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勖成《有限单元法》学习总结

合集下载

计算力学 有限单元法 清华大学 王勖成

计算力学 有限单元法 清华大学 王勖成

0.5 本课程的内பைடு நூலகம்与要求
1. 计算力学(1)包括: 第1章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第2章 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单元法的 一般原理和表达格式
第3章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第4章 单元和插值函数的构造 第5章 等参单元和数值积分 第6章 有限单元法应用中的若干实际考虑
2. 学习的形式 1)课堂讲授(48学时+8学时辅导) 2)作业习题(概念和算法的练习) 3)自选论文(程序) 程序实践,要求写出程序报告。
增压风洞的第1阶模态
f = 10.36 Hz
0.3.2 对各种复杂材料细观结构的 分析
Voronoi单元的特点
充分考虑夹杂的微 观结构特点
夹杂随机分布 夹杂大小正态分布 夹杂形状任意
能计算宏观结构变 形 便于分析微观结构 变化对宏观性能的 影响
单元脱层过程的模拟
脱层断裂准则 网格重划分技术
复杂复合材料的损伤模拟
等著名学者著教材
计算力学(1)
—— 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分析
授课教师:牛莉莎
Chap.0 绪论
计算力学的定义
以现代力学、应用数学为基础,以计算机及 其技术为工具,以求解现代工程和科技中的 力学问题为目标。研究离散化理论和求解方 程的一门应用基础性学科。它伴随计算机的 出现而兴起,现仍在快速发展的学科。
课程设置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的目标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掌握有限单元法的原理、方法和计算机执行;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包括建模、求解、使用和开发程序的能力。
0.1. 有限元方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0.1.1 有限元方法是一种 关于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的方法;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的方法

有限单元法课后习题全部解答_王勖成

有限单元法课后习题全部解答_王勖成

d 2w dx2
δ
dw dx

d 3w dx3
δ
w
L 0
= 0
∫ 1.5 如有一问题的泛函= 为 Π(w)
L
EI
0 2
d 2w dx2
2
+
kw2 2
+ qwdx ,其中 E,
I,
k 是常数,q
是给定函数,w 是未知函数,试导出原问题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 = δΠ(w)
L 0
x3 L2
)
+
a2 (x2

x3 L
)
+
x3 L3
(1)
x3 上式中的最后一项 L3 前面没有待定系数,这是由于使用了在 x=L 处φ=1 的强制边界条件。
从物理意义上说,相当于给定边界条件的解为齐次方程的通解加一个特解的缘故。将(1)
式代入教材(1.2.26)式,得到残量:
R(
x)
=
a1 (−6
x L2
+
Q
δφ
dΩ
+
Γ−Γq
k
∂φ ∂n
δφ
dΩ

Γq
αφ

q

k
∂φ ∂n
δφ d
Γ
欧拉方程: k
∂2φ ∂x2
+
k
∂2φ ∂y 2
+
Q
=0
Γφ
自然边界: αφ

q

k
∂φ ∂n
=0
Γ

Γq
强制边界:
k
∂φ ∂n
=0
习题 1.8: 板弯曲问题的平衡方程为:

有限单元法

有限单元法

有限单元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的确,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不能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将课堂活动落到实处?语文老师们苦思冥想,找出了许多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似乎没有增加多少,他们好像只懂得了听讲,对知识点不求甚解,效果可见不佳。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扎实基础又培养能力呢?有限单元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这就是有限单元法。

在上《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我把全班分成了三组,每一组负责查阅《大自然的语言》《夏天里的成长》和《童年的水墨画》三篇课文。

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员负责摘抄三篇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文进行深入地了解,发挥了课本学习的延伸作用。

《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中,安排了三次关于“蝉鸣”的交流讨论,我告诉学生“不同的季节会听到不同的蝉声,我们所熟悉的蝉声就来自这个春天……”“请大家拿出各自的工具书,通过字典或百度来了解一下‘蝉’这个字的含义。

”“‘鸣’的古意是什么?”通过交流与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会收集“鸣”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除了这些,我还用了有限单元法设计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环节,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在交流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有的蝉是好几年才叫一次的,一辈子就叫一回,也有的蝉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候都叫……那么蝉为什么叫的次数不同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多思考,相信他们肯定会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下一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利用了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仿佛一下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收获良多。

有限元基础学习心得

有限元基础学习心得

有限元基础学习心得一、问题:1、在开始安装软件时无法正常安装。

2、一些输入符号上的错误,如2.1e11,习惯上输入成了2.1ell,说明对物理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3、只是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不应该单纯只追求结果,应该要弄懂每一步都是什么意思。

但是现在做完之后根本不知道错在哪一步。

4、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坝体的载荷分布问题,应该是水深处压力,F应该修改为10000(0.45-X),这样计算的结果会合理一些。

5、英文界面的问题。

6、在操作时要细心,不能丢三落四,尽量独自完成练习,但是可以与同学做学习心得上的交流。

7、操作时不记得要经常保存。

8、对于有限元基本思想的理解不深(为什么要划分网格,ANSYS不是有限元分析的唯一软件)。

9、在生成几何模型时提前划分网格的一处有哪些,局部坐标系的用处有哪些。

二、建议1、希望老师可以推荐几本好的教材,学习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2、希望可以多安排一些上机练习,练习量比较少,进步不大。

(这样理论学习上应该会有很大提高。

)3、上机时指导更加详细一些,一些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4、讲课的速度开始时有些快,示范操作时速度慢一些,有一些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5、上课时多讲解一些操作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网格划分和结果显示,以及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的方法),增加一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例。

6、希望老师可以将软件及课程中出现的重要单词罗列出来,具体操作步骤的意义可以挑典型例题加以讲解,适当做一些总结。

7、希望老师可以在重要章节可以多重复几遍,加深印象。

8、建议老师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一些没有操作步骤提示的问题。

9、上机作业可能会存在抄袭现象。

10、对于用矩阵表达的一些公式的意义多加以讲解。

11、希望可以增加一些弹性力学的讲解。

12、希望老师能在作业每个操作步骤里添加一些解释性的说明。

13、希望可以多讲解一些船舶建模的基本方法以及它与桥梁建模之间的区别。

三、经验\感受:1、建议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最好能记下来,积累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限元读书报告

有限元读书报告

有限元读书报告1.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在当前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中,有限元分析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方法,它最早由clough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有限单元法”的概念,研究人员们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经过40年的发展从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数值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法把连续体的全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个子域组成,对全求解域进行离散,再对各个子域单元上分片假定一个合适的近似解,最后推导全求解域的满足条件建立方程,解出方程即可。

在确定工程和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后,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模型。

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1.把连续体的全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个子域组成的,并对其进行离散,一个连续体是通过各个单元边界上的节点互连组合成的。

2.在每个元素上假设近似函数,然后使用这些近似函数来表示解域中的未知字段变量。

每个单元中假定的近似函数通常由单元每个节点处的未知场函数值及其相应的插值函数表示。

我们知道,在这些节点上,场函数的值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可以作为数值解中的基本未知数。

然后就可以求出原始的场函数无穷多自由度的求解问题转化为场函数节点值的有限自由度的求解问题。

3.基于原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等效加权法或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解方程,并用数值方法求解。

从上面所述的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中可以得到其具有以下四个特性:1.适应性,表现在其适用于复杂几何模型中;2.可应用性,表现于其在各种物理问题中的使用;3.可靠性,表现为其建立于严格的理论基础上;4.高效性,表现为其特别适合计算机的编程和执行。

由于上述四个特点,有限元法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方法。

2.有限元的发展趋势纵观当今国际上cae软件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有限元分析方法的一些发展趋势:2.1与CAD软件的无缝集成当今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与通用cad软件的集成使用,即在用cad软件完成部件和零件的造型设计后,能直接将模型传送到cae软件中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并进行分析计算,如果分析的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重新进行设计和分析直到令人满意,这大大提高了设计水平和效率。

(完整word版)有限单元法读书报告

(完整word版)有限单元法读书报告

有限单元法读书报告摘要:有限单元法以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为基础,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

