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声 第1节 认识声现象学案 (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声 第1节 认识声现象学案 (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地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行为提示:1.情景引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弦乐器则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方法指导:在利用声速测距时常结合速度公式v =s t。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小实验:声音去哪儿了?将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将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 声源自主阅读教材P 36,完成1~5题:1.人发声:声带在__振动__。

2.喇叭发声:纸盆在__振动__。

3.吉他发声:弦在__振动__。

4.青蛙鸣叫:鸣囊在__振动__。

概括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__振动__而发生,__振动__停止,声音立即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5.钢琴弹奏是__琴弦__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__空气柱__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__翅膀__振动而发声的。

知识板块二 声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 37,完成6~9题:6.声音是以__声波__的形式向外传播。

7.议一议:(1)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__空气__可以传声。

(2)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__水__可以传声。

(3)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__感到桌子振动__;说明__桌子__可以传声。

概括与小结:声波可以在__气体__、__液体__和__固体__中传播。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统称为声的介质,所以说,声波靠__介质__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2024年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2024年版)

认识声现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真空不能传声;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

三、教材分析: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这节内容学习声音的第一节,所以非常重要。

教材非常注意科学的编排内容,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示例图片、身边的例子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物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教材还把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设计八个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推理法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演奏口琴:引入新课学生动手做做看:1)、如何使尺子、纸张、矿泉水瓶、发出声音?2)、他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3)、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吗?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设计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环节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7.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布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验和问题要严谨、细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共同进步。
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噪声污染,提倡绿色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真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目,如讨论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小组成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 精品导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 精品导学案 教科版

3.1 认识声现象【教师寄语】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新课导入】通过阅读章首语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你知道描绘声音的语言有哪些?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声音的产生1.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思考: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将手指放在喉咙上,然后发出声音,手指会感觉到喉咙在……………………;在用音响听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喇叭上的播音纸在……………………,声音越大,播音纸振动的幅度就越大;敲鼓时我们可以看到鼓在…………………………2.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例如弹奏的吉他、…………………………………………等。

4.[牛刀小试]吉他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笛子是振动而发声,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目标二:声音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这说明…………………………可以传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突破】声音的传播是本节的难点,先通过与水波的类比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接着通过师生合作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再通过教材图文和学生举例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来突破这一难点;然后通过航天员在太空交流时,虽然靠得很近,但不能直接交流,图文并茂地巩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抽气机、广口瓶、手机(2个)、多媒体图片等.学生准备:音叉、塑料薄膜、小米粒(纸屑)、石块(2个)、橡皮筋、小鼓、大水槽、水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教材编写思路清晰: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传播所需要的介质——人耳结构.教学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如果最后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出的,物体的振动都能发出声音,但同样是昆虫翅膀的振动,蜜蜂飞舞时我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舞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教师进一步强调振动和声音的关系:物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但是有的“声音”我们人耳却无法感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声和次声知识,也为学习下一节的音调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有的可能对物理学习有较大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有的学生可能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不够积极,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不够细致。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精确性,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还有待提高。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但在自我学习和反思方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重点。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声音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比如,通过将扬声器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

第三章声§3.1 认识声现象◆、你知道吗?贝多芬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全聋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将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判了死刑还要痛苦.在万分痛苦中,贝多芬没有消沉下去,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耳聋带给他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为什么一根普通的木棍有如此大的功劳?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二、自主学习方案:先通读课文,再完成下列填空.1.发声的物体都伴有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2.正在的物体叫声源.3. 在空气中,声源发声时,在周围空气中形成了相间的波动,以声源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中叫波.4.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______,声音的传播需要.5.声音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表面宇航员只能靠_________互相联系6.________________叫做声速.声速大小与介质的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有关.一般在固体中最,在液体中较_____,在空气中最.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三、课堂导学方案:(一)声源(课本36页)观察发声体在振动:1、交流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体在。

2、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课本37-38页)1.声波2.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说明 、 、 可以传声, 不能传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我选择以实验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理解声音。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它们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细线、乒乓球、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然后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我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在乒乓球上,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发出声音。

我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乒乓球被弹起时,发生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振动尺子,另一个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并尝试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我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声音的特性:我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并观察声音的音调。

我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2.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在课后反思中发现,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同时,我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测量声音的响度等。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新版)教科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习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分类。

难点:声波【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1、(声音产生的原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4、(超声与次声)人耳的听声能力,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为,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在到的声音,叫做可闻声,频率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模块二合作探究探究一:1、利用身边的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当物体时可以听到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

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体验:讲话时,用手摸着颈部喉咙处,手的感觉是,说明人发声时声带在。

实验:敲击音叉实验当同学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但音叉是否振动无法仔细观察,我们要怎样才能确认并明显观察到音叉是否在振动呢?想办法使音叉的振动很容易观察。

