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和肝儿不得不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医案——小儿抽动症

中医医案——小儿抽动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小儿抽动症验案病案:王某,男,11岁,2014年6月15日。

主诉:眨眼,皱眉,耸肩,伴咳声1周。

病史:患儿平素少言,食欲欠佳,多梦,大便溏薄,小便尚可,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眨眼,皱眉,耸肩伴咳声。

曾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小儿抽动症,未予治疗,而来我院就诊。

初诊:患儿眨眼,皱眉,耸肩伴有咳声,舌淡,苔白,脉细。

检查脑电地形图示:棘慢复合波。

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症中医诊断:筋惕辨证审机:脾胃不足,肝木化火取穴手法: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瞳子髎、天枢、脾俞、肩井、足三里、太冲、太溪。

患者取坐位,选用0.30mm×40mm与0.25mm×25mm毫针,经75%酒精局部消毒。

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针与头皮成15-30度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刺入1寸,快速捻转得气,转速达200转/min。

瞳子髎穴,快速进针得气,不做手法。

天枢穴,行盘法得气效果佳。

盘法——将针身按倒,用拇、食、中三指爪甲扣住针尾,用腕力将针向左或右盘旋。

脾俞穴取搓法得气。

搓针法——“如搓线之状”,连续旋转360°的转针,勿使肌肉缠身,最终达插之不入,提之不出,气满自摇之境。

足三里穴,斜刺1.2寸,进针得气,闭其下气(即压手按闭足三里下端),使针尖向上,使针感向病所(胃脘部)传导,传至膝关节时滞塞,用白虎摇头法——“似手摇铃,进圆退方,兼之左右,摇而震之”,使针感通关过节,气至病所。

肩井穴、太冲穴、太溪穴,取行捻转法得气,如鱼吞钩饵之感。

以上诸穴均留针40min,两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休息2天。

第二个疗程:2014年7月1日。

患儿眨眼次数减少,皱眉,耸肩减轻,咳声时作,食欲有所提升,便质成形。

取穴、手法:同上,治疗一个疗程。

第三个疗程:2014年7月18日。

患儿眨眼次数明显减少,少有咳声,注意力仍不集中。

解读抽动症

解读抽动症

抽动症这个病名是西医的概念。

发病时的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睛、面部不自觉抽动、挤眉弄眼、耸肩、嗓子发出鸡鸣样声音等。

病情常有波动,时重时轻,比较容易反复。

中医里把这一类症状称为“惊风”,认为抽动的症状与“风”有脱不开的关系。

风性善行而易变,好动。

风受惊了,就会想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乱窜,不受控制,因此抽动症的患者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某一部分行为动作,肌肉经常会不自主的抽动。

理解了“惊风”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就能够大概了解这个病名的含义。

“风”的含义很广泛,《黄帝内经》里面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般我们认为的风邪,是来自自然界或者来自人体内部的。

情绪失常导致的肝风、自身肝气过旺导致的风和食物带的风都属于人体内部的风邪。

情绪问题可能是引起抽动症最主要的原因。

从临床诊治的实际来看,抽动症的初发往往是随着孩子的某一次生病、家庭关系的紧张或者父母的严厉训斥而出现的。

身体本身的因素也有影响。

肺的功能不足、脾胃功能虚弱的儿童更倾向于患上抽动症。

而不当的饮食,会增加诱发抽动症的可能性。

那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饮食对抽动症的影响。

饮食不当为什么会诱发抽动问题?先从肝和脾的功能和关系说起。

人体是一个很智慧的存在,为了达到体内脏腑功能的平衡,发展出了相生相克。

利用脏腑之间的相互制衡去实现内环境的和谐。

肝与脾就是这样的一对儿。

它们俩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是土壤和树木。

树根抓地,防止土壤流失,土壤承接着树木,保护树林的稳定性。

反过来说,当土壤越来越少时,承接稳固树木的力量就越来越弱。

树木失去了稳定性,风一吹就会四处晃动。

吃的不对,脾胃越虚弱,肝气就越不受制约,一旦受风,引发抽动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那些已经患上抽动症的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脾胃,就会更难恢复,也会在治疗后更容易复发。

身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几乎治好的抽动症,在某些不当饮食的刺激下再次发作。

所以,合理的饮食,是抽动症患者日常护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作者:骆弟琴陈竹阳和平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陳竹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主要因小儿肝肺、肝脾在五行相克中关系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基于肝脾肺在五行中生理、病理联系,主张小儿抽动症应肝脾肺同治,内服外治同调,在内服中药时配合中医外治法(拔罐、揿针、穴位贴敷等),以缩短该病的病程,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小儿抽动症;辨证论治;诊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80-02小儿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者多部位肌肉(群)运动或者发声抽动,甚至猥秽语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且以5~10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比例4∶ 1~6∶ 1[1]。

本病呈慢性过程,波动性大,抽动症状常由感冒、焦虑、疲劳、应激诱发或加重,因放松、专注于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2]。

西医常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佳[3]。

陈竹教授在临床中灵活辨证、内外合治干预治疗TS,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陈竹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竹教授对此疾病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1.1 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肺居膈上,肺从右而主降,肝居膈下,肝从左而主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则肺降,肺降则肝升,气机调畅,则脏腑安和。

陈竹教授指出肝肺两脏在五行上是相克关系,在气机升降中相互制约协调。

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发育未臻完善,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易为邪气所犯。

《杂病源流犀烛》中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

”风邪为百病之长,易从皮毛或口鼻而入,首犯于肺,肺受邪侵,功能失调,肺金不能制约肝木,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致金不克木,肝阳亢盛,引动肝风。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作者:张雯王素梅于文静孙文军崔霞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2期〔摘要〕结合古代文献与临床经验,应用中医的五脏神与脑神理论对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的病机、证候特点与临床辨证用药等进行系统探讨。

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始发于脾,并发于肝,失调于脑,脑神被扰是其核心病机,随着病机不同演变,而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心神失守,易共患焦虑;肾志不足,易共患自闭;脾意不宁,易共患抑郁;肝魂失镇,易共患强迫;肺魄失藏,易共患多动。

临床治疗中,则相应采取安心神、益肾志、强脾意、抑肝魂、收肺魄的不同治疗方法。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脑神;五脏神;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2.1;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2.012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以简短的、重复的、没有节律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至少持续一年[1]。

该病发病率大约为0.3%~1.0%,平均起病年龄为5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2],男孩多于女孩,随着年龄逐渐增长,部分患儿病情可控制[3],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但也可持续至成人。

仅10%TS患儿表现为单纯的抽动,90%患儿常出现共患病[4]。

共患病是指一个潜在的共同病因导致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疾病,或者一种疾病导致另一种疾病发生,或两种毫不相关的疾病同时发生[5]。

多发性抽动症常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自闭症、抑郁障碍等,而共患病往往造成比TS本身更为严重的损害[6],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多发性抽动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专有病名,临床根据症状可以归属为中医学“肝风证”“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

