 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 究 进 展
2024年天气记录
2024年的天气记录显示,这一年的天气变化异常频繁,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和气候模式。
以下是对该年天气情况的详细记录:1月:1月的天气开始寒冷,气温下降,出现了几次大雪。
1月7日,全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北方的气温降至零下15度,南方寒潮南下,广东、福建等地出现罕见的雪灾。
而后几天,天气逐渐回暖,但温度仍然较为寒冷。
2月:2月的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较大。
整个月,气温保持在较低水平,北方地区依然处于寒冷状态。
2月6日,南方多地出现暴雨和冰雹,造成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2月20日,南方迎来了入春第一个节气--立春,气温开始逐渐回升。
3月:3月的天气开始转暖,初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3月上旬,天气较为稳定,气温逐渐回升。
3月15日,北京迎来了春季第一场降雪,但气温并未显著下降。
3月底,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已达到20摄氏度以上,进入了春季。
4月:4月的天气开始变得炎热,气温逐渐升高。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达到了30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开始频繁出现。
同时,南方也迎来了雷雨季节,每周都有几次雷雨天气。
4月底,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5月:5月的天气骤然转凉,北方多地出现连续几日的降温天气。
5月9日,北京迎来了今年的最后一场春雪,气温骤降至零下2摄氏度。
而后,天气逐渐回暖,降雨天气逐渐增多。
5月下旬,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暴雨,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水灾。
6月:6月的天气开始炎热,气温逐渐升高。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超过30摄氏度,达到了夏季的高温天气。
6月15日,南方出现了第一次高温天气,南方多个城市的气温超过了35摄氏度,成为今年以来的最高值。
而后,南方雷雨天气频繁,气温略微回落。
7月:7月的天气依旧酷热,南方多个城市连续多日的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
7月15日,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40年来最高的温度纪录。
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高温持续的状态,民众纷纷采取一些防暑措施。
中国的气候降水、气候类型等
暖暖暖空暖空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
北方
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补充知识
冷气流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 雨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伏 旱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春风指? 为啥不度玉门关?
评价中国气候的优越性与不利性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夏季普遍高温,使喜
1、水旱灾害严重: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
热的玉米、棉花、水稻 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
季风气 的种植北界比其它地区 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候显著 纬度要高;
水旱灾害多;
2牧、草雨、热森同林期的有生利长于。作物、2风台、、风寒霜造潮冻成带等水来恶灾严劣、寒天风、气灾大,。
一个地区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时空气湿润, 反之,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时空气干燥。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
四类地区,即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区。
中国干湿地区
⑵⑴划四分类依干据湿:降地水区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绿洲农牧业
干荒旱漠地区
200㎜
旱地
半干草原旱区
400㎜半森湿林润草区原
素
地形:海拔升高气温下降,100m~0.6℃ ;
山脉两侧气候不同;
地形雨的形成。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特殊天气 寒潮
台风
台风
概念:是一种极猛烈的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5—10月,以7—8月为多(夏秋季节) 多发地区:东南沿海各省,以台、粤、闽、浙居多 天气特征:多狂风暴雨 影响:狂风暴雨破坏公共设施,引起山洪暴发等。 但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旱情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及成因1. 南方地区:终年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低纬度地区,全年的温度较高,且沿海,多降水.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2. 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成因:位于中纬度地区,因此冬季的气温较低又因为大部分在内陆再加上干燥而寒冷的冬季风.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3. 西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含水汽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再加上周围有高大的山脉的阻隔,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4. 青藏地区:四季如冬.成因:海拔太高,因此气温太低,再加上山脉对夏季风的阻碍作用.所以形成了这种气候特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各有什么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措施.北方地区:1.东北平原——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在发挥其土地和资源的同时,应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集中分布,旱涝,盐碱,风沙严重旱灾(春):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径流小,植物蓄水量大涝灾(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盐碱(春):不合理灌溉,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风沙(春):土质疏松,气温回升快,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解决办法·····综合治理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崎岖,过度垦植和放牧,不合理采矿解决办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护坡,保原)西北地区(两大问题)1.干旱——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2.土地沙漠化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多大风天气解决办法····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中河治理南方地区问题: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肥力下降,平原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贫瘠原因:低山丘陵广布(横断山脉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温多雨治理:植树造林,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青藏高原问题:土地荒漠化,湖泊变小原因:过度放牧,湖水蒸发旺盛解决:建设人工草场,发展旅游业,围栏封育,加强宣传,。
南方自然环境特征气候
南方自然环境特征气候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别是什么?我就是从北方来南方的人,植物生长环境不一样,北方比较干燥,雨水少,早晚温差大。
南方天气潮湿,雨水多,早晚温差大。
个人感觉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很大。
2、中国南方跟北方的气候的不同?一、气候地带不同南方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北方多属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由沿海向内陆湿度递减),冬季寒冷干燥。
二、气候特点不同南方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北方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不同。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我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2)南方自然环境特征气候扩展资料:南北分界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水田与旱地分布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北方气候特点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
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
南方的温度变化趋势
南方的温度变化趋势南方的温度变化趋势在近年来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南方地区的温度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主要体现在夏季高温日数增加、冬季气温偏高等方面。
据统计,在过去30年里,南方一些地区的气温逐年上升了0.2-0.3摄氏度。
其次,南方地区的季节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季节温差较大。
夏季高温酷暑,冬季寒冷潮湿,春秋温暖宜人。
虽然整体上呈现温度上升的趋势,但季节间的温度变化仍然明显。
再次,南方地区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南方地区由于位于中低纬度,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
但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中高纬度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受到山地地形的影响,气温变化相对较小。
