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4 分 *10 个 =40 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 1935)、林德曼( 40 年代)、奥德姆( 1983)、骆世明( 1987)。

骆世明( 1987 )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 ---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 ---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就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生态学研究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所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农田内由农作物、土壤、水源、光照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养分、水分在农田内的迁移与循环,对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生物量,并在食物链中传递和转化。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指维持不同物种之间的平衡,防止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上。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1.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管理通过科学的农田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构建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例如,采用轮作、混作、带状种植等农业模式,可以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如合理施肥、合理用水等,有助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修复。

例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采用植被覆盖、耕作措施等,防止农田的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山东省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是农学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于考研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与论述。

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原理农业生态学是指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了农作物的种植、养殖和农田的管理等方面。

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原理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土壤和环境等生物要素组成的系统。

其中,植物承担着光合作用和土壤保持功能;动物则参与了传粉、控制害虫等重要过程;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负责提供养分和水分等供给;环境因子如气候、水质等也对农业生态系统起到重要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多重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物种多样性维持、碳汇和疾病害虫调控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功能对于高效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是指结合农业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法和措施,实现农业生产高效、低耗、环保的技术体系。

其中,一种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是有机农业技术。

有机农业技术通过合理调控农田环境,科学配套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农药使用,以及推动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等,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有生态浇灌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其他生态农业技术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山东省农学考研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在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山东省农业生态学学科围绕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涉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方面。

农业生态学考研重点

农业生态学考研重点

农业生态学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的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4.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5.△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生物长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生态型: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群,长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遗传的类群。

7.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生物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它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构成的基本单位〉10.△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所构成的集合。

11.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 m12.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

用K表示。

13.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领近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的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山东省考研农学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整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整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全科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整理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农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山东省考研农学全科复习中,农业生态学也是一门必须重点关注的科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农学全科考试,本文将对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关的复习资料。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与目的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的是农业系统中生物、环境和农业经营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 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要素,并受到农业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3.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等组成部分。

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 农业生态学的原则农业生态学有一些基本原则,例如资源合理利用原则、优化农业结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指导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准则。

二、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1. 农业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流动和循环过程。

例如,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农田水的循环利用等都属于农业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范畴。

2. 农业生态学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光能的转化为植物生物质能、农田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等。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农田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农田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的利用等有关。

4. 农业生态学的资源利用农业生态学旨在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优化农作物组合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农业生态学骆世明考研题库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旨在寻找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路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骆世明考研题库是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经典题库,涵盖了该学科的各个方面,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农业生态学基础知识1. 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寻找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路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农田、作物、农业生物多样性、土壤、水资源等组成。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第二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维持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如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措施。

3.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方法?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包括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建立生态廊道、保护自然栖息地等。

第三部分: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1. 农业生态学如何保护环境?农业生态学通过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等措施,保护环境。

2. 农业生态学对水资源的保护有哪些措施?农业生态学对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合理利用灌溉水、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

3. 农业生态学如何减少农业污染?农业生态学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染。

第四部分: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生产效益1. 农业生态学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是什么?农业生态学通过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提高作物产量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0)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0)

农业生态学考试题一、填空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2、生命曲线又称为寿命曲线或死亡率表;3、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边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通常称之为化感作用;4、种群调节是指种群数量的控制;5、根据物质的主要贮藏库不同,可将物质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物循环三大类;6、作物群体内的垂直结构也称为农田立体模式;7、轮作换茬的作用主要是实现用养结合和消除病虫害;8、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S H 经济技术资源两大类;9、再生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便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生态法的单行falv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循环经济运行法;11、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功能分为人工辅助功能和自然辅助功能;12、氨氮化合物是指一系列由氨元素和氮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3、土壤侵蚀是引起磷素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14、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15、自然生态系统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然而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在人类S H 本身的投入。

3、生态足迹: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种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的土地面积。

4、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5、环境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三、选择填空1.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统的()。

湖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

湖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

湖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应用案例。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深入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案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原理。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农田、作物、农民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强调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2. 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强调在农业发展中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利用农田资源,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 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机农业、复合农业、轮作休耕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质量。

二、农业生态学在湖南省的应用案例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生态学在该省的应用案例众多。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案例。

1. 水稻-鱼共作系统湖南省的水稻-鱼共作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水稻田与鱼塘相结合,通过鱼类可以控制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

反过来,水稻田的秧苗提供了养分和庇护场所给鱼类。

这种系统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促进了养殖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2. 有机农业推广示范区湖南省在有机农业方面积极推广,建立了多个有机农业推广示范区。

在这些区域中,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栽培蔬菜和水果,严格遵守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标准。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生态农田建设湖南省还积极推进生态农田建设,通过改造农田,促进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升。