明代名医万全《育婴家秘》提出了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该思想指导下,课题组从肝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始于脾,并发于肝,土虚木亢,致风痰扰动[7]。

刘焯教授从肝风痰火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康蓓蓓,白晓红

刘焯教授从肝风痰火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康蓓蓓,白晓红

162第16卷 第5期 2014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5 May,2014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曾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病程中既有运动障碍,又有行为障碍,常与强迫和多动等行为以及情绪障碍共存[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未见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疭”“肝风”“抽搐”等病证的范畴。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一定遗传倾向,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2]。

目前西医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但西药多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副作用,且易复发,家长顾虑较多,往往不能坚持治疗。

刘焯教授40多年来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刘焯教授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刘焯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风”及“痰火”关系密切。

刘教授根据《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本病与肝脏关系密切,病位主要在肝。

根据《育婴家秘·五脏证治》中云:“肝属木,旺于春,春得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自然有余也”。

从而提出小儿病理特点是“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指出双眼胞频频眨动为肝风证候。

刘教授认为我国现状,独生子女居多,娇宠任性,一旦欲求不满时,则小儿心情不畅,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肝常有余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如易急躁易怒,睡卧不安等。

正如朱丹溪说“小儿易怒,肝病最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胜则动”,所以小儿一切与抽动、抽搐有关的症状都属于风,临床上常见到摇头、点头、挤眉眨眼、张口噘嘴、动肩、扭腰、鼓肚、攥拳、伸臂、跺脚、踹腿等症状;由于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临床上见到患儿的症状多变,往往不表现单一症状,症状呈现多样化,同时多样化的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出现,并且症状具有传变的特性,常常游走于各个部位,一系列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又会出现另一系列抽动症状,而且病情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是现在一种常见的影响孩子正常发育的疾病.多见此病发于孩子小时候或者已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多见的症状像患者会出现间隔或者长时间不停得抽动,有患者还会出现发声抽动.此病的发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一旦发现不对的现象就需要立刻治疗.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像父母遗传,患者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等等.那么治疗小儿抽动症都有什么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1 脏腑辨证施治
具体治法:①平肝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法,适用于
头面部动作较多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②清肝泻火明目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之瞬目症的主要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③养血柔肝主要用于以四肢动作为主要表现者,自拟柔肝煎治疗.
④疏肝健脾化痰主要用于口鼻动作较多者,采用柴胡疏肝饮加减.
2 从肝脾辨证
具体治法:治则为平肝健脾,化痰熄风.方用加味二陈汤治疗,疗效显著.
也可以,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天竺黄、蝉蜕、僵蚕、钩藤、白芍等加减治疗.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治疗小儿抽动症的偏方.患者在患病后可以适当的接受一些心里的治疗,在孩子患病后家长一定要陪在孩子身上,开导孩子陪孩子共度难过,不要让孩子因为此病而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人生.。

活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

活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

小儿在一次感冒之后,出现了头部间歇性不可控摇摆的症状,医生说是患了小儿抽动症,这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病,据说主要是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造成的,颇不易治。

本人正在学中医,对医生此说颇不以为然,自思比小儿精神压力大的孩子不知有多少,但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患上抽动症,可见精神因素导致小儿抽动症的说法很难站住脚。

根据中医理论,这种抽动症应属痉病或癫痫的范畴,前者可能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后者可能是痰迷心窍、郁热生风所致。

那么,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我请一位中医给儿子把了把脉,脉象弦细。

由此判断当是前者,因为如果是痰迷心窍引起的抽动症,应当脉象弦滑。

又考虑小儿头发偏枯黄,这是血虚的表现;儿子出生于2002年,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属木气过旺,容易出现肝阳上亢;加上儿子饮食方面偏食肉类,少吃果蔬,平时肝负担过重,同时由于肝血不足(血虚),也容易出现肝阳上亢。

从中医五行辨证的角度看,肝属木,肺属金,肝主生发、肺主肃降,所谓金克木;感冒之后,肺功能受损,容易出现金不能克木,肝风上行不能制,从而引发头部抽动。

综上分析,本人判断儿子此次的抽动症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

那么应如何治疗呢?查相关医案,治疗类似痉病都采用虫藤饮加减平肝熄风的思路。

儿子年仅8岁,我担心这类方子会有较大的负作用。

又在医书上见到古代名医朱丹溪有言:凡遇痉症,宜补虚养血,少加降火,切不可作风治,而用药兼风,恐反燥其学室,而致不救之患。

《经》曰:治风先治血,血实风自灭。

鉴于此,我决定寻找虫藤饮加减之外的治疗思路。

根据朱丹溪的理论,拟采取补血的办法,但家人齐声反对,言“小儿不可补”,又考虑补血非短期所能见效,而家人被儿子日益频繁的抽动搞得心急火燎,只好放弃此法。

夜翻医书,见到小柴胡汤可治少阳诸症,还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且柴胡是中医“和法”治疗的代表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对“休作有时”的疾病普有疗效。

考虑到头部抽动具“休作有时”的特征,又是筋的问题,而筋为肝所主,自然都属于小柴胡汤的可治范围。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探讨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探讨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探讨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护理;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为运动和行为异常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清嗓样干咳、用鼻吸气、自言自语或口出秽语等[1]。

中医历代文献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历代中医学者多把本病纳为“肝风”、“慢惊风”、“瘛疚”、“抽搐”等病证的范畴。

该病发病率为0.05%~3%,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性病例增多[2]。

随着疾病的加重,患儿行为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而出现破坏行为,影响家庭关系及伙伴关系,导致社会适应和调节上的困难[3]。

故该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护理提出以下思考。

1 护理思路1.1 起居调护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可见患儿抽动部位轮作;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头面部症状多见[4]。

感受外邪,触发内风是导致本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外因之一。

应在冬春时节,注意避寒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此外,有调查显示[5],患儿长时间看动画片或沉迷于电脑游戏也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

因此,应合理安排抽动症患儿的日常生活,使之具有规律性,如每日作息时间应相对固定,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睡眠环境应温度适宜,清洁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

白天应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劳逸结合,使身体有疲劳感,利于睡眠。

睡前勿吃零食,勿饮浓茶及咖啡等促使大脑兴奋的食物。

使患儿尽量养成右侧卧的睡眠姿势,这样即可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又可调合脏腑功能。

