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大学》节选 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张PPT)

《大学》节选 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张PPT)

背景回放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 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 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 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 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 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 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 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2.博学
“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朱熹)
《大学》的《影大响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 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 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 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 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 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 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 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 全面体现。
治:治理 齐其家:齐,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 修其身:修,修养;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

《大学》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张PPT)
为不善 厌然 无所不至 著
虚词
句式

状语后置

诚于中,形于外

宾语前置
毋自欺
• 使意念真诚,不自欺不欺人,正确坦诚的对 •“诚意” 待自己的内心。
• 注:朱熹认为“诚意”是“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
君子
原文
•“闲居为不善,无 所不至。掩其不善,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 《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
其不差矣
• 做学 问
•求学的人
•差不多 宋代·朱熹
实词 第一段
虚词
句式
实词
虚词
道 明明德 亲民

第一段 诚 厚 薄 至善

定 得 致 格物

壹是 至于

句式
状语后置 止于至善 明明德于天下
宾语前置 未之有
•修身的方法:
《大学》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模块 第四单元(人教版)
•四书: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断句:
•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 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 《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 矣
宋代·朱熹
断句:
• 留下的书 •顺序、次序
《大学》孔氏之遗书 /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
•1.“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行为; •2.“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 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一种对人生严肃负责 的精神和态度;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
实词 第二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君子慎独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

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抬头仰望窗外的星图,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

在这独处的静谧里,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答案

4 《大学》节选“看脸时代”说颜值流沙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就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

现在或许更科学些,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

它去掉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想,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曾国藩是晚清大臣,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是这样描述他的:“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

”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

清代桐城派名家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他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国之大器,相貌、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

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大学》成书经过《大学》原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经典原文《大学》节选含解析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经典原文《大学》节选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美明德至善然后静,格物致知意乃诚.字体赏美文“明德”的现实意义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

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

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学常说的在道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做新民的本领,而“止於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

因此,“止於至善”应该是儒家修养最高境界。

而能真正做到的,显然是凤毛麟角。

正如古人所讲:“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这的确是千古实情!然而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有做人的目标。

《大学》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析PPT169页

《大学》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析PPT169页

《大学》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析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பைடு நூலகம்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大学》节选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PPT

《大学》节选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PPT

问题探究(二)
1、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 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 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如平天下的条件是治国…… 2、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的结果是知致……,条目之间脉络
问题探究(一)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
4、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 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 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 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 “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 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 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 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 是国家、天下。
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 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 课件(46张)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 课件(46张)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 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 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 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 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大学之 道,在 明 明德, 在 亲 民, 在止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 于 至 善。 知 止 而 后 有 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定, 定 而 后 能 静, 静 而 后 能 安, 够有确定的目标,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然后才能心安理得, 安 而 后 能 虑, 虑 而 后 能 得。 物 心安理得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 有 本 末, 事 有 终 始, 知 所 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

知。 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亲:形容词的使动用 知识。 法,使……去旧更新。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定:目标,志向。得:收获。近:动词,接近。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 ① 家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致 知 在 格 物。 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 格 而后 知 至, 知至 而后意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 诚,意 诚而后心 正, 心 正 而后 身 修, 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品性, 身 修而后 家 齐, 家齐而 后 自身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切,一律。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厚,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④《大学》节选 课件(64张)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④《大学》节选  课件(64张)

前一个“明”, “使……显明”。 后一个“明” ,美好。
“亲”应为“新”,使天 下人去旧更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 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善 的最高境界。
“亲民”
程颐:“亲,当作新。”
亲民是在明晓
朱熹:“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言 既自明字‘明德’ ,又当推以及人, 使之亦有以去其旧 染之污也。”
东南大学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香港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节 选
一、《大学》来源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 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 作品。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 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 《孟子》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 合称为“四书”。
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
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 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Add your title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明德任责
节 选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 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 说:“孝哉,闵子骞!”(《论语· 先进》)。他 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 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 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 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 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 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 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 “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 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大学》节选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大学》节选

温馨
审美
名词,作用 名词,指织布机 名词,规律,命运
温馨
审美
三、词类活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
2.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获
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7.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 8.其所厚者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9.如恶恶臭,如好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厌恶;喜欢 10.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 11.上长长而民兴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
温馨
审美
修身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
记·大学》 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
洗涤干净,保持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指要让自
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
温馨
审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赏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

温馨
审美
名词,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研读

《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研读

注释 庶人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 枝节 厚 薄 未之有也



天 下
内容分析:
☆八目:
☆八目:
☆八目:
☆八目:
☆八目: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 平 天 下
★ 平 天 下
★ 治 国
★ 平 天 下
★ 治★ 国齐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 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 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 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明明德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他人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共同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他人
译文: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译文: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 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 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 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 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八目:
☆八目: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意心



天 下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面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 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慎独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 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 “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第一段1:
★ 致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 致 知
★ 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一、单元简介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
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二、单元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 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 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 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 想的现代意义。

标 , 志 向
静安 心 安虑

思得

虑 收获

第一段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 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 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 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 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 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 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 的篇章。
★ 格 物
★★ 格致 物知
★★★ 格致诚 物知意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 ★ ★★ ★
格 致 诚正 修 物 知 意心 身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 物 知 意心 身家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 物 知 意心 身家国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 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 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 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 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 端正自己的内心。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
修齐治平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修齐治平



天 下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 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 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反面论述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定 静 安

定 静 安 虑

定 静 安 虑 得

最定








最定

境 目静
界标 ,
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志 向



最定

境 目静

标 , 志 向
静安




最定

境 目静

标 , 志 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