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剂量与防护重要资料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辐射是指从放射性物质、电磁波等物质或能量传递到周围环境的过程。
在人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形式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辐射剂量是用于度量辐射的指标,而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的危害。
本文将解释辐射剂量和辐射防护的相关术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辐射剂量1. 辐射剂量单位: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沙(Sievert,缩写为Sv),用于测量辐射对人体组织造成的伤害。
国际协定规定,1希沙等于1焦耳/千克(J/kg)。
为了更好地描述辐射剂量的大小范围,常用微希沙(microSievert,缩写为μSv)或毫希沙(milliSievert,缩写为mSv)。
2. 有效剂量:有效剂量是指考虑不同类型辐射对不同组织的不同影响程度后得出的剂量。
它是以希沙为单位,表示人体接受辐射后受到的影响,包括局部组织损伤、遗传效应等。
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进行调整。
3. 等效剂量:等效剂量也是以希沙为单位,用来度量各种不同类型辐射对生物体产生的相同效应。
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考虑不同类型辐射的能量传递和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程度。
4. 个人剂量:个人剂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的辐射剂量,监测个人剂量可以帮助评估他们的辐射暴露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辐射防护1. 辐射防护措施:辐射防护措施旨在减少人体暴露于辐射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距离、减少时间和使用防护设备等。
保持距离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特别是与放射源保持足够距离。
减少时间可以减少接受辐射的时间,例如尽量缩短在受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使用防护设备,如屏蔽材料和防护服,可以减缓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有三个基本原则,即限制时间、最大距离和最小剂量。
限制时间是指尽量减少个人接受辐射的时间,最大距离是与辐射源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最小剂量是尽量减少个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与防护 复习
(2)描述非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
质量衰减系数 (质量减弱系数)
描述入射射线本 身的衰减程度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质能转移系数)
描述入射射线与物质 作用后转移给次级
带电粒子的能量份额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质能吸收系数)
描述次级带电粒子与 物质继续作用并耗散 能量后最终能够留在 观测物质中的能量份额
3)、介质均匀。在上述体积范围内介质均匀一致,使得粒子 在该体积内的作用保持一致性;
第五节
总结本章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电子,质子,α 带电粒子与
非弹性碰撞 辐射相互作用
碰撞阻止本领
粒子辐射
粒子,β粒子, 物质的相互
重离子
作用
弹性散射 核相互作用
辐射阻止本领 散射本领
电离辐射源
中子
电子对生成
电磁辐射 Xγ射线
❖ 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 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 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
一、基本物理量
辐射计量学量
剂量学量
辐射防护量
粒子数和辐射能; 通量、注量和注量率;
角分布和辐射度; 能谱分布
转移能与比释动能; 照射量;
授与能与吸收剂量; ·监测用实用量;
剂量当量(当量剂量); 有效剂量;
辐射剂量与防护
授课单位:核工程技术学院 授课专业:核工程、核技术 授课教师:田丽霞
课程简要知识体系
辐射剂量与 防护
辐射剂量学
非电离 辐射剂量学
电离 辐射剂量学
内照射电离剂量 外照射电离剂量
辐射防护学
医学仪器 反应堆工程 特种建筑工程
X、γ射线防护 β射线防护 质子防护 α射线防护 中子防护
辐射剂量与防护
1Rad=100尔格/克 1Gy=100Rad, 1Rad=10-2Gy
D
d dm
反映单位质量受照射物质中从辐 射中吸收能量多少的物理量,适用 于仼何类型辐射和仼何介质 。 吸收剂量率 Gy/sec
1 4
太阳热核反应的二个循环方式
p p CN 1H 1H 2 H e 1 H 12C 13N 2 H 1H 3He 13 N 13C e 3He 3He 4 He 21H 13 C 1H 14 N 2 H 2 H 3He n 3.26 MeV 14 N 1H 15O 3H 1H 4.04MeV 15 2 H 3H 4 He n 17.6 MeV O 15 N e 3He 2n 2.98MeV 15 N 1H 12C 4 He
R H OH R H 2O
*
O2 H * H * H 2O2
电离辐射对细胞直接损伤:
直接作用于 细胞核染色 质DNA(脱氧 核糖酸)和 RNA(核糖酸) 生物大分子 上,使分子 中鐽发生断 裂,细胞受 到破坏。
辐射使组成细胞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 离或激发,而引起细胞许多重要分子的变 化,可能会改变细胞原来的功能。如细胞 不能正常线状分裂、或引起基因变异,基 因行为改动可引起细胞遗传记忆的畸变或 导致癌症发生。
计算了Am-Be源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 单位中子注量下为373.0 pSv· 2。利 cm
用本实验室计算的国产Am-Be源的中子能 谱,算得相应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为 374.0 pSv· 2,距离该源1 m远处空 cm 气对中子和γ射线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 1.457×10-2 和0.158 μGy/(GBq· h)。
辐射剂量与防护复习(全)
第一章(1)什么是辐射?辐射是指以电磁波或高速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的统称。
(2)辐射的分类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4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2.4eV,如X射线、γ射线、中子、α射线、β射线等电离能量12.4eV作为界限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它是辐射使组织发生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从其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辐射:与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时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
