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北大槐树街
宣扬济南古街巷的文案
1.漫步济南古街巷,品味千年历史沉淀,探寻老济南的韵味与风情。
在这里,
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老宅、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等待你来细细品味。
2.济南古街巷,是一条条通往历史与文化的时光隧道。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
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地道的美食风味。
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转角都有故事。
3.济南古街巷,是城市的心脏,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
到老济南的风土人情,品尝到地道的特色小吃,还可以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体验最真实的社区生活。
4.走进济南古街巷,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
每
一处古迹、每一块青石板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5.济南古街巷,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份文化遗产、一份民族记忆。
在
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古街巷,探寻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马市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马市街马市街,位于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侧,辛亥革命前,为宗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祭孔的官员,将马拴于此街故名马市街。
马市街西侧是泮池,池水中间是一座五孔白色石桥。
如今的泮池池水清澈,镜子一般的水面把周围的墙、树、桥、柱都真实地“画”在水中。
据记载泮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
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泮池的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另外,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现在的泮池已不是在孔子庙里的风雅之物了,随着时间的冲刷,一切也归于平淡了。
悠闲的老人们在池边散步,赶时间的上班族在经过泮池边时也只是匆匆一瞥。
没有文人们的诗词歌赋,没有学童们的朗朗书声,泮池也因融入了市井而褪下五彩的光环了,但是在平淡中仍显大气,自然中仍含风雅,别具一格,傲然于世。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
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三十余次。
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的府学文庙依次有影壁、大成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物,中轴线两侧则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等,整个府学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颇为壮观。
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总长247米,最宽处66米。
2005年9月10日,文庙开始进行千年大修,修复了现存的大成殿、影壁、大成殿、泮池等景观,重建了已毁的棂星门、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建筑。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棋盘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棋盘街棋盘街之所以得此名,都说是因为街巷深处的民居纵横如棋盘。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中最早出现了“棋盘街”的记载。
在棋盘街社区改建前,是由很多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组成的,如龙凤街、太平街等,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还要数主街道棋盘街。
在棋盘街上,找不到一条死胡同,街道之间相互连通,并且每条都能通到外面的大路,因为街道房屋分布得太整齐,太相似,一不小心就要迷路。
这样平直整齐、排列有序的街道,像不像一个大大的棋盘?以前,棋盘街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关帝庙。
相传,这四位关老爷闲来无事,就以这整齐的街道当作天然的棋盘,连着下了几天几夜的棋……棋盘街可是济南的老街道,曾经遍布着古老建筑,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这些名字或许很陌生,这六座古建筑,曾经都在棋盘街上。
如今,它们大多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今,多数人知道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曾有六座古建筑。
白衣庵是六座古建筑中目前仅存的一座,尽管它已残缺得只剩山门和大殿。
沿棋盘街向南,在中段路东有一条很短的小巷子,巷子尽头便是白衣庵的门楼。
现存的白衣庵中,保存着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式无梁殿,无梁殿的殿顶完全由砖建成,没有一根大梁做支撑。
这座明代修建的大殿,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依旧伫立在棋盘街上。
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如今,此建筑类型已十分罕见,东华街督城隍庙现存济南惟一一座三门洞无梁殿山门,而白衣庵的单门洞无梁殿山门亦算得上是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类型了。
山门典雅古朴,高5米,宽4米,进深3米。
石基砖体,拱券门洞,悬山墙、顶覆小筒灰瓦。
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其门楣上刻有“白衣庵”三字。
院内古建筑多已坍塌,而这山门却历经数百年不倒,颇让人称奇。
白衣庵曾几次重修,年代却有记载,分别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和1941年。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齐鲁地名探究——源自明朝大槐树庄——槐荫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
