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音乐文化

合集下载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东北黑土文化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这里孕育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下面就以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题,来一一列举。

一、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一是“东北大连海鲜文化”。

大连作为东北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海鲜文化而闻名。

大连海鲜文化包括渔民的捕鱼技艺、海鲜加工技术、海鲜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二是“东北民间音乐”。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包括二人转、秧歌、锣鼓等多种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在东北农村和城市里广泛流传,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三是“东北民间舞蹈”。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哈尔滨大庙会的龙舞、吉林的杂技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表达和寄托。

四、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四是“东北民间艺术”。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葫芦雕刻、木偶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承载着东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五、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五是“东北传统节日”。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在东北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六、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六是“东北传统手工艺”。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雕刻、刺绣、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展示了东北人民的聪明才智,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积淀。

七、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七是“东北传统戏曲”。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如二人转、大鼓等。

这些戏曲形式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代表,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八是“东北传统民俗”。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如婚俗、葬俗、祭祀等。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欣赏乌苏里船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欣赏乌苏里船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下册

《欣赏乌苏里船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乌苏里船歌》,感受东北民歌的独特韵味,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乌苏里船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将音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表现这首歌曲。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乌苏里船歌》的音乐资料、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以及音响设备等。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欣赏状态,可以准备一些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师还需要设计一套适用于本课的教案和教具,以方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

基于上述三部分,我们可以为初中生精心策划一堂关于《乌苏里船歌》的音乐欣赏课,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引课堂首先,老师将在课堂开始阶段以轻快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乌苏里船歌》。

可以介绍该歌曲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并简要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期待。

二、聆听音乐,感受旋律在播放《乌苏里船歌》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可以借助音响设备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们闭眼聆听,尝试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起伏和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三、探索歌曲,理解内涵在学生们对歌曲旋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歌曲的内涵。

首先可以询问学生们对于歌曲的初步感受和看法,并带领学生们从歌词中探索和解析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背景和主题。

四、互动讨论,分享感受在学生们对歌曲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乌苏里船歌教案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乌苏里船歌教案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乌苏里船歌教案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黑土传情——乌苏里船歌》是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欣赏、学唱《乌苏里船歌》这首经典民歌,让学生感受我国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音乐魅力。

1. 欣赏《乌苏里船歌》,了解其音乐特点,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2. 学唱《乌苏里船歌》,掌握其音高、节奏、速度等要素,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 分析《乌苏里船歌》的曲式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4. 探讨《乌苏里船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5. 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音乐创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1. 音乐感知与表现:通过欣赏和学唱《乌苏里船歌》,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2. 音乐文化理解:通过分析《乌苏里船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和传承意识。

3. 音乐创新实践: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音乐创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课《第三单元黑土传情——乌苏里船歌》针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音乐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能力。

然而,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在音乐知识方面,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理论,如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等,他们对这些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在音乐能力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如歌唱、乐器演奏等。

在音乐素质方面,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这些行为习惯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汪立三钢琴作品中东北戏曲元素的运用--以《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例

汪立三钢琴作品中东北戏曲元素的运用--以《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为例

第34卷第5期 2021年03月Vol.34 No.5March 2021艺术科技钢琴自创造以来已有百年历史,体裁多样,我国钢琴音乐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少作曲家将民族器乐、民间小调、京剧戏曲等元素融入了钢琴作品创编中,但富含东北戏曲元素的钢琴曲还较为稀缺,鲜有人知。

因此,笔者选取《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这一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东北戏曲的曲牌元素溯本追源,希望可以为今后这首作品的演奏者以及研究相关类型作品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概述1.1…作曲家生平汪立三,1933年生于武汉,祖籍四川,我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在音乐教育与音乐理论上颇有建树。

1944年考取教会学校——高琦中学,结识蒋租馨,毕业后于华西大学任教,教授音乐欣赏课,并在《周末论坛报》(时中共地下党办)任文艺副刊编辑;1947年考入千年名校——石室高中,与蒋租馨由同事变为校友;1948年考取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四川音乐学院),钢琴师从何蕙仙,小提琴师从张季时先生。

1951年,其以作曲、钢琴双系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①,跟随桑桐、钱康仁、沈知白、朱起东、杨与石等老师主修作曲;1953年创作钢琴曲《兰花花》,于学院新作品音乐会上一曲成名;随后受文艺界“双百”方针政策的鼓舞,1956年9月撰写文章——《论对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由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三人共同执笔,此文章旨在从音乐动机、音乐形象塑造、中心基本调性、对标题性的理解以及配器、和声曲式、复调的运用等方面对《第二交响曲》(作者:冼星海)提出初步讨论,投稿于《人民音乐》,次年4月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音乐界学者们争相发文讨论;同年7月,与刘施任、蒋租馨三人一同发表《对一些问题的澄清和答复》进一步探讨、细致解释了该文章,此后被打为“右派”,在上海浦东接受劳动改造。

1959年,蒙冤落难的汪立三到北大荒进行“改造”,到佳木斯合江农垦局文化团报道;4年后的夏天工作调动,于哈尔滨艺术学院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再受当年风波牵连,在双城下乡插队;1972年,调回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1976年,当年之事彻底平反,这场历经20余年的风暴终于平息,同年评升副教授;1985年当选黑龙江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时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次年评为教授,时任音协代表团副团长;2003年突发疾病退休,时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两年后举家南迁至上海;哈尔滨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时,受邀出席并在音乐厅听完了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2013年7月,脑梗复发,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故乡之恋 黑土情怀——刘锡津故乡主题歌曲研究

