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

2.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符号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有理数的乘法应该怎么进行呢?生1:我觉得可以参考加法的规则,但是乘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生2:我觉得乘法可能和符号有关,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师:很好,大家提到了符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

2.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师:我们来看一下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当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它们的积的符号由这两个有理数的符号决定。

(1)正数乘以正数,积为正数。

(2)负数乘以负数,积为正数。

(3)正数乘以负数,积为负数。

(4)0乘以任何数,积为0。

师:请大家注意,这里的“符号”指的是正负号,而不是数字本身。

3.练习有理数乘法(1)3×4(2)(-2)×(-3)(3)(-5)×2(4)0×7师:大家完成后,可以相互检查一下答案。

我来选取一位同学来讲解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生3:我完成了题目,第一题是3×4,因为都是正数,所以积也是正数,答案是12。

师:很好,你的理解很正确。

其他同学的呢?生4:我做了第二题,(-2)×(-3)。

因为两个负数相乘,所以积是正数,答案是6。

师:很好,大家都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我们再来做一些更复杂的题目。

4.解决实际问题(1)小华向东走了3米,然后又向西走了4米,求小华现在离起点的距离。

(2)小王从地面开始,每上升1米,他的高度增加1米;每下降1米,他的高度减少2米。

如果小王上升了3米,然后下降了4米,求小王现在的高度。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及其运算规则。

学会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数轴运算。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进行基本的代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

代数式的基本形式和代数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有理数运算中符号的处理。

数轴上点的位置与有理数大小关系的理解。

代数式中变量的代入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有理数的概念,如温度的变化、海拔的升降等。

提问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注重符号的处理。

通过实例演示数轴的基本性质和数轴上的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基本形式,讲解代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和互动探究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利用数轴、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023年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2023年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今天我讲授了臧克家的《说和做》第一课时,总体情况比较顺畅,也有些小的遗憾。

这节课上得还是不错的,这缘于自己的充分备课,学生的充分预习,积极互动,相互配合,还有语文组和教科研等同志的通力协作。

经过大家的评课,我对这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反思记录下来。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我把课设为两课时。

本次教学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我把学习目标定为:掌握文学常识,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和把握人物形象。

让学生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

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

这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

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根据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一。

指导思想: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以“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树立本组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组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

工作要点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备课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3.深化数学教学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4.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

三。

具体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继续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

2.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做到“有效教学”。

探索适合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把“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的教学模式作为本学期课堂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强化教研功能。

由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事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

4.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完成各单元的练习卷,检测卷,由专人负责,他人审核,严把质量关。

在平时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查和整改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教学过程一般按时间顺序书写,此外也可以加几点总体提示;对教学重点部分所需的时间需要有较好的认知;要有可以舍弃的内容和备用的内容,以便灵活处理。

下面是整理的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问题”解决: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结论: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不同点: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4、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2)数轴的用处是: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5、归纳(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3.1 乘方(教案)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3.1 乘方(教案)