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槐荫地图【地名由来】槐荫区是一个年轻的地名,顾名思义应该是槐树众多,荫凉怡人之地。
其'槐'字可以追溯到明朝大槐树庄。
由大槐树庄衍生出诸多以'槐'字为名的地名如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等地名。
建国后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槐荫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位于济南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是省会济南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
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
总面积151.48平方千米。
槐荫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境内段店镇为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党支部旧址是辖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济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活动地点之一。
【寻欢文史】槐树象征杂谈槐树一名源自'晦暗'。
'槐'字与'晦'字读音相近,'槐树'就是'晦树',表示树冠晦暗的一类树。
槐树在中华文化里有着非同一般的寓意,代表着诸多神圣崇高的意思,还具有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
1、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
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后宰门街是济南一条散发着独特韵味,过去商居混杂而又有中西文化汇集的老街。
东邻县西巷,西接曲水亭街,南依珍珠泉德王府,北通百花洲、大明湖。
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明清以来造就了后宰门独特风韵。
从幽静的老街建筑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其当年商业繁华、人文荟萃那种风华绝代的遗韵。
顺着曲水亭街来到后宰门街,没想到这条老街已经拆去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坚强地存在着。
街东头映入眼帘的是西式建筑教堂与中式建筑比肩而立。
这座基督教堂1983年重新修整,而相邻的青砖二层楼则是济南2010年全运会前修缮的。
正午阳光下,老街幽静,只有街道两侧的青砖瓦房在无言地诉说老街的变迁与沧桑。
“田家公馆”的门洞,进深的院落胡同,可以遥想田家盐商在清代富甲济南一方时曾经的辉煌。
红漆斑驳的立柱、门窗,可以想象当年后宰门街商业的繁华,一切都成了过去时。
虽然物是人非,绳子上晾晒的衣物、被子,告诉人们生活还在继续。
宁静的老街,让时光诉说着自己的历史。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片片楼群的崛起,济南这种老式的典型民居宅院门几乎消失殆尽。
过去,在济南老街巷里,有很多临街普通民宅就是以这样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建筑形式存在。
临时房搭建在老宅屋檐下,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凸显出老宅主人无奈的选择。
临街小杂货店,几乎什么都想卖,甚至还兼营理发这一老行当。
“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名言在此得到精准诠释。
许多临街的老宅难得通上自来水管,街边天井里加了锁的公用自来水,似乎不甘心退出邻里在这里相遇,互道家长里短的历史。
门洞街对面的老房子成了街道居委会办公的地方,窗户上贴着“百花洲片区拆迁现场办公室”的白纸,后宰门街属于百花洲拆迁片区,预示着这条老街有些东西将会无奈地消逝。
难得一见高高的石砌瓦房老宅,不禁让人对它过去的主人浮想联翩。
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西更道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西更道【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西更道济南过去有句俗话叫:“东更(念JING)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是说的济南老城区的四条街道。
其中“东更道,西更道”是指今珍珠泉东西两侧的两条街道。
西更道街是济南名泉王府池子旁边的一条小巷,北起曲水亭街,南止芙蓉巷,石板路。
总长400多米,为古时打更时所走之街,故得名。
西更道街紧挨着珍珠泉大院,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
北宋时的曾巩其府邸,即在此附近,靠近百花洲一带。
金末元初为山东行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府邸,后来明德王朱见漭在此建德王府,清代的巡抚公署也在此处。
一走进西更道,人就觉得自己变成了牵线木偶,被它牵着走。
这条巷子,它牵着你。
西更道街街面干干净净,路面的条石很整齐,有的被磨得很光亮,看上去年岁都不小了。
据说旧时打更的更夫常走过这里,因此得的名。
所以,在你被牵着走啊走啊,觉得怎么也走不到头儿,好像那边根本没有个头儿时,你想想一位矮小的好老人,他提着红红暖暖的灯笼,口里一迭连声儿地宣布着:“平安无事喽”或“小心火烛”……拉着长音,悠悠荡荡的。
巷子外观看着很是清爽舒服,白粉墙,青石路面,两边的民居一水儿的黑大门,小碎黑瓦屋顶,上面常常铺洒着葱绿的瓦楞草。
每户人家都贴着鲜亮亮的对联,再小的门,也是门心、门簪、对联一样儿也不少,有的还意犹未尽地在对联两边的白粉墙上再各贴一个“福”字,十分喜人。
大门里有瞥见一面漂亮无比的影壁墙的,上面画着莲花莲叶,粉白粉绿;也有瞥见真的盆花盆草的,或高高低低吊在屋檐下,和鸟笼子衣架子和睦相处;花朵则不懂道理、没心没肺地傻开,跟街边溜达的、有点缺心眼儿、发育得却十分丰满的女孩似的,很多人家小院里,还真的有泉,有名的有,无名的更多。
水流清澈见底,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刘氏泉也属于济南72名泉之一,有这样一段记载“泉名刘氏果何人,千载风流数伯伦;天产酿泉清可掬,松花满泛瓮头春。
”朝里走,就见到了历史上的济南名人———那是一段墙,上面可着墙面画着出生在济南的名士,就是那些李清照、辛弃疾们,都一律是教科书上画像的模样,该温柔典雅的温柔典雅,该愤世嫉俗的愤世嫉俗,一点不带走样的。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舜井街大舜的故事济南人耳熟能详。
舜井街以街中有舜井而得名,而舜井又以舜耕历山的典故而名。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舜耕历山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据古籍记载,大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