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插值函数;网格划分;实例分析1 有限单元法概述1。

1 有限单元法的简介有限单元法[1]是应用局部的近似解来建立整个定义域的解的一种方法。

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单元上,进行上述所谓的单元分析.基本前提是每一单元要尽可能小,以致其边界值在整个边界上的变化也是小的。

这样,边界条件就能取某一在结点间插值的光滑函数来近似,在单元内也容易建立简单的近似解。

因此,比起经典的近似法,有限元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比如经典的Ritz法,要求选取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整个求解区域中的位移,并同时满足边界条件,这是相当困难的.而有限元法采用分块近似,只需对一个单元选择一个近似位移函数,且不必考虑位移边界条件,只须考虑单元之间位移的连续性即可.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状或材料、荷载有突变的实际结构,不仅处理简单,而且合理适宜.1.2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方法简介有限单元法,是一种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

在河道数值模拟中[2],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

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

第三章 有限单元法

第三章 有限单元法

第3章有限单元法在工程技术领域内,工程师常常运用数学和力学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它们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

对于大多数的工程技术问题,由于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载荷作用方式是很复杂的,除了方程性质比较简单且几何边界相当规则的少数问题之外,试图按经典的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方法获得解析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有两条解决途径:一是引入简化假设,将方程和边界条件简化为能够处理的问题,从而得到它在简化状态下的解答。

这种方法只在有限的情况下可行,因为过多的简化将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甚至错误的答案。

另一条解决途径就是数值解法,如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元法等。

对于非线性问题,有限单元法更为有效,且已经出现了许多通用程序。

有限单元法的主要优点是:①建立于严格理论基础上的可靠性。

因为用于建立有限元方程的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在数学上已被证明是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等效积分形式。

只要原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同时用来求解有限元方程的算法是稳定、可靠的,如果单元满足收敛准则,则近似解最后收敛于原数学模型的精确解;②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不仅能成功地分析具有复杂边界条件、非线性、非均质材料、动力学等难题,而且还可以推广到解答数学方程中的其它边值问题,如热传导、电磁场、流体力学等问题;③适合计算机实现的高效性。

由于有限元分析的各个步骤可以表达成规范化的矩阵形式,最后导致求解方程可以统一为标准的矩阵代数问题,特别适合计算机的编程和执行。

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型结构分析通用程序,如:NASTRAN、ASKA、ADINA、ANSYS、ABAQUS等,可以直接应用。

这些优点使有限单元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3.1有限单元法分析的基本步骤在工程或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基本变量、基本方程、求解域和边界条件等)确定以后,有限单元法作为对其进行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离散化一个复杂的弹性体可以看成是由无限个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具有无限个自由度。

有限元基础知识归纳

有限元基础知识归纳

有限元知识点归纳1.、有限元解的特点、原因?答:有限元解一般偏小,即位移解下限性原因:单元原是连续体的一部分,具有无限多个自由度。

在假定了单元的位移函数后,自由度限制为只有以节点位移表示的有限自由度,即位移函数对单元的变形进行了约束和限制,使单元的刚度较实际连续体加强了,因此,连续体的整体刚度随之增加,离散后的刚度较实际的刚度K为大,因此求得的位移近似解总体上将小于精确解。

2、形函数收敛准则(写出某种单元的形函数,并讨论收敛性)P49(1)在节点i处N i=1,其它节点N i=0;(2)在单元之间,必须使由其定义的未知量连续;(3)应包含完全一次多项式;(4)应满足∑Ni=1以上条件是使单元满足收敛条件所必须得。

可以推证,由满足以上条件的形函数所建单元是完备协调的单元,所以一定是收敛的。

4、等参元的概念、特点、用时注意什么?(王勖成P131)答:等参元—为了将局部坐标中几何形状规则的单元转换成总体(笛卡尔)坐标中的几何形状扭曲的单元,以满足对一般形状求解域进行离散化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坐标变换。

即:为建立上述的变换,最方便的方法是将上式表示成插值函数的形式,即:其中m是用以进行坐标变换的单元节点数,xi,yi,zi是这些结点在总体(笛卡尔)坐标内的坐标值,Ni’称为形状函数,实际上它也是局部坐标表示的插值函数。

称前者为母单元,后者为子单元。

还可以看到坐标变换关系式和函数插值表示式: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如果坐标变换和函数插值采用相同的结点,并且采用相同的插值函数,即m=n,Ni’=Ni,则称这种变换为等参变换。

5、单元离散?P42答:离散化既是将连续体用假想的线或面分割成有限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有限个点相连。

每个部分称为一个单元,连接点称为结点。

对于平面问题,最简单、最常用的离散方式是将其分解成有限个三角形单元,单元之间在三角形顶点上相连。

这种单元称为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常用的单元离散有三节点三角形单元、六节点三角形单元、四节点四边形单元、八节点四边形单元以及等参元。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学习总结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学习总结

一、绪论
1.2 有限元法特性:
① 对于复杂几何构型的适应性(单元在空间可以是一维、二 维或三维的,而每一种单元可以有不同形状); ② 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可应用性(用单元内近似函数分片地表示 全求解域的未知场函数,并为限制场函数所满足的方程形式, 也为限制各个单元所对应方程必须是相同的形式); ③ 建立于严格理论基础上的可靠性(用于建立有限元方程的变 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在数学上以证明是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 等效积分形式); ④ 适合计算机实现的高校性(有限元分析的各个步骤可以表达 成规范的矩阵形式,最后导致求解方程可以统一为标准的矩阵 代数问题,特别适合计算机编程和执行)。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
(学习总结)
2020/3/8
汇报人:XXX 时 间:XXX
1
内容提纲
一、绪论 二、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三、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元方法的一般原理和表达式 四、单元和插值函数的构造 五、等参元与数值积分 六、有限元法运用中的若干实际考虑 七、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八、有限元分析计算机程序
由于
是任意的,满足上式时必然有
都等于零。这是与待定系数a的个数相等的方程组, 用以求近似解的经典方法叫做里兹法。
里兹法的实质是从一族假定解中寻求满足泛函变分的最好
解,显然近似解的精度与试探函数的选择有关。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2 里兹方法:
张量形式的几何方程为:
其扩展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物理方程:
张量形式的物理方程为:

有限元学习心得

有限元学习心得

有限元学习心得吴清鸽车辆工程 50110802411短短八周的有限元课已经结束。

关于有限元,我一直停留在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知道这是一个各个领域都必须涉及的点,只要有关于CAE分析的,几乎都要涉及有限元。

总体来说,这是一门非常重要又有点难度的课程。

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或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analysis),是求取复杂微分方程近似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是现代数字化科技的一种重要基础性原理。

将它用于在科学研究中,可成为探究物质客观规律的先进手段。

将它应用于工程技术中,可成为工程设计和分析的可靠工具。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有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简介;有限元法基础;桁架、梁、刚架、二维固体、板和壳、三维固体的有限元法;建模技术;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分析;PATRAN软件的使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课程学习使我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有限元知识:1.简要了解二维和三维固体以及桁架、梁和板结构的三组基本力学方程,即表示位移-应变关系的几何方程,表示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方程和表示内力-外力关系的平衡方程。

2.了解利用能量法形成有限元离散系统方程的基本原理,即哈密尔顿原理。

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包括域的离散、位移插值、构造形函数、单元有限元方程的建立、坐标变换、整体有限元方程的组装、整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技术。

3.具体深入的了解并掌握桁架结构、梁结构、刚架结构、二维固体、板和壳结构、三维固体的有限元法分析技术,包括他们具体的形函数构造,应变矩阵,局部坐标系和整体坐标系中的单元矩阵。

各种结构的实例研究。

4.了解并掌握建立高质量建模所涉及的各种关键技术。

包括单元类型的选择,单元畸形的限制,不同阶数单元混用时网格的协调性问题,对称性的应用(平面对称、轴对称、旋转对称、重复对称),由多点约束方程形成刚域及应用(模拟偏移、不同自由度单元的连接、网格协调性的施加)等,以及多点约束方程的求解。

【最新】学习有限元的心得5篇

【最新】学习有限元的心得5篇

【最新】学习有限元的心得5篇1. 有限元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工程分析方法,通过将物体分割成有限的几何单元,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数学建模,最后组合成整个物体模型。

