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2)P=w/t,P=Fv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1.基本知识(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3)定义式:P=(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1 W=1 J/s,1 kW=103 W.(5)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用公式计算的一般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6)额定功率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在额定转速下可以长时间工作时的输出功率.(7)实际功率指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工作时实际消耗的功率.实际功率往往小于额定功率,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汽车越过障碍时,可以使实际功率在短时间内大于额定功率.2.思考判断(1)各种机械铭牌上所标功率一般是指额定功率.(√)(2)某机械工作时的实际功率一定比额定功率小.(×)(3)机械可以在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探究交流去过泰山的同学会遇到挑山工,假设挑山工和缆车将相同的货物运至山顶,两者对货物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功率相同吗?【提示】两者对货物做的功都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由于将相同的货物运往相同高度的山顶,因此两者做相同的功,而用缆车运送货物所用时间远小于挑山工的用时,根据功率定义知缆车的做功功率远大于挑山工的做功功率.二、功率与速度1.基本知识(1)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P=Fv(F与v方向相同).(2)推导(3)应用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与速度v成反比,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2.思考判断(1)物体的速度为v,则重力的功率一定是mgv.(×)(2)汽车的速度越大,牵引力的功率也越大.(×)(3)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加速度减小.(√)探究交流在越野比赛中,汽车爬坡时,常常换用低速挡,这是为什么?【提示】由P=Fv可知,汽车在上坡时需要更大的牵引力,而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换用低速挡的目的是减小速度,进而增大牵引力.【问题导思】1.什么是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2.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3.P=Fv中的三个物理量有什么制约关系?1.平均功率平均功率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平均功率与某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功率.2.瞬时功率P=Fv·cos α(α表示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间的夹角),它表示力在一段极短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瞬时功率与某一时刻(或状态)相关,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或状态)做功的功率.也可用于计算瞬时功率,此时时间极短,t→0,但在中学阶段较少用到.3.P=Fv中三个量的制约关系误区警示1.求平均功率时必须说明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可由或P=F计算.2.公式P=Fv仅适用于F与v方向相同的情况,若F与v方向不同,则用P=Fvcos α来计算功率,其中α是F与v的夹角.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2 kg的木块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求:(1)前2 s内重力做的功.(2)前2 s内重力的平均功率.(3)2 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注意下列问题:(1)前2 s内重力方向上物体的位移.(2)前2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3)2 s末物体的速度.(4)重力和速度的夹角.【答案】(1)48 J(2)24 W (3)48 W规律总结:求解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首先要明确是求哪个力的功率,是某个力的功率,还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功率,汽车的功率是指汽车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的功率是指起重机钢丝绳拉力的功率.2.若求瞬时功率,需明确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位置,再确定该时刻或该位置的速度,应用公式P=Fv,如果F、v不同向,则投影到相同方向再计算.四、机动车的两种启动方式【问题导思】1.如何分析机车恒定功率启动时的运动性质?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功率怎么变化?3.如何用图象描述两种启动过程?1.分析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运动过程2.分析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汽车先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达到额定功率P额后再以恒定功率运动,因此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误区警示1.在P=Fv中因为P为机车牵引力的功率,所以对应的F是牵引力,并非合力.例: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汽车的额定功率为100 kW,质量为10 t,设阻力恒定,且为车重的0.1倍(g取10 m/s2).(1)求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2)若汽车以0.5 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3)若汽车以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启动后,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 m/s2时,速度多大?【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问题:(1)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2)匀加速运动时牵引力恒定,且可用牛顿定律求出.(3)匀加速运动结束时汽车达到额定功率.【答案】(1)10 m/s(2)13.4 s(3)3.3 m/s规律总结:机车启动问题的求法1.机车的最大速度vm的求法:机车达到匀速前进时速度最大,此时牵引力F等于阻力Ff,故五、功率问题的实际应用例: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 kg,他每分钟跳180个,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取10 m/s2) 【答案】75 W规律总结: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平均功率的时间应是跳跃一次时间T,而非上升过程所用时间2(t),即要明确求的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课后小结板书第三节功率1、功率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w/t,叫做功率。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概念和性质。

2.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3.掌握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性质。

2.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

2.应用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二》。

2.投影仪、教学PPT。

3.凸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性质以及传播方式。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介绍光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2.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焦距的变化,加深对焦距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进行凸透镜焦距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焦距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光的概念和传播方式,掌握了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与功率》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与功率》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与功率》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掌握功率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够区分功的正负与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经历功和功率概念的建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测量、计算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功和功率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正负判断。

•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功的正负与力对物体做功效果的关系。

•区分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概念,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功和功率的概念示意图、实例分析动画等)。

•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刻度尺、秒表等,用于测量力和位移,计算功和功率)。

•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功和功率的计算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功和功率的应用实例,促进思维碰撞。

•练习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段工人用锤子钉钉子的视频,提问:“工人为什么需要用力敲击锤子?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我们如何量化这种能量转化的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引出新课。

