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中的微观世界了解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海洋中的微观世界了解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隐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在这广袤的蓝色之中,存在着许多微观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虽小,却承载着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环节,并对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原初生产者,其作用类似于陆地上的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藻类、硅藻和甲藻等。
1. 藻类藻类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分为绿藻、红藻和褐藻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藻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它们的生长受到光照、水温、营养盐和海流等因素的影响。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并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调节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硅藻硅藻是一类具有硅质外壳的浮游植物,其特点是形态各异、种类繁多。
它们生活在海洋表层,通过光合作用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硅藻对于海洋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甲藻甲藻是一类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长条状等形态。
它们在海洋中广泛分布,对光线敏感,生长主要依赖于表层的光照强度。
甲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维持着海洋中的氧气平衡。
二、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洋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它们是微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浮游动物通常包括浮游性的病毒、细菌、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幼体。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起到调节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1. 浮游性病毒和细菌浮游性病毒和细菌是海洋中微观生物群体的主要成员之一。
它们以浮游方式存在于海洋中,与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控制着海洋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病毒和细菌通过寄生、溶解或吞噬等方式与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进行交互,参与了海洋食物网的营养循环过程。
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包括浮游性的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幼体。
(整理)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1.营养生殖型:
活史仅有营养 殖,只能以细胞分裂的 式来进 蓝藻和裸藻等 些单细胞藻类属此。
殖。
2.无性生殖型
是 殖细胞(孢 )不经结合,直接产 代的 殖 式。 性 殖型是指 活史中没有有性 殖,没有减数分裂。如 小球藻、栅藻等。
waters and warm water gyres • S i l i c o f l a g e l l a t e s : silica internal skeleton... found world wide, partic
Antarctic
• Green Algae: not common except in lagoons and estuaries
OBIS)中;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死生物”
其特征是从水母型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 普 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 但 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
Marine Organisms Grouped by Lifestyle
Tree of Lif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is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decline causes zooplankton and apex predators to decline .
005
Protista
海洋浮游生物
主要浮游生物细分包括细 菌,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和仅在 其生命周期中临时浮 游者, 例如,鱼卵仔鱼和其 他生物 体(Kennish,1990) 的浮游 幼虫。浮游生物从初 级生产和 再矿化作用,参与 了上层海洋 生态系统的多个 水平,把物质 和能量向较高 的营养水平传递 ,如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 海洋哺乳动物(Harris等