在实际工程中,有限元分析可以用于多种工程分析领域,包括结构力学、热学、电学等。

它可以通过对材料造成的应力、位移、热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结构设计优化、模型优化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学习有限元分析对于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习有限元分析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有限元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物理学等。

此外,掌握有限元分析工具的使用,如 ANSYS、ABAQUS 等,也是必须的。

需要学习以下技能:1)建立有限元模型2)进行边界条件设定3)指定材料参数4)进行分析和结果解释3. 学习有限元分析的重要性学习有限元分析可提高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工科领域。

有限元分析是现代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仿真手段,可以优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首先,需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掌握基本的理论。

与此同时,需要通过实际的案例来练习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技能。

因此,参加工程实践项目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通过实际的应用建立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和培养学习动力。

学习有限元分析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此外,需要对数学和理论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包括非线性、非均匀性、大变形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固体力学经典书籍推荐

固体力学经典书籍推荐

固体力学经典书籍推荐力学的体系庞杂,学习起来十分费力,很多时候碰到了不知道的知识,就需要查阅力学书籍,而力学书籍的种类非常多,设计的内容、研究对象也分门别类,各不相同,如何能够有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是一件必要且紧急的事情。

刚学力学的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些问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只好上网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根据资料的参考文献寻找书籍的种类与名称。

记得当时做一个混凝土损伤依赖的文献检索工作,对于其中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于是找了很多清华大学的书籍进行学习。

结果头都大了,也找不到什么对于我有用的基础知识。

所以我对于力学的学习总是遵循着:迷惘——前进——再迷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持续了2年以上。

直到自己学习的力学书籍足够多了以后才慢慢地摆脱这一问题。

现在谈一谈自己在学习力学书籍中的经验与大家共享,就当时抛砖引玉了,希望大家也各自谈一谈所涉及的专业中需要的力学书籍知识。

可以为学习力学的各位同仁在遇到问题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参考书时,提供一个很好的帮助。

《材料力学》,刘鸿文,哈工大的那本,工科,力学专业必学教材。

力学的基础。

《分析力学》,我自学过的是:黄昭度、纪辉玉那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分析力学这一学由拉格朗日开创科师承理论《理论力学》,并将其发扬光大。

如果牛顿的理论力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积分的话,而拉格朗日则告诉了我们现金所用的力学知识是建立在什么数学体系之下,这一学科是学习多体动力学、甚至是控制理论的基础课。

同时广义坐标的概念也是从这一学科中被首次引入。

而我上面提到这本书适用于力学专业、机械专业基础学习使用。

弹性力学,我曾经自学过以下几本:1. 徐芝纶《弹性力学》上下两本,力学书籍中的经典之一,不用我多说了吧,适用于本科力学专业学习,以及工科类研究生研究时所必备。

还有根据这两本书简装的一本《弹性力学简明教材》,适用于工科本科学生学习使用。

还要说明一下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差分法,在这个差分离力学工作者越来越遥远的今天,再一次回顾当时的经典算法吧。

有限元 2-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2.1三角形单元,2.2几个问题的讨论)

有限元 2-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2.1三角形单元,2.2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2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单元法2.1 三角形单元(triangular Element)三角形单元是有限元分析中的常见单元形式之一,它的优点是:①对边界形状的适应性较好,②单刚形式及其推导比较简单,故首先介绍之。

一、结点位移和结点力列阵设图为从某一结构中取出的一典型三角形单元。

在平面应力问题中,单元的每个结点上有沿x、y两个方向的力和位移,单元的结点位移列阵规定为: 相应结点力列阵为: (式2-1-1){}⎪⎭⎪⎬⎫⎪⎩⎪⎨⎧=⎪⎪⎪⎪⎭⎪⎪⎪⎪⎬⎫⎪⎪⎪⎪⎩⎪⎪⎪⎪⎨⎧=m j i m ed d d d m j j i v u v u v u i {}ii j j m X Y X (2-1-1)Y X Y iej m m F F F F ⎧⎫⎪⎪⎪⎪⎧⎫⎪⎪⎪⎪⎪⎪==⎨⎬⎨⎬⎪⎪⎪⎪⎩⎭⎪⎪⎪⎪⎪⎪⎩⎭二、单元位移函数和形状函数前已述及,有限单元法是一种近似方法,在单元分析中,首先要求假定(构造)一组在单元内有定义的位移函数作为近似计算的基础。

即以结点位移为已知量,假定一个能表示单元内部(包括边界)任意点位移变化规律的函数。

构造位移函数的方法是:以结点(i,j,m)为定点。

以位移(u i ,v i ,…u m v m 3)为定点上的函数值,利用普通的函数插值法构造出一个单元位移函数。

在平面应力问题中,有u,v 两个方向的位移,若假定单元位移函数是线性的,则可表示成:(,)12u u x y x yααα+46y ==+ 5(,)v v x y x ααα+==+ (2-1-2)a式中的6个待定常数α1 ,…, α6 可由已知的6个结点位移分量(3个结点的坐标)确定。

将13个结点坐标(x i,3iy y i ),(x j,y j ),(x m,y m )代入上式得如下两组线性方程: 12i i u x ααα+3=+12j j j x y u αα=+α+3m y (a)12m m u x ααα=++46i y和5i i v x αα=+α+465j j j x y v αα=+α+46m y (b)5m m v x ααα=++利用线性代数中解方程组的克来姆法则,由(a)可解出待定常数1α 、2α 、3α :211A Aα=22A 3A Aα=3Aα=式中行列式:2111i i 1i i i j m j j m m u x y A u x y u x y =j jm mu y A u y u y =3111i i j jm mx u A 2111i i j j m mAx y A x y x y x u x u ===A为△ijm 的面积,只要A不为0,则可由上式解出:112i i j j a u a u ()m m a u A α=++21(2i ij j bu b u )m m b u A α=++ (C)312i i j j c u c u ()m mc u A α=++i j a x y =−j i y x y =−m i j j i y x y 式中:m m j x y a x a x m m i =−y m y y =−m i j y ym i j b y =− b b j i =− (d)3c m i j x x =− j i c m x x =−m j i c x x =−m iy x y =−m为了书写方便,可将上式记为: a xm i j b i jy y =−(,,) i u j m uu u ruuu u r i jc m x x =−(,,)i j m uuu u r uuu u r)m m N x y u N x y u N x y u =++)m x y v 表示按顺序调换下标,即代表采用i,j,m 作轮换的方式便可得到(d)式。

有限单元法知识点总结

有限单元法知识点总结

有限单元法知识点总结1. 有限元法概述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简称FEM)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适用于求解工程结构、热传导、流体力学等领域中的强耦合、非线性、三维等问题,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

有限元法将连续的物理问题抽象为由有限数量的简单几何单元(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四面体、六面体等)组成的离散模型,通过对单元进行适当的数学处理,得到整体问题的近似解。

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工程、材料、地球科学等领域。

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离散化、加权残差法和形函数法。

离散化是将连续问题离散化为由有限数量的简单单元组成的问题,建立有限元模型。

加权残差法是选取适当的残差形式,并通过对残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弱形式。

形函数法是利用一组适当的形函数来表示单元内部的位移场,通过形函数的线性组合来逼近整体位移场。

3. 有限元法的步骤有限元法的求解步骤包括建立有限元模型、建立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施加边界条件、求解代数方程组和后处理结果。

建立有限元模型是将连续问题离散化为由简单单元组成的问题,并确定单元的连接关系。

建立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是通过单元的应变能量和内力作用,得到整体刚度矩阵和载荷向量。

施加边界条件是通过给定位移或力的边界条件,限制未知自由度的取值范围。

求解代数方程组是将有限元模型的刚度方程和载荷方程组成一个大型代数方程组,通过数值方法求解。

后处理结果是对数值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工程应用的有用信息。

4. 有限元法的元素类型有限元法的元素类型包括结构单元、板壳单元、梁单元、壳单元、体单元等。

结构单元包括一维梁单元、二维三角形、四边形单元、三维四面体、六面体单元。

板壳单元包括各种压力单元、弹性单元、混合单元等。

梁单元包括梁单元、横梁单元、大变形梁单元等。

壳单元包括薄壳单元、厚壳单元、折叠单元等。

体单元包括六面体单元、锥体单元、八面体单元等。

5. 有限元法的数学基础有限元法的数学基础包括变分法、能量方法、有限元插值等。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源程序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源程序