新课教学1.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与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即W=Fs cosθ,解释各符号的含义(F为力,s为位移,θ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强调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正负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使物体动能增加为正功,减少为负功)。

•通过实例分析(如推车上坡、拉动物体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正负判断方法。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功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功

2 功整体设计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所以教材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探讨和探讨.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功,但这节内容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洁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尤其让学生留意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做“工”与力对物体的做功的区分.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起重机搬运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行、手握握力器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相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干脆的影响,从而引出正、负功的概念,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视察、分析、总结、表述的过程,深化概念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娴熟驾驭功的基本概念与其求解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与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觉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探讨方法对人类相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有参加科技活动的热忱,有将功的学问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货物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着陆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削减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吊装货物“神舟”飞船返回列车加速弹簧被压缩问题导入在图中两个人分别向前、后拉车,他们所用的力对车产生的效果相同吗假如车前进相同的位移,怎样反映他们对车的作用效果拖拉机耕地时,对犁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而犁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此时拖拉机的拉力F对犁做功吗推动新课一、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生疏,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学问.让同学们思索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老师引导:中学学问的学习对学问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化,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概念理解:老师用手托黑板擦,提示学生视察与思索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过程二: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题1:在过程一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缘由.问题2:在过程二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缘由.学生思索探讨并由代表总结回答,在上升过程中,位移方向在竖直方向,与支持力和重力共线,故二力做功了.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位移水平,在重力和支持力方向无位移,故此过程二力均未做功.点评:通过学问回顾,复习做功的两个要素,并通过简洁的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分析做功状况,加深做功要素的理解.并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问题探究问题1:假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样,应当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做的功.老师指导学生思索问题,依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样,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课件展示情景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老师提示学生思索,虽然F与位移方向不一样,但可以依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样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学生依据老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的功.则分力F1所做的功等于F1l,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2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F1l,而F1α,所以α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与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敏捷应用打好基础.要点辨析:老师与学生共同通过详细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运用留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 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无关,也就是说,当F 、l 与其夹角α确定后,功W 就有确定值.3.计算功时,肯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5.公式中的单位——牛(N)——米(m)——焦(J).二、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α包含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学问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改变α的值也改变.指导学生利用数学学问探讨随α的改变α的取值如何改变,从而得到功W 的意义如何.学生探讨总结:力F 与物体位移l 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则,在这个范围之内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 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老师指导学生思索所探讨的问题,并画出各种状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π时α=00.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 2.当α<2π时α>0>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 3.当2π<α≤π时α<0<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负功. 点评: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图状况,点评、总结.利用数学学问分析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手段.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概念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正功、负功的概念比较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中有的力是动力,有的力则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干脆的影响.例如:用一个水平的力F拉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这时我们说F对物体做了正功,而阻力f对物体也做了功,但是明显f与F的功是有区分的做的功是负功,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f做功.而支持力N和重力G就没有做功.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举例说明:在上图中,可以说摩擦力做负功,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正功.比如摩擦力做了-20 J的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 J的功.形象比方:小明借了小刚50元钱,从小明的角度,是小明借了钱;从小刚的角度,是小刚把钱借给别人.在上述对功的意义相识的基础上,探讨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相识: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供应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例题一个质量2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解法一:拉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1137°=10×2×0.8 1.6 J摩擦力F 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22180°4.2×2 8.4 J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 等于W 1和W 2的代数和所以:12=7.6 J.解法二: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 合137°2=10×544.2 3.8 N所以合3.8×2 7.6 J.师生一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求这几个力的总功的方法:一是依据功的公式α,其中F 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二是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1、W 2、…,再求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12+…,留意代入功的正、负号.(2)由于功是标量,其次种方法较为简便.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现对该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体与斜面之间无相对滑动,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了s,则在此匀速运动过程中斜面体M 对物体m 做的功为( )θ C.Fs m M m θθ 答案:B2.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状况下,做功的力各有哪几个力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取9.8 m 2)(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 10.2 m 2;(2)匀速提高;(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 20.2 m 2.答案:(1)拉力和重力=2×103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拉(2)拉力和重力;均等于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3)拉力和重力;拉力做功-2×103 J;重力做功1.96×103 J;拉力做负功,重力做正功3.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100 N的作用下从A点运动到B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与绳、滑轮间的摩擦2.4 m,α=37°,β=53°.求拉力F做的功.答案:100 J4.如图所示的轨道中、为光滑圆弧轨道为长2 m的水平轨道,物体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1 m的A处由静止起先滑下,求:(1)物体第一次在轨道到达的最大高度H;(2)物体最终停在何处答案:(1)0.6 m (2)物体最终停在的中点课堂小结1.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即谈到“功”,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这个观点是贯穿全章的主线.2.对公式α要从三个方面理解:(1)功是针对某一力的,谈到功时,肯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力对物体做功只和物体的运动过程有关,只要F、l、α相同,则恒力F做的功就相同,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不管物体是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3)由于位移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功具有相对性.3.功是标量,功的正负由夹角α来确定.正、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能够把能量传递给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受力物体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的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削减,即物体克服外力做功.4.公式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对于变力做功的问题可以用其他方式求解(“动能定理”一节里将会讲得很透彻).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题.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举诞生活中力做正功、负功、不做功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2 功活动与探究主题:探究功的标量性提示:假如功是矢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假如功是标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试通过下面给出的实例加以证明.投影,展示问题: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的大小分别为6 N 和8 N 的恒力,从静止起先运动5 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参考答案:合力2286+10 N,合力方向即合位移方向,简洁求得与6 N 的力夹角为53°,与8 N 的力夹角为37°,所以W 11α1=6×5×53° 18 JW 22α2=8×5×37° 32 JW 合=10×5×0° 50 12≠2221W W +可见,功的合成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满意代数运算法则,故功是标量.习题详解1.解答:W 甲(180°-θ)30°=10×2×2317.32 J W 乙30°17.32 JW 丙30°=17.32 J2.解答:钢绳的拉力做功2.0×104×5 1×105 J重力做负功2.0×104×5 1×105 J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也是1×105 J两力做功总和为零.3.解答:由题意知,运动员的位移30°=20 m重力做的功为30°=60×10×20×216.0×103 J阻力做的功为180°=50×20×(-1) 1.0×103 J弹力做的功N F W ·90°=0 各力的总功为W 总NF W 5.0×103 J. 4.解答:两种状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均为15×0.5 7.5 J第一种状况下W 总7.5 J其次种状况下W 总μ(7.5-0.2×10×0.5)6.5 J.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以多样的新课导入形式入手,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继而利用“手托黑板擦运动”这一演示试验,突破了学生对力做功正负的思维难点,通过探讨α角大小的方式,从量的角度对做功正、负作了诠释;最终以学生参加计算总结的方式,探讨了合力功的求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育自主学习的实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 功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 功

