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布蜱虫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家畜蜱虫病的防控措施
家畜蜱虫病的防控措施家畜蜱虫病是由蜱虫传播的疾病,常见于家畜中,尤其是牛、羊、猪等动物。
蜱虫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体表的节肢动物,其叮咬不仅会引起动物的不适,还有可能传播各种疾病。
家畜蜱虫病对于畜牧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蜱虫传播的疾病。
本文将对家畜蜱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环境改良要想有效地控制家畜蜱虫病,首先需要从环境着手,改良环境条件,减少蜱虫的滋生和繁殖。
具体措施如下:1. 清理环境:定期清理畜舍和饲料场地,保持卫生,清除落叶和杂草,减少蜱虫和它们的寄主动物的栖息地。
2. 应用化学药剂:可以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杀虫,以减少蜱虫的数量。
3. 环境调节:根据实际情况对饲养区域进行环境调节,包括灌溉、覆盖、排水等,以调节温度和湿度,减少蜱虫的滋生。
以上环境改良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蜱虫的数量,降低家畜患病的风险。
二、畜舍管理畜舍是家畜的居住环境,对畜舍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蜱虫的滋生。
具体措施如下:1. 清洁卫生:定期清扫畜舍,清除粪便和饲料残渣,保持畜舍的干燥清洁。
2. 消毒消虫:定期对畜舍进行消毒和消虫处理,以减少蜱虫滋生。
3. 畜舍设计:在畜舍设计时要考虑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有利于蜱虫的生存环境。
通过科学的畜舍管理,可以创造一个不利于蜱虫滋生和传播的生活环境,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饲料管理除了环境和畜舍管理外,饲料管理也是防控家畜蜱虫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增强家畜的免疫力,减少家畜受蜱虫侵害的可能性。
具体措施如下:1. 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饲料,保证家畜的营养需要,增强免疫力,抵抗蜱虫传播的疾病。
2. 饮水卫生:保证饲料中水的卫生,防止因饮水感染蜱虫传播的疾病。
3. 饲料添加剂: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一些抗病毒,抗寄生虫的饲料添加剂,增强家畜的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降低家畜患病的概率,从而减少蜱虫传播的疾病的发生。
警惕蜱虫 无形体病防治策略
专 家表 示 ,蜱 虫 叮咬 引 发 “ 热 伴 血 小 千万 不可用手 强行拔 除。蜱虫将 头钻入皮 发
板减 少综合 征 ”可 防可控 不必恐 慌
蜱虫 叮咬致病可防可治
极 为麻 烦 。正确 的方 法 是 ,用 乙醚 、煤
蜱 虫 属 于 寄 螨 目、蜱 总 科 。成 虫 在 油、松节 油 、旱烟 油涂在 蜱虫 的头部 ,或
MEDl NE AND HE T Cl AL H CARE
近段 时间以来,通过媒体的大量报道,人们认识到了一个新的健康杀手一一也许就潜伏在身边的蜱 虫。河南 省信 阳等地 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 虫叮咬致死事件,让人们闻 ‘ 色变。 ‘ 蜱”
整 理/ 晶子
蜱虫 , 传播无形体病的元凶
时 ,病 原 体 可 随之 进 入人 体 引 起 介绍 ,蜱 虫主要栖 息在草地 、
蝉麻痹 :系蜱唾液 中的神经毒素所
树林等 环境 中,应尽量避 免在此类 环境 中 致,易发生在幼儿身上 ,表现为急性上
已发现 过病人 的地 区 ,应 注意做好 个人 防
如 蚊 子一 样 , “ 明 明知 道它 会 传 播疾 具将蜱 除去 。 你
病 ,却 没 办 法将 它 灭 绝 ” 。不 过 , 相 关
专 家 贴别 提 醒 ,一 旦被 蜱 虫 叮 咬 , 肤 内时头有倒 勾越拉越 紧 , 自 取 出容 易 行
将头 留在皮肤 内继续感染 。再去 医院取头
的接触 ,避免 被蜱叮 咬。有蜱 叮咬史或 野
5 医药与保健 ・ 。 。 2I 2 1门。
区 的特 点都是 山区 或水域 丰富 的地 方 。
时取 出,轻者 数年后遇 阴雨天 气,就会 瘙 肿 、水疱 或 淤 斑 , 中央 有 虫咬 的痕 迹 。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蜱虫叮咬人后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xx年在国外被发现。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
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xx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蜱虫危害及防治
蜱虫危害及防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蜱虫危害及防治直接危害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
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
蜱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三大类。
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
长期以来,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2010年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
这些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NO.1?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14种细菌 (布氏杆菌)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18种螺旋体 (莱姆病)?32种原虫 (巴贝斯虫)?1种衣原体1种支原体1种巴尔通氏体2种线虫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