C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一书的源程序C********************************************************************* C *C PL ---- PROGRAM OF PLANE PROBLEM 96.1 *C *C********************************************************************* CC-------- 输入数据顺序--------C 1.NG 1整型C NG 结构结点总数C NG=0 则停止运行C 2.NE,MC,NX,NB,ND,EO,VO,T 5整型3实型C NE 结构单元总数C MC 计算控制类型参数C MC=0 平面应力C =1 平面应变C NX 作用载荷组数C NB 给定位移个数C ND 结构刚度矩阵的半带宽C EO 弹性模量C VO 泊松比C T 单元(结构)的厚度C 3.NWA NWE,NWK,NWP,NWD 5整型C 输出控制参数C =1 输出C =0 不输出C NWA 单元参数的输出控制参数C NWE 单元刚度矩阵的输出控制参数C NWK 结构刚度矩阵的输出控制参数C NWP 载荷向量的输出控制参数C NWD 结点位移的输出控制参数C 4.IJM(3,NE) 单元结点编码数组 3×NE整型C IJM(1,I); IJM(2,I); IJM(3,I)C 第I个三角形单元的结点编号,按结点编号顺序填写C 5.XY(2,NG) 结构结点坐标数组 2×NG实型C 6.MB(2,N,ZB(N 2×NB整型,NB实型C MB(1,I)---第I个给定位移所在的结点号C MB(2,I)=1--给定X方向位移C =0--给定Y方向位移C ZB(I)----给定位移值(以坐标正向为正)C 7.NF,NP 2整型C NF-----作用在结点上的集中载荷(坐标方向)的个数C NP-----作用均布侧压的单元边数C 若 NF>0 则填写C 8.MF(2,NF),ZF(NF) 2×NF整型,NF实型C MF(1,I)---第I个集中载荷所在的结点号C MF(2,I)=1--给定X方向集中力C =0--给定Y方向集中力C ZF(I)-----作用的集中力值C 若 NP>0 则填写C 9.MP(2,NP),ZP (NP) 2×NP整型,NP实型C MP(1,I)----第I个载荷作用边的起始结点号C MP(2,I)----第I个载荷作用边的起始结点号C ZP(I)------第I个均布载荷值CC 若 NX>1 重复 7.-9. (NX-1) 次CC 最后 NG=0 表示数据结束CC-------- 输出数据顺序--------C 1.IJM(3,NE) 单元结点编码数组 3×NE整型C IJM(1,I); IJM(2,I); IJM(3,I)C 第I个三角形单元的结点编号,按结点编号顺序填写C 2.XY(2,NG) 结构结点坐标数组 2×NG实型CC 若NWA=1,则输出C 3.I,B(7) 单元参数 NE行,1×NE整型,7×NE实型C 每行结构为:'NE='+单元号+Bi+Bj+Bm+Ci+Cj+Cm+A CC 若NWE=1,则输出C 4.IO,EK(6×6)单元刚度阵 NE行,1×NE整型,6×6×NE实型C 每行结构为:'NE='+单元号+EK(单元刚度阵)CC 若NWK=1,则输出C 5.SK(NT,ND) 结构刚度矩阵 NT×ND=2NG×ND实型CC 若NWD=1,则输出C 6.I,B 结点位移数据 NG行,1×NG整型,2×NG实型C 每行结构为:单元号+U+VCC 7.S1,S2,S3,X1,X2,CTAC 单元应力数据 6×NE实型C 分别代表σx,σy,τxy,σ1,σ2和主应力方向CC 若 NX>1 重复 6.-7. (NX-1) 次CC--------可调数组分配--------CC 实型数组 C(100000) 整型数组 IA(100000)C C(1) XY(2,NG) IA(1) IJM(3,NE)C C(N1) ZB(N IA(M1) MB(2,MC C(N2) BCA(7,NE) IA(M2) MF(2,NC C(N3) SK(NT,ND) IA(M3) MP(2,NP)C C(N4) F(NT) IA(MEND) 下限C C(N5) ZF(NF)C C(N6) ZP(NP)C C(NEND) 下限CC--------程序停止代码--------C 0 正常停止C 111 数组C越界C 222 数组C/IA越界C 333 单元面积非正C 444 结构刚度矩阵主元非正C---------------------------------------------------------------------- CC 主程序CDIMENSION C(500000),IA(50000),EK(36)CHARACTER*12 IN,OUTC IN和OUT为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文件名WRITE(*,*)' 'WRITE(*,*)' PLEASE INPUT THE INPUT-FILE NAME (A<12)'WRITE(*,*)' 'READ(*,5) INC 输入输入文件的文件名WRITE(*,*)' 'WRITE(*,*)' PLEASE INPUT THE OUTPUT-FILE NAME (A<12)'WRITE(*,*)' 'READ(*,5) OUTC 输入输出文件的文件名5FORMAT(A12)OPEN(5,FILE=IN, STATUS='OLD')OPEN(6,FILE=OUT,STATUS='UNKNOWN')C 打开对应的输入和输出文件10READ(5,*) NGIF(NG.EQ.0) STOPC 输入结构结点数;如果结点数为0则停止运行READ(5,*)NE,MC,NX,NB,ND,EO,VO,TC 按顺序输入结构单元数,问题类型参数,载荷组数,给定位移个数C 结构刚度阵的半带宽,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结构厚度READ(5,*)NWA,NWE,NWK,NWP,NWDC 按顺序输入各输出控制参数NT=2*NGC 确定总刚度矩阵阶数NTCC 计算变界数组的下限CM1=3*NE+1M2=M1+2*NBN1=2*NG+1N2=N1+NBN3=7*NE+N2N4=N3+NT*NDN5=N4+NTC 得到各变界数组在一维大数组中的起始元素编号CC 检验实型数组C的下限CNEND=N5IF(NEND.LE.500000) GOTO 35WRITE(*,*)'*** EXCEED THE LIMIT OF ARRAY C(IN THE MIDDLE)!! ***'WRITE(*,30) NEND30FORMAT(/,'******** NEND=',I6,1X,'>80000 ********')STOP111C 若C下限超出500000,则给出错误信息并停止运行CC 数据输入C35CALL INPUT(NE,NG,NB,IA(1),C(1),IA(M1),C(N1))C 调用INPUT子程输入数据WRITE(*,40)40FORMAT(/10X,'##### INPUT PASSED #####')C 显示提示信息IF(MC.EQ.0) GOTO 45C 检验是否是平面应力问题CC 平面应变问题CE=EO/(1.0-VO*VO)V=VO/(1.0-VO)C 平面应变问题时,先进行弹性常数替换GOTO 50CC 平面应力问题C45 E=EOV=VO50 NX1=NXA1=E/(1.0-V*V)/4.0A2=0.5*(1.0-V)C 初始化NX1,A1和A2 / NX1为剩余载荷的组数CC 计算单元参数CCALL ABC(NE,NG,NWA,IA(1),C(1),C(N2))WRITE(*,55)55FORMAT(/10X,'##### ABC PASSED #####')C 调用ABC子程计算单元参数并显示提示信息CC 集成结构刚度矩阵KCDO60 I=N3,N4C(I)=0.060CONTINUEC 初始化结构刚度矩阵SKDO65 K=1,NEC 遍历结构的所有单元IO=KCALL KE(IO,NE,NWE,T,A1,A2,V,EK(1),C(N2))CALL SUMK(IO,NE,ND,NT,IA(1),C(N3),EK(1))C 调用KE子程计算出单元刚度阵并调用SUMK子程将其集成到结构刚度阵中65CONTINUEWRITE(*,70)70FORMAT(/10X,'##### SUMK PASSED #####')C 显示提示信息CALL CHECK(NT,ND,NWK,C(N3))C 调用CHECK子程检验结构刚度阵中的主元是否非正WRITE(*,75)75FORMAT(/10X,'##### CHECK PASSED #####')C 显示提示信息80READ(5,*) NF,NPC 输入集中载荷个数NF和均布载荷个数NPCC 再次计算变界数组的下限C 并检验实型数组C和整型数组IA的下限CM3=M2+2*NFN6=N5+NFNEND=N6+NP-1MEND=M3+2*NP-1C 计算C和IA的下限NM=0IF(NEND.LE.500000) GOTO 85WRITE(*,*)'*** EXCEED THE LIMIT OF ARRAY C (AT THE END)!! ***' WRITE(*,30) NENDNM=185IF(MEND.LE.50000) GOTO 95WRITE(*,*)'*** EXCEED THE LIMIT OF ARRAY IA (AT THE END)!! ***' WRITE(*,90) MEND90FORMAT(/,'******** MEND=',I6,1X,'>500 ********')STOP22295IF(NM.EQ.1) STOP222C 检验两个数组的下限,若下限超出则给出错误信息并停止运行CC 集成结构结点载荷列阵PCDO100 I=N4,N5C(I)=0.0100CONTINUEC 初始化结构结点载荷列阵FIF(NF.GT.0) CALL PF(NF,NP,NT,NWP,C(N4),IA(M2),C(N5))WRITE(*,105)105FORMAT(/10X,'##### PF PASSED #####')C 若集中载荷个数>0,调用PF子程集成各结点集中力并显示提示信息IF(NP.GT.0) CALL PP(NP,NT,NG,NWP,C(1),C(N4),IA(M3),C(N6))WRITE(*,110)110FORMAT(/10X,'##### PP PASSED #####')C 若均布载荷个数>0,调用PP子程集成各均布载荷并显示提示信息CC 引入给定位移CCALL DBC(NT,ND,NB,NX,NX1,C(N3),C(N4),IA(M1),C(N1))WRITE(*,115)115FORMAT(/10X,'##### DBC PASSED #####')C 调用DBC子程引入给定位移消除系数矩阵的奇异性,并显示提示信息CC 求解线性方程组KA=PCCALL GAUSS(NT,ND,NWD,NX,NX1,C(N3),C(N4))WRITE(*,120)120FORMAT(/10X,'##### GAUSS PASSED #####')C 调用GAUSS子程求解线性方程组并显示提示信息CC 计算单元应力CCALL STRESS(NE,NT,A1,A2,V,IA(1),C(N2),C(N4))WRITE(*,125)125FORMAT(/10X,'##### STRESS PASSED #####')C 调用STRESS子程输出各单元应力并显示提示信息NX1=NX1-1IF(NX1.GT.0) GOTO 80C 剩余载荷组自减1;若还有载荷剩余则继续计算GOTO 10C 重新输入ENDC********************************************************************* C 1 *C 子过程名称: INPUT *C 