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伟-《统计基础与实务》-第九章 统计分类与标准
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
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与个体总体(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2.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样本单位。
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例:某地有工业企业数300家,现对100家工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则:300家企业构成一个总体,各个工业企业都是这个总体的个体。
100家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样本,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样本单位,样本量即为100。
3.指标与标志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企业控股情况、职工人数),分为品质标志(性别、工种)和数量标志(年龄、工资)4.变异与变量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
如人的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表现为20岁、30岁等。
变异标志分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其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定义: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基本要求:准确性(基础)、及时性(关键)、全面性(保障)二、统计调查的方案(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1.调查目的(解决哪些问题、取得哪些资料及用途)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报告单位(调查范围、向谁调查、由谁来提供资料)3.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4.调查项目和调查表5.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调查空间(多大范围)6.调查的组织计划例:某市要对100家工业企业2011年1-6月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2011年8月15日前完成。
陈正伟-《统计资料的应用及分析技巧》讲座
陈正伟 重庆工商大学
一、
引
言
统计数据是依据、证据、诗篇。 每一个统计数据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凝 聚着统计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她是人类劳动的客观反 映,她是人类历史的真实写照。 只有真正懂统计才能真正懂经济;才能真正懂得 计划(规划);才能真正懂得信息社会的内涵;才能真 正尝到信息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甜头。 作为有一定素质的现代公民,对统计知识的具体, 应当相对本国语言一样,能准确的阅读并应用。 “统计”有三层含义,即:统计学、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我们这里重点讲解统计资料及统计学的普 及知识和应用技术。
四、 统计分析技术
• • • • • • • • • • 4.1、绝对数与相对数的分析 4.2、平均数与标志变动度的分析 4.3、发展变化(动态)分析 4.4、差异(比较)分析 4.5、影响因素分析 4.6、预测、推断与预警(景气)分析 4.7、评价分析 4.8、相关与回归分析 4.9、投入产出分析 4.10、生产经营活动分析
二、统计资料的概念及其种类
2. 1、 统计资料的特征: 1客观性,2历史性,3数量性,4系统性,5具体性 2.2、 统计资料的结构 1、学科统计资料结构 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构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官方统计资料 5、部门统计资料 6、民间统计资料 7、现场统计资料
三、 统计资料的应用
3.1、指标与指标体系 3.2、表内关系与表间关系 3.3、定义关系、随机关系、模糊关系 3.4、总量、结构、变化、效果解读主线 3.5、绝对、相对、平均、离散解读主线 3.6、专业、综合解读主线 3.7、动态、静态解读主线
பைடு நூலகம்
五、统计分析的写作方法
• • • • 5.1、统计分析的概念及种类 5.2、统计分析的一般步骤 5.3、统计分析的文体结构 5.4、统计分析的写作注意
《统计学》(专业版)2011-习题集解答-陈正伟
《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2011年陈正伟 2011年5月2日目录《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 (1)《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 (1)《统计学》习题2-数据与搜集 (4)《统计学》习题3-统计指标 (8)《统计学》习题4-数据特征值 (21)《统计学》习题5-抽样调查 (27)《统计学》习题6-相关与回归 (33)《统计学》习题7-时间数列 (43)《统计学》习题8-统计指数 (52)《统计学》习题9-假设检验 (62)《统计学》习题10-综合练习题 (66)《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一、填空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是关于研究大量现象数量特征及规律方法论科学。
4、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5、量是事物属性的特征的描述。
6、数是指事物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7、数值(值,数据)是指量的表现形式的具体化,是量与数的统一。
8、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形成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1、统计学是一种()科学。
A、实质性B、定性分析C、社会科学D、方法论2、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是。
A、定序尺度B、定比尺度C、定类尺度D、定距尺度3、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的最大区别是()。
A、是否有计量单位B、是否可以相加C、是否有绝对零点D、上述都对4、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序为。
A、定序、定比、定类、定距B、定类、定比、定距、定序C、定类、定序、定距、定比D、定比、定距、定类、定序5、下列适用于定距尺度的是。
A、人的性别B、产品的等级C、温度D、人体体重6、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50个学生B、每一个学生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7、某工人月工资180元,则“工资”是。
A、品质标志B、质量指标C、总体单位D、数量标志三、多项选择1、“统计”的含义有()。
陈正伟-《新编统计学》之一:绪论
3)时间界限;4)空间界限;5计量单位;6)计算方法;7)指 标口径。
口径-常住单位
例:
时间
空间
经济概念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数量 计量单位 指标的概念
471564多亿元。
指标的取值
计算方法:各行业增加值总和
3.统计指标特点:(3个) ①具体性:有具体对象、时间、地点、条件。 ②综合性:说明总体特征是综合全部单位具体标志 表现的结果。 ③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现象 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
近代统计学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 1.数理统计学派 凯特勒(A.Quetlet) 引入概率论, 丰富了统计方法体系 2.社会统计学派 克尼斯(A.Knies)、恩格尔(Engel)等 强调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 现代统计学时期(20世纪初至今) 在凯特勒所创立的数理统计学基础之上,后经葛尔登 (F.Galton)、皮尔逊(Pearson)等统计学家不断丰富和发展。 统计学的主流从描述统计学转向推断统计学
文字记述方法对国情国力进行研究。
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两派之争的结束
共同点:均以社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均认为自己是一门阐明 国情国力的社会科学。
