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20份,含答案)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五单元第19课《鞭贾》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五单元第19课《鞭贾》附解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何还会有人趋之若鹜?徒有其表,腹内草包,为何朝廷还要任用那些伪饰求官者?以鞭喻人,一针见血,柳宗元用生动的文笔,刻画出了一个牟取暴利、弄虚作假的骗子和一个只重外表的富者形象,讽刺了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
也警戒当政者,涂饰染抹、佯装有才者不可用。
否则,就会像那个买鞭者,最终招致祸患。
寓言轻松,寓意却深刻,在哈哈一笑间让我们深思。
知识链接背景资料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
如此之势,引起了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遂成此文。
文白对照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市上卖鞭的人,如果有人问鞭子的价格,应该是五十的,必曰五万。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一定说五万。
还价五十时,他就笑弯了腰;出价五百就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五千就大怒;一定要五万然后才同意。
鬻:卖。
贾:价格。
宜:适宜,相称。
复:还价。
伏:俯伏、趴。
以:用。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有富家子弟,去市场买鞭子,花了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拿出来向我炫耀,看看鞭梢卷曲不顺;看那鞭子的柄,歪曲不正;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看他的鞭行,一去一来不相承接;看他的鞭节朽黑无纹,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用指头掐鞭子,指甲陷没进去,不知有多深;举起来轻飘飘的若挥虚焉。
样子,像没有拿东西一样。
适市:去市场。
适,往、到……去。
夸:夸口,夸耀。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看看鞭梢卷曲不顺。
首,头,梢。
拳蹙,弯曲,皱缩。
遂,顺遂。
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看那鞭子的柄歪曲不正。
握,把柄。
蹇,歪。
仄,倾侧。
植,同“直”。
行水:有的说是鞭行。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
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
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
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
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著有《东坡七集》。
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文白对照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光、黄:即光州、黄州。
少时慕朱家、他年轻的时候,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他。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高中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 术 Word版含解析

第18课 心 术国家富强之道,在于用兵,兵者谋定而后动。
自孙子创兵家以来,各将相谋士纷纷以民富国强为己任,深思兵法谋略,智于用计,巧于用兵,勇于用将。
苏洵以强兵为己任,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痛心疾首,念之急切,思之至深,呕心沥血,多提佳策。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二、背景资料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文白对照为将 之道, 当 先治 心。
泰山崩于前而作为将军的道理,应当先治理他的心。
泰山倒塌在前面,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 目 不 瞬, 然后面色不变,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眼睛不眨一下,这样之后可以制 利害, 可以待敌。
可以制服各种利害关系,可以对付敌人。
⎣⎢⎡为:作,作为。
道:道理。
当:应当。
崩于前: ⎦⎥⎤倒塌在前面。
兴:突然出现。
瞬:目动,眨眼。
高中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 毁 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 原 毁当今之人因懒惰、嫉妒而“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岂不让人痛心?长此以往,人才怎还会被尊重,被爱护?士人怎还会去反思,去律己?韩愈先生对当时社会人心的揭露可谓直击要害,入木三分。
士人要做的,正是返古思今,如曾子一般“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识链接背景资料韩愈提倡儒家的学说,反对当时很有势力的佛、老思想。
在文学上提倡古文,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唐初文章承六朝之后,尚骈俪,病纤弱。
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文风,但是直到中唐还没有获得较大的效果。
所以韩愈积极提供古文,主张学习三代两汉的文章。
又说学习古文,应当“师其意不师其辞”,做文章应当“词必己出”。
韩愈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伟,奥衍宏深。
在他和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倡导下,终于把文体从骈俪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古文的基础。
本文即针对当时不正常的为人之风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文白对照古 之君子,其 责 己 也重以周 ,其 待 人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也轻以 约。
人既宽容又平易。
⎣⎢⎡君子:本为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旧时剥削阶级具有本阶级道德的人。
其责己也重 ⎦⎥⎤以周: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
以,连词,而。
轻以约:宽容而平易。
重 以周,故 不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怠;轻以 约, 故 人乐 为善。
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乐意做好事。
⎣⎢⎡重:严格。
周:全面。
故:所以。
怠:怠惰,⎦⎥⎤懈怠。
故人乐为善:所以别人乐意做好事。
闻 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他们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讲仁德讲义气;他们探求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于是就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 能 是,而我乃不能是?”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吗?”⎣⎢⎡闻:听说。
仁义:仁德义气。
求其所以为舜者:探求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
即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所以,……的原因。
⎦⎥⎤彼:他。
2018-2019版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2019-2020版语文新一线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磴,石台阶。