故乡之恋 黑土情怀——刘锡津故乡主题歌曲研究
在 和 声 调性 上 .两首 歌 曲分 别 采 川 G 商 的 民族 调 和 自然 大 调 。《北 国儿 女 》的前 奏 中 ,采 用 半 音 化 的 和声 连 接 ,并 以 f的 强 力 度 出 现 ,与 主题 旋 律 形 成 对 比 。和 声 的
进 行 非 常 清 晰 简 单 .大 量 使 用 不 协 和 的 七和 弦 ,以增 强 乐 曲的 戏 剧性 效 果 。《都 说 故 土难 离 》建 存 明 亮 的大 调 , 和 声 的 使 用较 为传 统 ,功 能 进 行 鲜 明 。例 如 主 题 的第 一 句 停 在 半 终 止 属 和 弦上 ,第 二 句 结 束 在 全 终 止 属 到 主上 。
谱 例 2:
羹 ■ 氍 ■
鼍 膏 ●盛 ^ ■ Leabharlann ’ ‘ 垂 董
谱 例 2是 歌 曲 《都 说 故 土难 离 》的 主 题 部 分 ,调 性 建 在 bE大 调 上 ,四四拍 。旋 律线 条呈 现 波 浪 型 ,第 一 个音
出现 在 高音 Ⅸ ,力 度 为 f,时值 采用 四 分 附点 音 符 ,奠 定 了 整 首 歌 曲抒 情 、高亢 的性 格 。第 一 乐句 由 4小 节 组 成 ,第 二 乐 句 由 5小 节 组 成 ,非 方 整 型乐 段 ,旋 律 中大 量 使 用 两 个 平 均 的 八 分 音 符 节 奏 型 ,叙 事 性 较 强 。主题 采用 对 比 的 发 展 手 法 。在 第 二 乐 句 中 同时 使 用 自由模 进 的手 法 描 述 着 故 乡的 模样 。
王 德 ,原 名 王 德 胜 ,l937年 出 生 于 河 北 省 乐 亭 县 ,著 名 词 作 家 。 1949年 在 部 队 开 始 从 事 文 艺 T作 ,1955年 末 调 哈 尔 滨 歌 舞 团 。曾任 中 国音 乐 家 协 会 会 员 、哈 尔 滨 市 文 联 副 主 席 、音 乐 家 协 会 主席 、黑 龙 江 省 哈 尔 滨 市 文 联 副 秘 书 长 。代 表作 品 有 《我 爱你 塞北 的雪 》《北 大 荒 人 的 歌 》等 , 作 品 在 全 国 多 次 获 奖 。

黑龙江本土百年音乐家及其艺术成就论述

黑龙江本土百年音乐家及其艺术成就论述

黑龙江本土百年音乐家及其艺术成就论述作者:王春雨来源:《大观》2021年第03期摘要:在黑龙江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历史与文化历史,这其中包括音乐文化。

在这片黑土地上,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本土百年音乐家的音乐活动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艺术上的生机。

文章以“红色之路”上的音乐为切入点,探讨哈尔滨的吹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组建,对“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辉煌进行论述。

关键词:黑龙江;百年音乐家;音乐活动形式注: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黑龙江百年音乐家史料挖掘与传承”(2018-KYYWF-0988)研究成果。

一、“红色之路”上的音乐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贸易之路,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桥梁。

20世纪初,德国人在哈尔滨开设孔氏洋行,推销德国和莱口琴厂在我国生产的“真善美”牌口琴,招聘口琴教员。

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金剑啸、侯小古、任震英,正是利用招聘口琴教员之际,积极支持被口琴厂招聘的教员袁亚成创办口琴社这一民间组织。

伪满时期,哈尔滨有禁令,不允许社团组织存在,而利用口琴厂招教员、教学生学口琴创办口琴社,有了合法身份。

哈尔滨口琴社在办学过程中,采取了择优培养的办法,组成了口琴队。

社长兼指挥是袁亚成,队长侯小古,副队长王家文(王湘),队员是任震英、侯竹友、张君悌、陈涓、盛捷、崔昌林、金真淑、陈笑岩等。

口琴队还聘请叶长春、任白鸥、刘性诚为顾问,他们3人在哈尔滨是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任白鸥创办了弦乐队,专门演奏吉他、曼陀林。

1935年末,在袁亚成的指挥下,口琴队在北满铁路原生会馆(今哈铁文化宫)演奏了斯特劳斯《圆舞曲》、舒伯特《小夜曲》《卡门》等曲目,以独奏、二重奏、四重奏的形式,展示了口琴艺术的魅力。

最后的合奏曲是由张季让、王沛伦作曲的《沈阳月》(原名《战场月》)。

二、哈尔滨的管弦乐队组建1951年4月,哈尔滨的东北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乐队与哈尔滨市工人文工团、哈尔滨市教师文工团合并,成为一支较完备、实力较强、单管编制的管弦乐队。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武 擎(邯郸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摘要】纵观中外古今一切国家的音乐发展史,地域音乐文化无处不渗透于该地区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地域的差异必然会带来音乐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这一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音乐特征。

