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_第三章_小学学生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黄济)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育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小学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掌握小学教育的阶段划分和教学内容1.2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小学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小学教育的阶段和教学内容1.3 教学难点小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发展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1.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育的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小学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互动:讨论小学教育的阶段和教学内容第二章:小学生发展特点与教育2.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掌握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2.2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2.3 教学难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小学生发展的评价和反馈2.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2.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讲解:讲解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互动:讨论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第三章:小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3.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理解小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掌握小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2 教学重点小学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小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小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3 教学难点小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小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小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3.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讲解:讲解小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互动:讨论小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强调小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第四章:小学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小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掌握小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评估4.2 教学重点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小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小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评估4.3 教学难点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小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小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评估4.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4.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讲解:讲解小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互动:讨论小学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评估总结:强调小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五章:小学教育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理解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掌握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和反馈5.2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和反馈5.3 教学难点小学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和反馈5.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5.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讲解:讲解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互动:讨论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和反馈总结:强调小学教育评价与反馈的重点和难点第六章:小学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6.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和内容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的实践和评估6.2 教学重点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和内容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的实践和评估6.3 教学难点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的实践和评估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6.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6.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和内容讲解:讲解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互动:讨论小学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的实践和评估总结:强调小学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的重点和难点第七章: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7.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理解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实践和评估7.2 教学重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实践和评估7.3 教学难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实践和评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7.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7.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互动:讨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实践和评估总结:强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点和难点第八章: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8.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合作意义理解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方式和策略掌握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实践和评估8.2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合作意义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方式和策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实践和评估8.3 教学难点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方式和策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实践和评估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合作中的问题和挑战8.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8.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合作意义讲解:讲解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方式和策略互动:讨论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实践和评估总结:强调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重点和难点第九章:小学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9.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理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评估9.2 教学重点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评估9.3 教学难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评估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和挑战9.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9.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互动:讨论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评估总结:强调小学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第十章: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标理解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掌握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评估10.2 教学重点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评估10.3 教学难点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评估第十一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11.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11.2 教学重点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11.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11.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讲解:讲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互动:讨论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总结: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第十二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12.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12.2 教学重点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12.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12.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讲解:讲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技巧互动:讨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估和反思方法总结: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第十三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13.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内容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技巧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反思方法13.2 教学重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反思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挑战13.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13.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讲解:讲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技巧互动:讨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反思方法总结:强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点和难点第十四章:小学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提升14.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理解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途径掌握小学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14.2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途径小学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小学教育评价方法的选用和实施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途径小学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14.4 教学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14.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讲解:讲解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途径互动:讨论小学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总结:强调小学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第十五章: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15.1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理解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掌握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技巧15.2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选用和实施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小学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小学教育学》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小学教育的定义、特点、目标、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合作、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
关系密切; 2、 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
习的态度; 3、 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2、 教育的水平很低:教学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教育方法
是口耳相传 3、 教育没有阶级性:大家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
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 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 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 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
2、评价: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认 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
动。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
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物,尤其 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 潜在的教育。”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 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 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 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 等。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闽南师范大学811小学教育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闽南师范大学811小学教育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第二章 学校与小学教育特性 1. 学校概述 2. 学校文化 3. 学校管理 4. 学校、家庭与社会 5. 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6. 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7. 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第三章 小学学生 1. 小学生的概念 2. 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3.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4. 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5.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 小学教育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3. 小学教育评价发展
1. 班主任工作 2. 少先队工作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二)考试要求
1.识记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及规 律。
2.理解并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1. 课程概述
2. 课程的基本范畴
3.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4.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5.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6.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7.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第七章 小学教育活动
1. 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2. 小学教育活动组成
3. 小学教育活动结构
4.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小学教育学
一、考试基本要求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教育源流 1. 教育的起源 2. 学校教育的出现 3. 小学教育的萌芽 4. 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5.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6. 小学教育的走向
第四章 小学教师 1.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

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三)阶段性 在儿童发展的连续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 点。(也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育要有促进作用,把握发展的潜能 “最近发展区”, 提出合理要求。
(四)个别差异性 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 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 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 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来源 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因材施教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你对几种儿童观的看法看法?2你对几种儿童观的看法看法?3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辐合论一遗传决定论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就是认为儿童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就是赎罪而尽快赎罪的手段就是教育
第三章 学生
主要内容: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顺序性 儿童发展的过程,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秩序。 ——教学要循序渐进
(二)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不同年龄 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 的;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完全协调统一: 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教育,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发展的内涵 儿童发展的特点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 质为基础的 1、 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不确定会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 2、 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 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遗传素 质本身有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 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加强师德修养
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关心和支持 。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冲 突。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 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价
值观。
提供社交机会
组Hale Waihona Puke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 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
小学智育的内容与方法
智育内容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
智育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体育内容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基础知 识。
体育方法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校本研修 等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学习教 育科研方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技 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 究或案例研究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拓 宽视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 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 升个人气质修养等。
THANKS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 发展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黄济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的定义
小学教育是指为6-12岁的儿童提供的初等教育,旨在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3.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小学教育的起源
小学教育最早起源于古代各国的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形式。

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1.早期小学教育:以传道授业为主,较为单一;
2.现代小学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体育等多个学科,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小学教育的课程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章: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的评价目的
小学教育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教育的评价方式
1.笔试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评价:结合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品德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定。