2.3.1乘方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了解幂、底数、指数等相关概念.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及相关性质,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3.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探索乘方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及其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及相关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 848.86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真的吗?生:不可能吧?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计算对折30次后的高度是多少,看一看能不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呢?a ·a ·a …a ⏟ n 个(n 是正整数)呢?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乘方的意义问题1:某种细胞每30分钟便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提示:这个细胞分裂一次可得多少个细胞?分裂两次呢?分裂三次呢?四次呢?那么,3小时共分裂了多少次?有多少个细胞?要点归纳:一般地,n 个相同的乘数a 相乘,即a ·a ·a …a ⏟ n 个,记作a n .例如,2×2×2=23;(-2)(-2)(-2)(-2)=(-2)4.这种求n 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involution),乘方的结果叫作幂(power).在a n 中,a 叫作底数,n 叫作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方,a n 看作是a 的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 的n 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问题2:23和32一样吗?(-2)4与-24一样吗?为什么?追问:(23)2与223结果相等吗? 温馨提示:①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这样便于辨认底数;②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探究点2: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例1:计算:)3.(1)(-4)3. (2)(-2)4. (3)(-23思考:根据例1的计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与指数有什么关系?再看下面的问题:问题3:不计算下列各式,你能确定其结果的符号吗?从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1)(-2)51;(2)(-2)50;(3)250;(4)251;(5)(-1)2 022;(6)(-1)2 023;(7)02 022;(8)12 022.要点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任何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1的任何次幂都是1.-1的偶次幂是1,-1的奇次幂是-1.例2:教材P52【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问题解决】0.1×230=(mm)≈(m).计算器计算:230=1 073 741 8240.1×230=107 374 182.4(mm)≈107 374(m).现在同学们相信老师开始说的是真的了吧.探究点3:乘方的运算例3:计算:).(1)(-3)2×(-23(2)-23×(-32).(3)64÷(-2)5.(4)(-4)3÷(-1)200+2×(-3)4.思考:通过以上计算,对于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你觉得有怎样的运算顺序?要点归纳: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三、检测反馈1.在-|-3|3,-(-3)3,(-3)3,-33中,最大的数是 ( )A.-|-3|3B.-(-3)3C.(-3)3D.-332.对任意实数a ,下列各式一定不成立的是 ( )A.a 2=(-a )2B.a 3=(-a )3C.|a |=|-a |D.a 2≥0 3.填空:(1)(-3)2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2)-(-3)2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3)-33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4.填空:(1)(-2)3= ;(-12)3= ;(-213)3= ;03= . (2)(-1)2n = ;(-1)2n +1= ;(-10)2n = ;(-10)2n +1= .(3)-12= ;-143= ;-324= ;-(-23)3= .四、本课小结1.求几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3)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2.注意:(-a)n与-a n二者的区别及联系.(b a )n与b na之间的区别.五、布置作业P52练习、P56习题2.3T1,2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出发,具体地阐述了乘方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学生在小结时,对容易出现的错误概括得非常全面,甚至把课堂上没出现的错误也进行了举例,如:62不能写成2×6.可见,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较好,教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进行运算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利用运算律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和提高计算能力.2.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发展计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应用. 难点:应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规律探究和实际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复习巩固:求n 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3)零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零.(4)(-a )n 与-a n 二者有什么区别及联系?(b a )n 与b n a 的意义相同吗? 2.情境导入:有一块蛋糕,一只小猴子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这样继续下去,则第五天这只小猴子吃了这块蛋糕的 ( )A.125B.1-125C.124D.1-124 【解析】选A .因为小猴子第一天吃了12;第二天吃了(1-12)×12=14=122;第三天又吃了14×12=18=123;…;所以第五天这只小猴子吃了这块蛋糕的125.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思考:下面的式子含有哪几种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0+5÷22×(-15)-1 要点归纳: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4.如有绝对值,先算绝对值.【典例剖析】 例1:教材P53【例3】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两个完整的板书示范,边讲解边解释法则和运算顺序,让学生感受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加深对有理数的运算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让学生养成运算每一步都说出依据的习惯.注意提示学生的易错点:①由于对乘方运算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如33=9,-42=(-4)2等;②运算顺序上的错误;③计算的熟练程度,有些学生常将自己计算出错归结为马虎、大意等,其实这是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 例2:计算:(-3)2×[-23+(-59) ].方法1:原式=9×(-119)=-11. 方法2:原式=9×(-23)+9×(-59)=-6+(-5)=-11.【解题反思】对比两种方法,感受运算律的应用.【针对性训练】P54练习探究点2:数字规律探究【典例剖析】例3:观察下面三行数:-2,4,-8,16,-32,64,…;①0,6,-6,18,-30,66,…;②-1,2,-4,8,-16,32,…③(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解题导引】1.观察①中各数与2存在什么关系?2.第②行的数字与第①行相同位置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看出第③行与第①行相同位置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时注意观察方法要点:本题是以第①行为标准进行探讨的,因此应当先观察第①行的特征,如果不考虑符号的话,第①行的数都是2的正整数次幂,由此再进行下一步的讨论.【针对性训练】1.观察下列各式:1=21-11+2=22-11+2+22=23-1猜想:1+2+22+23+…+263=?若n 是正整数,那么1+2+22+…+2n =? 思考2:若a 为有理数,则a 2是什么数? 若(a +3)2+|b -2|=0.则a b +1= .三、检测反馈1.计算:(1)3×(-2)3-4×(-3)2+8.(2)(-1)10×22+(-2)3÷2.2.计算:(1)-32-(-2)2.(2)-14-16×[2-(-3)2]. (3)(-10)2+[(-4)2-(3+32)×2].(4)(-1)4-(1-0.5)×13×[2-(-2)2]. (5)-0.52+14-|-22-4|-(-112)3×49. (6)(-2)3-3×[(-4)2+2]-(-3)2÷(-2).(7)(-1)10×2+(-2)3÷4.(8)(-5)3-3×(-12)4. 四、本课小结1.复习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运算的规律等;3.乘方与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五、布置作业P56习题2.3T3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两点:第一,运算问题;第二,符号问题.如果这两点弄清楚了,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就基本掌握了.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有优点,也有不足.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特对这节课做了以下反思总结: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是第三级运算;以及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给同学们几个混合运算,并提出:你能快速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吗?然后让学生在组内采取你答我评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运算顺序,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进行运算,比一比谁的计算更快更准确.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板演,让学生互阅互评,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1节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识别。