本文试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音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4-0241-02【本文著录格式】武擎.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7(14):241-242.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底蕴深厚,早期的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为区域文化主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多元化共生的东北地区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与其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等造就了东北地区音乐雄健豪放、刚柔并济、朴实自然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其音乐文化背后的人文地理因素。

一、历史因素东北地区,指东三省(黑、吉、辽)加内蒙古一部分(东四盟),境内分布着满、蒙、朝、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

自古以来,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国历史上鲜卑、女真、契丹、室韦等族都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各方面均有所发展。

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明清时,南方已完全确立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并不断得到巩固,而北方则形成其少数民族为主流的地域文化。

二、自然地理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纬度较高,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故冬长而严寒是东北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而北方的树种也多具耐寒喜光的特性,即使在土层瘠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长成高大通直的良材(如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树等)。

黑龙江汉族民间音乐与燕赵音乐文化

黑龙江汉族民间音乐与燕赵音乐文化

称 "此地影 ", "驴皮影 ". 它的前身就是河北唐山 一带的乐亭影 . 流入黑龙江的几个世纪后 , 其音乐 呈现各种 特征 � 以江南双城 为中心的皮影戏 音乐 , 已实现地方化 � 而在江北望奎一带民间演唱 , 则存 在此 地影 ( 东北影 ) 与 乐亭影 " 两 和水 " 相互 并 存 , 各展风采的局面 . 如唱的是 "溜口影 " ( 即无 皮 影戏 脚本 ) � 所唱 语 言仍 带一 点 冀东 口音 � 唱 " 小 " ( 旦角 ) 掐着嗓子唱等等 . 可 以说 , 在黑 龙 江皮影戏 音乐中 , 河北民间 音乐的因素是突 出的 . ( 四 ) 舞蹈音乐 . 东北大秧歌是一种 至今还在黑 龙 江城镇农 村流传并深受群众欢 迎的汉族民间 舞蹈 . 根据 音乐与 舞蹈的 结合 方式 , 其为 器乐类 舞蹈 音 乐 . 在数量众多的唢呐曲牌中 , 有一定数量是来源 于河北的 民间舞蹈音乐 , 如 � 柳青娘 � , � 大姑 娘 美 � 等 . 这些曲牌 , 有的仍然保留原来其母体的结 构框 架 � 有 的传入 黑龙 江后与 当地 的民间 音乐 融 合 , 并有不 同程度 的变 化和发 展 . ( 五 ) 民间 器 乐 . 在黑龙江鼓吹乐的演奏中 , 有 " 咔戏 " 这一表 演 . " 咔戏 " 是民间艺人用唢呐发喉音的方法 , 模 拟人声唱歌或演唱戏曲各种行当的唱腔 . 其音调如 泣如诉 , 惟妙惟肖 , 富有情趣 . 而此种吹法 , 则是 承继了河北民间器乐 "吹歌 " 中的摹吹手法 . " 吹 歌 " 是冀中民间器乐乐种 , 流行于河北保定 , 石家 庄 , 廊坊及衡水地区. 主要有道乐班和民间鼓乐班 两种组织 . 多不以参加婚丧嫁娶的演奏为主要活动 内容 . 除经常训练 , 自娱活动外 , 主要在全村每年 的重要祭祀节日和风俗节日中演奏 . 其对民歌 , 戏 曲唱 腔之模 拟演奏 , 恰 如其自 娱自 乐 , 春 节期 间 " 串村 " 演奏活 动有关 . 而自清代 中后期河北流 民 大量 迁徙关 东地区 , 则 将这一 民间 传统带 入黑 龙 江. 责任编辑 王庆斌

刘锡津“龙江”主题歌曲艺术特征再探

刘锡津“龙江”主题歌曲艺术特征再探

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9速度为柔板,每分钟56拍。

作品从前奏部分开始,4小节后主题在角音上以两组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呈现,同音反复与级进和跳进结合成不同组合方式,随后小切分节奏型的加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第二句仍然以同音反复的形式开始,小切分的节奏型得到了强调。

进入第二个乐段,音域得到扩展,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仍然从同音反复的形式开始,与小切分节奏型结合在一起呈现,随后出现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节奏特点。

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平行结构,节奏组合与第一句相同。

第三个乐段,旋律从弱起开始,主题材料以两个八分音符与同音反复结合的方式开始,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延续前面的节奏组合形式,结构功能上具有并列原则。

《我的家乡在塞北》由胡小石作词,采用D 徵七声雅乐,速度为每分钟66拍。

前奏部分4个小节,主题从商音进入,上四度跳进后反向八度跳进,进行短暂平缓进行后出现连续四度跳进。

四度与八度音程跳进成为主题材料的核心因素,不仅奠定了作品的整体风格而且抒发了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作品结构由三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都由两个乐句组成,形成了方整结构。

主题材料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了,都是围绕四度跳进展开的。

结尾部分的歌词“我爱塞北”中,作曲家为“塞”字设计了7个音符、两种节奏型,当旋律下行时最后一个音程是下四度跳进,最后接上三度至主音D 徵上结束。

四度跳进使得作品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北大荒,北大仓》由邢籁作词,采用D 自然大调,速度为行板。