海洋浮游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海洋浮游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然而,人们所熟知的生物种类仅占生态系统总体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海洋浮游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将探讨海洋浮游生物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一、海洋浮游生物的概述海洋浮游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在水中漂浮的生物,包括微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这些生物如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团,漂浮着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
它们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为许多物种提供了食物。
二、海洋浮游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能源和陆地利用方式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
而海洋浮游生物是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二氧化碳的升高对它们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二氧化碳的上升使得海水变得更加酸性,这对于一些脆弱的浮游生物来说是致命的。
例如,更高的酸性水平会导致有壳浮游生物壳体变薄,从而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
其次,更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会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由此可能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海水温度变化海水温度变化也直接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正逐渐上升。
研究表明,一些热带浮游生物的数量正在减少,而在极地地区却有新的浮游生物产生。
这表明一些浮游生物可能会从较温暖的海水区域迁往寒冷的水域。
3. 全球海流的变化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通过海流向不同地区分布。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流分布图也在不断改变。
研究表明,这些变化可能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海洋浮游生物的适应1. 适应温度(冷适应和热适应)性能适应是指在非常规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使得生命得以在该生态系统中存活。
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温度是最主要的非常规因素之一。
海洋浮游生物
GRABS抓斗
DREDGER挖泥器
Deep-sea bottom sampling gear (A) Epibenthic sled 深海底取样装置(A)epibenthic雪橇
Deep-sea bottom sampling gear (B) Anchor(锚) 深海底取样装置(B)锚
THREE TYPES OF GRABS 三种类型的抓斗
定量采样
The End of Chapt 4 Part 1
6,000-10,000米
2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陆地 浅海区 大陆缘 浅海带
水层区
大洋区 上 层 中 层 深 海
海 面 200 m 1,000 m 4,000 m
海 岸 ( 沿 海 带 )
深 海 带 深
渊
带
深渊 11,000 m
图 2-1 图 2.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 Tait 1981)
Major zones of life in a marine ecosystem
深海带和深渊带的大洋沉积物按其组成包括深海黏土、生物 沉积物、浊流沉积物和海底火山沉积物,前两者几乎占据整 个大洋盆地。 生物沉积物中主要是硅质和钙质的生物残骸,称作软泥 (ooges)。 硅藻软泥分布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 钙质软泥主要是有孔虫、翼足虫和颗石藻的壳,有孔虫软泥 多见于3000-4000米的深度上,超过4500米(平均CCD深度) ,由于碳酸钙溶解度加大而导致钙质壳全部溶解,颗石藻只 分布在赤道附近。 整个大洋中,钙质软泥的分布占主导地位,其覆盖面积约占 世界大洋海底面积的48%,深海黏土占38%,而硅质软泥占14% 。
第二节
海洋底栖生物的划分
德国学者E.H. 赫格尔首先使用底栖生物(benthos) 。 最大的海洋生物类群。包括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 、微型附者藻类、大型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 按营养方式,海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 海洋底栖动物和海洋底栖植物。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通过一学期对海洋生物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大千世界,激发了我学习海洋的热情,同时让我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主要来介绍下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悬浮在水层中,是一种常随着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者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
并且绝大多数的海洋浮游生物个体很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只有个别的海洋浮游生物很大,像北极霞水母。
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多,隶属于植物界和动物界大多数门类。
