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剂量与防护

合集下载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辐射是指从放射性物质、电磁波等物质或能量传递到周围环境的过程。

在人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形式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辐射剂量是用于度量辐射的指标,而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的危害。

本文将解释辐射剂量和辐射防护的相关术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辐射剂量1. 辐射剂量单位: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沙(Sievert,缩写为Sv),用于测量辐射对人体组织造成的伤害。

国际协定规定,1希沙等于1焦耳/千克(J/kg)。

为了更好地描述辐射剂量的大小范围,常用微希沙(microSievert,缩写为μSv)或毫希沙(milliSievert,缩写为mSv)。

2. 有效剂量:有效剂量是指考虑不同类型辐射对不同组织的不同影响程度后得出的剂量。

它是以希沙为单位,表示人体接受辐射后受到的影响,包括局部组织损伤、遗传效应等。

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进行调整。

3. 等效剂量:等效剂量也是以希沙为单位,用来度量各种不同类型辐射对生物体产生的相同效应。

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考虑不同类型辐射的能量传递和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程度。

4. 个人剂量:个人剂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的辐射剂量,监测个人剂量可以帮助评估他们的辐射暴露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辐射防护1. 辐射防护措施:辐射防护措施旨在减少人体暴露于辐射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距离、减少时间和使用防护设备等。

保持距离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特别是与放射源保持足够距离。

减少时间可以减少接受辐射的时间,例如尽量缩短在受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使用防护设备,如屏蔽材料和防护服,可以减缓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有三个基本原则,即限制时间、最大距离和最小剂量。

限制时间是指尽量减少个人接受辐射的时间,最大距离是与辐射源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最小剂量是尽量减少个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与防护(1.2)

辐射剂量与防护(1.2)
dE − dl rad Ee Z ≈ 800 dE − dl ion
Ee:电子能量 Z: 介质原子序数 :
26
2.5 散射本领
重带电粒子,非常靠近原子核,才发生散射。 电子,质量小,离原子核较远时也会发生弹性散 射。 大量电子观测发现,电子偏转角θ服从高斯分布, 且其均方值θ2与穿过物质层厚度成正比,称θ2为散 射均方角。单位质量厚度散射均方角增量定义为质 量散射本领(T/ρ): 1 dθ 2 (T / ρ ) = ⋅ ρ dl 均方角增量。
d θ 2电子在密度为ρ的介质中穿行距充为dl时产生的散射
27
2.6 射程
定义:带电粒子所能穿过的介质厚度称为射程, 定义:带电粒子所能穿过的介质厚度称为射程,是带 电粒子在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因而又称为投影长度。 电粒子在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因而又称为投影长度。 透射带电粒子数随吸收体厚度变化的曲线, 透射带电粒子数随吸收体厚度变化的曲线,称为射程 曲线。 曲线。
17
Hale Waihona Puke 18•极化效应(Polarization effect)使(S/ρ)c减少 运动带电粒子产生的电场使介质中的原子极化,减弱了运 动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电场,降低了与较远的电子作用,从而减 少了碰撞能量损失。介质密度越大,近距离原子的极化对较远 电子的影响就大(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
24
2.4 辐射阻止本领
辐射损失 ∝ Z z2/m2
其中: Z 物质的原子序数; z — 带电粒子的电荷数; m 带电粒子的质量。 在同一物质中,α粒子能量的辐射损失比能 量相同的电子约小107倍。
25
β粒子的能量损失
β粒子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1)电离 粒子能量损失的主要方式:(1 :( 损失;( ;(2 辐射损失(轫致辐射) 损失;(2)辐射损失(轫致辐射) 辐射损失与电离损失的比值