以上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1到4章的内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教育学课程的需要从复习资料中掌握一些复习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㈠原始社会教的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①贯彻“三个面向” ②实施“科教兴国” ③推进素质教育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三章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小学教育资料

小学教育资料

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2、近代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二)教育无目的论(三)“学校即社会”(四)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儿童中心论杜威鼓励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对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5、人类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心理模仿说”、“劳动决定说”、“生活需要说”6、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阶级分化”等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现。

7、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8、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求学者能够在统一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整体达到国家要求的一定水平,从而在各级学校之间升学和转换。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9、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甲午战争”失败后,近代小学开始兴起,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学院为最早。

1898年5月22日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开设小学,近代小学得以推广。

维新运动后,各地都开始兴办小学,因此各地迫切需要相应的学校教育制度,清政府颁布施行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标志我过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即“壬子学制”1922年-1949年——新学制(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小学教育学讲义全

小学教育学讲义全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3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3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3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念教育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发展正规教育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教育制度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全国统一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特征(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5、历史上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举着朱砂毛笔,看了又看,不知怎么给分数。 论“规矩”,他的字实在太乱;论“气韵”,他 的字又别有一种“丰神”。最后,我批了“A -”。
❖ 书法作业本发下去了,我看到那学生眼睛瞪着自 己的成绩,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见到他旁边 同学的奇怪反应。我猜想:他们一定认为我这个 老师乱批。
案例1:一份书法作业的打分
❖ 每一个孩子都在某一方面的智能上有所擅长。
案例5:陶行知先生带来的“公鸡啄米”故事
例1:一份书法作业的打分 例2:there be句型的教学场景 例3:张一帆的《独笑傲》 例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例5:陶行知先生带来的“公鸡啄米”故事
就每一个实例,请用“一句简短的话” 表达其中蕴含的学生观。
❖ 11岁的张一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由于作文题 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认为该作文没有 意义,并引发长篇议论,结果作文成绩按跑题处 理。
案例3:张一帆的《独笑傲》
❖ “马失前蹄”啊,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 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 《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 他在最后这首词中这样写道:
案例1:一份书法作业的打分
❖ 我相信,那时候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了,他一天 天地进步。他的本子不再又脏又烂,他的字不再 横涂竖抹。最后,他居然能代表班上参加书法比 赛。
❖ 如果有一天,他成为名书法家,我一点也不会诧 异。
案例2:there be句型的教学场景
❖ 就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容 易保持他们较长的注意力。相反,单调枯燥的教 学活动就不容易引起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 泪眼已过,蒙眬,成绩难留心中。 ❖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案例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存在 几种不同的智能:
❖ 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 ❖ 空间智能,音乐智能, ❖ 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 ❖ 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提高学习效率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 (1)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 ❖ (2)适应老师的习惯 ❖ (3)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 (4)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 (5)善于模仿的习惯 ❖ (6)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 (7)阅读习惯 ❖ (8)勤于动笔的习惯 ❖ (9)即学即用的习惯 ❖ (10)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 ❖ (11)认真审题的习惯 ❖ (12)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想一想 谈一谈
❖ (1)你从小养成的哪一种良好学习习惯,让你特 别受益?
❖或 ❖ (2)你从小养成的哪一种不良学习习惯,让你特
别困扰?
(一)学习习惯的含义
学习习惯,是儿童在学习 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 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防止不良学习习惯
抓住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小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
(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 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
要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通过规范的制约,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文 献分析或调查研究,提出并 阐明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的三大有效策略。
❖ (现在让我们欢迎圣诞老人到我们班来做客。看, 他有一只大盒子,里面有许多礼物,如果谁能猜 对,就把礼物送给他。)
案例3:张一帆的《独笑傲》
❖ 六年来,我(窦桂梅老师)带领学生背诵积累了 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 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 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
广东省精品课程 小学教育学
第三章 小学学生
本章主要内容:
1 树立正确的小学学生观 2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部分 树立正确的小学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 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案例1:一份书法作业的打分
❖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回到母校教书。有一天, 改学生的书法,发现有个学生写得又黑又脏,但 是笔墨纵肆,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小结
例1:一份书法作业的打分
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发展态势


例2:there be句型的教学场景

发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例3:张一帆的《独笑傲》

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小结
例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要敏锐地把握学生的独特性。
小结
例5:陶行知先生带来的“公鸡啄米”故 事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当前,人们在观念上一般不反对学生是主体, ➢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 ➢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
小结
学生是 发展的人
学生是 独特的人
学生是 教育活动 的主体
小学学生观
思考与讨论: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想一想:你的学生观是 怎样的?
第二部分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 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某同学的书法,以一般 的标准来看,我应该给他C,但是我发觉他的字 里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大家要知道,字写得漂亮 不难,但是写得自成一家,别有风骨,就不容易 了。凡是成功的书法家,必定都因为他能写出与 众不同的味道。”
❖ 然后,我把那学生叫到桌前,“你下次只要控制 自己的笔,不要写出框子,就会好多了。你想想, 一个有才气的人,如果又能约束自己,脚踏实地 地学,当然容易成功。”
❖在教句型there be…时,为了帮助学生操练 there be的一般疑问句,我让学生做“猜礼物” 的游戏。
❖ 请一位学生带上圣诞帽,扮成圣诞老人,拿着一 个大盒子,里面放着一些有趣的玩具和开始前,我说“Now,let’s welcome Santa Claus to come to our class. Look, he has a big box. There are many nice presents in it. If who can guess the right thing,we’ll give it to him as a pres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