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 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 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 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 形状如同蓖麻籽。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授课人:丰宪磊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8月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一、蜱的特点 二、蜱的危害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五、蜱的处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 鼠类等体表的一种节肢动物。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 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杀虫剂或者针对于蜱的杀螨剂,是最有效除蜱虫方 式,可提供持续的防控,容易实施而且相对费用也不是 很高。选择一年中的适当时机进行少量的杀螨剂喷施是 必要的。时机选择在4月或5月初喷施一次。在9月秋季 喷施可以用来控制成虫 (如果秋季没有喷施的话,可以 在春季实施一次)。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 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 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 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 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 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 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 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 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 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蜱、 若蜱 有8 条腿 , 而幼蜱 只有 6 条腿 。 、 春 秋季 是蜱 的活 动 高 峰 , 天 较活 跃 , 天 基 本 不 夏 冬
-
活动 。 蜱一 般寄 生l 动物 的皮 在
肤 较 薄 、 易被 搔 动 的部 位 , 不 游 离动物 体后 附着在草 上 , 可 叮 人 、 血 。 虫吸 饱 血膨 胀 吸 雌
、
蜱 的简介
蜱俗 称 壁虱 、 虱 、 扁 草爬 子 、 豆子 等 , 狗 牛活 在深 L 区 , 喜欢 阳光 , 欢阴暗潮 湿 , 不 喜
.
经常 出没 高密的草 丛或 是茂密 的森林 。 硬蜱
森 林脑 炎、 出血 热 、热 、 Q 蜱传斑 疹 伤寒 、 野兔
多 生活在 森 林 、 木 丛 、 阔的 牧场 、 原 、 灌 开 草
防护。
不 要 生拉 硬 拽 , 以免拽 伤 皮 肤 , 将 蜱 的头 或
部 留 在皮 肤 内 。 出后 , 取 再用 碘 酒 或 酒精 做 局 部 消毒 处理 , 随 时观 察 身体 状 况 , 出 并 如 现 发热 、叮咬 部位 发 炎破溃 及红 斑等 症状 , 要 及 时就 诊 , 断 是否 患 上蜱传 疾 病 , 免 诊 避
2 01 0.E 1 o
蜱 日特点及预昕控制知识 g
、
针对21 年9 0 0 月媒体 报道河南省发 生多人被蜱虫叮咬
致死 事件 ,月 9 9 日国家 卫 生部 网站发 布 “ 的特 点及 预 防控 蜱 制知 识”现 将相 关 内容 刊发 如下 : 。
蜱、 微小 牛蜱等 。
于 查找 ’ 蝉 爬 ~ ; 织 农 物 丧 而 尽 量光 l 针 二 滑 , 样蜱 不 易 附 : 助 这 ‘ 后 f 细 检 查 f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一、蜱的特点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草扒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觉110余种。
我国中原地域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小的才华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
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顶峰,夏天较活跃,冬季大体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犹如蓖麻籽。
二、蜱及蜱传疾病的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发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峻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丛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等。
蜱能长时刻保留病原体,并经卵传递,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专门大危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多发生在3~11月,有较明显的地域性。
其中,丛林脑炎在我国主要散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蜱媒回归热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域;莱姆病散布普遍,我国已证明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毗邻本市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报导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Q热散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明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发觉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散布于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
另外,蜱还能传播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土拉杆菌病)。
三、临床表现一、皮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有时可发觉蜱。
二、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蜱的生物学特性及叮咬防治
(2)人 工 小 时 人 体 诱 蜱 法
身穿白色防疫服,在草丛中缓慢 步行1小时,随时观察有无蜱上身, 如有则捡入玻管并计数,单位:只/ 人体小时。
(3)牲 畜 体 表 捡 蜱 法
选择同一牧场的牲畜编号,定期 (每5~15天)收集1次,每次尽可能 将牲畜体表的蜱捡干净。所收集牲畜 体表蜱的平均数即为该牧场的蜱密度, 单位:只/头。
蜱的生物学特性 及叮咬防治
蜱类俗称草爬子、八脚子、狗钉 子。分类上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 总科(ixodoidea),下分硬蜱科(ixodidae) 和软蜱科(argasidae)。已报道的有860余 种,我国有110余种。