舜泉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舜泉”,并有欧阳修作《舜泉诗》,苏轼书写立碑。
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
舜井原在旧城厢南门大街的舜庙中。
舜庙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松柏苍翠,被誉为“松韵南薰”,纳入济南十六景之一。
舜井所在原名南门大街,其北段俗称舜庙街,现名为舜井街。
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舜庙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学校,遗址无存。
此碑现移至舜井西侧。
历史沿革舜井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通宽厚所街,西通刷律巷,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
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南门内大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阁子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阁子西街院里的老济南总是讲起,以前我们家住的地方啊,那才是真正的济南呐,小街小巷,不定在哪里有时候就会“噗”的冒出一汪泉水;青石板铺的路,走在上边,耳边传来拐杖路面发出的“笃笃”声,听着就亲切;那院子啊,房子啊,能看得见的大面上、边边角角上都是些个雕刻、花纹之类的,那才是有人情味的房子啊……沿秋柳园街和汇泉寺街交界口东行,便会看到颇有名气的阁子西街。
因其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阁子西街。
在这条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的老街上,保留着济南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
老街上的青石板年代久远,历经岁月的磨蚀与雨水的冲刷,石板的棱角尽已被磨去,显得有些光润,但路面还是很牢固,并透出浓浓的古意。
据说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甚至“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这才是真正的清泉石上流呢。
缓步走在这些几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小街两侧一座又一座的百年民居,心头油然产生一种身在清风古韵中的感觉。
当年阁子西街上的住户不少是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
时至今日,已无法亲见的真实情景,只有置身这些充满历史积淀的古巷老宅中时,依稀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商贾居住此地那份惬意、舒适的生活气息。
阁子西街周围还有几条街,它们的命名同样是根据所处汇波寺阁子周边的位置而来。
阁子以北为阁子后街,阁子以南为阁子前街。
阁子前、后街街区还是济南古城区内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过去多有富商官宦之豪宅,不少特色民居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两条老街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古建筑的富贵雄浑之大气,精雕细刻之秀气。
宽敞的门,大气的挑檐,粗壮坚实的门柱,以及雕刻在门楣、墙冒上下、红漆大门上的各种福瑞图案,都在一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盛世。
老街如同一本好书,有你永远看不厌的角角落落,永远读不懂厚重历史,召唤着你的心灵,去解读它的衰颓与荣耀。
而这只是它凝重的外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王府池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王府池子“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是济南老城区中心老街道的俗称。
东、西更道,是过去济南府衙的更夫们打更时走的路。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
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
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北头有“腾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缨泉”皆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两名泉,街以泉出名。
从芙蓉街走到东花墙子街,东行到起凤桥街,再走就是王府池子街了。
脚下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一路上穿街走巷,窄窄的街道是老城区的特征,走到王府池子街中段,向西一转,一大片碧绿池水呈现眼前,令人顿时豁然开朗。
布满了老城的风情。
王府池子本来叫濯缨泉,但这个名字的来源时间却无法考证。
从金代开始,濯缨泉就开始出现于民间记载中,属于珍珠泉泉群,金、明、清三代都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据记载,金元时期这里水势旺盛,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可以在上面荡舟。
明代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德王因喜爱济南泉湖胜景,建府第时把濯缨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内,王府池子的称呼得以传开。
再后来,王府池子被划出来,但王府池子的称谓却没有改变。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但名字依然气派。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珍珠泉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王府池子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
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想来屋里应该特别潮湿。
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
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济南老城区的众多泉水中,王府池子是一个颇有贵族气质的名字,在这一区域,“王府”两个字显得有些突兀。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约在明崇祯年间,因有按察司署所在而得名按察司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条街在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标价值。