并且其数量很大,分布较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海洋浮游生物分为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原核细胞性生物的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的单细胞藻类,像绿藻,金藻,黄藻等等。
其中硅藻最多,是海洋浮游植物中最主要的类群,大约占90%。
浮游植物是一种自养型的浮游生物。
有色素和色素体,从而能够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但是浮游植物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弱,一般分布在真光层。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当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浮游植物,就像藻类一样的,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海洋浮游植物价值高,含有蛋白质,并且能产生脂肪,多糖,蛋白等生物活性的物质。
所以来说,海洋浮游植物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目前,海洋浮游植物在食品,医药,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其良好的发展趋势。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多,结构复杂。
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的孔虫,纤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甲壳动物的枝角类、端足类、磷虾类等;水母类的水螅水母、钵水母等;毛颚动物等等。
海洋浮游动物是一类异养性的生物,必须要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而不可自己制造有机物。
包括阶段性浮游生物在内的海洋浮游生物有数千种,它们的大小从只有数微米的鞭毛虫到直径有2米的大型水母,从这可见海洋浮游动物大小差别大。
浮游动物从微型浮游生物到巨型浮游生物就跨越了5个等级。
水生生物学课件浮游动物(zooplankton)
8.呼吸胞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从水 中吸收氧气,排出CO2。
9.营养:以摄食细菌、藻类、碎屑、其他小 动物为营养。
• 肉足虫纲:体表任何部分都可以起到口的 作用
• 纤毛虫纲:具有胞口,吞食或滤食。
(2)砂壳虫属
Difflugia
壳的形状多样,依种类而异, 长圆形或卵圆形,或前端有 明显的颈。壳由外界环境中 的泥砂微粒或硅藻空壳粘合 而成。具单一的细胞核和许 多伸缩泡。孔口较小,在腹 面中间,伪足指状,可从孔 中伸出。
(3) 太阳虫目
身体圆球形; 轴状伪足辐射状排列
(1)太阳虫属
体呈球形,原生质有空泡, 呈泡沫状,可控制虫体在 水中的浮力,还常有共生 的藻类。细胞核1个,位 于中央,身体内外两层分 界不明。
纤毛虫纲分类
1 全毛目 2 缘毛目 3 旋毛目
(1)栉毛虫属Didinium
身体莲子形、圆桶形。胞口位于 圆锥形的胞吻顶端或前端突出 成鼻状,胞吻系由许多细长的 刺丝组成,伸缩力很强。肉食 性种类,可摄取比自己身体更 大的食物。体周围有一层或几 层栉状纤毛,身体其它部位没 有纤毛。细胞核大核呈马蹄形, 小核2~3个,伸缩泡位于末端。
(8)筒壳虫属
Tintinnidium
虫体呈圆锥形或喇叭 形,藏在长圆筒形 的外壳内。外壳上 的砂粒比较粗且大 小很不一致,壳前 端无螺旋形的条纹。 30~200μm。
(9)似铃壳虫属
Tintionnopsis
体钵形,与筒壳虫 颇为相似,但壳上 的砂粒比较细小, 排列也比较整齐。 壳的前端常有螺旋 状条纹。
(1) 变形目
(2) 细胞裸露无壳,叶状伪足,体无定形。 (3) 进行无性繁殖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一、浮游生物(Plankton)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一、营养方式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自养性浮游生物——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µm,浮游病毒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µ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µ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µ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颚类,被囊类,鱼卵和鱼仔6、大型浮游生物(Marcoplankton ):2~20mm ,较大水母,糠虾,端足类,磷虾,海樽,鱼类幼体7、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 ):20~200mm ,大型水母,被囊类(火体虫、纽鳃樽) 生物学意义:三、生活史中浮游阶段长短 1、永生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 )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水母体、幼虫、季节性/兼性浮游生物3、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营浮游生活,大多数为底栖生物如:四、生活环境1、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 ):盐度<52、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盐度>163、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 ):盐度5~16五、分布1、水平分布:①沿岸性(近海)浮游生物:盐度较低②远洋性(远海)浮游生物:盐度较高③泛栖性浮游生物:适应盐度范围较宽2、垂直分布:①上层浮游生物:0~100m :漂浮生物(neuston ):0~5cm ,受风影响大,生活在海液界面上 ②中层浮游生物:100~400m③下层浮游生物:>400m :深海浮游生物(>600m )、极深海洋浮游生物(km 级)3、地理分布:北极、北方、温带、热带、南极浮游生物4、季节分布:春夏秋冬、终年、偶现六、来源1、自生浮游生物2、外来浮游生物第四节 