1.2 服药调护儿童对药物有天生的恐惧,尤其是中药汤剂。

但中药各种剂型中,汤剂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功效最稳定的一种。

所以,合理引导儿童用药,降低儿童的抵触情绪,才能更大的发挥药物的作用。

由于中药多味苦,颜色较深,所以在服食过程中可以加少许蜂蜜或在服药后给予蜂蜜、糖等降低服药时的苦涩感[6]。

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证3 2 3 例, 约占 6 3 , 故脾虚肝亢证 在临床上最多见 , 本证病程较 长 , 缠 绵难 愈 。其核 心病 位 在肝 脾 , 治 宜
疏肝理脾 , 熄 风止痉 , 现将治疗经验 总结 如下 。 1 从肝脾 论治 小儿 多发性 抽动 症的学 术思 想
明显 , 病情 较轻者 , 予 四逆散合 甘麦 大枣 汤以疏 肝解 郁、 调 和肝 脾兼养 心 安 神 ; 患 儿症 见 精 神倦 怠 , 面色 无华 , 食 欲 不振 , 大 便 溏薄 或 干结 , 小 便 清长 , 舌淡, 苔薄 白或 腻 , 脉弱 或 弦细等脾 胃气 虚 的征 象 , 治 以健
马 丙祥 , 杨 亚 丽
作者单位 : 4 5 0 0 0 0郑 州 , 河 南 中 医学 院 第 一 附 属 医 院儿 科 ( 马丙祥) ; 河南 中 医学 院研 究 生 院 ( 杨亚 丽 )
作 者 简介 : 马丙祥( 1 9 6 3 一) , 男, 教授 、 主 任 医师 。研究 方 向 : 4 , J L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的研 究 。 通讯 作 者 : 杨亚丽 , 4 5 0 0 0 0郑 州 , 河 南 中 医 学 院研 究 生 院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2 . 0 1 0
【 中图 分 类 号 】 R7 4 9 . 9 3 【 文 献标 识 码 】 B 【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6 — 0 2
中 国 中西 医 结 合 儿 科学 2 0 1 3年 4月 第 5 卷 第 2期
C h i n 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 Tr a d i t We s t Me d , Ap r 2 0 1 3 , Vo l 5 , No . 2

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

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
h ss mehi o d t c u l t n o h e m ,sa n t n o i lo tssa d wi d,te tsby p o — a o t ng t o wi a c mu a i fp lg h o t g ai fq ,b o d sa i n n o r ae r mo i lo ic l t o r mo i l tssa d r g ltn w fq o r s l ig p l g r g bo d cr u a in t e vngb o d sa i n e u ai g te fo o it e ovn h e .Th e a o n o h l m ek yp t — h g n ss i le it e o sphe e e i n a lv ae p rd i lg ,whc a xa c cin i s d.T e i o tn a h g n c fc o n i m ih Hu n io De o to s u e h mp ra tp t o e i a tr i
散加 减化 裁 , 同时注重饮 食和情 志调摄 , 获效验 。 每 关 键词 : 张士 卿 ; 多发 性抽 动症 ; 小儿 ; 经验
中图分类 号 :2 7 7 9 9 R 7 .4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2 7 2 0 )6— 0 3— 3 17 4 9 (0 7 0 0 0 0
fso a g dvd sc i s ma it cin p r d,alvae p r n tbl e o . T ea t n p r d esrW n iie hl at d h oa t e o n o i l it e o a d s it p r d e i d a i y i h ci ei o o

儿童抽动症的克星是国内抽动症治疗变局的开始

儿童抽动症的克星是国内抽动症治疗变局的开始

儿童抽动症的克星是国内抽动症治疗变局的开始,此偏方结合中藏蒙苗四家,经多方论证、实践认为:心脉满大,是心经热盛,耗劫肝阴,心神被伤,筋脉失养,故发生抽筋抽动及脉搏拘挛等症。

肝脉小急,是肝脉虚而寒滞肝脉,血不养心,脉搏不利,也能出现抽筋抽动及脉搏拘挛等症。

少阴之脉急疾,是邪乘心肾,发为抽动;阳明之脉急疾,是木邪乘胃,发为惊骇。

抽动发作时不知疲倦、好骂人、日夜吵闹不休是因为血脉不盛;抽动发作时狂妄、易惊、好笑、行为反常全身抽动而不停止,这是由于大恐所致;抽动发作时,有幻视幻听,好喊叫的症状,这是由于神气衰少所致;抽动发作时眨眼、翻眼、面部波动、张嘴吐舌发生唏嘘声并伴清嗓音,这是外受风邪内脉热涌而厥气内逆的病;抽动发作时手掌翻转、指头来回波动、腿部向下动作或两边张,这是经气厥逆、血气分离,阴阳衰竭所致;抽动发作时点头、摔头、耸肩、摔臂、踢腿无法自制,这是经脉闭塞、脉道不通、阴阳逆乱、卫气滞留、经脉空虚、气血循行紊乱,于是人体就失去正常状态。

同时我们还认为抽动发作时与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和方便食品中的防腐剂、汽车尾气、噪音、装修化学气体所致,这是外邪侵袭、邪气入于经脉、难以转侧、心脏偏斜不正的道理。

我们的偏方与传统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从根本上对抽动症状的治疗,追根溯源直接找到抽动症状的病灶,方使人痊愈。

中医/藏医/苗医/蒙医抽动组合偏方,光耀传统,执掌未来。

万众期待的抽动治疗变局从此开始治疗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内关、神门、灵道、风池、太阳、率谷各1分钟;推小天心,清心经、肝经各300次,分推坎宫10次。

内关:针灸学名词属手厥阴心包经。

位于掌后两筋之间,腕上二寸。

主治心痛胃疼、翻胃呕吐、心悸怔忡、失眠、胸闷等症。

神门:【标准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

抽动症推拿

抽动症推拿

抽动症推拿
中医说“No!”
临床上小儿推拿对于抽动症的治疗疗效很好,无任何药物毒副作用。

抽动症在体质上的原因主要是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脾为土,肝为木)“土虚则木摇”,血虚则生风”。

多数小儿抽动症的孩子都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遗尿的问题,这是先天体质不足的表现,先天体质不足的孩子肾虚、脾虚,肾水不足则不足以泽木,肝火自然会旺,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病症表现为眨眼和筋不能自主地抽动。

在这里,我们推荐一个中医的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中药+充足睡眠+心理治疗
小儿推拿
手法:平肝清肺+小清天河水+补脾(有湿疹的清补)+ 天天捏脊。

穴位:点揉太冲穴去肝郁+点揉三阴交穴滋养肝肾脾三经。

太冲穴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位,穴义为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疾病:小儿惊风,癫狂,痫证,头痛,眩晕,呕逆,下肢痿痹等
天河水穴
天河水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

位置: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线。

主治疾病:小儿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高烧不退等一切热症。

在小儿推拿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使用补脾胃、去肝郁、补肾、补血的一些中药(具体看个人体质)。

抽动障碍中医辨治

抽动障碍中医辨治

期刊 中与抽 动障碍 相关文献 统计分 析, 对抽动 障碍 的辨 证分 型 以肝风 内动 、痰浊 内扰为 首, 分别 占 8 % 8 ;治法以平 2 、4 % 肝熄风 、豁痰 开窍为 多, 分别 占 9% 6 ;使 用频 率较高的 2 、5 %
药 物 为 祛 除风 、痰 之 品 , 中 以钩 藤 、 白芍 居 前 , 二 味 皆 入 其 此 肝 经 。