蜱虫,背上有硬壳的为硬蜱,没有硬壳的为软蜱, 一般藏在山岳草丛中或寄生在动物身上。蜱虫不仅在发育生 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吸血,而且要长时间大量吸血。硬蜱吸 血一次可达几天,软蜱也常常要吸血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 吸饱血的蜱体积可比吸血前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 可达100多倍,堪称“吸血鬼”。尽管“吸血鬼”蜱虫一生 不断吸血,但它主要吸动物的血,如鼠、牛、羊、狗、鹿等, 只有在人类进入山林草丛或接触寄生动物等偶然的情况下跳 到人身上吸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即“蜱虫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新近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由布 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该病以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 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 状和乏力等表现,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 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自
述
患者自述硬结处持续瘙痒,并有触 摸痛。但无发热、头痛呕吐等森林脑炎 的症状也无红色斑疹出现,无重度疲劳、 发热、寒颤、头痛等莱姆病的症状 。 至我中心就诊的25天前发现右侧外阴 处有硬结,14天前,曾掉下一只成虫, 击碎后内为血性不凝溶液。硬结脱落物 处有伤口,但无出血。
蜱虫防治原则
蜱虫防治原则防治方法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de)农药.)3 . 药物预防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4. 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de)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5.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预防治疗蜱虫(de)个人防护和处理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de)皮肤上喷涂或是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蜱常附着在人体(de)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出现、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方法一一、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de)长袖衣服.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de)皮肤上喷涂避蚊胺()、驱蚊液等驱避剂.二、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如果把蜱虫硬拽下来,倒钩很容易留在皮肤里,倒钩中携带(de)神经毒素很容易引起皮肤(de)继发感染.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三、伤口周围有%普鲁卡因局封.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de)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方法二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de)方法是非常不正确(de),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确(de)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de)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de)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de)抗病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de)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特别提醒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研究进展2010年9月12日,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de)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专家组已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上报卫生部.但专家组组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在病人体内发现了该种病毒,但建立起该病毒与此种疾病(de)因果关系尚需时日.据长期从事研究(de)教授宝福凯介绍,蜱(de)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de)叮咬是个复杂(de)过程,它咬破人(de)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de)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de)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de)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de)病原体所致.如今,此类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发现.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就曾对纽约市民发出警告: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de)时期,在此期间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虫叮咬致病.2011年8月13日,卫生部首次披露,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俗称(de)蜱虫病,患这种病(de)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确诊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尽量单间隔离.[8]卫生部当日发布通知,对于确诊(de)蜱虫病病例,家属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有出血表现(de)病人应住院治疗,医院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de)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对于医护人员,卫生部也作出明确要求,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de)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消毒.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de)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9]灭蜱用药某一种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消灭畜体上(de)蜱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捕捉,另一种则是用化学药物灭蜱虫.