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松散与后发优势的丧失

合集下载

全球经济新格局和中国经济新战略

全球经济新格局和中国经济新战略

(2)欧元区深陷衰退,举步维艰。 2012年,欧元区负增长(-0.3%)。 主要引擎德国仅增长0.7% 法国增长-1.7%, 意大利-2.4% 西班牙-1.4% 希腊-6.5%。
2013年,欧元区仍将持续负增长,难以摆脱衰 退困局。
四大因素将长期阻碍欧元区经济复苏 其一、债务危机未有根本好转。虽然欧央行强力干
八、各项金融指标亦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 表明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 作用。2013年1月,新增信贷达到1.07万亿元 ,同比增长44.97%,环比增长1.36倍。值得 注意的是,中长期信贷呈现较快增长,显示企 业正在增加中长期投资和大型项目投资。
II 比较优势丧失和全要素生产力下降:中国经济 面临的根本难题
预计今年和未来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 日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 化,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健康生活等高层次 消费占全部消费之比例越来越高,初级消费占比 越来越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继续加大对国内居 民消费的支持力度。
六、出口增速大幅反弹,超出人们预期。2012 年第四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9.42%,进口 同比增长2.82%,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 6.28%,总量达到1.03万亿美元。今年1月, 我国进出口贸易增增速超出预料,进口同比增 长28.83%,出口同比增长25.03%,贸易总 额同比增长26.74%。
全球经济新格局和中国 经济新战略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 一、中国经济九大毛病 • 二、最根本问题 • 三、宏观经济政策选项 • 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 五、面向未来的十大投资方向
主要经济指标皆大幅度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的 转折期!
中国的高储蓄率为高资本形成率提供资金保证,也推高了资本形成率。随着储蓄率的提高,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没能使印度获得独立,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酌动摇性和妥协性,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都是不妥当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恢复手纺车运动,提倡以手工纺织来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

但是甘地这个口号的核心是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这是不可取的,是历史的倒退。

甘地(1869—1948)是一次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他比较注重实际,先后发动了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科书所写的为第一次),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他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自始至终举着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是印度国大党团结的核心人物,根据实际情况把国大党改组成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有城乡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开展反英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他在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层、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1947年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如此,甘地受到印度人民的尊重,被他们誉为“圣雄”和国父。

甘地主义甘地否认自己发明了什么主义或学说,但人们在谈论甘地的思想体系时,习惯上称之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等方面。

他的哲学思想中既有东方宗教的泛爱论,又有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真理观。

首先,甘地把神看成一种永恒不变的有生命的精神。

其次,他宣扬真的爱必须符合真理,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解析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解析版)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1.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

2.概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和结果,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自主预习】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印巴分治①过程: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真纳等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

②结果:英国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

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问题思考]材料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赫鲁为什么说“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提示:1947 年英国承认印度独立。

2.非洲的民族独立:(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20 世纪60 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问题思考]材料今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

……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说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一事件?有何意义?提示:事件:1956 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意义:有利于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后发国家的措施与策略四、后发优势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五、后发国家需要面向全球化发展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后发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分析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后发国家需要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选取一些经济体制不同的后发国家,分析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后发优势理论是源于加拿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维等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其相对本土资源和技能、商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崛起。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后发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从理论意义上看,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填补了国际竞争理论中的空白,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照。

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崛起,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并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后发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成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地区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领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后发国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许多后发国家具有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后发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后发国家的产业基础较弱,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其次,后发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存在许多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创新驱动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跨越的关键

创新驱动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跨越的关键

第21卷第1期2021年2月中国发展China DevelopmentVol.21No.1Feb.2021收稿日期:2020-12-21作者简介:赵卢雷,法学硕士,教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E -mail :nju_zhaolulei@163.com*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QS202067)。

创新驱动: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跨越的关键*赵卢雷(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战略,即向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再经历消化吸收,获得了知识积累和技术外溢,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发展之路走到了十字路口,后发优势效应呈边际递减态势。

这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通过先发优势实现引领性发展。

虽然中国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成效显著,但当前依然有许多突出的困境与挑战,因而需要对症下药,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助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创新驱动;先发优势;后发优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404(2021)102-0013-091问题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利用“后发优势”战略实现了国家技术变迁和经济快速腾飞,逐步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那么,何谓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正式创立者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1962年提出。