]Error!十余级 乃得度, 山 之胜 盖自此始。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Word版含答案.doc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
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
所谓“文如其人”。
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
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
他是老大。
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
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
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
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
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
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
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
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
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六一居士传+Word版含答案.doc

第6课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自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赞赏他风格平易的散文。
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选自百度文库一个人的一年,一座城用一千年去祭奠。
这座城市的标签很多,再多的人也只不过以在她2500滚的运河好像从来没有为任何人驻足过。
年,他来到了这里,以左迁的名义。
千古伯乐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选自晨读网)【课外运用】品读欧阳修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
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
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
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上。
但你不,你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推荐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官居你上,他成为中国11世纪的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进“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我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
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
按常理,你一定是抑郁不得志,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较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
你曾号“六一居士”。
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张琴,桌上常备一壶酒。
2018-2019版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

◆3道山亭记曾巩将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了对程师孟治郡业绩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赞扬了程师孟身处险境而能坦然自若的胸襟。
安详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
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
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
用无止无休的抱怨、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
不要过分地依赖语言。
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
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解开。
语言解开了而事实没有解开的话,语言就会失去价值,甚至于只能添乱。
动辄想到让事实说话的人比起动不动就想说倒一大片的人更安详。
安详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
安详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
安详属于有信心者,大吵大闹暴露了他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安详也有被破坏的时候,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
问题是,喜完了怒完了哀完了乐完了能不能及时回到安详状态上来,如果动不动就闹腾,动不动就要拽住每一个人,论述自己的正确,如果要求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下属无休止地夸赞是多么多么的好,如果看到花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开、果没有按自己要求的尺寸长就伤心顿足,您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安详方能静观。
观察方能判断。
明断方能行动。
有条有理,不慌不乱,如烹小鲜,庶几可以谈学问矣。
童年常听到一句俗话,形容一个人气急败坏为“急得抓蝎子”。
如果您对,急什么?如果您差劲,越急越没有用。
动不动摆出一副抓蝎子的样子,以为这种样子可以动人唬人,实属可叹可恶。
《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就是个动辄“抓蝎子”的人,我要以她为戒。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至少不必自己活得那么痛苦,也给旁人带来那么多不快。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赏读: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五单元 20兴贤 Word版含答案

◆20兴贤文章开篇从国家繁荣、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任用贤才的重要性,然后作者从历史治乱的角度列举了用贤与不用贤的不同结果,得出了“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的结论。
结尾的部分,作者将古今展开对比,说明只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才能使国家昌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沉默是金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
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人生不语,自是一种超脱。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
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
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
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
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沉默。
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
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
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
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