不同点:是否把数量对比分析方法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特征。
结束:1850年,德国一位经济学和统计学家克尼斯(A.Knies)
发表了一篇论文《独立科学的统计学》。 提出了“国家论”与“统计学”科学分工的主张。即“国 家论”作为“国势学”的科学命名;“统计学”作为“政治算术” 的科学命名。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两派学术争论的结束。
(二)统计资料
通过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 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011学习资料-统计实务⊙o⊙)啊
10、执行会计制度: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事业会计制度、行政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 情况。
11、机构类型: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 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组 织机构。
12、产业活动单位数:指法人单位所拥有的 产业活动单位的个数。
13、从业人员数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 动报酬的期末实有人员数。
特国家统计报表制度(P127)
1、周期性普查制度 (1)经济普查:每10年两次,逢3、8的年份实施。 (2)农业普查:每10年一次,逢6的年份实施。 (3)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逢0的年份实施。
2、经常性调查制度:现行30项 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 计调查制度》(持续开展)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2、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 织结构使用的、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代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
(二)行政区划代码:(两项国家标准)
由十二位有属性的数字组成。其中:县及县以 上6位;县以下6位。如:320102007002 32—江苏省;01—南京市;02—玄武区 ; 007—锁金村街道;002—锁一社区居委会。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者(P131)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 (二)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 (三)统计调查项目的监督。
四、什么是合法的统计报表?
合法的统计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1、表号 2、制表机关 3、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4、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5、有效期截止时间
没有经过各级统计局批准(备案)的或没 有标明法定标识的统计报表,均为非法报 表,一经发现将予以废止和严肃查处。
1、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 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陈正伟-《统计基础与实务》-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一、指数的概念指数(Index Number )是研究现象差异或变动的重要统计方法。
它起源于18世纪欧洲关于物价波动的研究。
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一些重要的指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为了阐明指数的概念,我们把所研究的现象总体分为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
例由表1,考察某个摊位猪肉销售量的发展状况,用q q 01,如甲摊位为300400=133.33%,表示七月份比六月份上升33.33%。
而要考察整个菜市场猪肉销售量总的发展状况,直接用∑∑qq1,等于146.15%,表示猪肉的销售量总体上升了46.15%。
象这种由单一项目,即在数量上可直接加总的项目形成的总体,叫简单现象总体。
由表2,考察某一种商品销售量的发展状况,用q q 01,如小白菜为10001000=100%,表示小白菜的销售量七月份与六月份持平。
而要考察整个菜市场所有的菜的销售量总的发展状况,却不能用∑∑q q 01,因为各种菜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使用价值也不一样,不能直接加总对比。
对价格也是如此。
象这种由在数量上不能直接加总的项目形成的总体,叫复杂现象总体。
表1 表2指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说,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它包括不同时间的同类现象、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事物)的同类现象以及实际完成与相应计划对比的相对数,从这个意义来说, 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以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都可以叫做指数。
狭义的指数,则是以上相对数中的特殊部分,它是指不能直接加总的复杂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反映全部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多种产品的成本指数;多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都是反映所研究现象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统计中的指数,大都是狭义的指数。
指数理论主要用于研究这类指数。
二、指数的作用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广泛的作用,表现如下:综合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构成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测定研究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及复习要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Ⅰ考核能力要求《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5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综合应用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总论一、考核内容1统计的相关概念(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个体(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与标志(4)变异和变量3统计的过程(1)统计的工作过程(2)统计的认识过程二、考核要求1统计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工作的定义;②统计资料的定义;③统计学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识记:①总体的定义;②个体的定义;③样本的定义;④样本单位的定义;⑤指标的定义;⑥标志的定义;⑦标志的分类;⑧标志值的定义;⑨变异的定义;⑩变量的定义。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知识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统计涵义:①统计工作②统计资料③统计学*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关系:①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③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见P5-9)(1)总体与个体(总体单位):总体基本特征:①同质性②大量性③差异性(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统计指标)与标志:区别联系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