在辐射防护领域,凡是静止能量大于电子的带电粒子,习惯上称为重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损失能量的主要途径:电离和激发。
其次是轫致辐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其中最重要作用是带电粒子非弹性碰撞直接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非带电粒子则一般通过次级效应产生次带电粒子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和激发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用,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电离——核外层电子克服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
激发——传递能量小时,使核外层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退激发光。
退激——(1)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空位填补使原子回到基态,跃迁时多余的能量以特征X 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2)多余的激发能直接使外层电子从原子中发射出来,这样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2)韧致辐射(高能电子在物质中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当带电粒子在原子核附近穿过时,入射粒子在原子核电场中产生加速运动。
按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带电粒子将以正比于其加速度的平方(即z2Z2/M2)辐射电磁波,这就是轫致辐射。
(3)弹性散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弹性散射入射粒子既不辐射光子,也不激发或电离原子核,但入射粒子受到偏转,其运动方向改变。
作用前后系统的动能与动量不变。
(1)重带电粒子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较小,轻带电粒子的几率大。
(2)小角度散射远远大于大角度的散射几率。
辐射防护pdf
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辐射防护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等。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辐射防护是指对辐射危害进行评估、预测和控制,以保护人员、环境和设备免受辐射伤害的一系列措施。
辐射防护的目标是确保辐射安全,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减轻辐射事故的影响,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和恢复。
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包括辐射剂量、辐射剂量率、辐射防护水平、辐射防护原则等。
辐射剂量是指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通常用毫西弗(mSv)或毫格雷(mGy)来表示。
辐射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接受的辐射剂量,通常用西弗每小时(Sv/h)或格雷每小时(Gy/h)来表示。
辐射防护水平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规定的最大允许辐射剂量或剂量率。
辐射防护原则是指在辐射防护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剂量限制、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等。
二、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防护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辐射防护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定。
辐射防护的原则包括:1.剂量限制:辐射防护的首要目标是限制辐射剂量。
应根据辐射类型、辐射能量、辐射剂量率、暴露时间和个人敏感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剂量限制标准。
2.时间防护:辐射防护应尽量缩短暴露时间,降低辐射剂量率,减少辐射剂量。
3.距离防护:辐射防护应尽量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以降低辐射剂量率,减少辐射剂量。
4.屏蔽防护:辐射防护应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以减少辐射剂量。
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和辐射剂量率等因素进行选择。
5.安全防护:辐射防护应确保安全,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
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加强辐射防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高辐射防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1.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的重要手段是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包括环境辐射监测、个人辐射监测和设备辐射监测等。
通过辐射监测,可以了解辐射水平,评估辐射危害,制定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剂量与防护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其产生的辐射引起的。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
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
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
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
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0豪希伏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
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全身受照射剂量可能发生的效应0-0.25希伏没有显著的伤害0.25-0.50希伏可以引起血液的变化,但无严重伤害0.50-1.0希伏血球发生变化且有一些损害,但无疲劳感1.0-2.0希伏有损伤,而且可能感到全身无力2.0-4.0希伏有损伤,全身无力,体弱者可能死亡4.0希伏50%的致命伤6.0希伏以上可能因此而死亡1希伏(sv)=1000豪希伏(msv)=1000000微希伏(μsv)人体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接受的辐射能量为1焦耳时,受到的辐射剂量为1希伏。