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
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
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沉默是金。
只要这种沉默不是消沉,不是麻木,不是颓废,不是无原则的好人主义,不是为了功利缄默。
那么,即便略带忧伤,流着泪,沉默也是一种坚定的超然,一片爱意。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与傅全美书》赏读: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不忌讳去了解自己的过错,不畏惧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告诉了自己的过错后,及时改正了就可以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正由于此,所以才会“闻过则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赏读:以前的事情不能忘掉,而应该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11课《与微之书》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11课《与微之书》附解析1.古今异义(1)离阔.如此。
古义:久远。
今义:(面积)宽;宽广;空泛,不切实际。
(2)方寸..甚安。
古义:心绪,心态。
今义:指平方寸。
(3)人生几何..?古义:多少(时日)。
今义:①多少(价值),②几何学。
(4)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黎明。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不远的将来。
2.一词多义(1)况⎩⎪⎨⎪⎧ 况.以胶漆之心:何况其余事况.:事情(2)甚⎩⎪⎨⎪⎧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重虽有,甚.稀:很3.词类活用(1)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均为名词作动词,衣,穿;食,吃。
(2)条.写如后云云:名词作状语,逐条地。
4.文言句式(1)此一泰也:判断句。
(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定语后置句。
(3)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定语后置句。
(4)流水周于舍下:状语后置句。
(5)飞泉落于檐间:状语后置句。
一、结构图解与微之书⎩⎪⎨⎪⎧⎭⎪⎬⎪⎫送离情追往事叙近怀表思情表达思念之情 二、中心主旨在给元稹的这封书信中,白居易抒发了对挚友深切的关爱和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对一些日常小事的描写,体现出作者那种流连山林的乐趣和闲适之情。
1.文中数次直呼“微之微之”,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中白居易多次直呼“微之微之”,表现了白居易对元稹深厚的记挂之情,也表现了两人之间亲密平和的关系。
2.白居易写给挚友元稹的这封书信,主要抒发了一种深切的关爱思念之情。
除此之外,还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中,主要表达了对挚友的关爱思念之情,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高中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一单元 第3课 道山亭记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 道山亭记江海之上,巫山矗立,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于眼底;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
历史风烟滚滚,多少帝王将相的冢墓早已蔓草青青,不辨痕迹;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已苍白无力,湮没尘外。
风华散尽,唯有那绝美的景色依然清晰,它被写在泛黄的纸页上,被刻在坚硬的石碑上,被传诵于人们世世代代的口中。
那山、那海、那亭还在那里,那人、那事还被人们缅怀。
让我们跟随文字,去欣赏那秀美险奇的闽地风光,去体会那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学者,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进士。
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
尝奉诏编校史馆书籍,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整理《国策》、《说苑》、《新序》。
官至中书舍人。
散文平易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元丰类稿》。
二、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
其前任程师孟届满,将移任广州。
福州,古时山水险恶,交通不便,为偏远之地,仕者多不愿前往。
程师孟任职期间治郡很有业绩,百姓安居乐业。
曾巩应前任程师孟之请写作本文,并没有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曲折形象地展现程师孟治郡业绩,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
明代散文家茅坤称赞本文最具“曾子固本色”。
文白对照闽,故 隶周者也。
至秦, 开 其 地,列于闽,原来附属于周朝。
到秦时,开辟这方土地,列入中国,始并为 闽中郡。
中国,这才合并为闽中郡。
⎣⎢⎡闽:古族名,后称福建省为闽。
故:过去、原来。
隶:隶属。
周:周王朝。
周王朝将今福建及浙江南部一带闽人分为七族,称“七闽”。
中国:我国上古华夏族各朝建都于黄河流 ⎦⎥⎤域,以为居天下中心地带,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
凡华夏族统辖区都称“中国”。
始:才。
自粤 从越国的 之太末,与吴 之豫章, 为 其通路。
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
⎣⎢⎡自:从。
粤:同“越”。
太末:古县名,秦汉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龙游。
吴之豫章:吴国的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三单元第9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附解析

(3)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古义:不一一详述,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今义:不相同(只做谓语,不做定语)。 (4)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义:天性。
今义:①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泛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②神秘的天意。
1
3.一词多义 故山殊可过.:过访,游览 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经过
(1)过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超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责备 足下方.温经:当,正在 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方.七百里:方圆
3
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在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 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疏:疏远
D.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2
(1)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译文:就独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译文:村中晚上舂米的声音,又与庙宇中传来的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如不是你这样天性高洁超尘的人,我哪能用这不要紧的事邀你呢?
