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生态农业中,要将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不仅要关注农作物的生长,还要考虑土壤、水分、气候、病虫害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选择种植作物时,要考虑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使作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
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作用。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和生物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减少竞争,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比如,在果园中种植豆科植物,不仅可以利用果园的空地,还能通过固氮作用为果树提供养分;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可以吃掉害虫和杂草,同时鱼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肥料。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不断循环和流动的。
在生态农业中,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转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采用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提供了能源和肥料;推广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养分回归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农业中,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产力。
比如,在农田中种植多种农作物,或者在养殖中采用多种动物的混合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风险。
二、生态学方法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1、生态规划与设计在开展生态农业之前,需要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通过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精编]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
[精编]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和资源,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经验分析:1.稻田养鱼模式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它利用稻田的水资源养殖鱼类,同时为鱼类提供遮蔽和食物。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农田的单位面积产出,还可以通过鱼类的活动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害虫数量,减少农药使用。
稻田养鱼模式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2.牛粪养殖蚯蚓模式牛粪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它可以用来养殖蚯蚓。
蚯蚓可以将牛粪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机肥,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
同时,蚯蚓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
这种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丰富的有机资源,它可以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有机肥、饲料等。
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中,秸秆被收集、加工和转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4.生态休闲农场模式生态休闲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场提供游客住宿、餐饮、观光、采摘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技术交流等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5.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例如,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或饲料,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或生物质能等。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产业联盟和利益共享机制。
以上这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经验都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高效利用:这些模式都注重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
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通过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深入了解,可以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和意义生态农业是指在尊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它旨在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的提倡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倡导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它注重土壤的保护和改良,提倡有机肥料和无污染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生态农业模式强调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系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特点使生态农业模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生态农业的优势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的农产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残留,更加健康安全。
其次,生态农业模式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生态农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生态农业模式的实践在实际生产中,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各地政府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农民在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后,逐渐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污染农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实践。
五、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许多农民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和培训。
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较大,给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研究
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为基础,利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服务,以最少的污染、最少的干预和最低的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研究已成为全球农业科研领域的热点话题。
二、生态农业的技术1.作物种植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作物种植是最基本的环节。
传统的作物种植技术以高产为目的,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虽然能够实现较高的农业产值,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因此,在生态农业中,采用了一系列新的作物种植技术,如轮作、休耕、无耕种植等。
轮作是指在同一个农田中,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
轮作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土地的肥力,同时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休耕则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不耕种,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整。
无耕种植则是通过使用特殊的耕作机械或手工,避免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土地的破坏。
2.生物防治技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生态农业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替代传统的农药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使用天敌或者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比如,将某些昆虫释放到农田中来捕食害虫,或者使用一些微生物来抑制害虫的繁殖等。
生物防治技术的好处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没有危害。
同时,这种技术一般比化学农药更加安全和有效。
3.有机肥料技术有机肥料是一种以动植物粪便、植物秸秆、农作物残体等为原料,经过处理后作为农作物肥料的草料。
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没有毒性、没有残留,不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肥料技术的应用也不断被推广和普及。
采用有机肥料种植的作物更加健康、营养也更加丰富。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生态农业是指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一种农业种植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史我国的农业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种植农业的传统。
然而,传统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弊端,对环境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人们开始了对生态农业的深入探索,从而逐渐发展出像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这样的新型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优势生态农业是一种更为健康、环保的种植模式。
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例如:1.保护环境:生态农业模式强调生态学与农业的和谐发展,能够在种植过程中,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改善土壤质量:在生态农业中,种植农作物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地污染,同时通过有机肥料等一系列生态手段,可以发挥土壤改良的作用。
3.营养丰富:在生态农业中种植的农作物更为健康,从而对人体的营养更具的补充作用。
同时,生态农业模式中也不会使用化学肥料等劣质品,消费者食用更健康,更安心。
三、生态农业的现状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推进下,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1.全国内有超过1万户种植户开展了生态农业的种植活动,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在引进国际知名的生态种植技术的同时,结合自身土地环境,发展出了适应我国土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3.政府在生态农业的扶持方面面较为强劲,例如加大对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种植收入水平等。
,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生态农业的普及与发展。
四、结语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为实现环境和谐、推广绿色消费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相信未来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生态农业模式
十大模式
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 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 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 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 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物互利共生型
该类型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 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这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在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类型,使处于不同生态 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实现对农 业生态系统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生物互利共生型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单产。该类型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复合型、农作物复合种植型、其他复合型3种类型。
类型
物质多层利用型 生物互利共生型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治理型
观光旅游型
物质多层利用型
该类型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在该模式中,通过增 加生产环和增益环将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内做到物质良性循环,能 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在该系统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 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了废弃 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该类型又可分为沼气利用型、病虫草防治型、产业链延长增殖型3种类型。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与创新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与创新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新型农业模式,正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
而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