辐射剂量与防护

辐射剂量与防护
单位质量受照射物质中所吸收的 平均辐射能。 J/kg “戈瑞” Gy 历史上曾用“拉德Rad” 作单位
1Rad=100尔格/克 1Gy=100Rad, 1Rad=10-2Gy
D
d dm
反映单位质量受照射物质中从辐 射中吸收能量多少的物理量,适用 于仼何类型辐射和仼何介质 。 吸收剂量率 Gy/sec
1 4
太阳热核反应的二个循环方式
p p CN 1H 1H 2 H e 1 H 12C 13N 2 H 1H 3He 13 N 13C e 3He 3He 4 He 21H 13 C 1H 14 N 2 H 2 H 3He n 3.26 MeV 14 N 1H 15O 3H 1H 4.04MeV 15 2 H 3H 4 He n 17.6 MeV O 15 N e 3He 2n 2.98MeV 15 N 1H 12C 4 He
R H OH R H 2O
*
O2 H * H * H 2O2
电离辐射对细胞直接损伤:
直接作用于 细胞核染色 质DNA(脱氧 核糖酸)和 RNA(核糖酸) 生物大分子 上,使分子 中鐽发生断 裂,细胞受 到破坏。
辐射使组成细胞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 离或激发,而引起细胞许多重要分子的变 化,可能会改变细胞原来的功能。如细胞 不能正常线状分裂、或引起基因变异,基 因行为改动可引起细胞遗传记忆的畸变或 导致癌症发生。
计算了Am-Be源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 单位中子注量下为373.0 pSv· 2。利 cm
用本实验室计算的国产Am-Be源的中子能 谱,算得相应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为 374.0 pSv· 2,距离该源1 m远处空 cm 气对中子和γ射线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 1.457×10-2 和0.158 μGy/(GBq· h)。

辐射剂量与防护复习(全)

辐射剂量与防护复习(全)

第一章(1)什么是辐射?辐射是指以电磁波或高速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的统称。

(2)辐射的分类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4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2.4eV,如X射线、γ射线、中子、α射线、β射线等电离能量12.4eV作为界限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它是辐射使组织发生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从其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辐射:与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时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

在辐射防护领域,凡是静止能量大于电子的带电粒子,习惯上称为重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损失能量的主要途径:电离和激发。

其次是轫致辐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其中最重要作用是带电粒子非弹性碰撞直接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非带电粒子则一般通过次级效应产生次带电粒子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和激发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用,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电离——核外层电子克服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

激发——传递能量小时,使核外层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退激发光。

退激——(1)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空位填补使原子回到基态,跃迁时多余的能量以特征X 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2)多余的激发能直接使外层电子从原子中发射出来,这样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2)韧致辐射(高能电子在物质中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当带电粒子在原子核附近穿过时,入射粒子在原子核电场中产生加速运动。

按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带电粒子将以正比于其加速度的平方(即z2Z2/M2)辐射电磁波,这就是轫致辐射。

(3)弹性散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弹性散射入射粒子既不辐射光子,也不激发或电离原子核,但入射粒子受到偏转,其运动方向改变。

作用前后系统的动能与动量不变。

(1)重带电粒子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较小,轻带电粒子的几率大。

(2)小角度散射远远大于大角度的散射几率。

核辐射防护标准

核辐射防护标准

核辐射防护标准引言:核辐射是指核能发电、核武器爆炸、放射性物质使用以及核设施事故等活动所产生的辐射。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核辐射防护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核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措施。

一、辐射剂量限制辐射剂量限制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基础标准。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不同人群承受辐射的最大剂量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群的整体有效剂量限制为每年1毫西弗(mSv),工作人员的限制为每年20毫西弗。

同时,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保护和控制其接触辐射的剂量。

二、工作场所辐射控制工作场所辐射控制是核工业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

核工业企业需建立辐射控制区域,对于不同程度的辐射区域,采取不同的辐射防护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有效的屏蔽措施、合理的工作时间限制、辐射监测设备的布置和使用、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装备等。

同时,核工业企业还需要定期进行辐射源清理和设备检修,确保辐射源的及时处理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核辐射事故应急预防核辐射事故是核工业中的重大隐患,应急预防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核工业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

应急预案中包括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撤离、辐射污染的清理和处理、受伤人员的救治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核工业企业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协同处理。

四、环境辐射监测和监管核工业企业在进行核相关活动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辐射监测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辐射监测设备和数据库,能够对周边环境和潜在影响区域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辐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核工业企业的环境辐射情况,并定期发布监测数据,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结论:核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核工业安全和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并依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订。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设计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设计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设计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设计一、钴-60治疗机概论钴-60也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它是由普通的金属钴-59在核反应堆中经过热中子照射轰击而生成的不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