发现蜱虫时应该将其拔掉,然后集中灭杀.拔(de)时候,还要蜱虫体与皮肤垂直,然后往上拔,以避免蜱假头断在皮肤内,引起炎症.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畜少、人力充足(de)前提下.而用化学药物消灭蜱虫,常用(de)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脒基类杀虫剂等.可以根据季节和应用对象,选用喷涂、药浴等方式.不过要注意(de)是,这些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近些年来,已经开始采用、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de)天敌来灭蜱.现已发现(de)一些寄生蜂,可以在一些若蜱体内产卵,成虫后才从若蜱体内逸出,寄生后不久若蜱就死了.还有(de)昆虫,也可导致蜱死亡对人体(de)危害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吧,掉到人身上后往身上钻,钻到大脑就完了,死了好几个了2、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de)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电视播出有两例例患者,第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蜱螫伤临床特点: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de)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de)痕迹.有时可发现蜱.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de)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致死.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预防治疗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他吹走要不毒素更大.4、蜱螫伤预防治疗:一、发现停留在皮肤上(de)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de)皮肤损害.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三、伤口周围有%局封.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de)对症处理,及时抢救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对于蜱这种昆虫,是近年才了解(de).看过国外(de)电视节目,将其列为了之一,原以为这种昆虫才有.央视播出了(de)电视节目后,了解到中国也有这种昆虫.上网一查,原来从东北到海南都是蜱虫(de)分布区.只不过是我们不了解罢了.吴克敬老师告诉我们,他应四川作协邀请去四姑娘山旅游时,见到(de)日本游客身着防护服,询问后才知道是为了防蜱.看来我们在这方面(de)宣传还不够.原本到大自然中去,是为了享受生活,也许会因为无知而付出生命(de)代价.蜱有850种,世界性分布,分为软蜱、硬蜱二类.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de)圈舍、野生动物(de)洞穴、鸟巢中.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de)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de)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在吸血时,会分泌神经毒,有时使宿主麻痹或死亡;并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疾病,造成死亡或形成后遗症.虽然现在仍无好(de)方法治疗,被蜱叮咬后也一定要及时求医.蜱没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100倍.蜱(de)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如被蜱虫叮咬,用燃烧(de)烟头烫、用手指弹等,虽然可以将蜱虫从身体中分离,但并不科学,都会刺激蜱分泌更多(de)病毒,会增加森林脑炎可能.硬拔就更不可取了,不仅会刺激蜱分泌更多(de)病毒,还会使蜱虫(de)口器留在皮肤中.到医院进行治疗是最佳(de)选择.虽然蜱虫可以致命,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远离户外活动了,关键是要做好防护工作.在进入森林草地时应着防护服或穿长袖衣裤、戴防护帽,扎紧裤脚和领口,颈领要加围巾.离开时应对服装表面进行清理,防止将蜱虫带回家.。
安全经验分享之蜱虫防治知识
安全经验分享—蜱虫防治知识一、蜱虫简介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隐翅虫、草蜱虫、狗豆子等。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蜱虫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和腹股沟等处。
二、蜱虫危害1、蜱虫掉到人身上后会往身上钻,用头部钻入皮肤。
2、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3、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4、蜱虫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三、防治措施1、强化教育培训。
自每年4月初开始,采取培训、安全经验分享、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单位范围内广泛开展蜱虫防治教育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宣传教育培训,让每名员工能够做到识蜱虫、知危害、会防治。
2、提高自身防护水平。
蜱虫不像蚊子可以隔物叮咬,多数叮咬在裸露部位。
因此,到野外作业的员工要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要穿长袖、紧口的衣袜,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衣口、袖口、裤口”紧实,防止蜱虫进入裸露部位进行叮咬。
3、强化互查自防能力。
从蜱虫叮咬情况看,多数在颈部、头部、脚踝、腋下等隐蔽处。
因此,野外工作的员工除自己需检查衣物外,还要在回队部或单位后,及时互相检查颈部、腰部等部位是否被叮咬,尤其是要仔细检查头部,看头发下是否有蜱虫,回家后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
4、正确进行救治。
员工一旦被蜱虫叮咬后,不要自行拔出,而要在第一时间马上到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治疗。
蜱虫叮咬宣教小知识
蜱虫叮咬宣教小知识
蜱虫叮咬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风险。
蜱虫是寄生在动物皮肤上的一种小型节肢动物,它们吸食动物的血液来获取营养。
蜱虫叮咬可能会传播疾病,如莱姆病、蜱传脑炎等。