子过程功能: 按顺序输入并输出计算所需数据 *C *C********************************************************************* SUBROUTINE INPUT(NE,NG,NB,IJM,XY,MB,Z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E 整型,结构单元总数C NG 整型,结构结点总数C NB 整型,给定位移的个数C IJM(3,NE) 整型,单元结点编码数组C XY(2,NG) 实型,结构结点坐标数组C MB(2,N 整型,位移约束信息数组C ZB(N 实型,位移约束数值数组DIMENSION IJM(3,NE),XY(2,NG),MB(2,N,ZB(NCREAD(5,*) ((IJM(I,L),I=1,3),L=1,NE)C 输入单元结点编码数组READ(5,*) ((XY(I,J),I=1,2),J=1,NG)C 输入结构结点坐标数组READ(5,*)((MB(I,L),I=1,2),L=1,N,(ZB(L),L=1,NC 输入位移约束信息和数值数组WRITE(6,20)((IJM(M,I),M=1,3),I=1,NE)20FORMAT(1X,4(3I4,3X),3I4)C 输出单元结点编码数组WRITE(6,40)((XY(M,I),M=1,2),I=1,NG)40FORMAT(1X,6E12.5)C 输出结构结点坐标数组RETURNENDC********************************************************************* C 2 *C 子过程名称:ABC *C 子过程功能:根据各单元的结点坐标, *C 计算并输出所有单元的各参数 *C *C********************************************************************* SUBROUTINE ABC(NE,NG,NWA,IJM,XY,BCA)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E 整型,结构单元总数C NG 整型,结构结点总数C NWA 整型,单元参数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IJM(3,NE) 整型,单元结点编码数组C XY(2,NG) 实型,结构结点坐标数组C 输出:C BCA(7,NE) 实型,结构单元参数数组C 变量说明C X(2,5)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结点坐标数组C B(7)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单元参数数组DIMENSION IJM(3,NE),XY(2,NG),BCA(7,NE),X(2,5),B(7)CIF(NWA.EQ.1) WRITE(6,5)5FORMAT(/10X,'PARAMETERS OF ELEMENTS BCA(7,NE)'/)C 若控制打开,则输出单元参数提示信息DO80 I=1,NEC 遍历所有单元DO10 K=1,3C 遍历单元内的3个结点K1=IJM(K,I)C 取结点在结构中对应的结点号DO10 J=1,2X(J,K)=XY(J,K1)C 得到当前结点的坐标值10CONTINUEDO20 J=1,2X(J,4)=X(J,1)X(J,5)=X(J,2)20CONTINUEC 为编程方便,每单元多存两个结点坐标DO30 K=1,3B(K)=X(2,K+1)-X(2,K+2)C 计算BmB(K+3)=X(1,K+2)-X(1,K+1)C 计算Cm30CONTINUEB(7)=(B(1)*B(5)-B(4)*B(2))*0.5C 计算单元面积AIF(NWA.GT.0) WRITE(6,40)I,B40FORMAT(1X,'NE=',I3,/3X,7E10.4)C 若输出控制打开,则输出单元号和对应的参数IF(B(7).LE.0.0) GOTO 60C 若当前单元面积为负,则出错DO50 J=1,7BCA(J,I)=B(J)50CONTINUEC 将当前单元参数数组中的值传送给输出数组GOTO 8060WRITE(6,70)I,(IJM(J,I),J=1,3)70FORMAT(/5X,'ELEMENT',I5,5X,'AREA IS NONPOSITIVE',5X,'IJM',3I5) STOP333C 显示出错信息并停止运行80CONTINUERETURNENDC********************************************************************* C 3 *C 子过程名称:KE *C 子过程功能:根据结构单元参数数组,计算出 *C 指定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C *C********************************************************************* SUBROUTINE KE(IO,NE,NWE,T,A1,A2,V,EK,BCA)C 形参说明C 输入:C IO 整型,计算单元编号C NE 整型,结构单元总数C NWE 整型,刚度矩阵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IJM(3,NE) 整型,单元结点编码数组C XY(2,NG) 实型,结构结点坐标数组C T 实型,单元厚度C A1 实型,材料系数,A1=E/(4*(1-V**2))C A2 实型,材料系数,A2=(1-V)/2C V 实型,泊松比C BCA(7,NE) 实型,结构单元参数数组C 输出:C EK(6,6) 实型,单元刚度矩阵DIMENSION B(7),BCA(7,NE),EK(6,6)DO10 I=1,7B(I)=BCA(I,IO)10CONTINUEC 得到计算单元的参数A=A1/B(7)*TDO20 I=1,3DO20 J=I,3C 将单元刚度矩阵分块成3×3个子矩阵I1=2*IJ1=2*JEK(I1-1,J1-1)=A*(B(I)*B(J)+A2*B(I+3)*B(J+3))EK(I1-1,J1)=A*(V*B(I)*B(J+3)+A2*B(I+3)*B(J))EK(I1,J1-1)=A*(V*B(I+3)*B(J)+A2*B(I)*B(J+3))EK(I1,J1)=A*(B(I+3)*B(J+3)+A2*B(I)*B(J))C 计算每个子矩阵各元素的值20CONTINUEDO30 I=3,6DO30 J=1,IEK(I,J)=EK(J,I)30CONTINUEC 根据对称性得到左下角矩阵的值IF(NWE.EQ.0) GOTO 60C 若输出控制关闭,则直接结束子过程WRITE(6,40) IO40FORMAT(/1X,'EK NE=',I5)WRITE(6,50)EK50FORMAT(1X,6E11.4)C 输出单元号和对应的刚度矩阵60RETURNENDC********************************************************************* C 4 *C 子过程名称:SUMK *C 子过程功能:将指定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集成到结构刚度 *C 矩阵中,结构刚度矩阵以二维等带宽方式存储 *C *C********************************************************************* SUBROUTINE SUMK(IO,NE,ND,NT,IJM,SK,EK)C 形参说明C 输入:C IO 整型,计算单元编号C NE 整型,结构单元总数C ND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的半带宽C NT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的阶数C IJM(3,NE) 实型,单元结点编码数组C EK(6,6) 实型,单元刚度矩阵C 输出:C SK(NT,ND) 实型,结构刚度矩阵DIMENSION IJ(3),SK(NT,ND),IJM(3,NE),EK(6,6)CDO10 I=1,3IJ(I)=IJM(I,IO)10CONTINUEC 取出计算单元的结点号DO20 I=1,3DO20 J=1,3C 遍历单元刚度矩阵的3×3个子矩阵IF(IJ(I).GT.IJ(J)) GOTO 20C 如果是下三角元素,则不储存M=2*IJ(I)-1N=2*(IJ(J)-IJ(I))+1C 得到在结构刚度矩阵中等带宽储存的行列码MO=2*I-1NO=2*J-1C 得到对应在单元刚度矩阵中的行列码SK(M,N)=SK(M,N)+EK(MO,NO)SK(M,N+1)=SK(M,N+1)+EK(MO,NO+1)SK(M+1,N)=SK(M+1,N)+EK(MO+1,NO+1)IF(IJ(I).EQ.IJ(J)) GOTO 20C 不存储主子块的下三角元素SK(M+1,N-1)=SK(M+1,N-1)+EK(MO+1,NO)C 将单元刚度矩阵的元素叠加到结构刚度矩阵中20CONTINUERETURNENDC********************************************************************* C 5 *C 子过程名称:CHECK *C 子过程功能:检验结构刚度矩阵的主元并输出结构刚度矩阵, *C 如果主元非正,则输出错误信息并停止运行 *C *C********************************************************************* SUBROUTINE CHECK(NT,ND,NWK,SK)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T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阶数C ND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半带宽C NWK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SK(NT,ND) 实型,结构刚度矩阵C 变量说明C M 整型,错误主元个数DIMENSION SK(NT,ND)CIF(NWK.EQ.0) GOTO 30WRITE(6,20) ((SK(I,J),I=1,NT),J=1,ND)20FORMAT(1X,5E13.6)C 若输出控制打开,则输出结构刚度矩阵30 M=0C 置错误个数为0DO50 I=1,NTC 遍历结构刚度矩阵各主元IF(SK(I,1).GT.1E-10) GOTO 50WRITE(6,40)I,SK(I,1)40FORMAT(/10X,'MAIN ELEMENT IS NONPOSITIVE NT=',I4,5X,E12.6)M=M+1C 若主元非正,则输出错误信息,并使错误个数+150CONTINUEIF(M.GT.0) GOTO 60GOTO 7060STOP444C 若错误个数>0则停止运行70RETURNENDC********************************************************************* C 6 *C 子过程名称F *C 子过程功能:将结点集中力装入等效载荷列阵, *C 同时输出等效载荷列阵 *C *C********************************************************************* SUBROUTINE PF(NF,NP,NT,NWP,F,MF,ZF)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F 