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教案 (1)(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高一必修四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四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文中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分析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3.感悟苏武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苏武的敬佩、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独立收集、处理信息并获取相关知识。

本阶段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文中的文言知识。

在教学上可采用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分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文章塑造的苏武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而且采用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让人更加深切体会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忠贞不二的气节,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与活动: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通过课后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1.2.2 语言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运用,句式结构等。

1.2.3 文化背景: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2.1.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文化背景:理解苏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2.2 文本内容: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本内容,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1.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1.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苏武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1.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本。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教学设计1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整体思路】《苏武传》是一篇人物传记,有对人物生平经历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作者对人物人生价值的评价。

因此,学习《苏武传》,我们一要读苏武,二要读班固。

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贴近苏武,还原苏武的人的特性。

看到苏武的“大丈夫”形象,脱离对于苏武符号化的膜拜。

且作者将李陵与苏武放在一起必有其用意,那么通过对比课文中李陵与苏武的形象,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在本课的教学中侧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充分的自主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上采取双线学习的方法,一方面在课上讨论学习文章思想内容侧重文本解读等,另一方面课下要按照之前老师讲的那种方式自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和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等,了解背景文化知识。

2. 进一步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 通过阅读,深化对文本内容的剖析和理解。

4. 结合《孟子》选段引导学生理解苏武的“大丈夫”形象。

5.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苏武事迹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 引导学生体会苏武在绝望困境中的大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苏武的“大义”精神。

难点:学生自主讨论李陵与苏武的命运遭际的差别,分析总结班固对苏武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分析引导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思路】课前准备与自主学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读音,初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合作,梳理归纳文中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如一组负责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二组找出古今异义词,三组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等等。

教学层次第一课时:1.导入用采访的方式吸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5分钟)2.引用《孟子》选段并结合课文中苏武的遭受的苦难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苏武的“大丈夫”形象和他的“大义”精神。

(20分钟)3.返回课文的前半部分介绍故事的背景,并结合明代士大夫求名的变态行为,引导学生领悟到苏武“大义”精神的纯粹性。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 究性。
课堂活动
朗读课文,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语句和段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苏武传》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 情感体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四教案《苏武传》
汇报人: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06
0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中出现的重点 字词和句式
添加项标题
个人背景: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忠诚于汉朝,曾多次出使 匈奴。
添加项标题
作品背景:《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的事迹。
添加项标题
教学背景: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可以了解汉朝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 教案1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 教案1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备课资料《苏武牧羊》典故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X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X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X 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X 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X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X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X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X 胜,X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传》课时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传》课时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导入新课:1、阅读课本117页《<汉书>的价值》,完成下面《汉书》与《史记》对比的练习:提示:《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体例纪、表、志、传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两书合称为:史汉三、推进新课:1、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 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苏武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和评价。

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4. 探究学习:(1)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苏武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1.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

1.2.2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1.2.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苏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2.2.3 文学作品鉴赏: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3.1.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苏武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为何能够坚持多年,他具备了哪些品质。

3.2 课文讲解3.2.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2.2 翻译和解释: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2.3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3.2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苏武忠诚、坚定品质的理解和感悟;2. 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经典片段演绎:挑选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演绎,加深理解;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片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案例分析:以苏武为例,分析其忠诚、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苏武的形象,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2)问题探讨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苏武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4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学生齐读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父亲: 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主要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设计更多的预习任务和拓展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可以推荐一些与《苏武传》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苏武生平及其忠诚事迹,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崇高情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翻译。

苏武忠诚品质的分析和讨论。

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和《苏武传》的文学价值。

预习检查提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苏武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分享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新课讲解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疑难句子和关键段落。

结合课文背景,分析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忠诚品质和文章深层含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水平。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苏武的忠诚精神和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提供文言文词典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进行文言文词句翻译的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鉴赏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

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

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

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

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

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

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

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

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

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

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

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

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

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

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

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

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

这是严于责己之意。

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

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

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

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

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

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

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

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

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

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

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

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

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

第一次让卫律出面。

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

一是威吓。

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

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

二是利诱。

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

三是逼迫。

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

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

第二次由李陵出面。

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

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

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

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

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

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

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

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

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

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

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

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

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

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

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

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

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

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

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

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

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

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

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

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

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

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

二是与卫律对比。

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是与李陵对比。

李陵善于伪装。

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

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

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

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

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

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

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

这是第二层对比。

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

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

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

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