我们身边的辐射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
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天然本底辐照自然界中放射性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
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是在核能利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学科。
辐射剂量学主要研究辐射的物理和生物剂量效应,辐射防护则是为了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制定的防护措施。
一、辐射剂量学辐射剂量学是研究辐射剂量的分布和效应规律的学科,是核辐射防护的基础。
辐射剂量的单位是戈瑞(Gy),表示每公斤物质受到的辐射的能量。
辐射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放射源的性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
辐射剂量可以分为内部剂量和外部剂量。
内部剂量来源于人体内部吸入或摄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剂量,外部剂量则源于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源。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不同辐射类型和不同生物组织的辐射效应,例如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不同组织的影响不同。
辐射效应包括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急性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放射性疾病;慢性效应则是长时间接受低剂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癌症等。
二、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员、设备和环境不受辐射伤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它是在大规模核能利用开始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科学技术分支。
辐射防护按照不同场合和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个人防护。
这是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因受到辐射而导致的短期和长期的生理损害。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辐射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佩戴手套等。
2.环境防护。
环境防护主要针对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的防止。
环境防护包括采取污染物隔离措施、污染物清除措施和重建生态环境等。
3.建设防护。
建设防护是指在核能利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防止中子、γ射线等放射性粒子对工程建设人员造成辐射伤害,同时防止辐射源的扩散。
4.紧急防护。
在不幸的辐射事故中,紧急防护是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重要手段。
紧急防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事故初期、中期和后期处理。
在辐射防护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手段需要特别提出:1.剂量率监测。
剂量率监测用于测量辐射场的剂量率,发现危险区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与防护
11
研究对象
描述电离辐射源与辐射场;研究辐射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在组织中的转移、辐射 在屏蔽中的减弱、以及放射性物质在环境和人 体器官中的输运等;
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辐射照射的测量和
评价技术;
与生物学和医学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辐射物理
量与辐射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2
2、辐射剂量、防护简史
2.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包括无线 电波、微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 射线 等。
7
(2)辐射分类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辐射又分为两类: 1.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0eV,通过初级和
次级过程引起物质电离,如α粒子、β粒子、质 子、中子、X射线和γ 射线等。
2.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0eV,与物质作 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如微波、无线电波、红 外线等。
时间:1960年代~现在 特点:
早期的职业性急性辐射损伤,除事故 外,巳极为罕见了。 中期所见到的高发 生率的恶性肿瘤,得以避免。除事故外, 只能用大群体的或高人年的流行病学的 调查方法,才能发现辐射损伤或危害的 增加 。
21
重点调查对象包括: 职业性受照射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放射事故受害者调查; 出生前受X射线诊断照射的群体流行病学调查; 高辐射本底地区居住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原子弹、氢弹、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跟踪调
查。
22
调查结论: 迄今为止的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证明:
在低剂量下,唯一潜在的辐射危害是致癌。非特异性寿命缩短末 见发生。遗传危害也未见增加。
低于职业性剂量限值的辐射水平的长期慢性照射,是否会增加恶 性肿瘤尚不明确。
出生前诊断性X射线的照射量,是否能增加出生后的小儿癌症的 发病率,尚有争议。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01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
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 dR与da的比值,J·m -2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 J·m -2·s-1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物理实验技术中常见的辐射剂量测量与防护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常见的辐射剂量测量与防护方法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实验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辐射剂量的测量与防护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物理实验技术中辐射剂量测量的常见方法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实验工作者的安全。