整型,坐标方向上集中载荷的个数C NP 整型,作用均布侧压的边数C NT 整型,等效载荷列阵元素个数C NWP 整型,载荷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MF(2,NF) 整型,作用于结点上集中载荷的信息数组C MF(1,I):第I个载荷作用的结点号C MF(2,I):第I个载荷作用的方向,0-Y向,1-X向C ZF(NF) 实型,作用于结点上集中载荷的值C 输出:C F(NT) 实型,等效载荷列阵DIMENSION MF(2,NF),ZF(NF),F(NT)CREAD(5,*) ((MF(I,L),I=1,2),L=1,NF),(ZF(L),L=1,NF)C 输入集中载荷信息和数值数组DO40 I=1,NFC 遍历所有集中载荷N=2*MF(1,I)-MF(2,I)C 得到载荷在结构等效载荷列阵中的对应顺序F(N)=F(N)+ZF(I)C 将集中载荷叠加到结构等效载荷列阵中40CONTINUERETURNENDC********************************************************************* C 7 *C 子过程名称P *C 子过程功能:计算均布侧压的等效结点载荷并装入等效载荷列阵, *C 同时输出等效载荷列阵 *C *C********************************************************************* SUBROUTINE PP(NP,NT,NG,NWP,XY,F,MP,ZP)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P 整型,作用均布侧压的边数C NT 整型,等效载荷列阵元素个数C NG 整型,结构结点总数C NWP 整型,载荷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MP(2,NF) 整型,作用于单元边上均布载荷的信息数组C MF(1,I):第I个载荷作用边的起始结点号C MF(2,I):第I个载荷作用边的终止结点号C ZP(NF) 实型,作用于单元边上均布载荷的值C 输出:C F(NT) 实型,等效载荷列阵DIMENSION MP(2,NP),ZP(NP),XY(2,NG),F(NT)CREAD(5,*) ((MP(I,L),I=1,2),L=1,NP),(ZP(L),L=1,NP)C 输入均布载荷信息和数值数组DO40 I=1,NPC 遍历所有均布载荷N1=MP(1,I)C 得到载荷的起始结点号N2=MP(2,I)C 得到载荷的终止结点号PX=XY(2,N1)-XY(2,N2)PY=XY(1,N2)-XY(1,N1)PX=.5*ZP(I)*PXPY=.5*ZP(I)*PYC 得到等效结点载荷 PX=qt(Yi-Yj)/2,PY=qt(Xi-Xj)/2F(2*N1-1)=F(2*N1-1)+PXF(2*N1)=F(2*N1)+PYF(2*N2-1)=F(2*N2-1)+PXF(2*N2)=F(2*N2)+PYC 将均布载荷的等效结点载荷叠加到结构等效载荷列阵中40CONTINUERETURNENDC********************************************************************* C 8 *C 子过程名称BC *C 子过程功能:引入给定位移的边界条件,消除系数矩阵的奇异性 *C *C********************************************************************* SUBROUTINE DBC(NT,ND,NB,NX,NX1,A,B,MB,Z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T 整型,系数矩阵阶数C ND 整型,系数矩阵的半带宽C NB 整型,给定位移的个数C NX 整型,载荷的总组数C NX1 整型,载荷的剩余组数C A(NT,ND) 实型,系数矩阵 (兼输出)C B(NT) 实型,等效结点载荷列阵 (兼输出)C MB(2,N 整型,给定位移的信息数组C MB(1,I):第I个给定位移的结点号C MB(2,I):第I个给定位移的方向,0-Y向,1-X向C ZP(N 实型,给定位移的值DIMENSION MB(2,N,ZB(N,A(NT,ND),B(NT)CDO60 I=1,NBC 遍历所有给定位移N=2*MB(1,I)-MB(2,I)C 取要修改的方程的序数Z=ZB(I)C 取对应位移的值IF(ABS(Z).LT.1E-10) GOTO 20C 若位移为0,用对角元素改1法,否则用对角元素乘大数法IF(NX.NE.NX1) GOTO 10C 若不是第1组载荷,则只在B中引入给定位移A(N,1)=A(N,1)*1E+1510 B(N)=A(N,1)*ZC 对角元素乘大数,并修改对应的等效结点载荷GOTO 60C 以下为对角元素改1法20IF(NX.NE.NX1) GOTO 50C 若不是第1组载荷,则只在B中引入给定位移A(N,1)=1.0C 将对角元素置1DO30 J=2,NDA(N,J)=0.030CONTINUEC 将对应行元素置0DO40 K=2,NDIF(N.LT.K) GOTO 50M=N-K+1A(M,K)=0.040CONTINUEC 将对应列元素置050 B(N)=0.0C 等效结点载荷置060CONTINUERETURNENDC********************************************************************* C 9 *C 子过程名称:GAUSS *C 子过程功能:使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C *C********************************************************************* SUBROUTINE GAUSS(NT,ND,NWD,NX,NX1,A,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T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阶数C ND 整型,结构刚度矩阵半带宽C NWD 整型,载荷向量输出控制,0-不输出,1-输出C NX 整型,载荷的总组数C NX1 整型,载荷的剩余组数C A(NT,ND) 实型,系数矩阵C B(NT) 实型,等效结点载荷列阵 (兼输出)CDIMENSION A(NT,ND),B(NT)CCC 消去过程CN=NT-1IF(NX.EQ.NX1) GO TO 10ASSIGN 50 TO MGO TO 2010 ASSIGN 30 TO M20DO60 K=1,NM1=ND-1IF((M1).GT.(NT-K)) M1=NT-KDO60 L=1,M1C=A(K,L+1)/A(K,1)IF(ABS(C).LT.1E-18) GO TO 60GO TO M,(30,50)30 M2=ND-LDO40 J=1,M2A(K+L,J)=A(K+L,J)-C*A(K,J+L)40CONTINUE50 B(K+L)=B(K+L)-C*B(K)60CONTINUECC 回代过程CB(NT)=B(NT)/A(NT,1)DO80 K=1,NI=NT-KM1=NDC=B(I)IF((K+1).LT.(ND)) M1=K+1DO70 J=2,M1L=I+J-1C=C-A(I,J)*B(L)70CONTINUEB(I)=C/A(I,1)80CONTINUECC 输出求解结果CIF(NWD.EQ.0)GOTO 150N=NT/2N11=N/2IF(FLOAT(N11)+.3-FLOAT(N)/2.0.GT.1E-7)N=N-1DO140 I=1,N,2NT2=NT/4NT3=NT/2FL1=FLOAT(NT2)+.3-FLOAT(NT3)/2IF((FL1.LT.0).AND.(I.EQ.N)) GOTO 120J=2*I-1K=2*II1=I+1J1=J+2K1=K+2WRITE(6,110) I,B(J),B(K),I1,B(J1),B(K1) 110FORMAT(1X,2(I3,3X,E11.5,2X,E11.5,5X))GOTO 140120 J=2*I-1K=2*IWRITE(6,130)I,B(J),B(K)130FORMAT(1X,I3,3X,E11.5,2X,E11.5)140CONTINUE150RETURNENDC********************************************************************* C 10 *C 子过程名称:STRESS *C 子过程功能:根据结构各结点的位移,输出各单元的 *C 单元应力,主应力和应力主方向 *C *C********************************************************************* SUBROUTINE STRESS(NE,NT,A1,A2,V,IJM,BCA,F)C 形参说明C 输入:C NE 整型,结构单元总数C NT 整型,结点位移列阵元素个数C A1 实型,材料系数,A1=E/(4*(1-V**2))C A2 实型,材料系数,A2=(1-V)/2C V 实型,泊松比C IJM(3,NE) 整型,单元结点编码数组C BCA(7,NE) 实型,结构单元参数数组C F(NT) 实型,结构结点位移列阵C 变量说明C B(7)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单元参数数组C R(6)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结点位移数组C A 实型,A=E/(2*(1-V**2)*Ae)C S1,S2,S3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应力σx,σy,τxyC X1,X2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主应力σ1,σ2C CTA 实型,当前计算单元的主应力方向DIMENSION IJM(3,NE),BCA(7,NE),F(NT),B(7),R(6)CWRITE(6,5)5FORMAT(/,10X,' ',/)DO60 I=1,NEC 遍历所有单元S1=0.S2=0.S3=0.C 当前单元的应力值初始化DO20 J=1,7B(J)=BCA(J,I)C 取当前单元的单元参数20CONTINUEA=2*A1/B(7)C 得到E/(2*(1-V**2)*Ae)DO30 J=1,3C 遍历单元内的3个结点N=IJM(J,I)*2R(2*J-1)=F(N-1)R(2*J)=F(N)C 取对应结点的结点位移30CONTINUEDO40 J=1,3K=2*JS1=S1+A*(B(J)*R(K-1)+V*B(J+3)*R(K))S2=S2+A*(V*B(J)*R(K-1)+B(J+3)*R(K))S3=S3+A*A2*(B(J+3)*R(K-1)+B(J)*R(K))40CONTINUEC 计算当前单元的应力C σx=A*Σ(Bi*Ui+V*Ci*Vi),σx=A*Σ(V*Bi*Ui+Ci*Vi)C τxy=A*Σ(A2*Ci*Ui+A2*Bi*Vi)P=.5*(S1+S2)Q=.5*(S1-S2)X1=P+SQRT(Q*Q+S3*S3)X2=2*P-X1C 计算当前单元的主应力CTA=0.IF (S3.GT.0) CTA=ATAN((X1-S1)/S3)C 计算当前单元的主应力方向WRITE(6,50) S1,S2,S3,X1,X2,CTA50FORMAT(1X,E10.4,2X,E10.4,2X,E10.4,2X,E10.4,2X,E10.4,2X,F8.4) C 按顺序输出当前单元的σx,σy,τxy,σ1,σ2和主应力方向60CONTINUERETURNEND。