中, 体 、 舌 苔和 皮 损 的颜 色 也 会 产 生 相应 的变 化 。 一般 情 况 舌 下 , 苔 由薄 变 厚 说 明邪 由表 入 里 ; 白转 黄 , 病邪 入里 化 热 舌 由 是
辨证, 而且要密切观察皮肤病发展过程中皮损颜色 的动态变
的征象。舌体的颜 色由浅变深, 示病情加重 ;由深变浅, 示病情 稳定好转。 皮损的颜色也有其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 病程短者 皮损颜色 由鲜红逐渐变成淡 红而愈 ;病程长者, 皮损颜色 由鲜
关 键 词 :抽 动 障碍 ;肝 风 ;痰 风 ; 中 医疗 法
D I 1 . 9 9 j i . 0 — 4 2 1 . 7 0 9 O : 3 6 / . n 1 5 5 0 . 0 0 . 4 0 S s 0 3 0
中图 分 类 号 :R 7 . 49 2 29 . 7 3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号 : 10 —3 42 1 )70 9 —2 0 55 0 (0 00 —0 40 现 代 医 家 也 提 出抽 动 障 碍 病 理 因 素 主 要 为 肝 风 与 痰 火 , 出 指
抽 动 障 碍 是 一种 复 杂 的 慢 性神 经 精 神 障 碍 , 医 尚无 理 想 西
热 邪 伏 于 体 内, 势 利 导 , 之 发 泄 , 因 使 临证 用 药 应 顺 肝 之 条 达 畅