一、辐射剂量测量的常见方法1. 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计是一种辐射剂量实时监测装置,它可以佩戴在实验者的身体附近,测量并记录个人接受的剂量。
个人剂量计通常使用电离室技术或光学刺激发光材料,能够准确测量实验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日后的剂量计算提供参考。
2. 辐射场剂量测量辐射场剂量测量是指对实验区域内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测量。
常用的方法有离子室法、热释光等。
离子室法主要利用气室中的电离现象来测量辐射剂量,热释光则是通过测量某些物质在受到辐射后释放的热量来间接评估辐射剂量。
二、辐射剂量防护的措施1. 防护屏蔽防护屏蔽是常见的辐射剂量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使用高密度材料如混凝土、铅等作为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吸收辐射,降低辐射剂量。
此外,合理设计实验室内部结构,设置合适的防护装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限制工作时间辐射剂量与暴露时间成正比,因此限制工作时间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措施。
对于长时间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工作者,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适当进行休息与恢复,以降低辐射剂量对身体的影响。
3. 采用防护装备在物理实验中,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也是重要的防护手段。
例如,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可以保护暴露部位免受辐射伤害。
此外,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护服装也是必要的。
4. 排气与过滤在一些实验中,放射性物质会以气态形式释放。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废气并进行有效过滤,可以降低实验者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风险,减少辐射剂量。
结论: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辐射剂量测量与防护对于实验工作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个人剂量计可实时监测个人接受的辐射剂量,而辐射场剂量测量则能评估实验环境中的辐射状况。
辐射剂量与防护期末复习资料
三类照射:
职业照射 限于在正常场合下能合理地视作运行管理部 门负有责任的那些情况下在工作中受到的
照射
医疗照射
限于作为其本身的医学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组成 部分的个人所受到的照射,以及知情并愿 意在诊断或治疗 中帮助扶持病人或使之舒适的人(不是职业照射)所受的 照射
公众照射 公众照射包括职业照射及医疗照射以外的所 有其它照射,来自天然源的照射是公众照射
不成立的条件为: 1)辐射源附近; 2)两种物质的界面; 3)高能辐射. 八、辐射剂量学中使用的量 (1)授予能 :某一能量沉积事件的授与能,表示某个电离粒子或某一组相关的电离粒子在指定体 积 V 内 发生的所有的相互作用中沉积能之和。
(2)吸收剂量 D(描述某一点):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 辐射和受照物质,与一个无限小体积相联系的辐射量.受照物质中每一点都有特定的吸收剂量数值.
二、辐射防护的作用 (1)辐射防护即从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入手来进行防护,如对不同的辐射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护方法, 限制剂量和分次照射以使辐射损伤所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2)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1)外照射 2)内照射 3)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
三、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效应(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定义
种类
随机性效应 (不可防止)
线性无阈,效应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大小有关,严 恶性肿瘤 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无关
确定性效应 (可防止)
存在剂量阀值,超过该阀值效应一定会发生,严重 白 内 障 、 造 血 障
程度与受照剂量有关
碍、皮肤良性损伤
效应(案效应发生的个体分) 躯体效应
遗传效应
效应(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 近期效应
fK (tr / ) E 其中 fK 为比释动能因子 (2)使用剂量换算因子:(dH)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在现代社会中,辐射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到医疗检查中的 X 光、CT 扫描,再到工业生产中的核能利用,辐射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辐射剂量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是衡量人体接受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
它通常用单位希沃特(Sv)或者毫希沃特(mSv)来表示。
辐射剂量的大小取决于辐射的类型(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马射线等)、辐射的能量、辐射的时间以及与辐射源的距离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
阿尔法射线由于其穿透力较弱,一般在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但如果被吸入或摄入体内,则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严重损伤。
贝塔射线的穿透力比阿尔法射线强一些,但仍相对有限。
伽马射线则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对细胞和器官造成广泛的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通常是非常低的。
例如,来自地球本身的放射性物质、宇宙射线以及家用电器(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等)所产生的辐射,其剂量一般都在安全范围内。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接触到较高剂量的辐射。
