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逆冲推覆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推覆体的对比表明,自下而上变形趋于复杂,因为 上部的推覆体比下部的推覆体运动史更长,早期的变 形则不会被下部推覆体记录。要全面认识推覆构造发 育的过程垂向变化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一) 前展式或背驮式 (piggy-back propagation): 在已存 逆冲断层的下盘依次 发育较新的逆冲断层, 下部逆冲断层运载着 上部逆冲断层进一步 位移。在逆冲系列中, 上部的断层反映早期 的位移,下部的断层 代表后期的位移。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层:各推覆体或同一推覆体 的不同部位的变形强度、变形性状、应力状态 和围压状态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区域性逆冲 推覆构造往往是长期多次活动形成的,一次次 逆冲作用形成的推覆体互相叠臵形成推覆体堆 垛(nappe stack)或推覆体堆柱(nappe pile)。早期 形成的推覆体一般位于上部。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二) 后展式或上叠式 (overstep propagation): 在 已有逆冲断层的 上盘依次发育新 的逆冲断层,即 逆冲系统沿着与 推覆的反方向演 化。
Boyer和Elliott (1982), Woodward (1985)在分析了 世界上主要造山带后指出,自然界的逆冲系统一 般为背驮式演化模式。并强调,duplex只能由背 驮式产生,它是背驮式发展演化的特有产物。
重力滑动 质疑 基底冲断面的坡度能否足以引起重 力滑动。
观 点 M.K. Hubbert and W.W. Rubey (1959)提出用异常 空隙压力来解释推覆体的承受能力问题。异常 空隙压力的存在降低了围压,抵消了部分负荷 重力,起着浮力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断层面上 的压应力,降低了摩擦阻力。因此,较小的动 力可以将巨大的逆冲岩席推移前进而不破碎。
几何结构(三) 反冲断层(backthrust): 在向某一方向逆冲的逆冲 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 断层。主要发生于逆冲断层的前锋部位和断坡 的后侧。因逆冲滑动中受断坡或锋缘前侧阻挡 而反向逆冲而成。
冲起构造(pop up): 在逆冲作用过程中,反 冲断层与同时形成的逆冲断层围限部位, 因强烈挤压而上冲,形成强烈变形的隆起 构造。常表现为断层切割岩层扭曲的背斜 形式。
构造三角带: 反冲断层与其后侧的逆冲断层汇 聚部位形成的以反冲断层、分支逆冲断层和底 板逆冲断层所限定的三角带。其构造变形十分 强烈。
台湾中央造山带前陆褶冲带前锋的反冲断层
逆冲推覆构造中的反冲断层、构造三 角带和冲起构造
(地震时间剖面解释)
闽西南龙岩三叠系逆冲推覆构造实测剖面
注意:逆冲断层、反冲断层和褶皱、构造透 镜体、剪切指向判定等
Duplex的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在前锋和 后缘汇合,构成一个封闭块体。断夹块内岩层可 以成膝折弯曲,更常常形成拉长的背-向斜对。
Pt P
Boyer (1982)认为,duplex和叠瓦式逆冲断层并列 为逆冲体系的两大类构造。在确定duplex时,必 须鉴别和确定出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
尽管该模式是理想化过程,但对认识和分析逆冲断层系 和duplex扩展和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 自Bertrand (1884) 否定阿尔卑斯格拉鲁斯“双褶 皱”,确定为推覆体之时起,地质学家已认识到逆 冲推覆与褶皱相伴生。它们构成运动方向上具有一 致性,成因上具有统一性,几何上具有对应性的逆 冲褶皱系统。褶皱作用与断裂作用的关系问题,一 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问题,焦点是逆冲推覆与褶皱 形成中何者居主导地位的问题。
后来发现,冲断推覆体(thrust nappe)可能更为普遍。
组合型式
叠瓦式逆冲断层系(imbricate thrust system):逆 冲推覆构造的主要产出型式,即由一束产状相 近并具相同逆冲方向的断层构成叠瓦式逆冲断 层系。
西昆仑造山带混杂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闽西南三明大田推覆构造剖面- 前震旦纪地层下面开煤矿 推覆构造多是老地层压新地层