(4)变异与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变量: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为: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4、统计工作过程:①统计设计(定性认识)②统计调查(定量认识)③统计整理(定量认识)④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1、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两种:(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对次级资料的搜集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
他们的区别:原始资料只反映某个个体,次级资料反应总体。
他们的联系:次级资料是经过原始资料加工整理的一手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度过来的。
2、统计检查基本要求:①准确性(基础)②及时性(关键)③全面性(保障)3、统计检查分类:(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①全面调查②非全面调查(2)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①连续调查(也称经常性调查,是时期指标)②非连续调查(也称一次性调查,是时点指标)(3)按调查的组织形式:①统计报表②专门调查4、完整的调查方案包括:①调查目的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③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④调查项目(标志)和调查表⑤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空间⑥调查的组织计划注: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可以不一致。
为应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可将多种调查方式和方法结合起来。
陈正伟-《统计学A》总复习(2015)
2015年《统计学A》总复习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 2015年06月10日于工作室一、基本概念(30个)1.统计的含义2.统计研究的对象以及特点3.总体与总体单位4.标志与指标5.变量与变异6.统计调查与种类7.统计整理8.统计分组及分组标志9.分配数列及种类10.总量指标及种类11.相对指标及种类12.平均指标及种类13.峰度及评价14.偏度及评价15.标志变异指标及种类16.时间序列及种类17.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18.季节变动19.统计指数及种类20.综合指数21.平均指标指数22.抽样调查23.抽样误差24.极限误差(允许误差)25.相关关系26.相关系数及评价27.函数关系28.回归分析29.回归系数及意义30.估计标准差二、基本方法(15种)1.统计调查方法2.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3.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结合运用的方法4.动态数列的指标方法5.移动平均法6.时间序列的因素分析法7.最小二乘法8.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9.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10.指标编制的一般原则11.综合指数的因素分析法12.抽样调查法13.相关分析法14.回归分析法15.回归系数的意义三、基本关系(12个)1.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指标与标志关系3.平均指标之间的关系4.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关系5.平均指标与强度指标的区别6.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和联系7.数据特征与趋势模型的关系8.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9.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10.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估计标准差的关系1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12.抽样误差与极限误差的关系四、基本公式(22个)1.斯特杰斯组数计算公式2.相对数计算公式3.算术平均数的公式4.调和平均数的公式5.中位数计算公式6.众数计算公式7.几何平均数的公式8.平均差的计算公式9.标准差的计算公式10.离散系数的计算公式11.偏度的计算公式12.峰度的计算公式13.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14.时间序列的因素分析公式15.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16.最小二乘法(直线模型:a 、b )17.指数体系公式(相对数体系、绝对数体系)18.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公式19.抽样误差公式(平均数、成数;重复、不重复)20.R 与b 的推算公式:b r y x *δδ=(2*,**xy x y x y xb y x y x r δδδ-=-=)21.估计标准差的公式:22.概率度与抽样误差的关系:μ*t =∆。
陈正伟-《新编统计学》之二:统计数据搜集
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 日零时,11月10日结束。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日0时 调查时限:2010年11月1日至10日
基本内容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 二、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案 三、统计调查问卷 四、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任务一
统计数据的来源
5
一、统计数据搜集的概念
1.概念: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 方法,对调查对象中各调查单位的有关标志的具 体表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登记,取得真实 可靠统计资料的活动过程。也叫统计调查。
根据要求选择的答案多少不同,有以下类型
单项选择型:要求被调查者对所给出的问题 答案选择其中的一项 多项选择型:要求被调查者对所给出的问题 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数量不 受限制 限制选择型:要求被调查者在所给出的问题 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但数量 要受一定限制
封闭性问题 (单项选择法实例)
(10)您存钱的主要目的是:
1. □购买设备 3. □结婚 5. □养老防病 2. □购买住房 4. □子女教育 6. □旅游
(请按你认为的重要性在□中写位序)
(11)您是否了解现在推行的信贷消费 1. □不了解 3. □了解 2. □了解一点 4. □很了解
(12)您是否打算参加信贷消费: 1. □是 2. □不 (跳过第13题)
(15)最后,了解一下您的基本情况: A. 您的性别: 1. □男 2. □女 B. 您的年龄: 周岁 C. 您的文化程度: 1. □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 □小学 3. □初中 4. □高中或中专 5. □大专或大学以上 D. 您家庭人口数 人 其中:1. 在业 人; 2. 离退休 人; 3. 失业、下岗 人 4.在校学生 人。 E. 您的职业 (见卡片) F. 职务
统计基础与实务完整稿ppt课件
16.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 D )。
A.问卷长度比较长 B.费用比较高 C.效率不高 D.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17.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28
42
要求:①比较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
②分别计算两企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并作简要说明。
解:①根据公式:
Σ χ f 211700
Σ χ f 199600
X甲= —— = ———— ≈823.74(元) X乙 = —— = ——— ≈838.66(元)
Σf
257
Σ f 238
答:甲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比乙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低。
一、单项选择题:
13.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 D )。
A.普查的方法 B.重点调查的方法 C.典型调查的方法 D.抽样调查的方法
1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B )。
A.统计台帐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15.入户访问的优点之一是( A )。