比如,进行医疗检查时的 X 光、CT 扫描以及放疗,从事核工业相关工作,或者在核事故发生地区等。
那么,多少辐射剂量是安全的呢?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群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普通公众,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应超过 1 毫希沃特。
对于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其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则相对较高,但也有严格的规定和控制。
当我们接受了超过安全剂量的辐射时,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的损害。
短期内,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脱发、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长期来看,即使是较低剂量的辐射累积,也可能增加患癌症、遗传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了解了辐射剂量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辐射防护的措施。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01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
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dR与da的比值,J·m -2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J·m -2·s-1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
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一、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放射辐射指的是自然界或人工源释放出的各种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了解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对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至关重要。
1. 放射辐射的分类•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
2. 辐射剂量与剂量率•辐射剂量:衡量个体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Gy)。
•辐射剂量率:单位时间内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每小时(Gy/h)。
3.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高剂量辐射:可引起急性辐射病,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脱发等。
•低剂量辐射:长期暴露可能引发慢性辐射损伤,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为了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免受过量的放射辐射,制定和遵守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防护原则•时间原则:减少暴露时间,尽量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距离原则:增加距离,尽量远离放射源,减少暴露剂量。
•遮蔽原则:使用适当的材料遮蔽放射源,减少辐射的透射和散射。
•个人防护原则: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铅衣、防护眼镜等。
2. 防护方法•工程防护: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来降低辐射剂量,如屏蔽和隔离放射源。
•行政控制: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政策和规程,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
•环境监测:定期进行环境辐射监测,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放射辐射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放射辐射安全培训对于保护人员免受辐射损伤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人员可以了解放射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辨识辐射源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1. 培训内容•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应急处置和事故预防;•管理和监督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
2. 培训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放射辐射安全知识测试,检验培训效果;•审查培训记录和事故报告,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辐射事故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01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
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dR与da的比值,J·m -2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 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J·m -2·s-1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激发: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原子由基态转入高能态。
退激: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以发射光子的形式放出相应的能量回到低能态轨道。
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带正电的原子核发生排斥作用而改变其本身的运动方向。
电离和激发两过程构成了重带电粒子在碰撞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损失。
传能线密度LET:表示带电粒子在单位长度径迹上传递的能量。
单位是MeV·cm-1射程:带电粒子从进入物质到完全被吸收沿原入射的方向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该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如果不指明在哪种物质中,就是指粒子在标准状况下的空气中的射程。
平均射程:一组单能粒子射程的平均值。