2 功整体设计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所以教材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功,但这节内容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尤其让学生注意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做“工”与力对物体的做功的区别.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起重机搬运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行、手握握力器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引出正、负功的概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表述的过程,深化概念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货物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降落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吊装货物“神舟”飞船返回列车加速弹簧被压缩问题导入在图中两个人分别向前、后拉车,他们所用的力对车产生的效果相同吗?如果车前进相同的位移,怎样反映他们对车的作用效果?拖拉机耕地时,对犁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而犁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此时拖拉机的拉力F对犁做功吗?推进新课一、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概念理解:教师用手托黑板擦,提醒学生观察与思考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过程二: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题1:在过程一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问题2:在过程二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并由代表总结回答,在上升过程中,位移方向在竖直方向,与支持力和重力共线,故二力做功了.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位移水平,在重力和支持力方向无位移,故此过程二力均未做功.点评:通过知识回顾,复习做功的两个要素,并通过简单的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分析做功情况,加深做功要素的理解.并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问题探究问题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 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课件展示情景二: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虽然F 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可以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 1、F 2的功.则分力F 1所做的功等于F 1l,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 2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W 等于F 1l,而F 1=Fcosα,所以,W=Flcos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要点辨析: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使用注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 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无关,也就是说,当F 、l 及其夹角α确定后,功W 就有确定值.3.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5.公式中的单位:F ——牛(N);l ——米(m);W ——焦(J).二、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 的意义如何.学生讨论总结:力F 与物体位移l 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 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时,cosα=0,W=0.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2.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 3.当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负功. 点评: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概念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正功、负功的概念比较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中有的力是动力,有的力则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用一个水平的力F 拉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这时我们说F 对物体做了正功,而阻力f 对物体也做了功,但是显然f 与F 的功是有区别的,f 做的功是负功,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f 做功.而支持力N 和重力G 就没有做功.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举例说明:在上图中,可以说摩擦力做负功,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正功.比如摩擦力做了-20 J 的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 J 的功.形象比喻:小明借了小刚50元钱,从小明的角度,是小明借了钱;从小刚的角度,是小刚把钱借给别人.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例题 一个质量m=2 kg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 1=10 N 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解法一:拉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1=F 1lcos37°=10×2×0.8 J=1.6 J摩擦力F 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2=F 2lcos180°=-4.2×2 J=-8.4 J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 等于W 1和W 2的代数和所以:W=W 1+W 2=7.6 J.解法二: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 合=F 1cos37°-F 2=10×54N-4.2 N=3.8 N所以W=F 合l=3.8×2 J=7.6 J.师生一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求这几个力的总功的方法:一是根据功的公式W=Flcosα,其中F 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二是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1、W 2、…W n ,再求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W=W 1+W 2+…+W n ,注意代入功的正、负号.