按察司街位于泉城路东段,南起泉城路,北至明湖路,长近800米。
因明代街东设提刑按察司署而得名。
因过去此街西边紧靠历城县衙,所以巷子里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和殷实富户,很多房舍别致精美。
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此街的古韵难寻了。
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青州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
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重修”。
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修建,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因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
按察司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是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
元朝时称为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时又改称按察使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而按察司为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廿省而所派驻的分支机构。
出土:济南按察司街的明清牌坊石基座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
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司、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传道、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
至清康熙后,原由皇帝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
据明山东按察使周东正德四年《按察司署洗心亭记》,我们得知,当时署衙有“洗心亭”。
据介绍,洗心亭之建是告诫官吏“以天地日月万物四海,以为盘乎,身之洗水也,心之洗”而达“澄然其静”“莹然其不杂”、“湛然其不动欲”、“不轩冕其轩冕,不珠玉其珠玉,不生死其生死、不逸乐其逸乐”的境界。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馆驿街馆驿街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
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
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从明朝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立驿站,而驿站是当时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小住、换马的地方。
之所以现在叫做“馆驿街”,是因为明清时这条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和客栈以及旅馆,这街名也便逐渐被称作了“馆驿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其本名已被许多人忘记。
生意兴隆曾经辉煌看着两旁破旧的老宅,似乎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据了解,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走永镇门,过迎仙桥(后改称英贤桥),穿行馆驿街。
人们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高官等等,也都要途经馆驿街。
那时济南城西关外一片荒芜,只有馆驿街及南邻的丁家崖和魏家庄有些人烟和几条小路。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
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
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布政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布政司街山东在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
布政司街位于济南中心城区泉城路上,是见证济南城千年演变的一条老街,它地处济南老城核心地段,位于省政府大门两侧。
元朝时,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到了明朝,称之为“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朝时改称为“布政司大街”,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为“省府前街”。
布政司街过去分为大布政司街和小布政司街,省府前街,老济南人俗称大布政司街,省府西街、省府东街,称为小布政司街。
昔日小布政司街(今省府西街、省府东街)布政司街早年因与布政使司、贡院近在咫尺,官宦人家及书香门第聚居,故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古玩的店铺较多,是士子文人的徜徉驻足之地。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省府前街中段路东是皇亲巷。
皇亲巷对过有一半截胡同,胡同内路北有一山陕会馆,当时一对石狮雄踞的高大门楼非常壮观。
会馆内有十分讲究的罩棚,罩棚内有戏台、戏楼、神殿,神殿里还供奉着乡土神关公。
现在省府前街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省府前街至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北大槐树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位于济南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中部,早年是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
主道东西走向,东起纬九路,西止纬十二路,街长8米,宽7米,水泥路面。
南北走向为岔路,尚有南大槐树、北大槐树和中大槐树等称谓以区别方位,街名源于旧称大槐树庄。
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
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古名盘龙庄。
后在明、清时(一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济南开商埠后,南、北、中三大槐树庄。
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区。
1947年,取消南、北、中三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