海洋浮游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1、经济海产和养殖动物的饵料2、浮游生物渔业(人类食物)3、海流、水团指示生物4、研究海洋地质史和勘探石油(钙质、硅质壳)5、海洋污染的生物性指标(对污染物有富集作用)二、有害1、产生赤潮——甲藻、夜光虫、中缢虫2、破坏渔业资源、养殖敌害第五节浮游生物研究历史与重要研究理论二、浮游生物几个重要研究领域1)微型生物环或微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营养物质更新快、能量转换效率高、与有机碎屑关系密切微生物环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大2)能学研究浮游动物摄食率、呼吸率等研究3)桡足类的培养研究浮游动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鱼虾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天然饵料,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宽幅饵料目前的好饵料:卤虫、轮虫,但高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桡足类高4)桡足类滞育卵的研究<桡足类、卤虫、轮虫都可产生滞育卵>环境不适时,产滞育卵沉到海底保存时间很久,环境适宜再孵化5)种群遗传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种群遗传、揭示种群动态变化机制6)种群动态及模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解释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规律第一章原生动物第一节基本形态一、细胞质外质 ectoplasm :透明,均匀,少颗粒,滞性大内质 endoplasm :色泽暗,多颗粒,滞性小(易流动)二、细胞核泡状核 Vesicular nucleus :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小核)致密核 Massive nucleus :染色质多,分布均匀(大核)如:草履虫 大核(肾形)、小核(球形)——双态核有些有多个核,一般只有一个核。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类如,住囊虫:
⑵纽鳃樽(樽海鞘纲)
仅出现在暖水 表面或近表面水域; 个体胶质圆桶状, 两端开口;主要食 物是浮游植物和细 菌;常密集成群, 摄食率高,可明显 降低周围小型生物 密度;与有尾类都 属r选择种。
温度和盐度变化剧烈; 海水剧烈的物理运动; 表层生物要面对来自海洋和大气捕食者的
双层威胁。
⑶漂浮生物的生态适应现象
①许多热带漂浮生物具有耀眼的蓝紫色素,据说可 以抵御紫外光的照射;同时,这种色素在蓝色海 洋中是一种保护色;
②一些鱼或蟹的幼体几乎透明; ③生物体水下(色浅)和水上(色深)颜色深度不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1、原生动物
最原始和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细胞 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⑴腰鞭毛虫(夜光 虫):
具有鞭毛,部 分或全部异养生 活(一些种类具 有叶绿体,如眼 虫);摄食细菌、 硅藻或其他鞭毛 虫、纤毛虫。
夜光虫,常在 近海岸大量出现, 易形成赤潮。
②剑水蚤目
触角短,体后分 节较多,少数浮 游生活;中长 腹剑水蚤属和隆 剑水蚤属的小型 种类丰富。某些 特化的触角可以 捕食小型浮游动 物。
③猛水蚤
少数种终生 浮游,个体很小, 身体分区不显著, 外形变化很大。
⑵磷虾
海洋甲壳动物重要类群;个 体15~20毫米,甚至达100 毫米;为杂食性,食物中有 碎屑、浮游植物(硅藻)和 各种小型浮游动物。
⑵被壳翼足类 多数具有一薄的钙质
外壳;所有被壳翼足类 借助一对翼或一块融合 的翼板进行游泳;所有 被壳翼足类是悬浮食性 者;食物包括浮游植物 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 机碎屑。
海洋浮游生物微小生命的巨大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微小生命的巨大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浮游生物群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可以称之为“微小生命”,但它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海洋浮游生物的作用,从它们对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到全球食物链的贡献。
一、产氧作用海洋浮游生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提供了大量的氧气。
尤其是浮游植物,如藻类和硅藻等,它们在海洋中广泛分布。
这些微小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地球大气层提供了重要的氧源。
据科学家估计,浮游植物在全球生产的氧气中约占70%左右。
因此,浮游生物对维持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呼吸环境至关重要。
二、二氧化碳吸收除了产生氧气外,海洋浮游生物还具有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温室效应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
然而,浮游生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帮助减缓这一问题。
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有时会沉积在海底,形成脂类和碳酸盐等沉积物,将二氧化碳长期锁定在海洋中,减少其释放到大气层中的量,起到一定的温室效应缓解作用。
三、生态平衡维持浮游生物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作为食物资源,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中间环节,它们既是食物链的消费者,又是食物链的提供者。
它们通过捕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养分,同时也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例如,浮游生物对于鲸类和鱼类等大型海洋生物的饵料供给至关重要。
鲸类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而大部分鱼类也依赖于浮游生物作为其幼年阶段的食物。