前奏部分在4/4拍和2/4拍的交替转换中进行,9小节后主题从弱起的#F 音进入。

歌词第一句从疑问句开始,作曲家使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谱曲,附点音符和同音连线的组合完美地与歌词相配合,将北大荒北大仓的音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作品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根据歌词每个乐句都运用了对比的材料进行发展,形成并列关系。

在乐句的安排上,作曲家没有使用常规的两乐句乐段,而是为每个乐段填充了三个不同材料的乐句,歌词不仅与旋律配合完美而且与结构相呼应。

浅谈成就斐然的黑龙江声乐

浅谈成就斐然的黑龙江声乐

浅谈成就斐然的黑龙江声乐作者:王冬梅胡静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黑龙江声乐人由于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全面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不断创新声乐教育方法,声乐教育硕果累累,声乐事业蓬勃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声乐及声乐教育人才,为民族声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声乐创新人才一、声乐条件充分利用全面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是任何一项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借助本土优势千年声乐历史文脉的大小兴安岭,百年璀璨声乐文化的黑龙江。

声乐,就像黑龙江水辉映闪烁的群星,就是这片黑土的灵魂,深深地浸润在黑龙江人的血脉之中。

原始森林的鄂伦春族牧歌,金源故地的满族歌舞,吸收民歌、小调、大鼓、单鼓、皮影等音调的表现乡情民俗的东北本土的二人转,“闯关东”艺人的民间说唱,就像黑土地上朵朵绚丽的鲜花竞相怒放,为黑龙江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龙江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声乐口语优势,他们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国语的基础,那里所有人的发音都很标准,他们的声乐没有语言障碍,还由于他们长期使用这种语言,对其个性、语调、语义及应用方法都了如指掌。

尤其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深入民心,为声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黑龙江的声乐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东北亚地区的西方音乐最早是通过哈尔滨传播的。

据苗笛编著的黑龙江《百年故乡音乐家》统计,从上世纪初到1949年,在哈尔滨生活、工作的外侨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歌唱家、指挥家、表演艺术家就有24名。

著名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声乐作品传唱全国,享誉中华。

1948年10月,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的期刊《人民音乐》在黑龙江创刊。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其中最具盛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举办31届,每届都云集全国的声乐名人、高手。

二、声乐事业蓬勃发展黑龙江省是一块声乐的沃土,先后涌现了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郭颂、殷秀梅、刘和刚、孙悦等众多著名的词曲作者、声乐教育家和声乐表演艺术家。

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探索与研究作者:李莉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当下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文章从高校音乐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形式三大理论层面,对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研究。

力求对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提供理性思辨与教学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高校音乐艺术地方文化建设内容形式一、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要落实高校音乐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虽然是一个“软系统”和“务虚工程”,却是智力支撑系统与动力工程。

思想认识对于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政治挂帅,思想先行”的口号已经过时,但不能将其完全舍去,谁也无法从根本上否认思想的重要性与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开始,并以其为先导,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来讲,高校音乐艺术专业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再细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研究与理解。

(一)文化本身的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热”,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愈来愈凸显。

这是因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①(二)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每一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各个地方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

”②这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③整个中国的民族文化,是由岭南文化、江浙文化、川陕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关东文化等构成百花园。

汪立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悲剧性阐释

汪立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悲剧性阐释

二、“脚步主题”的贯穿发展与悲剧性区域的建立(一)“脚步主题”的贯穿发展《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结构上4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的奏鸣曲式。

而“脚步主题”在除插部以外的5个部分里都有不同的形式出现(见表2),那么可认为它在全曲中形成了贯穿发展。

表1结构名称引子呈示部再现部插部展开部尾声小节起讫1-5152-119120-167168-245246-281282-367整个引子的第一段(1-26小节)是“脚步主题”的第一次集中出现,不论上方声部如何变化,“脚步主题”始终在低音区反复的缓慢吟唱,给人一种孤独、滞重、艰难的悲怆感。

引子的第一段是“脚步主题”建构起来的第一个悲剧性区域。

之后“脚步主题”的后三音(e、d、b)做减值下行模进,这样的情况在再现部(120-123小节)中亦有出现。

在呈示部-结束部中“脚步主题”仅仅出现了一句(101-102小节)它从原来的b 羽调移到了♯a 羽调,后三音在时值上也做了缩短的处理。

“脚步主题”在尾声的第二、四段中都有出现,在第二段(303-325小节)中,“脚步主题”仍在低音区反复沉吟,但在音高上移到了e 羽调,时值上有所拉长,仿佛是“脚步”的渐行渐远,给人一种孤独、渺远的悲凉感。

尾声的第二段是“脚步主题”建构起来的第二个悲剧性区域。

在第四段(355-367小节)中“脚步主题”进一步缩减至4音e-e-e-a(第360小节)再加之以极低的音区,极强的力度(第365小节“ff”)使全曲在一种壮怀激烈的悲壮效果中结束。

尾声的第四段是“脚步主题”建构起来的第三个悲剧性区域。

(二)悲剧性区域的建立但若仅仅以“脚步主题”的贯穿发展来作为全曲悲剧性的唯一论据,这显然有些“势单力薄”,况且“脚步主题”在贯穿发展的过程中,它的悲剧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典型的例子:在40小节处“脚步主题”的后三音裁截片段由于时值的缩短、速度的加快(见31小节的accel)、音区的提高,使整个音乐性格变得较为欢快。