核内的中子不断变为质子并放出能量为0.31MeV的β射线,核中过剩的能量以γ辐射的形式释出,包括能量为1.17MeV及1.33MeV两种γ射线。

衰变的最终产物是镍的稳定性同位素镍-60。

钴的半衰期为5.27年。

钴-60放出的β射线能量低,易被容器吸收;γ射线的平均能量为1.25MeV,比镭高一点,因此钴-60也可以作为镭的代用品,如制成钴管、钴针等。

比较起来,钴-60因半衰期短且能量高,作腔内治疗放射源不如铯-137。

钴-60 治疗机钴-60远距离治疗机自1951年加拿大第一台建成以来,40多年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我国目前已能成批生产性能较好的旋转式钴-60治疗机。

1.钴-60γ射线的特点‘钴-60γ射线的半衰期为5.26年,平均每月约衰变1%。

外照射用的钴-60源通常由1*1mm的柱状源集合在一个不锈钢的园筒形的源套内,其源套直径一般在2.2—2.6cm范围内,其高度决定于整个源的总活度。

由于源本身的自吸收以及准直器的限束,致使一定活度的钴-60源在治疗距离处的照射量率比由照射量率常数按距离平方反比定律推算的照射量率要低;因此建议用距源lm处每分种或每小时的照射量Rmm或Rhm表示治疗机钴-60的活度。

钴-60γ射线的平均能量为1.25MeV单能,和一般深部X线机(200—400KV)相比,除能量高、单能外,还具有下列特点:(1) 穿透力强:高能射线通过吸收介质时的衰减率比低能X射线低,因此具有较高的百分深度量。

这样用钴-60治疗时,射野设计比低能X射线简单,剂量分布也比较均匀。

(2) 防护皮肤:钴一60γ射线最大能量吸收发生在皮下4—5mm 深度,皮肤剂量相对较小。

因此给予同样的肿瘤剂量,钴-60引起的皮肤反应比X射线轻得多。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是在核能利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学科。

辐射剂量学主要研究辐射的物理和生物剂量效应,辐射防护则是为了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制定的防护措施。

一、辐射剂量学辐射剂量学是研究辐射剂量的分布和效应规律的学科,是核辐射防护的基础。

辐射剂量的单位是戈瑞(Gy),表示每公斤物质受到的辐射的能量。

辐射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放射源的性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辐射能量等。

辐射剂量可以分为内部剂量和外部剂量。

内部剂量来源于人体内部吸入或摄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剂量,外部剂量则源于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源。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不同辐射类型和不同生物组织的辐射效应,例如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不同组织的影响不同。

辐射效应包括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急性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放射性疾病;慢性效应则是长时间接受低剂量辐射产生的生理效应,例如癌症等。

二、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员、设备和环境不受辐射伤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它是在大规模核能利用开始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科学技术分支。

辐射防护按照不同场合和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个人防护。

这是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因受到辐射而导致的短期和长期的生理损害。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辐射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佩戴手套等。

2.环境防护。

环境防护主要针对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的防止。

环境防护包括采取污染物隔离措施、污染物清除措施和重建生态环境等。

3.建设防护。

建设防护是指在核能利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防止中子、γ射线等放射性粒子对工程建设人员造成辐射伤害,同时防止辐射源的扩散。

4.紧急防护。

在不幸的辐射事故中,紧急防护是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重要手段。

紧急防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事故初期、中期和后期处理。

在辐射防护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手段需要特别提出:1.剂量率监测。

剂量率监测用于测量辐射场的剂量率,发现危险区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与防护(final)

辐射剂量与防护(final)
因事故而失控的源所致照射或照射可能性的行 动.
本章试题举例
1、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 2、当量剂量、有效剂量 3、待积当量剂量 4、辐射防护三原则
第四章回顾
第一节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1.1、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 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第三章回顾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1、物理因素——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辐射类型 剂量率及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和面积 照射的几何条件
2、生物因素——与机体有关 不同生物种系的辐射敏感性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
不同细胞
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辐射防护即从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入手来进行 防护,如对不同的辐射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护方法、 限制剂量和分次照射以使辐射损伤所发生的可能 性最小。
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X射线和γ 射 线等。 ii.非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 如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等。
2、辐射场的描述 粒子注量定义: 单向辐射场:粒子注量,数值上等于通过
与粒子入射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dN / da
da┴ θ da
按能谱分布:
E d(E) / dE
L1和L2距离大于次级电子在 空气中的射程,保证电子平衡条件。
B 空腔电离室
测量较高能量的X或射线的照射量,特点增加电离室的壁厚。测量 依据布拉格—戈瑞原理。
条件:介质内存在的空腔足够小以致
i腔内的气体电离几乎全部是介质中的次级电子引起的;
ii空腔的存在不会改变介质中初始光子和次级光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电离辐射剂量学:研究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 转移和沉积的规律,特别是转移和沉积的度量 (量的定义、测量、计算等)的科学。

