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重点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https://img.taocdn.com/s3/m/345bd2f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0.png)
园林⽣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个体⽣态学⼀、名词解释1、⽣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态因⼦的综合作⽤,其中限制⽣物的⽣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就是限制因⼦。
如氧⽓对陆⽣动物和⽔⽣动物的作⽤。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物,由于长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理、发育以及适应⽅式和途径等⽅⾯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理特性、适应⽅式和途径等。
5、因⼦的补偿作⽤:某⼀因⼦的数量不⾜,有时可以由其他因⼦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阶段的发育,⽽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个常数。
7、物候:是指⽣物长期适应于⼀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种有效的⽣理机制。
9、⼲灼:指当幼嫩苗⽊的根茎部位与⾼温表⼟相接触时,苗⽊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能促使细胞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形成层和树⽪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态幅:每⼀个种对环境因⼦适应范围的⼤⼩即⽣态幅。
12、⼴温植物:不少陆⽣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活,即能适应较⼤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a39683964bcf84b8d57b8c.png)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7.生态文化: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9.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
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d4668f65ce0508763213e0.png)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c27d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d.png)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7096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30.png)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考试复习点
![生态学考试复习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efeb0df78a6529647d531f.png)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但也会受其环境影响。
1、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2、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3、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4、每个生物钟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如何理解指示生物?1、指示生物是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生物。
指示生物的特点各异;2、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指示生物决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示作用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起作用,在一时一地可期指示作用,但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意义;3、由于指示生物的特点各异,实际应用中要根据研究目的注意指示生物的各自特点。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绿色植物的光和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光照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
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等都有影响。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温度与生物生长:①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最低、高、适温度)是不一样的。
(酶系统参与每一生理生化过程);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2、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3、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①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适应;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1cf2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f.png)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7、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0、生存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1、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
12、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
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等。
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16、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看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生态学 考试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6cb18a02d276a200292e6e.png)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
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章个体生态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34bffa647d27284a735197.png)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89931552d380eb62946dee.png)
一、绪论1.生态学概念提出者: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百度百科)2.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3.现代生态学信号:1962年,《寂静的春天》被称为“生态运动”发出了起跑信号4.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1972年6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会。
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
这是人类对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作出的一种清醒和理智的选择,是向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5.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6.京都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CO2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CO2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共有84国签署。
到2009年,183个国家签署,美国退出;2011年加拿大退出。
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122403844769eae009edd5.png)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de19f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5.png)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00b8fb5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b.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环境、人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成人高考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在此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备考。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3.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等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构成。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则通过食物链实现。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和修复措施,使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修复等多个方面。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和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f116f1f61fb7360b4c653f.png)
生态学名词绪论:生态学(ecology)第一章: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生态型(ecotype)、生活型(1ife form)、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有效积温(effectiveaccummulated temperature)、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第二章:种群(population)、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种群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第三章:生命表(life table)、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 r m)、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r-选择(r-selection)、k-选择(k-selection)、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第四章:密度效应(density dependence)、自疏法则(self-thinning law)、化感作用(allelopathy)、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niche)第五章:种群波动(population fluctuation)、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第六章:生物群落(community)、边缘效应(edge effect)第七章:群落演替(succession)、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第九章:生态系统(ecosystem)、生产者(producers)、消费者(consumers)、分解者(decomposer)、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网(food web)、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第十二章: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Lindeman’s law)、生态学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营养级(trophic level)、净初级生产量(netproductivity PN)、生物量(biomass)第十三章: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s)、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酸雨(acid rain)、水体富营养化(waters eutrophication)、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第十四章:营养信息(trophic information)、其他:、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基本理论知识1.什么是生态学?2.环境分类?生态因子的分类?3.什么是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4.什么是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次生演替?5.种间关系有哪些?讨论两物种竞争的过程和结果。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87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87](https://img.taocdn.com/s3/m/71cf72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3.png)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8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课程重点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生态学的定义和范畴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3.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位的概念
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种类
2.生态位的概念和分类
3.种群的生态位和种群调控
四、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和保护措施
3.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恢复
六、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响应
2.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
3.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
七、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适应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响应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变化
这些知识点是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在考试中的重点,考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全面掌握。
同时,还需注重学习与实际案例相关的生态学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考试重难点
![生态学考试重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d6644e69eae009581bece1.png)
17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威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
18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特征的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19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入侵,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20顶极群落: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并形成的稳定群落。
21环境因子: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
1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发展趋势
(1)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2)发展趋势:首先,农业生态学必须立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生态和资源问题;其次,人类文明进步是以生产力提高为基本标志的。农业生态学必须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农业生态学必须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健康、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7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8种群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分布)、数量特征(①种群大小和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种群的迁入和迁出④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种群遗传特征、邻接效应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f67cd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f.png)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 物种的进化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例子?()A. 碳固定B. 水净化C. 土壤侵蚀D. 食物供给3.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A. 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C. 仅包括植物D. 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4.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
A. 食物资源有限B. 栖息地空间有限C. 捕食者数量增加D. 环境条件变化5.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食物链D. 物质循环6. 生态位是指()。
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 物种在地理分布上的位置D. 物种在进化树上的位置7. 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A. 热带雨林B. 沙漠C. 草原D. 农田8. 物种入侵可能导致()。
A. 生物多样性增加B. 物种灭绝C. 环境质量改善D. 经济收益增加9.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引入外来物种C.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D. 进行生态教育10. 以下哪项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抵抗力稳定性B. 恢复力稳定性C. 物种多样性D. 能量流动效率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描述生态学中的“环境容纳量”概念,并解释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生态足迹,并讨论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什么是生物放大作用?请举例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4. 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这些服务至关重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讨论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
2. 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它如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 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 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 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 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方式。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 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3 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 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8.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扩散是指生物体 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 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 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 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 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 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 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含义。繁殖价值:是指在相 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 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 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20.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 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 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 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 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21.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生物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 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特征:在一定范围 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 样的。(2) --3/2自疏法则 :特征: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 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 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10.土壤的生态作用?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 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 场地。 1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 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22.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 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 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3.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 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 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 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4.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 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 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 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 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 界特征。 25 .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答: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 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 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 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群 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 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 类组成开始。 26.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答: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 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的空间格 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 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7.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 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 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 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 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 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 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 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 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 对象和范围。 3.何谓波动,原因? 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
种的定向替代。 原因: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
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 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 势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 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
因子和人为因子。 8.地球环境由1)大气圈中的对流圈,2)水圈,3)土壤圈,4)岩石圈, 5)生物圈组成。 9. 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 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 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 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 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 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1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 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群体特征:a 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 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b 数量特征 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c 遗传特 征 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3.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 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 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 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4.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 前者适用 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 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 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5.描述并分析逻辑斯谛模型,该模型有何重要的意义。 描述与分 析:呈“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具体可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 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 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重 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 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两个参 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6.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种群空间格局定义: 组 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
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
机变化 4、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 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 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 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 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 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 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6、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