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

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改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在实践中,我校把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开发课程“资源包”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系统培训,学用结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1、搭建网络平台——让教师置身于新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网上备课、网上教研已成为继红教师每天的必修课。

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习笔记,教学心得的展示与交流,在BBS上采取的答疑、公告、研讨等交流模式,常常可以使教师们的不同的教学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在继红“红杉”论坛上,教师们发表自己的文章,以文会友,以文扬名,创建一片个性化的学术天地。

2、主体参与式培训——让教师亲历新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英特尔未来教育”是美国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发起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设计活动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亲历培训的过程,这种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促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

利用黑龙江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大学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

利用黑龙江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大学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

变这种局 面 的关 键 ,不 能仅仅 停 留在 改善 教学硬件 环境这 一层面上 , 而是在 教学 过程 中 ,使 老师 与学 生都 能成 为 教学环 节 中观 能动的主 体 ,使 教 学过 程真 正 成 为一个 教 与 学 的 良性互 动 的过程 。 1、 突 破传 统 的 “ 输 式 ”教 学 方 式 。 充分 利 用 综 合 性 大学 灌 的丰富 图书资源 , 以小 论文 ( a e ) P P r 的形式 布置作业 ,鼓励 学生阅 读相 关 学科 的 资料 ,然 后 回 到 课堂 上 来 讨 论 。这 样 ,既 能 培养 学 生的学 习能 力 ,又 能使 学生 逐渐 形成 独立 思考 、敢 于陈述 自己观点 ( re n a 0 的个性 青年 。当我们在 讲授古 典主义 、浪漫主义 P e t ti n) s 音 乐等 内容时,可 以指导学生到 图书馆 、i t r e n e n t上去收集相关对应 时代 的文学诗歌 、绘 画、雕刻 、建筑 等艺术 作品的资料 ,然后 再把零 碎 的、具体的资料 带到课堂上来 ,通过投影 仪,使 图片 、诗句 等可视 性资料对学 生产生 一种 视觉冲击 效果 ,对某个艺术流派形成 一个立体 、 丰满 的印象 。接着 ,让 学生对某个 艺术流派 的风格 、特性 、艺术家代 表人物 等内容展开 讨论、陈述 。最 后,老师对 学生的小论 文进 行讲评 及补充 。在课堂上 ,老师 的角色应从 传统 的 “ 输者 ”转变成 一个平 灌 等的 “ 信息传播者 ” 。在提倡 素质 教育的今天,我认为 ,我们不光要学 生 的知 识越 来越丰 富,更重要 的是要 让他们 具有 独立思考 的品质和创 新思 维的能力 。 2 、改革呆板 的教 学安排 。可 以尝试 着打破 传统 的教学 安排 ( 把 西方音乐和 中国音乐分割开来欣 赏) ,我们 不妨试着把两种完全不同风 格的音乐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赏析 。例如 : 我们可 以把捷克 民族乐派创始 人斯美塔那的 《 沃尔塔瓦河 》与 中国的民族器乐合奏 曲 《 春江花月夜》 安排在一起欣 赏。在 比较 赏析 中 ,学 生可 以很直接地感 受到东 、西方 音乐文化的反差 : 西方交响乐结构宏 大、意蕴深广,音乐 内容常常具有 强烈的戏剧性及深刻 的哲理性等 中国民乐则追求 “ 气韵 ” “ 和 意境” , 强调艺术创 作的 “ 风骨 ”和 “ 神貌 ” 注重人 与 自然的统一 与交 流,推 , 崇艺术 表现 的蕴蓄、婉约等等 。所 以,改革传 统的教学安排 ( 即先介绍 中国音 乐,再介绍西方音乐或反之) ,把 中西方音 乐作品安排在 一起进 行对 比赏析 ,我相信学 生会受 益非浅 的。 三 发 挥 综 合 性 大 学 的 优 势 自2 0世纪 9 年代 以来 ,中国的艺术教育呈现 出突飞猛进 的发展 O 局面 ,许多综合大 学先后成立 艺术学 院,并结合本校实 际进 行 了一些 探索 。音乐教育在 综合性大学 中如何定位 ?怎样发挥综合 性大学 的优 势进 行音乐 理论课程 改革和 设计呢 ? 1、 多学 科 : 艺术 人 文 的 交 融 综合大 学与专业艺术 院校相 比最 大的优势就在 于多学科背景 一 所综合 大学往往包 括人文 、社科 、理工 、医学等专业 ,这 些综合大学 也往往 在长期 的历 史发展过程 中积淀 了深厚的文化底 蕴。我们提倡学 科专业 知识、多学科 综合性知识 和学术研 究能力的全面 发展。综合大 学艺术 专业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 高质量 的艺术教育工 作者 、艺术管理工 作者 、艺术研究工 作者、艺术经 济工作者和 艺术科技工 作者,这既是 社会 的需要 ,也是 综合大学学科 优势 的体现 。综合大学尤 其是人文社 科专业 的学生可 以更 多地应用 自己的文化基础 加强对�

《黑土地》批注

《黑土地》批注

《黑土地》批注
以下是对《黑土地》这首歌曲的批注:
1.主题:《黑土地》是一首以中国东北黑土地为背景的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富饶和美丽。

这首歌曲表达了对黑土地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2.歌词解析:歌曲的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将黑土地的美景和丰饶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黑土地上的稻米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黑土地上的大豆摇动着金黄的波浪”等等,这些歌词描绘出了黑土地上的丰收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富饶的土地之中。

3.音乐风格:《黑土地》采用了民谣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这首歌曲在编曲上也十分用心,运用了丰富的乐器,如吉他、笛子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整首歌曲旋律流畅,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愉悦。

4.情感表达: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通过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黑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这种情感在歌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样的歌词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5.现实意义:《黑土地》不仅仅是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更是一首具有现实意义的歌曲。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发展,但黑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黑土地》传递了这种情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
根和源,要珍惜自己的家乡。

总的来说,《黑土地》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歌曲,它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黑土地的美丽和富饶,同时也传递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人们去聆听和品味。

歌声朴实 乡情致诚——记著名歌唱家刘和刚

歌声朴实 乡情致诚——记著名歌唱家刘和刚

歌声朴实乡情致诚——记著名歌唱家刘和刚
杨福生;张佳欣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22()7
【摘要】东北民歌艺术促进会会长刘和刚,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音协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第十二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刘和刚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以一首《父亲》一举成名,并以100.13分创下了青歌赛的最高纪录,被观众誉为“青歌王子”。

他的歌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由于融入了各种音乐元素,因此感情表达真挚真诚,咬字清晰,演唱风格独树一帜,他演唱的作品充满着真心、真情、真意与真实,充满正能量,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演唱作品深入人心,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喜爱,并广为传唱。

从艺30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努力进取,并于2021年5月怀着一份炽热的情怀,在黑龙江发起并成立东北民歌艺术促进会,促进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融合、创新、发展,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歌与东北民歌,振兴黑土文化为宗旨,砥砺前行,积极奋斗。

【总页数】4页(P1-3)
【作者】杨福生;张佳欣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大连大学声乐系;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东北民间音乐与文化

浅析东北民间音乐与文化

浅析东北民间音乐与文化作者:王慧颖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8期摘要:东北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该地区主要以满、锡伯、赫哲、鄂伦春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融合汉、蒙、回等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极其丰富的东北文化,人们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感融入在民歌里。

本文主要对东北民间音乐及其文化进行简要介绍,旨在探究东北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东北民间音乐文化东北民间音乐是千百年来由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音乐艺术,是文化艺术的结晶。

东北的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同根同源,其音乐形式多种多样且源远流长,这些音乐都与东北这片沃土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之林中的瑰宝,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

东北民间音乐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形式各样,与当地人民传承的民情风俗、生活习俗及艺术修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东北民间音乐和文化的来源(一)东北民间音乐的源头东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有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吸收融合汉族、内蒙等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还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民族融合以及多种文化共生的东北地域文化。

东北的地域文化为东北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沃土。

东北人性格粗犷奔放、热情豪放,这种热辣火爆、刚柔并济的文化恰巧与东北民间音乐的风格极其相似。

因为东北处于祖国的北疆,古时候条件异常艰难,东北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民歌中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些,如民歌《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冬季,大风大雪,天寒地冻,人们不能进行室外劳动,只能在屋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东北民间音乐具有口语化、易传唱的特点。

(二)东北民间音乐类型提到东北民间音乐,不能忽略的是火辣的东北民歌、喜庆的大秧歌以及逗趣的二人转等艺术形式。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演唱东北风》学历案-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演唱东北风》学历案-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下册

《演唱东北风》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演唱东北风”,旨在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了解东北民歌的特色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及演唱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东北风情,进一步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东北风》的基本旋律、节奏、歌词等基本音乐知识;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音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演唱、合作表演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演唱技巧,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情况。

2. 作品演唱评价:学生独立完成《东北风》的演唱,并能够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3. 课堂互动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东北地区的风景和民俗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域文化,为学习《东北风》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首先介绍《东北风》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然后教授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3. 歌曲练习:学生跟随钢琴伴奏,逐句练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演唱技巧。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表演,互相评价对方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教师可通过听学生演唱《东北风》来检测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情况。

2. 作业:学生回家后,可选择与家人一起演唱《东北风》,或自行录制演唱视频,并上传至班级群进行交流与分享。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分析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3黑土传情优质教案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3黑土传情优质教案

第3单元《黑土传情》(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2、欣赏《乌苏里船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2、通过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迎春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一、生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进教室,进而导入(稳定情绪,创设良好气氛)二、赏析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1、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风格及表现主题,并讨论回答。

2、师归纳总结并简介歌曲:此曲是赫哲族民歌,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

比如,《渔歌》、《打猎歌》,其中《我的家乡多美好》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

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剧构成,结构完整,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3、复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4、学唱歌曲:①学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

②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难唱乐句,老师解决疑难。

③学生轻声齐唱歌曲一至两遍。

④学生有感情地唱歌曲。

三、欣赏:1、生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生随琴声唱歌曲的衬词:阿郎赫尼哪。

(体验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简介词曲及歌唱家郭颂。

4、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的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

四、探究:通过比较《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学生讨论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存在的关系。

(明确:社会实践时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的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