他认为,在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显著不同,但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后发国家发展进程,落后程度愈大,发展速度愈快,在于后发国家有着“后发优势”[1]。

他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归纳如下:第一,落后国家面临着实现经济发展期冀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并形成一种社会压力;第二,替代性的广泛存在,由于后发国家缺乏工业化前提条件,只能创造性寻求相应替代物,以达到类似工业化水平;第三,后发国家可以很好地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及设备,少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车。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对“印度模式”十分推崇,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然而,熟悉印度的学者指出,数以亿计的印度人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是没有种姓的“贱民”。

印度政府宣布,向跨种姓通婚的人颁发奖金,金额为5万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

但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种姓问题的拉迪卡博士说,跨种姓通婚是对印度习俗的挑战,它往往受到社会的封杀。

因为印度是个尊重习俗甚于尊重法律的国家。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

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

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

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

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

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印度独立与巴基斯坦分裂英属印度的终结

印度独立与巴基斯坦分裂英属印度的终结

印度独立与巴基斯坦分裂英属印度的终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印度的独立与巴基斯坦的分裂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英属印度统治的结束,也为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英属印度,曾经是大英帝国在亚洲的重要殖民地。

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承受了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逐渐觉醒,各种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圣雄甘地,作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重要领袖,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和平的方式向英国殖民统治发起挑战。

他的理念和行动激励了无数印度人民参与到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同时,尼赫鲁等一批政治精英也在为印度的独立奔走呼号,积极组织和领导各种政治活动。

在众多印度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英国政府终于意识到无法继续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1947 年,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决定实行印巴分治。

根据这个方案,英属印度被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印巴分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宗教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分治过程中,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暴力冲突。

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成千上万的人在混乱中失去了生命。

分治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面临着诸多挑战。

印度虽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种姓制度、贫困、贫富差距等问题。

巴基斯坦则在建国初期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等困境。

印度独立后,积极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印度在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同时,印度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巴基斯坦在建国后的发展道路上也不断探索和努力。

它致力于加强国内的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国防建设方面,巴基斯坦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

然而,印巴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复杂。

围绕着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两国多次爆发冲突和战争。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技术创新和后发优势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生产要素,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总产量、经济水平当然提高;其次是产业结构,给定生产要素,如果将这些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经济总体水平也会提高,尽管要素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三是技术创新。

给定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如果技术创新,经济水平同样可以提高。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

其中土地,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些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而增加供给,但对二十一世纪的国家而言,国土面积可以说是外生给定的。

对于劳动力而言,劳动力会增长,但增长速度亦相当有限,受到人口增长速度的限制。

劳动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增长率不过是2%~2.5%,很少达到3%,许多国家维持零增长,这方面国与国间差异不大。

差异比较大的通常是资本积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可以非常快,每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或更高;而有些,如一些非洲国家,则不但没有资本积累,甚至因为折旧而呈负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平均的资本积累率在20%左右,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在40%的水平,它们之间差距很大。

所以就生产要素而言,最关键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

在上述三种主要条件当中,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因为前面两者都决定于后者。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技术不创新,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和积累的意愿就越来越低。

所以,除非保持一个很快的技术创新速度,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很高的资本积累。

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产业。

工业革命以后,新产业不断出现,这是新技术的结果。

比如纺织业是原来有的产业,因为有技术变迁,机械化生产比手工生产效率更高,如果把资本、劳动力转移到机械化生产上来,附加值就比较高。

又如后来出现的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制造业、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是新技术的结果。

后冷战初期影响印度战略变化的外部因素

后冷战初期影响印度战略变化的外部因素

南亚研究季刊 ・2000年第4期・后冷战初期影响印度战略变化的外部因素张 力 [关键词]后冷战初期;印度;战略;外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D83Π8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508(2000)0420045208全球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的骤然变化对印度产生了强烈冲击,促使印度下决心对其外交和国防战略进行调整。

从总体看,印度适时地利用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机会,在务实的基础上对政策重新定位,在战略方面日益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新姿态。