A.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和调查较为复杂的项目 B.访问成功率比较高 C.调查的成本不高 D.调查的速度快
—————————————
6
6
四、计算题:
3.某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资料如下表:
年份
2001年
2002年
工业总产值(万元) 200
220
累计增长量(万元)
--
20
环比发展速度
--
110%
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一、总论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1、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
陈正伟-《统计学A》总复习(2015)
2015年《统计学A》总复习重庆工商大学 陈正伟 2015年06月10日 于工作室一、基本概念(30个)1. 统计的含义2. 统计研究的对象以及特点3. 总体与总体单位4. 标志与指标5. 变量与变异6. 统计调查与种类7. 统计整理8. 统计分组及分组标志9. 分配数列及种类10. 总量指标及种类11. 相对指标及种类12. 平均指标及种类13. 峰度及评价14. 偏度及评价15. 标志变异指标及种类16. 时间序列及种类17. 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18. 季节变动19. 统计指数及种类20. 综合指数21. 平均指标指数22. 抽样调查23. 抽样误差24. 极限误差(允许误差)25. 相关关系26. 相关系数及评价27. 函数关系28. 回归分析29. 回归系数及意义30. 估计标准差二、基本方法(15种)1. 统计调查方法2. 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3. 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结合运用的方法4. 动态数列的指标方法5. 移动平均法6. 时间序列的因素分析法7. 最小二乘法8.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9.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10. 指标编制的一般原则11. 综合指数的因素分析法12. 抽样调查法13. 相关分析法14. 回归分析法15. 回归系数的意义三、基本关系(12个)1.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 指标与标志关系3. 平均指标之间的关系4. 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关系5. 平均指标与强度指标的区别6.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和联系7. 数据特征与趋势模型的关系8.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9.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10.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估计标准差的关系11.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12. 抽样误差与极限误差的关系四、基本公式(22个)1. 斯特杰斯组数计算公式2. 相对数计算公式3. 算术平均数的公式4. 调和平均数的公式5. 中位数计算公式6. 众数计算公式7. 几何平均数的公式8. 平均差的计算公式9.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10. 离散系数的计算公式11. 偏度的计算公式12. 峰度的计算公式13. 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14. 时间序列的因素分析公式15.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16. 最小二乘法(直线模型:a、b)17. 指数体系公式(相对数体系、绝对数体系)18.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公式19. 抽样误差公式(平均数、成数;重复、不重复)20. R与b的推算公式:()21. 估计标准差的公式:22. 概率度与抽样误差的关系:。
陈正伟-《统计基础与实务》-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统计工作在统计设计阶段确定了统计任务和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之后,就要开始向社会作系统大量的调查,搜集必要的统计资料。
所以,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第二个阶段。
下面给出统计调查的定义:统计调查是指统计部门按照法定的程序,依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被调查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主要是对原始资料的搜集。
所谓原始资料,就是向被调查者搜集的、有待汇总整理、需要由个体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
当然,为了分析某项问题的需要,有时也要搜集次级资料。
所谓次级资料,是指已经加工整理过的,由个体过渡到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特征的统计资料。
由于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因此,统计调查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对原则资料的搜集。
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统计调查获得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开端的基础。
取得的统计资料完整与否、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以后各阶段的工作质量。
只有搞好统计调查,才能提高统计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服务。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工作为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服务,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向有关部门提供所需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职能之一。
因此,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就成为对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准确性的要求,是指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真实可靠,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问题,也是涉及到是否坚持统计制度和工作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问题。
为了维护统计调查的严肃性,我国《统计法》对统计调查对象和统计人员依法履行的义务与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即一切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如实、按时向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第一节概述我们在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时,需要将总体中的单位按照一定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各种现象之间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性的一面,即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统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
因此,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标准化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统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管理中作用的不断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类型、质量、加工深度、传递方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统计分类标准化工作,使统计信息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以满足对统计信息管理的需要。