反过来,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大量的民歌积累,创作音乐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音乐文化[课题]《黑土音乐文化》[课型]音乐[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录音机、竹板、手绢、扇子等[课时]一课时[教学理念]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黑土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体会黑土地上四种音乐表演形式的各自风格特点及内在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艺术潜能。

初步掌握民歌的唱、秧歌的舞、二人转的扭、龙江剧的韵。

并通过聊、看、听、唱、舞等形式,来感受黑土地上红红火火的音乐文化,黑土人朴实、豪爽的性格,了解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感受黑土音乐无穷的魅力,从而喜爱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本土音乐艺术。

[教学方法]本课将我们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以东北二人转作为线索,以民歌作为引导,顺其发展,将秧歌及龙江剧等东北特色音乐形式展现出来,以本土的多元音乐文化为背景,体现东北音乐浓郁的地方风情。

用“聊天”、“说话”等形式进行教学,课堂始终保持活波、轻松的气氛。

用教师的设问引出学生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学生所说的内容。

为避免牵着学生的思路走,注重人文关怀,不离谱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充分起到“导学”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聊、看、听、唱、跳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学生们有着持久自主的参与意识。

为了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

本课是以介绍黑土音乐文化现象为主体,把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民俗民风融入到民间的一些生活小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掠奇”、“欲讲便收”等心理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鼓励大家查资料,教学中采用互教互学的师生互动关系,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东北音乐文化的知识,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题(欣赏一段歌舞)二、黑土音乐文化(一)东北民歌(二)东北秧师:是什么地方的歌舞呢?师:我们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你了解哪些音乐的表演上形式呢?师:我们黑龙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我们今天聊的是以汉族为主的黑土音乐文化。

1、唱东北民歌《月牙五更》、《放风筝》2、欣赏东北的《茉莉花》师:我们听了这首《茉莉花》感觉怎么样呢?师:老师一听到这样的音乐就想干什么呢?(教师用肢体语言提示)师:说到舞蹈,应该是我们东北的哪种音乐表演形式?生:东北地区的歌舞。

生:有东北秧歌······生:有东北民歌、龙江剧。

生:还有东北二人转····几个学生唱上一段《月牙五更》、《放风筝》。

生: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富有舞蹈性。

生:想跳舞生:——东北秧歌用教师的设问引出“教学主题”,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挖掘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生成新知识。

教师采用了“聊天”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自然的由“东北民歌”过度到“东北秧歌”。

教师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

歌1、秧歌的步伐师:秧歌我们很熟悉的,是什么步伐?谁能到前面来“走两步”来扭两下!2、秧歌的道具师:扭秧歌拿着什么扭呀?师:为什么呢?我们东北的气候是冬冷夏热,想一想!师:可见,劳动中的工具转化为娱乐中的道具了。

(教师拿出几种舞蹈扇子及八角手绢,扭一扭、舞一舞,把手绢抛向空中又飞回手里,顶绢、立绢·····)3、学生实践(教师把许多手绢和舞蹈扇子都抛向学生们)⑴尝试舞手绢放一段东北音乐,学生伴着东北欢快的音乐练习手绢技巧。

⑵完整动作师:手绢耍的好漂亮,生:十字步。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到前面扭秧歌步。

生:有手绢、扇子等道具。

生:农民们耕种时在田间地头上休息,为了娱乐,拿上手中擦汗的毛巾,扇风的扇子扭上几下,经过艺术加工后舞台化了。

同学们见到手绢能飞、能转,同学们已捺耐不住,都想试一试。

(学生原地坐着练习手绢。

)(全体学生接过手绢和扇子,嘴里哼着秧歌调,边唱边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走两步”,对学生进行引“情”激“趣”。

结合东北气候特点,学生用自己生活经验,“谈”出秧歌道具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用手绢技巧的表演,激发起学生扭秧歌的浓厚兴趣,学生们边哼唱边舞蹈,初步了解了东北秧歌的音调和秧歌的风格特点,师生互动,进行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耍手绢。

(三)二人转来,我们一起来跳一下。

4、教师表演(播放东北民歌演唱家郭颂的《看秧歌》。

教师融入到学生中进行秧歌舞表演)师:这首东北民歌《看秧歌》是谁唱的呀?5、民俗秧歌的形式师:秧歌还有哪些表演形式?师:同学们在奥运会上看到了我们东北的什么音乐表演形式呀?黑土音乐文化已经走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6、民俗秧歌的常识⑴秧歌的伴奏乐器⑵秧歌中的丑角师:有句俗语“秧歌没有丑,调头就走”,丑角中的老太太耳朵上挂的红辣椒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及双喜临门的祝福!!!7、欣赏秧歌舞《浪秧歌》师:秧歌还有“雅”的秧歌舞。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民舞。

)生:——郭颂生:踩高跷、划旱船、耍龙灯等形式。

生:在闭幕式上看到了踩高跷的情景。

生:叫丑角!特别逗哏、很幽默、滑稽、好玩····生:回答情况不可预知让学生模仿老太太形象。

生:是——红辣椒!生: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年年有余的愿望、吉祥如意期盼······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舞蹈表演,学生感受到了东北秧歌的“美”、“浪”、“艮”“俏”等感受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韵味。