在涉及外交、国防战略及周边与地区安全等问题上,印度的态度逐渐趋于强硬,同时也表现出相应的灵活性;印度正越来越深地卷入国际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之中,竭力争取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印度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更明显地反映了其自身的现实处境和国家利益,而不再强调表现某些模糊的意识形态①。

印度的战略思路转变和政策调整显然受到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受到了及时关注。

随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印度后冷战时期战略思维的逐渐生成,某些重要外部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更明显的凸现,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苏联解体对印度的影响苏联在1991年的突然解体是一起对印度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事件。

印度历来认为,冷战主要是发生在北半球的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因此全球冷战的结束对印度的显著影响远远小于它对欧洲和美国的影响。

在冷战时期,印度批评美国租借迪哥加西亚岛作为海军基地。

苏联后来获得在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并且将潜艇驶入印度洋,而美国的舰队同时也在印度洋上游弋,印度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对峙或冲突深感不安。

印度担心美苏之间的冷战可能在印度洋上转变成热战。

不过这类战争并没有爆发,并且事实上在冷战时期也没有出现担心中的公开对抗。

苏联在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使冷战的阴影进一步向印度逼近。

很显然,苏联入侵阿富汗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虽然印度政府反对苏联的入侵,但印度并没有公开谴责苏联的行径。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关于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系不断变化,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的争论不断加剧。

近期,林毅夫与杨小凯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从5个不同的维度出发,逐一分析二人的观点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一、后发劣势的定义后发劣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

林毅夫较为倾向于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将后发劣势视作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待后发劣势,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效率不足的局面。

二、后发优势的特点后发优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处于后发劣势的局面,但仍然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林毅夫更偏向于从“人的优势”、“土地的优势”等角度,将后发优势视为一种资源优势。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后发优势可通过自身市场的竞争优势来实现。

三、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转化林毅夫认为,后发劣势并不是导致后发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的必然条件。

相反,在后发国家发掘自身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转化后发劣势的关键环节。

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只有摆脱生产效率不足、建立起自我完备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的转化。

四、影响后发优势的因素林毅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关键是科技、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

杨小凯则认为,现代经济主要是一种知识经济,因此,后发国家在实现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经济建构。

五、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和杨小凯都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建立独特的市场格局等。

以上针对林毅夫和杨小凯的不同观点,我们需要承认二者都有其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开拓后发优势开辟了多元化发展思路。

下面我们将列举5个实际案例来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观念一度被国外互联网公司所掌握。

后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_正常化与战略和谐

后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_正常化与战略和谐
中 国社会对印度的“静止观”往往与印度的
“冷战思维”相互加强。 印度战略家对人们还没有 足够重视印度感到既气愤又尴尬, 尤其令印度人 不满的是, 当印度已经取得并不比中国逊色的成 就时,“中国仍不把印度作为发展中的多极世界中 的一极看待, 印度人认为在中国人的眼里, 只有 美、俄、中才是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印度在中国 的大国雷达屏幕上从未凸显过”④。即便印度进行
政治·经济
南亚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后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 正常化与战略和谐
蓝建学3
【内容提要】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的两大障碍是印度的“冷战思维”和 中国的“静止观”。在历史遗留问题尚未根除、互信基础薄弱且面临现实竞争等严峻挑 战下, 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依然能够持续, 这可溯源至各自对对方战略上的“和谐”: 对外战略都着眼于营造安全稳定、友善共赢的周边环境; 都强调经济关系在两国总体 关系中的战略意义; 都主张进行国际合作以分散现有国际权力分配格局的压力。在国 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 各国均力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中印战略的完全“和谐”很难出 现, 中印战略之间的关系形态应往“动态的咬合”方向发展, 而不追求“静态的和谐”。
认为, 中印关系“正常化”意味着: 最高政治层级的 互访; 恰当的各层级官员之间经常性的交流; 商业 和经济合作的开放和机会、合资开办企业、包括边
新步子, 成为整个国际冷战格局瓦解的先声, 才正 式开启中印关系正常化的阶段。 换言之,“后冷战 时代的中印关系”和“正常化阶段的中印关系”在 时间上基本重合。 本文将在宏观把握冷战后中印 关系衍变的基础上, 分析为什么在历史遗留问题 尚未根除、现实中又面临相互竞争和互信基础薄 弱等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依 然能够持续并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不再乐观的未来——李光耀论印度

