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知识分享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4abfb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e.png)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7cb7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1.png)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06fa4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e.png)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72e1b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08.png)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df88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2.png)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3b5da18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5.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掌握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案内容详细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起实际意义,或不表示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语。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本课时以“之”、“乎”、“者”、“也”、“矣”等虚词为例,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如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助词用于词或词组之间表示关系等。
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句子中运用所学文言虚词,巩固所学知识。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bd43b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d.png)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47985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d.png)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6db41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1.png)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掌握情况。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文言虚词的使用,并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阅读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在实际文本中的应用和理解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阅读材料,以便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
2. 准备文言虚词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不同类型。
3. 准备黑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例句和关键知识点。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和分析。
2. 文言虚词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检测。
3. 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九、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按照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进行文言虚词的讲解和示例。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f23a3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7.png)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1.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1.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3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的常见用法第二章:常见的文言文虚词2.1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2 分析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搭配关系2.3 举例练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的辨析与应用3.1 讲解文言文虚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3.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3 进行虚词辨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4.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句子含义的影响4.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第五章: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5.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技巧5.3 进行文言文虚词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第六章:文言文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和技巧6.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差异6.3 举例练习词义辨析,提高理解能力第七章: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2 分析文言文虚词特殊用法的成因7.3 举例练习特殊用法的文言文虚词第八章:文言文虚词的综合练习8.1 讲解综合练习的重要性8.2 分析综合练习的题型和解题方法8.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第九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9.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9.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古文句子含义的影响9.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第十章:文言文虚词的考试策略10.1 讲解文言文虚词考试的重点和难点10.2 分析考试中文言文虚词题型的和解题技巧10.3 进行模拟考试,提升应试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解析: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学习文言文虚词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举例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4f1f4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0.png)
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虚词,提高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运用技巧。
5.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运用练习。
四、教学资源1. 文言文虚词的PPT课件。
2. 相关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模拟文言文对话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交流。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 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八、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相关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文言文虚词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规划每节课的时长,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讲解和练习。
《文言文—虚词》高考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高考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414250dd3383c4ba4cd227.png)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掌握“之〞 “而〞 “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2021年的?测试大纲?明确有15个:师生 互动进而、何、 乃、其、且、右、所、为、焉、 以、因、于、与、那么、行探讨 之. 完成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古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 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 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学生总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立完成3、助词,副词词尾课堂练习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那么,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 近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助词,放在旬末,表示劝告或感慨语气, “尔〞,可译为你8、语可译为“吧〞“啊〞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寿不得长2、自以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曷焉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或知尔,那么何以哉?7、行宫之奇以其族农民以鬻子者9、F!无以,那么王10、不以物喜,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大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师明确: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堂练习“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直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_>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5 乃二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去5、副词,可译“才L复习“因〞“典例题.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 观其行,可可4所言非而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木访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行面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小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那么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四、复习“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缺乏于民.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⑤业精于勤、荒于嬉.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日……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1〕燕王欲结于君.⑫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教师明确:1、2句“在,从,至『;3、4句“在……方面,从……中〞;5 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 句〞与,跟,同〞;12、13句“比〞.〔14〕在这件事上〔15〕于是,今天意思一样.规律总结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至「“自“"从""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拟,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古文虚词复习教案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假设〞“其〞“焉〞“且〞“那么〞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复习“假设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假设〞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假设孀妻弱子5、以为莫己假设者将假设何?7、亦使之假设何?国其假设之何?9、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假设毒之乎?11、假设属皆且为所虏矣13、假设先王之报怨雪耻以托天下2、彼与彼年相假设也,4、曾不假设6、为蛇8、10、12、假设臣,那么不可以入14、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17、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18、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假设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假设水旱,民不困乏21、以万人假设郡降者,封万户 22、夫晋之乱,吾谁使先,假设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3、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假设人.〞教师明确:1-3 "如同、像、相似";4 —5比得上;6-8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9—11 “你、你的〞;12—13至于;14-15 “才〞 ;16—19表假设“假设,如果〞;20—21 或、或者;;22表选择;23表近指,“这样、如此"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 "你""你们";作定语时那么译为"你的".例如: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复音虚词 “假设何〞 “假设夫、至假设"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 到……〞.4、动词 如同、像 课堂练习 判断“假设〞在文中的意义.“1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奇哉 2假设人之思,3假设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 4假设等凡人可及也, 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 5假设龙之一爪也.6假设夫常人思乡, 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假设柳子厚那么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为你15、必有忍也,假设能有济也 16、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二、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童微伺其睡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1、距其院东五里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日:“顺我,即先刺心;否那么四肢解尽,心犹不死.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较秦之所得,与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10、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12、问其深,那么其好游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16、子其勉之18、国无主,其能久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漆与消,浏其清矣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雪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教师明确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2、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1 — 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 —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设〞;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7II足音节;33 〔ji 一〕表示疑问语气.规律总结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课堂练习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那么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那么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其仅口舌哉?假设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那么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竺圭假设是,那么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 g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三、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教师明确:1 —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规律总结:连词1、2、副词课堂练习“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假设此,帝尚每日声歌, 2生委政非人.那么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假设如此,那么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四、复习“那么〞典型例题解释句中“那么〞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那么.3、作地势,高低九那么.4、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那么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那么之.8、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9、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10、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11、今那么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14、入那么孝,出那么悌.15、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16、欲速那么不达.17、匪鸡那么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那么?陵迟故也?教师明确1 — 2名词,准那么、法那么;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 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 就,表并列;15—16连词,去人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规律总结:A名词,准那么B动词,效法C副词,表判断D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F助词课堂练习判断“那么〞在文中的意义.“止匕1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那么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假设如此,3那么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那么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范氏6那么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 7那么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表达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 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五、复习“焉〞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碎碎焉,余周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困困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⑩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1)非日能之,愿学焉.⑫而人之所罕至焉.⑬吴人焉敢攻吾邑.(14)且焉置土石.(15)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⑯永之人争奔波焉.(17)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18)假设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教师明确:1 — 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拟的对象;11 —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那么〞“就〞规律总结课堂练习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嵋之战,秦军过嵋山之间,见峭峭1>,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 纵万军于之何加6M?但以其人之傲,假设斥7>,那么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 “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 “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a2f3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8.png)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意义。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出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意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文言文虚词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技巧。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十、课程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以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 提供一些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cad1cdce2f0066f53322d8.png)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c06e2caaea998fcc220e2f.png)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ee5cb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d.png)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
2. 提问:什么是文言文虚词?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虚词?二、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没有实在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15分钟)1. 介词:以、自、于、乎等。
举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连词:而、且、或、故等。
举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助词:之、乎、焉、哉等。
举例:乎尔,无怨乎?4. 叹词:嘻、哦、唉、乎等。
举例:嘻!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等。
2.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助词等。
五、练习题和答案解析(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c15e6d3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a.png)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28a2e881c758f5f61f67fa.png)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a926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e.png)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第一篇: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教学要点:1.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7.教学内容:一.文言词语的分类: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3.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
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E.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G.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E.屠乃奔倚其下(于是)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F.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D.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C.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E.贫者语于富者曰(对)F.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三.虚实兼类现象: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
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2016-11-17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辨别虚词含义及用法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解题方法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如《史记》《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传统篇目。
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
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
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5.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
“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三、看虚词出现的位置(1)、“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间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
例6.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
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其”是代词“他”;后句“负”是一般动词,“其”是代词“他的”,意义不同。
例7.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
例8.秦王恐其破璧。
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
(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10.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四、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例释补充:本学案是对一轮复习资料虚词用法的补充,请仔细对照。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
(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
(二)用作疑问副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