了解如何预防蜱虫叮咬以及如何处理蜱虫叮咬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蜱虫叮咬的宣教小知识:
1. 避免在草丛、灌木丛和高草丛生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春天和夏天的蜱虫活跃期。
2.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戴上帽子,避免皮肤暴露在蜱虫可能藏身的地方。
3. 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蚊驱虫剂,遵循产品说明书,涂抹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
4. 穿浅色衣物,以便更容易发现附着在衣物上的蜱虫。
5. 检查自己和家人的衣物、头发、耳朵等部位,看是否有蜱虫附着。
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后和洗澡前要仔细检查。
6. 回家后,立即将外出穿过的衣物放入洗衣机清洗。
7.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请使用细头镊子轻轻地抓住蜱虫的头部附近,尽量靠近皮肤表面,然后垂直向上拔出。
避免挤压蜱虫的身体,以防止更多的病原体进入皮肤。
8. 不要使用火柴、烟头、香薰等方法来烫蜱虫,这样可能会导致蜱虫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的风险。
9. 将拔出的蜱虫放入酒精或密封袋中保存,以便在出现症状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10. 如果出现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如红肿、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请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了解并遵循这些宣教小知识,可以降低蜱虫叮咬带来的风险,保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关于蜱虫的知识
关于蜱虫的知识蜱虫是一种很小的节肢动物,也叫作蜱螨,主要生活在森林、草丛和灌木丛中。
它们是寄生虫,主要以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为宿主,还有少数种类寄生在人类身上。
蜱虫会利用宿主的血液和体液为食,因此可能会传播多种疾病。
一、蜱虫的外貌和生活习性蜱虫体型很小,通常只有1-2毫米长,形状像梨子或椭圆形,颜色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蜱虫一般都在植物的叶子或树枝上等待宿主。
一旦宿主经过,蜱虫会爬上宿主身体,寻找适合吸血的位置,然后用它们的口器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并开始吸血。
蜱虫吸血时,会释放出一种麻醉剂,使宿主不易感觉到疼痛,从而更长时间地吸取血液。
二、蜱虫的传播疾病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常见的有:1. 腱膜炎:主要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病症包括关节痛、发热、疲劳等,严重者可能导致骨髓炎等并发症。
2. 莱姆病:是由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症包括发热、疲劳、头痛、肌肉酸痛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和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
3. 俄罗斯春夏型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病毒感染病,病症包括发热、头痛、疲劳、腹泻等,严重者可以导致脑炎和脑膜炎等并发症。
4. 重症热带斑疹热:是一种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出血性热带病变和多器官衰竭等。
三、如何预防蜱虫感染1. 减少前往草地、林地等野外活动的频率,特别是在蜱虫活动旺季。
2. 防蜱服:包括长袖长裤、袜子、帽子等防蜱面料。
此外,可使用一些含有蜱虫驱除剂的防蜱喷雾剂或防蜱霜来预防蜱虫叮咬。
3. 检查身体:进行全身检查以确保身体没有蜱虫叮咬,尤其是在皮肤较细嫩的地方,如腋窝、腰部、耳后等区域。
4. 防蜱灵:这是一种杀虫剂,可以喷洒到衣服、行李、床上等物品上,用来防止蜱虫繁殖。
总之,预防蜱虫感染需要我们注意环境和自身防护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蜱虫叮咬有助于避免疾病传播。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蜱虫防护的意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蜱虫传达人粒细胞有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初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后来研讨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作误诊,严重时可招致死亡。
近日,卫生部网站发布了«人粒细胞有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指南»〞),提示广阔医师关注这一并不罕见的传染病。
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增加和多脏器功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蜱虫传达人粒细胞有形体病的概述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增加和多脏器功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盛行病学据卫生部«指南»引见,人粒细胞有形体病可经过蜱叮咬传达。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自植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人粒细胞有形体病还能够经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植物血液等体液传达,但详细机制仍有待证明。
因此,接触蜱等传达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休息者和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有形体病患者亲密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能够被感染。
蜱虫防制宣传知识
蜱咬病真的那么可怕吗?蜱是什么?以前好像没听说过,怎样防止被蜱叮咬,万一被蜱咬了该怎么办?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病了呢?得了病该怎么办?后果是否很严重?是不是不应该去野外游玩了?……1、蜱是什么?蜱是生活在草丛、灌木等处的一种深红色的,样子和蜘蛛差不多的小虫子。
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