因此,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对于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碳循环浮游生物与碳循环密不可分。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会在浮游生物的生命周期结束后释放到海水中,这就形成了碳的循环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控制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在地球碳循环中起到了媒介和调节的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
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海洋中存在着丰富而庞大的生物系统,而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环就是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水中,无法自由游动的微小生物体,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级: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的第一级,也是整个食物链的底层。
它们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吸收阳光能量和海水中的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各种藻类,如硅藻、钙藻和甲藻等。
它们在海洋中广泛分布,数量庞大。
第二级: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浮游生物食物链的第二级。
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食,包括浮游桡足类、浮游虾类、浮游水蚤等。
浮游动物通过吞食浮游植物,将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和营养,同时也进行生长和繁殖。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消费者,它们作为食物供给链的中间环节,将能量传递给更高级的生物。
第三级:中级消费者在浮游生物食物链中,中级消费者是浮游动物的捕食者,主要包括各类浮游水母、浮游潜鸟和鱼类等。
它们通过捕食浮游动物,获取能量和养分,并且将能量继续传递到更高级的生物中。
中级消费者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
第四级:上级消费者上级消费者是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包括大型鱼类、鲸鱼和海豚等。
它们食用中级消费者和其他较小的生物,以获取能量和营养。
上级消费者通常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它们数量较少,但体积较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传递与生态平衡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是一个逐级递减的过程。
由于能量在层级传递过程中被消耗和损失,高级别的生物往往比低级别的生物数量稀少。
这种能量递减关系保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浮游生物食物链的平衡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捕食压力和生物间的竞争等。
浮游生物食物链的重要性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浮游生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
浮游生物是指那些不能自由穿越水体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浮游植物的生态作用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各类微型藻类,如硅藻、钙藻和甲藻等。
它们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和无机物质转化成有机物质,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此外,浮游植物还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提供氧气来源。
此外,浮游植物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调节海洋中的碳循环。
在海洋中,二氧化碳是溶解在水中的一种重要物质,而浮游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起到了地球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二、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浮游动物包括各类微型动物,如浮游甲壳动物和浮游水母等。
它们是丰富的海洋食物链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承担着重要的能量传递和食物循环的角色。
浮游动物富集了海洋中的有机物质,为大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此外,浮游动物还可以参与有机质的降解和微生物的生长。
它们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将有机物转化为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和无机盐,并进一步释放给海洋中的细菌和真核生物。
这种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至关重要。
三、浮游生物对气候调节的作用浮游生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产生氧气,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增加,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威胁。
