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辨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错误。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流派。
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它们不是哲学的基本流派。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错误。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两种属性,对立德属性又称为斗争性,同一的属性又称为统一性。
所以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否定就是抛弃。
错误。
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是对其中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或因素进行否定,而肯定其中合理的、积极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
辩证的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联系与发展环节的统一。
4、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错误。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错误。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一个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相对真理是指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有条件性和局限性,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而非两种不同的真理。
6、相对真理是包含部分谬误的真理。
错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两者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理论尤其是逻辑证明虽然能在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过程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成为真理的另外一个标准。
8、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创造的。
错误。
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9、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错误。
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分和非垄断部分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
而且,垄断价格仍然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
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价格变动的轴心。
10、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
正确。
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果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错误。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事物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正确。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如果说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低等生物到动物及其反映形式的转变仅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从猿到人、从猿脑到人脑、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的飞跃,就不仅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主要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正是社会性的劳动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
正在形成中的人不仅要认识现象,也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劳动促使作为思维的手段和媒介的语言产生。
第三,在劳动和语言的双重推动下,猿脑转变为人脑,动物心理转变为人的意识。
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正确。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1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误。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应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应是一般和特殊、指导和基础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哲学。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而哲学一旦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概括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就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各门科学的发展,又不断地以新经验、新材料、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哲学,如此循环往复,使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伴相长。
15、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有些事物现在不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
⑵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
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哲学认为要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
16、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17、作为哲学范围的运动是指单纯的位置移动。
错误。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科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形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在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
1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错误。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
19.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
错误。
正确的应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而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
所以说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任何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的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和属性,如果把个别和一般看作两个集合,那么个别完全包含一般。
20、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错误。
应该是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斗争总是存在的,而且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事物发展的
全部过程始末,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存在的。
2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错误。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所以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在不改变原有旧的经济体制前提下,对对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22、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
错误。
它割除了现象与本质,本质与客观的关系。
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
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
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
假象可以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23、在认识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错误。
旧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主义都是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
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2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片面。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b.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
d.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为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e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5、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1.“有用”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是个体,“有用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2,“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3,“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4“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2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误。
( 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
(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的是实践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27、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不懂
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据此,可以看出,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不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28、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正确。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而唯物史观则不同,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9、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错误。
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不可缺少因素,由于工业和生产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
重视环境保护是对的,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不正确的。
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其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相同条件下,优越地理环境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会起延缓作用。
30、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错误。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只有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1、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错误。
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和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它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3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
答:正确。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桶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而更替具有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人们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们并不能盲目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必须结合实际和客观规律,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