(2)由于功是标量,第二种方法较为简便.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现对该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体与斜面之间无相对滑动,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了s,则在此匀速运动过程中斜面体M 对物体m 做的功为( )A.FsB.mgstanθC.Fs m M mD.mgscosθsinθ 答案:B2.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 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况下,做功的力各有哪几个力?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 取9.8 m/s 2)(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 1=0.2 m/s 2;(2)匀速提高;(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 2=0.2 m/s 2.答案:(1)拉力和重力;W 拉=2×103 J,W G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2)拉力和重力;均等于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3)拉力和重力;拉力做功-2×103 J;重力做功1.96×103 J;拉力做负功,重力做正功3.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F=100 N 的作用下从A 点运动到B 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 m,α=37°,β=53°.求拉力F 做的功.答案:100 J4.如图所示的轨道ABCD 中,AB 、CD 为光滑圆弧轨道,BC 为长2 m 的水平轨道,物体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h=1 m 的A 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求:(1)物体第一次在轨道到达的最大高度H;(2)物体最后停在何处?答案:(1)H=0.6 m (2)物体最后停在BC 的中点课堂小结1.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即谈到“功”,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个观点是贯穿全章的主线.2.对公式W=Flcosα要从三个方面理解:(1)功是针对某一力的,谈到功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力对物体做功只和物体的运动过程有关,只要F 、l 、α相同,则恒力F 做的功就相同,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不管物体是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3)由于位移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功具有相对性.3.功是标量,功的正负由夹角α来确定.正、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能够把能量传递给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受力物体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的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减少,即物体克服外力做功.4.公式W=Flcos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对于变力做功的问题可以用其他方式求解(“动能定理”一节里将会讲得很透彻).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题.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做正功、负功、不做功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2 功⎪⎪⎪⎪⎪⎪⎪⎩⎪⎪⎪⎪⎪⎪⎪⎨⎧⎩⎨⎧⎪⎩⎪⎨⎧><=⎪⎪⎩⎪⎪⎨⎧再求代数和先求各分力功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功合功的求解三做正功力做负功力不做功力功的正负二单位公式因素本质功的概念一功,.2.1,:0cos .3:0cos .2:0cos .1,.4.3.2.1,F F F ααα 活动与探究主题:探究功的标量性提示:如果功是矢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如果功是标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试通过下面给出的实例加以证明.投影,展示问题: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的大小分别为6 N 和8 N 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5 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参考答案:合力F=2286+N=10 N,合力方向即合位移方向,容易求得与6 N 的力夹角为53°,与8 N 的力夹角为37°,所以W 1=F 1lcosα1=6×5×cos53° J=18 JW 2=F 2lcosα2=8×5×cos37° J=32 JW 合=10×5×cos0° J=50 J=W 1+W 2≠2221W W +可见,功的合成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满足代数运算法则,故功是标量.习题详解1.解答:W 甲=Flcos(180°-θ)=Flcos30°=10×2×23J=17.32 J W 乙=-Flcos30°=-17.32 JW 丙=Flcos30°=17.32 J2.解答:钢绳的拉力做功W=Fl=2.0×104×5 J=1×105 J重力做负功W G =-Gl=-2.0×104×5 J=-1×105 J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也是1×105 J两力做功总和为零.3.解答:由题意知,运动员的位移l=h/sin30°=20 m重力做的功为W G =mglsin30°=60×10×20×21J=6.0×103 J阻力做的功为W F =Flcos180°=50×20×(-1) J=-1.0×103 J弹力做的功N F W =F N ·lcos90°=0各力的总功为W 总=W G +W F +N F W =5.0×103 J.4.解答: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均为W F =Fl=15×0.5 J=7.5 J第一种情况下W 总=W F =7.5 J第二种情况下W 总=W F -μGl=(7.5-0.2×10×0.5)J=6.5 J.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以多样的新课导入形式入手,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继而利用“手托黑板擦运动”这一演示实验,突破了学生对力做功正负的思维难点,通过讨论α角大小的方式,从量的角度对做功正、负作了诠释;最后以学生参与计算总结的方式,探讨了合力功的求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功与功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功与功率》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将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能量的变化规律,掌握计算功和功率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理解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能力目标:能够计算利用力量做功、产生功率的数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兴趣,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定义,能够计算功的数值。