浮游生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此外,浮游生物还能影响云和海雾的形成。
它们产生的有机物质可以在海洋表面形成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在大气中聚集,形成云和海雾。
云和海雾在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全球的气候系统起着调节作用。
总结起来,海洋浮游生物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影响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概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浮游植物
中国第二深水湖——抚仙湖 抚仙湖 中国第二深水湖
抚仙湖浮游藻类数量(× 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表4. 1 抚仙湖浮游藻类数量 ×104个/L )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章宗涉等 1995) 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章宗涉等, ) 水深 (m) ) 1月 月 4月 月 7月 月 10月 月 0.5 8.13 5.0 6.3 10 9.48 20 11.37 8.33 7.22 40 50 12.66 2.34 1.32 9.45 100 5.98 1.10 0.91 均值 8.99 7.70 8.74 数量最多 层的种类 14 29 15 21
海水:主要是硅藻和甲藻类群。 海水:主要是硅藻和甲藻类群。 淡水:硅藻、甲藻、绿藻、蓝藻、 淡水 : 硅藻 、 甲藻 、 绿藻 、 蓝藻 、 金藻和黄藻的 混合体。 混合体。 寡营养淡水水体中是以金藻和绿藻占优势的群丛; 寡营养淡水水体 中是以金藻和绿藻占优势的群丛; 中是以金藻和绿藻占优势的群丛 富营养淡水水体中是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的群丛。 富营养淡水水体中是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的群丛。 淡水水体中是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的群丛
温带湖泊的季节演替
• 冬季 ,由于水温低、光照强度低和日照短, 浮游植物的 冬季,由于水温低、光照强度低和日照短, 生物量和生产力很低。 生物量和生产力很低。构成冬季水体的优势种往往是几个 门类的耐寒物种。 门类的耐寒物种。
• 春季,早春虽然温度仍然低,但光的增强(高光强和 春季,早春虽然温度仍然低 但光的增强( 虽然温度仍然低, 长日照),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大量增殖(在光限制条件 长日照) 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大量增殖( 下的光合作用不依赖温度) 随后,水温逐渐升高, 下的光合作用不依赖温度);随后,水温逐渐升高,藻 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营养, 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营养,此时个体较小且生长迅速的 种类便成了春季水华的优势种群; 种类便成了春季水华的优势种群;随着水体中的营养物 质减少和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增大,春季水华结束。 质减少和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增大,春季水华结束。
浮游动物文档
浮游动物1. 简介浮游动物,又称为浮游生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微小生物。
它们通常无法自己主动游动,而是随着水流的推动在水中漂移。
浮游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微小的生物对于海洋或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2. 分类浮游动物有广泛的物种多样性,根据它们的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态习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光合作用生物,主要包括藻类和浮游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氧源。
浮游植物在食物链的底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养分。
2.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根据体型和形态的不同,浮游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铁甲虫、放射虫、桡足类等。
这些浮游动物在水中进行摄食,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
2.3 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指在一定水域内共同生活的浮游动物的集合体。
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可以反映水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可以了解水域的水质和环境变化。
3. 重要性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3.1 光合作用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水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氧源。
光合作用还能够固定大量的碳,通过海洋碳泵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食物网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水中摄取浮游植物、细菌和有机碎屑等有机物质,同时也是其他生物如小鱼、甲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食物。
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组成可以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