辐射剂量与防护

辐射剂量与防护

11
研究对象
描述电离辐射源与辐射场;研究辐射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在组织中的转移、辐射 在屏蔽中的减弱、以及放射性物质在环境和人 体器官中的输运等;
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辐射照射的测量和
评价技术;
与生物学和医学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辐射物理
量与辐射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2
2、辐射剂量、防护简史
2.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包括无线 电波、微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 射线 等。
7
(2)辐射分类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辐射又分为两类: 1.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0eV,通过初级和
次级过程引起物质电离,如α粒子、β粒子、质 子、中子、X射线和γ 射线等。
2.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0eV,与物质作 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如微波、无线电波、红 外线等。
时间:1960年代~现在 特点:
早期的职业性急性辐射损伤,除事故 外,巳极为罕见了。 中期所见到的高发 生率的恶性肿瘤,得以避免。除事故外, 只能用大群体的或高人年的流行病学的 调查方法,才能发现辐射损伤或危害的 增加 。
21
重点调查对象包括: 职业性受照射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放射事故受害者调查; 出生前受X射线诊断照射的群体流行病学调查; 高辐射本底地区居住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原子弹、氢弹、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跟踪调
查。
22
调查结论: 迄今为止的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证明:
在低剂量下,唯一潜在的辐射危害是致癌。非特异性寿命缩短末 见发生。遗传危害也未见增加。
低于职业性剂量限值的辐射水平的长期慢性照射,是否会增加恶 性肿瘤尚不明确。
出生前诊断性X射线的照射量,是否能增加出生后的小儿癌症的 发病率,尚有争议。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01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

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 dR与da的比值,J·m -2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 J·m -2·s-1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10-1
10-2
10-1
100
101
102
X Title
数据表格中X、Y为对数时内插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内插法即线性插值法,因此对X、Y值之间的值需要线性关 系才能满足内插法条件,若X或Y需要以其对数值的方式出 现时,则需要把相关的值做对数化处理。
三、γ 辐射源
源类型:常见的γ源一般可以看作是点源,因此这里重点考 虑点源的剂量计算,对于其它如线源、面源、体源等均可以 看作是点源的集合体,结合高等数学,可以从点源出发进行 计算;
*对于非点源,除了需要考虑它的形状,体积外,还要考虑辐 射源自身的吸收与散射等因素对剂量的影响。
(2)以线状源为例计算剂量学量
dx
a
L
x
θ O
r
设源长L(m),总活度为A(Bq),则线活度(单位长度上 的活度)为η1=A/L,那么线状源上任一小段dx可着成点源, 其源度为η1dx,它在Q点造成的比释动能率为:
(2) Er 曲线在某个能量有极小值
原因:
Er


故μ 在某一特定能量(Eγ )min处出现最小值. 实践意义:在(Eγ)min附近的光子在物质中的穿透本领 最强,即最不易被减弱。
Z>50的物质: (Eγ)min在3~4MeV之间 低Z物质: (Eγ)min>10MeV
2.两个概念
a 发射率常数,单位Gy m2 mA-1 min-1;
r 参考点距离靶的距离,单位m;
a、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分量的单位的统一和确定!! b、查表时注意读取方法!! 课本P72例2的计算;
数据图中X、Y轴为对数坐标的读数方法(暂行):
105
104
103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在现代社会中,辐射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到医疗检查中的 X 光、CT 扫描,再到工业生产中的核能利用,辐射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辐射剂量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是衡量人体接受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

它通常用单位希沃特(Sv)或者毫希沃特(mSv)来表示。

辐射剂量的大小取决于辐射的类型(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马射线等)、辐射的能量、辐射的时间以及与辐射源的距离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

阿尔法射线由于其穿透力较弱,一般在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但如果被吸入或摄入体内,则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严重损伤。