•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率的数值。

2.2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功率的公式,能够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中。

•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理解力量是什么吗?力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果一个人用力推动了一个物体,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你能看出哪些物理量的变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猜测力量的本质,引入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

3.2 理论阐述与例题解析在学生已经猜测出力量、功和功率的概念后,引入正式的物理定义和公式,对功和功率做详细解释。

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来说明。

通过一些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功和功率的数值,掌握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过程的逻辑。

3.3 拓展应用与练习给出一些生活或实践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电脑的功率是多少?如果知道工作时间和消耗的电能,如何计算电脑做功的数值?•汽车引擎的功率是多少?如果知道车辆行驶的距离和时间,如何计算汽车做功的数值?通过解答问题和分析解决过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对功和功率的理解。

3.4 归纳总结与课堂小结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理解功的概念。

2. 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 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 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下面我们共同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1:如图,力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W =Fl 。

问题2: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 ,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2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如图所示:αcos 1F F =αsin 2F F =由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s 。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整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

(整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 W = Flcosα只适用于恒力,l应为对地位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探究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入做功的必要因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的理解2、功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功的正负的理解,总功的计算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设计法、讲述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定向:功能关系为高考中的必考内容,而功是功能关系的基础,是学好本章其余八节的前提。

本节的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功的相关计算;难点在于理解功的正负,计算会总功。

二、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伴随做功。

看生活中的两个场景:1.马拉木头前进,马对木头的拉力是否做了功?2.起重机吊起汽车的时候,汽车在钢绳拉力作用下上升一段距离,钢绳的拉力对汽车是否做功?三、教学内容: (一)功的概念分析图片中生活场景,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因素: ①力②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探究1:怎样计算功的大小? 2、功的计算用恒力F 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用W 表示功的大小。

(1)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则有:功的大小 W=Fl(2)若力F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 功的大小W 又该如何计算呢?过渡:初中学过功等于力乘以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现在力与位移有夹角怎么办呢? ①分解力:先向位移的方向和垂直位移的方向分解力,再求功。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功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功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功整体设计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差不多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因此教材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在初中差不多接触过功,但这节内容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专门让学生注意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做“工”与力对物体的做功的区别.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起重机搬运物资、机车牵引列车前行、手握握力器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情形,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截了当的阻碍,从而引出正、负功的概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观看、分析、总结、表述的过程,深化概念的明白得.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把握功的差不多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教学重点明白得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样公式进行功的运算.2.明白得总功,能运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明白得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觉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形导入物资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降落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些差不多上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吊装物资“神舟”飞船返回列车加速弹簧被压缩问题导入在图中两个人分别向前、后拉车,他们所用的力对车产生的成效相同吗?假如车前进相同的位移,如何样反映他们对车的作用成效?拖拉机耕地时,对犁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而犁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现在拖拉机的拉力F对犁做功吗?推进新课一、功复习回忆:功那个概念同学们并不生疏,我们在初中就差不多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摸索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明白得更加深入,我们差不多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能够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那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概念明白得:教师用手托黑板擦,提醒学生观看与摸索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过程二: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题1:在过程一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缘故.问题2:在过程二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缘故.学生摸索讨论并由代表总结回答,在上升过程中,位移方向在竖直方向,与支持力和重力共线,故二力做功了.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位移水平,在重力和支持力方向无位移,故此过程二力均未做功.点评:通过知识回忆,复习做功的两个要素,并通过简单的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分析做功情形,加深做功要素的明白得.并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那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问题探究问题1:假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如何样运算那个力的功.课件展现情形一:物体m 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生摸索问题,依照功的概念独立推导.专门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如何样运算功呢?课件展现情形二: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提示学生摸索,尽管F 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能够依照力F 的作用成效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学生依照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 1、F 2的功.则分力F 1所做的功等于F 1l,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因此F 2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W 等于F 1l,而F 1=Fcosα,因此,W=Flcos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明白得,为公式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要点辨析: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运算,对公式的使用注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 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无关,也确实是说,当F 、l 及其夹角α确定后,功W 就有确定值.3.