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树街,槐荫街等街巷。
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方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比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关于北大槐树庄之名的由来,民间传于与秦琼有关。
秦琼(571—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
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民间秦琼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据秦姓宗人在简、秦若轼考证。
“隋唐时代出历城县西门,沿通安徽、河南、长清的官道,西行8~9里,有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生在这里。
秦琼家大门坐南朝北,门前有几棵大槐树”。
后来在这里住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村庄,秦琼战功卓著,有御赐宅第和几进院落的“秦府”。
这个村庄便以秦府门前的几株槐树为标志,沿称大槐树庄。
后人传说秦琼曾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栓过马。
清同治年间,秦琼后人,为提高其社会地位,遂修了大槐树故宅,建立了故宅碑,门前有一株唐槐,倍受人们重视,村名即沿用大槐树庄。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辘轳把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辘轳把子街辘轳把子街是济南的一条古老的小巷子,也就二十米多米,两米多宽,东起曲水亭街,西止东花墙子街,北邻泮壁街,南邻涌泉胡同。
从巷子口进去一段,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此街弯曲形状很像早些年代汲水井口的辘轳把子,故名。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绘有此街位置,未注街名。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辘轳把子街”。
街名源于此街形状像井台打水用的辘轳把手,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辘轳把子街其实名气远远低于它两端连着的两条街巷,南端连着的是久负盛名的芙蓉老街,济南传统美食在此处可见,近些年来更是荟萃了南北小吃,热闹不凡。
从泉城一路逛下来,总有一些人到芙蓉街上打个尖儿,解解馋虫。
辘轳把子街的北端则通向曲水亭,曲水亭边青石板砌就的水渠和街面,垂柳依依,古槐参天,泉声汩汩,那是老济南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气息。
从珍珠泉群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以后从曲水亭街边的这条水渠从大明湖正南门下流入大明湖。
在入湖之前,还有一片水面,与曲水亭相对着,即是百花洲。
如今只是一片空荡荡的水面,水下长满水草,有小鱼穿梭来往。
岸边垂柳下,时常有人用很精致的钓杆来钓鱼,如能钓到一指宽的鱼,便是大有收成了。
其实钓来钓去,也就是消磨些时间,发散些闲情。
从芙蓉街到辘轳把子街,再到曲水亭街,或者从曲水亭到辘轳把子,再到芙蓉街,在芙蓉街和曲水亭街都有停下的时候,但在辘轳把子街却是去往匆匆。
有时遇到一个雨天,当惬意就像雨天漫步一样没有止境的时候,辘轳把子街的小院屋檐就是一个适宜避雨的所在。
此时不仅让人记起了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在他的雨巷里,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诗化的人生邂逅。
在小院门的檐下,那一刻的温馨和感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广智院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广智院街在趵突泉南街中段路西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
这条街最初名叫“东新街”。
东新街因处在济南旧城西南部城关地区,所以原来居住这里的大都是以务农为主和从事小手工业的济南周围四乡来济的逃荒者。
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开埠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为了达到用他们的理念影响中国人的目的,在这条街上相继建起了广智院、基督教南关教堂和齐鲁医院后,古老的东新街才逐渐繁华起来,此街也遂改称为“广智院街”。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赵晋英夫妇由北京来济出资,在广智院街开办了私立福幼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亦称“福佑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这是济南市第一家培养助产士的职业学校。
解放后,政府在广智院街17号建立了山东省公安医院;1955年7月5日,又在原“山东省公安医院”旧址上成立了山东省立中医院,该医院后于1958年2月迁到文化西路中段现址。
集中西合璧建筑之大成的广智院街广智院坐落在广智院街东段路南,东临趵突泉南路,西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至文化西路。
广智院是济南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广智院最初是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青州创办的。
先在青州创办博古堂,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将“博古堂”扩大并迁到济南,在南关教堂东面修建既有中国传统庙宇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特长的大型博物馆,并定名为“广智院”,借以表达“广其智识”的意旨。
广智院建设之初,设计了“回”字形的陈列室、阅览室、研究所、布道堂,陈列有动、植物等13个自然门类,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展品万余件,常年开放,观众趋之若鹜,几年内即达数百万人次,盛况空前,一代文豪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初叶执教于济南私立齐鲁大学,居住在离广智院不远的南新街,也经常光顾广智院。
解放济南时,陈毅曾专门下令不要轰炸“广智院”,可见其在中国的重要影响。
1952年广智院由山东省文化局接管,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山东省博物馆。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城顶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城顶街城顶街,位在西门外不远处,北自现共青团路东段(原名西关大街、又估衣市街),南至麟趾巷口与永长街顺接,是一条长近200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面街道。