采取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基础3.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农业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和层次划分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及其调控机制三、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和调控1.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问题分析3.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原则和方法四、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关系2.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3.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六、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1.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和方法2.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3.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七、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1.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和相互作用3.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示例八、农业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1.农业生态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2.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主要挑战和问题3.农业生态学在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以上是一个农业生态学的复习提纲,包括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组成结构、评价调控、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管理、与农业气象学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等内容,希望能对你的农业生态学复习提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资料

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物质循环:泛指生物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转化。

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

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个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者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横柜,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所谓的金字塔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多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应对特性。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

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世明〔1987〕。

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复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复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 - 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农业生态学是农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以及农业生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山东省考研农学的复习过程中,掌握农业生态学的核心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农业生态单元和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对于研究和改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生态单元的类型与特点:(1)耕作区:耕种农作物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畜牧区:以养殖牲畜为主的区域,主要物质和能量循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园艺区:以种植蔬果为主的区域,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1)物质循环功能:包括营养物质、水分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2)能量流动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能量。

(3)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维持着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二、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不当的农业生产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能力。

1. 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壤侵蚀:不合理的农地利用和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退化。

(2)水资源利用与污染:农业灌溉和农药使用可能对水资源造成过度压力,水质污染对农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生物多样性丧失: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可能导致原生物种的灭绝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单一化。

2.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1)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2)生态农业技术:如适宜栽培、绿肥轮作等,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

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

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

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②1942年,美国,林德曼提出“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香农,创立研究系统组分之间各种信息过程的信息论。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奥德姆和我国马世俊分别提出“生态工程”。

马世俊教授归纳出“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提出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调控和优化。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或者说是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它们具有固定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体中。

这类以无机物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自养者被称为初级生产者。

4.消费者: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根据食性不同,又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寄生动物、腐生动物和杂食性动物5种类型。

5.分解者:分解者又被称为还原者,主要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6.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区域称为生物圈,一般指从大气圈到水圈大约20Km的厚度范围,其中包含了边界大小不同、种类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

7.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

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8.时空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形态上的特征。

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9.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路径。

10.能量流动:能量是生命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

11.物质循环: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

1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

二、知识点1.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物种(或类群)以及他们之间不同的量比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系统的有序性。

系统均有序,杂乱无章不成系统。

包括两个方面:a.系统的边界。

系统无论大小均有边界。

边界是区分系统及其环境的依据。

系统边界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含糊。

系统的边界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为划分的。

b.系统的层次。

系统无论简繁均具有分层现象。

即任何系统,它既是由某些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同时又是组成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或子系统),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可以逐层分解,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层次关系。

②系统的整体性。

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功能,各要素必须分工合作,相互耦联,这是系统实现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等转化与循环功能的“目的性”要求。

③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系统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雨各组分功能之和的特性,有叫系统的整合效应。

☆3.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部分:a.非生物环境: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b.物质代谢原料:CO2、H2O、O2、N2等无机盐(矿物质原料)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②生物部分:a.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b.消费者: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c.分解者(还原者)——微生物(细菌、真菌等)4.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6.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是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8.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组分占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训化的农业生物,包括各种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家禽、养殖水产类、林木等,也包括农田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

最重要的调节者和主体消费者——人类。

②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水体、土壤、气体、辐射等人工环境组分:生产、加工、储藏设备和生活设施等☆9.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①组分结构: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②时空结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指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③时间结构: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10.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生物与环境的有序结构,具有对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转换的功能,形成与之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1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①生物构成不同②环境条件不同③结构与功能不同④稳定机制不同⑤生产力特点不同⑥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⑦能流特征不同。

⑧养分循环特点不同。

⑨服从规律不同。

○10运行的“目标”不同。

13.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有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②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③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第三章生物种群一、名词解释1.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含许多种群。

2.出生率:出生率是种群增加固有能力的表述,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来表示。

3.死亡率:死亡率是出生率的反义词,他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群内个体衰减的数量,用D表示。

4.年龄结构: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5.迁移:知识点(三)- 2 - (2)6.扩散:知识点(三)- 2 - (2)7.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8.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9.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10.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11.原始协作:指两种群相互协作,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12.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有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两种竞争形式。

13.捕食:广义的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狭义的捕食是指动物捕食食草动物。

14.寄生:寄生与捕食作用相似,寄生物以寄主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

15.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知识点(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形成群落。

2.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遗传和邻接效应4个方面。

(1)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

成群分布型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①均匀分布型:也叫规则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上呈等距离分布。

在统计判定中,每个样地上个体数目相对稳定且等于平均数,而统计方差等于零。

模型为二项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