王雪峰教授从五脏相关辨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探析

王雪峰教授从五脏相关辨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探析

473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10月第15卷第5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O c t2023,V o l15,N o.5王雪峰教授从五脏相关辨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探析王书钰,㊀张秀英,㊀王雪峰基金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6号)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级中医儿科学专业研究生(王书钰);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张秀英,王雪峰)作者简介:王书钰(2000-),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儿童常见病通讯作者:张秀英,EGm a i l:1370264413@q q c o m㊀㊀ʌ摘要ɔ㊀儿童患多发性抽动症的人数逐渐增多,且由于本病患儿特殊的症状表现,本病的高发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并对患儿及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本病多为5~10岁儿童患病,因此也给成长过程中的患儿心理健康发育造成了负面影响.经过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因其辨证论治的优势对于本病有着良好疗效,且副作用远远小于西医治疗,患儿及家长更易接受㊁更易配合,以收到良好疗效.王雪峰教授以五脏相关理论为基础,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离不开五脏,根据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且本病在中医中属于 肝风 慢惊风 抽搐 瘛疭 筋惕肉瞤 等范畴,由此王教授以肝为始,通过中医脏腑理论㊁五行学说,基于 五脏一体观 理论,联系临床症状,并结合儿童体质, 小儿脏腑娇嫩㊁行气未充㊁生机蓬勃㊁发育迅速 的特殊生理特点和 发病容易㊁传变迅速㊁脏器清灵㊁易驱康复 的特殊病理特点,分析本病的病位除位于肝外,与脾㊁心㊁肺㊁肾都密切相关,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确定其不同治则治法,浅析遣方用药.ʌ关键词ɔ㊀多发性抽动症;㊀中医药;㊀五脏一体观;㊀儿童d o i:10.3969/j.i s s n.16743865.2023.05.002ʌ中图分类号ɔ㊀R749.94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ʌ文章编号ɔ㊀16743865(2023)05037405P r o f e s s o rW a n g X u e f e n g's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t r e a t i n g c h i l d r e nw i t hm u l t i p l e t i c d i s o r d e r b a s e d o n t h e f i v e v i s c e r a t h e o r yW A N G S h u y u,Z H A N G X i u y i n g,W A N G X u e f e n g.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S h e n y a n g110032,C h i n aʌA b s t r a c tɔ㊀T h en u m b e r o f c h i l d r e nw i t hm u l t i p l e t i c d i s o r d e r(T D)h a s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T h e i n c i d e n c e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h a s d r a w nm u c hs o c i a l a t t e n t i o nd u e t o t h e s p e c i a l s y m p t o m so f c h i l d p a t i e n t s,w h i c hb r i n g ss o m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b u r d e n t o b o t h c h i l d r e n a n d t h e i r p a r e n t s.T h e d i s e a s em o s t l y o c c u r s i n t h e c h i l d r e n a g e d5t o10y e a r s,w h i c hh a s a l s o l e d t o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o n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h e a l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l d r e nd u r i n gt h e i r g r o w t h p r o c e s s.M a n y s t u d i e s h a v e p r o v e d t h a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T C M)h a s g r e a t e f f e c t o nt h i s d i s e a s eb e c a u s e o f i t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t r e a t m e n t,a n dh a sm u c h l o w e r r a t e o f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t h a nw e s t e r n t r e a t m e n t.I t i sm o r e l i k e l y t ob ea c c e p t e db y c h i l d r e na n d p a r e n t s,w h oa r em o r ew i l l i n g t oc o o p e r a t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a nd i th a s re s u l t e d i n g r e a t ef f e c t.B a s e do nt h e f i v ev i s c e r a t h e o r y,P r o f e s s o rW a n g X u e f e n g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c a u s e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m u l t i p l eT Da r e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f i v e v i s c e r a.A c c o r d i n gt o T C M s a y i n g t h e w i n dl e a d i n g t od i z z i n e s sb e l o n g st ol i v e r,a n dd u et ot h ef a c tt h a tt h i sd i s e a s eb e l o n g s t o t h ec a t e g o r y o f l i v e rw i n d,s l o wi n f a n t i l e c o n v u l s i o n,s p a s m,e t c.i nT C M,P r o f.W a n g c a r r i e so u t t h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l i v e r a s t h e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B a s e do n t h eT C Mt h e o r y o f v i s c e r a,F i v eGe l e m e n t t h e o r ya n d t h et h e o r y o ff i v ev i s c e r aa sa w h o l e,a n dt a k i n g c l i n i c a ls y m p t o m sa n d p h y s i q u e so fc h i l d r e ni n t oa c c o u n t,w h i c h i n c l u d e t h es p e c i a l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c h i l dv i s c e r ab e i n g d e l ic a t e,q i b e i n g i n s u f f i c i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i n g f a s t)a n d t h e s p ec i a l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o c c u r r i n g e a s i l y,s p r e ad i n g q u i c k l y,v i s ce r a b e i n gc l e a r a nd re c o v e r y b e i n g r a p i d),P r o f.W a n g t h i n k s t h a t t h e d i s e a s e i s n o t o n l y i n t h e l i v e r,b u t a l s o r e l a t e dt o s p l e e n,h e a r t,l u n g s a n dk i d n e y s.Ab r i e f a n a l y s i s i sm a d e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c a u s e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 s,b a s e 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o nw h i c h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p r i n c i p l e s a r e d e c i d e do n,a n d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a n dm e d i c a t i o n s a r e a n a l y z e d.ʌK e y w o r d sɔ㊀M u l t i p l et i cd i s o r d e r;㊀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㊀C o n c e p to ff i v ev i s c e r aa sa w h o l e;㊀C h i l d㊀㊀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始患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可见以面部肌肉㊁颈部肌肉或上下肢㊁腹肌群迅速㊁反复㊁不规则的运动性抽动㊁发声性抽动起病[1].多发性抽动属于抽动障碍中相对复杂的一类,以 多发性 为本病的诊断之要点及难点,表现为多个部位不自主㊁反复㊁突发㊁快速的㊁重复㊁无节律性的运动性抽动或运动性抽动伴随着发声性抽动.研究发现,本病的患儿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3~5)ʒ1,且多发于5~10岁[2].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比率不断升高,研究发现本病的影响因素包括孕产妇精神异常㊁家族抽动症史㊁家族遗尿史㊁血清总胆红素㊁血清蛋白㊁黄疸史等[3].