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全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每人一份表格。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诗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读课题。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你从简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点击课件6下的播放器)你概括得很准确,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是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分不开的。
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共收录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2020年春季)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
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
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因本课三首诗有共同的主题,所以我在授课时将三首诗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将三首诗读通读顺。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插图,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充分体会三首诗中的孩童形象,感受三首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在学生充分研读三首古诗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尝试将古诗改编成小短文。
鉴于学生改编古诗时,容易逐句翻译,缺乏想象,抓不住要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指导其抓住古诗的要点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会。
最后才要求其运用习得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思路,付诸笔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改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
该组教材是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故事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人们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在家中把麻搓成线,村中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种瓜。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抓住〃耘田绩麻〃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
抓住〃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孩子们种瓜的场景,体会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以及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古诗写了儿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铳。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
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脱〃〃穿〃〃敲〃〃碎地〃等词语将孩子们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时的得意、冰碎时的惋惜一一呈现,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夕阳下池塘边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可以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笛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借助插图,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走进情境,理解诗词的意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引言《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涉及三首不同朝代的古诗,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反思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分别选自唐代、宋代和元代的三首诗歌,内容包含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第一首《静夜思》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第二首《青玉案》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女子的美丽容颜;第三首《临江仙》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趣。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古诗三首》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例如: - 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朗诵赏析: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古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效果评估对于《古诗三首》的教学效果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诗理解的深度。
- 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朗诵表现和情感表达,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体验到古诗情感。
-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作文、诗歌创作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诗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古诗三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及时改进。
一些可能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 - 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可以增加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 评价方式单一: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情感引导不足: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中的情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诗人简介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蕴。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堂活动准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分段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比赛(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的学生,激励全班同学。
5. 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们在理解《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部分学生的朗读中缺乏情感表达。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加强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朗读表达的技巧。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朿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31.会认4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月是故乡明 1梅花魂 1口语交际 1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2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语文园地 21.归纳梳理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3.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4.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三位朋友,介绍范成大、杨万里、雷震。
了解完作者,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学习字词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昼夜耕耘供品幼稚涟漪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易考词语:报晓、桑树、耕耘、昼夜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三首古诗词语解释师:时间到,停。
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1.耘田:在田间锄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供:从事。
4.傍:靠近。
5.阴:树荫。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稚子弄冰》中的词语。
生:1.稚子:幼小的孩子。
2.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3.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4.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村晚》中出现的词语。
生:1.陂:池塘。
2.漪:水中的波纹。
3.腔:曲调。
4.信口:随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文化底蕴,体会诗歌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诗句的意义及诗歌韵律、意境的感悟。
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王之涣、李白、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句,注意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停顿。
接着,让学生背诵诗句,检查背诵效果。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能识记并背诵《古诗三首》。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
2.背诵《古诗三首》,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中的情感。
3.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2.如何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抒发《古诗三首》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意义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预先调动学生的情感。
2. 学习与理解《古诗三首》1.逐句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分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背诵《古诗三首》,通过朗读的方式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情感表达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2.给学生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根据《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小作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总结与反思1.学生展示自己写的作文,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和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男女女。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解:理解,懂得。
耕织:耕田织布。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逐句翻译诗句。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句的意思:白天外出耕田,夜晚把麻搓成线,农家男男女女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靠近桑树荫学着种瓜。
3.指名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民繁忙的劳动景象)(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昼”指白天,“夜”指晚上(插秧、收割、种豆、犁地、施肥……)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3)结合想象诵读。
(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自由读、指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爱劳动)(2)指导诵读,带着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小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劳作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学生入情入境地齐读,在朗读中自然成颂。
五、总结拓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搜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冰的图片)同学们,请用“冰像”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
(指名说)你们知道冰在古人眼里像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从《稚子弄冰》这首诗中找出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1.认识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读给对方听,有错误改正再读。
同桌合作翻译诗句,全班汇报交流。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小孩子从金属盒里把冰取出来,用丝线穿着当作钲来打击。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忽然听到了如玉石落在地上碎裂的声音。
2.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写小孩子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清脆、嘹亮。
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四、含情诵读,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学生自读。
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明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关于“银钲”“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明确:“银钲”指穿了丝线的冰块,“玉磬”指玉磬形状的冰块,表现出冰块的色泽、透明、易碎的特点。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明确: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改写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稚子弄冰》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
(课件出示改写提示)六、课堂总结《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孩子们的一场嬉戏,诗句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大家课后还可以读一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进一步感受少年儿童的快乐和生活的纯真、烂漫。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诗题:村晚。
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的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古诗,激发疑问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要求:读得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朗读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师:读了这首诗,同学们有疑问吗?(学生阐述自己的疑问,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笔记。
)问题假设:(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一个是池塘,一个是池岸)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图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这句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显得生机勃勃。
(2)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呢?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山衔着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
(指的是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曲调地在吹。
)(5)“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用得好,表现出牧童怎样的性格特点?找一找本诗中还有没有能表现牧童性格特点的好字?(“横”字用得好。
从“横”字可以看出牧童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信口”这个词用得好,可从这个词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6)本诗中用了两个“满”字,请问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水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景。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让我们想一想,解决疑问的办法有哪些?(指名说,比如,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等。
)2.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
4.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四、练习背诵1.教师引读:草满池塘……2.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诵,另一组听,然后进行交换。
3.指名背诵。
4.全班一起背诵。
五、课堂总结本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晚间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板书]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童年的纯真生活稚子弄冰稚子银钲玉磬玻璃↓童年的趣事村晚环境:草池塘牛山人物:吹笛的牧童晚间乡村图[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并板书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先理解个别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弄懂古诗的意思,并以课件辅助理解,板书流程图直观归纳诗中脉络,提出问题并探究总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养成深入探究的思维习惯。
在探究中强调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但教学时间的掌握很关键,需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控制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