蜱从卵孵化,然后发育成6条腿的幼虫,再发育成8条腿的若虫和成虫,每个阶段均需要吸血,对蜱而言寻找宿主吸血多次可能需要3年多才能完成整个生活过程,很多蜱因不能及时找到宿主而夭折。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圆滚滚的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紫葡萄。
手指上的蜱,大小就是这个样子的吸血后的蜱2、蜱是新的物种吗?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出现了?不是,蜱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比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都长,蜱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的树林、草地或灌木丛中。
蜱可以感知动物的呼吸,身体气味、温度和湿度以及走路时的震动,蜱活动能力有限,不能飞和跳,只能在路边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猎物”。
它用后面的腿将自己固定在草叶上,伸出前腿等着,当人或动物拂过时快速地勾住。
在某些蜱密度较高的地区,当地家畜的身上,特别是耳后多有一层蜱附着,令人作呕。
近几年,随着蜱传疾病监测的深入,蜱叮咬人的事件日益被关注,让人觉得好像是蜱增多了似的。
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环境的改善,蜱生活区域扩大并接近人类生活或劳作的区域,这一点尚未证实。
3、蜱吸血和蚊子一样吗?叮咬后也会瘙痒吗?蜱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
它要饱食一顿多数会超过48个小时,甚至需要几天时间。
它一般吸附在身体上不易被发现的位臵,不容易找到。
蜱喜欢“细嚼慢咽”,吸血前准备活动就得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一旦抓牢后咬破皮肤,将管状口器插入,它可以分泌粘液将自己牢牢粘住,管状口器上也有倒刺,有助于固定身体,同时还可以分泌带麻醉剂的唾液,动物和人就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接下来就是缓慢的吸血,可能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蜱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致病原,就可以造成动物和人的感染,当然动物血中的致病原也能进入蜱体内,在它下一次叮咬时传播给另外一个宿主。
蜱虫防治知识
蜱传的传染病一般局限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多数地方人迹罕至或者只有特定的人群进入。
近年来,蜱传疾病出现在安徽、河南、山东和辽宁等地,由于临近人类的居住区域,人类感染的几率增加。
2006年安徽发现我国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病例,2010年多地“蜱叮咬人致死事件”让我们惶恐,怎么身边就出现了致病的蜱虫,又出现的可能致命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再加上网络上和部分媒体上防蜱知识和蜱传疾病的知识存在很多的错误和夸大,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恐惧。
在此,我们力求用易懂的文字从专业角度阐述一下蜱传疾病,以便大家消除恐慌和正确预防。
蜱自古有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如壁虱、草扒子、草别子、狗豆子等,不同地区种类有很大差别。
它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多数会超过36或48个小时。
一般在有蜱地区,放牧的牛羊在耳后等部位都会有蜱的附着,甚至满满的一层蜱虫,令人作呕。
但蜱多数时候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包括人。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胀大到黄豆粒大小。
蜱的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另外就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在我国较为重视、有防控体系的、也是较为严重的是森林脑炎,临床特征是突然高热、意识障碍,头痛、颈强、上肢与颈部及肩胛肌瘫痪,后遗症如瘫痪多见。
主要见于我国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其他地区少见。
在这些地区的林区入口设立醒目标识,林区作业人员和其他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来预防。
蜱传疾病的动态蜱传疾病很多是古老的疾病,长期在我国存在,多数疾病局限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人类活动范围内较为少见。
家长警惕!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课件)小学生健康安全主题班会
健康提醒
人群普遍易感,以从事田间野外劳动的成年农民 为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 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 感染风险较高。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的时候、家 属陪护照料病人的时候,如果直接接触危重病人 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Part One
人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健康提醒
主要表现为被蜱叮咬后的1-2周或不明原因出现发 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40℃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 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基 础疾病的病人或就诊较晚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 可出现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Part One
若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
健康提醒
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 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
健康提醒
尽量在24小时内将其取出,如短时间内无法得到 医护救助,可考虑自行取出。可用酒精涂在蜱虫 身上,使它的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夹 住它的头部口器垂直向上拔出,拔出蜱虫后,用 酒精或者其它消毒剂清洁伤口和手,进行消毒。 被蜱虫叮咬后,一旦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 溃等症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被蜱虫 叮咬的事。