有限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有限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有限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第一篇:有限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有限元学习心得体会第一次听说有限分析是在本科选课期间,由于他人曰:有限很难,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上学期众人曰:杨老师的有限元必选,然后选了。

上课发现老师还是讲的相当不错的,机械学院有这等讲课能耐的屈指可数。

前几次坐在前排,玩手机的次数比较少,毕竟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虽然课前课后都没复习,但是还是可以听个所以然出来。

有几次前排没有合适的位置坐在中间,看手机的次数多了,有些就听的稀里糊涂了,到最后几节课直接和舍友一起坐在了后面几排,彻底在哪里看新闻了,大部分是在听天书了。

幸好,一学期下来虽然没有全部听懂,至少把整个有限元的原理听了个明白,哪天有需要在深入学习,到时候我会想:当初杨老师上课,要是认真听讲,现在就轻松多了,然后默默的开始新一轮的学习。

有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杨老师可以上课不接听大部分电话,可以考虑和同学一起上课都不带手机,好处嘛就是上课不会动不动就看看手机,虽然这种需要自觉,哎,我是做不到,每节课至少的看几次手机。

第二篇:有限元总结1、有限元法是近似求解连续场问题的数值方法。

2、有限元法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得到有限个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用(结点相连。

3、从选择未知量的角度看,有限元法可分为三类(位移法力法混合法)。

4、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的求解方法称为位移量。

5、以(结点力)为基本未知量的求解方法称为力法。

7、直梁在外力作用下,横截面上的内力有(剪力)和(弯矩)两个。

8、平面刚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横截面上的内力有(剪力)、(弯矩)、(轴力)。