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在统计工作中贯彻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作用:(一)统计分类标准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基本概念、核算原则和方法、基本表式和帐户、以及统计分类标准等一系列要素所组成。
统计分类实行标准化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统计分组的规范我们进行各项统计调查,不仅要取得总量数据,而且要得到各种构成的分组数据。
统计分类标准化为各种统计调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分组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实现统计分类标准化,才能利用计算机对大量和复杂的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而统计信息作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也只有实现了统计分类标准化后,才能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四)统计分类标准化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增加。
我国统计分类标准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这对于加强我国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是由它的作用所决定的。
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一)科学性与系统性统计分类标准是以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由专家起草,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后,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体现了科学性。
每个统计分类标准自成系统,而全部统计分类标准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分类标准体系。
(二)统一性与强制性统计分类标准对每个分类对象的名称、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代码等都做出了统一规定。
标准一经发布,在规定的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更改。
(三)通用性与稳定性统计分类标准适用于各类统计调查。
统计分类标准由主管部门发布后应保持稳定,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时期,避免由于频繁地修订而影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
(五)常用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国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
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行政区划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的三位代码。
国家统计局又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
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12位数字组成。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
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三次产业的范围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各大类,16各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具体划分以下几种: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以法人企业为对象,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某中经济成分的出资人出资情况进行分类,并按出资人对企业的控股程度,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控股经济分为代码为:100公有控股经济110国有控股120集体控股200非公有控股经济220港澳台商控股230外商控股《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以法人企业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依据。
第二节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 11714—1997)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提出并制定,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的。
它规定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
这项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已经应用。
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二、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代码执行两项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和《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一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
该标准对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代码做了规定,主要适应于按行政区划处理、检索和交换信息。
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补充和延拓,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的三位代码。
为了更详细地反映乡镇以下行政区划情况,国家统计局又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
这样,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十二位数字组成。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统计所使用的就是这一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前身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该国家标准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原国家标准局于1984年发布实施。
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该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将标准名称改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行业分类标准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国家统计分类标准,国家统计局各项统计中普遍使用了这项标准。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按照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
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
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并对每一个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
为了便于标准的贯彻实施,国家统计局还编印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类别是: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H批发和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将上述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是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基础上制定的。
该规定划分的三次产业的范围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联合制发的。
该项规定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规定中明确,非企业的其他经济组织参照执行。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