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书人物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书上的大佬们

必修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指出器官更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3.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4.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细胞学说的建立

•6.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

•1.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不同组分分开,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2.德迪夫:发现了装有大量酶的“容器”,后来被人们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并且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结构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得出结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错误)

•科学家发现了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与人类的细胞融合,证实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桑格、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斯帕兰札尼:笼子鹰肉块

•2.巴斯德:没有活细胞参与,糖类是无法变成酒精的

•3.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将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将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得到了酒。并将酵母菌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5.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纯了脲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并证实了脲酶是蛋白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重点)

•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萨克斯发现它集中在细胞中的一个小的结构中,这个结构后来被人们叫做叶绿体

•1.普利斯特利:将蜡烛与植物,小鼠与植物关在密闭容器中,得出‘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的结论

•2.英格豪斯:重复多次上述实验,发现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萨克斯:利用半叶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水绵(绿藻,低等植物)隔绝空气极细光线(或不同色光)好氧细菌

•5.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6.卡尔文:用碳十四标记的二氧化碳,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遗传学之父”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设。

•2.约翰逊:给遗传因子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观察蝗虫,推测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4.摩尔根: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演绎法—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重点)

•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它可以促使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2.艾弗里:提纯了S型菌中的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后来研究证明,绝大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研究DNA的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构建各种螺旋,发现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螺旋结构(但这个模型中A与A配对)———从查哥夫那里了解到DNA中腺嘌呤的数量等于胸腺嘧啶的数量、鸟嘌呤的数量等于胞嘧啶的数量———得出了DNA分子的反向平行双螺旋的结构

DNA的复制

•沃森、克里克:提出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后来科学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确实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的(采用了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

请写出本实验的简要步骤或图示步骤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缪斯: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个体数大大增加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诱发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种: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等)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由来

•1.拉马克: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但是他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新遗传的观点,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摈弃,对自然选择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贝尔纳: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的外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的内环境是稳定的,这是生命能独立存在的首要条件’。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并提出‘内环境稳态并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概念

•目前普便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通过激素调节

•1.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到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液分泌,但是他囿于定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斯他林: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大胆地做出‘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的假设,推测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可能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随血液流达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他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

•3.巴浦洛夫:对自己错失发现真理的机会很有感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