另外有研究表明,屏幕使用时间的增加和社交媒体对于本病的宣传同样是诱发本病的因素[4].在治疗上,中医对于本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本文通过中医的角度,从五脏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1㊀五脏相关理论«素问 玉机真脏论»有云: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明代吴昆注: 五脏之气相通,其脏气输移,皆有次序. 详述 五脏相关 理论是在纵观人体这一统一系统的前提下又分出的五个脏腑系统,此由五脏加之相对应的六腑,以及相应的四肢㊁皮㊁毛㊁筋㊁脉㊁肉㊁五官七窍共同组成,因此在生理上,五个脏腑系统中的各自内部,不同的个体之间,各自与整体之间,各自与自然㊁社会环境之间有着息息相关㊁密不可分的多维联系,其相互之间或促进㊁或制约,协调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使机体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在病理上,其各系统之间又会相互影响[5].1 1㊀五行相生相克中的五脏相关㊀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 心生血,血生脾 , 脾生肉,肉生肺 , 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 肾生骨髓,髓生肝 .这是五行相互化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又有着脏气按照固定的顺序相互资生.在«素问 五脏生成论»中 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主脾也. 这之中 主 明代的马前有注: 犹君主乃下人所畏,故即以主名之[6]. 说明五行相克中五脏之气的互通也以固定顺序进行.1 2㊀五行相乘相侮中的五脏相关㊀生理状况下各脏如常,五脏间相生相克;病理状况下各脏有异,五脏之间则存在着相乘相侮.«素问 玉机真脏论»有云: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6]. 在马前注解中为 受气者,受病气也 .这是说五脏功能有异,其脏生病气,传至他脏,同时也要接收他脏的病气,或气郁留于脏,或消泄于脏,病气的传递会从五脏中相生之脏开始,到五脏中相克之脏而终结.1 3㊀脏腑相合中的五脏相关㊀脏与腑之相合,是在表里之中.«灵枢 本脏»曰: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类经»中张景岳注:脏腑有相合.除去脏腑的五合联系,另存在着五脏相应:肺应皮,心应脉,脾应肉,肝应爪,肾应骨.五脏之相应,各脏有收有受,可谓气同则相求,各归其所[7].1 4㊀气机升降㊁出入之中的五脏相关㊀在«素问 刺禁论»有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上位者行右,下位者走左,肝升而肺降,二者升降协调以平衡人体中气机.心相对主表,心阳卫于外而故象火;肾常于里治,肾阴濡养于内故而象水也.心火与肾水相交相济,动态维持人体上下焦之相衡.脾属土,化生水谷以濡养四脏,脾为使也;水谷皆可受纳于胃,胃为市也.阳脏心与肺气降,阴脏肝与肾气升,枢纽则为中之脾与胃,五脏中各脏气相互通移的正常进行得益于气机之升降出入.2㊀五脏病变皆可致动在中医中,多发性抽动症可划分于 肝风 慢惊风 抽搐 瘛疭 筋惕肉瞤 之中.«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谈及本病之病位则离不开肝,因 五脏一体观 ,故当心㊁肺㊁脾㊁肾的功能失常同样会通过影响到肝的功能,继而诱发多发性抽动症.2 1㊀木被金乘,木火生风㊀肝㊁肺两脏功能的异常同样会导致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肝与肺在生理上㊁病理上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理上,«临症指南医案»有云: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 故肝属阳中之阴,而肺为娇脏,属阴中之阳,因573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10月第15卷第5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O c t2023,V o l15,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此只有肝肺阴阳调和方可保证人体的阴阳平衡;又有肝主疏泄,肺主治节,疏泄有常㊁治节有度气血津液方可正常生成和运行;又因肝气左升而肺气右降,二者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调畅.因而在病理上,两脏会互相影响[8].一则,若肝亢生木火,木火刑金;若肺金亢胜,反制肝木,木被金乘故而肝疏泄的功能异常, 肝藏血血舍魂 魂由肝之疏泄功能调控,舍于血藏于肝,肝之疏泄失常进而影响魂之随神往来,进而伤及体㊁魄㊁意㊁志,状态如为梦游般神情恍惚之象.又因肝气郁而化火引动内风,从而诱发多发性抽动症.二则,肝肺升降失司,气机失调引动内风而致本病. 肺藏气,气舍魄 ,肺魄全㊁肺气盛,则全身气机方可顺畅,精气旺盛,而若肺气亏虚,濡养魄神就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魄神虚衰,引发抽动症神志方面症状.因而木被金乘㊁木火生风同样为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病机之一.2 2㊀心肝火旺,肝亢风动㊀作为心理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着重要联系,而心主神明, 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 本神»曰: 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鬼谷子 捭阖»载: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㊁喜欲㊁思虑㊁智谋,皆由此门户出入. 故本病的发生离不开心的功能异常,又伴有肝风内动.由于心肝常有余,且神气怯弱是小儿的特点,在儿童成长中同时伴随着许多的情志问题,外因有来自家长㊁学校㊁社会的压力,有电子产品带来过早的认知突破;临床多见本病的患儿伴有心思敏感,胆小而又要强,如若未得到家长的及时疏导,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思虑㊁紧张的情绪下,而致肝气郁滞,久则化火,火胜而风动,风乘火之势㊁火促风之威,风㊁火皆为阳物,风火相煽,内扰神魂,上扰清窍[9].神窍受惊被扰则患儿抽动无法安宁,甚至精神恍惚.故而心肝火旺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之一.2 3㊀土虚木乘,木亢生风㊀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还与肝脾有所关联.«难经 七十七难»云: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幼科证治准绳 慢惊»曰: 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 肝与脾在生理上的功能为相互为用㊁相互制约,在病理状况中,两脏则会相乘与相侮[10].一方面,肝失疏泄,肝木盛致脾土虚而生痰;另一方面,小儿脾常虚,«幼科发挥»曰: 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不足也. 小儿脾胃分化未全,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未完善,但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脾胃运化有着迫切需求,又加重了对脾胃的负担.儿童患多发性抽动症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病程,«素问 厥论篇»云: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阳㊁脾气不足,不能将胃受纳之水谷精微运化,脾不升清降浊,致胃失和降,一则生痰,二则肠道失司.脾虚生痰,上蒙清窍,久则困脾,因而病时日久而伤脾,加之小儿嗜食而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日久伤脾更甚,脾土虚则无以制肝木,故而肝阳亢胜引动内风.另外观脾本身, 脾藏营 ,«灵枢 本神»曰: 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故此脾虚肝旺也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病机.2 4㊀肝肾阴虚,阳亢化风㊀谈及肝㊁肾,由于其两脏的密切联系,是为探究多发性抽动症病因病机的重要累及脏腑.小儿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其肾脏分化尚未成熟完善,因而功能尚且不足,又因先天禀赋或后天失养,故肾常虚.肾精不充,而肝肾之精血同源,肾水不滋肝木,肾精不生肝血,肝体失养,阴不敛阳,阳亢则化风,从而诱发抽动[11].另外由于小儿心思单纯而直来直去,稍有不甚便可引起内郁,肝受累及则阳亢化风,而肝肾之精血同源,又因肾之封藏与肝之疏泄相互制约,故肝病又可累及肾病,肾本不虚,受肝所累则肝肾同虚.另单论及肾, 肾藏精,精舍志 .王冰有云: 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 .«灵枢 本藏»曰: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故注意力的调控与肾相关,其表现为注意的集中和保持.因而肾虚本又会引起抽动中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因而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之一.3㊀调五脏以止动结合上述分析,从中医角度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应顺应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调治五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 1㊀平肝息风㊁宣肺开窍㊀患儿若有过敏情况或当发生感染反复时会因肺脏受累,肝肺阴阳失衡,气机疏泄失司,两脏互相影响,肺金胜肝木而致木被金乘,木火又刑金.此类患儿多于过敏或感染后出现症状,多见鼻痒㊁鼻干而矜鼻,频繁眨眼㊁挤眉,甚可见点头㊁摇头的头部症状,患儿可于感冒后始现抽动症状,舌象多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平肝息风㊁宣肺开窍.常用天麻平肝阳㊁息肝风,钩藤㊁黄芩息风止痉,郁金㊁合欢㊁远志㊁白芍等调解情志,黄芩㊁桑白皮㊁茯苓㊁前胡以宣肺热.若头部抽动则加葛根㊁蔓荆子疏散风热;若眼部抽动明显可加青葙子㊁白蒺藜入肝经清火兼明目;鼻部抽动明显可加辛夷㊁白芷疏风通673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10月第15卷第5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O c t2023,V o l15,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窍;若见喉中发声则加麦冬㊁蝉蜕润肺利咽;清嗓频发可加胖大海㊁牛蒡子利咽宣肺.3 2㊀清火涤痰㊁宁心安神㊀肝体阴而用阳,属风木之脏,其藏血,肝为刚脏故喜条达而主疏泄.临床上,患儿属心肝火旺证者可见抽动次频而有力,多以面部抽动为主要症状,有时大喊大叫,且声音较大,难于静坐,常难以管教,自制力较差,可兼见烦躁易怒,夜卧不安,多梦,甚可见头晕,头痛,胸闷,舌象多见质红,苔白或薄黄,脉象多弦滑且有力[2].治宜清火涤痰㊁宁心安神.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有黄连㊁法半夏㊁陈皮㊁枳实㊁竹茹㊁茯苓㊁瓜蒌㊁胆南星㊁石菖蒲等,其中黄连㊁竹茹清热,黄连又可燥湿,竹茹又可降逆,陈皮㊁枳实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茯苓祛湿化痰,甘草补益和中.