传统农业往往侧重于单一作物的种植或单一养殖品种的培育,这种模式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
而生态农业则依据生态学原理,构建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例如,通过合理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沼气池养殖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在生态农业中,生态学原理还被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在农田中保留一定比例的野生植被、营造防护林带、建设湿地等措施,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促进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提高。
比如,一些有益昆虫可以捕食害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土壤提供氮源。
此外,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也在生态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和养殖,可以避免竞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果园中放养土鸡,土鸡可以捕食害虫、杂草,其粪便又能为果树提供肥料,实现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除了上述应用,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创新也不断涌现。
其中,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如“鱼菜共生”模式,将水产养殖与蔬菜无土栽培相结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产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让消费者与农民直接建立联系,共同承担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收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应用前景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应用前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污染的加重,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农业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发展出适应生态环境的新模式。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效益和改善农民生活为目标,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生态农业的理念、模式及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理念:以生态为中心生态农业的理念是以生态为中心,即在农业生产中,保护生态环境是首要的原则。
对于生态农业来说,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也能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二、模式:多样化和可持续性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多样化和可持续性。
多样化是指生态农业生产的种植方式、养殖方式、农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等都有一定的多样性。
可持续性则是指生态农业模式在长期实践中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目前,世界各地已出现了许多生态农业模式,如水稻农业生态系统、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等,其中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农业生产的高质量性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三、应用前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发展壮大,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的应用前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解决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采用的种植方式、养殖方式具有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特点,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对改善土壤质量和减少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经济效益:采用生态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营养价值,同时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生活质量:有机、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口感好,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亲和性,可以促进当地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适用于大城市的高品质市场需求。
总之,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方式在不断演变。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学,简单来说,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农业中,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首先,生态农业强调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在传统农业中,往往种植单一的作物品种,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而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农业,则注重多种农作物的搭配种植。
例如,在一块农田中,可以同时种植玉米、大豆、蔬菜等不同的作物。
这样一来,不同作物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减少了土壤肥力的过度消耗;而且,多样化的作物环境能够为各种有益昆虫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其次,生态农业重视生态位的合理利用。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安排不同作物和生物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比如,在果园中养殖家禽,家禽可以吃草籽、昆虫,减少果园的病虫害,同时家禽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再比如,在水田中养殖鱼类,鱼类可以吃掉水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实现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再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在生态农业中也有着关键的应用。
生态农业追求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农作物的秸秆可以通过还田、制作青贮饲料或者用于沼气池发酵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同时,生态农业注重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以沼气池为例,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用于照明、取暖和做饭,而沼气池的废渣又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高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不使用合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和激素,而是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虫和病害。
有机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整体可持续性。
2. 多样化农业:通过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和引入多样化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某一特定作物或动物的过度依赖,降低农业系统的脆弱性。
多样化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 农业生态系统设计:采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农田和养殖场的布局,以最大化生态系统的效益。
这包括合理安排作物轮作、休耕期和引入益生菌等微生物来促进土壤健康。
4. 水资源管理:采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包括雨水收集、滴灌系统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降低对水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5. 生态农业科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这些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农田状况、精确施肥和灌溉,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6. 社区参与和教育:通过加强社区层面的参与,促进农民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支持。
提供培训和教育,使农民了解生态农业的好处,鼓励他们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7. 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包括财政激励、补贴和市场准入等,以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农民、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生态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优化农田、畜牧场、渔场和森林等农业生产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保护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农业发展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路径。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自然循环和尊重生态规律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中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有机认证体系,提供了财政支持和培训等。
2.生态示范农场模式:生态示范农场是一种将生态农业原理转化为实践的农场。
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要素,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优先的农业生产。
中国目前已建立了大量的生态示范农场,涵盖了种植、养殖、渔业等多个领域,为推动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绿色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模式是一种以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种植方式。
它通过合理的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的绿色种植模式主要集中在蔬菜种植领域,逐渐向其他农产品扩展,例如水果、谷物等。
4.有机家庭农场模式:有机家庭农场是一种小规模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它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表现,通过有机栽培、自然循环等原理,提供健康、绿色和安全的农产品。
中国许多农民选择把自家的庭院或农田改造为有机家庭农场,从而实现自给自足,并通过直销等途径销售农产品。
在推动上述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路径: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为生态农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2.推广科技创新: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手段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和质量。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什么是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一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在该模式下,农业生产杠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在生态农业模式下,生态学对于生产方式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在这种农业模式中扮演的角色是设计一个保护和促进自然平衡的系统,以提高生产的效果。
生态学不仅关注生产效益,同时也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
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应注重以下方面:维持自然平衡生态农业模式的目标是要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同时还要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因此,生态农业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应成为该模式的优先目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提高生产品质,因此其设计也应重点考虑如何优化资源利用。
使用节约资源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和环保措施、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是其中的关键。
系统化整合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它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因素。
它不能只注重单一生产环节,而需要针对整个生产链条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实现统筹规划和流程优化的目的。
参与持久的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需要持续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其设计方法应重点考虑参与持久的发展。
该模式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持续的监测、评估和改进。
同时,它也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和利益方的合作和协作。
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议在设计生态农业模式的过程中,下列建议可以作为参考:重视环保在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
要用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优先考虑生态系统保护。
为了找到生态农业的平衡点,需要探索更多的策略和方法。
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社会的参与必须是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需要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特别是农民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如何建立更好的农民组织,增进农民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其中的关键。