台阶式逆冲断层发展形成过程。在断坡处的 上覆岩层形成无根褶皱
请识别照片中的台阶式逆冲断层
注意:断坪不一定水平,断坡不一定倾斜。关 键是看切层还是顺层
210
°
A线理: 158°∠10°
上盘断坡与下盘断坡:根据断坡上下盘岩层的 产状关系,断坡可分为上盘断坡和下盘断坡。 上盘断坡—断坡部位断层面产状与下盘岩层产 状一致而斜切上盘岩层处;下盘断坡— 与上盘 岩层产状一致而斜切下盘岩层处。
西昆仑造山带混杂带逆冲推覆构造
闽西南前陆冲断带逆冲推覆构造
Schardt (1904)和Heim(1919)就已绘制了横穿 部分Alps的构造剖面,成为不仅Alps而且推覆 构造方面的经典研究成果,100年过去了,没 有大的修改。比我国的一些推覆构造研究的 可靠度高得多。
褶皱推覆体(fold nappe): Bertrand (1884)和Heim (1919) 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 真正的推覆体是沿平卧褶皱 的下翼剪开发展而成,并提 出了七个发展阶段:a 具有倒 转翼的褶皱;b 倒转翼变薄; c 倒转翼进一步变薄;d 冲断 层取代倒转翼;e 上翼开始发 生褶皱;f 仰冲褶皱(nappe); g 具有指状翘起的“倾伏 (plunging)”推覆体.
思考与探索
1. 近期有人试图运用纳米材料特性来解释逆冲推覆 构造的驱动力问题。有兴趣者可对此进行探索。 2. 根据逆冲作用控制的褶皱估算冲断层(detachment) 的深度.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俯冲带;碰撞造山带;前陆褶皱冲断带;板内 的各类逆冲推覆构造(盆地边缘、隆起边缘、盆 内逆冲构造)
背形堆垛duplex (antiform stack duplex): 在 持续剪切作用(递进变形)或多次活动中, duplex中的各分支逆冲断层、断夹块以及 顶、底板逆冲断层互相叠臵、褶皱,呈背 斜状。反映了长期或多次构造活动。多发 育于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
闽西南前陆冲断带的背形堆垛duplex,外貌形态 很象同心状“背斜”,长期以来许多地质工作者 将之称为“泥盆系大背斜”。实际上,其中的界 面并非层面,而是逆冲断层面。逆冲断层之间的 岩层并不能沿断层面延伸,而多以紧闭平卧褶皱 出现,并背冲断层切割。
伸展构造多是新地层压老地层
西昆仑造山带前陆冲断带逆冲推覆构造剖面
几何结构(一) 台阶式逆冲断层:由长而平的断坪(flat)与连接 期间的短而陡的界面,为一低强度高应变带;断坡切层发育, 产于较强硬的岩层中。总体构成下缓上陡凹面 向上的铲状。
背驮式逆冲推覆构造中,越早形成的逆冲断层变 形也越强烈,位移也越大。早期的台阶式结构被 一次次后期的逆冲作用所变形和破坏。比较各主 要逆冲断层变形的强弱程度和切割关系,可以确 定逆冲顺序。
Duplex扩展过程 Boyer和Elliott (1982)概括了 duplex的扩展过程。起始阶段, 主逆冲断层沿着S0 滑动,从低滑动层爬升到高滑动层,以陡角度斜 切能干层,形成下盘断坡。从断坡底部发育一个 新破裂面,并向前扩展一段距离,然后向上斜切 至高滑动层,与先存主逆冲断层汇合;其次阶段, 新断层S1开始滑动,上覆断层S0的一段停止活动, 并在新生断夹块前S0与S1共同构成滑动面。或者 说原来主逆冲断层停止活动的一部分被动地背驮 在正在形成的逆冲岩席上,并和新形成的断夹块 一起发生膝折弯曲。随着运动的进行,依次向前 扩展。
W.R. Jamison (1987) 提出了三种褶皱作用 断湾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 逆冲岩席在爬升 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与断坡密切相关, 形成在断坡形成之后。
断湾褶皱
断展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也与断坡 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的终端,在 断坡形成的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意味着逆冲断 层沿着断坡的位移逐渐消失以至停止。
Pop up 和 三角带
闽西南永安二叠系实测构造剖面
注意:逆冲断层、反冲断层、三角带和褶皱等
几何结构(四)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
沿逆冲方向可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前 锋代和外缘带。各带的应力状态、变形强度、 变形性状、剪切带产状、伴生构造发育类型均 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认识这些特点和规 律对全面分析和研究逆冲推覆构造具有重要作 用。(阅读参考教材《构造地质学》p179-180).
