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五章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11讲土壤课件新人教版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命题情景】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 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 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 平原。
0.27
0.03
3.48
2.05
3.69
2.17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C.贵州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解题流程】
内蒙古自治区
高
低
慢
(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 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黑土 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 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 1~2 题。
20%~30%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协调程度的好坏,以及
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点拨 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气候环境
土壤状况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拓展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特点 (1)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2)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3)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4)高原: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5)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 (6)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 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
壤》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第三节 土壤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母质• 气候因素• 生物作用• 地形地貌• 时间• 人类作用一、土壤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作用力、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 enesis t 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y– 时间-time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岩石类型• 岩浆岩:溶化岩浆形成的岩石• 火山岩:冷却凝固的岩浆• 沉积岩:由悬浮液或溶液沉淀形成的物质 • 变质岩: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改变的岩石地质大循环 (Reeves, 1998)风化壳• 处于岩层上部,岩石破碎形成的碎屑物 • 可以直接由下层岩石形成• 也可从别处搬运而来• 厚度不一成土母质• 风化壳的上层已发生许多变化 • 下层最初的风化壳即为土壤母质 – 未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冰碛物• 河流沉积物• 湖泊沉积物• 风成物• 崩积物冰碛物• 冰川搬运和沉积的碎屑物质• 不均一性,大小混杂、缺乏层次性河流沉积物• 由水流沉积而成,包括冰川溶化水• 砾石、砂粒和粉粒,圆形、大小规则、层次分明湖泊沉积物•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通常缺乏大块砾石风成沉积•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中细砂粒或粉粒崩积物• 大小混杂、缺乏层次,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二、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气候大区年干燥度自然景观湿润<1.0 森林半湿润 1.0~1.6 森林草原半干旱 1.6~3.5 草原干旱 3.5~16.0 半荒漠极干旱>16.0 荒漠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湿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①淋溶型水分状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部分淋溶③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土壤地理第五章棕壤棕壤于褐土
分布与形成条件
3.油松林,主要分布于辽东山地西麓、医巫闾山脉南麓等 地段 4.落叶阔叶林中,辽东栎林分布于辽东地区北部的低山丘 陵、千山山脉西麓等地段。麻栎林主要分布于胶东与辽东 半岛,用于养蚕;栓皮栎林除辽东半岛外,只有辽西绥中 县、泰山等地有分布 5.针叶-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树-常绿 阔叶树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皖、鄂、黔、滇、川、藏等省区 的海拔1500~3600m垂直带山地。
(四)棕壤性土 棕壤性土占棕壤总面积的24.91%,主要分布于剥蚀缓丘、低山丘陵、中山 坡及山脊,常与粗骨土、石质土壤镶嵌分布,是处于弱度发育阶段剖面分化 不明显的一类棕壤。土体较薄,通常不超过50cm,其下为半风化母岩;剖面 构型为A-(B)-C或O-A-(B)-C型;原生矿物风化弱,粗骨性强。
褐土是从棕壤中(不是全部)划分出来的土类,在国外除了苏 联和东欧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外, 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 褐土剖面中某部位有 CaCO3积聚。 褐土, 因此棕壤分类显得很混乱 , 故有“ 残余碳酸盐棕壤” 钙化过程 特指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 和“ 石灰性棕壤” 之类的名称。我国疆域辽阔 , 成土条件 1.棕壤与褐土的区别: CaCO 3+H2O+CO2=======Ca(HCO3)2 复杂, 土壤类型繁多, 划分出褐土类无疑是正确的。但既然 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 CaCO3 脱钙作用被认为发生于水和二氧化碳存在条件 划分出了棕壤和褐土,一二者就得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大 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 下,此反应式向右移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 体上说, 棕壤是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盐基不饱和的地带 弱,粘化层出现部位较高,层次厚度小;pH值中性到微 随着水分移动淋溶出某个土层或整个土。当土 性土壤, 褐土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盐基高度饱和的 碱性,SiO /Al O 大于棕壤,而铁锰的游离度和活化度都 壤脱水或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的情况下,上述反 2 2 3 地带性土壤。据此, 就不应该再有“ 残余碳酸盆棕壤” 和 明显低于棕壤。 应式向左移,溶液中的重碳酸钙转化为难溶的 “ 石灰性棕壤’ 之类名称。 碳酸盐在土壤中淀积下来即为钙积。
第5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5-13 盐化过程图解
(六)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 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 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 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 产生交换性钠解吸,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 脱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七)白浆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 白的过程。
图5-2 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过程特征图
图5-3 土壤形成发育中配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5-4 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示意图
图5-5 灰土剖面中烧失量和活性铁铝硅氧化物含量分布图
(据于天仁等,1990)
图5-6 土壤形成发育中生物迁移示意图
图5-7 成土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图式
(据Gerrard,2000)
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
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
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
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
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 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
• 1土壤的个体发育 • 土壤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 他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 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它只涉及到该土壤个 体,此土壤个体在不受加速侵蚀或其他破坏作 用的情况下便向着具有与当地成土条件组合相 适应的土壤类型的方向发展,经过若干时间, 即由所谓幼年或者发育微弱的土壤达到成熟土 壤,最后进入当地典型土壤行列。如下图 • 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育已告终点,只是暂时 动态平衡!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单元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植被的演替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本章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演替和形成的基本 原理和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同时,对于不同类型 的植被和土壤,学生也需要了解其特性和分布规律。
02
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类型简介
森林植被
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
草原植被
包括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 草原等;
地理分布特点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受地形、气候 、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土壤类 型和分布格局。
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因素探讨
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等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地形和水文条件等,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重要影 响。例如,农业耕作、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城市化 和工业化则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和退化等问题。