生态农业模式名词解释
生态农业模式名词解释一、生态农业模式概述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虫,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特征1.整体性:生态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注重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实现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模式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多样性:生态农业模式注重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多种农作物和养殖多种动物,降低生产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综合性: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5.地域性:生态农业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方案。
三、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1.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猪-沼-果”、“猪-沼-菜”等。
2.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关系,实现养殖业的高效生产。
例如,鱼塘中养鱼、养蚌,同时利用藻类净化水质,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3.有机农业模式:通过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
4.观光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例如,农家乐、采摘园等。
5.立体农业模式:利用不同农作物生长的高矮、早晚等特性,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例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
四、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1)保护环境:生态农业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产量: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养分管理,生态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生态学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耕地的荒漠化和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保持耕地的生态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质量和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机的、自然的和生态的农业生产系统。
在生态农业中,不仅仅是耕作和种植,而是整合了生态环境、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能量和自然资源来控制昆虫、病害和杂草的生长。
同时,也更加注重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致力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生,使得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生态农业主要依托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认为,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自然循环所决定的。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通过稳态维持的机制保持自己的生态平衡,同时也统一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机制,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平衡。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目前,生态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美等。
比如,以美国为例,其生态农业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现已成为美国农业经济的重要部分。
在华盛顿州,生态农业已占耕地的10%以上,其中既包括了有机农业,也包括了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而且,生态农业在全球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四、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生态农业以其自然、环保的特点成为农产品质量和价格更高的高端农产品,拥有许多优势。
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模式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农业领域,传统的农业模式常常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模式。
一、绿色农业模式的定义与原理绿色农业模式是一种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田生产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的农业生产模式。
其核心原则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绿色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
有机农业通过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避免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健康。
节水农业则通过科学灌溉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方式,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循环农业通过农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
二、绿色农业模式的优势相比传统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模式拥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损害。
传统农业常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而绿色农业模式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不仅能够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其次,绿色农业模式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活动的基础,而传统农业模式常常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绿色农业模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绿色农业模式还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绿色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农产品得到了广泛关注。
绿色农业模式所产生的农产品经过认证,符合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其品质得到了保证,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绿色农业模式的实践和启示在我国,农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绿色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以高耗能、高投入、高产出为目标,往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生态农业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推广。
生态农业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倡生态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除了为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新的生产模式之外,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倡导生态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能力,创新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生态农业模式: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前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调有机、自然、生态的农作物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模式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等化学合成物,依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作为产出和资源循环机制,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水分利用率,保持了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生产力。
现在,有机农业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2.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是通过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化手段,结合果树、小麦、水稻、玉米等常用作物的特殊要求,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精准控制,从而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精准农业模式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对种植的作物、气候、土壤等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了种植信息的精准控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大幅降低农药、化肥和能源的使用成本。
3.水稻-鱼田间养殖模式水稻-鱼田间养殖模式是一种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可以利用水生生物的营养残留物质、代谢产物、早期浮游的浮游生物和苔藓类水生植物自然降低池塘水体的营养盐含量,同时可以优化水稻穗粒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该模式还可以使得农户有更多的收益来源,提高了农村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最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精品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分析1生态农业概述我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经过近30的探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理论,于1981年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
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中将中国生态农业定义为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
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发布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
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
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
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
浅议农村生态农业模式
浅议农村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农村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生态农业的模式上也有所不同。
但无论哪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针对资源情况来讲,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的方式就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文章针对农业发展实际,分析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及新思路。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
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2.1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应用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
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减缓了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
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
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
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立体农业种养技术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姓名:李远洪学号:20148228班级:工程(本)201402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以黄河三角洲为例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1.1生态农业的简介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2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生态农业的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一)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1.5我国十大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6、推广力度不够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加快生态农业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1.8解决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本途径(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
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操作加强全程监控,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
这就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加强农民培训,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加强研究开发,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1.9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与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