穷居荒凉出无驴马因与人绝一室之内有以自娱足下喜吾复脱祸乱不当安安而居迟迟而来也!(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所谓诱.之而欲其至于是欤
诱:诱导、引导
B.少.似近焉
少:稍微
C.此未易遽.言也
遽:仓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Word版含答案

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总是疑问,天上下雪,江上结冻,怎么能够钓鱼?我开始怀疑柳宗元是不是诗人。
随着我对文学的了解,我对柳宗元佩服起来:诗要虚实结合。
柳宗元不愧是中唐诗笔,非《江雪》不能表达柳宗元的心情:孤寂、无奈、凄冷、事业难就。
【课内挖掘】(一)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
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
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
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
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
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
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
(选自中华考试网) 【课外运用】(二)包容——柳宗元在永州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
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
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
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
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
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
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课-小石城山记-学案-Word版含解析

涟漪,缓缓地隐退。仿佛中,你就是那江边的蓑笠翁啊,江天雪景,逸 清高远,虽有向往自在悠闲的盎然情趣,更有被贬远荒、壮志未酬的 幽愤。仿佛中,我看见你的萧瑟的背影,披蓑戴笠,手持鱼竿,在唐朝 的那年冬天,雨雪凄迷的千山万径之外,垂钓着一江苍凉。而你的身 后,一场旷世的千年大雪,纷飞的断点中竟夹杂着如许萦乱繁多的悲 催与慨叹,也一并湮灭在历史的深处。
[ ]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不 过四十 丈,土 断 而
另一条稍向北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被 川 分,有 积 石横当其垠。
Error!
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其 上 为 睥睨、 梁之形,
Error!
它的上面形成垛墙望楼和栋梁形状, 其 旁 出 堡坞,有 若 门 焉。
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 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 赏读:孔子说:“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 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作者视窗 仰望柳宗元 透过历史与时间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我仰望着你!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你那身处逆境且悲天悯人的情怀,你那 明亮而又凝重的一生;无论是愚溪之畔的凄神寒骨,憔悴幽邃,还是西 山之麓你空谷长啸,沉吟踯躅;无论是对底层民众生存艰辛,感慨万千; 还是对险恶朝廷的勾心斗角,义愤填膺……都让我不止一次的颤动不 已,颤动我的这颗柔软的心啊。 那一行行如鲜花般的文字,如裂帛一般,一声绝响,穿行一个个 朝代,伴随着平平仄仄的风,抑扬顿挫的云,起承转合的雾,从一千年 前的潇水之上掠过,吹开片片雨雾,穿时越空,直掠上心头,撼起圈圈
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3.一词多义(1)铭⎩⎪⎨⎪⎧夫铭.志之著于世:名词,墓铭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样一.欲褒扬其亲:一心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数词,一一.归于先生:全,都(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 (4)乎⎩⎪⎨⎪⎧则与铭乎.何有:句中舒缓语气,无实义警劝之道,非近乎.史:相当于介词“于”(5)恶⎩⎪⎨⎪⎧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形容词,坏的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副词,相当于“何”,怎么 4.词类活用(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文言句式(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
(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语文新一线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五单元+第20课兴贤+Word版含答案.doc

第20课兴贤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
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人生不语,自是一种超脱。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
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
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
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
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节选自百度文库)王安石不修边幅,所以,身上卫生就不太好,衣缝中于是就寄养了些小动物,跳蚤啊虱子啊什么的,好在,这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事,也无人大惊小怪。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须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
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
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选自查字典作文网)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徒:一类人B.博询众庶.庶:平民,百姓C.不迩.小人迩:远离D.跨两汉、轶.三代轶:超越解析:C项,迩: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小石城山记当帝王将相浓缩成墨迹,干瘪地居于书橱一隅;当金碧辉煌化为砾土,卑微地栖居于人们脚下;唯有你——柳宗元,无论命运起伏跌宕,生活悲喜无常,你的文字,依旧是那么鲜艳明亮。
跨越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经久不衰。
宦海浮沉,你独具慧眼,你的笔尖沧桑之感,怜惜之情。
第一次与小石城相遇,你便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幽思。
小石城幽美却偏僻荒凉,你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
有时,人与自然总是那么容易相融,心心相通。
人在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跟随着柳宗元的贬官之旅,去荒蛮远僻的永州,领略小石城的山行埤堄,水生动然;去荒蛮远僻的永州,感受失意者柳宗元的不戚贫贱,宠辱不惊。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游记系列有《永州八记》,它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在作品中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背景资料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变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到达永州后,为排遣胸中郁闷,他多数时间游山玩水,探幽访奇。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首,共写了八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即812年。