3.3 水质监测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可以了解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
一些特定的浮游动物物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指标。
因此,浮游动物在水域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生物
生物类群
01 形态特征
03 种类划分 05 生态价值
目录
02 名称由来 04 分布特征 06 发现案例
基本信息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 活游动。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 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任务组在2014年8月的研究证明,一些生物能够在国际空间站的外壳上生存。一些研究甚 至认为,这些生物能够在真空、低温、辐射等恶劣的航天条件下生长。科学家们在国际空间站的表面上找到了浮 游生物的痕迹,尚不清楚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进入太空的,科学家已展开调查。
实验中发现的浮游生物可以在海洋中找到,但在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和货物的升空地点、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 科努尔发射场却不常见。
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又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 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
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1891年er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 Nekton)一词。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 1961年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
浮游生物作为贝、虾、鱼类幼体的天然饵料,它的人工培养对养殖业也帮助很大。有些浮游生物如蓝藻、甲 藻等若繁殖过盛,可产生“湖靛”或“赤潮”,杀死经济水产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特殊仪器和设备(斯库巴潜水
/scuba-diving),在水中直接观察,发现了
许多新种(体制柔弱种类)。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1、原生动物
最原始和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细胞 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⑴腰鞭毛虫(夜光 虫): 具有鞭毛,部 分或全部异养生 活(一些种类具 有叶绿体,如眼 虫);摄食细菌、 硅藻或其他鞭毛 虫、纤毛虫。 夜光虫,常在 近海岸大量出现, 易形成赤潮。
⑵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辐射幼虫 和蝶状幼体
①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 具有世代交替的水螅水 母和旗口水母的实原肠 胚,其表面遍生纤毛, 能在海中游动,称浮浪 幼虫。经在海中浮游几 小时至数日之后,浮游 幼虫附着于物体上,继 续发育、生长。
②辐射幼虫(actinula):
筒螅(Tubularia)的浮 游幼虫称为辐射幼虫。 经短期浮游后,幼虫 基盘触手的膨大末端, 分泌粘液,借此吸附 在物体上改营固着生 活。
4、毛颚动物 (箭虫)
研究较详尽,数 量丰富;雌雄同体; 仅分布于海洋;体长 一般小于4厘米;平时 静止,捕食可快速弹 射运动;口周围有几 丁质钩,食物几乎没 有选择性;
5、环节动
物(多毛 纲/浮蚕)
身体由相似 的 体节构 成,40种,全为 捕食者,分布 广泛。
6、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不分节、体外被套膜,常分泌 有贝壳。仅个别种属于终生浮游动物。
五、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人为将海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划分为表层、上层、 中层和深层带
1、表层分布
漂浮生物:⑴始终生活于海水表面,而且部
分身体伸到空气中的种类;(僧帽水母)
⑵生活于海水最上层几毫米至几 十毫米的水层种的种类
⑴主要类群:僧帽水母、帆水母、海蜗牛、
海神鳃(海蛞蝓)和外海的一种昆虫及一 些原生动物,细菌 等 帆 水 母 海 蜗 牛
②一些鱼或蟹的幼体几乎透明;
③生物体水下(色浅)和水上(色深)颜色深度不
同;
④受到攻击可以跳出水面(漂浮桡足类)
2、上层分布(表层至200米或300米深度)
这里有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海洋生命, 许多浮游动物(桡足类、被壳翼足类、纽 鳃樽、有尾类及季节性浮游动物)是该层 的栖息者,另外许多植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生活在该层。
⑵动鞭毛虫:
带鞭毛的原生生物,严栺异养(无色素
体),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潜在生殖
率高,细胞数量可占微型浮游生物的20%~
80%,是摄食微型动物的浮游动物的主要食
物。
⑶有孔虫:
具有一钙质、多孔
的壳或巢,根足从孔
中伸出捕食细菌、浮 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
物,浮游种较少(不
到40种)大小在30微
米到几毫米,有孔虫
③碟状幼体(ephyra):
某些钵水母(海月水 母)的水母迭生体 (Strobila)长大后, 逐一脱离母体,成为 在水中浮游的碟状幼 体。幼体的伞缘具深 凹。它们大量捕食原 生动物。蝶状幼体经 生长发育后成为成体
海月水母生活史
⑶多毛类的担轮幼虫和后期幼虫
①担轮幼虫: 身体中部有1 圈纤毛细胞, 环绕虫体中部, 称原担轮,担 轮幼虫借助于 原担轮的纤毛 的颤动,使虫 体浮游于水中
⑸甲壳纲,十足类