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实物或图片。

2.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生: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师:很好,这些图形都属于几何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2.讲解新课(1)几何图形的概念师:几何图形是数学中研究的一种基本对象,它包括点、线、面等元素。

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几何图形?生:黑板、窗户、课桌等。

(2)几何图形的分类师:几何图形可以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

平面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立体图形包括圆柱、圆锥、球等。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是平面图形,圆柱、圆锥、球是立体图形。

(3)几何图形的性质师:几何图形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四边形的内角和等。

这些性质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实例分析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实例,请大家分析这些实例中包含哪些几何图形。

(1)图片实例: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如建筑、自然景观等。

(2)实物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实物,如球、立方体等。

4.课堂练习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些练习,巩固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

A.篮球B.课桌C.水杯A.正方形B.圆形C.球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几何图形。

五、课后作业1.复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口算。

20×3= 7×50= 6×3=20×5= 4×9= 8×60=24÷6= 8÷2= 12÷3=42÷6= 90÷3= 3000÷5=2 新知探究1、教学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列式 80÷20(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B.因为8÷2=4,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40÷20 20÷10 60÷30 90÷30(7)探究估算的方法出示:83÷20≈ 80÷19≈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第2章整式的加减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

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

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

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1、课本P3 练习1,2,3,42、课本P4例四、总结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五、布置作业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 ,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一、内容特点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 有理数1. 1正数和负数备课:七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教学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冬天,零度以下的数在天气预报中如何表示,如某地一月份某日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可用____数表示,记作______。

2、零上24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_。

3、如果向南走2米记为+2,那么向北走10米应表示为 。

4、地图册上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上标有-392,这表明死海湖面与海平面相比 了392米。

二、课堂教学5、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米,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或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 ;0既不是 也不是 。

6、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 -9.24,31, -301, 427, 31.25, 0. 7、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8、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9、课堂小结:三、反馈练习:1、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2、产品成本提高-10%,实际表示_________.3、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出发,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 ,则乙向北走32m ,记为__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m.4、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__℃~__℃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字运算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数的概念1. 数的分类和表示法2.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第二章:数字运算1. 四则运算2. 整数的加减法3. 整数的乘除法4. 有理数的加减法5. 有理数的乘除法第三章:图形与几何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直线和线段的性质3. 角的概念和性质4. 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 四边形的性质第四章:分数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法2. 分数的加减法3. 分数的乘除法4. 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第五章:比例与相似1.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比例的性质和运算3. 相似的概念和性质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六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练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研究的互动性。

五、教学评估1. 每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3.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六、教学资源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人教版2023新版)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练册和作业纸七、教学计划1. 每周授课2节课,共计40节课。

2. 每节课50分钟,包括讲授、练和互动环节。

3. 每章节的教授时间和安排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八、教学反思这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2023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

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 2.()2 =0.25;5、()2=0.0081.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0.5是0.25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

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

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拟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那么来自于实际生活,浸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拟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玩耍,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考虑后,老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间隔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考虑: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间隔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间隔只与这个点分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间隔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那么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承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考虑,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以下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 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那么(见教科书第15页).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那么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根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展区分,对学生的分析^p 、判断才能有较高要求,要注意考虑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那么,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答复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考虑: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考虑它们与温度的上下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拟大小吗?应怎样比拟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拟,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拟,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间隔 (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拟法那么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导语】本文为作者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题: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控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进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扼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摸索: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显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摸索,交换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视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摸索讨论,然落后行交换。

(也能够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势高低地势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换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想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课题: 1.2.1 有理数
课题: 1.2.2 数轴
课题:1.2.3 相反数
课题:1.2.4 绝对值
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
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1)
课题:1.3.2 有理数的减法(2)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课题:1.4.1 有理数的乘法(1)
课题:1.4.1 有理数的乘法(2)
课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课题:1.4.2 有理数的除法
课题:1.5.1 有理数的乘方(1)
课题:1.5.2 科学记数法
课题:1.5.2有理数的乘方(2)
课题: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课题:2.1.1一元一次方程(1)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
课题:2.1.1 一元一次方程(2)
课题:2.1.2 等式的性质(1)
课题:2.1.2 等式的性质(2)
课题: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