若患儿情绪波动,易怒易烦加柴胡㊁龙齿以安神;若便秘严重可加大黄㊁芒硝等润肠通便;若喉间痰鸣明显可加射干㊁青果㊁山豆根利咽化痰;若伴头痛眩晕,可加川芎㊁菊花以活血止痛.3 3㊀扶土抑木㊁平肝息风㊀张景岳曰 脾土一虚,肝木乘之 ,脾胃虚弱可致肝气旺盛,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临床可见抽动日久,多频发㊁发作无常且无力,频繁清嗓,多发秽语,常形体虚胖而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便常稀溏,舌象见舌质淡红㊁苔白而腻,脉象沉滑.治则应为扶土抑木㊁平肝息风.以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减.常用药为茯苓㊁人参㊁陈皮㊁白术㊁甘草㊁半夏㊁羌活㊁大黄㊁川芎㊁栀子㊁龙胆草㊁当归㊁防风㊁柴胡㊁白芍等,其中人参㊁白术补脾又健脾,茯苓健脾祛湿,陈皮㊁半夏理气化痰,大黄㊁龙胆草㊁栀子泻肝火,导热下行,川芎养肝血,甘草调和诸药.若便秘可加苏子润肠兼化痰;若痰热者可加胆南星清热化痰;若纳少可加六神曲㊁炒麦芽健脾.3 4㊀补益肝肾,平肝息风㊀肝肾阴虚证患儿多见挤眉㊁眨眼㊁咧嘴㊁矜鼻㊁仰脖㊁动肩,可兼见四肢抽动㊁腹部抽动,喉中发声㊁秽语,甚至可见尿频,遗尿,且患儿多夜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舌象多红绛㊁少津,苔少,脉象细数.治宜平肝息风,补益肝肾.常以天麻㊁赤芍㊁刺蒺藜㊁沙菀子㊁牛膝㊁生地黄㊁全蝎㊁钩藤㊁石斛㊁茯苓㊁炙甘草组方.天麻㊁刺蒺藜㊁全蝎㊁钩藤平息肝风,沙苑子㊁牛膝㊁生地黄补肝益肾,赤芍既散瘀清滞,亦奏清热之功,牛膝引血下行,活血化瘀;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石斛入肾㊁胃经,养阴滋阴,炙甘草调和诸药.若见四肢体抽动明显可加鸡血藤㊁木瓜㊁伸筋草以伸筋活络;若注意力不集中则加远志㊁石菖蒲㊁百合以宁神定志;若伴夜卧不安则加酸枣仁㊁丹参㊁首乌藤以养心安神;若纳少加太子参㊁山楂㊁鸡内金㊁白术㊁山药以健脾养胃;若遗尿㊁尿频加桑螵蛸㊁菟丝子㊁巴戟天固涩止尿.4㊀病案举隅患者,男,6岁,2022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发声1个月,手摸生殖器1年.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始发清嗓发声.2周前出现眨眼,未经系统治疗.现症见:发声,张嘴伴扭头,眨眼,矜鼻,急躁易怒,胆怯,纳少,便溏日4次,便前腹痛,盗汗,运动后汗多,入睡困难,偶打鼾,夜卧不安,手摸生殖器,手足心热.追问病史:父亲曾大声训斥孩子,母亲曾冷落孩子,看电子产品多.查体: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面色萎黄,眼下淤青,口唇红.舌尖红,芒刺,苔白厚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26分.证属:土虚木乘,木亢生风.治宜:扶土抑木,平肝息风.处方:钩藤㊁天麻㊁炒蒺藜㊁密蒙花㊁炒蔓荆子㊁谷精草㊁辛夷㊁川芎㊁制远志㊁炙甘草㊁炒酸枣仁㊁夏枯草各6g,全蝎3g,葛根㊁白芍各10g,石菖蒲㊁煅牡蛎㊁蝉蜕各7g.予7付颗粒冲水,日2次口服.2022年11月5日二诊.患儿盗汗好转,入睡困难好转,矜鼻减轻,运动后汗多减轻,偶张嘴伴扭头,眨眼,偶有清嗓发声,急躁易怒,胆怯,纳少,夜卧不安,偶摸生殖器,偶腹痛,便溏日行2次.查体: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面色萎黄,眼下淤青.舌尖红,有芒刺.处方:本次以上方去密蒙花㊁炒蔓荆子㊁辛夷㊁川芎㊁炒酸枣仁㊁夏枯草㊁煅牡蛎,加茯苓㊁麸炒白术㊁炒白扁豆㊁山药各10g,砂仁㊁郁金各6g.另予天竺黄7袋.予14付颗粒冲水,日2次口服.2022年11月19日三诊.患儿发声好转,腹痛好转,手摸生殖器减轻,矜鼻减轻,张嘴伴扭头,眨眼,挑眉,乏力,急躁易怒,胆怯,汗可,夜卧不安,纳可,便溏日1次.查体: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12分.处方:予上方去山药㊁炙甘草㊁全蝎㊁炒蒺藜,加炒白扁豆㊁密蒙花㊁伸筋草㊁肉豆蔻㊁炒僵蚕各10g,甜叶菊3g.予14付颗粒冲水,日2次口服.2022年12月3日四诊.患儿张嘴伴扭头好转,眨眼好转,矜鼻好转,身体扭动好转,手摸生殖器好转,乏力好转,急躁易怒好转,胆怯好转,偶挑眉,纳可,寐可,二便调,无腹痛,腹胀.查体:神志清楚,呼吸平稳.舌质淡红,苔白腻.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未见异常.处方:以上方去炒白扁豆㊁砂仁㊁郁金㊁天麻㊁肉豆蔻㊁炒僵蚕,加青葙子㊁炙甘草㊁地龙㊁独活各6g.以巩固治疗效果.予14付颗773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10月第15卷第5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O c t2023,V o l15,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粒冲水,日2次口服.按语:«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肝风引动,上行于头面,至于目,故而可见频发眨眼.肝之异常与患儿的病情有分不开的关系.该名患儿首诊时观其面色萎黄,眼下淤青,口唇红.舌尖红,芒刺,苔白厚腻,结合其不良生活习惯与家长不合理的养育方式,确定此患儿属土虚木乘,木亢生风之证,故而王教授用以扶土抑木,平肝息风之法.患儿二诊时抽动症状有所缓解,便溏减轻,复加入麸炒白术㊁石菖蒲㊁茯苓健脾和胃;山药益胃㊁补脾和中;砂仁温中止泻;郁金行气解郁,解决其急躁易怒的症状;又针对其舌尖红予以天竺黄清除内热.因其症状减少,逐渐平稳故调整剂量为14付.三诊时症状大多缓解,仍有眼部抽动症状,但患儿舌㊁面象已恢复正常,遂予以密蒙花㊁谷精草明目;伸筋草舒筋活络;炒僵蚕息风止痉;肉豆蔻巩固健脾.四诊时患儿症状基本消失,此方用以巩固疗效,扶正和中,予地龙㊁独活祛风通络;青葙子以明目;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经过治疗后患儿症状已明显减轻,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未见异常,舌㊁面象恢复至正常.5㊀讨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离不开五脏,治疗也需结合症状,具体分析病因病机,在治疗时,结合中医脏腑理论㊁五行学说,同时用药时注意 小儿脏腑娇嫩㊁形气未充㊁生机蓬勃㊁发育迅速 的特殊生理特点和 发病容易㊁传变迅速㊁脏器清灵㊁易趋康复 的特殊病理特点,以 五脏一体观 平衡脏腑,调整阴阳,必要时可针药并举,独特的辨证体系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本次从肝风入手,又在 五脏一体观 的基础上,发现本病同时与肺㊁心㊁脾㊁肾有关,以病机确定治则并浅析用药.在临床治疗上,西药虽可快速缓解抽动症的临床症状,但可选药物较少,且西药治疗本病多有严重的副作用,如嗜睡㊁恶心㊁头痛㊁体质量增加,严重者会出现认知障碍,锥体外系反应,对患儿成长必定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些副作用很难得到患儿及家长的接受[12].中医针对多发性抽动症同样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多项研究显示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以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3],且在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同时,有着副作用极小的优势[14G15].王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本病进行多年临床研究,同时考虑本病患儿群体年龄偏小,对汤剂口感进行适当调整,使患儿自身能够接受口服中药,以五脏辨证遣方用药,收获了极好的疗效,极受患儿及家长信服.另外抽动症的治疗不仅要通过药物的手段进行,同时患儿的家庭氛围,家长对儿童的管教方法也作为患儿患病的病机,同样会影响治疗及预后的效果[16].在病愈后及治疗过程中中医药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预后还可通过中医药对体质进行调整,避免多发性抽动症的再次发病,并且对于适龄儿童可以积极预防,减少发病率,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17].参考文献[1]㊀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64.[2]㊀戎萍,马融,韩新民,等.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6):1G6.[3]㊀姚永新,王年美,邢晓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及发病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3):5511G5513.[4]㊀F r e y J,B l a c kK J,M a l a t y I A.T i k T o kT o u r e t t eᶄs:a r ew ew i tGn e s s i n g a r i s e i n f u n c t i o n a l t i cGl i k e b e h a v i o r d r i v e nb y a d o l e sGc e n t s o c i a lm ed i au s e[J]?P s y c h o lRe sB e h a v M a n a g,2022,15:3575G3585.[5]㊀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2):65G68.[6]㊀明 马莳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㊀明 张介宾.类经[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㊀黄廷岳,王雪峰,张秀英.王雪峰从肝肺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21G1624.[9]㊀韩枝彤,陈自佳.王素梅教授多元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撷萃[J].现代中医临床,2021,28(4):42G45.[10]郑宏,王素梅.王素梅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284G2285.[11]李国芳.俞景茂教授从肝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3):21G23.[12]苏群燕,冯建华.儿童和青少年T o u r e t t e综合征治疗现状[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5):396G399.[13]冯鹏,史正刚,孙治前,等.中医药调控神经递质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2):267G271.[14]杨翠玲,张肖瑾,赵琼,等.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4):277G280.[15]Q iH,L i uR,Z h e n g W,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Gn e s em e d i c i n e f o rT o u r e t t eᶄs s y n d r o m e:Am e t aGa n a l y s i s o f r a n d o mG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s[J].A s i a n J P s y c h i a t r,2020,47:101853.[16]龚敏,胡建邦,张剑英,等.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环境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1):59G62.[17]张扬菱.小儿体质与多发性抽动症关系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3):419G421.(收稿日期:20230906)㊀㊀(本文编辑:刘颖;外审专家:戎萍)㊀㊀873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10月第15卷第5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O c t2023,V o l15,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从五脏论治小儿发声性抽动