9、进行直梁有限元分析,结点位移有(转角)、(挠度)。

12、弹性力学问题的方程个数有(15)个,未知量个数有(15)个。

13、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方程个数有(8),未知数(8)个。

15、几何方程是研究(应变)和(位移)关系的方程。

16、物理方程描述(应力)和(应变)关系的方程。

17、平衡方程反映(应力)和(位移)关系的方程。

第3章: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第3章: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第3章 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3.1.3 单元特性分析
第01篇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在位移法有限元中,首先要针对所选定的单元类型选择一简 单多项式函数近似表达单元内各位移分量的分布规律,并把单 元内任意点的位移分量写成统一形式的结点位移插值函数形式, 从而通过单元结点位移,表达出单元内任意点的位移、应变和 应力。其次,利用虚功原理或变分原理建立单元结点力与结点 位移之间的特性关系,称为单元有限元方程。该方程可用矩阵形 式表示为: [F]e=[K]e[]e
第3章 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第01篇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单元中的位移模式一般采用以广义坐标为待定系数的有限项 多项式作为近似函数。因为多项式的数学处理比较容易,尤其便于 微分与积分运算。另外任意阶次的多项式可以近似地表示真实解。 当然,只有无限次的多项式才与真实解相对应。但为了实用,通常 只取有限次多项式来近似。如3结点三角形单元位移函数的广义坐 标表示为:
(1)自然离散问题单元;
自然离散问题单元有杆单元、梁单元。对于杆系结构(二力杆)的 离散化,通常采用自然离散的形式,即把结构的杆作为单元,称为 杆单元。有限个杆单元之间,利用有限个结点相互铰接(桁架情 况),以传递负荷。 x
第3章 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第01篇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备注:桁架问题(杆单元问题)需要两个坐标系来描述。固定的整体坐标系XY或 XYZ: (1)描述每个节点的位置,使用角度记录每个杆件(单元)的方向;施 加约束及载荷;(3)表示问题的解。单元坐标系用来描述杆件的轴向效应。杆 单元LINK每个节点只有平动自由度。
第3章 有限单元法的一般原理
第01篇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c)位移函数在单元内部必须是连续函数,即单元内部的连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所有区域内连续可导的并在边界上满足给定位 移条件式的可能位移中,真实位移使系统的总位能取 驻值。即在所有可能位移中,真实位移使系统总位能 取最小值,因此称为最小位能原理。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4 线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最小余能原理: 系统的总位能是弹性体余能和外力余能之和:
经分部积分后的等效积分“弱”形式为:
上式第一项代表虚应力在应变上所作的功,第二项代表虚位移约束反 力在给定位移上所作的虚功,称为虚应力原理。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4 线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最小位能原理: 系统的总位能是弹性体变形位能和外力位能之和:
几何方程的矩阵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物理方程——应力与应变关系: 弹性力学中应力-应变之间的转换关系也称弹性关 系。对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应力通过应变的表达 式可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其中,D为弹性矩阵,它完全取决于弹性体材料的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一、绪论
1.4 有限元法的未来:
① 为了真实地模拟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行为,需要发 展新的材料本构模型和单元形式; ② 为了分析和模拟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结构在复杂载 荷工况和环境作用下的全寿命过程响应,需要发展新 的数值分析方案; ③ 有限元软件和CAD/CAM/CAE等软件系统共同集成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几何边界条件: 弹性体在边界上单位面积的内力等于:
边界条件矩阵形式为: 把边界力学方程记为一般形式,则有: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弹性体应变能和余能: 单位体积的应变能(应变能密度)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力的边界条件: 弹性体在边界上单位面积的内力等于在边界上已 知弹性体单位面积上作用的面积力,即: 设边界外法线的方向余弦为 体的内力为: ,则边界上弹性
边界条件矩阵形式为:
王勖成《有限单元法》
(学习总结)
汇报人:XXX 时 间:XXX
2017/4/12 1
内容提纲
一、绪论 二、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三、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元方法的一般原理和表达式 四、单元和插值函数的构造 五、等参元与数值积分 六、有限元法运用中的若干实际考虑
七、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平衡方程: 弹性体V域内任一点沿坐标轴x,y,z方向的平衡方程 为:
平衡方程矩阵形式: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几何方程——应变与位移关系: 在微小位移和微小变形情况下,略去位移导数的 高次幂,则应变向量和位移向量间的关系为:
八、有限元分析计算机程序
一、绪论
1.1 有限元法要点: ① 将一个表示结构或连续体的求解域离散为若干个 子域(单元),并通过他们边界上的节点相互联接成 为组合体; ② 用每个单元内在所假设的近似函数来分片地表示 全求解域内待求的未知场变量。而每个单元内的近似 函数由未知场函数(或及其导数)在单元各结点上的 数值和与其对应的插值函数来表达(此表达式为矩阵 形式); ③ 通过和原问题数学模型(基本方程、边界条件) 等效的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建立求解基本未知量 (场函数结点值)的代数方程组或者场微分方程组。
应变能是个正定函数,只有当弹性体内所有的点 都没有应变时,应变能才为零。 单位体积的余能(余能密度)为: 余能也是正定函数,在线弹性力学中弹性体的应 变能等于余能。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平衡方程: 张量形式的平衡方程为:
一、绪论
1.2 有限元法特性:
① 对于复杂几何构型的适应性(单元在空间可以是一维、二 维或三维的,而每一种单元可以有不同形状); ② 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可应用性(用单元内近似函数分片地表示 全求解域的未知场函数,并为限制场函数所满足的方程形式, 也为限制各个单元所对应方程必须是相同的形式); ③ 建立于严格理论基础上的可靠性(用于建立有限元方程的变 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在数学上以证明是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 等效积分形式); ④ 适合计算机实现的高校性(有限元分析的各个步骤可以表达 成规范的矩阵形式,最后导致求解方程可以统一为标准的矩阵 代数问题,特别适合计算机编程和执行)。
其扩展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几何方程: 张量形式的几何方程为:
其扩展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物理方程: 张量形式的物理方程为:
在所有在弹性体内满足平衡方程,在边界上满足 力的边界条件的可能盈利中,真实应力使系统的总余 能取驻值,真实位移使系统总位能取最小值类同步骤, 证明在所有应力中,真实应力使系统总余能取最小值, 因此称为最小余能原理。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4 线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弹性力学变分原理的能量上、下界: 根据能量平衡,应变能应等于外力功,因此得到 弹性系统的总位能与总余能之和为零: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2 里兹方法: 设未知函数的近似解由一族带有待定参数的试探 函数来近似表示,即: 泛函的变分为零相当于将泛函对所包含的待定参 数进行全微分,并令所得方程等于零,即: 由于 是任意的,满足上式时必然有 都等于零。这是与待定系数a的个数相等的方程组, 用以求近似解的经典方法叫做里兹法。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1线性、自伴随微分方程变分原理的建立: 泛函的极值性: 对于2m阶微分方程,含0~m-1阶导数的边界条件 称为强制边界条件,近似函数应事先满足。含m~2m1 阶导数的边界条件成为自然边界条件,近似函数不 必事先满足。 设近似场函数 ,则 其中, 是真正的泛函, 是等效积分伽辽金提法 的弱形式,应有: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2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和加权余量法 2.2.3 基于等效积分形式的近似方法—加权余量法: 采用使余量的加权积分为零来求微分方程近似解 的方法称为加权余量法。 根据对权函数W的不同选择可得到不同的加权余 量计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① 配点法: ② 子域法:在n个子域内W=I,在子域意外W=0。即 强迫余量在n个子域的积分为零。 ③ 最小二乘法: 使 最 小,即 。 ④ 力矩法:
里兹法的实质是从一族假定解中寻求满足泛函变分的最好 解,显然近似解的精度与试探函数的选择有关。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2 里兹方法: 当 n 趋于无穷时,近似解收敛于微分方程精确解 的条件如下: ① 试探函数应取自完备函数系列。满足此要求的试 探函数称为是完备的; ② 试探函数应满足 连续性要求,即表示泛函的场 函数最高的微分阶数是m时,试探函数0~m-1阶导 数应是连续的,以保证泛函中的积分存在,满足 此要求的试探函数称为是协调的。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1.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1线性、自伴随微分方程变分原理的建立: 泛函的构造: 原问题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等效积分的伽辽 金法等效于它的变分原理,即原问题的微分方程和边 界条件等效于泛函的变分等于零,亦即泛函取驻值。 反之,如果泛函取驻值则等效于满足问题的微分方程 和边界条件。而泛函可以通过原问题的等效积分的伽 辽金提法得到的,并称这样的到的变分原理为自然变 分原理。
其扩展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力的边界条件: 张量形式的力的边界条件为:
其扩展形式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4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 2.4.3 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的等效积分“弱”形式 虚位移原理: 平衡方程和力边界条件为: 其等效积分为: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3 变分原理和里兹方法 2.3.1线性、自伴随微分方程变分原理的建立: 线性、自伴随微分算子: 若微分方程: L为微分算子,若 ,则为线性。 L(u)与任意函数的内积: 若 ,则算子为自伴随的。 泛函的构造: 原问题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与上式等效的伽辽金法: 若: ,其中: 为 原问题的泛函。
二、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1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和加权余量法 2.1.3 基于等效积分形式的近似方法—加权余量法: 假设未知函数u可以采用近似函数表示,近似函 数是一族有待定参数的已知函数,一般形式为:
通常n取有限项的近似解不能精确满足微分方程 式和边界条件,故产生残差R,即: 把等效积分形式写成余量形式:
一、绪论
1.3 有限元法的发展和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