总结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 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 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 动。
健康提醒Biblioteka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 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Part One
蜱的危害
健康提醒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 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 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 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 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 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关于蜱虫的知识
关于蜱虫的知识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蜱形纲,蜱科。
蜱虫的体形呈扁平状,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有一对口器,可以钻入宿主的皮肤中吸血。
蜱虫的生活史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蜱虫的寄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它们可以在寄主身上寄生数天甚至数周,吸取寄主的血液,然后掉落到地面上,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传播者,它们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布鲁氏菌病、萨姆山病、莱姆病等。
蜱虫传播疾病的方式是通过吸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血液,然后将病原体传播给下一个宿主。
预防蜱虫叮咬和疾病传播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减少进入蜱虫栖息地的机会,如草丛、灌木丛等。
2.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避免暴露皮肤。
3. 使用驱蚊剂和防蜱虫喷雾剂。
4. 定期检查身体,特别是头发、腋窝、腰部、膝盖等易被蜱虫叮咬的部位。
5. 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发现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
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蜱虫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摘要:在我国每年4~10月,是蜱虫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时段,5~7月为蜱虫引发疾病流行高峰。
蜱虫是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1]。
蜱虫叮咬人后,除会引起皮疹、溃疡、炎症等局部症状外,还可传播一些重要疾病,给人类带来更大危害。
关键词:蜱虫危害预防1.概述:蜱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
全世界已知的蜱虫种类有近900余种(亚种),主要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有100余种(亚种),软蜱科10余种。
蜱虫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
卵在适宜条件下经2~4周内孵出幼虫。
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皮为若虫。
若虫经1~4周蜕皮为成虫。
蜱虫的体型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小不等,主要靠吸食血液为生,蜱虫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
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爬附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吸血。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可吸血,吸血量很大。
吸血部位常在宿主,皮肤较薄,较隐蔽之处。
吸血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数天之久。
蜱虫吸血后体积可增大几十倍。
2.蜱虫的危害2.1直接危害:2.1.1吸血: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口器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2.1.2蜱瘫痪:有些蜱虫唾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在叮刺吸血时神经毒素注入人体,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2传播疾病:蜱虫可传播病毒和螺旋体等多种病原生物,引起各种人类传染病。
2.2.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
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
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发布蜱虫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分离情况,该病以蜱传播为主。
因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指导公众避免或减少接触到蜱,并告知公众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
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
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二、蜱的危害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
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
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
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五、蜱的处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时要注意安全。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2、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3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