不再乐观的未来——李光耀论印度

不再乐观的未来——李光耀论印度2013-12-20 10:41|发布者: 花小盗|查看: 527|评论: 0|来自: 观察者网摘要: 中印对比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西方习惯于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好印度而贬低中国,内心里藏着一个迫切的愿望:民主的印度一定超过 ...中印对比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西方习惯于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好印度而贬低中国,内心里藏着一个迫切的愿望:民主的印度一定超过专制的中国,从而证明他们所讲的民主确实是普世价值观和最好的政治制度。

不过印度同中国一直存在着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前几年印度的发展势头不错,于是笔底生花的印度记者兴奋地写道:戴着太阳镜、哼着流行歌曲的乌龟就要超过兔子了。

但2008年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中国还在稳中求进,而印度则明显失速——今年4月至6月经济增速为4.4%,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

卢比大幅贬值,受此影响,6月到9月从印度流出的外国机构投资这到75亿美元。

2012年财政赤字率为8.3%。

据世界银行评估,印度属于世界上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蒂莫西·加顿·阿什2013年2月7日在西班牙《国家报》上撰文说“为什么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发展情况显然不如最大的独裁国家?之所以用‘显然’一词,是因为印度的现状和中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尽筐任何自由的捍卫者都希望自由国家发展得更好。

”同年9月,美国《环球邮报》记者杰森·奥弗多夫在美国《伯克希尔鹰报》网站上表达了他的疑问——《从一炮打响到一蹶不振的国家,哪里出了问题?》。

对此,李光耀先生在去年出版的《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真知灼见》一书中,专门用一章谈了他对印度的看法,颇有参考价值。

李光耀在2005年曾认为“虽然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较为迅速地推行改革,占据了一定优势,但长远来看,印度可能凭借民主与法治体制占有优势。

”“印度的伟大之处还没有充分体现,它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论后发国家落后的政治根源

论后发国家落后的政治根源

论后发国家落后的政治根源摘要: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西方法治传统、市民社会传统和时代机遇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民主往往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前提,反而是发展的一个成果。

在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权力格局、西方政治学主导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情况下,很多后发国家既不能建立一个让西方满意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只有摆脱过度简单的民主与非民主二分法,只有克服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矛盾,后发国家才能解决政治合法性危机,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后发国家国际环境民主政治合法性西方国家建立起的现代民主制度体系,已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

但目前国际主流话语却要求后发国家多快好省地跨人西方民主政治阵营。

从很多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常常不能兼顾,经常存在一个何者优先的问题。

木文将首先回顾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再对后发国家1的政治实践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后发国家不发达的制度根源。

一、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以西欧为起源发展起来的,但民主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利,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形态中,都存在着民主的要素。

现代民主政治之所以首创于西方世界,主要源于其法治传统、市民社会传统、殖民地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

首先,西欧的法治传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

早在罗马时期,西方人就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的条文虽然没有全部流传下来,但是地方自治制度却因此成为西方社会重要的原则和习惯,法律高于王权(后来是政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

西方人早就认为:“无论法律是神的还是人的,法律应该统治世界。

”2这样,民主制度中最重要的稳定性因素和游戏规则就被建立和接受下来,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其次,地方与中央的分权制衡以及强大的市民社会3的存在,是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基础。

西方世界从来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一直具有很多游牧部落的属性。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十二考点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能力提升课件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十二考点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能力提升课件

【3.[2023北京东城区模拟](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第三世界”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 “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1952年,法国学者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的世界……却 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的术语写进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 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 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随着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及广大民众的广泛使用,“第三世界”成为国 际政治的通用语,虽然也常常与“发展中国家”一词交替使用,但是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频率。冷战 结束后,“第三世界”术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西方国家出现“第三世界消亡论”思潮,认为由于苏联解体,“第三世界” 这一概念变得毫无意义。我国学界认为,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 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
2.1958年,面对阿尔及利亚的抗法独立斗争,法军对萨基埃特进行持续空袭,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和外交冲突。美国国
务卿也警告说,北非局势正超出法国控制,“如果不能解决冲突,我们将很可能失去……整个北非”。美国的这一判断是
基于( )
A
A.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已经分裂
考点3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 新兴国家的发展
1.[2023福建部分地市一模]印度取得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始终把军事力量的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其国防开支占国内生
A 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这一做法( )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强化作业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强化作业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下图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单位:个数)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方国家普遍衰落B.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C.新兴独立国家崛起D.联合国影响力的加强2.下列有关印度独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B.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印度人民的利益C.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共和国D.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关系稳定和谐3.1946年,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是大国”;1958年,他又宣布法兰西共同体之中的成员国享有自治权,他们应当民主的、自主的管理自己。