运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存量.5.公式中的单位:F ——牛(N);l ——米(m);W ——焦(J).二、正功和负功公式明白得:功的运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明白: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 的意义如何.学生讨论总结:力F 与物体位移l 的夹角α的取值范畴为0°≤α≤180°.那么,在那个范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 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教师指导学生摸索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形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1.当α=2时,cosα=0,W=0.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2.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3.当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负功. 点评: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图情形,点评、总结.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概念明白得:指导学生通过正功、负功的概念比较明白得正、负功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中有的力是动力,有的力则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截了当的阻碍.例如:用一个水平的力F 拉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这时我们说F 对物体做了正功,而阻力f 对物体也做了功,然而明显f 与F 的功是有区别的,f 做的功是负功,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f 做功.而支持力N 和重力G 就没有做功.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成效.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举例说明:在上图中,能够说摩擦力做负功,也能够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正功.比如摩擦力做了-20 J 的功,能够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 J 的功.形象比喻:小明借了小刚50元钱,从小明的角度,是小明借了钱;从小刚的角度,是小刚把钱借给别人.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例题 一个质量m=2 kg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 1=10 N 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解法一:拉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1=F 1lcos37°=10×2×0.8 J=1.6 J摩擦力F 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2=F 2lcos180°=-4.2×2 J=-8.4 J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 等于W 1和W 2的代数和因此:W=W 1+W 2=7.6 J.解法二: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 合=F 1cos37°-F 2=10×54N-4.2 N=3.8 N因此W=F 合l=3.8×2 J=7.6 J.师生一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求这几个力的总功的方法:一是依照功的公式W=Flcosα,其中F 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二是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1、W 2、…W n ,再求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W=W 1+W 2+…+W n ,注意代入功的正、负号.(2)由于功是标量,第二种方法较为简便.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现对该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体与斜面之间无相对滑动,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了s,则在此匀速运动过程中斜面体M 对物体m 做的功为( )A.FsB.mgstanθC.Fs m M mD.mgscosθsinθ 答案:B2.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 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形下,做功的力各有哪几个力?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依旧负功?(不计阻力,g 取9.8 m/s 2)(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 1=0.2 m/s 2;(2)匀速提高;(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 2=0.2 m/s 2.答案:(1)拉力和重力;W 拉=2×103 J,W G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2)拉力和重力;均等于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3)拉力和重力;拉力做功-2×103 J;重力做功1.96×103 J;拉力做负功,重力做正功3.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F=100 N 的作用下从A 点运动到B 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 m,α=37°,β=53°.求拉力F 做的功.答案:100 J4.如图所示的轨道ABCD 中,AB 、CD 为光滑圆弧轨道,BC 为长2 m 的水平轨道,物体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h=1 m 的A 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求:(1)物体第一次在轨道到达的最大高度H;(2)物体最后停在何处?答案:(1)H=0.6 m (2)物体最后停在BC 的中点课堂小结1.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对空间的积存效应,即谈到“功”,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那个观点是贯穿全章的主线.2.对公式W=Flcosα要从三个方面明白得:(1)功是针对某一力的,谈到功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力对物体做功只和物体的运动过程有关,只要F 、l 、α相同,则恒力F 做的功就相同,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不管物体是加速运动、减速运动依旧匀速运动;(3)由于位移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因此功具有相对性.3.功是标量,功的正负由夹角α来确定.正、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能够把能量传递给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受力物体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的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减少,即物体克服外力做功.4.公式W=Flcos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关于变力做功的问题能够用其他方式求解(“动能定理”一节里将会讲得专门透彻).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题.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做正功、负功、不做功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明白得.板书设计2 功⎪⎪⎪⎪⎪⎪⎪⎩⎪⎪⎪⎪⎪⎪⎪⎨⎧⎩⎨⎧⎪⎩⎪⎨⎧><=⎪⎪⎩⎪⎪⎨⎧再求代数和先求各分力功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功合功的求解三做正功力做负功力不做功力功的正负二单位公式因素本质功的概念一功,.2.1,:0cos .3:0cos .2:0cos .1,.4.3.2.1,F F F ααα 活动与探究主题:探究功的标量性提示:假如功是矢量,功的运算将遵守什么法则?假如功是标量,功的运算将遵守什么法则?试通过下面给出的实例加以证明.投影,展现问题: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的大小分别为6 N 和8 N 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5 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参考答案:合力F=2286+N=10 N,合力方向即合位移方向,容易求得与6 N 的力夹角为53°,与8 N 的力夹角为37°,因此W 1=F 1lcosα1=6×5×cos53° J=18 JW 2=F 2lcosα2=8×5×cos37° J=32 JW 合=10×5×cos0° J=50 J=W 1+W 2≠2221W W +可见,功的合成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满足代数运算法则,故功是标量.习题详解1.解答:W 甲=Flcos(180°-θ)=Flcos30°=10×2×23J=17.32 J W 乙=-Flcos30°=-17.32 JW 丙=Flcos30°=17.32 J2.解答:钢绳的拉力做功W=Fl=2.0×104×5 J=1×105 J重力做负功W G =-Gl=-2.0×104×5 J=-1×105 J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也是1×105 J两力做功总和为零.3.解答:由题意知,运动员的位移l=h/sin30°=20 m重力做的功为W G =mglsin30°=60×10×20×21J=6.0×103 J阻力做的功为W F =Flcos180°=50×20×(-1) J=-1.0×103 J弹力做的功N F W =F N ·lcos90°=0各力的总功为W 总=W G +W F +N F W =5.0×103 J.4.解答:两种情形下,拉力所做的功均为W F =Fl=15×0.5 J=7.5 J第一种情形下W 总=W F =7.5 J第二种情形下W 总=W F -μGl=(7.5-0.2×10×0.5)J=6.5 J.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以多样的新课导入形式入手,利用学生乐于同意的图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继而利用“手托黑板擦运动”这一演示实验,突破了学生对力做功正负的思维难点,通过讨论α角大小的方式,从量的角度对做功正、负作了诠释;最后以学生参与运算总结的方式,探讨了合力功的求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全册优质教案
该教案适用于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全册内容,共分为六个单元,具体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与量
子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等。

