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已纠错)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7年高考北京卷】例文略。
参考9月18日典例部分。
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
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参考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一般包括:①划分文章的层次。
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1.分析作品结构(1)考查形式:主要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②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①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答题的方向。
②明确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如结构上的作用:开头段: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020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1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例文略,参考10月31日典例部分。
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1)不可删。
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
结构上,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试题分析】第⑥段的衔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冬日阳光周涛①冬日的阳光洒在落地窗上,如同美酒注入透明杯盏。
爬山虎在墙上红似秋天的枫叶,然后渐渐叶落、枯萎,好像刻意在模仿古诗的意境“落叶满阶红不扫”似的,仿得逼真。
四棵海棠叶落果在,稀零零的枝上挂了不少小铃铛似的海棠果,在阳光的酒里泡着,给过冬的乌鸫备了些救命粮。
②天空已不是盛夏的蔚蓝,但仍然是蓝,灰蓝。
不是夏天的心境了,夏天是人生的30岁至50岁,现在是秋尽冬来,是60岁以后的人生了。
60岁以后是什么样子?就是眼前这个样子,繁华过后便是凋零,心境灰蓝却仍是蓝。
一日之计是夕照明,一年之计是秋近冬。
只有这冬日的阳光赛酒浓,温暖贴心不伤身。
它已不再酷烈炙热,而是轻抚你的皮肤,温暖你的骨头,融进你的血液,照看你的心脏。
它像个性情温和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耳边轻声叮咛:“老骨头是缺点儿钙了,常出来晒晒。
”“你全身的那些河流渠溪是有些淤了,要清理了。
”我问它:“我吸了几十年烟,肺有没有毛病?”它看了看:“肺的纹理有些粗糙了。
”我问它:“是不是抽烟抽的?”它说:“抽烟粗糙,不抽烟也粗糙。
你活了六十多年了,怎么能不让它粗糙?”我听罢,心中释然。
这个老中医说得有道理,人家不故弄玄虚,也不拿它的专业吓唬你,不像有些半懂不通的医生,总是把医之大道往术之小路上引。
人教版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已纠错)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1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
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2018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例文略。
参照9 月 10 日典例部分。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鲁芝自小受累,宦途罕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掉父亲后,即流浪失所;入仕后遇到郭淮器重,后又跟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停获得升迁。
B.鲁芝倾慕改革,治政卓有收效。
任天水太按时,蜀地饱受扰乱,人口减少,他全力保卫,修筑城池,恢复旧境;走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恳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遇到征伐,他率手下驰援,并提出应付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命令四方,但是未被采用。
D.鲁芝洁身自爱,深受羊祜介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推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少欲,与人友善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一直,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参照答案】B【试题剖析】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修业生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由、某种发展致使的结果。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长进一步提升了的综合能力。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
本考点考察的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照,某种现象的内在实质,某件事发生的原由,发展致使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这种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看法等综合在一同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剖析归纳不正确或正确的选项。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址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圈套。
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粗心的基础上,第一确立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而后将选项内容同文真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详细而言,其常有的圈套有:1.误解文意,惹是生非。
这是命题者最喜爱的设误圈套。
命题者在选项中错误地解说原文中重点的词语,把好的说成坏的,小错说成大错,想法说成行动,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这样之类;惹是生非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进而给考生造成扰乱。
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5周)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主题)
文学作品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基本解读】“作品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展开的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概括作品主题”,是指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意图)。
内容要点的归纳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总览全文,要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槪全。
【方法归纳】分析作品的结构:1. 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拿到一篇文章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以备下面做题之用。
2. 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 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 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概括作品的主题:1. 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 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 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1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例文略,参考10月31日典例部分。
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1)不可删。
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
结构上,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试题分析】第⑥段的衔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冬日阳光周涛①冬日的阳光洒在落地窗上,如同美酒注入透明杯盏。
爬山虎在墙上红似秋天的枫叶,然后渐渐叶落、枯萎,好像刻意在模仿古诗的意境“落叶满阶红不扫”似的,仿得逼真。
四棵海棠叶落果在,稀零零的枝上挂了不少小铃铛似的海棠果,在阳光的酒里泡着,给过冬的乌鸫备了些救命粮。