实例介绍 Ramsay (1981)对瑞士阿尔卑斯赫尔维推覆 体进行了研究。 自下而上由三个推覆体构成:莫尔 克列(M) 、迪亚布勒莱(D)和维尔得霍恩(W)。M褶皱 推覆体倒转下翼岩石变形十分强烈,个别部位应变 X:Z>100:1 (X>Y>Z),而远离根带的正常翼中X:Z只 有4:1。接触面上变形最强,上盘底部强于下盘顶部。 (应变测量方法和应用将在第二部分“岩石有限应变 测量”介绍)
观点一 褶皱作用引起逆冲推覆 Heim (1921) 研究阿尔卑 斯逆冲推覆构造时提出的观点。基本论点是强烈 的挤压引起岩层褶皱,褶皱变形由弱到强,在倒 转翼的拐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 上逆冲推覆,形成褶皱推覆体。上世纪70年代以 前这一观点曾为构造地质学家所接受。 观点一 逆冲推覆引起褶皱作用 70年代之后,随着对前陆 带和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作用的全面研究, 认识到逆冲推覆引起了褶皱作用,尤其在造山带 的前陆带。断坡在褶皱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几何结构(二)
Duplex: C.D.A. Dalstrom于1970年提出,是逆冲推覆构造 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结构型式。它由顶板逆冲断层(roof thrust)与底板逆冲断层(floor thrust)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 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horse)组合而成。次级叠瓦式逆 冲断层向上互相趋近并且相互连接,共同构成顶板逆冲 断层;各次级逆冲断层向下相互连接,构成底板逆冲断 层。各次级逆冲断层所围限的断块叫断夹块或马石 (horse)。国内关于duplex 的翻译不尽一致,双重逆冲构 造、双冲构造、冲褶席等
断滑褶皱作用(detachment folding) 也产于逆冲断层 终端,但与断坡无关,而是顺层滑脱的结果。在 褶皱之下顺层滑脱的位移消减以至停止。易发生 于其下有能干层垫伏的柔性层中。如果层状岩系 的韧性差适度而不显著,则易于发生断展褶皱。
驱动力问题讨论
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水平挤压力 矛盾1. 挤压作用力与推覆体所能承受 的最大应力: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推覆体若作长距 离运移所需要的作用力非常巨大,远远超过了岩石 强度,岩席早在运移前就已破裂,如推土机;矛盾 2. 一些变形强烈的推覆体在变形中处于弹塑性甚至 塑性状态,难以将应力远距离传递。
逆冲推覆构造
(Thrust Nappe Structure) 侯泉林(研究生院地学院)
E-mail: quhou@ 办公室:办公楼117
概 述
大约在1880年以前,欧洲阿尔卑斯(Alps)的大部分 岩石被认为是原地的(autochthonous),至少没有迁 移很远的距离,尽管也有人认识到曾卷入巨大的 平卧褶皱。 十九世纪晚期才认识到,阿尔卑斯的许多岩石曾 从原地迁移了相当大的距离(几百-上千公里),即 认为它们是外来的(allochthonous),并认识到这种长 距离的位移与大规模的冲断作用和平卧褶皱作用 有关。此后nappe一词才被赋予了其现今的含义, 即经历了长距离位移的大致水平的岩席,即推覆 体。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研究推覆构造在地质学 中的重要位臵。
分析地震剖面中台阶式逆冲断层的断坪 和断坡
前断坡、侧断坡、斜断坡
根据断坡走向与逆冲位移方向的关系可划分出: 前断坡—走向与逆冲方向直交,表现为逆冲滑 动,以挤压应力为主;侧断坡—走向与逆冲方 向一致,表现为走向滑动,处于剪切应力状态; 斜断坡—走向与逆冲方向斜交兼具走滑和逆冲, 处于压剪应力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