射程歧离:单能粒子在同一种物质中的射程并不完全相同。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弹性碰撞、辐射相互作用、弹性散射、核相互作用、电子对生成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对生成、相干散射、光核反应中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去弹性散射、俘获、散裂δ粒子:能量超过某定值(一般为100eV)的带电粒子,可以明显偏离初始运动方向且穿越一段路程,进一步引起其它原子激发/电离。
电离过程中带电粒子损失的能量并非直接沉积在当地,而是有很大一部分被δ粒子散播到其它位置。
轫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原子核附近时,在原子核库仑场的作用下一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来。
高能电子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而重带电粒子可忽略。
γ射线是原子核能级跃迁蜕变时释放出的电磁辐射光子。
X射线a.轫致辐射x射线。
由带电粒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中慢化而产生的电磁辐射。
b.特征x射线。
由原子电子能级改变而产生的电磁辐射。
与物质的作用类型完全吸收:光电效应、电子对生成、光核反应和光介子生成等。
部分吸收:康普顿散射和核共振散射。
不吸收:弹性散射。
特点:在介质中可以穿行比较长的路程,一次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子损失的平均能量较大。
高能中子能量大于10MeV 快中子100keV------10MeV中能中子1keV-------100keV 慢中子0-------1keV作用类型1)弹性散射:总动能守恒。
2)非弹性散射:总能量、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3)去弹性散射:(n,p), (n,α)等;4)俘获(Capture):(n,γ);5)散射(Spallation);以上均属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系数一、线阻止本领,质量阻止本领带电粒子使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损失的能量称为电离能量损失。
把带电粒子在物质中单位路程上的电离损失称为电离能量损失率,又称为阻止本领。
(1)阻止本领与重带电粒子电荷数的平方成正比。
(2)阻止本领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无关。
(3)阻止本领与重带电粒子的速度有关。
(4)阻止本领与物质的电子密度NZ成正比。
线阻止本领:S=dE/dl dE是dl距离上损失能量的数学期望值。
单位为J.m-1质量阻止本领:S/ρ单位为J.m2.kg-1二、质量碰撞/辐射阻止本领质量碰撞阻止本领:指一定能量的带电粒子在指定物质中穿过单位质量厚度的物质层时,由于电离、激发过程所损失的能量。
单位:J·m2/kg质量辐射阻止本领:指一定能量的带电粒子在指定物质中穿过单位质量厚度的物质层时,由于轫致辐射过程所损失的能量。
单位:J·m2/kg重离子的能量损失机制主要电离、激发临界能量:质量碰撞阻止本领=质量辐射阻止本领的电子能量非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系数一、衰减系数μ描述入射射线本身的衰减程度质量减弱系数特点和作用1、只涉及到物质中入射不带电粒子数目的减少,并不涉及进一步的物理过程。
2、数值不因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3、康普顿占优势的光子能量范围内,几乎所有物质的质量减弱系数大致相同。
γ射线(X射线)同物质相互作用,其能量分为两个部分:1、光子能量转化为电子的动能2、能量被能量较低的光子所带走二、能量转移系数μtr描述入射射线与物质作用后转移给次级带电粒子的能量份额质量能量转移系数:γ射线在物质中穿过单位质量厚度后,因相互作用,其能量转移给电子的份额。
m2/kg 辐射剂量学中,重要的是光子能量的电子转移部分。
只涉及到在物质中入射不带电粒子能量的转移,而不涉及能量是否被物质吸收的问题三、能量吸收系数μen描述次级带电粒子与物质作用并耗散能量后最终能够留在观测物质中的能量份额质量能量吸收系数:γ射线在物质中穿过单位质量厚度后,其能量被物质吸收的份额。
m2/kg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带电粒子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把能量转移给次级带电粒子;第二阶段:次级带电粒子通过电离、激发等方式把转移来的能量大部分留在介质中;引入转移能和比释动能K,描述第一阶段的过程;转移能εtr:指定体积内由不带电粒子释放出来的所有带电的电离粒子(具备电离能力)初始动能之和,单位J 比释动能K:dεtr即转移能的期望值。
K=dεt/dm 单位:戈瑞(gray),简写Gy,1Gy=1JK·g-1比释动能与能量注量的关系:K=Ψ(μtr/ρ)比释动能与粒子注量的关系:K=F kΦP308 附表3,粒子注量Φ等于单位体积内的径迹总长度。
比释动能率:K.=AΓδ/R2,单位:J·Kg-1·s-1或Gy·s-1或rad·s-1 P75表3.2比释动能由空间指定点的不带电粒子注量和介质的作用系数决定。
谨慎保持辐射场不变,那么比释动能则由作用系数即可确定。
照射量X:dQ为X,γ射线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的全部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所产生的一种符号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
X=dQ/dm照射量与粒子注量的关系:X=FxΦP22 表1.2照射量率:X.= AΓ/R2,单位:C·kg-1·s -1或R·s-1 P75表3.2授与能ε1:指该能量沉积事件所涉及到的单个或单类相关电离粒子在指定体积V内发生的所有的相互作用中沉积能之和。
ε1=Ein-Eout+Q带电粒子平衡条件总结:1)离介质边界要有一定的距离。
被考虑的体积边界与介质边界的最短距离d必须不小于次级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最大射程,即d≧Rmax;2)均匀照射条件。
要求离所考虑体积的边界等于次级带电粒子最大射程的体积内,辐射的注量率处处相等3)介质均匀。
在上述体积范围内介质均匀一致,使得粒子在该体积内的作用保持一致性;例1、一个动能E=10MeV的正电子进入体积V,通过碰撞损失掉5MeV的能量后与体积内的一个静止负电子发生湮没,产生能量相等的两个光子,其中的一个逸出体积V,另一个在V内产生动能相等的正负电子对。
正负电子在V内通过碰撞各自消耗掉其一半动能后负电子逸出V,正电子与一个静止负电子发生飞行中湮没,湮没光子从V逸出。
求对V的授与能。
(为了便于计算假定静止的正负电子对湮没产生1MeV的光子,反之亦然)解:Rin=10MeVRout=(Rout1)u+(Rout2)c+(Rout3)u(Rout1)u=(10-5+1)/2=3MeV(Rout2)c =[(3-1)/2]/2=0.5MeV(Rout3)u =0.5+1=1.5MeVΣQ=2mc2-2mc2+2mc2=1MeVε= Rin - Rout +ΣQ=10-3-0.51.5+1=6MeV吸收剂量D: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平均电离辐射能量。
D=dε/dm任一体积元内物质吸收的能量,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该体积内释出的带电粒子就地授与的那部分能量;其二是起源于其他位置而来到这一体积的带电粒子所授与的能量。
带电粒子平衡的条件下,若忽略带电粒子因轫致辐射引起的能量损失,K=D,D=f m X02按产生方式:放射性核素中子源,如镅(Am)铍源,锎-252源加速器中子源反应堆中子源等离子体中子源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大可能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