主要有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
2、鱼卵和仔鱼(鱼类浮游生物)
在浮游生物中,常 有许多浮性鱼卵。 也常在浮游生物中 看到仔鱼。这些鱼 卵和仔鱼成为浮游 生物的一个组成部 分。如沙丁鱼、鳀 鱼、金枪鱼等经济 性鱼类。
鱼卵和仔鱼的生态特点:
⑴鱼卵的发育有种的特异性,与海水温度密 切相关,冷水使卵的孵化延迟; ⑵鱼卵产量十分巨大; ⑶卵的大小受生活类型影响,大型卵相对存 活率高数量较少,小型卵死亡率高但数量 巨大; ⑷刚孵出的仔鱼以储存的卵黄为营养,直到 消化系统形成; ⑸浮游期死亡率很高,多数成为饵料,少数 幼鱼存活到成体。
8、脊索动物
动物界最高等的门,有两个类群是浮游动 物重要成员:有尾类、纽鳃樽。
⑴有尾类(尾海鞘纲)
形似蝌蚪又名幼形纲,终生保留尾和脊索, 营自由生活。体表有透明胶质形成的囊(住 囊/粘液囊)包裹身体,该囊有入水口和出水 口。世代周期短(1~3周),是常见浮游 动物类群。 “海洋雪花”:来自活体生物的无定形颗 粒物质的大量聚集。有尾类遗弃的粘液囊 可以促进海洋雪花的形成。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冰冷的南极海洋的甲壳动物, 因其身上有许多发光器能发出点点磷光而得名 。 在南极水域的磷虾有11种之多,但数量最多,个 体最大的一种称之为南极大磷虾,也就是我们平 常所称的南极磷虾。大洋中的磷虾运动时仅仅依 靠身体腹部短小附肢作为运动器官,完全抵挡不 住海洋的巨大动力,在水中总是随波逐流,因而 被称之为浮游动物。南极海洋里磷虾的数量多得 惊人,它是南极生物之间的食物链中最基本、最 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数量多寡,它的盛衰, 直接关系其他南极生物的生长,在维持整个南极 海洋生态平衡中起到巨大作用 。
星等)。
糠虾类 桡足类
面盘幼虫
辐射幼虫
仔鱼
二、海洋浮游动物的采样观察方法
主要有两种采样方法:网具、采集水样沉淀 观察方法:直接现场观察
1、网具采集的方法(适合大于200µm的浮游动物)
采用一定形状的,具有特定大小孔径的网目来过滤海
水,收集其中的浮游动物。
垂直拖网、水平拖网、斜拖网
海 蛞 蝓
⑵海洋表层的环境特点
高强度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有害),浮游 植物少,草食性浮游动物少;
温度和盐度变化剧烈; 海水剧烈的物理运动; 表层生物要面对来自海洋和大气捕食者的 双层威胁。
⑶漂浮生物的生态适应现象
①许多热带漂浮生物具有耀眼的蓝紫色素,据说可
以抵御紫外光的照射;同时,这种色素在蓝色海 洋中是一种保护色;
第四章 海洋浮游动物
一、浮游动物定义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异养性的浮游生
物,也就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而必须依赖已 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多数浮游动物属于终生浮游生物(真性浮游生 物),另外部分浮游动物属于季节浮游生物 (阶段浮游生物),主要包括鱼卵、鱼的幼体和 许多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幼体等(蛤、螺、藤壶和海
⑴异足类 用单鳍进行波状运 动。一些种具螺旋外 壳,另一些外壳退化 或消失,身体透明; 具备发达的视觉,靠 视觉捕食其它浮游软 体动物、桡足类、毛 颚动物、纽鳃樽或管 水母。一般出现在大 洋暖水区。
⑵被壳翼足类 多数具有一薄的钙质 外壳;所有被壳翼足类 借助一对翼或一块融合 的翼板进行游泳;所有 被壳翼足类是悬浮食性 者;食物包括浮游植物 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 机碎屑。
3、中层分布(上层底部至1000米左右深度)
⑴白天生活于该层的动物称为海洋中层种,中层浮游
动物个体较上层的同类大; ⑵该层动物部分是植食性的,夜间至上层取食浮游植 物;另外部分是肉食或杂食性动物; ⑶在400~800米存在一个低氧层(高耗氧层),是由
密度跃层富集有机物增高耗氧造成的;
⑷许多该层的动物个体带有红或黑的色彩(保护), 以及具有很大的眼(增加对蓝绿光的敏感性)。
壳沉淀海底形成有孔 虫软泥。
⑷放射虫: 体呈球形,中央具有 穿孔的硅质囊(中央 囊);杂食性,包括 细菌、原生动物、小 型甲壳类和浮游植物 (硅藻);用轴伪足 捕食。大小50微米到 几毫米;一些种可形 成胶状群体;冷水区 常见;硅质残骸形成 放射虫软泥。可以运动,特化口纤 毛捕食;捕食小型的鞭毛 虫、小型硅藻和细菌。 砂壳纤毛虫,海洋纤毛虫 的主要类群;具有蛋白质 外壳,可降解;个体小 (20~640微米);摄食微 型浮游硅藻和光合性鞭毛 虫。近岸水域可摄食利用 浮游植物生产量的4%~ 60%,同时是多种浮游动 物饵料(生态学意义)。
⑶端足类
身体侧扁,区别于 其它甲壳类;直接发 育。
⑷介形类
是浮游动物中的 次要成员,具有独特 的双瓣的外骨骼;
⑸枝角类
海洋仅8种,喜近 岸和半咸水,孤 雌生殖 如诺氏三角溞
⑹糠虾
部分时间在海底,夜间或形成生殖集群 时升到上层水体。糠虾类许多种能生活在 低盐水或半咸水中
⑺十足目
高等甲壳动物,包括虾和蟹;多底栖, 少数浮游或游泳;浮游种类约210种,游泳 能力稍强;杂食性,以桡足类、磷虾和其 它浮游甲壳类为主要食物。
已知发光的海洋生物有细菌、腰鞭毛虫、 许多浮游或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以及某些鱼 类;不能发光的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和哺乳类。
1、生物发光机制
剑水蚤属的小型
种类丰富。某些
特化的触角可以
捕食小型浮游动 物。
③猛水蚤
少数种终生 浮游,个体很小, 身体分区不显著, 外形变化很大。
⑵磷虾
海洋甲壳动物重要类群;个 体15~20毫米,甚至达100 毫米;为杂食性,食物中有 碎屑、浮游植物(硅藻)和 各种小型浮游动物。 南极磷虾:数量巨大,是大 型动物的饵料,也是渔业的 捕捞对象;它是南大洋海洋 生物的食物链的中心,是维 持南大洋海洋生态平衡的关 键。
4、深层带分布(1000米至3000或4000米)
该层浮游动物和鱼类,体呈暗红色或黑色, 眼比中层小,物种及个体数量稀少。
总之,海洋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一般是随深 度增加而减少,例如,西太平洋及热带海 区浮游动物网采量随深度变化曲线:
六、海洋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是指由生物本身产生并发出的光。
②后期幼虫:
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成 的后期幼虫,主要是 由虫体伸长,幵在虫
体两侧长出许多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