你的办法是:这种把很细小的、不明显的现象通过一定方式变得显著、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化细微为显著法。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方法。

探究二:声源现象:使以下物体发声,观察谁在振动结论: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新)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附答案)

(新)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附答案)

1.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并且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知道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及温度对传播速度的影响。

【自主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m/s。

3.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传播速度最快,在传播速度最慢。

【课堂探究】1.指出以下发声现象是由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海浪的波涛声;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__________;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下雨天听到的雷声________________;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___________。

2. “小声说话,小心隔墙有耳〞说明能够传播声音;一钓鱼者说:“轻点行走,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另一钓鱼者说:“不要说话,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

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 700 7 900 11 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 100 5 000 1 300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A、B、C、D〕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声速提声音在15℃时的传播速度〕。

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马赫数为2.5,那么它的飞行速度是多少m/s?假设广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700k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需要多少时间?5.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写出来,并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效果评价】A组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
题型三:声速
例6: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
例7: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
A.蝴蝶翅膀弱,声音小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D.蚊子的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随堂练习]
1.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振动,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传播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声源分别是、、,这些声音是通过以的形式传入耳内的。
课后反思
批阅时间
学习过程(含前置性作业、课堂学习、随堂练习、提升性作业等)
[前置性作业]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态。
2、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往返一次就振动一次。
[课堂学习]
题型一:声音的产生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玻璃罩内的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3.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这首诗中“路人借问”时,该儿童“摇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是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的第3.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4. 声音的利用:介绍声音在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

2. 区分音调、响度、音色,举例说明。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声音问题。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互相鼓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个性化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赞美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都能、讨论和反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生活化:我将声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如雷声、音乐演奏等。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如何判断两个声音是否相同?”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为什么敲击不同的物体声音不同?”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1 认识声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1  认识声现象

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续表(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弱再变强。

播声音声。

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动起来(来。

问题传播声音。

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续表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孩子们设计了一节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主题是“认识声现象”。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

我希望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响、气球、尺子、玻璃杯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让孩子们注意到的声音,并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打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从而理解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让孩子们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尺子的振动,然后将尺子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声音的变化,从而理解声音的传播。

4. 声音的接收:让孩子们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感受远处的声音,从而理解声音的接收。

5. 声音的特性:通过不同的乐器演奏,让孩子们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从而理解声音的特性。

6.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实验器材的位置、振动的幅度等,观察声音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探索,让我深感欣慰。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进行引导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新
版)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分类。

难点:声波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声音产生的原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4、(超声与次声)人耳的听声能力,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为,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在到的声音,叫做可闻声,频率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模块二
合作探究探究一:
1、利用身边的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当物体时可以听到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 。

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体验:讲话时,用手摸着颈部喉咙处,手的感觉是,说明人发声时声带在。

实验:敲击音叉实验当同学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但音叉是否振动无法仔细观察,我们要怎样才能确认并明显观察到音叉是否在振动呢?想办法使音叉的振动很容易观察。

你的办法是:
这种把很细小的、不明显的现象通过一定方式变得显著、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化细微为显著法。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方法。

探究二:声源现象:使以下物体发声,观察谁在振动结论: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延伸:声源归类:弦乐器(吉他、古筝、小提琴、二胡等)靠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鼓、钟、拨、音叉等)靠振动发声;管乐器(笛子、箫、黑管等)靠振动发声。

探究三:声音的传播
1、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声是靠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吗?请各举一例说明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传播:例如:
;;。

2、猜想: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实验:观察教材“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往外抽气时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听到的声音越来越。

假如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玻璃罩内变成,此时我们将(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

4、思考题: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呢?
空气(20℃)340海水(25 ℃)1531空气(25 ℃)346铜(棒)3750软木(25 ℃)500大理石3810煤油(25 ℃)1324铝(棒)5000蒸馏水(25 ℃)1497铁(棒)5200(1)通过上表你获得的信息是:
(2)结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其次是在,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

熟记:声音在(20o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为。

探究四:声音的分类:(1)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2)单位:
(3)人的听声范围:
Hz- Hz;超声 Hz;次声 Hz。

模块三
形成提升
1、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
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2、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3、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传播的。

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4、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6、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7、以下几个实验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
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在水中,仍
能听见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
弦弹开。

模块四
小结评价
1、本课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认声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识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 v 液 v气常温下,V空= 。

声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现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是象高于声叫超声,低于的声音叫次声
2、本课典型:(1)本节知识在选择、填空题中出现,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三个环节掌握本节知识(2)方法:①音叉振动不明显,用乒乓求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用了方法②真空不能传声,不能通过实验得出,而是运用了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