从五脏论治小儿发声性抽动

有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及寒热错杂证等。

除此之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还应注重整体辨证,可以发现本病除最基本的病机变化,还常出现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寒热虚实变化。

故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从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寒热虚实等方面进行论治,并且可将中医、西医理论相结合,汇通中西,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1] S TANGHELLINI V,TALLEY N J,CHAN F,et al.Rome Ⅳ-Gastroduode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16,150(6):1380.[2] 方晓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0):117.[3] 段姝婷,刘文滨,丁瑞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9,34(10):958.[4] 姜洪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0):52.[5] 张声生,赵鲁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第一作者:刘瑞华(1995—),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刘绍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liushaoneng@修回日期:2020-11-10编辑:傅如海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和感觉性抽动[1]。

其中发声性抽动轻症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嗤鼻声等,重症表现为言语障碍、淫秽、重复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2]。

目前,西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主要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常出现焦虑、头晕、易激惹、嗜睡、胃肠道反应、记忆障碍、认知迟钝等各种不良反应[3-5]。

我们认为治疗小儿发声性抽动,要以五脏为纲,顺应不同脏腑特性,把握症状特点,病症结合以遣方用药,方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张天文主任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举隅

张天文主任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举隅

张天文主任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举隅王洁【摘要】张天文主任认为小儿抽动症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风火痰湿夹杂而为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因素、外感六淫及饮食因素均有密切关系,治疗以健脾化痰为主,兼以平肝熄风、补肾滋阴为治则.常用方剂二陈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汤、四君子汤等,同时注重饮食及心理调护,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23【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小儿抽动症;中医药疗法;张天文【作者】王洁【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大连,116013【正文语种】中文小儿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于4~12岁的儿童,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小儿抽动症是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皱眉、吸鼻、噘嘴、张口等。

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动、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痰有关,多归属于“惊风”、“瘛疭”、“抽搐”、“筋惕肉膶”的范畴[1]。

张天文主任是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从事脑病科相关疾病研究四十余年,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亦有深入的研究。

近十年间小儿抽动症患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通过对病人的系统观察治疗,或中药或针药并治,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张天文主任认为本病发生病因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为土虚木乘所致。

小儿“肝常有余”,“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喜条达,每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久化火,或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面部抽动;或耗伤阴液,阴虚风动,则肢体颤动。

“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脾虚失运,聚液成痰,兼夹肝风,走窜全身,引起全身肌肉抽动;或上蒙心神,则脾气乖戾,喉中发声;或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虚风内动,则头摇肢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抽动症和肝儿不得不说的关系
讲到肝主筋这个话题后,后台关于小儿抽动症的留言顿时多了起来,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小儿抽动症到底和肝有什么关系。

我在百度查了一些抽动症的科普解释:抽动症可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病,但最经常受到累及的部位是头部。

非常夸张的挤眨眼睛是多数抽动症儿童的首发症状表现,随后会出现挤眉、皱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甩头、仰头等表现。

家长往往不论怎么纠正孩子这些行为都无法改变。

随着抽动症病情的加重,孩子还可能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动、甩手或四肢抽动等表现。

同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哼”、“啊”、“咳”等异常声音,或没有缘由地骂人,讲脏话(秽语症)。

中医对抽动症的病因是怎么解释的呢?基本分为三种:1、肝肾阴虚、阳亢风动;2、痰湿脾虚,有失健运;3、肝气郁结、肝风内动。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三个病因听起来都太专业了,其实说白了就是阴虚有热、肝郁有热、痰湿郁热。

一个字“热”!因为热而消耗了身体里的津液,导致了肝阴不足无法濡养筋脉。

筋脉失去了养分,就会发生拘挛甚至剧烈抽搐。

我去年9月写过一篇文章,叫《用一个小医案告诉你们中医
是怎么治大病的》,讲的就是我朋友的孩子,三岁多,发现她开始频繁的眨眼。

当时我看那孩子的舌苔,就是典型的地图舌。

我本来是想放张图片的,结果打开百度地图舌的图片后,看着满屏的各种舌头,我立刻有妊娠反应了。

地图舌代表阴虚,所以我没用任何治疗眼睛的药,只是给孩子的妈妈推荐了罗大伦先生介绍的一款小儿补阴的方子,让她回去熬给孩子喝。

结果喝了2个疗程后(7天为一个疗程),这孩子眨眼的毛病就基本好了。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到公众号里回复关键词“眨眼”,找这篇文章细读。

这个孩子就是比较典型的,由于肝肾阴虚而导致的眨眼。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多半和肝血肝精有关。

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面就是皱眉、抽脸、摇头、甩头等等。

从下面这张肝经循行图,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了。

因为所有的脸部表现,全都是肝经行走过的地方。

因为肝主筋,筋脉得不到濡养而造成的。

肝开窍于目,所以一般症状也都是从眨眼开始。

这样讲,你们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小儿抽动症的根结就在这里。

因为肝木生心火。

心为肝之子,而心又主神志。

所以肝风内动或者肝郁有热后,扰乱了心神,当然会出现胡言乱语了。

所以对于有抽动症的孩子,说脏话也是一种病理表现,切不可武端地认为孩子学坏了,而对他进行严厉的呵斥。

孩子其实也很无辜啊!
如果是肝气郁结造成的肝风内动,除了有抽动的一般症状外,还会有比较明显的脾气暴躁,喜欢大喊大叫,常常无法控制自己言行的表现,这些都属于秽语症。

这时的治疗方法,就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了。

至于痰湿导致脾失健运引起的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我这里就讲一个名医钱乙治疗的医案给你们听吧,故事来源于罗大伦先生的《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有一次,宋神宗的儿子病了,患的就是抽搐,俗称抽风。

请了好多位御医来看过,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候钱乙来了,他仔细地对小皇子进行了诊断,然后就用了一副方子,叫“黄土汤”。

他的治疗思路是温补脾肾。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钱乙只回头说了一句:这些御医为何耻笑他呢?那是因为黄土汤是《金匮要略》里的一个方子,主要是用来治疗因脾气虚寒而导致便血的病症的,这和抽风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而且这个方子里,最主要的一味药就是灶黄土。

那灶黄土是啥么呢?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炉膛的灶底被火反复烧的,砌炉灶用的黄土。

作为药用时,就把它敲下来捣碎就可以了。

在御医的各种冷嘲热讽之下,钱乙没有退缩,扛住了舆论的压力,大胆的用了不值一文的灶黄土,而没有用冬虫夏草、灵芝、人参等医保以外不能报销的药材,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把实惠让给了消费者。

结果怎样呢?艾玛,一点儿新意都没有,用脚趾头都能猜到
的结局——好了呗。

钱乙对这个病的治疗思路就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看到这里,恭喜你,以后再遇到孩子抽动症,你至少知道它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了。

这就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好处,它的思路就是辨证归经,然后谁家的孩子谁领走,临床表现再复杂,归根结底也都是六经辨证的问题。

亲,请把你们自己治疗的医案发给我吧,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们的感受。

合作及投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