戴高乐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法国经济不断衰退B.法国殖民体系的崩溃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4.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

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5.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问题召开会议。

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

后经美巴谈判,巴拿马最终于1982年4月接管运河区司法权。

巴拿马成功接管运河区司法权得益于( )A.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B.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D.巴拿马运河地位作用的下降6.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包括(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参与国际竞争③吸引外国资本④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美国美林公司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拉丁美洲是最大的借款者,其债务总额已占世界债务总额的55%。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闯关习题课件ppt(打包19套) 15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闯关习题课件ppt(打包19套) 15
1947年宣布其独立。但是,英国又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________ 两个国家( B ) A.巴勒斯坦 B.巴基斯坦 C.尼泊尔 D.缅甸
3.当今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
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造成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关 系持续紧张的根源是( B )
A.宗教冲突问题 B.领土归属问题
知识点3
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1959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 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C ) A.埃及 B.印度 C.古巴 D.纳米比亚
9.右图所示的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于1914年通航,是国际航
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1999年,当地政府从哪国手 D 中收回该运河的全部主权( )
(5)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在亚非拉地区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
亚非拉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
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自觉地联合反帝,积极 地相互支持等。(言之有理即可)
12.(2016·新疆)张亮同学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 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他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 ②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 马运河收归国有 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C.大国干涉问题 D.恐怖主义问题 4.亚洲新独立的国家中,经济迅速发展,较早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是 ( C ) A.朝鲜、越南 B.印度、中国 C.韩国、新加坡 D.菲律宾、缅甸
知识点2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印度的松散与后发优势的丧失——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论文小组成员:5101919052刘晓笑边玉卿5110159027陈达禹印度的软件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几年,印度也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称“金砖国家”。

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宣称:“如果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则属于印度!”他还说:“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而长期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已经宣称印度将在2020年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大多数印度人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持怀疑态度"印度国民普遍对印度政治家的讲话表示怀疑是有道理的。

因为印度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

它经济发展从地域上和产业结构上都极不平衡,国际贸易份额偏低,进出口都很少。

印度目前的年出口额为430亿美元,而中国为3260亿美元。

它的预算赤字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国内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400亿美元$而印度还不到30亿美元.它的社会贫困问题还没有解决,贫富差距仍然悬殊。

按购买力计算,印度人均收入不到中国的一半,只到美国的2%在地区和全球性大国中几乎是最低的。

印度文盲率仍高于40%有4.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印度饮用水缺乏,电力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它除了贫困、落后之外,还有沉闷的官僚体制和腐败。

另外,谈到印度的发展,决不能忽略它固有的种姓制度和国内宗教、民族矛盾,以及与邻国的紧张关系。

总之,印度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它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实现经济腾飞,还是有许多包袱的,甚至是非常困难的。

究其症结,我想主要是因为印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十分的松散,缺乏集中,中央政府缺位,于是导致其后发优势的丧失,在可预见的经来,都将不能成为印度总理想象的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连他们赶超中国的梦想也恐怕只是空谈。

下面,我将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种姓制度几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制度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组成印度联邦的哥哥邦基本上按雨中划分,共有25个邦和9个直辖区。

各邦有与联邦议会和政府相对应的邦议会和邦政府。

印度宪法规定,引渡邦联单独享有一切最重要的立法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国防、武装部队、外交、军工、战争和平、航空、铁路、交通、有点、对外贸易、外汇、货币和银行、保险等工97项。