本文与作者同年游袁家渴、石渠、石涧所作三记合为《永州八记》的后四记。
本文虽写景,但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永州后游山玩水时触景生情的感慨。
三、文体知识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
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文白对照自西山道口 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自:从。
西山:在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属西山。
径:一直。
逾:越过。
下:向下、往下走。
其 一西 出, 寻 之 无 所 得;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另一条稍向北折向东,不 过四十 丈,土 断 而 川 分,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 积 石横当其垠。
有堆积的山石横挡在路边。
⎣⎢⎡其:复指前面“二道”。
少:稍。
断:断裂。
积:堆积、累积。
⎦⎥⎤当(dān ɡ):阻挡。
垠(yín ):边,界。
其 上 为 睥睨、 梁之形,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其 旁 出 堡坞,有 若 门 焉。
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女墙。
梁:栋梁。
堡坞:土堡。
若:像。
焉:语气助词。
窥 之往里看去一片正黑,投 以 小石, 洞然 有 水声,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这里就是“看”。
以:拿。
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其 响 那声音十分之 激越,良 久 乃 已。
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良久:很久。
乃:才。
已:停止。
环 之 环绕而行可 上, 望 甚远, 无 土壤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而 生嘉树 美箭, 益 奇 而 坚, 其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疏 数偃仰, 类 智者所施设也。
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像有智慧的人精心布置的。
⎣⎢⎡环:盘旋攀登。
嘉树 美箭:美好的树木与箭竹。
箭,箭竹。
益:更加、格外。
其:那些,指代山石。
数(cù):密集。
偃(yǎn ):俯,倒⎦⎥⎤卧。
类:像。
施设:陈列、布置。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及 是, 愈 以为 诚有。
到了这里,便越发认为真的存在。
⎣⎢⎡ 疑:怀疑。
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愈:越、更加。
以为:认为。
诚:真的。
又 怪 其不为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之中州, 而列是 夷 狄, 更 千百年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不得 一售 其伎,是 固劳 而 无用。
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 列:陈列,放置。
夷狄:指偏远的永州。
更(ɡēn ɡ):经历。
售:指得到赏识。
伎: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学⎦⎥⎤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固:真是。
用:功用。
神 者傥 不宜 如是,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则其果 无乎?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 傥:倘,或者。
宜:应该。
果:结果。
别说译作果真,“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或 曰:“以慰夫 贤有人说:“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而辱于此者。
”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以:用、拿。
慰:安慰。
辱:屈辱,贬谪。
或 曰:有人说:“其 气之 灵,不为 伟人, 而 独为“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是 物, 故楚之南少人 而 多石。
” 是二者,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余未信之。
说法,我都不相信。
⎣⎢⎡气: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写作密码——景美情雅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但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他能成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主要是他手中的密码——景美情雅。
柳宗元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他笔下的小石城山怎一个“奇”字了得,写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深窈的山洞“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石的分布“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些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景不只是为眼睛存在,更是心灵的归宿。
当无边无际的愁思愁情缠绕着作者,他希望到山水中去寻求一乐,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然而看到美丽的山,清凌凌的水,又会自然引发自己的伤痛。
表现在诗文中,闲适中有寂寞,恬静中有孤独,平和中有悲伤。
柳宗元不是纯客观地为欣赏山水而去描绘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际和满腔愤激之情融化到山水中去,使山水人格化、个性化,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雕细刻,流露出牢骚不平,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
他对小石城山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为之叫屈,亦为自己叫屈,用曲笔表达了因身遭贬逐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流露出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类文品悟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
”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
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
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
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
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
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正如王开岭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
”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
感悟自然,生命接受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进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
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
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读后小悟:1.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词赏析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问题小思:2.“风惊夜来雨”中的“惊”构思奇特,与杜甫的“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击文本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运用示例“造物者”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柳宗元告诉我们,他是不相信造物者这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