植被演替与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 的生物化学过程。
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土壤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改变植被类型
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人为活动,使原有植被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壤侵蚀、沙化、盐碱化等退化现象 。
等。
中国植被分区及特点
东部湿润区
以森林为主,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
西北干旱区
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 脆弱;
青藏高寒区
以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为主,植被覆盖度 低,但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
影响植被分布因素探讨
土壤地理学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 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 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 物高产方面发育。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 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 高肥阶段,如图5-14和5-15所示。
图5-8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坚硬结晶岩出露 (太阳辐射能、降水等作用) 风化 (岩石形态、性质受改造) 疏松多孔母质— —同时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 (淋洗下渗、搬运) 海洋沉积物 (再风化) 新风化壳——…
这个过程特点是:所需时间极长、涉及范围极 广,植物营养元素有被向下淋失的趋势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 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的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 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 也是整个地表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它是独立的 而不是孤立的,它和生物等独立历史自然体一样,是按照决定于 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规律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和它周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中的植物因素互为外在 条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地发展着。植物与其他成土因 素的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土壤类型,并在土壤中继续积累新的 性质,当这些新的性质在量上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土壤就从一 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转变必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 因素,特别是植物,刺激它产生新的类型或种属。而这种新的生 命形态或他们的组合再去塑造新的发生土类。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 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 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 体、核状、斑点状,若出 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 生产上障碍层次。
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与保护。”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土壤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壤的组成、类型及影响因素。
2.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能识别并描述东北黑土、江南红土、西北黄土地三种典型土壤类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他们观察、描述、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理责任感。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走进土壤的世界,感受地理学科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地理基础。
5.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土壤的环境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五章:土壤分布
第五章:土壤分布
第二节世界土壤分布
e、温带草原区主要分布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
f、半荒漠和荒漠区主要分布钙质土、石膏土、盐土、碱土;
g、低纬度区主要分布铁铝土、低活性强酸土、网纹土、高活性强酸土、低活性淋溶土、强风化粘磐土、红砂土、变性土等。
第三节中国土壤分布
一、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
1、南北方向
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1)比较M、N 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答案:(1)差异:M 地土层厚度大于N 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 地。 原因:M 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 地低,且位 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 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 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 保护土壤的意识。
D.母质层
2.图中D 层的特点是( )
A.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 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谢谢观看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
解析:(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 (2)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1)D (2)A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关键词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认识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特征
掌握基本成土过程
熟悉主要成土过程对土体中物质迁移转化的影响
知识结构
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它们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智慧圈界面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
太阳辐射能是驱动表生作用的主要源动力。
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如图5-1~5-7所示。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图5-1 土壤形成发育中溶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5-2 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过程特征图
图5-3 土壤形成发育中配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5-4 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示意图
图5-5 灰土剖面中烧失量和活性铁铝硅氧化物含量分布图
(据于天仁等,1990)
图5-6 土壤形成发育中生物迁移示意图
图5-7 成土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图式
(据Gerrard,2000)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5-8、5-9所示。
图5-8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如图5-10~5-13所示。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图5-10 土壤腐殖质化过程示意图
(据于天仁等,1990年资料改编)
与土壤有机质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过程有:
泥炭化过程(paludization)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图5-11 灰化过程图解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图5-12 钙化过程图解
图5-13 盐化过程图解
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成土过程有:
碱化过程(solonization)
潜育化过程(gleyization)
白浆化过程(albicbleaching)
潴育化过程(redoxing)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发育。
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如图5-14和5-15所示。
图5-14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图5-15 中国黄土高原南部人为旱耕的土垫过程示意图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土壤退化分为侵蚀、盐碱、污染等10种类型。
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
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土壤剖面构型基本图式,如图5-16所示。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图5-17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总之,从土壤发生学观点看,成土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外部环境条件,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内部变化的依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土壤形态特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
土壤发生类型必然要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统一,与成土因素处于动态平衡。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请列举四个最为广泛的成土过程,并分别给每个
成土过程一个实例。
试通过实地调查与观察,分析搅动作用在土壤发
育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累积过程和地球化
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4.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5. 土壤剖面的分异过程,典型土壤剖面的基本构型。
通过观察学习,试分析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的地
质大循环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的实质,并阐述它
们的资源与环境意义。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
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