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疗改革社会实践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医疗改革的社会调查报告

作者:谭庆华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摘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关键词】工作重心成就改革目标就医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和方案

一、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

三、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1.充分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5.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6.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

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

二是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1亿多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370万张;卫生人员由310万人增加到590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控制和疑难杂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医药商业企业约12万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药服务。全国共有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近2700个,技术机构约1000个,监管人员6.4万人;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农民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便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8.2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94.7/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下降63.9%;婴幼儿死亡率

由1981年的34.7‰降低到2008年的14.9‰,下降57.1%。这些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当前群众看病就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目前,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现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力度不强,受益水平比较低,不能有效地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各项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居民疾病风险没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保护。三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弱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出现了重经济收益、轻社会效益的“趋利”问题,扭曲了服务行为,加重了患者负担。四是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低,流通环节过多、经营费用高,低价药品生产难以为继,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严重误导群众,药品安全存在严重风险和隐患。“一药多名”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开单提成、虚高药价、不合理用药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五是中医药发展滞后,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优势逐步淡化。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等现象。中医药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城镇经、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因而面临着新的更加复杂的健康问题。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2002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18.8%,而70年代末仅为7%。根据卫生部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为2.6亿,比2003年增加了06亿。同时显现出发病年龄提前,农村增幅大于城市的趋势。慢病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防治难度加大,医药药用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目前SARS、禽流感等至少10余种新发传染病已在我国出现,同时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入的可能。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而结核病、性病、血吸虫病等曾被控制的传染病也死灰复燃,出现流行扩散趋势。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疾病负担,我国疾病防治任务严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另外,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着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缺陷,还不足以应对卫生问题的挑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曾经历若干比较大的改革过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针对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明显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我国医疗服务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有效缓解了由于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再比如,针对职工医疗保险基本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弊端,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