印度各邦也有一定的立法和行政的资质权限。

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各邦独立享有66项俩和行政权,其中包括公共秩序、警察、地方自治、公共卫生、农业、林业、渔业、教育、地方工业、土地立法、徒弟和建筑税等方面。

宪法还规定了47项联邦和省邦共同享有的权限。

但总的说,印度地方权限是有限的。

它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联邦制国家,有人称印度是“具有但一直特征的联邦制国家。

”在政党制度方面,印度与西方国家也一样实行多党制。

印度成立后,政党林立。

据统计,1952年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有大小政党192个,印度成为世界上正当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政治体制上,印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议会制。

在仅次于中国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进行民主选举,对于国家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

另外,这种制度与印度基本国情的种种不适应也带来了诸多弊端:1、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导致政策的不连续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仍然不成熟。

具体表现为政党之间没有达成最起码的共识。

当执政党提出一项提案时,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反对党总会提出反对意见,阻碍提案的推进。

2、选举制度中的成人普选制,使得候选人对农民阶层的选票并不重视,对农民阶层的利益也就不会重视印度的人民院和邦立法会议选举采用成人普选制。

具体来说,是指在选举中,候选人只要在本选区内得票最多,就可以当选议员,而不一定要求获得一半以上有效选票的支持。

(1)这一制度致使被选举人在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的前提下也能够当选。

也就是说选举结果中并没有农民阶层的政治诉求的表现。

(2)3、土地制度的私有制的影响在土地政策上,印度采用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当农民生活困难时,他们会为解决一时之需而出卖土地,从而失去生活的最基本元素。

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及工作机会较少的原因 他们会逐渐向城市迁徙 这也导致了城市中存在许多的贫民窟。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受阻,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城市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政治体制的确是民主政体。

但印度政体有两个显著特征:它是殖民地时代的遗产,同时也带有深刻的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色彩。

这决定了印度的民主政体的特殊性。

具体来说,就是政治体制的宗教化和政治体制的种姓化。

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详述。

种姓制度种姓制度长期根植于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

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

第四个特征种姓之间有隔离性,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禁忌与风俗,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

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

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是种姓制度在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却十分不同。

在城市受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

但在乡村种姓制度的影响仍十分巨大,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种姓制度的许多特征在乡村仍有保留。

种姓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印度产生了深远印象:1、在政治上,种姓制度作用于印度的议会制民主。

一方面由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

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多数,有利于选出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政党,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级种姓的社会地位。

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

从另一方面,各个种姓各自为首,互相对立,维护自身利益,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印度在历史上为什么易受外族侵略的原因。

而且,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

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

”(3)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

2、在经济上,种姓制度使职业世袭这一局面难以被根本改变。

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1)王洪岩《当代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功能研究》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2007 (2)帕特·沙在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的演讲(3)罗米拉·塔帕尔主编《印度的部落种姓和宗教》牛津:麦克米兰出版社1977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把持社会高层的高级种姓不接纳低级种姓的人。

而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如教育业、服务业等。

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

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

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

”(4)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

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3、在文化上,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

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

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

“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

”(5)这就意味着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

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

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

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

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

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保留印度的文化遗产,不易与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如尼赫鲁所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6)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

”宗教问题自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开始,其复杂的宗教问题便无时不在影响着其未来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之父甘地(1869~1948)与一般政治家不同,他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主张把政治与宗教揉为一体,推行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并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原则。

在他看来,应把追求真理作为人和社会一切行动的最高原则,真理是神;追求真理的道路只能是非暴力的,非暴力就是爱,是人的本性;真理只有用无限的爱才能得到,若采取暴力只能是背道而驰,陷于黑暗的深渊。

这正是他主张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应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基础。

甘地自身不仅最终死于宗教仇杀,其政治宗教化主张对独立后印度的政治发展进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遗产。

虽然从尼赫鲁政府开始,一直致力于政治的世俗化,但其强烈的宗教色彩一直未能改观,“印度教教派主义”与“伊斯兰教教派主义”的严重对立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流血冲突(7),并严重影响着当代印度政治发展进程,这实际上也是迫使尼赫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采取“公平优先”政策的一个重要背景。

(一)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成为阻碍印度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障碍之一莫卧儿王朝后期,由于统治者重新推行伊斯兰化的宗教高压政策,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再度激最后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