每个单元都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
有详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步骤。

该教案采用了简明易懂的语言,能
够清晰表达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优质教案的特点
- 目标明确,能够指引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 内容丰富,符合材标准和课程要求;
- 操作性强,结合实际情境提升学生研究兴趣;
- 知识点详尽,覆盖全面但不冗长;
- 教师准备时间短,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教案编写的重要性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步骤和指导,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系统。

一份优质的教案还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

因此,编写一份优质的教案尤其重要。

总结
该教案是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全册优质教案,具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知识点详尽、教师准备时间短等特点。

教案编写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有条理和系统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1节《功与功率》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1节《功与功率》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1节《功与功率》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1节《功与功率》。

第八章是机械能,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

任何人类活动都离不开能量。

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并且能量的转化与功的概念紧密相连。

这是因为,如果在一个过程中存在做功的现象,就必然存在能量变化的现象,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及能量的变化提供分析的基础。

《功与功率》一节主要讲解功与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知识。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1 理解功和功率。

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例 1 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力所做的功。

例 2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功、正功和负功、功率。

教材一开始以马拉雪橇时拉力方向和雪橇运动方向间有一个角度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当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时应当怎样计算功;紧接着分析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述了力做功的几种情况——不做功、正功和负功;最后教材讲解了做功快慢的表示方法——功率。

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能理解功、功率概念的含义,知道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2.能正确计算功和功率。

四、说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功和功率知识,从物理学视角形成能量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2.科学思维: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功和功率;能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抽象概括;能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能正确定义功;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了解功的单位和量纲,掌握功的计算技巧;4.能够分析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功的单位和计算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技巧。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功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力的功:(1) 作用力为20N,位移为10m;(2) 作用力为30N,位移为5m。

六、板书设计:功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计算方法功的物理意义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功的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8章第1节功和功率(2)+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8章第1节功和功率(2)+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教学设计(第2课时)讲授新课一、功率1、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用P表示,即。

2、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的单位:瓦特(W)1J/s=1w 1kw=103w力、位移、时间都与功率相联系,这种联系在技术上具有重要意义。

4、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1)公式:P =Fv一个沿着物体位移方向的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等于这个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

(2)推导由w = F L 得:因为于是上式可以写成: P=FvP一定时,F与v成反比;v一定时,F与P成正比;F一定时,v与P成正比。

说明:(1)若v表示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则功率P表示力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2)若v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则功率P表示力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3)适用条件:适用于F与v同向的情况(4)由功率速度关系式知,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起重机械,当发动机的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与速度v成__________,要增大牵引力,学生倾听记忆阅读课文推导功率与速度的关系阅读说明理解记忆掌握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公式的适用条件以及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定功率为60 kW,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 1 800 N,求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假定汽车行驶速度为54 km/h 时受到的阻力不变,此时发动机输出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分析: 实际功率不一定总等于额定功率,大多数情况下输出的实际功率都比额定功率小,但在需要时,短时间也可以输出更大的功率。

题目中说“受到的阻力不变”,表明本题对于较低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只要求估算。

解: 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F =F 阻=1 800 N由于P =Fv,所以额定功率下的速度当汽车以速度v =54 km/h =15 m/s 行驶时,有P =Fv = 1 800×15 W =27 kW 汽车以额定功率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120 km/h。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7.2《功》实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7.2《功》实用教学设计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合外力做功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1.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都发生了改变,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能量的变化又如何量度?2.提问:在初中的学习当中什么叫做力做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观察图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定义。

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该怎样计算功呢?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3.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4.讲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FL cosα或者应该写成W=︱F︱︱L︱cosα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L物体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α是力F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

1J=1N·m,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用的功。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案教案标题: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及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现象,如球员踢球、物体下滑等,引发学生对功的思考。

2. 提问:你们对功有什么了解?功与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课件和板书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功的概念。

2. 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方法,如物体沿直线运动、物体沿斜面上升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内容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伸弹簧的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并计算所做的功。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分析弹簧的伸长与所做功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伸长越多,所做的功越大?为什么在弹簧伸长的过程中,能量发生转化?五、概念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进行概念巩固的小结,强调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下滑的速度与所做功的关系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在下节课提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功的概念.2、牢固掌握功的计算公式.3、熟练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方法】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吗?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我们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作用方向的一致性。

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呢?比如相反呢?力对物体究竟有没有做功?若做了功,又做多少功呢?我们怎样来计算这些功?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功。

二、新课教学1、功的初步概念〔讲述〕那么,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如果使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教师板书定义,同时举例)人拉车向前运动,如图1,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

(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师:手提水桶水平地行走,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缺少了做功的一个条件,提力方向(竖直方向)上水桶没有发生位移。

师:重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缺少了做功的一个条件,重力方向上水桶没有发生位移。

(教师可视情况再举一些事例)师: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生:高中讲“位移”,初中讲“距离”。

师:还有什么不同?生:高中讲“发生”一段位移,初中讲“通过”的距离。

师:“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学生疑惑,回答不全面)〔讲述〕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

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

见图2,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

提力对作水平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

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

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

我们学习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

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习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2、功的计算公式〔讲述〕功和大小是由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的大小来确定的,力越大,位移越大,功就越大。

那么,怎样计算功的大小呢?第一种情况,当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时,也就是力和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教师板画图3)(请学生上黑板来写)生:W=FS师:对。

功等于力的大小和位移大小的乘积。

这里的F表示恒力的大小,S表示位移的大小,W表示所做的功。

〔讲述〕第二种情况,当力和位移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

譬如人拉小车(教师板画图4),当拉力方向与小车位移方向有一夹角,即拉力F跟小车位移S矢量间的夹角为α时,我们来分析拉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