②天空已不是盛夏的蔚蓝,但仍然是蓝,灰蓝。
不是夏天的心境了,夏天是人生的30岁至50岁,现在是秋尽冬来,是60岁以后的人生了。
60岁以后是什么样子?就是眼前这个样子,繁华过后便是凋零,心境灰蓝却仍是蓝。
一日之计是夕照明,一年之计是秋近冬。
只有这冬日的阳光赛酒浓,温暖贴心不伤身。
它已不再酷烈炙热,而是轻抚你的皮肤,温暖你的骨头,融进你的血液,照看你的心脏。
它像个性情温和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耳边轻声叮咛:“老骨头是缺点儿钙了,常出来晒晒。
”“你全身的那些河流渠溪是有些淤了,要清理了。
”我问它:“我吸了几十年烟,肺有没有毛病?”它看了看:“肺的纹理有些粗糙了。
”我问它:“是不是抽烟抽的?”它说:“抽烟粗糙,不抽烟也粗糙。
你活了六十多年了,怎么能不让它粗糙?”我听罢,心中释然。
这个老中医说得有道理,人家不故弄玄虚,也不拿它的专业吓唬你,不像有些半懂不通的医生,总是把医之大道往术之小路上引。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9月19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上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
• 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 的烙印”? • (1)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2)人第一眼 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乡土。(3)他从母亲的 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4)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 血肉,不可分割。(5)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 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 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6)邻里乡亲,早 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畴篱角相见,音容笑 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 千丝万缕粘着边。(7)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 定方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做茧,紧紧地包着自己, 一辈子附在身。
• 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自有章 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 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 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 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 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 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 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 3.注意标志性的语言。理解文章主旨, 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 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 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 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 在文章中,就是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标 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 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 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 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 过渡句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 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 思想感情的脉络。
• 4.重视题干的信息。命题者在 设置题目时,有时会在题干中 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 示。题为条件,这都要引起我们足 够的重视。
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
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
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
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
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
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
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
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参考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
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一般包括:①划分文章的层次。
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1.分析作品结构(1)考查形式:主要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②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①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答题的方向。
②明确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如结构上的作用:开头段: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概括作品主题(1)考查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解题思路:①尽可能利用原文词语。
②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3)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主题。
②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文中画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2.你认为第①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3.第③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关于鲁迅邵燕祥雪后兼之以凛冽的寒风一扫,今天北京的天空又像几十年前一样蓝了。
只是缺少一二风筝在晴朗的天空浮动。
我十岁内外读了鲁迅的《风筝》,我就觉得我像是他的那个小兄弟了。
从那时起,我总把他当做謦欬相闻的同时代人。
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
我仿佛看到他脚着黑胶鞋,从西城到东城,蹚着北京的黄土路,又从东城到西城,走过大半个北京:这在毒日头下有无辜者“示众”的首善之区,这经历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首善之区!一个踽踽独行者,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猛士,也许不期求世俗的所谓理解吧。
他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他视为知己的,是瞿秋白。
他是思想者,却奉还“思想界的先驱”的桂冠,更掷还“青年导师”的帽子。
他冷笑着接过“堕落文人”的谥号,自署曰“隋洛文”。
他也的确不愧为“从敌人的营垒中来”的“世故老人”,他早看透有人惯于拉大旗作虎皮,或拿麒麟皮掩盖马脚,也看透名人死后必有人抢孝帽,谬托知己。
对那些树他为旗帜的人,他至少会投去怀疑的眼光吧。
没有经过浮沉起落带来的世态炎凉,如鲁迅少年时小康之家家道中落后人情的冷暖,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白眼看鸡虫”,对某些他所蔑视的人,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没有经过同行者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颓唐有的落伍,没有目睹同是青年人“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就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说“名列于该杀之林则可,悬梁服毒,是不来的”,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没有“横站”着迎接过来自几面的明暗的攻击,没有在草间独自舔过伤口,就不会懂得为什么鲁迅至死也“一个都不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