贝塔射线的穿透力比阿尔法射线强一些,但仍相对有限。

伽马射线则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对细胞和器官造成广泛的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通常是非常低的。

例如,来自地球本身的放射性物质、宇宙射线以及家用电器(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等)所产生的辐射,其剂量一般都在安全范围内。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接触到较高剂量的辐射。

比如,进行医疗检查时的 X 光、CT 扫描以及放疗,从事核工业相关工作,或者在核事故发生地区等。

那么,多少辐射剂量是安全的呢?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群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普通公众,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应超过 1 毫希沃特。

对于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其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则相对较高,但也有严格的规定和控制。

当我们接受了超过安全剂量的辐射时,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的损害。

短期内,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脱发、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长期来看,即使是较低剂量的辐射累积,也可能增加患癌症、遗传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了解了辐射剂量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辐射防护的措施。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01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

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dR与da的比值,J·m -2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J·m -2·s-1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辐射剂量及防护

辐射剂量及防护

核工业辐射防护
核设施安全设计
通过合理选址、布局和安全系统设计,降低核设 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剂量。
辐射监测与控制
定期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确保 辐射水平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
个人防护用品
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手 套、鞋等,以降低辐射暴露风险。
环境监测与辐射防护
辐射水平监测
皮肤损伤
辐射暴露可能导致皮肤红肿、脱屑、水泡等,甚至发 生皮肤癌。
造血系统异常
辐射暴露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贫血、感染等。
长期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1
02
03
癌症风险增加
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可能 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白 血病、甲状腺癌等。
遗传效应
辐射暴露可能对生殖细胞 造成损伤,增加后代出生 缺陷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医疗行业辐射防护
诊断用X射线防护
限制X射线曝光时间、优化图像质 量以减少辐射剂量,使用防护设 备保护非检查部位。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

采用低剂量造影剂、合理选择投 照角度和曝光条件,以及穿戴防 护用品减少辐射暴露。
核医学辐射防护
在放射性药物制备、注射和显像 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降 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风险。
辐射剂量单位
拉德(rad)
用于描述吸收剂量,表示单位质量物质吸收 的能量。
希沃特(Sv)
戈瑞的国际单位,常用于描述高能辐射。
戈瑞(Gy)
拉德的国际单位,常用于描述大剂量辐射。
雷姆(rem)
美国常用的单位,等于0.01希沃特。
辐射剂量测量
01
02
03
04
直接测量
使用专门的仪器直接测量辐射 剂量。

辐射剂量与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与辐射防护

称为外照射。
1、距离防护:
工作人员与放射源的接触,应尽可能
远距离操作放射源(距离防护),
如利用遥控操作来代替手工操作,
这是防止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放射性
物质,以减少放射性污染的最积极
措施;
2、时间防护: 另外减少在放射源周围的停留时间
(时间防护);
3、屏蔽防护: 工作人员还应在放射源与工作人员
天然游离辐射的来源:
英国室内平均氡浓度:20贝克/m3
美国室内平均氡浓度:150贝克/m3
台湾室内平均氡浓度:
10贝克/m3
天然游离辐射的来源
宇宙射线
爬 山 食物链 地表辐射
洗温泉
核武 器
核爆落尘
工业用
医疗
研究 单位
核电站
(二)、内照射防护:
内照射
—— 放射性核素经由食道、
在医学上常用的辐射量除前面介绍过
的放射性活度以外,还有三种,现分述
如下:
一、照


照射量
—— dQ 除以 dm 所得的商,
即:
式中
E = dQ/dm
dQ 为当 X 和 γ光子运行在质
量为 dm 的干燥空气中所形成的同一
种符号(正或负)离子的总电量的绝对
值。
E
为照射量的符号,它的 SI 单位是
世界共同使
用的辐射示
警标志。
防护器材
防护器材
防护器材
辐射检测器
辐射检测器
辐射检测
辐射检测器
辐射检测
常用來偵測輻射的儀器
熱發光劑量計 手足偵檢器
劑量筆 輻射偵測的分類 輻射偵測的結果,常因使 用之偵測儀器、幾何形狀或條 碘化鈉偵檢 器或蓋格管 件不同而偵測出不同結果。輻 射偵測儀器可略分為偵測污染 的計數器與測取劑量率的偵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其产生的辐射引起的。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