山地地形不仅可以隔绝冷空气的侵入,还有利于空气的对流,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环境。
此外,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在不同地理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方地区分布广泛,涵盖了江南、华南、西南等不同地理区域。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温变化也有所不同。
比如,江南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冬季最低气温普遍在0摄氏度以上,而华南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最低气温可达到-5摄氏度以下。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大气循环、海洋环流等。
此外,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对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造成一定的干扰。
例如,强降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会对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呈现出逐年升高、季节温度变化明显等趋势。
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温度变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变化趋势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 4(4), 228-236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journal/ccrl/10.12677/ccrl.2015.44026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Days in South ChinaShaoyong Chen1,2, Xiaofen Zhang2, Junrui Guo2, Yuzhen Guo2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hina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Gansu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iyin, Baiyin GansuEmail: csy505@Received: Oct. 2nd, 2015; accepted: Oct. 23rd, 2015; published: Oct. 26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Using the day by day precipitation data at 225 stations in the south area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61-2010, with the trend analysis, Monte Carlo test method, the sliding T test, Mann-Kendall, etc.,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day and evolution rule above rainstorm in the south of China for 50 years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the Chengdu Plain are relatively more rains-torm areas. Rainstorm day trend is not significant in most areas; there i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east and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west. But rainstorm day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hengdu Plain.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92. Rainstorm day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86. As for seasonal distribution, it is the least in winter and most in summer. It is more in spring than in autumn. Winter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 has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spring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changes insignificantly.Rainstorm in summer is the most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Among them, a slight in-crease is in southern China and an obvious increase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reduces significantly in Chengdu Plain; in autumn. Rainstorm occurs mainly in southern Yunnan-southern China-western Zhejiang and other coastal areas, no clear trend; rainstorm days of south areas form a unimodal sequence. Chengdu Plain reaches its peak in August and the rest areas reach the peak in June. Rainstorm of Chengdu Plain mainly occurs in the period from July to August.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Ju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August in south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rainstorm day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r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Rainstorm increases in significant warming area and reduces in insignificant warming area.陈少勇等KeywordsRainstorm Day,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limate Change, South of China中国南方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陈少勇1,2,张晓芬2,郭俊瑞2,郭玉珍2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2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Email: csy505@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日;录用日期:2015年10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6日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南方地区225个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onte Carlo检验、滑动T检验、Mann-Kendall分析等方法,分析了50年来南方地区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华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平原是相对多暴雨区。
大多数地方暴雨日数趋势不显著,东部略有增多,西部略有减少趋势。
但成都平原显著减少,1992年发生突变,长江中下游的暴雨日数有较明显的增多趋势,1986发生突变;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
冬季暴雨主要出现在华南,略有增多趋势;春季主要出现在华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暴雨最多且有显著增多趋势。
其中,华南略有增多,长江中下游显著增多,成都平原显著减少;秋季主要出现在滇南–华南–浙西等沿海地区,无明显趋势;受东亚季风影响,南方各地暴雨日数都为单峰型,其中成都平原8月为峰值,其余各地6月为峰值,成都平原暴雨集中在7~8月,长江中下游平原集中在5~6月,华南集中在5~8月。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暴雨日数响应气候变化,增温显著区,暴雨增多,增温不显著区,暴雨减少。
关键词暴雨日数,时空分布,气候变化,中国南方1. 引言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20℃~24℃[1],年降水量大部在1000 mm以上[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长。
每年5月份夏季风从华南沿海登陆,雨季开始。
6,7月份夏季风势力增强北抬,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阴雨连绵,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
7,8月易形成伏旱。
9月,降雨锋面南移至该区域,10月以后冷空气势力进一步增强,夏季风移出该区域,雨季结束。
此外,西南地区常受西南季风影响。
华南地区受冷暖空气作用、季风的暴发等所致4月至6月为第一个多雨季节–华南前汛期。
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也受台风影响大。
南方地区陈少勇等是中国年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各种降雨日数最多的地区。
日雨量≥ 50 mm的年平均暴雨日数,除了川西无暴雨,南方其余地区都在1天以上,华南南部沿海区在8天以上。
暴雨对解除农业干旱、水库蓄水发电极为有利,同时暴雨也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气象学家对极端降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3]-[8]。
结果表明,我国除华北外,暴雨日数增多,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而华北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
徐桂玉等人[9]利用南方59个站1958~1995年月暴雨日数资料,研究了暴雨的主要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我国南方暴雨的总趋势是略有增加,但幅度很小。
年际变化存在32年、10年、5年和2~3年左右的周期震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区域、季节性暴雨日数的分析研究[10]-[15]。
之前涉及南方暴雨气候特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趋势、周期、年代际变化等方面,而且使用资料大都在2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