此街的北段,原为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了。
提起城顶,老济南人大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
一是,地势犹如一城之顶的最高;二是,随着济南的发展,这里又成了山果行栈的商业闹市;三是,此地原系清代行刑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及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均载有城顶街、丁字街。
据说这里的地势与旧城西门(泺源门)的城楼水平线等平,故名。
也有说,此处的地势和黄河大堤一样高。
诸多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其地势为高却是一致的。
还有人说,济南开埠以前,西门至筐市街的一段街道叫西关大街,这时普利门与普利街还未打通,而林祥门也是后来为了与经四路衔接才开通的,在这两处城门与街道没打通之前,人们出城走到筐市街(对面是丁字街)路口,就到了西关大街的顶头,故街以此名为“城顶”的。
今出西门沿共青团路缓步西行至电信大楼路口(即原城顶街口),这是一段上坡道,一看就十分清楚;拐弯南行近百多米的到盛唐巷口段,道路又慢上坡,但不十分明显;再向南,则有20~30米不长的一段稍洼路面,也就是低个10~20厘米,早年这里因雨水、污水汇聚形成水洼,且不时有几只鸭子于中回游,故人们把这小水洼的路段叫为“鸭子湾”。
车辆于水中而过,人们则从路边绕过。
过水洼路段继续南行40~50米直到麟趾巷巷口,这时路面坡陡,有如走山前上坡道般的,腿也有了沉重感觉,这街道的南端,才是城顶的最高处。
1980年前,此街的北段,即盛唐巷口以北的街段,原有一条长约130米的“丁字街”,后将其并入统称为“城顶街”,故原来的城顶只是南边约70米不长的一段。
旧志书中,除皆有两街名的载记外,对于丁字街,还有早为粮市的记述。
如金代《名泉碑》载:“曰双桃,城西丁字街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北大槐树街
北大槐树街位于济南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中部,早年是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
主道东西走向,东起纬九路,西止纬十二路,街长8米,宽7米,水泥路面。
南北走向为岔路,尚有南大槐树、北大槐树和中大槐树等称谓以区别方位,街名源于旧称大槐树庄。
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
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古名盘龙庄。
后在明、清时(一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济南开商埠后,南、北、中三大槐树庄。
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区。
1947年,取消南、北、中三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
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树街,槐荫街等街巷。
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方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比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关于北大槐树庄之名的由来,民间传于与秦琼有关。
秦琼(571—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
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民间秦琼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据秦姓宗人在简、秦若轼考证。
“隋唐时代出历城县西门,沿通安徽、河南、长清的官道,西行8~9里,有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生在这里。
秦琼家大门坐南朝北,门前有几棵大槐树”。
后来在这里住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村庄,秦琼战功卓著,有御赐宅第和几进院落的“秦府”。
这个村庄便以秦府门前的几株槐树为标志,沿称大槐树庄。
后人传说秦琼曾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栓过马。
清同治年间,秦琼后人,为提高其社会地位,遂修了大槐树故宅,建立了故宅碑,门前有一株唐槐,倍受人们重视,村名即沿用大槐树庄。
在西关又建了家祠。
后来家族中人把故宅分割出去,把书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石碑移往五龙潭叔宝祠。
到清光绪年间,原秦府故宅除仅存一株唐槐外,已不见秦府遗迹。
当地人为祈求平安,成此槐为“神槐”,这株槐树早70多年前古槐树已枯,树干中空,树洞中能站3人左右。
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处,因道路拓展,老槐树被清除,古槐树坑有一间房屋大。
1937年,秦姓家人专门到“大槐树”找老住户,老人们回忆,秦府故宅在古槐的位置。
今以其故宅大槐树为街名。
北大槐树南街回族居民较多,在街的西首有清真寺,占地1.03亩,位在北大槐树街西头道北的一小胡同里,门牌1087号。
清真寺南边有清真女寺.寺门坐西向东。
清真寺院内建有大殿、南北讲堂、沐浴室、教长室、讲经堂、会议室等。
建筑以大门、大殿为主轴,南北对称,大殿门台高起,青砖墙壁,灰黑色古瓦盖顶,建筑精美,古朴典雅,是传统的宫殿式建筑。
抱厦南侧立有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石碑,碑中记载:“北大槐树庄,迤西之有清真寺,昉于前明弘治。
”
北大槐树片区是济南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老街片区之一,它留给济南人的记忆,就像片区内的老槐树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入这片热土。
始自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让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成了遍布全国各地游子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槐荫区谈起大槐树,几乎每一位老人都能说出一段与槐树有关的记忆。
大槐树同样是生活在槐荫区每位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因此,每一次的马路拓宽,每一次的拆迁改造,当地人总也忘不掉朝夕相伴的大槐树。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槐树叶黄了又绿,槐树下的人们去了又来。
槐树下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大槐树见证的是人们对过去日子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