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

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

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

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

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0豪希伏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

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全身受照射剂量可能发生的效应
0-0.25希伏没有显著的伤害
0.25-0.50希伏可以引起血液的变化,但无严重伤害
0.50-1.0希伏血球发生变化且有一些损害,但无疲劳感
1.0-
2.0希伏有损伤,而且可能感到全身无力
2.0-4.0希伏有损伤,全身无力,体弱者可能死亡
4.0希伏50%的致命伤
6.0希伏以上可能因此而死亡
1希伏(sv)=1000豪希伏(msv)=1000000微希伏(μsv)
人体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接受的辐射能量为1焦耳时,受到的辐射剂量为1希伏。

我们身边的辐射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

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
存在。

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天然本底辐照
自然界中放射性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

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

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如X光检查,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

下表按辐射的大小列出了各种本底辐射。

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吃、用、住、行都会接受微量的放射性辐照。

来源所受
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0.0002毫希伏
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005毫希伏
每天看1小时电视每年约0.001毫希伏
吃食物每年约0.02毫希伏
宇宙射线每年约0.03毫希伏
大地和住房每年约0.05毫希伏
每天吸20支烟每年约0.038-0.075毫希伏
一次X光检查约0.50-2.0毫希伏
我国高本底地区的天然辐照每年3.70毫希伏
放射性工作者的职业剂量限值每年50毫希伏
世界最高本底地区的天然辐照每年120毫希伏
居住环境辐射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不久前发布环境警告:购买住房一定要注意小区的电磁辐射污染是否超标。

目前已有许多市民反映自己所在的新建小区电磁辐射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家里的电器受到过大干扰无法正常使用,而且许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一些原来建于城市周边的传输发射中心和高压线等设施周围也开始进行开发建设,小区环境和室内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这些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主要有6个方面。

1、它极可能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

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该国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电线太近,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2、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瑞士的研究资料指出,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户居民,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7.4倍。

美国得克萨斯州癌症医疗基金会针对一些遭受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所做的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要快24倍。

3、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4、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5、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

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6、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

由于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属于对电磁辐射的敏感人群。

辐射知识与我们身边的辐射
辐射是以波、粒子或光子的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

核辐射是指来自于原子核的辐射。

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

它质量大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

但如果进入人体,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发射体进入人体内。

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

与α射线相比它有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而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

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

γ射线与X射线类似,也是由看不见的光子组成的。

它的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墙,一个能量为1MeV的γ射线就足以穿透人体。

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

但由于γ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电离,所以它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线都小。

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

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约1800种核素。

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

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是放射性核素。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

核电站辐射、核泄漏事故和防护
正常情况下,核电站的核反应是被严格防护的,首先采用金属锆将核材料密封,阻挡住了绝大多是辐射,其次通过压力容器壳体,再次阻挡辐射的扩散,最后通过核岛安全壳将剩余的辐射阻挡住,因此无论早核电站工作还是在核电站附近居住都是安全的。

在不正常情况下,主要有以下三种核泄漏事故:管道泄露:指放射性物质因燃料组件局部破损等原因进入热力循环回路,使循环回路内的辐射剂量升高的泄露。

这种泄露容易控制,一般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安全壳破损:指核岛最外层安全保护失去作用,使原来分封闭在安全壳内的辐射和被污染的尘埃等物质扩散到安全壳外的事故。

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壳爆炸。

这种事故会导致核电站周边辐射剂量快速上升,散落出来的被核辐射污染的粉尘也会随风飘荡,落在人体上会导致人体受到辐射剂量的快速上升。

因此出现这类事故时,应远离事故现场至辐射不能到达的地方,即5公里安全范围、10公里安全范围等。

注意防护辐射尘埃污染,戴帽子、围巾、口罩,穿长衣库,减少暴露在外的皮肤,勤洗澡,通过长时间冲水,可以洗到落在身上的带污染的尘埃。

饮食也要注意,
溶堆事故:是指核反应堆失去控制,在高温的作用下燃料包、压力容器发生溶解甚至爆炸,放射性材料大量泄漏,造成大面积核污染事故。

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

这是最严重的核事故,影响范围很大,不是几十公里能够包含的住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使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等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在这种事故状态下,必须遵照政府指令和专家的意见进行核辐射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