我们可把力F分解成F1(F1与S同向)和F2(F2与S垂直)两个分力。

根据功的定义,分力F1做功等于F1S;在分力F2方向上小车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对小车不做功(或者说,F2对小车做功等于零)。

因此,力F对小车所做的功等于F1S,由于F1=F cosα,所以,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可表达为:W=FScosα这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上述第一种情况是α=0°时的特例。

师:从计算功的一般公式,谁能表达一下,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什么?生: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师:对,力对物体所做的力等于力、位移两矢量的大小和它们间夹角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它是一个标量。

那么,功的单位是怎样的呢?〔讲述〕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1焦就是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米的位移所做的功,即1焦=1牛×1米=1牛·米。

功的其它单位还有千·小时。

(板书) 1千·小时=3.6×10 6焦耳3、功的一般公式的讨论(板书) W=FScosα〔讲述〕(1)当α=0°,即力、位移方向一致时,cosα=1,W=FScosα=FS>0,这是初中学过的计算功的公式(举例简析,见图5(a))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0≤α<π/2 即力、位移方向之间夹角是一锐角时,cosα>0,W=FScosα>0,力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推车前进时,推力对车做正功(见图5(b))。

结论:当0≤α<π/2时,力对物体都做正功。

(3)当α=π/2 (即力、位移方向垂直)时,cosα=0,W=FScosα=0,力对物体不做功,或者说,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零。

例:①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功,重力G和支持力F跟位移方向垂直,这两个力都不做功。

②单摆运动的悬线给小球的拉力,对小球不做功。

③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对物体永不做功。

小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法向力对它不做功。

(教师挂出课前抄好题的小黑板)【例1】某人用30牛拉力拉着质量为50千克的木箱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30米的距离。

已知拉力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见图6),问拉力对木箱做了多少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各做了多少功?解:拉力F和位移S间的夹角α为30°,拉力对木箱做正功。

W F = FScosα=30×30×0.866=779.4J∴拉力F对木箱做功779.4 J。

由于重力G与位移S方向垂直,故W G =0,重力对木箱不做功。

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N=G-FScosα=5×9.8-30×(1/2)=475 N,方向竖直向上,由于支持力N与位移S方向垂直,故W N=0,支持力对木箱也不做功。

(4) 当π/2<α≤π,即力、位移方向间夹角为一钝角或平角时,因为cosα<0,W<0。

这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推力阻碍小车向前运动,但小车还是向前发生了一段位移时,设推力F和小车位移S之间的夹角为α,π/2<α≤π,见图7(a),我们就说推力F对小车做了负功,或者说:小车克服推力做了功(取正值)。

又如刹车后的汽车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缓缓停下来,f、S反向,α=π,cosα=-1,我们说,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汽车做了负功,或者说,汽车克服摩擦力做了功,见图7(b),再如上抛物体在上升运动过程中,重力G和位移S反向,α=π,cosα=-1,重力对物体做了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功,见图7(c)。

【例2】某人用300牛推力推着质量为40千克的木箱,使木箱沿水平地面移动30米,已知推力F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见图8,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0,问推力、摩擦力对木箱各做了多少功?(g=10米/秒)解:将推力F分解成F1、F2两个分力,其中F1与S平行,F2与S垂直,分力F2对木箱不做功。

故推力F做的功,W F=W F1=F1S=FScosα=300×300×=7782 J,摩擦力f=μN=μ(mg+Fsinα)=0.2×(40×10+300×(1/2) )=110 N,摩擦力做功:W f=fScosα=110×30×(-1)=-3300 J,就是说木箱克服摩擦力做功3300 J。

4、合力的功〔例3〕如图9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物体重200N,用50N的水平力F拉着物体前进400米,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0,求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对它所做的功。

【分析】物体在这一段运动过程中,共受重力G、支持力N、拉力F、摩擦力f四个外力的作用,方向如图所示。

解一:我们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

令水平向右,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F合外力=∑Fx+∑Fy=F-f+N-G=F-μN=50-0.20×200=10 N,F合外力的方向水平向右,与位移S同向,α=0,cosα=1故W合外力=F合外力Scosα=10×400×1=4×10 3J合外力做正功。

解二、我们也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功,再求总功。

W F=FScosα1=50×400×1=2×10 3J(正功),W f=fScosα2=μNScosα2=0.20×200×400×(-1)=-1.6×103J(负功),由于WG=0,WN=0,故W总=W F+W f+W G+W N =2×10 3+(-1.6×10 3)=4×10 3 J通过例3的解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①合外力在段位移上对物体(系统)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外力在同一位移上的功的代数和。

②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正功,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增加,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负功,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减少,合外力对物体(系统)做功等于零。

表示物体(系统)机械能不变。

【三】小结【四】板书设计1、功的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W=FScosα,这是计算功的普适公式,F、S均是矢量,α是两矢量间的夹角,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3、对功的公式的讨论①当0≤α<π/2时,力对物体做正功②当π/2<α≤π时,力对物体做负功③当α=π/2时,力对物体不做功4、合力的功合力的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