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生活,引申“教学主题”。

教师要讲秧歌的“丑角”,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又扩展到了秧歌的伴奏等常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秧歌伴奏乐器。

了解了东北浓郁的地方风情歌中的歌、看到了秧歌中的舞,还有一种集歌、舞和带有故事情节表演为一体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东北最火的?二人转的种类师:在二人转的基础上派生出来几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单出头是一个人演的,还有一种是多人演的叫坐唱。

二人转再发展成为拉场戏。

(1)欣赏单出头片段播放电视剧《刘老根》中山杏表演的单出头片段(2)欣赏二人转片段播放电视剧《刘老根》中山杏与二柱子表演《小拜年》⑶师生共同体验二人转2、二人转的形成师:知道什么是“猫冬”、“挂锄”是什么意思吗?3、曲调的转换游戏师:在戏曲中讲究“板”、“眼”,与歌曲中的强生:——二人转生:解放前叫莲花落、“蹦蹦”,解放后叫二人转,还叫双玩艺儿。

生:两个人演的还叫叫双玩艺儿。

生:还有一个人演的,叫单出头。

师生伴着《小拜年》载歌载舞,再次感受我们东北的音乐文化中秧歌步的扭法。

生:“挂锄”是盛夏不产地时的一段农闲时节,“猫冬”指严冬人们躲在暖活的屋里“猫”冬。

生:在强拍上起唱——耳朵挂着红辣椒,使学生了解民俗、民风、民情。

师生在看影片时情不自禁的参与到实践中来,耍手绢的技巧进一步熟练,“看”与“动”结合。

运用俗语“猫冬”、“挂锄”来了解二人转的形成,及人们在一年中的劳动特点和娱乐活动,了解民俗、民风。

师生通过亲身的音乐实践,获得对音乐的感悟——民歌与二人转小帽中在曲调上的共性与区别。

把知识技能融(四)龙江剧三、教学总结拍、弱拍想吻合,民歌通常是在强拍上起唱,那我们在弱拍上起唱,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尝试一下!⑴正常演唱一遍东北民歌《月牙五更》,⑵再用红板、黑板的形式唱一遍。

4、二人转的风格师:都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为什么二人转有这么大的魅力呢?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⑵二人转不受地方的限制⑶语言幽默、风趣,火爆。

⑷二人转的音调丰富师:欣赏《刘老根》中小满介绍二人转的片段。

5、欣赏二人转《双回门》师:二人转讲究“四功一绝”,“绝”是指什么呢?6、二人转中的“脏口”师:提醒大家,在欣赏的民歌在弱拍上唱变成了二人转中小帽的唱腔。

生:在农村以前有南北炕,南炕还在吃饭呢,北炕上就唱上、“拧”上了,人多呢就到炕上坐着唱。

学生看着影片中小满的演唱,了解二人转的音调具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的特点。

生:“四功一绝”“四功”指唱、说、做、舞。

生:“绝”是指绝技。

生:——龙江剧入到实践的体验中,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利用地方方言进行教学,增强地方民族文化的积累,活跃课堂气氛。

用当前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中小满的唱段,来介绍二人转的音乐“九腔十八调”,感受二人转音乐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避免了生硬讲解式的灌输。

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音乐鉴赏能力,分辨美与丑、善与恶。

用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互教互学,增二人转时些不健康的东西应批判着欣赏,比如说有些“脏口”,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1、龙江剧的形成师:黑龙江的土方剧种叫?师:1958年,它是在二人转和拉场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剧的精华形成的。

2、龙江剧的代表人物师:我们谈到龙江戏就要提到一位戏剧界的传奇人物!3、欣赏龙江剧《荒唐宝玉》片段1、畅谈感受⑴、黑土音乐与黑土人的相互关系。

⑵、弘扬本土的音乐文化。

2、师生的音乐实践师:最后我们来伴着歌舞《东北风》,共同来生:吉林为吉剧、辽宁为辽南戏、黑龙江为龙江剧。

生:——白淑贤。

生:她的表演众采博长,最早把双手毛笔技巧带入戏曲中。

为白淑贤精湛的双笔挥毫所震撼,掌声响起·····生:黑土音乐文化塑造黑土人的性格,黑土人创造了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

生:发扬我们的地方音乐文化······(学生们伴着东北歌舞的影片,有的扭秧歌、有的耍手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要学习艺术家白淑贤刻苦拼搏、苦练技艺的精神,增强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点出本课的教学主题:黑土人与黑土音乐的关系,热爱家乡音乐、走进家乡音乐、弘扬家乡的音乐文化。

通过自身的音乐实践来感受我们这片黑土地上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

感受一下黑土人风风火火的性格及这片黑土地上火火红红的音乐文化。

3、结束语师:浓浓的黑土音乐文化,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黑土人,同时黑土音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那么,大家一定有更大的兴趣想了解黑土音乐它音调的渊源在什么地方呢?老师也期待着再一次与大家共同的探讨!绢、有的把手绢抛向空中又接住·····伴着红红火火的东北音乐尽情地展示着黑土人的淳朴、豪爽、泼辣的性格。

)由本课的教学主题引出新的教学课题,有待研究。

[自评]《黑土音乐文化》一课,选自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第五册第三单元“龙江剧”一课。

收集有关东北音乐的资料,通过筛选、整合,进行教材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